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林业发展理念

2022-07-16

第一篇:生态林业发展理念

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 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建设生态文明 林业勇挑大梁

党的十八大,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并将其作为执政纲领写入党章,还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

林业承担着保护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任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元素。近年来,我国加快建设现代林业,把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作为林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主攻方向,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动实践。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说,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林业肩负着光荣而重大的使命,力求更大的作为。

展望未来,生态文明将引领我国现代林业建设新方向,促进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

人类文明的演化、进步,总是离不开森林的呵护与支撑。林业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发达的林业、良好的生态,已经成为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文华说,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起着决定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著名林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说,林业兼有生态建设保护的主体功能和绿色生产的经济功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发展林业应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加快现代林业发展,充分发挥了林业在生态建设与保护中的主体作用。但目前我国仍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森林覆盖率仅为20.36%,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70%,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面积分别超过国土面积的1/5和1/3。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劣、生态承载力不高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此,国家林业局提出,今后要围绕保护和改善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生态产业、生态文化,不断完善林业规划体系,拓展生态利用空间,优化生态建设空间布局。继续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湿地保护恢复、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并谋划一批新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在生态区位重要和脆弱地区,加快构筑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构建自然生态景观建设和保护体系。

林业是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生态产品是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优美环境、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宜人气候、安全生态和绿色产品等。生态产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生态产品生产及生态服务能力,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经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相对于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生产能力的大幅提高,我国提供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并没有同步提高,在一些地区甚至有所减弱。我国的生态产品供给,承担着最多人口和最快经济发展的双重巨大压力。未来发展中,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强,环境恶化态势虽然有所减缓,但整体持续恶化趋势尚未扭转;生态产品等生态需求快速增长,供给不足将常态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环境质量、生态安全、生存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逐步从“求温饱”转向“盼环保”,从“谋生计”转向“要生态”。

建设生态文明,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的迫切愿望和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进步,绿色和生态日益成为老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成为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生态产品的生产作为重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日益增长的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福祉。

林业是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必须努力建设和保护好林地、湿地、沙地及森林植被,充分发挥它们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林产品、生态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沈国舫院士说,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突出林业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发挥森林植被的制造氧气、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降低噪音、吸碳固碳等功能和作用,依托林业这一规模最大的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体,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研究员王焕良说,山清水秀但贫困落后不能支撑百姓的幸福生活,富裕发达但生态破坏、生存受到威胁更会使百姓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失去幸福。生态文明不是拒绝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是在改善提高中坚守顺应自然的准则。建设生态文明,既要有金山银山,又要有绿水青山,才能保证经济增长和幸福持久,才能让人们在仰观蓝天白云、俯视青山绿水、行呼清新空气的同时,摆脱贫困和落后,走向富裕和幸福。

林业是美丽中国构建的核心元素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对人民群众生态诉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其实质就是要通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还大地以绿水青山,还天空以清新蔚蓝,还百姓以绿色家园。

林业是自然资源、生态景观、生物多样性的集大成者,拥有大自然中最美的色调,是美丽中国的核心元素。“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共和国首任林业部长梁希的这一宿愿,一直是中国务林人的不懈追求。

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鄂云龙教授认为,没有森林建设和保护,就没有生态文明。没有绿色中国,就没有美丽中国。如果林业和绿化搞不好,还谈什么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赵树丛说,林业是生态建设保护的主体,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点,自然美生态美的核心,还是重要的绿色经济体。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发挥基础作用,承担重要使命。他表示,林业部门要紧扣中央部署,紧抓时代机遇,紧贴社会需求,切实担当起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建设美丽中国、促进绿色发展等重大职责和任务。加快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着力构建国土生态空间规划体系、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体系、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维护生态安全的法制体系、培育生态文化的综合体系等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体系,为建设美丽中国增色添彩。

第二篇:发展现代林业 建设生态文明

做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者和推动者

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高瞻远瞩,立意深远,是十七大报告的一个亮点。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把生态文明纳入到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中,使得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内涵越来越丰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生态建设的新目标。

生态文明是对既往文明的反思,是在人类具有强大改造自然的能力之后,思考如何合理运用自己能力的文明。显著特点是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摒弃以征服自然并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理念,倡导一种新型的生产与生态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观,并在经济行为上追求经济和生态双重目标,“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联系林业工作实际,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林业光荣而艰巨的重大使命。林业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承担着生产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重大任务,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不仅要承担起生态建设的重任,更要做生态文化的先锋,尽可能地创造出丰富的生态成果、物质成果和生态文化成果,努力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者、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构建现代林业三大体系,为建设生态文明再立新功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林业工作总的思路是: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现代林业的要求,充分拓展和开发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功能,通过全面实施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林业产业、科技应用推广、基层基础建设、林业职工生活水平,积极构建森林生态、林业产业和森林文化三大体系,为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作出新贡献。

——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动力,激活林业发展活力。根据十七大

报告“改革集体林权制度”的要求,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林农得实惠,生态受保护”的要求抓好试点探路实践。加快制定出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关政策性文件,正确引导和规范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切实保障林农的利益。围绕拓展提升林业功能、发展林业生产力、提高林业综合效益、调动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积极性、增强生态约束机制、理顺林业管理体制等方面积极探索改革创新。

——以提升灾害防控能力为目的,完善林业灾害防御体系。根据十七大报告中“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要求,在切实加强防御宣传教育、健全落实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预警和防御体系,从根本上掌握防御林业灾害的主动权。一是建立和完善林业灾害的预警系统,包括森林火险预警系统、森林病虫害预警系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系统。二是建立和完善林业灾害的抗御体系,包括抗御森林火灾体系、抗御外来有害生物体系。建立健全以森林防火组织机构与现代化森林防火应急指挥中心相结合的森林防火组织指挥体系和通信体系,进一步完善林火阻隔体系,提升森林火灾的抗御能力;根据疫情特点采取综合治理,结合林分改造工程及时清除疫点疫区,从根本上消灭外来有害生物对森林的危害。

——以实施林业生态工程为重点,构建绿色生态屏障。根据十七大报告中“要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建设,促进生态修复”的要求,抓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生态体系,满足全社会对生态产品的巨大需求。重点抓好水源涵养林及水土保持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及红树林工程、绿色通道及农田林网工程、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工程、生态防灾减灾工程、城市林业及森林公园工程、森林生态监测及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商品林工程、湿地工程等九大重点工程,建成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稳定、安全的生态屏障。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切实推动城市森林建设,大力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启动岩溶地区石漠化生物治理工程。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促进节能减排;加大以生物措施为主的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增加土壤的储碳功能。

——以加快发展林业产业为途径,促进新农村建设。根据十七大报告中“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快林业产业的发展,建立起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组织实施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做大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优第三产业,第一产业重点发展商品林、林木种苗与花卉业、推广种植乡土珍贵树种,提高地生产力水平,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创造绿色财富。第二产业重点发展人造板工业、木竹家具业、木地板业、木竹制品业、浆纸业、林产化学工业,第三产业重点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进一步增强林业的经济功能,加大木材、林副产品等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力度,提高林业综合效益,为发展循环经济作贡献。努力满足全社会对自

然、绿色、可再生、可降解的林产品的旺盛需求,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增加林农收入、拓宽就业渠道,并为生态建设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和不竭动力。——以发展繁荣森林文化为载体,大力建设生态文明。按照十七大报告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要求,充分重视和发挥林业巨大的社会功能,承担起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生态文化、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职责。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加强森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森林文化产业,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森林文化体系。抓好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森林博物馆、森林标本馆、林业科技馆、城市园林等森林文化设施建设,保护好旅游风景林、古树名木和纪念林。发展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生态旅游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等,不断拓展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新领域。充分利用文化平台弘扬生态文明,通过多种文化形式,普及生态和林业知识。

第三篇:发展生态林业 努力增加收入

全县核桃产业大会 经验交流材料之一

大力发展核桃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山阳县城关镇

近几年来,随着林业政策的落实和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实施,极大地推进了全镇核桃生产的发展。镇党委、政府以市、县大力发展核桃产业为契机,从镇情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核桃产业作为全镇扶贫攻坚的“先锋产业”、新农村建设的“致富产业”、美好家园建设的“生态产业”、小康社会建设的“基础产业”,摆在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突出位臵。坚持党委书记亲自抓,各级领导齐抓共管,明确预期发展目标,强化工作机制措施,狠抓种管任务落实,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截止目前,全镇核桃面积达1.2万亩,共20万株,年产量600吨,产值900万元。2002—2005年完成退耕还林0.9万亩,其中栽植核桃0.4万亩,13万株,占退耕还林总面积的45%。近年来从外引进优良核桃接穗,聘请技术人员在桃园、权垣、西河、陈家湾村成功的进行了核桃高接换优,完成嫁接改造3.2万株,成活率达95%以上。通过技术指导培训,使部分群众掌握了整形修剪、嫁接改良等方面的常规技术,从而提高了群众发展核桃生产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核桃的生产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回顾核桃产业发展,我镇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镇上积极成立核桃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镇党委书记亲自主持,班子成员具体抓,林业站干部全力抓,干部职工分工到位,有关村协调配合。通过制定发展规划,统一思想,全面推进。8个核桃种植村成立由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村委会副主任、文书、核桃种植村民小组组长、若干种植大户为成员的核桃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同时明确行政责任人,镇上以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村上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建立镇领导包抓联系责任制,镇包抓联系领导经常深入到村、到组、到地块,督促指导核桃产业发展。

2、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层层召开会议,进行宣传发动。给干部群众算了六笔帐,即对比帐、投入帐、政策帐、效益帐、风险帐、长远帐。并采取工作队员进村入户、与村组党员干部群众座谈、召开会议、标语信息、板报题字等多种有效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展核桃产业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科管技术、经济效益等。同时依托校园阵地,以课堂、板报等形式进行宣传,“小手拉大手”,促进学生家庭对核桃产业发展政策、种植管理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全镇上下凝心聚力迅速掀起新一轮核桃种植和管护高潮。据统计,今年以来全镇共组织召开核桃产业发展宣传动员会议46场次,参会1.4人次。通过广泛宣传、政策引导,核桃种植村的广大群众对搞好核桃产业发展热情高涨、信心十足。

3、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按照市、县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项目建设要求,牢固树立科学规划、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发展理念,坚持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集中连片与四旁零星种植相结合、荒山造林与耕地种植相结合、农作物与核桃间作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做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实行统 2 一规划,结合实际分解任务,坚持做到相对集中、规模连片,力争到2010年末,全镇核桃保存面积达到1.5万亩。

4、校地合作,加强培训。校地合作让先进的科学技术走进农村,通过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进行校地合作,使农民通过科学引导摒弃传统落后的种植方式,向科学化、规模化种植经营迈进。我镇每年在核桃育苗、管理、收购、销售等重点环节,积极组织各类培训班,邀请大学专家教授、县林业局技术干部及各村种植大户等对农户进行集中培训,跟踪服务,确保农户有技术、会管理,懂销售。

5、典型引路,科学管理。树立权垣、陈家湾、桃园等村核桃基地为典型,通过典型的示范作用,引导周边南庵等村村民共同发展,同时积极培训、推广科学管理模式,提高核桃产量。

6、坚持标准,严把质量。严把“四关”。在种苗选择上,由林业站统一把关、统一供给,严格禁止使用带病苗、虫蛀苗等不健康的苗木。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深入一线检查指导、督促落实核桃产业发展措施,分管领导进村与村上共同商量、研究核桃种植和管护工作。镇林业站干部定期深入核桃种植户,对他们的生产情况进行全程跟踪服务。镇上抽调工作队员,深入到村组、到农户、到地块做好宣传动员,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抓住节令,对核桃种植地块进行薅铲施肥管理,及时补植枯死苗木,确保苗木成活率;实行邻村、邻组、邻户“帮管帮护”,形成群策群力、齐抓共管、共同发展的核桃管护格局。挖坑种植坚持“五个一”的技术标准,确保核桃种植进度与质量相统一,坚持“三分种、七分管、重建重管”和“谁种植、谁所有,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做到种苗、管护把关到位。

3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镇党委、政府在抓核桃产业发展方面将进一步加强领导、完善服务,加强组织领导,严格种植标准,重视技术细节,强化田间指导,抓好督促检查,集中时间、人力、物力强势推进核桃挖塘和种植,努力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核桃种植任务,促进全镇核桃早日发挥出应有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力争把核桃产业真正建设成为全镇扶贫攻坚的“先锋产业”、新农村建设的“致富产业”、美好家园建设的“生态产业”、小康社会建设的“基础产业”。

4 全县核桃产业大会 经验交流材料之二

实施高接换优 提高经济效益

山阳县城关镇权垣村

权垣村位于县城西、山漫公路5公里处,是全县第一个核桃高接换优示范村。该示范工程东西长3公里,辖5条沟,6道梁,涉及8个村民小组,277户,总面积750亩。2007年春季进行高接换优,今年已进入初果期, 2012年将进入盛果期,亩产可达100公斤以上,亩产值可达到2000元,户均至少增收5400元。

1999年全村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实施退耕还林,再造山川秀美”的号召,组织群众对公路沿线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栽植实生核桃3.2万株,经过群众的精心管护,核桃树长势十分旺盛,但挂果的树相当少,没有经济效益。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经营现状,提高经济效益,帮助群众增加收入。2007年春季,我们抓住县上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建核桃试验示范基地的机遇,多次召开党员会、群众会,广泛宣传实施核桃高接换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得到了大多数群众的支持同时,积极邀请西农大专家教授来我村实地考察,制定高接换优方案,及时组织实施高接换优工作,从3月29日开始,到4月12日结束,历时半过月时间,完成高接换优1.2万株。但是,万事开头难。工程一开始,一些群众不相信,持有怀疑态度,不配合工作,有的不及时清理树枝,有的抱住树不让技术人员接,工作进度十分缓慢。但在林业局领导、专家教授和 5 村委会的耐心劝导下,经过几天的实际操作,群众逐步转变了观念,以致于到最后出现了“害怕给自己嫁接不上,抢接穗、抢油锯,要给自己先嫁接”的场面。经过专家教授和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当年嫁接成活率达到96%以上,去年全部挂果,群众个个喜笑颜开,群众发展良种核桃的积极性十分高涨。

在实施高接换优工作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广泛宣传,提高认识。核桃高接换优是新生事物,是加快核桃良种化和提高产业效益的有效途径,必须广泛宣传,正确引导,得到群众的认可。我们在工作中,通过开好村组干部会、党员会、群众会和算经济账的办法,多次深入农户宣传,得到了大家支持,思想认识逐年提高。

二是统一组织,分工协作。在实施过程中,经过村支部、村委会的充分讨论,统一规划高接换优地块,集中时间逐组统一嫁接。同时成立了组织管理机构,分工负责,成立了嫁接改造、技术服务和后勤服务3个小组。嫁接改造组从杨凌聘请10名技术员,主要负责嫁接人员培训和嫁接改造的实施,保质保量完成嫁接任务。技术服务组主要负责嫁接工程中的截干、放水、包扎等辅助性配合工作。后勤组主要负责嫁接技术人员的食宿统一安排和群众关系协调。通过紧密协作,从而保证了高接换优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是精心管理,巩固成果。嫁接后期管理是提高高接换优成活率的关键环节,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我们在后期管理工作中,严格按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制定的管理办法,及时组织群众开展扩盘、除萌、放风、绑缚扶枝、树干涂白、施肥、防虫、修建等日常管理工作,确保了嫁接成效。

6 全县核桃产业大会 经验交流材料之三

加强科学管理 巩固产业成果

山阳县高坝店镇石头梁村

石头梁村位于山阳县城东15公里处,全村辖7个村民组,710户2600人,总面积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725亩,25度以上坡耕地1863亩,现已全部实施退耕;有林地1.6万亩。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826元,其中林业人均收入489元。全村核桃产量达到15吨,产值108万元,人均核桃收入415元,名居全县前列。

一、高点起步,标准化建园

全村人均耕地不足1.5亩,种植农作物除去农药、化肥、种子、人工费等,每亩土地收入不足500元,传统粮食单产收入不高。新农村建设的出路在那里?经过大家充分讨论,一致认为只有增加农民收入才能解决根本问题。2007年村两委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把核桃作为全村的主导产业来抓。首先选择了光照、土壤条件适宜核桃生长的牛胖沟260亩沟槽地作为示范点,严格按照县林业局规划要求,统一放线、挖坑、配肥、选苗、栽植。由于规划合理、建园标准、苗木成活率达到98%以上,群众发展核桃的热情很高,目前全村的良种核桃已经发展到1260多亩。

二、高度重视,规范化管理

“三分栽、七分管”,发展林果业科学管理是关键。由于我村建筑劳务起步较早,80%的劳力外出打工,良种核桃园的 7 苗木大部分管理跟不上,村两委会很着急,就组织召开民情恳谈会、村民代表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通过“一事一议”把退耕还林的管护费交集体管理,村集体从全村挑选了6名责任心强、能吃苦的村民组成专业队进行统一锄草、施肥、摘花、疏果、除虫等日常管理。由于管理规范,苗木长势好,原来不情愿把管护费交给集体的群众,现在都高兴的说:“统一规范管理就是好,苗木生长不用操心,有人除草、施肥,就等着数钱吧”。

三、精心谋划,发展生态林业

如何深度挖掘林业产出,进一步增加群众收入是目前困扰我们村委会的现实课题。经过多次外出考察和充分论证,结合全村实际,今年引种了2000只山鸡进行试养,如果取得成功,每年户均收入可达到2000元以上。同时,我们计划把每亩的林业收入进行估算,实行大户承包或股份经营,吸引其他村民投资,逐步落实经营责任,巩固核桃产业成果。同时计划在核桃园里利用林下空地试养山鸡,由于山鸡喜欢捉虫吃草,鸡粪还能给树施肥,树能为鸡提供歇息场地,树鸡相得益彰,更重要的是能增加农民收入。

8 全县核桃产业大会 经验交流材料之四

调优产业结构 增加群众收入

山阳县高坝店镇寺沟村

寺沟村辖4个村民组335户1273人,土地面积9.7平方公里,是一个半山半川地区。在高坝店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特别是在林业部门的全力支持下,我村已发展核桃建园1688亩,人均核桃已达1.2亩,全村的核桃产业建设已初具规模。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 广泛宣传,统一思想,是搞好核桃建园的基础 核桃建园开始,一些群众想法不一致,思想有矛盾,认为这么好的土地栽核桃树,以后没粮吃咋办?难道吃核桃不成,再加上大部分土地都种上了小麦,要栽核桃树得把少部分庄稼毁掉,同时还要投劳挖坑太费工,另外除林业部门投资补助外,群众还要再出一部分种苗款,由于这些顾虑,建园初期工作一时难以开展。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分批组织群众到城关镇权垣、桃园村参观学习,并大力宣传核桃的用途和发展的前景。一是核桃在市场上前景好,价格连年上涨,一次栽植常年见效,是一次投资,长远见效的好项目。二是核桃仁不但可以榨油而且是食用的佳品,可以做一些高级营养补品,能够延缓衰老,延年益寿。三是国际市场对核桃需求量逐年增大,还可以出口。通过对种庄稼和栽核桃经济收入的对比,大家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要想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促进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9 就必须大力发展林果业。

二、全面安排,统一规划,是核桃建园的前提 我村的核桃建园起初只有400多亩的面积,长势很好,果品质量也很优良,单株收入逐年上涨,群众对此逐渐产生兴趣,也有了栽植核桃树的积极性,但规模太小。为了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也为了全村都能富裕起来,村支部经过反复研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达成了共识。组织全村干部和群众代表进行了专题会议安排,确定了人员,落实了责任,统一进行了规划,实行连片集中,统一拉线定距,统一时间,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施工,统一验收。

三、细化领导责任,是搞好核桃建园的保证

为了保质保量完成良种建园任务,我们成立核桃建园领导小组,村支书为组长,村主任为副组长,成员刘存生、程保印、管永哲、李传世、徐得民,实行分组包片,一抓到底,对个别确有困难的,实行党员干部包户,组织专业队,严把质量关,力求保栽保活,按时完成任务。同时扎实落实管护责任,做到连片面积村上管,分块面积组上管,单株果树各户管,确保核桃建园工程领导放心,群众满意,社会公认。

四、 适时安排,加强管理是搞好核桃建园的关键 我村核桃建园栽植结束后,管理就成了最为重要的环节。我们在具体工作中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1、派人看护两个月,铲开通风带。当时核桃树栽好因小麦已种,为了使核桃树苗成活率高,我们组织群众将树周围的小麦全部铲除,进行通风透光,使小麦不荒树苗,并进行树干统一涂白,预防幼树遭受冻害和虫害。

2、覆盖薄膜,使土地提温、保墒,抑制杂草,保证幼树 10 健壮成长。

3、剪顶封蜡。树苗栽好后为了保持树枝本身的水分,我们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专门剪顶,并进行蜡封,确保树苗安全过冬。

4、春季发芽后,我们又组织技术人员把多余的树芽掰掉,保留健壮的芽子,使核桃树良好成长,并进行摘果。

5、夏季是核桃树生长旺季,适时组织群众进行除草扩盘、施肥防虫,不断完善管理措施,从而保证了建园质量。

11 全县核桃产业大会 经验交流材料之五

发展生态林业 增加家庭收入

山阳县城关镇桃园村 赵新荣

我叫赵新荣,今年52岁,家住城关镇桃园村龙王庙组。99年冬季农田基建组上新修耕地一百多亩,由于沙石多、土层薄,正常年份庄稼长得不如坡地,遇到干旱天气,几乎没有啥收入。2000年我和周围几户群众商量,不如栽上几株核桃树看行不行,当时其它几户还有顾虑,我就带头自费到商县核桃研究所买了140株良种核桃苗,栽了近3亩地。园子建成后,又买了两本《核桃栽培管理技术资料》,一边学习修剪、嫁接、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一边加强核桃树管理。03年开始结核桃,04年收入1000多元,06年收入6800多元,08年收入8800元。可以说,栽核桃树就是栽上了摇钱树,一年核桃收入超过种十年庄稼。04年我又将自己的3亩多坡地全部栽上了良种核桃,现在全部都结了核桃。周围群众看到我栽核桃发了家,相继有19户也自费买核桃苗建起了良种园,去年合计收入达到十几万元,家家户户都尝到了甜头。组上其他群众看到核桃价格年年上涨,不愁买,收入高、省事、省力,栽植核桃的积极性相继提高,村上及时统一规划,在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去冬今春在大坪地集中连片发展良种核桃500多亩。

去年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有人在林下养鸡的信息,我想,能不能也在核桃树下养鸡。在一次交谈中,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王县长和林业局武局长,得到了他们的赞同,并给我讲解了核桃树养鸡的好处和发展前景,更加增强了我开展林下养 12 鸡、发展生态林业的信心和决心。今年春季,在县林业局、畜牧局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投资2万多元,新建鸡舍3间,养鸡围栏200多米。今年6月开始投放鸡苗700多只,现在已有个别鸡开始产蛋,预计到明年收入可达到1.5万元以上。虽然我的生态养鸡刚刚起步,但我看到开展林下养鸡,不但具有阳光充足、空气新鲜的养殖环境,而且林下虫草丰富、纯天然无污染符合绿色有机食品要求,既降低了养鸡的饲料成本,又解决了核桃树施肥和害虫危害,相当于雇佣了4个不出钱的劳动力在锄草、防虫,可以说是“一本万利”,更重要的是增加了收入。

通过近几年发展良种核桃和林下养鸡,我的体会比较深刻。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是栽植核桃要舍得好地。良种核桃是铁杆庄家、油料作物,具有挂果早、产量高、效益好、对立地条件要求严格等特点,一定要舍得好地,条件差的地方,要采取挖大坑换土的办法进行改良,为核桃树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是要注重科学管理。加强良种核桃的科学管理是取得高产量高效益的基础。每年秋冬季要坚持给核桃树施肥、修剪、扩盘、涂白,春夏季给核桃树及时除草、浇水、防虫,促进树势旺盛生长。

三要开展林下养殖、林下种粮、林下种药多种经营项目,努力增加收入。核桃树千万不敢荒芜,荒几年就成了“小老树”。可以利用林下空地,种植豆类、薯类低杆农作物和药材;也可以养鸡、养猪,发展养殖业,增加短期收入。

第四篇:强化林业资源管理促进生态林业健康发展

摘要:森林资源是我们身边占据着极其重要地位的一项自然资源,森林的高覆盖率可以令周围生物种群的数量增多,也能令附近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好。而且森林还具有除尘降噪等功能,对人们的生活可算是百利无害。正因如此,对于强化林业资源的管理促进生态林业的健康发展势在必行。

关键词:林业资源管理;生态林业;健康发展;研究探讨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林业资源的需求从未间断,面对需求日益加大的人类社会,我们在向林业资源索取木材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保护。这样才会使林业资源可持续的发展,同时还能源源不断的为社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一、森林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的森林资源管理是人们较为重视的一部分,有关部门也在这一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在曾经的管理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将不符合现代发展的一些陈旧做法剔除,制定出了对现在资源管理情况有益的管理机制以及管理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对有关监控系统进行了完善。由此,我们现在的森林资源管理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状态。当前我国对于森林资源的开发变得更为节制,对于市场的供应也有着一定的控制。对比曾经,我们现在的森林覆盖率已经翻了一倍有余,这些都离不开合理的资源管理以及国家对森林资源采伐的控制。现在我国的林业资源不断在提高数量的同时也证明了我国林业资源在向着更加良好的态势前进。

即使是当前总体态势良好,但在实际的林业资源管理的过程当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由于我国占地面积广,所以森林资源的分布比较零散,这给森林资源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在监管的过程中,因为不能及时有效的对整体进行管理和控制导致部分地域的森林破坏较为严重。而且还有些人依旧为利益对森林乱砍滥伐,占林为耕,这些都对森林资源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下面,本文将森林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1、利益当前,目光短浅

现在有许多人因为想要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放松警惕,对于林业的保护也是如此。部分林业行业的目的不是保护其发展而是要从中获得更大的利润,这就导致森林资源被严重的进行了人为破坏,乱砍滥伐的现象将会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同时也将土地防洪防涝的能力大大降低。保护森林,发展可持续能源变成了没有行动的口号。

2、国家森林资源管理制度、法律、规范不够完善

在制度、法律、规范方面,目前还处在“人治”状况,森林资源管理法规的不配套会给不法分子制造钻漏洞的机会,有法不依的现象无处不有;另外,没有处理好责、权、利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得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分配不均、流失过多。

3、管制措施不合理,手段不高

现在依旧没有找到最切合实际的林业资源管制制度同时加以执行,林业资源管制中包含考察、计算、策划、计划、管制、监察、开采砍伐,必须要创建完善的林业资源管制手段制度,使管制资料能够整体分享。要完成迅速精确的考察、计算,整体的策划、计划,高效率的管制,强力的监察,合理的开采砍伐依旧是个长期过程。

(4)很多森林地区没有合理的森林运行计划。因为众多主观抑或客观的缘故,国内很多森林地区运行企业还没有制定可实施的林业运行计划,在每年预测采伐量时数量不准确。

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们一般认为森林具有三方面的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生态效益的价值远超过作为原材料的经济价值。但是,林业发展所带来的三种效益中,由于经济效益能让人直接感受到。往往其最先受人关注,而生态效益则容易被人忽视。但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增强,如今生态效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也意识到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其实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态效益实质上孕育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如果过分追求林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尽管在初期经济效益可能收获较大,经济增长速度在短期内迅速增长,但是到后期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导致环境恶化,其造成的损失会使经济发展停滞或萎靡。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

想要完成林业资源管制以及生态森林的有效结合,想要保证经济以及生态利益同时有所提高,就一定要完成森林的永续前进。林业的永续前进重点体现在社会合力、生态支撑力、经济状况三方面。社会合力就是讲人口数量、道德与品质、文凭、体制等情况。生态支撑力就是生态本身的调控能力以及承载状况。经济能力就是资源存储情况、资源运用效果、利益增长状况等。要想完成林业的永续前进就要搞好以下三个方面的事情。

1、科学发展

(1)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发展为核心竞争力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从而促进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实践检验科研成果这一真理,然后将经实践检验了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林业生产实践中去,起到指导作用,从根本上解决林业生产与科学研究严重脱节的问题。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鼓励技术人员采取技术承包、转让、服务等手段及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2、实践中协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森林资源带来的生态以及经济利益。在实际工作中获取了许多有用的协调手段。包括:林业与农业联合,使用合理的管制手段,创建林农联合的很多运行方式。集中探索使用林业开发的新形势,使其拥有社会、经济以及生态利益。例如林草联合、林药联合、林禽联合、林菜联合、林果联合等栽植形势。调节产业构造,促进经济增收,同时生态利益也有所提升。集中栽植开发经济果林以及速生丰产林等,并且能够迅速提升经济、生态、景观利益。

3、建立完善法律机制

法律是最有效的保障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目前建立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林业的道路上,还需要不断完善森林资源利用管理、森林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等,实行强有力的执行力度,从“人治”转变为“法治”。实施强有力的政策、法律、法规。不断加强和完善森林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林业政策、法规、法律方针,逐步由“人治”过渡到法治。

结语:林业资源管理将是我们现在以及未来都要坚持去做的事情,人类对于资源的保护不能停止,只有坚持去做才能为我们的生活以及发展带来不竭的动力。当前的林业部门要注重对于生态林业的发展,看重眼前的利益很可能令之后的损失更大。所以,我们要真正将林业的发展从口号变为实际的行动,只有这样,今后我国的林业资源才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潘锋,古国伦.加强林业资源管理促进生态林业健康发展[J].南方农业,2015(2).

[2] 李宣进,李小会.加强林业资源管理促进生态林业健康发展[J].北京农业,2015(7).

[3] 王道江.加强林业资源管理促进生态林业健康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

第五篇:发展林业产业建设生态县

今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各有关单位的通力合作下,我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发展林业产业,建设生态**县、实现兴林富民”的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全力推进全县造林绿化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夯实了林业后续产业,增加了全县林业资源总量,圆满完成了各项林业生产建设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20**年造林绿化工作开展情况

(一)营造林工作任务全面完成。今年我县营造林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本,狠抓工程造林,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绿化造林和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以春秋季营造林为突破口,加强生态建设,积极推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一年来,全县共完成营造林任务6.8万亩,其中天保公益林建设3.9万亩(人工造林0.9万亩、封山育林3.0万亩),退耕还林配套封山育林0.9万亩,原料林基地建设2.0万亩。育苗250余亩;完成绿色通道建设22公里,其中公路绿化18公里,河流绿化4公里;零星植树650万株。全面完成了上级下**的营造林任务。

(二)天保工程顺利推进。我局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第一,如期完成上级下**的3.9万亩公益林营造林任务。一是科学制定营造计划。认真执行“踏查-复核-设计-再核实-计划下**”的程序,克服了计划的盲目性,避免了工程建设的重复,做到了决策的科学和准确。二是狠抓技术培训。今年我局举办了为期五天的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森林管护人员培训,培训人员**550余人次,进一步提高了基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三是强化责任,创新工程管理技术。全面实行规划设计人员、检查验收人员、技术指导和项目法人、施工单位负责人终生负责制,落实了责任。在工程管理中,使用了林业GIS信息管理系统,使工程作业设计更科学合理,提高了设计质量和效率。四是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管护,全县落实管护人员571人,新增管护人员300人,管护森林75.4万亩。

(三)退耕还林工作稳步推进。20**年以来,我县累计实施退耕地还林11.3万亩,由于退耕还林是一项政策补助持续时间长的惠民工程,为了既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又能保证老百姓按时领到国家补助,我县做了艰苦细致的工作。一是大力开展补植补造,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我们紧紧抓住春秋季植树造林的有利时机,对历年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地进行了调查,并及时进行了补植补造。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造面积2.23万亩,补植补造用苗325万株,涉及58个乡镇,215个村。二是狠抓退耕还林检查验收。去冬今春,我局继续对20**年以来的退耕还林任务11.3万亩全面进行了检查验收,于5月底前将20**年的退耕还林补助兑现给了合格的退耕农户,确保了退耕农户的利益。三是及时兑现退耕还林政策。为了配合财政与粮食直补实行“一卡通”,我局组织对全县实施的退耕还林进行了全面核查,分逐村、逐社、逐户进行面积核实,为政策兑现提供准确的依据,杜绝了抵扣现象的发生,有效地保护了老百姓的利益。四是按照国务院国发〔20**〕25《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精神和省、市会议精神,县政府委托我局牵头,编制了《**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规划》以及《**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规划》和《**县退耕还林补植补造方案》,圆满完成了县政府交给的工作任务,并通过了市政府和省政府的审批。五是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精神和**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市府办函〔20**〕316号《关于开展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地还林阶段验收工作的通知》和**市林发〔20**〕203号文件精神,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将阶段验收成果工作交与我局完成,全县组织10余名技术骨干,历经半个月,逐乡镇、逐村、逐小班进行了全查,全面完成了退耕还林退耕地还林阶段县级自查工作,并顺利通过了国家和省组织的的阶段性检查验收。

(四)义务植树蓬勃开展。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是我们每个公民的法定义务。通过对全民义务植树重要性、全民性、法定性和义务性的广泛宣传发动,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全民义务植树对人类生存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提高了参与义务植树的自觉性。今年是全国开展义务植树运动的第27个年头,为了开展好义务植树运动,我县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县政府办公室发出了《关于切实做好20**年全民义务植树工作的通知》的文件,安排部署了今年的义务植树工作。二是组织开展县级义务植树活动。今年先后开展了两次义务植树活动,春季义务植树在3月7日开展,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大班子领导及县绿委各成员单位、南外镇、青年学生等300余人,在雷音铺村6社滴水湾参加了义务植树,栽植湿地松5500余株,面积50亩,为我县全面义务植树起到了较好的表率作用。同时为加快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推动国土绿化上台阶。10月10日,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大班子领导及县绿委成员单位、河市镇政府干部以及青年志愿者130余人在河市镇机场南大街开展秋季义务植树活动,共栽植米径为8厘米的天竺桂260株,一条长600余米的绿色走廊得到了绿化。为了抓好河市镇场镇的绿化工作,县政府投入绿化资金100万元,栽植园林大树1000余株,加强场镇公共绿地绿化,修复完善阁溪桥至机场绿色通道建设,把河市镇打造成全省环境综合治理的示范场镇。斌郎、麻柳、赵固、万家等乡镇均举行了大型的春秋季义务植树活动,带动作用非常明显。三是兴办领导绿化示范点。今年县委、县政府领导绿化示范点在百节镇菜家坡村2社村茶场,面积80亩,栽植树种为香椿,带动了乡镇党委、政府领导层层兴办义务植树或造林绿化示范点。四是不断拓展公民义务植树形式,组织公民参与育苗、管护、认养、宣传国土绿化、以金代劳等多种形式履行义务植树义务,公民履行义务的积极性极为高涨。对农村部分的义务植树,我县采取杨树原料林基地造林与农民义务植树相结合,今年我县在百节、石桥等十个乡镇发展杨树原料林基地2.0万亩,涉及73个村、378个社,7751个农户,仅此一项植树**180万株,老百姓通过栽植杨树发展原料林,既履行了义务植树义务,又种下了增收的希望,有力地推动了全县义务植树工作。截止目前为至全县应参加义务植树61万人次,实际参加义务植树**59万人次,义务植树建卡率**到100%,尽责率**到95%,累计义务植树285万余株。

(五)积极推进新农村示范建设。20**年我局积极开展以“三村建设”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绿化工作,成立了工作机构,落实了工作资金。通过对林农的科技服务,实物帮扶等措施,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改善了人居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今年,我局以福善镇八庙村为重点,支持道路建设14公里,其中公路12公里,生产路2公里;维修堰塘12口;建沼气池40口;建蔬菜基地100亩,养鱼100亩,养羊3000只,养猪200头。全面地完成了县委、政府下**的新农村建设任务,改善了示范村的村容村貌,深受老百姓欢迎。

(六)狠抓种苗基础,提高种苗质量。种苗是造林绿化工作的基础,苗木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两大工程的造林质量。为此,我局进一步加强了苗木的管理,规范了种苗运作,实行了定点育苗、定向培育,特别是对马家苗圃的苗木进行了统一管理。全县共育苗250余亩,为工程造林提供各类合格苗木890余万株,主要有柏树、杉木、马尾松、香椿、元宝枫、桤木等10余个树种,满足了工程造林所需种苗。在种苗生产中,采取多种措施抵御冰冻霜雪灾害影响,抵抗洪涝灾害的破坏,加强田间水肥管理,除草、施药、杀菌兼施,预防病虫害发生,力求培育大苗、壮苗。在种苗管理中,严格“两证一签”制度,种子合格率**到95%、良种使用率**到30%以上,苗木合格率**到100%,一级苗率**到40%。

(七)加强营造林后续质量管理,巩固造林成果。按照“造一片,成一片”的要求,切实加强营造林后续质量管理,巩固造林成果。一是认真落实了管护责任,加强对退耕还林造林地的管护,将政策兑现与管护效果直接挂钩,督促农户管护措施落实到位。二是加强造林地缺窝补植,对造林存活率(保存率)**不到栽植密度的小班,组织补植补栽。三是狠抓幼林抚育,指导、督促农户采取松土、除草、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幼林长势良好。四是认真抓好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专项规划和城乡绿化专项规划。从规划入手,力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加强营造林后续质量管理,巩固造林成果。五是加强了对林农的培训。我们以搞好林业两大工程为主题,充分利用专题集中培训和“科技下乡(含科技赶场、科技咨询等)”、“科技活动周”等有利时机,进行“科技赶场”活动,向广大林农发放技术资料0.8万余份,培训林农0.6万人次。

近年来,我县造林绿化工作任务重,工作量大,涉及乡镇多,在工作中还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退耕还林工作量大面宽,个别乡镇政策兑现仍然存在抵扣现象,群众来信来访时有发生;由于连续洪灾和旱灾的影响,个别地方退耕还林保存率差,补植补造不到位;过去实施的退耕还林,产业发展意识不高,国家停止补助后,退耕农户收入减少,退耕成果巩固难度大。二是荒山造林项目由于国家只补助种苗费,没有管护经费,荒山造林质量差、成效差,特别是近年来自然灾害不断,保存率较低。三是公民义务植树意识淡薄,一些地方义务植树宣传发动不够深入,组织不到位,适龄公民植树率不高。四是资金严重不足,工作开展困难。退耕还林的作业设计、检查验收、分户建卡、合同签定、政策兑现,义务植树的宣传、组织、种苗费以及新农村建设的绿化美化工作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却没有资金来源,工作开展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二、20**年造林绿化工作打算

20**年造林绿化工作总的指导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指导,深入开展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县”为目标,在继续抓好重点工程造林基础上,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突出以人为本,以通道绿化、村镇绿化、环城绿化、城市绿化为重点,多栽树,栽大树,努力推进全县造林绿化工作。

(一)稳步推进工程造林。两大工程是“十一五”期间我县造林绿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按照工程建设和管理的要求,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科学严谨的作风,保质保量地完成工程造林任务。要进一步加强对作业设计、造林施工、检查验收、政策兑现、抚育管护、档案建立等关键环节的管理。退耕还林工程要切实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巩固成果上来,把巩固现有退耕还林成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来抓,并纳入乡镇政府目标考核责任制,定期检查考核。

(二)进一步加强营造林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营造林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不断提高营造林质量。从作业设计、种苗建设、施工作业、检查验收到抚育管护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实行严格的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监督检查,严格奖惩兑现。进一步强化工程造林监理制度,对造林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加以整改。坚持以质量为中心,强化营林措施,大力营造合理密度的混交林、复层林,使混交林在新造林面积中**到30%以上。采取有效的技术经济措施,因地制宜搞好低产林、低效林改造试点,切实解决林分“过密、过疏、过纯”的问题。

(三)加强绿色通道建设。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抓好道路、河道等宜林地段的植树造林,使全部**到绿色通道建设标准;继续搞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绿化,努力营造农村人居环境。

(四)加强统筹协调,大力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充分发挥绿化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在国土绿化中的统筹协调作用,积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促进部门绿化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加强绿色通道和城市绿化建设,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大力营造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良好社会氛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绿化宣传活动和评比表彰活动,采取植纪念树、造纪念林、建绿化基地、认种认养,以及推行“绿色图章”制度等形式,推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向纵深发展;积极开拓创新,不断拓展林业生态建设空间,努力开创国土绿化工作的新局面。

上一篇:食堂管理服务合同下一篇:食堂年度经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