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建设发展现状

2023-01-18

第一篇:林业生态建设发展现状

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

来源:作者: 洪海园林

据测算,全球生物量的99%分布在陆地,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占89%。湿地在提供水资源、促淤造陆、保护物种等方面作用很大,被誉为“地球之肾”。生物多样性可以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对建设生态文明作出了全面部署。四川是长江上游的主体,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着力于增加生态产品生产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生态产品”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生态需求的产品,包括美丽的森林、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可爱的动物、宜人的气候等,是人类生活必需的消费品。比方说,大树结的果实算是物质产品,释放的氧气就是生态产品。与其他产品不同的是,生态产品靠自然生态系统来生产。随着物质文化产品的日益丰富,社会对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生态产品越来越短缺,甚至成为“奢侈品”。十八大将生态产品生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概念和根本任务。

然而,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必须改善生态,实现生态良好。香樟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固碳释氧、杀菌降噪、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多种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肺”。据测算,全球生物量的99%分布在陆地,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占89%。湿地在提供水资源、促淤造陆、保护物种等方面作用很大,被誉为“地球之肾”。生物多样性可以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统”。荒漠生态功能较弱,但是面积广大,并可以通过治理挖掘其潜力。林业承担了建设森林生态、保护湿地生态、改善荒漠生态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职责,是社会生态产品的最大提供者。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突出作用

经过多年发展,香樟林业已由物质生产为主转型为生态建设为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也是非常突出。首先,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林业建设生态系统的类型最多、力度最大、面积最广,涉及我国陆地面积的64%,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最大建设者。离开了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十八大报告提到的生态空间、生态环境、生态修复、生态产品等等,都与林业密切相关。规划生态空间以林业生态用地为基础,保护生态环境以保护自然生态为优先,生态修复以林业生态工程为依托,增加生态产品必须发挥林业的主体作用。第三,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任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工作,赋予了林业“四大地位”、“四大使命”。保护森林资源、加强林地管理、修复自然生态、发展林业产业、保护野生动物等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现代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

四川地处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主体,拥有除海洋外的各类生态系统,生态资源丰富,生态责任重大。近年来,四川依托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持续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有效改善了生态状况、维护了生态安全。全省森林面

积2.55亿亩,森林蓄积16.66亿立方米,分别比十年前增加37%和11.5%;森林覆盖率35.1%,比十年前增加近10个百分点;现有林业自然保护区125个,管理面积1.17亿亩,森林和湿地公园133个;森林植被年储碳量7700万吨,森林和湿地年生态服务价值1.6万亿元,居全国首位。监测显示,四川境内输入长江的泥沙十年来减少了46%。

承担起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

建设生态文明,香樟林业重任在肩,必须切实承担起五大历史责任。首先,要承担起维护生态安全的历史责任。要立足四川、服务全国、贡献世界,努力构建起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不断优化人居生存空间。其次,要承担起保护自然生态的历史责任。要增强主动意识,自觉当好自然生态系统的看护者,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坚实的本源基础。第三,要承担起建设重大工程的历史责任。要通过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有效扩大森林、湿地面积,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保护好生物多样性,恢复提升灾区生态功能,促进生态状况持续好转。第四,要承担起参与绿色发展的历史责任。要充分发挥林业产品绿色、低碳、可循环的特点,依托地区特色和资源优势,做强做大林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第五,要承担起引领生态文化的历史责任。森林孕育人类,林业传承文明。要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的多样性、直观性、生动性、有效性,通过繁荣生态文化引领强化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修复自然生态是扭转生态恶化的主要措施。当前四川省生态状况总体好转、局部恶化,川西北土地沙化、湿地退化问题严重,川南地区石漠化较为突出,干热河谷地区植树造林困难,地震灾区生态修复任务仍然繁重,一些重要的水源地、自然保护地生态面临退化的严重威胁,必须主要依托重点生态工程来解决。各级林业部门要组织实施好已有工程,适时谋划启动新的生态工程,有效恢复和提升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贯彻十八大精神,四川香樟林业要以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主线,努力实现由维护生态安全向建设生态文明提升、由传统数量林业向现代效益林业转变、由森林资源大省向林业经济强省跨越。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同步确保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围绕这个总体目标,要着力构建五大支撑体系。一是构建科学的生态空间规划体系。优化生态建设布局,加强生态用地管理,保证和拓展生态空间,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科学的规划基础。二是构建完善的自然生态建设体系。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努力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效果显著的林业生态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三是构建发达的绿色产业富民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实施山区林业扶贫开发,推进香樟林业惠民工程,促进林业助农增收。四是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引领体系。着力推进城乡绿化、生态旅游、生态创作,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领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五是构建有效的政策制度保障体系。健全林业法治,落实科技兴林,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绩效考核和制度规范,推进四川现代林业持续发展。

四川省将重点依托四个方面、十大工程来开展生态屏障建设。生态保护方面:重点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重在通

过自然修复提升生态功能。生态修复方面:重点实施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重在通过集中治理恢复生态系统。资源培育方面:重点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森林经营工程、城乡绿化工程,重在依托植树造林和林业科技促进资源量质同增。防灾减灾方面:重点实施森林火灾和病虫害防治工程、易灾地区生态治理工程,重在防止自然灾害导致的生态退化,让未来四川更加美丽。( 作者: 洪海园林来源:)

第二篇:林业生态建设中林业技术推广发展探讨

摘要:林业生态建设可以促进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而林业技术推广对于加快林业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阐述林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的根源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以实现林业技术的有效应用,推动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更好更快进行。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林业技术推广;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8)02-0066-02

林业生态建设对于城市化建设和生态系统建设都有具有积极作用。为使林业生态得到高效建设,需应用先进的林业技术,扩大林业技术推广范围。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林业生产缺乏较强的发展观念,尚未对林业技术给予高度重视,推广意识有待提升,推广方式也过于单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林业技术的有效应用。

1 林业技术推广在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少充足的推广资金

为实现林业生态建设的高效发展,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对林业技术进行推广。但林业技术全国推广面临着重重困难,首要的就是没有充足的推广资金。林业技术在实际创新过程中,需要具备充足的林业生态建设的相关科研人员,其薪金及技术培训要求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同时还需要相关设备,也要求有充足的购买资金。现阶段由于政府没有给予高度关注,因此未能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投入充足的资金,导致实际推广中遇到很多困难,林业技术未能取得理想的推广效果。

1.2 推广方法不完善

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主要选择在内陆区域如西北、东北以及西南等地进行,那里往往经济落后,交通也不通畅。目前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主要来自农村,而且趋于老龄化,只有小部分年轻人。林业生态建设应不断注入新鲜力量,这样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林业生态建设的推进,出现了诸多新的阻碍,传统的林业技术不能有效解决遇到的新问题。采用传统的林业技术不仅不能妥善处理新问题,还会给林业生态建设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自身局限性,年龄偏大的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现代林业技术的重要性,在实际学习时积极性不高,再加上接受能力比较差,不能有效掌握现代林业技术,使得现代林业技术很难被高效应用在实际建设中。年轻人精力旺盛,学习能力也比较强,但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林业建设,导致林业技术无法得到全面的创新。从整体来看,现代林业技术的普及度较低,很多地区仍使用传统的林业技术,阻碍了林业生态的高效建设。

1.3 技术推广与林业生产脱节

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往往会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林业技术不能与林业生产保持同步。如果林业技术的生产和研发不能实现良好的对接,即使一项林业新技术被开发出来,也不能及时应用在林业生产中,不利于林业生态建设。目前林业技术开发未能从林业生态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目的不明确,没有针对存在的问题来研究林业技术,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阻碍了林业生态建设进程。

2 解决措施

2.1 提高林业从业人员专业水平

林业主管部门应针对林业工作人员开展培训,使其掌握相关的林业知识和先进的林业技术,同时吸收高层次的林业人员融入林业技术队伍中。要全面提高林业从业者的综合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生态建设观念,通过观念的创新改善林业技术的服务质量。

2.2 丰富林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

在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对林业技术推广给予高度重视,保证资金充足,使林业技术得到良好的应用。应建立健全的林业资源库,为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信息技术平台,使林业生产人员之间能够交流经验、相互学习,促进林业建设进程。建设具有现代化意义的示范基地,展示林业生?B建设成果,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使林业技术能够得到高效推广,从而加快生态林业的建设进程。

2.3 完善林业技术推广管理制度

在林业生态建设中,林业主管部门应对林业技术推广进行全面管理,对各个环节进行监督。要构建完善的推广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激励政策,对林业技术推广提供大力支持,促进生态林业建设的全面发展,保证林业技术推广有章可循,以此取得林业技术的推广效果。此外,林业技术推广要具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技术推广的可行性和管理的高效性。

2.4 调整林业技术推广途径

在林业生态建设中,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林业技术推广方式,为林业技术推广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推动我国林业生态建设进程。

3 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技术的推广能够加快林业生态的构建,直接推动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必须对林业技术推广给予高度重视,同时从现实状况出发,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将林业技术推广工作落实到位,最终实现林业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进.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2] 兰雅丽.生态林业建设中林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3):73-74.

[3] 石日祥.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5(12):32,34.

[4] 邓明.生态林业建设中林业技术推广的运用[J].农业与技术,2017(10):187.

[5] 朱传峰.林业技术推广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方农机,2017(10):155.

[6] 韩雪,易华.基于生态林业建设中林业科技推广的作用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7(26):194-195.

[7] 邹燕珍.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阻碍及对策[J].山西农经,2015(5):87-88.

第三篇:加快生态林业建设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标志着林业建设以经济效益为主向以生态效益为主转变。随着国际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人们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关系,认识到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所起的支撑作用。林业承当着改善生态,发展经济的双重使命,具有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两型社会”的新形势下,我市必须将生态林业建设摆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针对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应对措施,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本文就如何加快生态林业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谈几点看法。

1.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发展林业要立足于增加资源、改善生态,满足全社会人们在物质、文化、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全面发展对林业的需要。同时在林业发展中注意解决包括农民在内的生产经营者的收入问题,保护合法权益,解决广大林业干部职工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问题,特别是解决贫困林场、森工企业和自然保护区贫困职工的脱贫以及基本设施建设问题。要让林业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步入小康社会建设的行列。

2.逐步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要结合本地主体功能区划工作,建立并逐步增加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专项转移支付规模,重点支持这些区域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提高、对从事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农牧民生活补偿。切实解决好生态补偿标准、具体补偿方式、补偿资金来源、补偿额度、补偿的公平性等关键问题,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投入生态补偿的积极性。

3.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要抓好森林博物馆、标本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林业科技馆、城市园林等森林文化设施建设,保护好旅游风景林、古树名森和纪念林。开发森林文化产业,弘扬生态文明,普及生态和林业知识。为加快生态林业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好的环境。

4.要加大人工林培育实现战略目标转移

我国现有的16亿多亩天然林,大部分处于大江大河源头,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其生态价值无可估量,采取强制性措施保护这些宝贵的天然林资源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停止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木材供给随之减少,而需求还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加,矛盾相当尖锐。必须正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及其他依托森林的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加快生态建设的同时,重视产品生产。要保护我国的天然林资源,就必须对我国森林利用结构和发展模式进行重大调整,加大人工林培育,逐步实现由采伐利用人工林替代采伐利用天然林,解决木材供需平衡矛盾,真正保护好天然林。充分利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木材及其林产品市场潜力大、农村富余劳力多、山地面积大、社会资金充裕的有利时机,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结合市场选择,按照不同所有制经济承担的不同职能,实施分类经营,鼓励私人部门发展高投入、高收获的工业原料林及其他林产品,用较少的局部的林地换取全局的生态效益。

5.依托科技进步,服务生态林业建设

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努力提高重大林业工程科技含量,进一步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其主要发展思路为:一是优良树种、品种推广。推广生长快、抗性强、材质好的三倍体毛白杨,经济价值高的薄皮核桃,果大无刺、产量高、品质好的大果沙棘,抗寒强的紫果云杉和耐旱、耐寒、生长快的小叶杨造林。二是育苗技术推广。推广容器育苗、祁连圆柏扦插育苗、地膜覆盖育苗等技术。三是综合配套技术推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GGR处理各类造林苗木,配套推广杨树伐根嫁接技术、固体水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技术、汇集径流整地造林技术等。

6.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预防,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以森林保健为中心,以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应急救灾为主体框架,通过完善和配备先进的预防体系设备,运用高新的预防技术和手段,形成快速准确的信息采集、传递、处理和决策的体系,达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全方位监测、有效防御和及时处置。遏制林业有害生物危害蔓延的趋势,逐步实现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其建设思路为:以无公害防治为主,并逐年加大生物防治比例,在控制原发生面积的基础上控制成灾率。

7.多渠道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为生态林业建设提供支持

坚持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和实施好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外资(贷款和赠款)开展林业生态建设。国家预算内资金、财政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的使用,要把林业生态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统筹安排。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管好用好林业生态建设资金。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向林业生态建设投资。坚持“谁造谁有,合造共有”政策,调动广大群众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8.森林火灾预防,做到未雨绸缪

健全地区、县、乡、村、国有林场5级防火指挥管理体系,保证森林火灾防治的政令和重要的信息畅通、预防和救助工作顺利开展;建立森林火灾预测预报、监测体系,为地方政府做出火灾防治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建设完善森林火灾救助体系,配备所需的森林火灾救助队伍、技术手段、装备和物资,保证在发生森林大火时,能够做到及时供应、补充和调配防火物资,从而减轻因森林火灾发生而导致的森林资源的损失,以达到保障森林资源安全和森林功能正常发挥的目的。其建设思路为:新建县级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和国有林场森林防火管理站,配备林火监测系统设施设备。

第四篇:加快林业发展步伐 力促生态示范县建设

加快林业发展步伐 力促生态示范县建设为确保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任务目标的顺利实施,入春以来,县委、县政府把林业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产业来抓,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安排,结合我县实际,以绿色通道、农田林网、苗木花卉、经济林、丰产林、村镇绿化林业六大工程建设为总抓手,进一步明确任务目标和工作责任,广泛宣传,强化措施,集中精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林业生产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止目前,绿色通道省道枣曹线25.6 公里的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经济林基地完成3800亩;速生丰产林完成用材林7400亩;纸浆林4000亩;种苗花卉基地落实面积3700亩;农田林网新建4万亩,完善6万亩;林权制度改革有了较大进展,已发放林权证8000余份。总结前段时间的活动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领导重视,行政推动力度大。春季过后,县委、县政府就把林业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县成立了春季林业生产指挥部,主要领导任指挥,县各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指挥,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实行了领导干部包保责任制。各乡镇也相继成立了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制订了林业生产规划,把各项任务分解落实到村、到路段、地块,责任落实到机关干部、村干部,形成了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责任的局面。全县上下全党动员、全民参战,掀起了植树造林的新高潮。

(二)活化机制,推动了工程项目的落实。在工程项目建设上,我们坚持“政府得绿,群众得利,不求所有,但求所在”、“谁造林,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全面落实林权制度改革,对全县已绿化和未绿化的林地、沟路渠、河堤和规划造林地段落实承包,签订了承包合同,发放了林权证书,给群众吃下了定心丸。兴隆乡对新铺的4条共16公里的乡村公路,以100米为一个单位落实承包,签订合同,发放林权证,调动了群众造林的积极性,促进了全乡林业生产的快速发展。目前,乡村公路绿色通道建设已完成38公里。

(三)宣传发动广泛,舆论氛围浓厚。入春以来,县委、县政府利用过路横幅、墙体标语、出动宣传车、印发宣传材料和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深入广泛地宣传发展林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县电视台把林业生产作为宣传报道的重点,采取林业新闻、专题报导、林业技术讲座等形式,宣传林业进度和林业先进典型,对全县林业生产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县妇联组织全县妇女在肖云镇东鱼河堤开展了“三八绿色工程”;团县委、县教委、县林业局联合在鸡黍镇开展了“青春、绿色、***”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提高了广大群众植树造林的意识,带动了全县林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四)各项工程建设进度快,质量好。肖云镇在丰产林建设上大力推广了林药间作,在速生杨下种植白芍,以短养长,提高了亩产效益。司马镇以高标准建设万亩农田林网为总抓手,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组织了30多人的专业队,吃住在工地,严格按照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的标准进行挖沟铺路,打点定线,所植苗木均选用二年生4米以上大苗,确保了造林质量。在造林过程中,县林业部门抽调技术骨干,深入村庄、道路、河堤、地块,对农民进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坚持做到“四统一”:即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技术要求,统一组织施工,统一检查评比。坚持“三大一实”的造林方法,严把栽植技术关,较好地保证了栽植质量。

(五)强化管理,确保了造林质量。建立健全了管护队伍,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管护人员1300余人,并明确责任,落实奖惩措施。继续实行了属地化管理,各乡镇派出所负责查处本乡镇的毁林案件,并与农户签订了管护合同,对毁林者严厉进行处罚。3月17日,我县林业公安科与化雨乡派出所联合查破了化雨乡耿楼村村民耿登山故意毁坏河堤树木案,对其做出了治安拘留13日的处罚,并及时在电视上公开曝光,有力地震慑了毁坏树木等违法犯罪行为,保护了植树造林的成果。 我县林业生产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其他先进县市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强化领导,落实措施,全力打好农田林网攻坚战,加快苗木花卉基地、经济林基地和丰产林基地建设步伐,努力完成各项林业生产任务,为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林业局

第五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文华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3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为人类提供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及其特有的制度建设,造成了以疯狂追求利润为目标,以残酷竞争为手段,以鼓励消费和奢侈浪费来维持生产规模,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维持社会繁荣。长期以来,人们把自己看成是自然的主宰,并在人定胜天的指导下肆意地向自然索取和破坏,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耗竭,生态系统的退化,环境污染的加剧,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的加大,并使得社会冲突和不稳定因素增加,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生存发展问题,引发了深刻的反思。

中国是宣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早的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同行业、不同地方也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我们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于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生态文明是一种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为法则,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明。一般来说,生态文明包括生态产业、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生态文化4方面内容。以发展经济为主的生态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强调发展模式的转型,强调产业结构的调整,建设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制约因素,着眼于建立稳定、和谐、高质的生态环境体系,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体系;人居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外在直接表现,推进生态人居建设,努力建设优美舒适、协调和谐的人居环境;生态文化是实现生态文明的保证,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以及管理体制。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复杂的结构和生态过程,以及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多种功能,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质量、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其他自然或人工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2009年温家宝总理指出,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森林生态系统的保育与可持续经营不仅可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在生态文明的创建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起着决定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中国的林业建设工作正在扎实推进,取得了很好成绩。林业建设是一个包括育种、造林、抚育、利用等一系列林业技术,以及政策、法令、文化等一系列社会因素的复合系统工程。为使这项工程能够更好地进行下去,本文就以下5方面的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和建议。

(一)把林业纳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框架

作为区域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在保护人体健康、调节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等方面具有其他基础设施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解决水、土壤、生物多样性问题的重要手段,森林生态系统的保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作为一个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整合生态建设、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通过3个要素的耦合最终实现生态文明。应当把林业建设纳入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框架中。

(二)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开展育林和造林工作

中国地形复杂,生态系统多样,呈现出物种丰富、类型多样的森林植被。对现在保存的天然林和珍贵物种的保护,应是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

对于造林工作,应因地制宜,效法自然。要充分综合考虑造林区域的自然地形、地貌、水文、植被以及历史背景等,优先保护好原有的地带性森林植被和水体,依地就势,突出乡土植被的地位和作用,关注植物组合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同时,应按照功能分区,规划布局不同主导功能的森林。比如在河湖渠等水网沿岸加强水岸林建设,发挥防洪固堤、净化水质、改善土壤等功能;在城市内部和城郊结合部,结合季风、路网和水网等特征,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城郊隔离带建设,保证城市空气畅通,改善环境污染。

(三)进一步探索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途径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统一。中国的林业建设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

1.对森林的保护要从简单的、被动的、封禁式的保护转变成科学、合理和积极的保育。除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外,对一些公益林和防护林可以进行森林可持续经营。这样不仅能提高林区的职工和林农的收入,同时对森林的生长、发育以及减少病虫害和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提升森林资源质量,改善森林的木材蓄积能力,特别是提高次生林的质量是林业建设的当务之急。近年来,我国森林数量有了明显增长,但是造林质量不高,低质低效林比重较大,特别是天然次生林或飞播造林区的幼林质量较低。目前应以低效林的提升改造为核心,主动将低质林的单纯保护转化为积极经营。

3.积极探索解决林业生产的长期性和群众改善生活的急迫性之间矛盾的道路。林业漫长的生长周期,使其对农村致富来说似乎是远水不解近渴。针对这一问题,除了优化造林的树种选择、加强培育管理外,还须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促进林业的多功能发展, 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展农林复合经营。

(四)科学核算森林价值,加快生态补偿试点

林业效益不仅体现在木材的价值上,还体现在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服务的价值上。森林生态系统不仅提供木材、药材等产品,同时更重要的是提供众多的生态系统服务,如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人体健康、美化景观等。然而后者的价值很大一部分都未能进入市场而得到实现,只有通过适当的措施将森林生态系统效益的外部经济性内部化,部分或全部地实现生态效益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加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能力。目前需要加快森林生态补偿的探索,在整合现有的多项补偿体系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森林类型,考虑营造林的直接投入以及为了保护森林生态功能而放弃经济发展的机会成本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效益,同时考虑地域因素、林种、树种、造林方式、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因地制宜,逐步实现森林生态补偿。

(五)加强科学研究,为林业建设提供支撑

林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持续投入。目前我国森林建设的技术含量仍较低,生产周期长,经营相对粗放。因此,应尽快构建森林工程科技支撑平台,开展相应的研究。重点开展优良珍贵乡土树种、木本油料植物筛选及繁育、现代苗木设施技术与配套产品开发、有害生物防控、林地生产力提升等关键技术创新,全面调研、系统总结不同地区发展林下产业和农林复合经营方面的类型、模式和可持续经营的途径,通过示范工程和示范基地,对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与有效整合,对科技成果进行组装配套和集成创新,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加强森林监测与评价,开展全球变化响应与对策的研究, 让森林在建设美丽中国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0121226

上一篇:励志名言短句霸气八字下一篇:礼仪文化助推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