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和文学比较论文

2022-04-20

摘要:语文教育文学性缺失问题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尤为突出。对于语文课本的内容而言,文学作品占主体,因此,回归语文教学也成为必然。作为语文老师应当保持一颗浪漫的心,感知语文的文学性,也应当有坚定的信念与信心,为回归语文教育文学性,走出自己的一小步。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语文和文学比较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语文和文学比较论文 篇1: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

【摘要】语文与文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互相关联、互相影响。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儿童文学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儿童文学发展过程中,小学语文的贡献也不可不谓之巨大。探究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关系、剖析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对于推动小学语文教育事业良性发展能够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本文就此展开讨论,希望能够为语文教育事业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儿童文学 小学语文 语文教育 教育实效性 地位

儿童文学素养教育是素质教育对小学语文教育的一大要求,是全面提高我国小学生素质、推动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事业良性发展的关键。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融合为语文教育者提供了重要且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学习儿童文学,小学生的情操得以陶冶,文学素养得以发展,综合素质得以提高。这无疑降低了小学语文教育工作的落实难度,为保证小学语文教育实效性、推动小学语文教育事业良性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儿童文学的现状

儿童文学的受众是心智发育还不够完善的低学龄阶段学生,因为没有艰涩难懂的词汇,而是用简单优美、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世界各地奇闻异事,所以不仅易于学生理解,且能够有效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和见闻。语文学习是知识和阅历的积累,因而儿童文学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育的实效性,能够快速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然而就现实情况而言,部分语文教育仍然未能正确认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错误的将儿童文学视为“杂书”,将阅读儿童文学的学生视为“不务正业”,在自身教学过程中也没有要应用儿童文学的思想或行为,固执的沿袭着与时代发展潮流不相契合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正因为此,儿童文学应用优势被忽视,教育者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投身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课堂教育的互动性极差,教育实效性因此难以保证。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儿童文学是发展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是小学语文教育者需要予以关注的一个热点。因此,教育者应了解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明确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儿童文学是组成语文教材的资料库。翻看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教材中几乎随处可见儿童文学内容,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小蝌蚪找妈妈》、《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皇帝的新装》等。优秀的儿童文学不仅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了“半壁江山”,且儿童文学趣味性强,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教育意味浓烈、寓教于乐,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教化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三观。如《皇帝的新装》批判了自欺欺人和爱慕虚荣;《最后一课》宣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强大的民族意识;《卖火柴的小女孩》批判了旧制度的丑恶与腐败。

(二)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延伸

语文学习与其他课程学习存在较大差异,小学语文学习需要积累,需要学生利用课外阅读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开阔自身的文学视野,进而有效的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发展自身的写作技能。与此同时,当前社会文化氛围比较浮躁,网络语言不断冲击正统语文教育,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不断被削弱,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化修养发展举步维艰。儿童文学不仅能够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帮助小学生感悟人生道理,能够发展小学生的道德素养,还能够帮助小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响应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理念。此外,儿童文学阅读大多在课外,课外阅读可以被视为语文教学的有效延展,课堂覆盖面有效增加,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成效。

(三)儿童文学是提高语文教育效力的辅助

小学语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价值观,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選择除了具备教育功能外,往往还具备较强的审美价值。然而,教学时间有限,语文教材内容设置只能精挑细选部分儿童文学作品,难以保证丰富多样,儿童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因此难以被发挥到极致。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能够有效弥补语文教材内容不足、语文教育审美功能较弱的缺点,更利于从多个角度出发熏陶学生、启发学生共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是一种高度契合小学生生理、心理的文学形式,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合理应用儿童文学能够帮助小学生有效提高语文学习成效,能推动小学语文教育事业发展。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育者应对教学过程中的儿童文学应用加以重视,要充分发挥儿童文学的积极影响力,以便于夯实小学语文教育基础,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促进学生良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于春红. 探究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 中国高新区,2018(11):106.

[2]杨蜜霜. 浅谈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6):51.

[3]汤超霞.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与主要作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15(16):117.

作者简介:

韩士杰(1988年5月-),女,汉族,河南省安阳市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

作者:韩士杰

语文和文学比较论文 篇2:

保持一颗浪漫的心,回归语文教育的文学性

摘 要:语文教育文学性缺失问题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尤为突出。对于语文课本的内容而言,文学作品占主体,因此,回归语文教学也成为必然。作为语文老师应当保持一颗浪漫的心,感知语文的文学性,也应当有坚定的信念与信心,为回归语文教育文学性,走出自己的一小步。

关键词:语文教育;文学性;文学素养

听过很多老师的示范课,我体会最深的便是老师授课的教学重点常常放在与考试相关的内容上,而对于文本的分析与品位则是放在第二位,以一位老师讲授《离骚》为例,这位老师用了一节课便讲完了《离骚》,期间用了二十分钟的时间梳理了字词,然后用剩下的时间讲授如何分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诗歌鉴赏题。从人物形象的划分到答题技巧,都讲授得非常详细,而对于屈原本人的人物形象则较少涉及,尤其是文本的品析成为一大空缺,这样的现象并非少数老师的教学风格,这也就涉及了语文教学文学性的问题,尽管这一问题在很早以前便引起巨大的争论。

语文自1904年独立设课以来,其名称几经变化,从清末的中国文字到随后的国文再到北洋政府时期的国语再到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国语、国文,直到1949年,语文这一词才真正出现。语文命名的几经流变,我们便可以感受语文教育存在许多的论争,对于语文性质的论争亦是多如牛毛,同样对于语文教育文学性的讨论亦是无数。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更赞成语文教育应当回归文学性的观点。

从语文的教材资源上看,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文学作品,顾名思义就是文学的作品,其显著特色也就在于突出的文学性,既然如此,语文教师在教文学作品时又怎能无视其文学性呢?尽管语文教材中也有一些课文不是文学作品,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但这些课文大都含有文学因素,有语言形象生动之处,教师在讲授这些课文时也完全有可能突出其文学性,因此语文教学与文学性不应割裂。

我们所讲授的课文,不应该将它视为答题技巧传授的一个跳板只为高考服务,而应该作为师生感知语文奥秘的钥匙。语文教学应当突出文学性,再现课文本身的感染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寓教于“文”(课文之文学性),这应成为语文教师的自觉行动。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如果语文教学少了文学性,仅仅停留在工具性的层面,语文教学也就无法脱离“瓶颈”。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必须在这个大舞台上扮演一定的角色。教师这一角色不可或缺。古人便有“尊师重傅”的传统,而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这一地位即便是在强调学生为主体的当下也无法被撼动,因此,在语文教育文学性问题的讨论上,我着重分析教师与语文教育文学性的关系。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因为,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而要让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很难想象,一个文学素养低的语文教师也能在教学中突出文学性。但是在当下,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许多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一直处在停滞阶段,甚至呈倒退趋势,这当中存在一定的原因。我们知道教师在学校扮演着一系列的角色,比如:(1)家长代理人和朋友、知己的角色;(2)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3)管理者的角色;(4)心理调节的角色;(5)研究者的角色。还由于个人在社会不同群体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往往需要同时扮演若干角色。当这些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一致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作为语文老师,同样也无法避免此类的角色冲突,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在家庭角色与教师角色、个人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冲突下,老师不能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语文教学上,不能花较多的时间积累自己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学中文学性缺失也就成为必然。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深刻地意识到中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的重要性。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集中性的语文教育到高中便截止了,即使上了大学,大学语文也只是一门公共课。在之后的教育中,再也不能进行如此密集的语文训练了,也就意味着在之后语文教育文学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凸显,因此,中小学语文教育强调文学性也就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利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间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感知力。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与技能,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应提到日程上来,语文教育的文学性又是语文素养提高的体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重担,意识到语文教学文学性的重要性。不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学知识与文学理论,但要让学生明白语文也很美,语文不仅仅局限于答题的技巧,一个字,一句话细细品味,亦会发现其中趣味横生。

为了提高语文教育的文学性,我们语文老师应当保持一颗“浪漫”的心。文学常常和浪漫相联系,保持一颗浪漫的心,我们才能静下心来品味文字文学的美。生活的平淡总会磨平我们的热情,忙于每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我们常常难以脱离其中,当一首诗置于眼前时,我们难以看到其中的诗情画意。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努力保持那颗浪漫的心,保持对文学的热爱,保持对文学的浪漫。只有自己被语文材料感动时,我们才能去感染自己的学生,而前提是:保持那一颗浪漫的心,捕获文学的感动。

我们语文老师一起交流时,大都表示保持语文教学文学性很难。语文教学文学性与当下语文考试要求存在很大的冲突,两者之间无法很好地调和,重视了文学性教学便会挤压了技巧的传授。有的老师刚参加工作时也想极力追求语文教学的文学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对中考高考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自己渐渐也就不太注重这些了。

其实,考试要求与语文教学文学性并不冲突,两者可以兼顾。在学生非毕业学习阶段,语文教学可以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趣味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文学欣赏水平,到了毕业阶段再注重语文答题技巧的训练,此时,学生经过较长时间学习的积累,已具有比较高的文学欣赏水平,他们的解题能力更容易提高。有几位名师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他们的学生高考成功的事例就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可我们普通老师不敢这样大胆尝试,一方面对于保持语文教学的文学性没有抱太多的信心,常常虎头蛇尾;另一方面也不敢承担这种风险,怕受到家长学生甚至领导的责难,毕竟高考无小事;当然,语文老师自身的文学素养也有局限性。这样,诸多的因素导致了语文教学文学性的缺失,期间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

可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还是应当有信心坚持语文教学的文学性,我们也要有坚定的信念在教学实践中坚持语文教学的文学性。在众多的束缚之下,我们暂时不追求彻底的改变,但我们要努力尝试为语文教学的文学性松绑。每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坚持文学性一小步,那么语文教育文学性也会渐渐地得到凸显。我们无法改变高考这一指挥棒,无法改变外在的条条框框,但是我们可以着眼于我们能够改变的范围,至少课堂属于老师,我们在坚持大框架的前提下,努力走出一小步,为语文教学文学性增添一份色彩,扩大一点空间。

参考文献:

顾娟.谈语文教育的文学性[J].华夏教师,2014(6).

编辑 李琴芳

作者:罗云霞

语文和文学比较论文 篇3:

文学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 高中语文;文学教育;重要性;问题;措施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全面发展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其次阐述了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渗透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相关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意指提升文学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重要性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上都属于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构成良好心理状态的关键时期,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关键时期。由此可见,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是非常重要。而想要学生各个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就必须实施有效的思想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现文学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优秀文章的真正含义,同时能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1.不够重视文学教育。汉语是中国最重要的语言。但是,语文学科在高中阶段的地位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比较低,且很多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不重视语文学科。很多学生的课余时间都会用在数学、英语等学科上,很少重视语文学科。

2.教师的文学素养存在问题。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如今的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以完成任务为目的,没有实际的行为和活动,这使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发展和学生的文学教育受到影响。另外,由于教师的文学素养有所欠缺,所以在讲解文学作品时,只能单方面讲解理论知识,没有讲解文学作品背后的真正价值和精髓。

3.没有正确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提升,在新的环境、新的时代下,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现象。和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相比较,高中的学生更加对网络游戏和娱乐节目感兴趣,因此,文学地位在逐渐呈现出边缘化的发展趋势。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有效措施

1.改变教育观念。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语文具有较高的实际价值,是人们最基本的交流、沟通工具。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理解、认识这一特性,深化其研究的程度。另外,必须结合原有的教育观念,对语文教学的模式进行发展、创新,改革、优化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而建立一个有效的教学体系。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心理特征,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正确引导学生。

2.提升教师素质。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应当采取科学的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理解语文课程的真正含义,并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主动的阅读习惯,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学能力。同時学生的积极性也要充分调动,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增加对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全面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对于一些难度较高、极为复杂的文章来说,就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对学生有所帮助,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知识。

3.活跃课堂气氛。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导入也是非常重要、关键的部分,如果能够有效地实现导入,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在语文教学中,就算课堂在一如既往地进行,如果学生没有进入到学习状态,学习成绩也不会提高,教学质量也不会提升。如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导入工作,那么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对文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就会得到有效提升。对于文学教育来说,教师应该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将学生带入到课堂的学习中,让学生从心底里体会文学教育背后的真正内涵和意义。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思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扩宽学生的知识层面。文学教育和高中语文课程是互相关联、不能分割的,只有重视文学教育的渗透,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

编辑:马德佳

作者:缪海莉

上一篇:大学生武术文化论文下一篇:教师汉语言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