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合建站项目统筹管理论文

2022-04-28

【摘要】合肥经开区(南区)市政基础设施综合规划主要对各类市政基础设施进行现状承载力的评价、规划需求的预测、设施和管网的布局,实现设施的规划统筹,避免设施用地不集约,布局打架等问题。本文旨在探索市政基础设施综合规划编制的总体思路和策略路径,为其他城市和地区在市政基础设施综合规划编制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油气合建站项目统筹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油气合建站项目统筹管理论文 篇1:

浅议加油站用地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 要:加油站是油品销售企业的生命线。随着土地用途越来越多,竞争加剧、成本上涨,加油站在城市里寻一块立锥之地是越来越难。本文试从目前加油站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来寻求方法,意图突破加油站用地的瓶颈。

关键词:加油站 节约集约用地

加油站是油品销售企业的生命线,对公司的经营效益和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其地理位置是运营的关键因素,决定着加油站的生存寿命,而加油站的地理位置归根到底就是土地的问题。随着土地用途越来越多,竞争加剧、成本上涨,加油站在城市里寻一块合适的立锥之地是越来越难。本文试从目前加油站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来寻求方法,意图突破加油站用地的瓶颈。

一、加油站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国家的调控力度不断加强,人民群众的安全保障诉求日益提高,竞争对手的步步紧逼,加油站“好地难选、选地难好”的矛盾日益突出。

首先,在加油站土地购买过程中,受政府的制约影响较大。随着我国土地资源亮起红灯,国家管理越来越严格。加油站项目用地属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商服用地类的批发零售用地,不属于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没有法律特别规定的条件下,很难获取规划之外的建设用地,其稀缺性显得尤为突出,使得企业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其次,随着成品油零售市场竞争的白热化,面对有限的供给,拿到更多加油站的土地,就意味着能挤压竞争对手的营销网络发展空间。谁都知道,加油站选址定位应是高速公路、中心城市、国道干道等,但是这些地段往往是竞争的焦点,土地成本可能成倍增长。

第三,既使顺利拿到了土地,也有可能因为当地群众的反对,而无法顺利开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安全保障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备加关注身边的加油站,如果忽视群众的诉求,可能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如某成品油零售企业为支持当地一所中学新校址建设,拆掉了一座加油站。经有关部门批准,迁址新建加油站,获得规划用地许可证和规划建设许可证、施工许可证。动工建设之后,由于被认为距居民区较近存在安全隐患而遭到周围住户强烈反对,有关部门责令其暂时停建,土地由此闲置。

(二)未依法拿地,后期建设和运营风险大。

某些单位迫于经营业绩考核与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急于扩张网点,对于一些占地面积不大、审批层级较低的加油站项目,往往会在用地手续不完备的情况下仓促开工建设,甚至是占用集体土地建设加油站,可能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

《土地管理法》规定,政府部门未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批准用地的,其批准文件无效。企业未经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轻则面临行政处罚,重则招致停业整顿、吊销执照等法律后果,更有甚者,会危害到企业的声誉与社会形象。不难看出,违法取得、使用土地,代价是巨大的。

(三)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由此产生越来越多的加油站拆迁问题。

1、政府拆除的往往是市区内的加油站,地理位置优越,销售较好,属于公司的优质土地资产。据某地成品油零售企业统计,按当地现有规划,在未来五年内,其旗下位于城区的万吨级加油站将被拆除殆尽,由此对企业的打击将是致命的。

2、政府规划需要,置换加油站土地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企业往往处于劣势。一方面,政府在征、拆过程中带有强制性,指定评估机构对占用土地进行评估,对于企业聘请的入围评估机构的评估结果,不予采纳。另一方面,由于政府规划需要,公司置出的土地被限期占用,而在置入土地的位置、价值等问题上,从谈判、协调到最终达成共识,完成资产交接,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些都在客观上造成了公司效益的流失。

3、拆除后,补偿迟迟不能到位。目前,企业在与政府达成协议后,加油站基本都是先拆后建,但建的过程往往一波三折,土地置换迟迟得不到落实。

(四)成因复杂的低效、关停站,影响了加油站土地的利用效率。

据统计,中国石油日销量3吨以下的加油站数量比例达21.8%,而销售比例仅为4.6%,极大的影响了加油站土地的利用效率和整体创效能力。低效、关停站形成原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由于加油站本身交通区位及道路规划变动导致车流量减少或原道路车辆无法进站;二是网络开发初期为抢占市场,盲目收购或租赁;三是由于城市规划变动、道路升级改造等环境变化因素。如A加油站因当地政府对公路加高后车辆无法进入站内,致使加油站无法营业;B加油站由于国道改道后距主干道较远,加油量太小而不得不关停。数量较多的低效、关停站,影响了加油站土地利用的效率。

(五)缺乏专业的土地管理队伍,土地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近年来,国家每年都有新的土地政策出台,各省市也制定了相应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政策种类多、管理分散,而我们的管理人员对土地管理政策不熟悉,缺乏系统的、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当面对某些地方政府、企业内部的违规操作,底气不足,应对办法不多,特别缺乏向公司提出土地管理合理化建议的能力。

二、应对措施

面对目前加油站土地“不足”与“有余”并存的现状,逼迫我们不得不正视与反思。如果继续按照现有土地利用方式,随着公司现金流的日益吃紧,加油站投资和创效压力会越来越大,可持续发展将难以保障。要实现突围,唯有告别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坚持走节约集约用地道路。

加油站节约集约用地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节约用地,即加油站建设要尽量节省用地;二是集约用地,即加油站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三是提高加油站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一)加油站土地利用观念由外延粗放向内涵集约转变。

成品油零售企业要强化节约集约理念,让“资产土地”、“价值土地”的观点深入人心。顺势而为,推动加油站土地管理方式转变,使节约集约用地观念贯穿于加油站土地开发、利用、管理各项工作始终,改变以往投资拉动、土地浪费的现象,改变单纯的数量管理,走内涵挖潜的新模式。

(二)建立对外协调机制,畅通沟通渠道,与利益相关者结成利益共同体。

加油站土地利用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很大,有时甚至会决定一块加油站土地是高效利用还是闲置无用,因此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是加油站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前提。

1、建立集中统一的对外协调机制。对同一行政区系统内的各单位,建立以优势单位牵头的地区加油站网络建设土地工作协调组,统筹协调地方政府解决有关加油站用地问题,发挥公司整体优势,有利于降低成本,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用地环境。

2、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的协调力度,同时关注加油站周边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及时发现并解决加油站土地管理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对优质加油站的拆除问题上,哪怕有一丝希望,也要尽百倍努力。如某万吨级加油站位置繁华,周边都是大型超市、酒店、市级机关和住宅小区等,附近居民担心安全问题,一直要求政府对该站进行拆除。面对这一不利局面,公司一方面积极与政府沟通,认真听取政府意见,努力将该站打造成一张城市的名片、优质服务的窗口,另一方面注意与周边居民友好相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某天,该站附近的一辆轿车突然自燃。在火情出现不到半分钟时间内,加油站员工便将其扑灭。这起成功的救火事例受到了政府的表彰,当地电视台、省级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都对其进行了报道。通过这一系列行动,营造出宽松的外部环境,成功地在闹市区保住了该加油站。目前,该站一年流水上亿元,净利润可达几百万元,完全堪比一台印钞机。

3、走企地共建道路,互利双赢、共同发展。可与当地政府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如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或企业出资、政府出地,共同投资成立合营加油站等方式。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内部资源,把加油站开发与群众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便利店商品就近送货上门、提供停车服务、加油员雇佣优先考虑周边居民等。凡此种种使得加油站发展惠及当地,实现本土化经营。

(三)加油站土地利用必须以遵循自身效益为第一原则。

1、提前谋划,合法、节省用地。

首先,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一座站建成后,光土地投入就几百上千万元,如果没有车流,建得再大再漂亮也等于背包袱。所以要从实际需要出发,科学预测销量、利润,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实行用地布局和规模控制。

其次,要在加油站建设项目规划阶段就尽早查阅当地的土地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以便提前谋划、有序推进,取得规范的国有商业出让地。

第三,要全面了解加油站建设项目所在地方的土地管理政策,及时与土地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对于一些没有把握的事项,尽量拿到政府部门出具的书面承诺等文件,在发生纠纷或面临处罚时至少还有一纸证据在手,不至于任人摆布。

2、因地制宜,探索加油站节约集约用地的多种模式。

一是充分利用公司整体优势,与政府协商,采取捆绑招投标的方式来一次性取得数个加油站土地,获取规模效益。二是推行加油站和加气站合建模式。这样做既有利于节省用地、降低成本,也有利于经营管理,实现公司“油气并举”的发展战略。三是在车流汇聚的地方,如厂矿企业门口、宾馆饭店停车处设置流动加油站。虽然这些地方寸土寸金,规划、土地都很难拿得到,但可利用撬装加油设备,发挥其体积小、占地少、安装简便,可整体迁移的优势,临时设置流动加油站。如某市建在长途客运站旁边的橇装加油站仅占地100多平方米,是该公司最小的加油站,却是土地利用效率最高的加油站。四是创新思路,鼓励开发地上和地下资源,拓展加油站土地利用空间。比如,修建地下加油站、双层加油站,将便利店迁建至地下等。

(四)多种途径盘活加油站非在用土地。

加油站土地如果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会逐渐被政府无偿收回,丧失土地资产效益。另一方面在其闲置期间,我们还要承担与土地相关的不断增长的税费。因此,统筹规划、盘活存量土地,对于加油站节约集约用地至关重要。

1、抓好加油站非在用土地的“二次开发”。

探索加油站非在用土地有效利用模式,以土地置换、有偿租赁等形式丰富使用途径,强化价值管控,推动加油站土地精细化管理。

(1)想方设法让非在用土地重新“上岗”。如前述闲置的A加油站,经公司多方努力、积极协调,终于获得批准原址重建,盘活了闲置土地。另一方面可拓宽加油站非在用土地的用途,如对城镇郊区加油站闲置的土地,可以规划建设成小型培训基地;对关停加油站闲置的土地,可以连同加油站房屋、场地对外出租,收取租金;对暂时无法开发的加油站闲置土地,可组织员工利用工余开荒种地。

(2)内部调剂利用。借助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和中油资产管理平台,依据公司盘活土地激励政策,在公司内部整合调剂利用存量土地资源。

2、做好加油站非在用土地处置。

一是实施差别化的对外处置。对于地理位置好且能用于开发的土地,借助公司土地开发和金融信托等资源,进行商业项目开发,最大程度发挥土地价值潜能;对不具备开发条件的,以市场化运作方式,采取公开竞价转让或协议转让方式,以获取最优处置收益;对于地理位置较差且不能实现转让的土地,争取以评估价值有偿交还政府,其中对城市规划区外不能实现有偿处置的,争取换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等优惠用地政策。二是做好政府规划拆迁土地政策争取工作,实现“等规模、等功能,异地还建、先建后拆”补偿标准。

(五)搭建交流平台,做好成功经验的复制推广。

1、通过召开总结表彰会、下发论文集等形式推广加油站节约集约用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典型示范、政策激励和引导作用。

2、在QQ上设立一个加油站土地利用经验交流群,让大家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对其中有建设性的意见要及时、积极、妥善的接纳或者处理,使员工看到公司的诚意,促进交流互动的良性循环。

3、通过订阅土地刊物,参加当地政府举办的土地培训,或到其他兄弟公司学习先进的加油站土地管理经验等方式来提升土地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

(六)构建加油站节约集约用地的考评奖惩机制。

推进加油站节约集约用地,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这个“指挥棒”,要将其纳入各单位绩效考核范畴,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

1、重点优化加油站建设用地的投入、产出效率绝对指标和增长变化相对指标的设置和考评,存量挖潜和增量考评并重,制定相关考核奖惩办法。比如在内网上定期公布“排行榜”,加油站不是以销量或利润来排序,而是以亩均销量和亩均利润为依据,同时,对于节约集约用地效果好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2、每年组织开展加油站土地工作检查,掌握各类加油站土地的真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特别要摸清各类加油站闲置土地的形成原因、取得方式、潜在风险等,提出处理意见并监督整改。

对于我们来说,加油站节约集约用地仍然任重而道远。只有不断提高土地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因地制宜,做优增量、做活存量,总结出一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好模式和好机制,才能确保公司的生命线又好又快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13年土地管理工作要点.

[2]国土资源部关于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设的意见(国土资发〔2012〕47号).

[3]张庆龙 蔡德洪.中国石油低效加油站的整改优化分析.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四川销售分公司财务处

四川成都市 610000)

作者:田云川

油气合建站项目统筹管理论文 篇2:

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综合规划编制路径初探

【摘要】合肥经开区(南区)市政基础设施综合规划主要对各类市政基础设施进行现状承载力的评价、规划需求的预测、设施和管网的布局,实现设施的规划统筹,避免设施用地不集约,布局打架等问题。本文旨在探索市政基础设施综合规划编制的总体思路和策略路径,为其他城市和地区在市政基础设施综合规划编制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市政基础设施;管网;统筹;整合;一张图

1、引言

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的生命线,是城市赖以存在、运行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目前,由于各类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编制主体不同,导致规划之间缺乏统筹,容易产生市政基础设施用地不集约,布局打架等问题。另外,由于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基本不主导专项规划的编制,导致各专项规划缺少与城市空间布局相协调的研究,无法保证设施的落地建设。为实现在同一平台上对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的编制、实施与管理,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主导编制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综合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2、市政基础设施综合规划主要任务

本次合肥经开区(南区)市政基础设施综合规划主要对供电、供水、供气、供热、通信、雨水(排涝)、污水(再生水)、环卫、消防、加油加气站、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等11类市政基础设施进行现状承载力的评价、规划需求的预测、设施和管网的布局。规划需要通过新建设施和改造管网,弥补经开区(南区)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短板,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和市政廊道的空间布局,完成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一张图”。

3、市政基础设施现状梳理和评价

3.1 总体发展水平

经开区(南区)市政基础设施现状供应能力得到有效保障,由多个水厂联合供水,220kV电源点充足,天然气环城高压管网从区内穿过,并设有高中压调压站,气源得到有效保障;区内热电厂即将扩建,可以满足供热用户需求。管线建设日趋完善,供水、供气、供热管网基本满足现状用户需求,电力高压廊道控制较好。

经开区(南区)市政基础设施在新技术、新理念应用方面取得初步进展。公用开闭所建设已形成规模;海绵城市建设持续开展,已建成两座雨水调蓄设施;经开区(南区)第一座油气电合建站已经建成营业,第一座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综合体正在建设。

3.2 现状存在问题

随着经开区(南区)建设区域的不断扩大,市政基础设施总量稍显不足。区内110kV公用变平均供电范围达到10平方公里,消防站的平均责任区范围达到28平方公里,面积过大;现状生活垃圾产生量最高日达到800吨/日,而保留垃圾转运站的规模为600吨/日,转运能力稍显不足;加油站主要密集分布在城市快速路金寨路沿线,其他主干路沿线基本无站点。

经开区(南区)局部地区抵御极端天气的能力不足,尚需解决的易涝点仍有10多处,需要对雨水管网进行提标改造;局部地區现状建成的污水管网管径偏小,随着开发建设强度增加,导致管道过水能力不足;局部地区存在雨污水混接现象,导致雨天污水井冒溢、污水厂超负荷运行等问题。

4、市政基础设施需求分析和预测

4.1 需求分析思路

市政基础设施的需求预测首先要明确经开区(南区)未来的发展目标、规划的用地布局、人口容量和建设容量。其次要梳理合肥市的各类专项规划,明确规划对经开区(南区)未来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有哪些要求。最后要把握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发展特点,依据行业规范要求,结合重点区域的改造和建设,科学合理预测设施规模。

4.2 需求预测方法

市政基础设施需求预测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全区覆盖型设施,如变电站、5G通信基站、消防站、垃圾转运站是依据自身的服务半径均等覆盖规划区范围;二是上位规划型设施,如加油加气站、充电设施,需要通过市级层面专项规划进行统筹设置,本次规划只需依托合肥市专项规划的预测结果,论证规划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市政管网需求预测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提标改造型管网,如雨水、污水管网,需要结合地块升级改造,解决排水管网问题;二是项目需求型管网,如供水、供气、供热,需要结合建设项目的需求,通过道路改造完善管网建设。

5、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整合和布局

规划结合重点区域的改造和建设,优化和新增市政基础设施,明确市政主干管网的路由和管径,落实上位专项规划已确定的市政基础设施重点项目,通过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和市政廊道的空间布局,形成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一张图”。

5.1 补齐补差,设施全面覆盖

结合用电负荷预测结果,合理新增110kV变电站布局;在重点产业片区补充5G通信基站;取消部分小型垃圾转运站,新建大型垃圾转运站;提高消防站配置密度,保障城市安全。

5.2 拉高标杆,提升支撑水平

规划需要合理确定排水防涝标准,重点对易涝区雨水管网提标改造,新增调蓄设施,提高应对极端气候能力;规划需要校核污水主干管管径,优化主干管布局,提高污水输送能力。普查管网,进行雨污分流、截流限流,避免雨天时污水厂超负荷运行;规划需要加强全市统筹,增设区内合肥市五水厂与董铺水库水源地的原水管,解决现状原水管超负荷运转的问题;增设经开区污水处理厂与肥西县中派污水处理厂的应急联络管,解决经开区污水处理厂事故应急和维修要求。依据《合肥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2016-2030)》,提前谋划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结合单体项目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在9个区域建设雨水调蓄设施,在7个区域建设初雨调蓄设施。

5.3 紧跟项目,保障服务需求

规划沿深圳路派河大桥建设DN500中压管线,与宿松路DN200联通,双气源保障江淮大众、蔚来汽车等重点项目供气;结合皖投、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等重点项目,西北生活区、新港工业园等重点片区的供热需求,新建蒸汽供热管道。

5.4 加强整合,集约利用资源

规划总结先发城市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和市政廊道整合建设的经验,通过集中整合布局市政基础设施,形成市政综合园、市政综合群,减少或共享市政设施防护用地,节约集约用地,避免分散建设带来的选址困难和邻避效应。规划新增的市政线路尽量沿现状市政廊道、交通廊道建设,避免开辟新的廊道,影响沿线土地利用,节约集约用地。

结语:

市政基础设施综合规划作为一个全新的规划类型,是对各类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的系统梳理和有效整合,实现了专项规划层面的“多规合一”,完成了“一张图”绘制,为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了数据支撑,并最终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平台统一管理。希望通过本文为其他城市和地区在市政基础设施综合规划编制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肥经开区(南区)市政基础设施综合规划(2018-2022)》

[2]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肥市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综合规划(2014-2020)》

作者:邓磊

油气合建站项目统筹管理论文 篇3:

“十四五”规划中的氢能(30个省级行政区)

导言:双碳目标下,氢能作为清洁能源的未来,已被除西藏外的30个省级行政区写入了“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此外,北京、河北、四川等省市还纷纷出台了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一场关于氢能产业的“万亿争夺战”悄然打响。

01 山东

相关政策:《山东省能源发展 “十四五”规划》

发展目标:2025年,加氢站数量达到100座,实现产值规模1 000亿元。

具体路径:健全完善制氢、储(运)氢、加氢、用氢全产业链氢能体系,加快形成“中国氢谷”“东方氢岛”两大高地,打造山东半岛“氢动走廊”。

实施“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大力发展工业副产氢纯化技术,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和低谷电力制氢试点示范,培育风光+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模式。加快发展高压气态储氢和长管拖车运输,探索推进高效、智能氢气输送管网的建设和运营。

加快氢能多领域多场景应用,开展加油、加气、充电和加氢站合建模式试点。在通信基站、数据中心等场所推进氢能应急电源示范,在海岛、园区等特定区域开展以氢为核心的能源综合利用试点。

02 北京

相关政策:《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目标:2023年前力争建成37座加氢站,推广燃料电池汽车3 000辆;2025年前,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1 000亿元以上,力争完成新增37座加氢站建设,实现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

具体路径:以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重大示范工程为依托,2023年前,实现氢能技术创新“从1到10”的跨越,培育5~8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推广加氢站及加油加氢合建站等灵活建设模式,在京津冀区域开展氢能与可再生能源耦合示范项目,推动在商业中心、数据中心、医院等场景分布式供电/热电联供的示范应用;开展绿氨、液氢、固态储供氢等前沿技术攻关,实现质子交换膜、压缩机等氢能产业链关键技术突破,全面降低终端应用成本超过30%。

2025年前,培育10~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形成氢能产业关键部件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成3~4家国际一流的产业研发创新平台。在京津冀范围探索更多应用场景供电、供热的商业化模式,建设“氢进万家”智慧能源示范社区,累计推广分布式发电系统装机规模10 MW以上;建设绿氨、液氢、固态储供氢等应用示范项目,实现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材料及部件自主可控。

03 天津

相关政策:《天津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发展目标:扩大锂离子电池产业优势,壮大风电产业规模,强化太阳能产业集成,加快氢能产业布局。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1 200亿元,年均增长8%。

具体路径:研发高效低成本电解制氢、综合供能燃料电池、副产氢高纯化及应用、规模化氢能储存与快速输配技术装备,研究氢能“制—储—运—加”规模化集成技术。

依托滨海新区临港、空港片区,以提升氢能应用示范和产业创新为核心,打造氢能应用先行区、京津冀氢能供给集散枢纽、燃料电池集成创新基地。

04 河北

相关政策:《河北省氢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发展目标:以雄安为核心、张家口为先导,到2025年建成100座加氢站、燃料电池汽车规模达到1万辆、氢能产业链年产值达到500亿元。

具体路径:产业格局:重点实施八大工程,谋划布局128个氢能项目,构建“一区、一核、两带”产业格局。一区:打造张家口氢能全产业发展先导区。一核:以雄安新区为核心打造氢能产业研发创新高地。两带:一是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带;二是沿海氢能应用示范带。

充分发挥我省张家口、承德地区风电、光伏可再生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推动绿氢制备工程建设,打造国内规模和技术领先的绿氢基地。“十四五”期间,规划布局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和工业副产氢提纯项目36个,总投资317亿元。储运方面,重点采用高压气态储氢和长管拖车方式,逐步将氢能储运成本控制在百公里8元/千克以内。

探索加氢站、加油站、加气站、充电站多站合一模式布局。探索新型高效加氢站运营模式,鼓励配套智能化运营管理系统。“十四五”期间,规划布局加氫站项目100座,总投资约50亿元。

05 四川

相关政策:《四川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发展目标:到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达6 000辆,加氢站60座;建设氢能分布式能源站和备用电源项目5座,氢储能电站2座。

具体路径:空间格局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部署,按照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要求,以各地自然资源禀赋及现有氢能相关产业为基础,遵循合理配置、重点突出、有序协同、互联互通的原则,形成“一轴、一港、一区、三路”的“1113”发展格局。

到2025年,逐渐健全强化氢能产业链,培育国内领先企业25家,覆盖制氢、储运氢、加氢、氢能利用等领域。其中核心原材料企业2家,制氢企业7家,储运和加氢企业6家,燃料电池及整车制造企业10家。

06 浙江

相关政策:《浙江省能源发展 “十四五”规划》

发展目标:到2025年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1 000辆以上。

具体路径:探索发展氢燃料电池发电装备,推动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在用户侧的应用,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城市公交、港口物流等领域应用。

强化氢能产业链上游制氢优势,培育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加快氢能储运核心装备研发,加大整机产品、核心部件及制造设备的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氢燃料电池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重点突破高比功率车用氢燃料电池电堆、质子交换膜、储氢罐制备技术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探索海上风电制氢,研发电、热、冷、储、氢等多能流运行的区域能源管理系统,开展智慧综合能源服务示范。

07 广东

相关政策:《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广东省培育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

发展目标:到2025年制氢规模约8万吨,氢燃料电池约500万千瓦,储能规模约200万千瓦,建成加氢站约300座。

具体路径:推进丙烷脱氢等工业副产氢、谷电制氢及清洁能源制氢等氢源建设,整合利用省内大型化工氢源,提升低成本氢源供给规模化水平。

以广州、佛山、深圳等市为依托,推进佛山南海区和高明区、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园、广州开发区等氢燃料电池产业园建设,建设广深高温燃料电池及系统研发制造基地、深圳南山氢燃料电池反应堆研发示范区,建设广州、佛山、东莞、云浮氢能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区和惠州、茂名、东莞、湛江氢能制储运产业集聚区。

08 重庆

相关政策:《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发展目标:到2025年,要建成加氢站15座,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行规模力争达到1500辆。

具体路径:发挥工业副产氢气资源优势,以商用车为切入,积极引育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氢燃料电池堆、质子交换膜、继电器、车载供氢系统等关键领域企业,加强氢气制备、氢气储运等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支撑技术研发,促进燃料电池汽车加速工程化、产业化应用。

重点发展高压轻量化储运氢设备、高效液氢制备和储运设备、金属氧化物储氢设备等氢能源技术装备,储能电池、抽水蓄能水轮机组等储能技术装备。积极探索油、气、氢、电综合供给服务路径。积极探索氢能在分布式能源应用场景,前瞻布局氢燃料发电站技术研发。核心配套方面发展氢燃料电池电堆,双极板、质子膜等及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等支撑技术及产品。

09 内蒙古

相关政策:《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氢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试行)》(征求意见稿)

发展目标:到2025年,绿氢制取能力达到50万吨/年,建成加氢站100座,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10 000辆以上,氢能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 000亿元。

具体路径:实施“风光氢储”多能互补,推进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大规模电解水制氢,提高工业副产氢利用规模,建立绿色、安全、高效的氢能供应体系,打造国内重要的绿氢生产、应用、输出基地。

优先在矿山、物流、短驳等领域推广燃料电池汽车,推进氢能在钢铁冶炼等领域应用;推动氢能与煤化工深度融合,对煤化工产生的副产氢实行能源化利用,通过电解水制氢结合碳捕集利用,实现化工产业碳中和,替代化石能源生产化工产品;推动氢作为一二次能源介质,在大规模储能及分布式发电、备用电源、移动式电源、家用热电联供系统等领域取得应用突破;推动在应用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展天然气管网掺氢应用等。

10 上海

相关政策:《上海市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上海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成运行70座以上加氢站,燃料电池汽车达到万辆级规模以上。

具体路径:加大氢燃料储运、加注等技术攻关力度,适度超前布局氢气加注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各类加氢站超过70座。积极探索氢燃料电池的多场景、多领域商业性示范应用,在具备条件的公交、客运、重型货运、冷链运输、环卫、非道路移动机械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总量突破1万辆。

11 河南

相关政策:河南省十四五规划纲要

具體路径:加强氢能技术研发应用,提高工业副产氢纯化水平,开展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示范,培育氢能产储运用全产业链。统筹布局加油、加气、充(换)电、加氢等设施,示范推广氢电油气综合能源站。

12 广西

相关政策:广西十四五规划纲要

具体路径:谋划布局生物工程、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积极参与南海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探索氢能开发利用。

13 新疆

相关政策:新疆十四五规划纲要

具体路径: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加强风电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研发和生产,有序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推进风能、光伏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推进风光水储一体化清洁能源发电示范工程,开展智能光伏、风电制氢试点。

14 吉林

相关政策:吉林省十四五规划纲要

具体路径:积极开展氢能开发利用工程。建设“两基地,一走廊”,即长春氢能产业创新研发、装备制造、商业应用基地,白城国家级“绿氢”规模化供应基地,“长春—白城”氢能走廊。

15 辽宁

相关政策:辽宁省十四五规划纲要

发展目标:到2025年,氢能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

具体路径:重点发展氢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及集成系统,支持大连建设氢燃料发动机生产基地和燃料电池应用示范区。推进氢能商业化、产业化、集群化,先行先试。开展公交、物流、海运以及储能等领域规模化场景应用。

支持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葫芦岛兴城等地区建设氢能产业应用示范区,推进大连、沈阳、鞍山、阜新、朝阳、盘锦、葫芦岛等地区氢能装备产业集聚区建设。

16 贵州

相关政策:贵州省十四五规划纲要

具体路径:在六盘水、贵阳、毕节、黔西南等地开展氢加工、氢燃料电池等应用试点,推动氢能全产业链示范项目建设。实施贵阳、六盘水、毕节等加油、 充电、加气、加氢、加甲醇一站式综合能源服务站等示范项目建设。

17 安徽

相关政策:《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

具体路径:以合肥、六安、铜陵、芜湖等市为重点的燃料电池产业集聚区。布局合理的加氢设施。统筹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重点支持产业园区、重点项目及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燃料电池系统产品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化技术攻关,主要包含燃料电池电堆、双极板、膜电极、空压机、氢气循环泵、大功率DC/DC变换器、供氢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技术,系统集成及控制技术成为重点攻克技术。

18 福建

相关政策:《福建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

具体路径:以福州氢能产业基地等为核心打造制氢、储氢、运氢、加氢全产业链,推进加氢机、控制阀组、氢气压缩机、液(气)氢贮罐等装备的研发制造。发挥厦门金龙、重汽海西汽车、雪人股份等重点企业作用,壮大氢燃料电池客车、物流车(含冷链物流)、专用车等生产规模。

加快引进和培育制氢、储运氢、加氢站相关设备、氢燃料动力电池系统、电堆及其核心部件等产业化项目,打造海峡西岸重要的氢燃料电池及汽车产业制造高地、核心技术创新区和示范应用基地。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

19 甘肃

相关政策:甘肃省十四五规划纲要

具体路径:建设氢气提纯、液化、液氢储存、运输装置及配套设施。在工业副产氢纯化、燃料电池发动机、关键材料和动力系统集成等方面取得突破。有序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利用氢气推动汽车用甲醇生产。

20 海南

相关政策:海南省十四五规划纲要

具体路径:以炼化和化工企业工业副产氢净化提纯制氢为初期启动资源,一体化发展氢能源“制、储、运、加、用”产业,推动氢燃料电池应用,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可持续发展的氢能产业体系。

21 陕西

相关政策:陕西省十四五规划纲要

具体路径:立足氢能资源优势,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引进国内外氢能先进装备企业,加快形成氢能储运、加注及燃料电池等产业链。支持榆林、渭南、铜川、韩城等建设规模化副产氢纯化项目,形成2~3个千吨级燃料电池级氢气工厂,具备万吨级氢气资源储备和升级基础。

22 黑龙江

相关政策:黑龙江省十四五规划纲要

具体路径:优先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3 000万千瓦,占总装机比例50%以上。探索可再生能源制氢,开展绿色氢能利用。

23 江苏

相关政策:江苏省十四五规划纲要

具体路径: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计划,前瞻布局第三代半导体、基因技术、空天与海洋开发、量子科技、氢能与储能等领域,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重点产业链。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42%。

24 湖南

相关政策:湖南省十四五规划纲要

具体路径:重点依托一体化基地规模化布局风电,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重发展光伏发电,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和地热能,稳步推进氢能等发展。推进环洞庭湖和湘南“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基地建设,推进建设岳阳氢能示范城市。

25 湖北

相关政策:湖北省十四五规划纲要

具体路径:实施新能源倍增行动,打造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新增新能源装机千万千瓦以上,风电、光伏发 电成为新增电力装机主体。积极推进地热能、氢能等开发利用,做好以咸宁核电为重点的核电厂址保护。

26 江西

相关政策:《江西省新能源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方案》

具体路径:加强电堆核心零部件及膜材料、催化剂等关键原材料研究,建设制氢、储运等重要配套环节,引进并发展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碱性燃料电池以及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27 宁夏

相关政策:宁夏十四五规划纲要

具体路径:全链条布局清洁能源产业。坚持园区化、规模化发展方向,围绕风能、光能、氢能等新能源产业,高标准建设新能源综合示范区。推进氢能制备、存储、加注等技术开发,积极培育储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建设宁东太阳能电解制氢储能及应用示范工程。

28 青海

相关政策:《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行动方案》

具体路径:积极推进绿氢终端应用。发挥青海光伏发电成本低的优势,推动光伏发电制氢产业化发展,打造规模化绿氢生产基地。积极探索氢气在冶金化工领域的替代应用,有效降低冶金化工领域化石能源消耗。开展氢气制备与储运技术研究,开展大容量多元储能技术应用推广。

29 云南

相關政策:云南省十四五规划纲要

具体路径:有序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培育和发展氢能产业,推进氢能产业示范应用和昭通页岩气勘探开发,到2025年,全省绿色能源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 200亿元。

30 山西

相关政策:《山西省“十四五”未来产业发展规划》

具体路径:加快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发展绿氢制取、储运和应用等氢能产业链技术装备,促进氢能燃料电池技术链、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发展。

制氢领域重点发展焦炉煤气制氢、工业尾气制氢、电解水制氢(光电、风电、调峰电)、煤制氢和生物质制氢的多元化制氢模式。氢能储运领域,大力发展高压氢气存储材料与核心设备生产产业,着力发展液氢存储、运输技术和装备,发展液态有机化合物化学储氢技术,布局储氢合金、纳米材料等高密度固体储氢新材料的开发和产业化。

氢能应用领域重点推广氢能重卡,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氢能公共交通,带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将山西省打造成为全国氢能供给和贸易中心、产业高端制造基地和示范区,最终打造成为具有全国示范作用和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氢都。

(来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

上一篇:问题及措施下的电气工程论文下一篇:关于实践教学的财务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