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小区环境设计创新论文

2022-04-25

摘要:随着城市的更新迭代发展,城市区域之间的综合发展角力使沉淀着许多城市记忆的地方逐渐退出大众的视野,成为城市的“失落地带”。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根据团队协同调研的浦口火车站附近老旧社区现状,结合地区定位,寻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尝试在城市更新的语境下为社区改造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孤岛小区环境设计创新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孤岛小区环境设计创新论文 篇1:

地域文化元素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环境设计作为展示城市面貌的重要媒介,近些年逐渐得到重视。然而在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大量简单复刻的作品,不注重融入当地文化元素成了环境设计的一大问题。本文从地域文化的概念和环境设计的现状出发,探讨地域文化元素在环境设计中的融合应用。

关键词:环境设计;地域文化;设计应用

1 地域文化元素及其重要性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人民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其对设计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在现代设计中,地域文化被设计者忽视,这不利于环境设计的发展。因此,了解并熟练运用地域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1.1 地域文化的概念

地域文化专指一定区域内长期形成的具有特色的文化,包括一个区域内的社会习俗等,具有独特性。每个地区都会受自然条件及特定历史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文化[1]。

1.2 地域文化元素的提取

地域文化元素提取的方法主要有整体提炼、特征筛选、形体变化、意象特征提取[2]。整体提炼从地域文化外部入手,通过整体描述或外形勾勒,提取出具有强烈地域性和可识别性的地域文化元素[3];特征筛选从地域文化内部入手,化繁就简,提取地域文化中简约鲜明、易于理解的典型特征元素[4];形体变化则是在保留原有的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变换,以形成突出的视觉美感;意象特征的提取较为抽象,通提取地域文化中具有感染力的人文精神、民族个性等[5]。

提取形式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简单的形状提取,也就是常说的视觉符号提取。通常是在地域文化的众多元素中,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从造型结构中提取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视觉符号。在运用的过程中,通常会进行二次创作,以达到形的创新[6]。另一种是地域文化内涵精神的提取,通常从地域文化的整体来看,或通过经典的视觉符号窥探背后深藏的精神内涵。从内容精神进行视觉诠释,一般表现在色彩的搭配与结构布局上[7]。

1.3 地域文化元素的重要性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地域文化不断影响着当地人民的行为思想,这种影响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其对设计的影响尤为明显,通常表现在装饰纹样、材质、色彩的选择应用以及建筑的造型布局上,因此产生了一大批极具特色的传统设计[8],这表明其对环境设计十分重要。如今,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在促进我国设计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如设计趋同、过于西化等[9]。我们要注重地域文化元素在设计中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规避以上问题[10]。同时,地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还能吸引人们关注传统文化。例如,目前极具地域特色的景点深受游客喜爱,这说明民众对地域文化是非常感兴趣的[11]。因此,在环境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是一大趋势。地域文化元素与环境设计是互相联系、和谐共生的关系:地域文化元素能够赋予环境设计全新的文化生命力与活力,环境设计则能给予地域文化元素生长的土壤[12]。

2 环境设计现状

近些年,环境设计在国内蓬勃发展,但随着全球化、工业化的发展,西方文化大量输入,产生了大量工业化、批量化、同质化的环境设计作品。环境设计整体缺乏创新,忽略了对地域文化元素的应用。本土传统简约文化虽然在这种情况下有所发展,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的文化不断交融,当代设计受西方的影响越来越深,会逐渐丧失对内在简约的延续[13]。

2.1 同质化

同质化是环境设计最大的问题,当前“千城一面”的情况较为严重[14]。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国内环境设计更重视功能性,而忽略了外在形式的表达,在满足批量化要求的情况下,环境设计抛弃了创新性,更不要说与地域文化元素相结合了;二是环境设计生搬硬套的情形屡见不鲜,模仿对环境设计是有益处的,但设计者总会忽略将地域文化与设计相结合[15]。大量的西方环境设计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城市,这种缺少本土化改良的应用,造成了“千城一面”的现象。

2.2 协调性缺失

环境设计的另一大问题是缺乏协调性。由于与周围环境缺乏联系,成品往往变成了陆地上的孤岛[16]。从自然环境的角度来看,大部分设计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割裂的场地空间,设计者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不得不在设计的时候作出让步,使设计与自然环境形成伪协调[17]。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看,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地域文化运用较少或运用不当[18]。运用较少会使环境设计给人一种突兀感,而运用不当则会使环境设计的协调性荡然无存,如房地产行业的欧式小区[19]。这种一味追求形式而忽略协调性的设计必然是失败的,是典型的没有和地域文化元素相结合的成品。

3 地域文化元素的应用

面对现存的问题,将地域文化元素与环境设计相结合无疑是最好的解決办法,既可以避免同质化,又可以使环境设计与场地空间相协调[20]。运用方式分为单一的用形、用神及形神兼备。

3.1 用形

最具表现力与最简单的运用方式便是用形。常见的手法是在环境设计中,通过对景观小品形态、图案的设计,在视觉上体现地域文化元素[21]。中国传统图案具有一定的审美内涵,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从装饰造型角度而言,都有自身文化体系的连贯性[22]。视觉符号的运用能够有效提高环境设计的辨识度,更高级一点的应用便是在原形的基础上进行变换[23],或扭曲,或拼贴,在不破坏原地域文化元素识别度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这样做能使环境设计更加多变与新颖,既体现了地域文化元素,又具有创新性[24]。

3.2 用神

在神的表达方面,通常把地域文化的内涵精神与环境设计相结合。表现方法有色彩搭配与空间结构布局等[25]。其中,色彩搭配的运用虽然是视觉上的表达,但却能够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冲击,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例如,徽派建筑青砖黛瓦白墙的配色,能给人以恬静优雅、明朗素静的感觉,体现温柔简约的地域文化[26]。虽然色彩的运用可能相似,但当它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时候,总能够给人不同的感受[27],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到使用人群对色彩的认知。材质的运用也包含神性,例如竹楼。根据地域选择材料,也能够体现地域的文化特色[28]。

3.3 形神兼备

形神兼备是对地域文化元素的完美运用。简单地运用神或形,可能出现环境设计作品中地域文化元素单薄的情况[29]。只结合地域文化元素形的时候,易出现虚有其表的状况,给人一种僵硬感;而单纯地运用神,又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特别是过于抽象的结构式表达,对不熟悉的人来说如天书一般[30]。在运用过程中,设计师要注意对地域文化元素进行合理的简化和变异,切忌照搬照抄,要避免元素的堆砌使用,在取其形的同时通其神,以此取得理想的设计效果[31]。形神兼备的应用也降低了地域文化元素与环境设计的融合难度[32]。好的环境设计作品总是能够以形补神,神形互补。例如苏州博物馆,除了颜色秉承当地一贯的去艳求素的原则外,在空间上,它的内向性与内敛的苏州人民也形成了统一,成为了一个既统一又突出的个体[33]。

4 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科学合理地设计环境,构建协调且符合地域特色的环境变得十分重要。地域文化是经历漫长的历史传承下来的,具有文化内涵,将其应用到环境设计中,能够有效提高环境设计的质量,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环境设计者应当认识到地域文化元素和环境设计融合的重要性,并加以利用。

参考文献:

[1] 许灿.地域文化在民宿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工业建筑,2020(3):202.

[2] 张程,王利文,李丹.都江堰地域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研究[J].美与时代,2019(10):53-54.

[3] 朱瑶,徐晶,曹磊.论旅游乡村景观建设中的视觉生态观——以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观音殿村为例[J].大众文艺,2019(18):73-74.

[4] 李星怡,曹磊,窦逗.景观一体化设计实践与研究[J].大众文艺,2018(19):125-126.

[5] 周录燕.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的结合[J].艺术科技,2020,33(21):179-180.

[6] 李飞扬.差异化社会环境下象征主义的发展路径——以古斯塔夫·莫罗、克利姆特为例[J].艺术科技,2020,33(23):65-66.

[7] 崔晔.极简主义与中国元素在现代景观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20,33(20):163-164.

[8] 阴瑄,曹磊.基于历史文脉与空间现状的街道景观提升模式研究——以开封市理事厅街为对象的设计实验[J].大众文艺,2018(21):89-90.

[9] 李星怡,曹磊,窦逗.浅谈现代别墅庭院景观设计——以南京溧水区芳茵园庭院景观设计为例[J].大众文艺,2018(21):57-58.

[10] 戴子涵.论现代技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艺术科技,2020,33(20):161-162.

[11] 王碧洋,朱宇婷.论南京地铁三号线《红楼梦》主题壁画设计[J].大众文艺,2019(20):99-100.

[12] 李鹏程,曹磊,窦逗.商业综合体屋顶绿化设计方法研究[J].大众文艺,2019(23):71-72.

[13] 李昊坤,李雪艳.中国古代美术中的简约之美及当下应用[J].美与时代(中),2019(08):10-11.

[14] 谭晓艳.徽派建筑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20,33(20):165-166.

[15] 沈慧芳,刘思宇,曹磊,等.基于文化理念下的城墙导视系统设计——以南京城墙为例[J].大众文艺,2018(23):60-61.

[16] 娄阳.浅谈城市雕塑在中国城市建设中的作用[J].艺术科技,2020,33(21):111-112.

[17] 季优铭,朱宇婷.南京地铁站壁画艺术风格研究[J].大众文艺,2019(20):94-95.

[18] 于琪,曹磊.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可行性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23):103-104,112.

[19] 徐金鑫.淺谈展示设计中的新媒介设计应用[J].艺术科技,2020,33(20):171-172.

[20] 成明,朱宇婷.植物造景分析——以水花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9(12):62-64,67.

[21] 卜华成,于琪,曹磊.新式茶饮门店空间设计中的风格应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09):114-115.

[22] 沈慧芳,徐舒珩,曹磊.中国传统图案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11):105-106.

[23] 唐明,曹磊.赛博朋克美学的视觉表现形式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2):56-57.

[24] 阴瑄,曹磊.浅析日本庭园景观中的“立石”造景手法[J].美术教育研究, 2019(22):82-84.

[25] 张曼青,曹磊.生产科研型屋顶绿化景观设计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8(12):90-91.

[26] 刘思宇,曹磊,窦逗.城市家具规划设计实践与研究[J].大众文艺,2018(21):65-66.

[27] 孙雨.旧有现状下遗留建筑处理问题引发的深思[J].艺术科技,2020,33(21):163-164.

[28] 郁添渊,曹磊.探索新中式风格在室内设计的应用——以居住空间室内设计为例[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8(12):92-93.

[29] 朱瑶,曹磊.历史文化街区的传承与城市形象传播——以“老字号”集聚街区老门东为例[J].大众文艺,2018(23):238-239.

[30] 陈晓芙.文创产品设计与城市品牌建立——以广府庙会为例[J].艺术科技,2020,33(23):13-14.

[31] 石宇琳,曹磊.城市景观设计中地域性元素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76-77.

[32] 蒋幸珈.紫砂艺术与鉴赏[J].艺术科技,2020,33(21):21-22.

[33] 谭苗苗,魏思文.从贝聿铭的香山饭店看中国建筑的昔影新妆[J].艺术科技,2020,33(23):162-163.

作者简介:倪茂栋(2001—),男,江苏宿迁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指导老师:曹磊(1978—),男,江苏南京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指导老师:朱宇婷(1992—),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作者:倪茂栋 于淼

孤岛小区环境设计创新论文 篇2: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社区改造

摘要:随着城市的更新迭代发展,城市区域之间的综合发展角力使沉淀着许多城市记忆的地方逐渐退出大众的视野,成为城市的“失落地带”。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根据团队协同调研的浦口火车站附近老旧社区现状,结合地区定位,寻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尝试在城市更新的语境下为社区改造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城市更新;传统保护;社区改造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更新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许多在特定历史阶段曾经留下光辉时代记忆的工业建筑和区域群落,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与现代居民的需求,在城市的不断更新迭代中,旧城区的地区文化价值被掩埋得越来越深,而这些丰富的社会价值逐渐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对历史场所的当代利用是城市更新发展中的永恒话题,而见证历史场所的潮涌涨退的地区居民们正面临一些实际而紧迫的问题。

1 现状背景与研究意义

在南京长江大桥以北,浦口火车站历史建筑风貌带与主城隔着宽阔的长江而望。在中国百年铁路史上,这条最早最长的铁路要道连接起了大江南北,使浦口火车站占据要位,成为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1]。1968年,随着长江大桥的落成正式通车,浦口火车站的客运服务逐步走下历史舞台,2004年至今仅保留货运与维护的职能。

浦口火车站的周边曾发展出成熟的轮渡水上物流工业,因此在以火车站为中心的范围内,从火车站的诸多附属职能场所,到居民聚居所需的学校、医院、饭店、酒楼等基础设置,区域基建相对完整,但随着客运的停止以及区域周边交通通达性的增强,这片曾经人流如织的街区随着火车站的萎缩而处于荒废闲置的状态[2]。近年来,政府部门对此区域的再规划正抵抗土地与历史价值的消逝,例如包含中山停灵台、主体大楼、职工住宅楼、机车仓库等一系列已明确保护对象的火车站民国风貌建筑群被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与此同时,在城市新建旧改的浪潮中,该历史地段内的老住户居民与旧日社区正面临土地与人之间的诸多客观矛盾。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诸多环境问题与居民生存语境和宏大的城市发展生态相串联,如何复兴区域活力、改善居民社区的生存空间等问题值得反思与筹划。(见下图)

2 老旧社区困境下的原因初探与现实需求

2.1 城市发展策略的博弈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浦口火车站交通枢纽的功能性逐渐减弱,其地区的去功能化趋势明显,火车站周边诸多大中型企业不断外迁,使得地区对就业人口的吸引力大大削弱,并伴随原地段的新一辈住民纷纷外搬,地段内人口的老龄化趋势较为明显,地区产业的萎靡使得经济增长缓慢,环境设施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与提高[3]。

2.2 社区风貌破败,公共配套设施落后

在火车站附近区域内,各类职能场所与工业厂房已被划入拆改的既定范围内,正在建设中的新式风貌建筑群落逐渐取代区域内大量的破旧混凝土住宅建筑,同时在缓慢的新建进程之外,未得到跟进改善的老旧街道仍然承担着一定的交通功能。在区域内仍有社区未被纳入拆改范畴。阳沟街某社区现有住户120余户,八成以上为中老年居民,这座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老社区见证了阳沟街串联起的浦口火车站的城市记忆[4]。

随着时间推移,许多住户反映该社区的居住环境已不能满足现有的需求,包括日常采光通风不足、社区内部公共空间逼仄,同时部分老住户年龄稍大,行动或有不便,但长期以来社区内未进行适老化的环境改造等,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生活麻烦。

在生活资源上,临近的浦口公园地带成为辐射面较大的休憩区域,为该地区的居民提供了丰富的休闲方式,如街道文化广场、地区图书馆等,社区内的居民对此有较高的认可度。同时,部分居民反映日常物资采购成为一大难事,由于火车站风貌带的拆改,社区附近的中小型商场均已关闭,而距离最近的大中型综合商场在该社区5千米外,平时多以电动车的代步方式前往,影响了部分年纪稍长的居民日常即时采购需求的满足。

2.3 社区运管低效,人文环境亟须改善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笔者所在团队采访了多方居民,得知社区运营管理单位长期处于功能缺位状态,坐班人员较少、反馈与执行效率较低、社区内日常宣传不力等诸多因素使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日趋减弱。在社区运管功能逐步退化的趋势下,社区内人文环境较差,居民的休闲方式单一,仅社区门口的老旧报刊亭相当长时间地为居民提供了“社區公共谈论场”。

3 社区更新改造的策略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与生活需要的增加,老旧社区因修建年限久,环境老化现象突出,与社区内居民生活、城市整体居住景观风貌不相适应[5]。因此,面对城市老旧社区的诸多问题困境,笔者所在团队尝试立足于地域整体更新与社区局部调整相结合,从物理环境更新与管理机制调整两方面思考老旧社区的更新改造策略。

3.1 社区内外物理环境的更新改善

针对社区老旧化现状中物理环境与生活设施的诸多残破缺失现象,可以进行5个方面的更新改造。

(1)环境的优化。通过对社区公共空间的修正以及对原有景观进行相应的清理与调整,适当增加绿植面积,修整路面并更新硬化铺设等,以大环境的基础功能性与整体宜居性的增强为基准[6]。

(2)内部交通的完善。考虑大部分老住户的安全出行需要,适当对既有建筑加设电梯或无障碍通道等[7]。同时对老旧管道进行综合整体排查改善,消除社区管线破败老化、混杂裸露等安全隐患。

(3)公共设施的更新。充分修整社区内公共空间,增加适老性设施,拓展户外活动空间等,打破社区的“孤岛效应”[8],打造更多的与外部功能性空间衔接与过度的环节空间,例如未来社区服务中心站、养老机构志愿者驻点的建设等。

(4)既有建筑外立面的改造与内部加固抗震改造。在改造旧建筑时,明确其原始的建筑结构和新的功能需求是首要任务[9]。对社区楼栋的外立面通过修补破败墙面、喷涂环保材料、更换老旧门窗等措施,对小区建筑物外立面的破损漏水与外观不佳等问题进行综合整顿,以适当增强小区的可观性与安全性[10]。同时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在基本保持住宅格局的情况下,通过抗震加固的方式实现小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安居环境需要[11]。

(5)社区外部环境的协调。由于社区正进行风貌区拆改,大范围的旧建筑与临时搭建构筑充斥于社区外,未得到及时处理修整[12]。加强对有关部门的沟通与督促,保证社区居民、游客、来往车辆的交通合理,推进区域环境与老社区的综合更新改善[13],进一步有序开展未来的区域规划再建设与有机更新,解决空间秩序混乱等环境问题[14]。

3.2 社区管理机制的调整

对标现代城市社区的管理需求,结合该小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软性服务升级与修整[15],对此有4类服务模式可供参考。

(1)社区生活管理——打造社区服务中心,加强工作人员对适老理念的培训学习[16],从社区居民的立场出发,完善社区生活服务圈,例如生活物料统一采购与协调等,以满足行动不便的住户的基本日常需求[17]。

(2)多元居家养老——在社区附近设立有几所中小型养老机构,可以通过“机构—社区—居家”融进式养老服务模式的引入,与社区附近的医疗机构、养老机构进行合作对接,进一步满足社区内高龄住户的居家照料与求助需要,提高日常管理层面的便捷度[18]。

(3)特色青旅空间的社区入驻——依托浦口火车站风貌带的地域文化价值优势,为日益提高的游客流量提供一定的社区内空间,在保证社区宜居环境与入住人员素质的情况下,一方面,社区内的盈余居住空间可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可为社区引入一定的人流量,以多元的住户构成丰富原有住户的生活范式,并加强社区内对外的呈现与沟通[19]。

(4)智能社区服务——基于现代物联网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17],可结合小区规模与住户情况建立中小型智能平台系统,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并建立社区住户信息库,结合各类智能设备,与住户家庭子女端与社区服务端相结合,实现社区便捷管理与服务的层次多元与精准高效[20]。

4 结语

古希腊诗人阿尔卡埃乌斯的诗句有云:“城市不是由屋顶、石墙、桥梁和运河构成的,而是由能够抓住机会并充分利用它们的人创造的。”

在现代城市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将不可避免地与诸多曾经熟悉的城市记忆告别。贯穿城市进化史的老城有明确的时代特征,应通过适当的设计规划,改变日渐难以为继的大刀阔斧式的拆建模式,在公共服务中重塑人与环境的关系,使城市、社区与居民协同成长,一并实现未来的美好人居生活。

参考文献:

[1] 黄维彦,吴昊. BIM在国内建筑工程内装项目中的应用研究[J].艺海,2020(07):138-139.

[2] 赵哲,黄维彦.基于地域文化的书屋空间环境设计——南京老城南旧屋改造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101-102,116.

[3] 张海怡,孙琦.里坊制的衰微对明代金陵城市格局的影响研究——以《南都繁会图》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110-111.

[4] 吴馨宇,田晓冬,萨兴联.公共景观空间雕塑情感化叙事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6):71-72.

[5] 梅沄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排水系统设计[J].艺术科技,2020,33(21):15-16.

[6] 郭贝,蒋晖.浅析扎哈·哈迪德的建筑设计理念[J].美术教育研究,2020(8):85-86.

[7] 廖海橦,徐昊,王夕倩.废弃火车站复兴计划——南京下关火车主题公园创新设计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6):78-79,82.

[8] 高婧.叙事与体验:城市公共空间的沉浸式设计与表达[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92-93.

[9]? 王奕,祝遵凌,朱仙美.地域振兴:从浦口火车站到筑波科学城[J].艺海,2020(4):156-157.

?[10]? 李欣,王夕倩,钱丽红.现代化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植物造景美学[J].艺海,2020(5):88-89.

[11]? 石宇琳,曹磊.城市景观设计中地域性元素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76-77.

[12] 吴曼.结合感觉统合理论的特殊儿童康复景观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20,33(23):25-26.

[13]? 熊瑶,严妍,张秀.生态文明背景下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以湖南株洲天池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108-109.

[14]? 杨婧熙,丁山.基于自然体验的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研究——以南京珍珠泉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6):92-93.

[15] ?赵坤,李永昌.乡村新民居室内环境体系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06):114-116.

[16]? 路丹丹,黄滢.传统村落人居生态景观改善策略研究——以苏州吴中区东山、西山风景区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9):105-106,112.

[17]? 张晓晶,吴冬蕾.景观都市主义视角下城市边缘区域景观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78-79.

[18]? 傅瑶,缪玲.感知觉视角下的旅居式养老社区室内设计[J].艺术科技,2020(8):33-36.

[19] ?罗云,叶洁楠.旧工业厂区外部空间环境的有机更新方法研究[J].艺术科技,2020(7):22-25.

[20]? 张亦真,叶洁楠.场所精神在景观设计中的价值探究[J].艺术科技,2020(22):178-179.

作者简介:李阳(1999—),男,湖南常德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孙威霆(1999—),男,山东青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黄維彦(1976—),女,福建福州人,硕士,讲师,系本文指导老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室内设计。

作者:李阳 孙威霆 黄维彦

孤岛小区环境设计创新论文 篇3:

城市开放空间中的地域性探讨

摘 要: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开放空间的受关注程度不断提升,如何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开放空间环境氛围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基于此,文章简单分析了城市开放空间中的地域性,并围绕基于地域性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开展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城市开放空间;地域性;空间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甘肃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项目“兰州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中的地域性探讨”(2015A—167)研究成果。

作为满足某种功能而存在的城市空间体系,城市开放空间既是城市居民社交、娱乐、休闲的场所,也是城市中待开发的空间。城市开放空间具备开放性、多样性等特点,其地域性则主要体现在差异性、同质性、系统性等方面。为实现城市开放空间的地域性设计,本文围绕城市开放空间中的地域性展开具体研究。

一、城市开放空间中的地域性研究

(一)地域性概念

对于城市来说,地域性是其基本特征,具备空间性和时间性,可以将其视作特定条件、特定时间和三维空间下形成的城市自然风貌、传统历史文化、居民生活习惯等所具备的特征,该特征有别于其他的城市。地域性可从自然与空间因素、人文和时间因素分别理解,前者可细分为稳定的地理、物理、气候,后者可细分为稳定的生理以及不稳定的事理和心理。通过开展地域性研究,可深入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从而使现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传统文脉断裂、趋同化等问题的解决也能够由此获得支持。本文研究的城市开放空间是体现地域性的窗口,来自城市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形态等城市文化特色均可通过城市开放空间来集中体现,同时城市开放空间会直接影响到城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1]。

(二)建筑地域性

建筑与城市开放空间存在一种必然联系,如通过设计并建设地域性建筑物,即可为营造城市开放空间的地域性特色提供支持。受城市居民多样化的生活需要等因素影响,现阶段我国很多城市的建筑存在地域性不足的情况,如建筑无法与城市开放空间实现有机联系、城市街区仅具备简单的通道功能、封闭式住宅小区导致大量居住孤岛的形成等。在城市开放空间与建筑无法有机联系的现状下,建筑的地域性、城市性价值的发挥将受到影响。因此,必须设法保证建筑能够定义一个场所,如法国卢浮宫广场、德国斯图加特新国立美术馆的室外空间就是很好的代表,这类城市开放空间中建筑的地域性影响深远[2]。

(三)环境地域性

环境地域性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均有着直观的体现,前者可细分为生态环境、地下资源环境、生物环境,后者可细分为生物社会环境、物理社会环境、心理社会环境。环境地域性同时包括社会特色和自然特色。我国在地形地貌和气候方面具备多样性特征,这使得我国不同城市之间天然存在环境地域性差异,充分利用这种差异能够展现不同城市的风采和风貌。在基于环境地域性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中,关键是要循环利用资源,科学使用清洁能源,合理规划绿地系统,从而营造适宜人们生存和生活的气候环境。

二、基于地域性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

(一)设计原则

基于地域性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需遵循一定原则,具体包括整体性原则、连续性原则、人性化原则、开放性原则、立体化原则、生态化原则。整体性原则要求基于地域性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将城市的交通、生态系统、文化、建筑与地域性联系在一起,需重点关注结构、形态方面的设计;连续性原则要求城市开放空间地域环境构成要素和建筑体块在时间上具备连续性;人性化原则要求将人性化的空间环境设计引入基于地域性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中,以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为设计的出发点,从细节考虑影响城市开放空间的因素,并对人类活动与城市开放空间、地域、建筑的关系进行充分了解;开放性原则要求基于地域性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能够增大使用者的个人选择的范围,提升使用者对空间的感知,强调使用者行为的开放性;立体化原则下的地域性城市开放空间设计需关注空中和地下的立体开发,重视城市的交通空间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空间的交叉,并设法实现城市开放空间与建筑的有机联系;生态化原则要求以某种自然的元素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创作主体,以此满足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的需要,真正保证基于地域性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能够与生态环境深度融合[3]。

(二)设计方法

结合相关研究和实践,笔者总结了三种基于地域性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方法,包括生态设计方法、人文设计方法、公众参与设计方法。生态设计方法以生态价值观为出发点,设计对象为“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基础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从而通过对生态机制的模拟、调控、辨识来设计城市开放空间,保证生态结构关系及功能的协调,应鼓励采用生态导向、经济可行、与人友好的生态工程方法来处理城市开放空间产生的废弃物。生态协调机制的应用可较好服务于城市开放空间的利用和优化,关键是要把握好平衡和协调,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时间、空间、人三大要素,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兼顾,使得城市开放空间的有序、稳定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均可得到保障。具体设计不应采用消极、被动的方式对市民的行为进行约束,而是需要贯彻“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充分利用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城市开放空间设计需追求人与自然的双赢,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共进。此外,材料和设计方式的选择也需要考虑生态性与地域性的结合。设计方法的应用需要结合一定的地域、一定时代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点、传统风貌、文化背景、历史文脉,以此赋予城市开放空间以“灵魂”。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更需要具备人性化特点,以此更好地满足市民生活、休闲娱乐的需要。具体设计可从场所转换和功能转换入手,如融合时代精神将传统建筑向文化活动场所转换,可打造优秀的城市开放空间,转換过程中需要重视包容性和兼收并蓄。公众参与设计方法需要结合公众需要,围绕城市开放空间开展针对性的市场调查和分析预测,从而更为科学地确定城市开放空间的数量、档次、布局、类型,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参与城市开放空间设计的途径,使得基于地域性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获得更多的支持。

(三)设计策略

基于地域性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可采用三方面策略,包括更新观念、完善规范层次体系、优化交通与流线组织。更新观念需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在观念更新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将城市开放空间的功能作用放在与城市交通、居住、工作等基本功能相等的地位,认识到城市开放空间在促进居民全面发展、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系、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扩大内需、防止城市异化等方面所能够发挥的积极作用。基于地域性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可使城市的个性得到更好地体现,从而能够保存城市记忆、提高人居环境的质量、维持生态平衡,最终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一座城市必须具备休闲娱乐功能,因此,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不得出现搞形象工程的问题,且在设计中要充分结合市民需求,保证设计的大众化、多元化、个性化,建设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城市开放空间。城市开放空间设计需要与地域文脉相联系,以此提升城市开放空间的文化品位。通过对城市开放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并对其配套设施及线路进行合理配置,可更好提升其整体品质。对于完善规范层次体系来说,需关注现阶段城市开放空間总体布局无法以城市整体角度进行思考,很容易出现忽视城市开放空间内在关联性的现状。因此,必须以专业规划为基础,整合城市开放空间的控制内容,科学编制《城市开放空间系统规划》,该规划需要以文字、图纸、数据的形式具体呈现出来,其中不同规划的层次、范畴和要点是编制规划的关键。总体规划需要明确宏观策略方向,以及主题形象、总体数量水平、总体布局等内容,要重视规划层次之间的关联性,全方位地把握基于地域性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使各类根本性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优化交通与流线组织也能够为城市开放空间设计提供支持,在具体设计中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创新调控手段,从而满足交通调控需要。

(四)设计实例

为提升研究的实践价值,本文以陕西省西安市钟鼓楼广场基于地域性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实例作为研究对象。为保证钟鼓楼广场的形态能够充分体现地域性特色,设计人员在地域环境下钟楼和鼓楼建筑与城市开放空间的整合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最终设计人员选择从历史空间角度和城市空间的角度入手,采用了类似梯形的广场平面,且广场西侧以鼓楼和北院门为界。为充分利用属于历史文化遗产的钟楼和鼓楼,设计还充分考虑了古城更新和保护的条件及因素,以钟鼓楼历史建筑的文化形象作为主要设计思路,最终完成了优秀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在具体设计中利用了建筑小品打造功能空间,并通过对建筑高度的控制优化了视觉空间,设计还采用了井格式布局,使开放空间设计更好地体现了城市的历史文化韵味。该设计还结合了街道、下沉广场、地下通道,使得交通与流线组织也能够较好地服务于钟鼓楼广场的空间设计,体现了其设计的地域性。

综上所述,城市开放空间设计需要关注对地域性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生态设计、人文设计、公众参与的设计方法,以及更新观念、完善规范层次体系、优化交通与流线组织的设计策略等内容,提供了基于地域性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思路。因此,为了更好地对城市开放空间进行设计,要把握好基于城市定位的地域性。

参考文献:

[1]张宇峥,刘雅雯,雷晓凌.韧性城市视角下街区开放空间规划策略研究[J].建筑与文化,2020(9):160-162.

[2]刘卫斌,邓庆,陈子阳.城市更新中奖励性政策与公共空间营造:纽约经验对深圳的启示[J].建筑与文化,2020(8):124-126.

[3]李晓晨,吴松涛,吕飞.国外城市畸零空间利用模式及启示:以高架桥下空间为例[J].低温建筑技术,2020(6):12-16,21.

作者单位:

兰州文理学院

作者:陈少杰 万学汇

上一篇:民族院校体育教学建议论文下一篇:综合智能控制技术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