校园环境创新灯具设计论文

2022-04-25

【摘要】大学校园在建筑的规划设计上,要能够给广大在校师生提供风景优美、环境舒适的校园,不仅仅要能够体现出很强烈的学校历史特征,还要突出当地的地域特色。学校的文化和学术氛围都要得到体现,也不能脱离了城市的现代化气息。为了更好地发展学校的文化,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校园的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绿色生态设计的分析,才能更好的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学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校园环境创新灯具设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校园环境创新灯具设计论文 篇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本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浅议

摘 要:着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卓越计划”的核心内涵之一。本科“卓越计划”模式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包含四个维度,分别是创新性知识的积累、创新性思维的养成、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性实践活动的锻炼。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尚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缺乏;二是大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不够强烈、创新动力及能力不足,并且水平参差不齐;三是创新环境有待完善。在“卓越计划”模式下,应该从三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构建卓越教师队伍;其次是打造卓越学生团队;最后是营造创新环境氛围。

关键词:卓越计划;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010年,为具体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和行业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在此之前,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卓越计划”的实施也是为贯彻落实这一系列战略部署在高等教育领域内采取的重大改革举措。“卓越计划”在实施层面有三个特点,其中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是其培养模式方面的特色,按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培养人才是其培养标准方面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其培养目标方面的特色。其中,创新能力培养在“卓越计划”实施中又特别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本科阶段,“卓越计划”模式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应该有其特定的内涵。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形成经济结构优化、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成为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历史任务的背景下,研究培养和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卓越计划”模式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

纵贯“卓越计划”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面的整体设计不难看出,本科阶段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有其特定的内涵。基于本科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基础性教育层次,本科“卓越计划”模式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包含四个维度,分别是创新性知识的积累、创新性思维的养成、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性实践活动的锻炼。

(一)创新知识的积累

创新知识没有明确的权威定义,也没有专门的概念解释,不妨将其理解为“为实现创新所必须储备的相关知识”。显然,创新知识与专业有关。“卓越计划”模式下的创新知识应该是实现工程设计、工程创意所必需的基础性知识。

大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包括很多类别的课程,作为一名大学生无疑要把这些课程都要学好。“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是在原有培养目标基础上的提升,其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和按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培养人才都是为了服务于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个核心。因此,“卓越计划”模式下的培养方案,无论是学校培养方案还是企业培养方案,都是紧紧围绕这个核心来设计的,其主干课程和课程主要内容都是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来精心构建的。因此可以说,“卓越计划”培养方案中的主干课程和每门课程里面的主要内容都是“卓越计划”范畴内的创新知识。作为“卓越计划”参与学生,既要在大学这座象牙塔内博览群书、提升思想,更要在专业领域内重点学好这些创新知识,为成为一名卓越工程师奠定坚实基础。

(二)创新思维的养成

思维能力,包括思维的横向性、纵向性和系统性。思维的横向性即思维的广度,跟掌握知识的广度有关,塑造“通才”。思维的纵向性即思维的深度,跟掌握知识的精度有关,打造“专才”。现代社会行业分工很是清晰,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入职门槛,有相关要求和标准,因此要求卓越工程师人才必须“既精又专”。思维的系统性即思维的网面化,将所有知识积累融会贯通,搭架子呈网状,随身携带。现实和未来的不确定性要求我们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学习的各种知识哪些最关键,哪些在这件事上最有用,需要排列组合出最佳方案。创新思维只不过在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创新的元素,关键在于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催化剂,是创新能力的激发点,真正好的教育不应该扼杀学生的想象能力。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马克斯韦尔·莫尔兹也说过:“人具有动物所没有的东西——创造性、想象力。”这两句话清楚地说明了知识、想象与创造的关系。

(三)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创新性学习能力是指为了满足未来工作的需要和迎接市场竞争的挑战,工程师以创新为目的,运用创新思维方法,批判性地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予以应用的能力。”[1]古语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此推之,大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恰如古语中的“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创新知识也好,创新思维也罢,最终只有转换成创新能力才可以实现最终的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而有了创新性学习能力,又会反过来促进创新知识的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养成。

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远难于对其他学习能力,比如意志力、专注力等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专门的教学方法和特定的教学内容,即要结合实际工程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基于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同时强化实践教学活动,特别是严格实施企业培养方案,从具体的工程实践锻炼中来提升创新性学习的能力。

(四)创新实践活动的锻炼

创新实践既是对创新知识及创新思维的检验,更是“卓越计划”模式下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卓越计划”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可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校园实践主要指在校内进行的创新实践活动,包括课内的实践教学和课外的创新实践活动,比如参加全国、各省市以及学校自己的创新性活动竞赛等。校外实践主要指“卓越计划”培养方案中企业培养方案的落实,要在不低于一年的时间内,到企业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去顶岗实习。

需要说明的是,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只是地点、形式和内容侧重不同,在实践内容总体安排上要具有统一性。校内实践一般在实验室进行,因此具有实验的特点,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和模拟性;校外实践在企业进行,在企业的实际工程现场进行,从事的是企业真实的工程实践活动,因此具有绝对的真实性。校内实践由教师指导,理论的因素稍多;校外实践则由工程师指导,几乎完全是实际内容。从某种意义上看,校内实践是校外实践的前奏和演练,是为校外实践做准备,校外实践则是最终的目的。

在“卓越计划”模式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上述四个内涵中,创新性知识的积累是基础,创新性思维的养成是先导,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创新性实践活动的锻炼是途径。

二、“卓越计划”模式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问题与不足

(一)现状

在“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总体要求是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通过“3I”(Initiative,Industrial,Integrative)模式,即从知识、能力、品质三方面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的综合素质。其中第一“I”即Initiative指的是卓越工程师应有的人生态度、道德品质、职业操守等,是对大学生将来胜任工程师工作的品质要求;第二“I”即Industrial指的是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通识知识,是对大学生将来胜任工程师工作的知识要求;第三“I”即Integrative指卓越工程师具备的综合能力,如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等,是对大学生将来胜任工程师工作的能力要求。但在此基础上,“卓越计划”又着重强调要把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作重中之重来培养。具体到操作层面,“卓越计划”要求参与高校要与有一定资质的企业深度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在组织管理上,校企要联合成立“卓越计划”领导小组和具体管理部门,校企要签署合作协议并研究制定相应管理制度,要明确双方职责及协同工作联系机制。在具体业务上,校企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学校培养方案和企业培养方案,要紧紧围绕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和每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新建构,其中特别要强化实践性教学,除了在时间上要充分保障外,更要在实践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校内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方式的创新以及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创新等多方面进行着手。在教学方法上,要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开展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式。

实践表明,在“卓越计划”实施一个周期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参与高校都按照教育部的具体要求,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施效果。

(二)问题与不足

“卓越计划”实施一个周期以来,尽管各参与高校都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与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比较缺乏。由于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原因,现在的高校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走向学校,既在职前缺乏实际工作经历,又在职后缺乏实践锻炼,因此大部分工科教师缺乏基于实践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他们也许可以进行论文写作,也许可以进行科学研究,但却缺乏实施“卓越计划”所要求的那种立足于工程实践基础之上的能够带领学生进行工程创新实践的精神和能力。而缺乏了这种能力和精神,便不足以在课堂上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开展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不足以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带领学生进行创新设计与创新研究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的校内创新实践活动有名无实,或者创新实践活动的水平难以提高;企业培养方案也因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缺乏工程实践基础上的有效沟通而无法达成共识,造成培养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一些大学生自身创新意识不够强烈、创新动力及能力不足,水平参差不齐。“卓越计划”参与学生由多种方式组成。有的高校是在高考招生时单列计划,有的高校是在入学后考试遴选,有的高校是结合两种形式组合而成。由于“卓越计划”是新生事物,很多学生和家长并不真正了解“卓越计划”的实质含义,只是凭着“卓越”二字便踊跃参加。因此,有的大学生自我创新意识并不强,对新事物缺乏浓厚的兴趣,没有坚韧的意志力将思维的瓶颈进行突破,缺乏一种沉下去的劲头和精神。有的没有认清自己及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目标不清晰,积极主动性不足,总是被家长、老师及体制推着走,渐渐地成了“体制化的人”,缺少了自身的主体性、思考力及总结力,观察发现能力也渐渐被经常习惯性的漠视及无动于衷所取代,缺乏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精神。有的同学则缺乏应有的创新潜质,因此,即便是同班同学,创新知识获取、创新思维养成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水平也常常出现较大的差异性。

三是创新环境还不够理想。尽管“创新”一词已是当前最热的词汇之一,整个社会都在提倡创新、践行创新,但与“卓越计划”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相对照,一些高校能够给学生提供的创新环境还是不够理想。首先,由于各种客观或主观原因,“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能够真正提供给学生的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和实习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求,有的企业实习环境不符合学生的期待,硬件设施不完善,人文环境不理想,学生自我成长难以如期实现。无形中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自我创造意识淡薄。其次,学校校内的创新实践活动场所和活动条件往往很不足,要么场地不足,要么实验设备不够,一定程度地制约了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再次,就是学校在营造创新的校园氛围方面的力度还不够,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得不到应有的激发。

三、“卓越计划”模式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针对上述“卓越计划”模式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问题与不足,“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应该从构建卓越教师队伍、打造卓越学生团队和营造创新环境氛围等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加强。

(一)构建卓越教师队伍

在任何工作中,人的因素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在“卓越计划”实施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一支适任的教师队伍,再好的计划也无法落到实处。为此,要使“卓越计划”得到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首先要构建一支卓越教师队伍。

1.全面提升现有教师各种素质。首先,要强化教师师德素质。学博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首要的责任是育人,而育人最首要的素质就是要师德高尚。“卓越计划”表面上是培养未来卓越的工程技术人才,对教师的师德似乎没有更高要求,但实际上则不然。其一,“卓越计划”需要教师有更高的职业责任感和更丰富、更全面的工程实践知识,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辛苦、更复杂的劳动,如果没有更高的师德,就难以达到这些要求。其二,现代工程教育更加重视工程师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怀,这是保证现代工程质量的前提。实施“卓越计划”的教师要把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怀教育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没有这样的师德素质,就谈不上去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其次,要强化教师创新素质。实施“卓越计划”的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照本宣科地教学。“卓越计划”要求任课教师一方面要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重建和课程内容重构,这需要创新;另一方面,要能够以工程实际为背景开展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这更需要创新。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创新素质,根本完不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再次,要强化教师教学素质和工程实践素质。很多工科教师学历很高,也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教学素质却不高。由于没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没学过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在教学内容处理、课堂内容讲授、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等很多方面表现不尽人意。所以,各“卓越计划”参与高校要通过听课、专家指导、传帮带、进修等多种途径来强化教师的这些教学素质。另外,“卓越计划”要求教师要结合工程实践进行教学,而现有很多工程类教师自己从没有过工程实践经历。所以,必须强化教师的工程实践素质以适应“卓越计划”的实施要求,最好的做法是通过委派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轮岗的方式来进行。

2.积极引进优秀教师。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在努力提升现有教师各方面素质的同时,还要积极从企业引进既有较高学历又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这些工程师既有较深的理论知识,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还了解企业工程发展实际情况,这对实施“卓越计划”非常有益。从企业引进高水平工程师可能面临经费、住房等相关问题,如果条件不足,可以引进企业工程师做兼职教师,这样做可以做到两全其美。

3.推进研讨式教学,建设创新型教风。教学方法直接决定教学效果。“卓越计划”对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主要就是要围绕工程实际开展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卓越计划”参与教师除了提高自己的师德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之外,更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针对性的改革,推进研讨式教学,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以往的知识传授者角色,转变成“导演”、设计师、组织者、指导者和评判者,让学生去做“演员”,去当主角。在具体的课堂组织上,充分发挥多样性、灵活性特点,大力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逐步建设创新型教风。只有逐步形成创新型教风,才能逐步形成创新型学风,从而有效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打造卓越学生团队

按照“卓越计划”的实施部署,参与高校只有部分专业中的部分学生参与“卓越计划”的培养。为了培养这些学生的创新能力,固然培养方案的制定很重要、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很重要、教师的教学方法很重要,但这些都是外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关键,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自己必须努力这个内因必不可少。所以,“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在努力构建一支卓越教师队伍的同时,一定还要同时打造一支卓越学生团队。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积累创新知识、锻炼创新思维、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积累创新知识、锻炼创新思维、参加创新实践活动是本文归纳出来的“卓越计划”模式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三个内涵。要打造一支卓越的学生团队,最基本也是最核心、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卓越计划”参与学生在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努力去积累创新知识,充分锻炼创新思维,有效地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创新知识首先包含在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课程教学内容中,包含在学生在企业、在实验室所从事的创新实践活动里,其次也包含在学生课余时间围绕专业所做的广泛涉猎里。积累创新知识的过程、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的过程,也是锻炼创新思维的过程。

2.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团队的特点在于彼此团结协作,共创“1+1>2”的效果。而彼此团结协作必须要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在打造卓越学生团队的过程中,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

交流沟通能力有三种,第一种是日常生活的自然表达,大多是小范围小群体的熟人之间的沟通,基本上属于一对一的亲密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较小。第二种是一对多的交流,例如演讲就是一种最有力的沟通形式。要求表达者出口成章,不仅合乎日常交流的逻辑,而且将其话语录音整理即可成文。第三种是最高层次的交流形式,可以穿越时空,可以超越人与人之间的任何距离,此种交流模式可以名之为“一对所有”。

俗语说:“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思想不是平白无故会产生的,不仅需要足够的知识积累,而且需要与他人交流沟通。有人说:“文明只是一种副产品。”如此可以推出,“思想是知识基础上交流沟通合作的副产品。”通过交流和沟通,彼此进行启发和得到启发,创新的火花便可以从中点燃。所以,“卓越计划”参与专业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交流、沟通的机会与平台,使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中积累创新知识、锻炼创新思维,逐步形成创新能力。

3.营造和谐师生关系。从师生关系来讲,教师和学生保持三种关系最为合适,教师担负起三种角色最为美好。第一种是严格意义上的师父,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用思想影响学生,用人格魅力浸润学生,使得学生不仅在校期间可以收获满满的知识,而且走向社会之后依然会散发教师带给自己无形的改造力。第二种是家长的角色,在学生犯糊涂、不听话的时候给予督促和警醒、批评和指正,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如家人般的温暖、亲切与真诚。第三种是朋友的角色,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相识是缘分,相知是人为,加起来就是友谊。学生完全可以和教师成为朋友,平等地交流对话与沟通,谈天说地,畅所欲言,淋漓尽致,使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更加升华与深化,让师生之情更加浓厚、长远与稳固。

和谐美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处于激活状态,从而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想法。所以,“卓越计划”参与教师一定要在努力钻研教学业务的同时,注意与学生建立亲密友好的师生关系,将所有学生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用友谊将他们凝聚成一支卓越的学习团队。

(三)营造创新环境氛围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相应的创新环境。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卓越计划”参与高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氛围。

1.营造创新的校园环境。创新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中,局限在专业内,局限在高校教师身上,创新的视角可以更广阔一些,可以在校园的方方面面处处彰显创新元素。这样不仅可以给学生以新奇感,更可以给人以启迪和启示,使学生在创新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创新的校园环境,可以在校园里建筑物的设计上进行创新,可以在校园园艺景观的创意上进行创新,也可以在教室、实验室、走廊、食堂等的装潢布置上进行创新,更可以在校园文化活动包括专业的创新活动等组织上进行创新。总之,让校园内充满创新气息,以此感染和激励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

2.营造创新的教学环境。教室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场所,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环境。如何让教室这个教学环境更加具有创新色彩,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从课桌的的摆放、讲台的高度、黑板的材质、粉笔的选择、灯具的选择、窗户的设置、墙壁的布置等角度着手。课桌的摆放是不是可以不规规矩矩、行列分明,是不是可以摆放成环型圈、一条龙、随意散点状等或许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讲台可不可以不要太高,或者不设置讲台,让学生和教师从空间分布上更加融为一体。粉笔的选择除了亮白色,可不可以选择亮黑色或彩色,这样在恰当的时候会让学生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灯具的选择,除了满足普通的照明、防辐射、护眼等功能,可不可以从灯具的造型入手,尝试每盏灯各具特色。窗户的设置同样很关键,房间的窗户就好比人心灵的窗户,尤其当窗外的风景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时,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会更加活跃。墙壁的布置除了简单的名人名言及名人肖像摆放,可不可以更多考虑一些学生自己设计作品及制作的墙贴。总之,可以通过各个教室各个方面独具匠心的创新设计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辅助且十分有益的影响。

3.加强校际合作,共营创新氛围。不同的高校自然有不同的底蕴和不同的校园文化风格,在专业上也有不同的特色和长项,加强校际间的广泛交流,可以极大地开阔学生眼界、增长学生见识、启发创新灵感,最终提升创新能力。校际间的合作交流,在形式上可以多种多样,在内容上可以丰富多彩。既可以由校方组织一些专业方面的创新大赛、学术交流等业务活动,也可以由学生社团联合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方面的活动。校际间的合作交流参与的高校越多,形式越多样,形成的创新氛围就越浓郁,对学生创新意识形成和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就越明显。

四、结语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卓越计划”最核心的培养目标之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需要“卓越计划”参与高校与合作企业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严格进行落实,也需要参与高校从构建卓越教师队伍、打造卓越学生团队和营造创新环境氛围等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加强。随着“卓越计划”的不断推进及相关措施的不断补充、完善,一大批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未来卓越工程师的后备人才一定会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诠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

[2] 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

[3] 曾永卫,刘国荣.“卓越计划”背景下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7).

[4] 宋佩维.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11,(7).

[5] 汪弘.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高教论坛,2010,(1).

[6] 林崇德.创造性人才特征与教育模式再构[J].中国教育学,2010,(6).

[7] 王家,曹颖颐.大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8).

[8] 梁菊花.基于培养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及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9] 许志山.第二课堂建设与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0] 潘建广,何慧星.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

[责任编辑 安世友]

作者:师丹婧 尚雪娜 朱秀民

校园环境创新灯具设计论文 篇2:

浅谈绿色生态校园的建筑设计

【摘要】大学校园在建筑的规划设计上,要能够给广大在校师生提供风景优美、环境舒适的校园,不仅仅要能够体现出很强烈的学校历史特征,还要突出当地的地域特色。学校的文化和学术氛围都要得到体现,也不能脱离了城市的现代化气息。为了更好地发展学校的文化,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校园的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绿色生态设计的分析,才能更好的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学习。本文就从校园建筑设计上入手,对建筑设计的生态化、绿色化进行深入的探討。

【关键字】绿色;生态校园;建筑;设计

校园的建筑景观在设计建造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生态环保的理念,通过一些创意性的设计来节约建筑资源,改善校园环境,减少建筑建设对周围校园环境的不良影响,把校园里的建筑建造成为一个师生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环境,让人们能在工作学习之余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环境的怡人。

1、绿色生态校园建筑的设计原则

在校园建筑的生态设计当中,要合理利用校园所在地的原始条件,根据校园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植物结构为基础,进行建筑物的生态景观设计,这样可以节约建设成本并且保证了原有生态不被破坏,这也就是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与此同时,校园的景观生态设计还要围绕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设计,由于各个校园的文化环境的不同,就要根据文化来设计建筑。但是整体的设计还是应当使得所有师生都能享受到设计的生态景观,使师生感受到校园环境的愉悦[1]。

2、绿色生态校园建筑的设计理念

2.1、建筑节能设计理念

建筑的墙体是建筑外围结构主体,所用的材料会在保温性能上直接影响到建筑能耗量的大小,所以在外立面设计上应当从节能设计角度考虑减少玻璃幕墙的使用。从建筑的气密性、隔热性和缓冲空间等多方面考虑设计采用更加高效节能的绿色环保模式,如设置泡沫的塑料密封条是有效的处理方式。窗户采用塑料窗可以避免金属窗产生冷桥现象,还可以设置双玻璃、三玻璃以及中空玻璃、镀膜玻璃,最好是低辐射玻璃。此外在设计上要考虑外立面简洁,通过建筑形体、细节、用材等方面体现校园建筑的特色,不能一味的追求新颖和夸张的设计而忽略节能的理念。在平面布局方面,多考虑学校在使用上时间的分布不均,平面功能要灵活的设计,不过分为了功能而过度放大校园建筑的尺度,节约建筑用地。

2.2、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

如今一个追求低耗能的时代,对于建筑设计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向高要求发展。为了美观的校园夜景,需要设置路灯灯具,然而灯具一般是耗能的,所以在选取上应当选用LED节能灯。市场上普通节能灯比白炽灯节约能源,但往往使用的寿命不是很长,节能灯里汞是一个严重的污染源,造成了环境的污染。LED照明节能灯是环保低碳的绿色照明灯具,与普通的节能灯相比,LED灯就更具有高效的节能率,该技术在使用寿命上得到了延长,使用安全性有所提高。在校园的道路两边采用LED照明,就可以减少相应的照明带来的能量消耗[4]。除此之外,太阳能技术在校园建筑中也应当得到充分的使用,其中可以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的太阳能技术。主动式的太阳能技术就是使用了太阳能的光伏电池或是风扇、热泵之类会耗能的机械设备用来提高整个系统能效的手段和技术,如图1所示为某学校宿舍的太阳能热水器,可以为学生提供洗漱用水。此外就是被动式的太阳能技术建筑,其实就是不需要使用外部的能源的一种太阳能技术,其中太阳能烟囱和阳光房都是可以被利用的[2]。

图1 某学校宿舍太阳能热水器

2.3、生态植被的设计理念

许多的建筑环境在生态设计中,主要依靠的是植物造景。由于建筑占领了植被的发展空间,人们眼中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而不是绿树茵茵。所以,植物在建筑物环境的生态设计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植被的选择上应采用乔木作为主要部分,构建整个生态植被的主题框架。之后,加入灌木,分布在树林的边缘或者角落,形成错落感。草地的分布要根据校园的景观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设置,不能过于分散也不能过于集中。相关的花卉选择应量少质精,避免引入一些容易引发过敏的花卉,也不要过多的引入花卉。整体的设计要自然大气,避免过于人工化。在所有植物的选择上要遵循生态原则,多选择当地物种,易于生存而且不易产生负面效应,避免引进过多外来物种。此外,还要充分考虑校园内土壤气候以及地形地貌等因素对植物的影响,选择最佳的植物进行种植。最后,应当考虑到四季变化对植物的影响,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种植一些四季常青的植物,更具有观赏价值[3]。

2.4、与校园文化发展相结合理念

校园的建筑生态设计是为了使师生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人是作为设计的服务主要对象。为了能够使设计更加贴近人的内心,就要研究好相关的校园文化历史,使设计与学校融为一体,中国许多的文化中,某种特定植物一般会和一些文化相联系,在设计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学校的人文发展,可以对当地历史文化的遗迹进行保留,在遗迹周围展开设计,这样不仅使得历史能够完好的保存,还能够使得生态景观的设计具有独特的个性与特色,更有自己的故事。例如:武汉大学的樱花树的种植,不仅优美了校园环境,也使得武汉大学成为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学子的前往。不仅如此,武汉大学的建筑风格十分古典优雅,让人有一种流连忘返的感觉,建筑与建筑之间十分和谐,没有突兀感,这就形成了其独特的校园风格[4]。

图2 武汉大学樱花节

2.5、节约用水理念

在学校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节约用水的设计理念。水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在节约用水上要特别的重视,学校的各种设备在使用时要采用节水的设施,在卫生洁具和水龙头的选择上都要选择具有节水功能的,在洗手盆、便器上采用能够定量感应的冲洗器具。公共卫生间可以采用免冲的小便器。其次,还可以设置一些收集雨水的设备。由于雨水在地面上流通时水质较差,所以要及时对其进行收集,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排入河道和湖水中污染物的含量,避免污染校园的地面水质。可以在学校内设置雨水收集池,建设相关的雨水收集净化和循环再利用的系统,对雨水进行收集储存,净化处理并且有效利用,这些雨水可以用于绿化浇灌,装饰校园里的喷泉和溪流,进行建筑的清洗等需求,这样不仅可以节约用水,还可以节约成本[5]。

3、结语

总而言之,学校建筑在生态设计上的分析和探讨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首先,学校在建设校园建筑时应该积极招募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设计人员,在设计规划上进行创新和改进,与此同时,紧跟时代潮流,最大程度的因地制宜,加强对校园建筑的生态绿色设计中的植被、道路以及能源消耗等等上的设计,设计的时候应当牢记生态和谐发展的原则,时刻不忘为师生的学习生活考虑,只有这样,校园建筑的绿色环保节能设计才能走得更远,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张拓.绿色生态校园建筑设计探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2)

[2]何荣娜.谈绿色生态校园的建筑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4)

[3]叶思彤.绿色生态校园建筑设计的研究[J].新材料新装饰,2014,(10)

[4]刘起霞,邹昕,邓俊艳.谈绿色生态校园的建筑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39(4)

[5]王薇,胡春,黄艳雁.基于关键技术集成的校园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研究[J].住宅科技,2013,(12)

作者:华任杰

校园环境创新灯具设计论文 篇3:

从新课程标准到美术课堂

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

1 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光明的始者”教学中,学生在把观察、抚摸灯具的过程中,通过手的触觉,体验到灯的实体,灯的外形、质感、功能;通过造型的观察、视觉体验,不但认识了灯,而且发现不同形状的灯与不同色彩的灯的区别;通过动手绘画体验,才发现平面上的灯与生活中的灯有很大的差别,但又互相联系。开展体验性学习活动,是在感知觉体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和认知。再通过动手实践制作的体验,检验感知觉的认识,校正和提升认知思维,再进一步获得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

在新课程美术教材中,体验学习的内容占了较大的比例。如“多彩的学习生活”是对校园环境、人物以及校园内各种活动的绘画表现,加深对校园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体验;“教室壁报的编排设计”是对校园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热爱,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团结、密切合作的人际关系,是对共同合作获得的成功与快乐的体验;“生活用品”是对日常用品的材质、款式、造型、色彩结构、功能、气味、特性的体验等等,这些课程内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学习主体对个体的体验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泛的体验学习空间。

2 突出主体地位,营造创新氛围

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鼓励其创造性地完成作业。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的“接受、模仿、继承”为基本模式。现代教育则认为,学生才是教学的真正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作用是最大限度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会学”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和个性。

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就要张扬个性,有时候就要突破权威。这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术课上,教师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心情较好、情绪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展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相对来说,知识是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

培养和发展想象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条条框框太多,不让学生越雷池一步,如“非得这样去画”“不能胡思乱想,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等,这样,学生作画紧张,感到美术课枯燥,观察迟钝、思维滞塞、作画小心,颇有不敢越雷池一步之感。这样就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于学生的神奇想象,教师要充分理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教师不要把知识技能看做僵死的东西,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他们的想象和创造空间,阻碍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实践证明: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和绘画水平,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4 科学评价,鼓励创新

每一位学生,不论其品质好坏,成绩优劣,无不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肯定和鼓励。教学中,教师既要热情鼓励绘画好的学生,更要想法对绘画基础差的学生进行鼓励,决不能简单地批评责备,更不能把其说得一无是处,学生的错误中往往有合理成分,教师应满腔热情地给予肯定,以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课程,走进新课程。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中学)

作者:张瑞丰

上一篇:工会思想政治工作问题论文下一篇:科学定位企业税收筹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