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的职称研究论文

2022-04-15

摘要:教育科研的热潮中,行动研究成为幼儿教育改革的必须选择。幼儿教师要积极革新观念,积极探索,扮演好“行动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角色,理论联系实际,教育结合行动,以研究为平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实现经验型教师向研究性教师的转变,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继而推动学前素质教育的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档案管理的职称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档案管理的职称研究论文 篇1:

关于医学科研伦理档案管理的思考

医学科研伦理审查在保护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中受试者的尊严、健康、安全和权益、确保生物医学研究符合科学和伦理的标准、增强公众对临床研究的信任和支持以及促进医学研究的健康发展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已经成为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得以实施的必要前提。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药物、新医疗器械、新技术、新方法等的不断应用,涉及人的医学临床研究项目也日益增多。如何充分保障受试者的安全和权益,医学科研伦理审查以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受到了进一步的关注和重视。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0年和2016年颁发的《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以及原国家卫生计生委2016年颁布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的相关规定:医疗机构应当设立医学伦理委员会,负责开展本机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项目的伦理审查;同时必须接受医疗机构质量管理部门、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药监行政管理部门对伦理审查工作质量和效果的检查、督导以及评估。

医学科研伦理档案就是医学伦理委员会在组织构建、制定规章、伦理审查、检查监督、指导及组织培训等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具有查考和利用价值的各种载体的原始记录。它最真实地反映了医学伦理委员会自身的建设管理、伦理审查经过、监察、指导等的运行情况,是伦理审查工作成果的体现,也是保护受试者权益和规范医学研究的最有力证明。因此,做好医学科研伦理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有助于切实保障受试者的尊严和权益;有助于对伦理审查质量进行有效地评估和指导政策的修订;同时,由于档案材料真实记载了医学临床研究的相關信息和伦理审查记录,它也有助于为伦理委员会职能活动的风险管理、伦理学辩护、科研成果的推广及转化应用提供依据和凭证。

一、医学科研伦理的审查流程

医疗机构依据国际、国内相关的伦理准则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组建医学伦理委员会,并制定伦理委员会章程;根据伦理审查的范围和专业类别,组建伦理委员会分委员会,如科研伦理分委员会、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分委员会、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伦理分委员会、生殖医学伦理分委员会、器官移植伦理分委员会、干细胞临床研究伦理分委员会等等,确定伦理委员会的组织架构;伦理委员会的委员主要由从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药学、法学、伦理学、管理学等专家和社区代表组成;伦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伦理审查的管理制度、指南与标准操作规程(SOP)。

医学伦理委员会严格遵照伦理审查的管理制度、审查指南及SOP对涉及人的医学研究项目的科学性和伦理合理性进行及时讨论、咨询和独立、公正的伦理审查:①伦理委员会管理人员对研究项目的送审材料进行形式审查,根据形式审查结果,发送补充/修改送审材料通知或受理通知;②审定送审项目的审查方式:会议审查、快速审查,并做好审查前准备,如选择主审委员/独立顾问,准备审查工作表、咨询工作表等等;③伦理委员会开展伦理审查工作,审查的要素为:研究的科学设计与实施、受试者的风险与受益、受试者的招募、知情同意书信息告知及告知过程、受试者的医疗与保护、隐私和保密、弱势人群及特殊疾病人群、特殊地区人群/族群的考虑等等;④向研究者传达审查决定;⑤伦理委员会依据审查决定继续开展跟踪审查,如复审、研究进展报告、知情同意书或研究方案等的修正案审查、严重不良事件报告、违背方案报告、暂停/终止研究报告以及研究完成报告的审查;⑥伦理审查的质量接受医疗机构质量管理部门、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药监行政管理部门的检查、监督、评估和指导。

二、医学科研伦理档案的归档范围、分类和原则

医学科研伦理档案就是伦理审查全过程、全周期的原始记录,是伦理委员会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类型和载体的档案材料。依据“来源原则”,可将伦理档案分为①管理文件类档案: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以及审查办法、指南等指导性文件;伦理委员会章程、管理制度、SOP、指南;伦理委员会委员信息文档;伦理委员会办公室工作文件,如伦理委员会委员培训记录和证书、伦理委员会会议记录文件、工作日志文件(实地访查表、受试者抱怨记录、接受督查指导、改进计划与改进情况等的相关文件和记录)、伦理审查经费管理文件;②审查项目类档案:各审查类别(初始审查、复审、跟踪审查)的送审文件、伦理审查过程文件(受理通知、审查工作表、会议议程、会议签到表、投票单、会议决定表、会议记录、伦理审查批件或意见、跟踪审查文件)、与研究者或其他相关人员就研究项目伦理问题的沟通交流记录;③伦理审查管理系统中的电子文件:办公室工作文件;审查项目送审的电子文件;伦理审查的受理、处理、审查、传达决定的电子文件;审查项目的信息查询、年度/定期跟踪审查提醒、审查批件有效期提醒及文件档案查阅记录等等。

伦理审查材料的归档应遵循以下四项原则:①真实性原则:医学临床研究是否确保受试者的安全和权益是伦理审查的重要原则,伦理档案作为伦理审查全过程的原始记录,具有重要的查考、利用和科学证明价值;同时规定,归档的文件材料必须为原件;②连续性原则:伦理档案是伦理委员会建设和有序运行过程中的自然产物,因此要注意档案材料收集、建档的连续性,如伦理审查的受理、处理、审查、决定传达等文件材料;③完整性原则:务必做到档案材料的齐全、完整,以确保医学临床研究过程的科学性、规范性、伦理合理性和结果可靠性;④保密性原则:因伦理审查材料涉及研究者开展医学研究的相关机密,如研究方案的设计、研究内容、受试者个人隐私以及权益保障等等相关信息,伦理委员会应指定专人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科学规范管理,除医疗机构质量管理部门、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药监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伦理审查质量的检查和评估、司法需要就地查阅外,任何人不得随意查阅及复印。

三、医学科研伦理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伦理档案管理意识薄弱

医学伦理学属于医学科学的一门边缘学科,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价值观的不断演变,在医学发展和医疗实践中不断出现的医学伦理难题,使其逐渐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和重视;同时,我国的伦理审查制度引自西方国家,医疗机构的伦理委员会普遍筹建较晚,因此,伦理委员会委员、管理人员以及研究者等对伦理审查制度均缺乏全面的了解,对伦理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也缺乏自觉自发的责任意识:①部分伦理委员会委员缺乏现代医学伦理学的专业知识,没有及时掌握最新的伦理知识进展,或未能严格遵照伦理审查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对医学科研项目的伦理审查重点和内容认真、客观地全面掌握,因此难以真正做到伦理审查的科学性、公正公平性和合乎伦理性,使其伦理审查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收到质疑;有些委员对伦理审查材料的归档管理不够重视,认为开展伦理审查和保管文件材料只是走过场、走形式,是为应付检查的痕迹管理;还有部分委员只重视伦理的初始审查,未能及时甚至忽视对研究方案、知情同意书的修订、研究过程中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违背方案仍继续开展研究等等情况的跟踪审查,以上情况均导致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工作与档案材料的规范化管理相脱节;②部分研究者伦理意识不强,对伦理审查制度掌握不够,对保护受试者权益缺乏自觉的责任意识,往往到研究项目完成需要发表的学术论文时,才不得以匆忙向伦理委员会提交伦理审查申请,希望获得事后审批以符合杂志社必须提供伦理批件的要求;有些研究者忽视对跟踪审查原始材料的提交,如研究方案的修改、受试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等等,以上情况均严重影响了归档材料的有序性和完整性;③部分档案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缺乏医药学、伦理学等基础知识,导致档案收集不完整、无分类管理、编制档号目录混乱等等;以上存在的问题均导致伦理档案的不完整、不系统和不规范,这不仅严重影响后续审查工作的开展和评价审查效果,也使伦理审查的科学性、合乎伦理性受到消弱,从而使其失去确保受试者安全和权益的道德本意。

2.伦理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多数医疗机构未能按照伦理审查的相关要求建立健全伦理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或是制度执行和落实力度不足,从而影响伦理档案的完整收集和规范化管理。具体表现在:①因伦理审查范围和专业的需要,伦理委员会设立多个分委员会,但各分委员会在伦理审查工作中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未能制定统一的文件材料收集、归档的指南、规范和SOP,从而造成档案管理的不规范,档案质量参差不齐;②在伦理档案管理工作中,未能做到伦理审查工作进程和文件材料的收集建档同步进行;③缺少对伦理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和质量控制机制:部分伦理委员会委员和档案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履行岗位职责,伦理审查不严谨、归档材料分散无序、不完整或部分档案丢失、损坏等,使得档案数据不全面、不真实,从而严重影响档案的整体质量,使其难以真正发挥查考和利用价值;④伦理档案属于保密档案,但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材料的保密和开放利用分类界限不清,除大部分材料,如研究设计方案、研究内容、知情同意书、审查意见、权益保障等涉及受试者隐私的文件需限定范围限定人员查阅外,有关审查报告的指南、规则规程、书写模板等通用管理文件应向研究者开放利用,为其提供伦理审查申请的相关指导。

3.缺乏对伦理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随着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项目的日益增多,各类伦理审查项目及需要归档的文件材料也越来越多,这些归档材料不仅包含传统的纸质材料,还包括审查项目的电子文件,以及以光盘、磁盘为存储载体的图表、照片、声像等材料。目前,多数医疗机构管理层、伦理委员会从上到下的工作人员普遍缺乏对伦理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①伦理委员会没有设置专用的档案室,只是将档案材料堆放在伦理委员会办公室或科研管理部门,没有安排专人管理;有些存储空间狭窄、潮湿,极易导致档案材料的丢失、霉变和破损,从而严重影响档案材料的质量;②忽视对纸质档案与电子文档的同步管理,没有将电子文档及时的备份转存,导致档案信息的不完整、丢失或无法查阅;③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方式,不仅需要在适宜环境下加大存储空间,同时,在进行档案信息检索和查阅时,会费时费力,延误伦理审查进程,从而降低伦理审查和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四、做好医学科研伦理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1.加强宣传培训,增强管理意识

①医疗机构应通过官方网站、OA办公系统、科研管理信息平台、邀请医学伦理学专家授课等方式对伦理审查工作的开展和伦理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重要性进行宣传,使伦理委员会委员、管理人员以及研究者都能真正增强伦理意识,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②针对在伦理审查工作中,由于部分伦理委员会委员、管理人员、研究者因缺乏伦理审查相关专业知识以致影响伦理审查效果和档案管理质量的情况,可通过开展讲座、组织培训、视频课程学习、建立微信群、QQ群等方式及时传递最新的伦理学知识和有关伦理法律、法规、指南、规范等的政策解读,以不断提高其伦理审查和档案管理的水平;③档案管理人员除需具备档案专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外,还需定期参加医学伦理审查相关专业的知识培训,掌握有关伦理审查的法律法规、管理办法、管理规范、审查指导原则、审查体系要求、操作规程等等,以增强其伦理档案的管理知识和具体操作技能。

2.建章立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医学科研伦理档案属于科研档案,应纳入医疗机构综合档案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统一保管存放。①医学伦理委员会应依据《档案法》《科学技术档案管理规定》《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以及《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等等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伦理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如《医学科研伦理档案归档制度》《医学科研伦理档案查借阅制度》《医学科研伦理档案保密制度》等等,制度中对科研伦理档案材料的收集、鉴定、整理、归档、保管、查借阅、利用等各项工作程序都应做出明确规定;同时,各伦理委员会分委员会也应加强沟通协调,制定统一的伦理审查材料归档标准和操作程序,推进档案资源的融合,以便统一规范伦理档案管理;②应参照科研档案的分类原则进行分类,并制定科学的档号编制原则和方法,如一级类目为伦理,二级类目为各伦理委员会分委员会,三级目录为各临床专业组,四级类目为年度,五级类目为具体项目;③制定《医学伦理委员会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职责》,使伦理档案管理工作责任到岗、到人;④建立考核和奖惩机制,将伦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和管理质量与年度绩效、职称晋升、岗位竞聘、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挂钩;通过完善医学科研伦理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了伦理档案的整体质量,实现了档案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3.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纸质材料档案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伦理委员会伦理审查工作和档案管理的需要,必须加快推进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①建立医学科研伦理审查和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在管理平台分门别类的输入审查项目信息,直接上传提交伦理审查电子文件,以实现无纸化办公,建立起高效的会议流程,从而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节省档案材料的存储空间;同时也提高了档案保存的安全性,基于对电子文件的定期备份和转存,能够有效避免水灾、火灾、地震等物理损坏对纸质档案造成的灾难性后果;②改进伦理档案的检索方式,实现对档案信息的高效检索、查阅、调取、利用等管理工作;③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自动跟踪提醒功能,能对上传伦理审查材料不全的项目及时发出提醒,暂停进入后续审查并给出整改意见;同时全过程跟踪提醒后续审查的各个环节,如研究进展报告审查、修正案审查、严重不良事件的审查、违背方案的审查等等,这种链条式环环相扣的信息化管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伦理审查的规范性和档案材料收集的准确性、连续性和完整性;④通过软件管理系统可设置不同身份人员的访问、编辑、查阅权限,并存储其操作轨迹记录,从而有效保护医学研究项目和受试者的相关信息,进一步避免纸质化信息易篡改、遗失和泄露的风险。

医学科研伦理档案是医学伦理委员会制定、落实、伦理审查、质量控制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查考和利用价值的原始记录;伦理档案材料的管理是医学伦理委员会伦理审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档案管理的规范性与伦理审查过程的可靠性、审查结果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均息息相關。做好医学科研伦理档案的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管理,建立科学的伦理档案管理体系,有利于促进伦理委员会自身建设和健康发展、切实保障受试者的权益,有利于伦理审查效果、质量数据统计评估和指导政策的修订,从而进一步改善医疗及医学科研环境,促进医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注: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2018JS087)

(作者单位: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

作者:潘晓辉

档案管理的职称研究论文 篇2:

浅谈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摘 要:教育科研的热潮中,行动研究成为幼儿教育改革的必须选择。幼儿教师要积极革新观念,积极探索,扮演好“行动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角色,理论联系实际,教育结合行动,以研究为平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实现经验型教师向研究性教师的转变,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继而推动学前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行动研究;幼儿教育;专业成长;幼儿教师

国家的发展基础在于教育,教育的发展基础在于教师。幼儿教师责任更为重大,不仅肩负着培养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成长和终身发展的奠基教育,同时肩负着家长们“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殷切期望。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充分肯定了幼儿教师在学前教育工作、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指出:“建设高质量的幼儿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学前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幼儿教师的发展是幼儿发展的前提,幼儿教师自身的发展才能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我深知幼儿教师在幼教工作中的重要性,它直接关系到幼儿教育能否真正有效地促进幼儿全面、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但针对目前幼儿教师综合素质不高、教育观念陈旧、安于常态不求上进、缺乏对具体工作的科研和创新能力等师资问题,探索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研究通过教师的发展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革新之路,已成为我国幼儿园研究的课题。我园在两年多的探索实践中,已取得了初步的成绩,通过行动研究,有效地促进了我园幼儿教师专业方面的成长与发展,提高了我园幼儿教育的质量,推动了我园的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科学认识幼儿教育中的行动研究

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对“行动研究”做出设想,主张实践者以研究者的姿态参与到研究之中,积极地对自己的境遇进行反思,力图改变自己的现状,在研究中浸入实践者的智慧和能力。之后,美国的柯雷、英国的斯腾豪斯、埃利奥特、凯米斯等人都对行动研究做出表述,使行动研究的内涵更趋完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这样定义: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结合“教师本身就是研究者”“教师是实践者和引导者”的时代需要,笔者对“幼儿教育行动研究”做出诠释:幼儿教师把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与行动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发现的问题,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解决不断变化、随时更新的教育实践问题,通过反思谋求变革,并在行动研究过程中革新和完善自己的教育理论,指导行动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目的。并对其特征做出描述:①幼儿教师集实践者和研究者于一体,教师既要具备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还要具备理论研究的心态和方法,在行动研究中实践行动与理论研究相结合;②研究问题的独特性。行动研究要解决的是随时可发生的、不确定的变量问题,有着自然性、即时性、突发性的特征,这也决定了研究的结果具有非普适性,有个案的独特性;③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终结性。行动研究渗透在教学实践中,以能否解决现实问题作为判断研究成功失败的标准,理论性的研究报告是对实际行动的过程总结,是附带产品;④研究方法、措施的即时调整性。行动研究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行动计划,以达到最佳地解决问题,保证高质量的行动效果,所以,在研究过程中要对问题、措施持续地反思、探究、研究,力求形成最佳的解决途径。

二、深层认识行动研究对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

1.提高幼儿教师保教的主体意识,激发工作热情

英国教育学家贝克汉姆指出,教师拥有研究的机会,并能充分利用,不仅能有力地和迅速地推进教学的技术,而且将使教师工作获得生命力与尊严。在幼儿教育中进行行动研究,教师会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将自己融入教育中,改变原来教学的任务执行者的角色,成为幼儿教育中的研究者、实践者、创新者,拥有积极主动的研究激情和工作态度,唤醒和激发在专业发展道路上的主体精神和意识,确立幼儿教育是一项需要无限追求的事业的理念,增强从事幼儿保教事业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提高幼儿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打造科研型幼儿教师

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在教育实践中开展行动研究,这也是幼儿教师最有效、最实在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式。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幼儿教师通过处理即发性教学问题,提高自身的实践性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丰富;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行动反复反思、对照理论科学修改,力求最优化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升自身的行动科研能力;为了解决问题,教师共同承担课题的研究,相互合作交流探讨中升华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发扬爱心,对幼儿关怀、辅导,关注幼儿的心理、思想、学习的倾向,引导幼儿追求积极向上,增进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感情,从中体会到人际交往的真谛。就像我们园的教师们充满感情地说:“是园内的科研氛围使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有价值,生活更加充实,更加充满青春的活力。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反思,学会了研究,学会了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3.提升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促进健康的师格

长期以来,幼儿教师得不到应有的社会地位和评价,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误解:幼儿教育不需要专业的知识,幼儿教师就是孩子的保姆,人人都可以做到。

行动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的教师树立一种科研探究意识,并引导自己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探究中怀疑甚至颠覆对传统的教育理论、教育权威的错误认知,从研究者的角度审视自己对幼儿的教育教学行为,通过实践验证幼教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最终研究出解决实际问题的个性方案,丰富和完善原有的教育教学理论,由“教书”到“育人”,通过研究优化自己的幼儿教育职业,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增强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信心和自豪感,塑造健康的教师人格。我园经过一年多的行动研究,多位老师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丰富教学理论,撰写研究报告,受到教育界领导的特别关注,并获得“幼教骨干”“科研能师”等荣誉称号,备受社会的尊重和关注,可谓“名利双收”。

三、有效保证行动研究,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1.加强科研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引导专业发展规划

态度决定成败,观念决定出路。要实现幼儿教育新发展、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主动行动研究的三大目标,必须首先让幼儿教师在思想上明确认识到幼儿教育现今的紧迫形势,认识行动研究对幼儿教育事业和自身发展的积极作用;其次要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明晰行动研究的基础知识,做好行动、研究的准备工作;再次要引导幼儿教师根据单位的发展计划、自身教学水平和奋斗目标制定出科学的自我发展计划,实现自身专业发展。

我园利用假期和每周例会组织教师认识学前教育的改革形势、学习幼儿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理论,深化教师对自身职业与儿童发展、社会进步的认知;并组织教师根据自身的特长和需求,制定长短期相结合的发展规划,为自身的专业发展提供前航的“灯塔”。如有位新老师就制定两年内完成从新手到研究性教师的转变,三年成长为幼教能手、科研教师,并制定了具体可行的计划和措施。一位已有25年教龄的老教师认识到不发展专业技能,就会落伍,影响未来人才的发展,为自己确立了研究课题,积极使自己实现从“经验型”向“科研型”“学者型”的转变。

2.制定科学的研究制度,落实行动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如何开展行动研究》中指出:制度是行动研究落实的前提条件。要使行动研究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必须制定和落实与行动研究有关的各种制度,让教师的行动研究有章可循,有章必循。

我园制定了行动研究的具体操作制度,让教师明晰对即发性问题的研究过程,具体操作流程为“发现问题—分析、确定问题—制定、实施研究计划—设计、实施行动方案—评价行动方案—修正方案、再次实施—发现新问题”的循环,并要求教师根据自己解决问题的实践撰写研究报告;制定日志反思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服务于行动研究,记录教师对问题的观察、分析的灵感和创意、实践研究的反思,为行动研究提供生动的参考资料,保证研究工作高效进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激励研究行为,推进专业发展进程

完善的教师评价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科学的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动研究活动具有导向和激励的作用,能引导幼儿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由外控转变为自控,由被动应对转变为自主积极地乐行,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不断超越,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呈现“与时俱进、自主更新”的特性。

我园的奖励政策和评职称原则就改变论资排队的陈旧做法,实施科学创新的激励机制,倾向于积极从事行动研究的幼儿教师,以此提高全园教师的竞争力、上进心,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教师团队的整体发展。例如我园只有两年教龄的刘晓红老师积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实践行动研究,撰写报告论文,取得丰富的教学经验、提高保教质量的同时获得全区“研究性”教师的荣誉称号。

4.积极援助行动实践,支持研究工作,保证专业成长发展

教师的行动研究活动是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必须重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支持教师积极开展行动研究活动,并提供各种援助,方能促进幼儿园的持续发展。我园建立教师职责制度,规定教师工作量,减少教师不必要的工作负担,为教师创造反思、实践的行动研究时间;对行动研究工作提供经费上的保障,在园内的经费开支中优先于课改研究,将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经费列入园内的总体预算,克服“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加强幼儿园教师资料室的建设,购买幼儿教育理论书籍、订阅幼儿方面的期刊,完善幼儿园的图书资料,构建我园开展教师行动研究的理论支撑体系;同时我园还定期聘请有关幼儿教育专家来园对教师的行动研究活动进行指导和评价,促进教师专业的快速成长。

总之,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我们幼儿教师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端正态度,树立研究者的思想,积极投身于行动研究,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教育结合行动,以研究为平台,实现向研究性教师的转变,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提高幼儿教育教学的质量,高效地完成培育未来人才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文 欣.行动研究理念下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J].新课程(教育学术),2009(4).

[2]张晓辉.教师如何开展行动研究[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幼儿园)

作者:蔡凎珍

档案管理的职称研究论文 篇3:

科技查新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发展

摘 要:文章分析梳理了三十年来我国科技查新研究的著作书目、研究论文、项目基金、会议研讨等代表性成果及被引影响力,在肯定研究成果现状的同时,指出当前科技查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层次低(核心刊载少、被引频次少、资助层次低),研究主体少(学界不参与研究、去查新化研究、无持续性研究),研究视域窄(缺少国外参考、忽视研究“人”、侧重经验描述),并对未来科技查新研究提出了外塑凝聚力、内增学术性的相关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科技查新;著作书目;研究论文;项目基金;研究成果

科技查新是在科技文献检索和科技咨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的科技信息服务业务。作为科技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它为科研立项、评估、验收、奖励、专利申请等提供客观评价依据[1]。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科技查新以来,到目前为止已经历了三十余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经验积累,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过去单一手工检索到现在网络搜索的发展历程,已从“轰轰烈烈”的新生事物变成了“细水长流”的常规服务,随之而来的发展乏力、方向迷失等问题也逐步涌现。为此,笔者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梳理与回顾,为科技查新的可持续发展,并在发展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也为查新员的职业前景和未来发展做出些许努力和思考。

1 科技查新研究现状

1.1 著作书目

我国有关科技查新的专著不多,笔者对读秀数据库和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等综合性图书馆的馆藏目录以及亚马逊卓越、当当网上书店的图书进行了检索,检索题为“科技查新”,笔者截取30年间(1986—2017年)的数据做长时段统计,检索时间截止到2017年9月1日(下同)。科技查新专著的检索结果为19本,大部分为教程及手册、案例、指南工具书等,其中编著类较多,专著较少,内容主要是介绍科技查新发展史、科技查新基本知识、工作与流程、数据库检索及查新案例分析等。其中,肖沪卫的《科技查新:研究与实践》从研究、操作、报告、资源4个篇章,总结国内外查新理论及实践,构建了科技查新工作的完整框架和方法体系,是研究科技查新的必看书目和奠基之作。著作书目大致可分为4类:一是专著类。二是编著类。三是教程、手册、案例等指南类。四是专业类。

笔者利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查看题目为“科技查新”的书目被引影响力情况,检索结果为一共有3部著作被引用:谢新洲2004年主编《科技查新手册》被引用10次,唐五湘2001年主编的《科技查新教程》被引用9次,霍仲厚等主编的《医药卫生科技查新教程》被引用3次。笔者利用读秀学术搜索检索题目为“科技查新”的图书,其被引情况为:总被引次数最高的是谢新洲的《科技查新手册》,达281次,其次是唐五湘的《科技查新教程》(153次)和肖沪卫的《科技查新:研究与实践》(69次)。从两个数据库的被引数据可以看出,引用次数相差很大,较之于CSCD数据库,读秀的被引次数要高出很多,其中大多数为图书被引。

1.2 研究论文

我国科技查新的研究论文数量很多,笔者在中国知网以篇名检索30年来的科技查新论文,共有3,376篇,但尚无博士学位论文,仅有少量硕士学位论文(34篇)。这些论文按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分为4类:一是查新报告撰写。二是查新项目统计。三是查新文献计量。四是查新工作概述。

被引文献是学术评价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早在1965年,Price就曾提出:一个特定领域里的研究前沿通常由30~40篇近期发表、并被学者们经常引用的文章组成[2]。笔者以中国知网为检索工具统计科技查新的高被引论文情况,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科技查新论文引用频次最高的前两名分别是隆新文等的《科技查新在科研工作中的作用及思考》(被引50次)和袁润等的《科技查新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被引45次),其余论文被引次数均在40次以下。

1.3 项目基金

科技查新的基金资助情况反映了基金资助组织机构对科技查新研究对象的重视程度。科技查新研究是新兴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研究领域,故笔者以“科技查新”为检索词进行组配检索,首先在国家社科基金选择学科“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检出零条记录;其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选择管理科学部(G)—宏观管理与政策(G03)—G0314信息资源管理下设“G031401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以及科学计量学与科技评价(G030701),检出0条记录;最后笔者又查询中国知网、维普等数据库,先以“科技查新”为题检索全部论文,后在“分组预览”中以“基金”为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检出15条记录,排除掉与“科技查新”相去甚远的虚假挂名及“伪挂名”,仅检索到江南大学张群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人文社会科学查新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0YJC870047)以及少量的市、厅、局级资助项目。

1.4 会议研讨

会议交流是学术研究的生命线,是凝聚学术同行、促进创新的重要方式,参与国家、国际级别的科技查新学术会议,听取最新的、最前沿的、最有创见的会议报告,是提高科技查新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从严格意义上说,目前科技查新尚无真正的学术研讨会,虽然从2011年开始在吉林大学张柏秋研究员的积极倡导下,已连续举办了七届全国高校科技查新工作研讨会,此外还有年度查新员和审核员培训以及查新与专利信息服务培训会议等,但笔者认为这些会议更侧重于查新业务研讨。即便如此,这些会议为促进全国一线查新员的专业沟通与交流、科技查新站的良性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石。表1为高校科技查新研讨会的具体内容。

2 科技查新研究存在的问题

2.1 成果层次低

主要表现为:①核心刊载少。科技查新的研究论文数量很多,但层次较低,尚无博士学位论文,只有少量硕士学位论文(34篇);核心期刊收录率较低,在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收录中,科技查新论文从2013年的22篇,呈现出2014年12篇、2015年8篇、2016年7篇、2017年1篇的刊载率逐年递减的趋势。②被引頻次低。科技查新的著作书目和研究论文的被引率均不高,高被引的学术精品和学者不多,缺乏学术恢宏之作,这与同期同为图书馆主流服务的阅读推广(最高被引数达213次[3])相比,被引影响力极弱,被参考次数较少,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和稳定的研究队伍。③资助层次低。从上述基金统计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当前科技查新研究的主要资助支持力量还是以高校及少量的市、厅、局级资助为主,资助渠道比较单一,仅有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尚无国家自然科学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由此可见,科技查新还没有真正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或研究议题被加以研究,今后高校应多渠道、高层次地争取基金资助,提高科技查新研究实力。

2.2 研究主体少

2.2.1 学界不参与研究。虽然科技查新工作的服务范围涉及理、工、农、医、军事等所有学科领域,但查新研究却仅受到从事查新业务的研究群体的关注,鲜有其他学科或机构研究人员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对科技查新加以研究并给予密切关注,这一点从科技查新论文仅刊载在图情类而非其他学科和综合类期刊上就可以得到证实[4]。

2.2.2 去查新化研究。①科技查新没有自己的上游学科,所依附的图书情报学本身也是弱势学科,科技查新又恰恰是图书情报学一个比较“小众”的分支,科技查新研究群体也是“实际派”中比较“小众”的。②科技查新员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并按照学缘结构服务于各自的学科查新,在科技查新实践中面对的是该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前沿热点,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对科技查新研究有极高的价值,为查新员研究开辟了新的视域,相当一部分查新员会放弃查新研究而转向各自的本缘学科。③查新员大多是归属于图书资料系列进行职称评定,而我国目前并没有与科技查新类论文密切相关的收录刊物,因此,与图书馆学研究以及图书馆事业研究的其他主流服务如阅读推广、学科信息服务等相比,以科技查新为研究对象对查新员来说并不具备选择优势。

2.2.3 无持续性研究。①笔者在对以科技查新为题名的硕士学位论文作者进行考证后,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即34篇论文的作者继学位论文之后无一例外都没有科技查新的公开研究成果,表明这些作者没有继续进行科技查新的跟踪研究。②笔者对科技查新的高产作者进行分析,客观摈弃退休或离职等因素,除江南大学张群(研究周期从2004年至2015年)外,鲜有某查新机构或某查新研究人员就科技查新的某一个观点进行长时间的持续性研究,或致力于某一查新论题接连发表过一论、二论、三论等高质量的持续性文献探讨。③一些活跃在查新会议讲坛,在查新界耳熟能详的学者或名人,在发表和出版关于科技查新的论文和书籍后,也与科技查新渐行渐远,将研究视野转向其他领域,甚至不再从事科技查新的研究,其诸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均不涉及科技查新。

2.3 研究视域窄

2.3.1 缺少国外参考。国外的科技查新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已到达研究高峰,90年代就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科技查新理论,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我国的科技查新理论才刚刚起步,在初始研究阶段需要借鉴国外已有的理论成果和经验。但从论文统计结果看,目前科技查新研究人员对国外的引入和参考程度非常低,最早研究国外科技查新的是刘朝旭[5],介绍了日本查新人员技术资格考试及查新人员素质,此后再无系统的国外研究成果介绍。这一方面说明科技查新员不重视对国外经验的借鉴和参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研究群体的外文文献获取能力不足。

2.3.2 忽视研究“人”。①委托人。目前相关研究多是从科技查新机构、科技查新撰写规范、查新人员素质等查新自身视域进行分析,没有从科技查新的客体——科技查新委托人的角度进行调查研究,并据此反馈和评价科技查新。在查新工作中,用户委托人是服务的对象,其对查新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②评审鉴定专家。作为查新报告的最后阅读者和审视者,项目评审鉴定专家更是不可忽视的研究群体,他们更能发现查新中出现的问题,对科技查新效果的评价也最具有发言权。③查新员。科技查新主要还是靠查新员完成的,科技查新中的各种缺陷也需要查新员去不断发现并加以修正。目前研究大多仅对查新员的专业素质培养进行要求和规范,如资格认证、专业培训、继续教育的混乱和知识训练不完善等,既没有提出较为理想的查新员素质培养方案,还陷入一种只注重约束查新员行为,不重视查新员的职业倦怠及社会声望等问题,忽视维护查新员权利的不利局面。

3 研究思考

3.1 外部支持

主要表现为:①学术资助。笔者建议设立全国性的科技查新研究专项基金,建立国家级的研究招标课题,增设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年度申报指南中的科技查新研究主题,同时要设立相应的省科技厅科技查新研究发展基金,鼓励和支持查新研究人员开展对实际工作确有指导意义的理论课题。②学界关注。科技查新涉及医学、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由于查新员在自身认识高度、知识结构等方面有局限性,使科技查新理论研究不足,缺乏深度和广度,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一个多学科、多角度、多思维的科技查新需要多种形式的作者和学者,需要更多的图书馆界、教育界、情报信息界乃至文化界人士的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和深入研究,更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科技查新的服务客体——科学界精英人士发挥集体智慧,共同关注和研究科技查新这一研究议题,制订科技查新规划,探索内容改革,创新查新内容和报告模式等,使其拥有深厚的理论支撑。③精神关怀。科技查新不是单纯的知识服务工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知识、有精神的智慧共同体,需要各级组织的职业关怀和精神支持。如果内部公众对于组织本身没有一种归属感,很难想象这样的组织能够赢得外部公众的赞赏和认同,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社会外部环境和科技查新内部组织建立起一种长效激励机制,尤其要重视对查新员的研究,包括精神倦怠、心理动力、荣誉支持等,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调查研究,激发查新员的职业潜能和学术创新力,更好地保障查新员的职业声望,使科技查新工作逐步走向健康自信的发展轨道。

3.2 内部自强

主要表现为:①理论提升。科技查新不仅有其自身特有的研究范围、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而且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都有直接的学术渊源。因此,研究人员除了研究科技查新的工作规律、服务模式,还要转换研究视角和提升研究质量,增强学术性,从理论高度阐释科技查新,不仅要对科技查新的一般性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包括界定其概念、闡述其作用、分析存在的问题、梳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关系等,还要对科技查新的本质问题即“科技查新从何而来,去向何处”进行探究。放弃本质的追问,势必带来科技查新本质研究的整体失语,没有理论指导的科技查新必将倒退到传统技艺时代。②视野拓展。虽然国外科技查新和我国社会背景不同,服务理念和方式也有很大差异,但不同思想的比较和交流是科技查新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研究人员应多介绍国外的科技查新开展情况,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科技查新研究应具有国际视角,及时跟踪国外先进的科技查新思想及方法,实现科技查新的“中国气派”,向世界科技领域输入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查新思维和智慧。③学术担当。科技查新是一项要求不断进行创新的事业,这种创新性除了依靠科技查新人员的专业训练和经验积累,还需要更多学术思想火花的碰撞和凝聚,其中查新员自身的科研、学识水平就显得更为重要。查新员要以学术为导向,走专业化和学术化之路,不仅要甘为人梯,在做好学术“嫁衣”的同时,更要敢为人先,成为科技查新学术研究的真正主宰者,善于从理论上将自己多年的查新训练和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体会进行科学的分析、总结和概括,并从学术理论的高度不断丰富、发展和提高自己,努力成为科技查新的参与者、担当者和审视者。

参考文献:

[1] 谢新洲,腾跃.科技查新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3.

[2] 耿波,刘宁,秦玉蓉,等.2002—2006年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高频引文统计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8(1):78-81.

[3] 王波.图书馆阅读推广亟待研究的若干问题[J].图书与情报,2011(5):32-35,45.

[4] 韩香花.科技查新的研究与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3(5):193-197.

[5] 刘朝旭.从日本查新人员技术资格考试谈查新人员素质[J].情报杂志,2000(5):114-115.

(编校:崔 萌)

作者:杨俊丽

上一篇:水电站工程改建管理论文下一篇:标准化建设工程监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