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打造“双主共学”信息技术课堂

2022-09-10

“双主共学”课堂是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并重, 既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又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它能较好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能较好地改变如今信息技术课堂现状, 笔者对如何打造“双主共学”课堂进行了一系列相应的研究, 现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为“双主共学”课堂打下良好基础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 主要目的是集中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产生学习动机, 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通过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促使学生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 全身心地投入到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去。

如我在讲《photoshop图形图像的加工处理》这一课时, 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 我采用了”变魔术”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首先, 我让同学们猜猜201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出现了的一个能将扑克牌变成钢琴键, 能将钢琴大师李云迪变不见的神秘人是谁?很明显, 同学们都会得出答案:“刘谦”, 然后, 教师接着问同学们, 想不想看老师也像刘谦一样给他们表演一个魔术呢?答案是肯定的。于是, 老师向同学们表演了“小女孩进玻璃球”的魔术, 魔术结束后, 看到同学们惊讶的表情和阵阵热烈的掌声, 我知道这个魔术完全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此时, 问同学们想不想一起来变魔术呢?进而引出本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photoshop图形图像的加工处理, 从而抓住了他们探究photoshop软件的兴趣, 为本堂课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能让课堂焕发生机, 拨动学生心弦,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为“双主共学”课堂营造平等、和谐、互动、活跃、美好的学习气氛, 为教学过程埋伏笔、作铺垫, 使课堂教学更具艺术性, 从而提高课堂实效。

二、任务驱动, 引导新知, 为“双主共学”课堂添活力

在双主共学的信息技术课堂中, 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来组织教学, 为了让学生“跳一跳, 摘到桃”, 在任务设计环节应做到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

如我在讲《photoshop图形图像的加工处理》这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学会两张或两张以上图像的合成, 学会图像与文字的合成这两个操作, 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任务:

1. 小试牛刀:

制作“玻璃球女孩”, 将经过处理过的素材玻璃球与小女孩提供给学生, 让学生在photoshop软件中完成玻璃球与小女孩的合成任务, 让学生掌握图片与图片的合成。

2. 任务探究:

在“玻璃球女孩”合成图片上添加文字, 任务相对简单, 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完成, 通过这一任务让学生掌握图片与文字的合成。

3. 大显身手:

五·一节贺卡制作。由于通过前两个任务的完成, 学生已经学会了图片与图片的合成, 图片与文字的合成。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 制作出更漂亮的作品, 因此, 通过设置制作“五·一节”贺卡的任务让学生对教学目标进行巩固和升华。

学生通过这三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任务, 将教学目标完成得非常好, 同时能够举一反三, 完全掌握了用photoshop软件对图片、文字进行合成的技术。

三、突出课堂主导、主体地位, 把握“双主共学”课堂之根基

通过情境导入,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学生较好地引入到课堂中来, 通过任务驱动法来组织教学, 能将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课堂中, 既要发挥教师的“导”, 又要发挥学生的“学”, 既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 又要把握好教师的引导环节, 真正做到在课堂上让学生在导中学, 达到“双主共学”。

1. 教师示范, 引导课堂。

在教学中, 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要明白, 学生不是万能的, 他们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如我在讲《photoshop图形图像的加工处理》这一课时, 考虑到学生接触photoshop软件较少, 如何操作应用相对较陌生, 因此, 在向学生抛出第一个任务时, 我先演示操作步骤, 让学生依葫芦画瓢, 为了避免学生忘记步骤, 还向学生提供操作向导, 让学生在操作向导和教师的引导下独自完成教学任务。

2. 自主探究, 还原课堂。

在课堂上, 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 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 因此, 将大多数的课堂时间还原到学生手中。如我在讲《photoshop图形图像的加工处理》这一课时, 通过教师演示引导, 学生独立练习, 他们已经掌握了图片与图片合成, 此时, 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 让他们自主探究图片与文字合成。

教师不用怀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但是, 如何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发挥到极致, 这就需要教师策略性地进行引导。

对于让学生自主探究图片与文字的合成这个任务,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图片的创作一般都有寓意, 比较明显的寓意往往能够被大多数人看出, 但一些较深的寓意如果缺乏点睛之笔, 就不一定能被人们真正领会, 文字作为人类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 是点睛的重要方式之一。”让学生明白在合成图片上加文字的原因, 让他们知道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该如何解决。

于是, 请同学们应用文字工具为“玻璃球女孩”增加点睛之笔。当学生将文字添加好之后, 教师引导提问:“我们可不可以给文字添加五颜六色的外衣, 让它变得更漂亮呢?”如果学生想不出办法怎么办?教师将进一步进行引导:“尝试用上节课学习过的渐变工具, 看看能不能达到效果呢?”此时, 教师给出操作向导, 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 学生就能层层深入, 将知识点吃透。

3. 大显身手, 提升能力。

通过综合任务将分离的任务贯穿起来,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点的完整性, 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同时, 满足了学生意犹未尽的学习心理, 让他们的能力在更高层的跳板上得到了锻炼和挑战。如在《photoshop图形图像的加工处理》课堂中, 学生通过“制作玻璃球女孩”和“在玻璃球女孩合成图片上添加文字”已经学会了图片与图片的合成, 图片与文字的合成, 设计“制作五一节贺卡”环节, 可以让他们“大显身手”, 能力得到进一步地挑战与提高。

在“双主共学”课堂模式中, 小组协作是较好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它能促进学生的团结、互助, 能攻坚克难, 同时通过思维的碰撞, 激发出新的知识。

在设计“制作五一节贺卡”环节, 教师提供准备好的贺卡素材, 如:气球、彩带、礼盒、礼花、其他点缀物, 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 完成任务。通过这个任务的完成, 学生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 同时在小组协作中实现了“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良好状态。

四、在“双主共学”课堂中要严格杜绝“偏主导”与“偏主体”现象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 提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让学生学会学习, 因此在课堂上难免会把握不好主导与主体的尺度, 导致“偏主导”或“偏主体”的现象发生,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如在《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一课时, 通过玩游戏“勇闯迷宫”导入新课, 让学生体验到了游戏的乐趣, 进而, 让学生知道这款游戏是用我们熟悉的powerpoint软件制作出来的, 让学生对该软件产生了浓浓的兴趣。接下来, 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 从头到尾讲解了游戏的制作过程, 如怎样设置幻灯片放映、怎样制作“开始”、“结束”按钮、如何通过“超链接”功能实现画面的跳转, 如何制作刚点击开始游戏就死掉的情况……从学生完全任务情况看, 效果较差。

这堂课, 完全可以用“虎头蛇尾”来形容, 通过“勇闯迷宫”游戏导入新课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但是, 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 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采用满堂灌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 这种偏主导的教学方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教学, 完全不能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

如在《网站的设计与制作》这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学会网站的设计与制作, 教师给学生确定了网站主题《网上外语节》, 通过这个网站能让外界人士了解我们的外语节都做了些什么, 开展了哪些活动, 教师将此网站细分为了四个网页, 如“游园活动”、“演讲比赛”、“话剧表演”、“外语歌曲”, 分别让四个小组的同学分别协作完成, 操作步骤完全由导学案提供, 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这堂课中, 教师忽视了一个关键点, 学生对prontpage软件相当陌生, 仅仅通过导学案, 让学生自主探究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 采用这种方式教学, 导致学生在课堂中感到很盲目, 当然最后无法完成教师给出的教学任务。

因此, 在教学中要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尺度, 既不能“偏主导”、也不能“偏主体”,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导”与学生“学”, 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既不盲目也不无聊, 只要偏离了任何一方的课堂, 都是失败的。

“双主共学”课堂需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地讨论、尽情地感受、倾吐。教师作为引导者、解惑者, 要倾听学生的发言,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惑, 成为他们的朋友。教学质量, 是信息技术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主阵地, 在课堂中要强调教师与学生地位并重, 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 打造“双主共学”课堂, 让学生在课堂中有事可做, 有导有引, 教师与学生能良好互动, 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标, 从而完成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双主,共学,信息技术,课堂

参考文献

[1] 邬家炜, 《信息技术教学论》,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年.

[2] 何克抗, 《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年.

上一篇:探究工程地质勘查中常用的工程物探方法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