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微博应用范文

2022-06-18

第一篇:新媒体微博应用范文

代奕烨:政务新媒体培训之微博微信

一、政务微信走向公共事务前台

(一)微信成政务宣传“新利器”

四川芦山7级大地震发生后,微博、微信在救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灾难前期播报灾情信息的主渠道。在电话与短信无法进行正常通信的情况下,微信成为了灾区群众转达个人境况以及传达灾情的最有效工具:来自灾区的文字、图片与视频,源源不断地通过微信迅速传递到后方。有电信专家还表示,建议外界与灾区联络少打电话,多用短信以及微信、微博等移动互联网社交工具,以避免语音通道拥塞。联通和电信运营商,也相继通过官方微博向用户建议,尽量用微信和灾区民众取得联系。“多用微信少打电话、为救命让出通道”一时成为网络的强大号召。

芦山地震发生19分钟后的8点21分,政务微信“微成都”就发出震情速递。四川省雅安市委宣传部,更紧急开通官方认证微信“四川雅安”(现改名为“芦山地震救助”),并于当天13:37发布了首条微信。14点30分,“芦山地震救助”微信公众平台收到了来自四川的求助——“我们被困在了姚桥镇初级中学附属教师职工宿舍了,目前房子已经全部坍塌了,我女朋友不见踪影,求大家救救我们!”。截止21日下午14时,近15万人关注“芦山地震救助”,实时发送消息量达20万条。据统计,地震发生后24小时,有超过300个政务微信,先后就芦山地震发布了微信。

有网友称:地震两小时,没有有价值新闻,幸好有微博;手机打不通,幸好有微信。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上,网友主动转发救援信息、为灾区祈福、监督社会作为、组织捐款等。在芦山地震中,微信的通讯属性让其成为灾区内外沟通的重要工具,微博的公共媒介属性让其成为震后消息中心。《21世纪经济报道》评价称:“一夜之间,微信从被运营商指为‘抢饭碗’的对象,摇身变为在芦山地震灾区对外传递信息最靠谱的通讯工具”。有业内专家赞誉道:“芦山地震微信救援平台改写2.0救灾模式”。

旅游从业者接受“两微”营销培训:微信和微博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沟通方式。为帮助吴江旅游业更好地分享网络带来的“红利”,5月22日上午,吴江区旅游微博、微信网络营销培训讲座开讲。本次讲座由腾讯微博营销类百强博主、上海代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代奕烨主讲。讲座吸引了来自吴江旅游主管部门和各镇(区)旅游工作负责人,全区部分宾馆、景区景点、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负责人及营销人员等100多人参加。代奕烨结合成功的微博、微信营销案例,揭示了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是旅游企业低成本拓展市场利器的道理,启发旅游企业合理有效利用微博、微信开拓市场。

(二)政务微信蓬勃发展

近段时间以来,一股大秀微信公众平台账号的风气悄然刮起。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新社交媒介,正对我国社会舆论格局产生新的效应,舆情作用力日趋彰显。有业内分析人士指出,随着移动社交吸引力不断增强,移动社交网民和微信公共账号数量会大幅增长,并将进一步扩大突发公共事件与社会热点话题的网民参与。随着越来越多的党政机关、社会组织、主流媒体和意见领袖入驻移动网络舆论场,由无数个圈子化部落联网合成的微信舆论场正成雏形。年初,《人民日报》文章《2013新媒体猜想》提出的“8个猜想”之一就是对“微信 政务信息发布新平台?”的分析,文章认为:“微信推动政务信息发布渠道的多样化。在可预见的新的一年中,微信也会成为政务信息发布的重要平台”。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监测,最早开通微信的政府部门是广州市白云区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2012年8月30日,“广州应急-白云”微信公众平台首次亮相,第二天便大派用场——发布河源震情,打造了广州政务微信首个成功运营的案例。 公安机关当年曾是政务微博的“吃螃蟹者”,在政务微信上也没有落后。广东省肇庆市公安局继推出全国公安机关首个政务微博“平安肇庆”后,2012年9月又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公安政务微信“平安肇庆”。随后,广州、江苏淮安、福建厦门等多地警方都推出了公安政务微信,公安政务微信成为密切警民关系的新的“法宝”。2013年3月 11日,北京市公安局正式开通“平安北京”微信公共账号,成为首个通过腾讯微信认证的省级公安机关官方微信。

一批政府机构纷纷开通自己的官方微信,如佛山市南海区团委、中山市团委、山东旅游局、新疆展开政务微信试点等,使网民可以利用微信在线求助、咨询、投诉等。“南海共青团”更是打出“率先以‘微博+微信’为双核强化团务信息化,探索睿智团务新模式”的口号。自2012年8月微信公共账号正式推出后,截至今年4月20日,全国政务微信的数量已超过600个。随着越来越多的官方机构顺应时代潮流,入住微信平台,政务微信正悄然兴起,破土生芽。政务微信渐成网络问政新平台。

二、政务微信平台价值分析

自2011年初,微信进入大众视野至今,经短短两年的迅猛发展,微信用户已经突破3亿人,直逼拥有4亿用户的新浪微博。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软件。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微信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也更灵活、智能,且节省资费。

以“庐山地震”为例,地震导致当地通讯中断,微信成为信息流动的主要媒介。许多用户就通过手机将自己的地理位置、救助内容、现场照片等发给“芦山地震救助”等官方微信平台。然后,腾讯再通过“芦山地震救助”的微博官号将求助信息对外发布。微信与微博平台间信息互通,使得微信成为灾区内外沟通的重要纽带。有专家指出:“在通信资源稀缺下,充分发挥微信的点对点信息达到、LBS手机定位、语音传送、查看附近的人等功能,形成地震救援各环节中的重要拉力”。

(一)微信VS微博

微信公众平台的一大特点在手机订阅账号。通过用户自主“关注”“订阅”,信息可直达用户的手机桌面。相对于微博一对多,适合扩散消息的特性,微信则是一对一,适合精准传递消息。

由于微信可发送语音、文字、表情、图片、视频、地理位置等各种信息,表现形式活泼多样,为人们的表达提供了多种方式。有开通这样的政务平台,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政府部门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拉近政民距离。

此外,微信通过社会化传播功能,可以实现用户在线报警、求助、咨询、问询、投诉等功能,便民功能显著。

相比于微博粉丝中有很多“僵尸粉”,微信用户由于和手机、QQ等用户终端紧密绑定,粉丝的“质量”更高,受众更真实可靠,传播将更有效。 另外,相对于微博的开放性、公众性,微信作为一个社交工具,信息传播形式相对隐蔽,这样能增加互动率。微信作为一种充满活力的互动平台,一旦作用于政务微信,就会冲着切实解决问题的方向去发展与完善。

(二)微信:政务信息发布新平台

一些从事政务微信的工作人员指出:“微博像一个广场、或者一个大茶馆,是公共场所;而微信就像小酒吧、小饭馆,更适合比较亲密的朋友,能够更好地进行一对一交流。”确实,微信相对于微博,其最大特点一是沟通方式的变革带来了更好的互动性,二是沟通空间的变革带来了更多的私密性。

近段时间,北京、成都、新疆等地政府纷纷启动政务微信应用试点,政务微信渐成网络问政流行之势。那么,政务微信的发展,对政府工作能带来什么好处呢?

一是有助于政府抢占舆论阵地。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新了信息原有的传播模式,分散化、多渠道传播成为一大趋势。整合信息资源,拓展传播空间和渠道,实现从单一媒介平台为主向立体化功能平台的转型,促进政务信息不断外延,是接下来政府可能面临的时代要求。进入2013年,移动互联网的成长带来内容、产品、圈子的移动化,基于平台为媒介的话语圈正走向多元化,政府信息发布将可能面临移动互联网趋势下全媒体环境的挑战。政府积极进军微信,是做好全媒体战略布局的尝试,有助于拓展网络问政的深度与广度,使获取社情民意的途径更加多样,是扩大政府影响力,塑造政府“威信”,站稳舆论阵地的重要保障。

二是有助于提升政务信息的辐射力。目前,微信用户已达3亿,并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随着微信进一步联通用户手机通讯录、朋友网、QQ好友(群)、位置社交(附近的人)等人际关系圈,未来的微信将可能成为用户最为重要的“手中的名片集装箱”“可移动的信息中心”“有价值的沟通工具”,并由此相互链接而形成无数个密集分布的圈子网络。政府开通政务微信,对拓展新的用户人群,提高政务信息受众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是提升政务信息传送的有效性。不同于微博海量的碎片化信息,政务微信信息发布具有用户导向的精确性功能。这些信息必将比其他渠道更有个性,获得公众的认同和网络舆论的认可度也会更高。对培养一批优质用户塑造稳定用户,提升政府账号的公信力具有促进作用。此外,微信的优势还在于参与的熟人圈更多。在突发事件中,基于“优先关心身边人”的人性特性,相关信息在熟人圈子之间传播将比在公共平台更为迅捷;同时,基于圈子本身相互的“高信任感”,观点整合时间更短,将加速“态度同步”过渡到“行为协同”,并直接作用于现实行为。反过来也一样,哪怕政府信息的投送只抵达某圈子某名成员, 通过该成员二次转播,同样具有快速阻止不实信息传播与不良情绪蔓延的正导向功能。在此过程中,政务微信的及时介入,将有力避免微信用户转向第三方平台“求证”,赢得舆情控制的关键时间。在微信这个具有较高互信的熟人圈子,“影响了某名成员即能影响整个圈子”,具有较高的高效益价值。当然,这对政务信息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政务微信运营的策略

(一)做好政务微信平台定位与用户定位。

微信作为一款个人生活化工具,相比于微博的公共参与性,微信的“生活价值”与“话题参与”价值同等重要。政务微信要强化信息内容的“实用性”与“资讯”并重。

相比于多数政务微博的“基于本地、面向全国”战略定位,政务微信的“本地化”角色将更为彰显,个地方的政务微信覆盖人群更指向本地人群。

值得一提的是,强化做本地的“专属微信”,无疑会对政务微信的粉丝数量构成抑制,在开通前期尤为明显。粉丝下滑带来传播的“隐形效应”明显,传播效力评估的难度上升。这也要求政府转变运营理念,一是由看重粉丝数量转向粉丝质量,从侧重“规模”走向注重“品质”;二是由看重传播广度的“纸面化”转向传播效力“实质化”。有政务微信人士指出:“因为微博是点对面的传播,微信是点对点的传播。打比方,我们的微博有423万粉丝,我发1条微博的话,真正能看到的人恐怕只有1%至5%。但微信就不同了,就算你只有1万粉丝,由于是点对点的传播,我可以基本保证发布的消息有90%以上的人会看,这样一来实际传播面就更广,能够真正传递我方的声音。” 此外,微信的强关系圈子对促进政务信息的高认可度的二次传播富有意义,口碑效应明显。 成都高新区,于2013年2月开通了“成都高新”公众微信。它致力于即时分享高新区招商引资及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发布高新区最新动态新闻,关注企业最新动向以及行业动态,共享民生及生活信息。“发布创新、创业、创意信息,是成都高新新媒体和自媒体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作为国家高新区在营造社会创新创业环境上的职责所系”,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据了解,“成都高新”公众微信开通一个余月以来,发布消息总计124条;互动信息180余条;处理公众反馈的问题12条。广东省广州市气象局开通的“广州天气”,则定时为微友播报广州天气,为微友出行带来了莫大的方便。

再以庐山地震为例,各政务微信发布的信息也根据各自所属部门职能而各有侧重。其中,“微成都”、“锦哥”、“四川雅安”等四川地区的政务微信侧重发布当地灾情和救援进展;“寿光公安”、“中山公安”等公众微信则强调提醒微友谨防地震诈骗;而包括“广州应急-白云”等各地应急办的政务微信则着重发布了相关的地震自救知识。此外,与不少政务微博一样,“广州公安”、“广州网警”、“林芝公安”等政务微信仍主打“爱心牌”,发布微信为灾区祈福。

(二)强化政务微信内容“个性化”“原创性”

微信本身的信息订制、推送特性,要求政务微信内容更加“精致化”。政务微信需要依照群体圈子的特性,着力塑造符合圈子文化特性的富有“个性化”内容。正如网友所云:“爱吃白萝卜 ,别给喂食胡萝卜”。对本地用户的关注点与偏好要有所汇总。政务微信可以把用户分类,然后把信息定点投放给感兴趣的微友。

不同于微博可以较多地转发他人的微博,受推送数量的有效限制,一般的微信账号内容宜采用原创的方式来生产内容,以此提升内容的针对性与可读性。

“讲座信息:莫言与《白鹿原》的魔幻世界,主讲人„„,时间„„,地点„„”这是前几天关注了“中山青年”微友们都会收到的一条信息。每次团市委组织公益活动,微友们都能通过手机,提前几天就收到相关的微信信息,并保存在手机上随时查看。团中山市委于2012年8月13日正式实名认证“中山青年”的政务微信,是全国第二个实名认证的党政机关政务微信。微友首次关注“中山青年”就能收到一条“青,‘中山青年’官方微信正式上线啦!更多新年、好玩的青年活动信息独家为您放送,欢迎青亲们各种微信我哦”的友好信息。据团中山市委的微信负责人说,“发出的信息主要以各式的公益活动预告为主,通过微信,可以让更多有兴趣的市民关注,并参与到我们的活动里来。”

(三)把握政务微信信息发布的时间、频度

毫无疑问,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信息泛滥、信息超载常常带来用户体验的恶化。微信,作为一个随身可携带的“移动生活工具”,对用户本身具有特殊的意义。微信与微博不同,如果每天时不时推送信息给微友,就会引起微友的反感。政务微信要避免发送过多的信息,给微友造成困扰。所以,政务微信信息推送要把握好频度,尽量精简信息量,做到“惜字如金”。盘点多数微信公共账号,一个公共账号每天发布的消息平均控制在1—5条之间,多数选择1—3条。有限的信息推送量,要求每条信息都要经过筛选再发出。不过,与微博简短的140字不同的是,单条微信内容没有字数上限,类似一条“长微博”,对内容的详细阐述多有帮助。此外,据观察,多数的政务微信内容都采用“图文”形式增进美感与视觉效果。

另外,要把握好推送的时间,考虑到用户的闲余时间,建议在早晨、临近上下班或晚上推送为宜。

(四)加强微信互动

2012年9月份开通的政务微信“平安肇庆”,仅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就拥有700个微友关注。在启用的前两个月,共群发推送了105条涉及出入境、户政、车管、治安等公安业务的资讯类信息,共接受并答复了2000多条问政信息,政务信息发布数量不及政务咨询互动数的四分之一。由此可见,政务微信一对一的双向性、私密性,进一步拉近官民距离,促发网友的咨询愿望,很多在微博里不方便说的话,人们可以通过微信寻求帮助,互动性效果更好。微友咨询的内容也往往与自身切实利益相关,“官民互动”也将更具实质意义,做好微信互动方能更好体现“真正为民办实事”的执政理念。

到2013年初,“平安肇庆”微信公众平台,回复微信“好友”问题7800条,解决实际问题6800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网友主动咨询往往自身也较为在意,时效性也要求高。山西晋中公安首开政务微信 ,就承诺“与网友互动承诺48小时必复”,受到网友好评。

(五)重视民意评估

首先是对政府微信自身的反馈。如果本身能收到许多回复信息,那么说明微信内容受微友所欢迎。若是反馈者寥寥,则需要通过发送专门的微信向微友询问,收集微友观点与看法,以评估微友偏好,改进内容形式或选题方向。同时,要引导微友给政务微信发送回馈信息。

另外,基于政务微信粉丝的真实性,对政府政策的反馈结果也将更具可靠性,这将是一个低成本而快捷的民意调查平台。各地政府不妨将政务微信平台充当信息发布、咨询便民平台的同时,兼顾作为当地政府政策评估、民意反馈的“舆评”平台。这对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提升民意满意率,把握舆情走势都具有重大价值。

(六)丰富关键词设置并定期更新

随着关注微友的增量,相关咨询工作量难免大幅增加。不断涌现的信息互动将对政府部门的人力配置提出考验。为提高回复群众问题的效率,政府不妨预先准备好一些常见的咨询类题库,以应对“同质化”询问。及时地丰富关键词回复,将大大省去一些反复的工作量。

据“平安肇庆”微信介绍,“大约70%的咨询业务可由后台设置的视频、文字、图片、语音等自动回复,而剩下的30%不适宜程序化即时回答的咨询,则由‘平安肇庆’的值班人员人工服务来答复”、“只要输入一些关键字,如户口、车管所、出入境等,‘平安肇庆’微信马上会自定义回复相关的公安业务”。有网友就称:我提问了8个问题,居然有6个能够自动回复,太潮了,这样才是真正的现代化、网络化警队。

那么,微信公众平台的标准答案从哪来?据披露,“平安肇庆”工作人员根据群众咨询的问题80%集中在车管、户证、出入境等方面,便开始先做好答案,“向各业务警种部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形式收集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公安业务‘口径’,从而形成了现在超过了10万字、答案更加专业细致、涉及问题超过2500条的‘口径库’,多数常见的问题就可以自动回复了”。

(七)扩大政务微信账号宣传

因微信是私密空间内的闭环交流,其传播扩散力较弱,公共账号的宣传是一大软韧。政务微信推广工作难度要高于政务微博。

除了做好“内容”这一内功,政务微信推广还要全方位动用各类宣传媒介,政务微博公告栏、当地媒体报刊、借助名人助推、QQ群等,要大力扩展账号的人群覆盖面。2013年4月1日中午,央视《新闻30分》节目结尾,主持人贺红梅和崔志刚就宣传了当天上线的“央视新闻”官方微信。

当前,政务微信队伍正进一步壮大,并出现地域“集群化”政务微信的趋势,这彰显出政府对网络问政认识的新高度。当然,政务微信的发展也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有媒体指出,“当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政务微博,不少都沦为‘僵尸’。微信一旦用于政府服务,就应冲着切实解决问题的方向”。发挥政务微信的“沟通”、“便民”、“施政”的价值,各地政府尚需真正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踏实作风;微信互动,要求政府切实将“微服务”做得细致而实在。

(原标题:政务微信:互联时代网络问政新利器 ) 相关报道:

广西来宾共青团市委举办新媒体应用讲座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7日 14:17 作者: 来源:

相关专题:

今年初,《人民日报》在《2013新媒体猜想》文章提出的“8个猜想”的第一条就是对“微信政务信息发布新平台”的分析,文章认为:“在可预见的新的一年中,微信会成为政务信息发布的重要平台,将比其他渠道更快、更有个性,获得公众的认可和网络舆论的认可度也会更高。可能对我国社会舆论格局产生杠杆效应”。

为了适应新形势,掌握新技能,12月10日,共青团市委联合市工商联专门邀请上海代李科技总经理、互联网营销专家、腾讯微博百强博主,代奕烨先生到来宾举办政务新媒体应用讲座(微信+微博=微来),各级团总支书记,市委各部委、市级国家机关各办局团委负责人、学校团委负责人,及市工商联合会各中小企业家积极参与学习。

培训班上,代奕烨总经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通过列举大量的政务微信微博案例,深动地解读了“微来”这一新概念,深刻地阐述了微博和微信如何在政务新媒体中的应用。期间,代奕烨总经理还不时地与听课人员进行互动,对学员们提出的各种问题逐一进行了耐心地解答,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讨论热烈。

这次培训活动给了听课人员一个全新的视角,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了新媒体在政务宣传中的重要作用,为来宾政务新媒体及来宾企业界今后的新媒体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增添了新的动力。

第二篇:互联网微博新应用

“关注产生力量,围观改变世界。”

微博走下网络,开始与社会现实广泛对接,它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影响便开始逐步显现出来。微博开始全面渗透进社会各领域。“微公益” “微政务”“微商务”“微空间”“微卖场”。“微商城”“微电影”“微营销”“微人才”“微求职””“微应聘””“微小说””“微文学”“微直播”、“微访谈” „„。一时间“蔚然成风”,似乎加了一个“微”字,就是时尚和前卫的代名词。

6311万,这是2010年底中国微博用户数。 1.95亿,这是2011年6月底中国微博用户数,半年激增两倍多。 如今,中国微博用户已超过4亿。 „„ 短短两年多的时间,这种140个字的娇小身材的互联网产品,已从互联网的新秀跃升为互联网的基础应用之一,以微变革的力量,打开了一个大时代之门。微博正在成为继手机、邮箱、QQ或MSN之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又一个联系工具,成为个人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微博出现在个人名片上、“加微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沟通新方式。微博应用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展,信息的发布与获取、社交拓展、社会事务讨论、政府问政网民、商业营销、社会公益„„

“没个微博,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这句话可能出自大学生、追星族、办公室白领之口„„随着微博的名声鹊起,微博已成为凝聚年轻人的磁场。

如今微博已经成为时下最火的网络营销平台,各大企业也都纷纷踏入微博营销这个领域中,微博营销中的基础就是粉丝。粉丝数量超过一百,就相当于一本内刊;超过一千,相当于布告栏;超过一万就是一本杂志;超过十万,那就是一份报纸;超过百万就是全国性报纸;超过千万那就是电视台。可见粉丝的力量是强大的。

“微博已成为企业一种新的代言方式,需要专人维护。”该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李经理说。这家企业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招聘,也面试过一些人,但总感觉不满意,“有的虽然是计算机专业,但不精通微博,或不擅长营销,不懂餐饮业也不行。

微博托管正成为一些企业最新的营销手段,背后的操盘手大多是90后微博控。在郑州,这一新兴行业虽没北京上海等城市火爆,资深微博操盘手月薪也能拿4000元 。每天上午7点到9点,都是最忙的时候,因为这个时间,是粉丝刷屏的高峰期;下午4点到6点,则迎来另一个高峰期。

依托于微博的各类公益活动动正如火如荼,微公益”的作用日益彰显。微公益的勃兴所展现出的是社会公众“聚沙成塔”的热情和力量。事实上,随着微博现实性和社会性的增强,公众对社会事务的参与也不断增强。

近年发生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微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背后,正是公众参与的力量。微博独有的传播特点,使其迅速成长为网民表达意见的新途径。通过键盘和鼠标参与社会事件、表达

自身诉求,成为越来越多中国网民习惯的社会参与和政治生活方式。

当然,在商业领域,随着微博用户群的激增,各种微博营销模式也不断涌现,各类“微商务”已开始试水。腾讯微博先后推出了打通微博与QQ空间、IM等众多平台的企业级微博营销产品“微空间”,以及转播降价的倒贴式营销的“微卖场”。

新浪微博面向企业用户的“微商城”也已上线,并推出了微币、微号业务,试水小额支付和付费微博账号业务,据市场分析机构瑞信预计,仅微号业务就将为新浪微博带来3100万美元的收入。

京东商城、麦考林、淘宝、凡客诚品等一批电子商务巨头纷纷在新浪微博开设微商城。微商城是基于当前很受欢迎的微博这一社会化平台的一种商业运用,微博在当前的火热是一个商机,基于微博的传播速度,及其简便等优点,为商家提供一个平台,在这个更简便的、方便的平台里进行更为现代的电子商务。同时利用微博这个平台为电商企业在品牌建设、销售促进、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微商城是一种新的社区购物模式,会带来更多的流量和订单 微商城里提供了一个购物的切入口,购买时买家从微博点击进入购物页面。基于微博庞大的粉丝量建立,大量的转发率形成的网状传播,微商城开通后,必定会带来一定的流量和订单。

“微电影”并无明显的商业属性——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30秒—300秒)放映、“微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规模投资”的视频短片。

微博提供了一个平台,让群星展示出他们褪下光环之外的样子,五花八门的微博简介,就是明星自荐书,“陈奕迅所长”怎么来的?微博女王姚晨为何自称卤蛋?杨幂为何自喻狐狸„„陈奕迅一人开了两个微博,一个简介很文艺范儿,一个简介很正式。其中一个微博叫“吹神”,顾名思义,就是吹呗,他是出了名的话痨。7月份过生日时,陈奕迅又开通了另外一个微博,名为“陈奕迅所长”,他认为自己是神经研究所所长,还专门请人设计了LOGO,做了好看的背景图。他说两个微博都会更新,谁让自己就是“神经*”呢!

由某个需要进行微博营销的任务发布者(称为任务主,简称任主),在特定的任务发布网站进行发布任务,并提供微博的内容和链接,同时标明任务价格。对该任务有兴趣的网友可以承接任务,在按照任主的要求转发、评论后,将任务结果的链接和截图发送给任主,任主确认后将发放“酬劳”。

“微营销”指通过微博平台组织市场活动,打破地域人数的限制,实施互动营销。狭义地说,微博营销就是“微营销”。企业应用“微营销”需做到:

1、运用微博成为“企业人”,形成

鲜活、生动的形象;

2、讲究“微内容”策划,个性化;

3、打造“关系链”,强化及有效运用关系链的价值和作用;

4、实施“微传播”运用微介质,透过微内容,影响微群体;

5、达成“湿营销”,通过互动、交流、沟通等手段,增加与粉丝客户的粘性,即粘性营销。

写微博的技巧:先关注别人,积极参与热门的话题,加强互动,贴标签,保持活跃。开头要吸引眼球,中间内容要有条理,结尾最好还能点亮主题。对自己微博的主题定位要明确,让粉丝能找到你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微博内容中插入图片,有时候适当加入视频或音乐都可以增加微博的转发量。

【围脖必知词汇】童鞋(同学)、鸡冻(激动)、神马(什么)、稀饭(喜欢)、木有(没有)、帅锅(帅哥)、酱紫(这样子)、银(人)、汗(惭愧)、灰常(非常)、汗(吃惊)、表嘛(不要嘛)、打酱油的(路过)、给力(带劲)、菌男(俊男)、霉女(美女)、囧(无奈)

编辑:csscgzQQ:397020181Email:csscgz123@qq.com

关键词:互联网 微博 网络 上网 微博控 网络营销 电子商务

第三篇:市场营销学作业——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营销的看法

App、微博、微信构成新媒体营销“三驾马车”,相比较于传统的互联网,具有以下几个更为明显的优势:

1、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从传播途径来看,微博微信能引起人们的广泛传播和欢迎,证明它满足了人们对信息获取的需求,比如思想需求、心理要求、审美或者其他方面的利益需求等。从表现手法上看,发表微信、微博的方式方法非常便捷,受到的限制极少,大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分享身边发生的新鲜事物或者关注焦点,并抒发自我情感以及对社会事件的看法。随时关注、发送微博微信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习惯。因此,简单的交流形式迅速转化为快速、高效的传播模式。

2、无可替代的便捷性与及时性。随着3G、4G网络和WEB2.0技术的不断发展,无论企业个人,只要有介质(手机、平板电脑、台式电脑等),都可以无限畅聊微博微信。微博微信事实上因其便捷性和及时性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公司企业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快速发布产品相关信息,完成不同层次的营销目标。

3、传播效果更加明显化和丰富化。企业运用新媒体的网络传播模式,创造企业的品牌价值,并以增强盈利能力为主要目的。在企业品牌的传播中,方式方法也要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才能加强消费者的品牌认知、认同,并最终催化为购买意愿。从传统的销售模式我们可以看出,评估产品品牌价值和传播效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大量人工去收集分析数据,才能最终确定。而在新媒体的形势下,传播效果可以更加明显化,企业可以更加直观的判断品牌营销效果,通过分析管理微博微信的相关数据,帮助企业及时发现问题,快速调整方案策略,达到预期的传播目的,完成多样化、全方位的营销和品牌传播。

而不管是新型营销渠道还是传统营销渠道,渠道提供的仅仅是一种方式和机会,如何对渠道进行科学合理合法高校的利用,需要单位和个人加以甄别和筛选,充分运用新型媒体的优势进行正面高校的传播,抵制非法手段和内容。

总的来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App、微博、微信构成新媒体营销“三驾马车”,对信息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善加利用会产生很好的营销效果。

第四篇:正确认识和应用新媒体

—5.12干部培训学习心得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和新媒体打着交道,可对新媒体的概念和特性却很少去仔细了解过。5月12日我作为参加苏锡常通道路运输企业2013年干部培训班的一员,有幸听到了来自复旦大学新闻院前院长黄芝晓的精彩讲课。黄教授用了大量网络热点事件和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了新媒体对社会沟通的变革作用,社会沟通模式大量使用新媒体的情况下产生的网络民主和网络集群行为。新媒体时代,网络空间已经不再是一个虚拟世界,新媒体在给我们带来便利和商机的同时,我们也在不停受到网络垃圾信息不断骚扰,甚至有的受到恶意攻击,四起的谣言让我们有时不明真相。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正确认识和应用新媒体已经成为一堂必修课,下面我将这堂精彩的授课内容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来与大家分享。

一、 新媒体的概念和特点

1、 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相对旧媒体而言的,因此新媒体的概念也是不断变化和延伸的,如果说几年前的网络社交网站、论坛算是新媒体的话,今天的手机应该是最新的新媒体了,手机微博,手机微信使我们的交流和沟通更具有精准性和时效性。就目前而言,我的理解是:新媒体主要是指相对旧媒体中的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简单说新媒体就是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

2、 新媒体的特点

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其最大特点是打破了媒介间的壁垒,消融了媒体介质之间,地域、行政之间,甚至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具体讲:

(1)媒体个性化突出 以往所有的媒体几乎都是大众化的。而新媒体却可以做到面向更加细分的受众,可以面向个人。个人可以通过新媒体定制自己需要的新闻。也就是说,每个新媒体受众手中最终接受到的信息内容组合可以是一样的,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

(2)内容的可选择性 在新媒体里,人人都可以接受信息,人人也都可以充当信息发布者,打破了只有新闻机构才能发布新闻的局限。用户可以一边看电视节目、一边播放音乐,同时还参与节目的投票,还可以对信息进行检索。

(3)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易检索性 新媒体形式多样,各种形式的表现过程比较丰富,可融文字、音频、画面为一体,做到即时的、无限的扩展内容,还可以随时存储内容,查找以前内容和相关内容,从而使内容变成“活物”,非常方便。

(4)信息发布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 与广播、电视相比,只有新媒体才真正具备无时间限制,随时可以加工发布。新媒体用强大的软件和网页呈现内容,可以轻松地实现24小时在线。 新媒体独特的网络介质使得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走向平等,受众不再轻易受媒体摆布,而是可以通过新媒体的互动,发出更多的声音,影响信息传播者。

由此可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本质区别在于:由传统媒体的一点对多点型,变为新媒体的多点对多点型;由传统媒体的主导受众型,变为新媒体的受众主导型;由传统媒体的普通大众型,变为新媒体的细分受众型。

二、 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的危机管理

在新媒体广泛应用后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网络新闻、手机等成为企业危机曝光的重要方式,信息的网络化传播让原本属于组织内部的“隐患”变成了来不及主动解决就大白于天下的“污迹”,同时还有大量的网络谣言、恶意攻击让我们防不胜防。我们企业曾经经历过多次网络舆情的危机事件,大多由于处置得当后得到了化解。本人也曾经亲身受到过网络恶意攻击,因为本人的回避和置之不理虽然事件未能扩大但也未能让事件得到圆满的处理。通过听了黄芝晓教授的讲课后,我觉得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应该正视危机,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舆情危机管理预案,遇到突发的网络事件后,通过网络危机管理程序进行处置才能化危险为机遇。在如何做好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上我觉得主要要做好以下几点:

1、正视危机。在当今社会企业或者个人都要有遇到网络舆情危机的心理准备。当危机发生时,我们应该做到正视危机,不逃避、不回避,正确处理才是王道。

2、处理危机要实事求是。我们要在尊重客体、负责诚信的态度下处理危机。研究危机发生的隐蔽因素,从偶然性中寻求规律,制定避免危机发生的预防措施,第一时间通报事实真相,流言止于智者,更止于公开透明的信息。

3、建立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机制。

(1)设立网络舆情观察哨。指定若干人员做好相关论坛、新闻网站、微博等网络平台的本企业舆情信息收集工作,及时发现舆情危机事件或者危机苗子,为第一时间处理危机争取到时间。

(2)设立本企业的网站、微博、通过化龙巷或者中吴网等的链接,为公众开辟互动交流场所,提供一个诉怨处理及合理化建议的平台。在这方面我们公司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3)指定“网络新闻发言人”,建立信息传播机制。危机发生时,第一时间给事实,表态度,识别风险,直面危机。

4、平时要加强企业和领导人的危机管理训练,危机到来时,往往一把手和新闻发言人就成为了危机关注的焦点,一把手和新闻发言人的思想观念,职业素养往往决定了危机管理的水平。领导训练有素,思想观念正确,虽然不能确保不犯错误,但一定不会犯大错误。

5、我们企业要划拨一定的开支,为公共关系服务。要与新闻媒体、网络媒体、政府主管部门以及新闻公关方面的专家建立良好的关系。

6、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攘外必先安内,只有我们企业自身的各项管理规范、有效,减少工作中的失误,避免重大错误,才能真正减少和避免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

三、 企业创新中新媒体应用的思考

时代的车轮不断滚动向前,企业的长青需要我们紧贴时代的脉搏去不断创新。在当下新媒体的时代里,我们企业要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一定离不开新媒体应用。集团公司领导早已意识到信息化和新媒体应用工作的重要性。去年集团公司专门组织制定了“十二五”信息化工作规划,我们的企业网站建设,电子商务售票系统建设、企业微博等搞得有声有色,今年以来“智慧客运系统”平台的搭建,OA系统的升级都为我们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新媒体应用方面我有三点想法。

1、大力推广企业微博和企业网站,做精企业微博和企业网站,提高在市民中的知晓率。网站的有效点击量和微博的粉丝反应了其社会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在常州知名的门户网站上做线上推广和链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我们自身优势,在车站候车大厅、客运车辆上进行宣传告知,提醒乘客在候车大厅享受免费wifi的同时关注我们的微博和网站,在微博上每天发布市民感兴趣的车辆发班时刻和路况信息吸引更多的关注。

2、打造网上常州旅游集散平台,实现常州旅游网上一站式服务。目前常州还只有网下的旅游集散中心,在我们集团公司与常州旅游局和常州交运局合作的新常州旅游集散中心开发时,要充分利用好自身的本地客运龙头企业优势,不仅要打造基于常州客运中心的旅游集散据点,更要整合常州的景点游玩、酒店住宿、餐饮美食、交通客运等资源,打造网上的常州旅游集散平台,实现网上的一站式服务。

3、开发电子售票系统的手机APP,实现手机订票、手机支付和手机验票上车的无纸系统。通过智能机和“智慧客运系统”的网络交互,充分利用智能手机的即时通讯、BBS、电子商务功能实现车站与乘客的即时交流、票务交易、信息反馈等,为乘客提供更加优质、及时和个性化的服务。

修理厂:史晓炳 二0一三年五月二十八日

广州珍珠岩,广州珍珠岩厂

http:// n7EWqRGnj3m0

第五篇:《新媒体理论与应用》授课教案

课程特色

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正在日益改变我们当下的生活。本课程从理论阐述和实务讲解两方面对新媒体进行了系统分析,涉及与新媒体相关的新闻传播、教育、法律、管理等多个学科,研究了宽带网络、博客、播客、电子期刊、数字电视、户外新媒体等多种新媒体形式。本课程既反映了当前新媒体领域学术交叉研究成果,也对新媒体进行较系统的介绍。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新媒体”概念中有关技术层面、传播层面等方面的内涵。

2.掌握相关的传播理论,并深刻认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影响。 3.了解新媒体产业和盈利模式。 4.理解媒体融合的内涵。

5.能深入分析新媒体的失范之处并理解加强管理的迫切性、重要性。 6.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新媒体其他相关课程的兴趣。

第一章 新媒体的概念与特征(6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新媒体概念,分析新媒体发展迅速的动因,掌握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重点、难点:新媒体概念和特征。 第一节 新媒体的概念 第二节 新媒体发展迅猛

第三节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第四节 新媒体的特征

第一节 新媒体的概念 1.1 新媒体定义 1.1 什么是新媒体

1.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2.不同学者对新媒体的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相对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传统媒体“新”的就是新媒体, 新媒体往往兼具多种媒体的特征与特长。

凡数字论:凡是基于数字技术在传媒领域运用而产生的新媒体形态即是新媒体。

互联论:新媒体是在互联基础上实现多对多或点对点传播,具有与用户互动等交互功能的媒体形式。

媒体定义回归论:因为媒体应该是泛指从事大众传播的机构,所以新媒体应

该定义为新的大众传播机构。

规模论:当新的传播形态达到大众传播的规模,即是新媒体。

多维论与一言难尽论:新媒体定义有广义上的、狭义上的,应该多角度、多层面综合定义„„一言难尽,目前很难给新媒体下确切的定义,需系统研究。

1.2 新媒体构成要素

1.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

2.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 3.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

4.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 5.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

第二节 新媒体发展迅猛 2.1 新媒体快速发展

新媒体只用了短短不到10年就接近了报纸、广播和电视用数十年、上百年才拥有的受众群。新媒体上市公司是传统媒体的二到三倍。

2006年中国新媒体产业市场总值达到1140亿元,占中国传媒产业总值的近三分之一。移动媒体总收入达到888亿元,同比增长41.3%;网络媒体总收入为252亿元,其中网络游戏和网络广告收入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62.0%和48.2%。

2007年新媒体增长的势头在传媒产业中的比重增加到28.07%,而传统媒体下降到71.93%。

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目前全国手机年产量3亿部,全世界年产量8亿部,中国手机用户4.61亿,世界手机用户超过12亿。据信息产业部统计,在2000~2005年的6年中,中国手机短信增长了300倍

2.2 新媒体发展的原因 1.技术与市场 2.资本市场 3.政府支持

第三节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3.1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发展 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难以取代,新媒体发展必须建立在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基础上,内容优势、受众对传统媒体信息质量的信任是传统媒体受大众青睐的原因。一些新的媒介形式诞生,如电视与网络结合即出现网络电视,手机与电视结合即出现了手机电视。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已经成为有效提高传统媒体到达率的重要载体。

3.2 传统媒体借助数字技术转变为新媒体

1.模拟电视正在向数字电视转变 。在芬兰、瑞典,电视传输已经全部转为数字方式。

2.借助新媒体技术,传统的印刷媒体也在进行着蜕变:在信息的生产和处理方式上由模拟流程转向数字流程,媒体呈现方式由物理媒体转向数字媒体,存储方式由仓库存储转向高密数字存储,传输方式由交通传输转向数字网络传输。

第四节 新媒体的特征

4.1 有关新媒体特征的种种理论 4.2 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1.交互性与即时性; 2.海量性与共享性; 3.多媒体与超文本; 4.个性化与社群化

第二章 新媒体的类型(4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各种新媒体的形式,并清楚上述几种新媒体形式的发展概貌。 重点、难点:手机报的困境和解决方案、IPTV的盈利模式。 第一节 互联网新媒体 第二节 手机新媒体 第三节 电视新媒体

第一节 互联网新媒体

1.1 互联网成为“第四媒体” 1.互联网定义 1995年,“联合网络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关于“互联网定义”的决议:‘互联网’指的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

2.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把互联网正式列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2006年网络新闻作品正式进入中国新闻奖的评选范畴,是对经历十多年发展的网络媒体“主流”身份的认可。

3.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阶段:

(1)1995年—1998年 ,网络媒体步入中国传播领域。

(2)1998年底—1999年,商业门户网站涉足网络新闻传播领。 (3)2000年—2001年,党领导的网络媒体体系形成。 (4)2002年以后,网络媒体成为中国重要的传媒形态 1.2 博客、播客、维客 1.博客: “博客”一词是从英文单词Blog翻译而来。Blog是Weblog的简称,而Weblog则是由Web和Log两个英文单词组合而成。Weblog就是在网络上发布和阅读的流水记录,通常称为“网络日志”,简称为“网志”。

博客实现了多重的传播效果,横跨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3种类型 。

2.播客 不同的定义 3.维客

一种新技术,一种超文本系统

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 一种超文本系统,是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网页的社会性软件 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等 1.3 网络电视

1.网络电视即WebTV,是指采用IP协议、通过互联网、以计算机为终端的视频传播业务。

2.在美国,YouTube成立一年达到每天2000万独立访问者,提供超过7000万的视频和超过6万的用户上传。

3.网络电视迅猛发展的原因。

4.商业视频网站上开辟页面广告和视频嵌入广告的情况已经比较普遍。 1.4 网络广播

1.网络广播是指采用IP协议、通过互联网、以计算机为终端的音频传播业务。

2.目前中国国内的网络电台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为政府网络电台、二为商业网络电台、三为个人网络电台。

3.网络广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缺乏盈利模式 1.5 网络报刊

1.网络报刊,即通过互联网发行和传播的报刊,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应用到报刊出版、 发行、利用的全过程。网络报刊有网络报纸和网络

杂志。

2.网络报纸的发展阶段

3.网络杂志又称电子杂志、互动杂志。通常指的是完全以计算机技术、电子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而编辑、出版和发行的杂志,以flash为主要载体独立于网站存在。

第二节 手机新媒体

2.1 手机成为“第五媒体”

1.手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沟通和信息传播方式,不仅仅是一种通信工具,而且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

2.目前中国已经无可非议成为全球最大移动通信市场,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全欧洲国家手机用户总和。

3.手机在语音信道之外有了专用的数据信道,使手机在数据通信速率上获得较大幅度的提高。

2.2 手机报

1.手机报是依托手机媒介,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用户可通过手机浏览到当天发生的新闻,因而手机报被誉为“拇指媒体”和“影子媒体”。它的实质是电信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产物。具体来说,手机报是将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手机上,从而在手机上开发发送短信新闻、彩图、动漫和WAP(上网浏览)等功能。

2.手机报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彩信手机报模式。这种模式类似于传统纸媒,就是报纸通过电信运营商将新闻以彩信的方式发送到手机终端上,用户可以离线观看。

另一种是WAP网站浏览模式。这种模式是手机报订阅用户通过访问手机报的WAP网站,在线浏览信息,类似于上网浏览的方式。

2.2 手机电视 手机电视,指以手机等便携式手持终端为设备,传播视听内容的一项技术或应用。手机电视具有电视媒体的直观性、广播媒体的便携性、报纸媒体的滞留性以及网络媒体的交互性。

第三节 电视新媒体 3.1 数字电视

指节目信号的摄取、记录、处理、传播、接收和显示均采用数字技术的电视系统,包括了节目采集、节目制作、节目传播到用户端接收的全过程。其具体传输过程是:由电视台送出的图像及声音信号,经数字压缩和数字调制后,形成数字电视信号,经过卫星、地面无线广播或有线电缆等方式传送,由数字电视接收后,通过数字解调和数字视音频解码处理还原出原来的图像及伴音。因为全过程均采用数字技术处理,因此,信号损失小,接收效果好。

尽管数字电视被众多企业看作是巨大的商机,但是其在中国的推广却不顺利,数字电视用户增长十分缓慢。目前,青岛、佛山、杭州、大连等试点城市已经形成了较为成功的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模式,数字电视用户初具规模。

3.2 IPTV 1.IPTV全称是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中文名称是互联网协议电视,也叫交互式网络电视。按照国际电联的定义,IPTV是指通过可控、可管理、安全传送并具有质量保证(QoS)的无线或有线IP网络,提供包含视频、音频(包括语音)、文本、图形和数据等业务在内的多媒体业务;其中,接收终端包括电视机、掌上电脑(PDA)、手机、移动电视及其他类似终端。现阶段我国的IPTV特指通过可控制、可管理、具有质量保证(QoS)的有线IP网,提供基于电视终端的多媒体业务。

2.IPTV的播出终端主要有三种:一是PC;二是电视;三是以手机为主流的个人移动终端

3.我国正在运行的IP电视存在三种模式:

一是上海模式,即由上海文广百视通与网通、电信部门合作的模式;

二是杭州模式,即由杭州华数公司(股份制公司)在五类线和HFC两张网上同时开展IP交互式业务和数字广播式业务的模式;

三是河南的党员教育网模式。

其中上海模式、杭州模式运行情况较好。 3.3 移动电视与户外新媒体

1.移动电视以数字技术为支撑,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接收的方式播放和接收电视节目。

2.2009年,移动电视服务将创造每年54亿美元的价值。

3.我国内地已有上海、北京、广州、武汉、长春、南京等十多个城市开始在公交车上播放移动电视。

4.对于公交移动电视来说,“强迫收视”是其最大的特点。 5.户外新媒体是指安放在人们一般能直观看到的地方的数字电视等新媒体。 6.数据显示,户外广告的增长主要是来自户外视频、户外LED。

7.分众传媒、航美传媒和华视传媒是三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户外新媒体经营商。

第三章 新媒体的技术推动(4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麦克卢汉、戈夫曼、梅罗维茨等的相关理论在新媒体语境下的表现,全面分析技术对媒介的正负面影响。

重点、难点: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第一节 媒介发展与技术推动

第二节 媒介即讯息 第三节 数字化生存

第一节 媒介发展与技术推动 1.1 媒介发展简史

从原始媒介、语言(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再到网络媒介。

20世纪50年代以后,分散的媒介系统在各自的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功能也越来越强。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不是一个单一的传媒时代,而是混合媒介时代。在这个时代,媒介的容量空前扩大。90年代以来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各种不同的媒介功能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过去由分散的媒介系统所执行的不同功能,今后将会整合到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这一综合的信息传播系统中。

1.2 媒介发展的技术推动

1.科技是一种创世的力量,它是人类为自己找到的上帝 。

2.技术一路高歌,引导人类建构一个完全独立的、与客观世界相脱离的世界。

3.与技术相适应的媒介形态和文化形式得以昌盛,不相适应的逐渐走向衰亡。

4.网络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虚拟世界。

第二节 媒介即讯息 2.1 几种媒介理论

1.哈特把历史上依次出现的媒介系统分为示现的、再现的、机器的三类媒介系统。

2.英尼斯从时空偏向的角度来考察媒介,提出了媒介的时空偏向理论 2.2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媒介即是讯息” -

媒介引起了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媒介改变、塑造和控制人的组合方式和形态。

2.“媒介是人的延伸”

媒介就是人的身体、精神的延伸。媒介改变了人的存在方式,重建了人的感觉方式和对待世界的态度

3.热媒介和冷媒界

2.3 技术对媒介的正面影响 1.戈夫曼:“拟剧论”“

人赋予社会秩序或特定行为以意义。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社会成员在社会舞台上扮演多种角色,使自己的形象服务于欲达目的。

“污记说”先赋的或自致的污记贬低了个人或群体的价值,限定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人们一旦给异常行为者标上污记,他们就走入了“越轨生涯”,结果是异常行为被强化

2.梅罗维茨

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 “构成信息系统的是“谁处在什么地点”和“什么类型的行为可被谁观察到”的两种情形”

“每一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 “电子媒介能促成原来不同情境的合并”

3.沃尔特·本雅明

机械复制技术的进步就在于它对传统艺术的颠覆。传统艺术侧重于艺术品的 膜拜价值,现代艺术侧重于艺术品的展示价值。 电影展示了异样的世界和视觉无意识,不但在视觉,而且在听觉方面导致了对感官的深化,是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一次革命。

2.4 技术对媒介的负面影响

1.法兰克福学派对技术对媒介的负面影响进行了猛烈批判。 2.“媒介依存症”就是对这种不良影响的概括。

第三节 数字化生存 3.1传媒化生存 1.媒介环境

在媒介环境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现实:

第一种是现实的客观现实,指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 第二种现实是媒介现实,指媒介所呈现出的文件情景。

第三种现实是受众现实,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得的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2.“媒介事件”

是指一种特殊的电视事件,通过电视的现场直播,本来在一个较为狭小地方发生的事件,可以表现出对时空,以及一国、数国乃至全世界的“征服”;而且这类事件一般是经过提前策划、宣布和广告宣传的,一定意义上,大众被“邀请”来参与一种仪式,一种“文化表演”。

3.“媒介人物”

大众传媒还具有塑造社会活动家等媒介人物形象的功能。公众对于媒介人物形象的材料,基本上取之大众传媒营造的世界,人们所见所知的不过是经过传媒折射的现实人物的影像,甚至人们对现实人物本身并不感兴趣,感兴趣的仅仅是媒介上的人物。

4.拟态环境: 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3.2 摩尔定律、梅特卡夫定律、科斯定律

1.摩尔定律:指IC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2.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的有用性(价值)随着 用户数量的平方数增加而增 加。换句话说,某种网络,比如电话的价值随着使用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2.科斯定律揭示了交易费用对企业产生的影响 3.3 数字技术发展 3.4 web3.0与3G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从web1.0发展到了web3.0。Web1.0是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产生的,web1.0是网站到用户的单向行为。2005年中国互联网传播进入Web2.0阶段,以博客大众化及博客中国、亿友交友、联络家等各类Web2.0网站的涌现为标志。

研究者认为,真正的Web3.0时代不仅仅是按照拥护需求提供综合化服务,创建综合化服务平台,关键是提供基于用户偏好的个性化聚合服务。

第四章 新媒体的影响(10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新媒体哪些方面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固有领地;掌握公共领域和公共新闻的内涵。

重点、难点:公共领域和公共新闻。 第一节 新媒体改变媒介生态 第二节 公共领域与公民新闻 第三节 数字鸿沟与数字机遇

第一节 新媒体改变媒介生态 1.1 新媒体打破传统媒体霸权 新媒体铺天盖地的信息,使得人们的注意力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而以往媒介缺乏而形成的渠道霸权也早已被渠道过剩所取代。

新媒体业务应用进一步成熟,价值进一步提高。无线通信网络的发展,使新媒体呈现移动化趋势,新媒体分流传统媒体的广告资源和用户资源更加明显,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将继续加大。新媒体的内容已经成为传统媒体重要的信息来源。

1.2 发行量、收听收视率变化 1.发达国家报纸发行下降。 2.中国报纸发行增速减缓。 3.广电收听收视率下降 1.3 经营收入变化

1.中国传统媒体广告增速下滑 2.西方报业出现经营困境 3.新媒体广告收入高速增长

1.4 受众结构变化

1.受众人数和时间减少 2.年龄结构老化

3.网络媒体分流传统媒体受众 1.5 阅读习惯变化 从经典阅读到浅阅读

浅阅读产生的背景是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的爆炸。

浏览式娱乐式阅读成为浅阅读的重要特点。

浅阅读的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

浅阅读的过程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1.6 报纸“消亡论”、“寒冬论”与“春天论” 1.报纸消亡论:报纸在2043年消失 2.报业寒冬论

具有400年历史的传统报业,作为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将在信息化时代一步一步走向深谷。一个时代就要结束了。而网络媒体以灵动而矫健的身姿跃上新时代的舞台。

3.报业“春天论”

1.7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生共荣

1.生态意味着共生共存

2.媒介的发展是融合而不是取代 3.传统媒体的独特优势

第二节 公共领域与公共新闻 2.1 新媒体对公共领域的重构 1.公共领域的“再封建化”

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是指“允许市民自由发表和交流意见,以形成共识和公共舆论的地方。

公共领域向公众开放,所有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的权力和机会,在这块地方自由讨论有关公共利益的任何事务”。

2.新媒体语境下的公共领域重构

在新媒体中,传统媒体的“点对面”被ICQ、BBS、博客等“点对点”、“多对多”的新传播形式所取代,它使每个人既有“听”的机会,也有“说”的条件。而且,ICQ、BBS、博客等新媒体是一个开放、平等和互动的空间,可以进行“自由的交流”和“理性批判”。“在一定程度上不依赖于他人而独立生存,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对公共事务保持热切关注的态度,特别是要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

3.电子乌托邦

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2.2 公民新闻对传媒接近权的实现 1.传媒接近权

从法学角度看,传媒接近权称为表达渠道权。指的是“公民或社会组织享有的,有法律规定、认可和保障的,为公开发表、传递自己的意见、主张、观点、情感等内容而使用各种媒介手段与方式,不受任何他人或组织非法干涉、限制或侵犯的权利。

在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催生下产生的公民新闻,公民新闻使“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传媒接近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现。

2.公民新闻

各种不同定义,掌握其中核心要素。 3.公民新闻实现传媒接近权 首先,公民新闻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公众从被动的受众地位转变为主动的传播者而成为公民记者,在对传媒的深度参与中实现传媒接近权。

其次,公民新闻改变了传统的舆论形成模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权,公众在民意表达和舆论监督中实现传媒接近权。

4.公民新闻的规范

公民新闻在实现传媒接近权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第三节 数字鸿沟与数字机遇 3.1 什么是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指的是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

数字鸿沟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 3.2 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

1.一些学者认为,所谓的“数字鸿沟”应当被称为“知识鸿沟”或者“教育鸿沟”。

2.国际政治经济的不平等、不平衡是造成南北国家间数字鸿沟的根本原因。

3.一个国家内的不同阶层、不同地区间存在着经济水平之间的差异性是造成一个国家内部数字鸿沟的重要原因。

4.其它一些社会因素也对数字鸿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传播技能、已有知识储存量差异 、社交范围差异 、信息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的因素、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等.

3.3 化数字鸿沟为数字机遇

第五章 新媒体产业(10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我国传媒产业的相关知识点;掌握新媒体商业模式的相关理论。

重点、难点: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长尾理论;新媒体盈利模式。 第一节 传媒产业

第二节 我国新媒体产业的发展 第三节 新媒体的商业模式

第一节 传媒产业 1.1 西方的传媒产业

1.经济文化一体化已成为市场经济的趋势之一 。

2.文化产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蓬勃发展,成为20世纪文化的基本形态。 3.传媒业是文化产业的高端产业。 4.西方传媒产业的发展历程 1.2 中国的传媒产业

1.文化产业在中国并不是没有自己的传统,至少在 “十里洋场”的上海,20世纪30年代已有产业化规模的新闻出版、电影和娱乐文化。

2.当代中国文化产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之初,有学者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5年以前的起步阶段,它以文化的流通领域的发展和规范之外的娱乐业的兴起为标志;

第二阶段:1985—1992年,这一时期产业化的浪潮扩展到了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服务业,还出现了各种形态的文化企业,广告公司大量出现;

第三阶段:1992年以后,文化产业化的声浪从多种所有制企业进一步扩展到国有大型骨干文化单位,并且这些文化单位实行了初步的体制改革,与政治、政府的关系有所松动。

3.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是近年来的事情。 4.我国的文化产业相对落后。

5.目前,新闻传媒产业化、市场化、集团化的浪潮已席卷全国。

第二节 我们新媒体产业的发展 2.1 新媒体产业快速发展

1.目前,中国上网人数和手机拥有量世界第一。

2.新媒体已经成为今天众多产业关注和投资的热点。

3.2006年中国新媒体产业市场总值达到1140亿元,占中国传媒产业总值的近三分之一。

2.2 新媒体主流地位逐渐确立

1.新媒体产业的发展,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成功,而且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获得了主流的社会地位。

2.2008年发生的奥运会、汶川大地震等重大公共事件中,为新媒体的主流化提供了机遇

3.普通网民政治博客影响起步,开拓了个性化的政治表达平台。 2.3 新媒体的发展前景

1.对传统媒体冲击加强,融合替代趋势加速。 2.营销价值凸显,营销属性加强。

3.产业投资价值看好,合作、收购力度加强

4.产业创新速度加快,新的产品,新的服务不断涌现。 5.数字阅读热度持续攀升,移动新媒体初露端倪。

第三节 新媒体的商业模式

3.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商业模式的差异

1.商业模式就是能够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赢利能力的模式,是探求企业利润来源、生成过程、产出方式和管理控制的系统构架和方法。

2.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可以抽象为规模经济和“二次售卖”模式。

3.新技术所衍生的新媒介形态和新产业形态对这些产 生了冲击甚至是颠覆。

4.在中国,传统媒体市场其实是政府限业的垄断市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是在垄断的前提下内部寡头之间形成竞争的一种产业形态。

5.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有自身的优势

3.2 建立在长尾理论与微内容生产上的新媒体经济模式 1.长尾理论与微内容 长尾理论的基本原理: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

2.长尾理论和微内容在新媒体产业中的运用 3.3 新媒体的主要盈利模式 1.广告盈利。 2.销售盈利 3.渠道盈利 4.增值服务盈利

第六章 媒介融合(4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媒介融合趋势;了解媒介融合的类型;掌握媒介融合的特征。 重点、难点:媒介融合的特征。 第一节 媒介功能从分散走向融合 第二节 媒介融合的概念与类型

第三节 媒介融合的条件 第四节 媒介融合的特征

第一节 媒介功能从分散走向融合 1.1 不同媒介功能的三项实验 1.2 从单一媒介到混合媒介

1.混合媒介时代的“妄下断言” 2.混合媒介文化特征 1.3 从跨媒体到媒介融合 1.跨媒体传播的优势 2.数字技术打破媒体界限

第二节 媒介融合的概念和类型 2.1 媒介融合具有多维视角

2.2 媒介融合的五种类型与模式 1.所有权融合 2.策略性融合 3.结构性融合 4.信息采集融合 5.新闻表达融合

2.3 媒介融合引起传媒变革

1.业务形态融合:多媒体日益兴起; 2.市场融合:产品相互嵌入多元组合;

3.载体融合:发行渠道的“合”与接收终端的“分”; 4.机构融合:更高层次的再分工

第三节 媒介融合的条件 3.1 技术条件

1.媒介融合产生的先决条件是媒介技术的发展。 2.技术力量改变着媒介的现有特征。 3.2 社会需求 3.3 产业政策

第四节 媒介融合的条件 4.1 技术化与全能化

1.媒介融合首先是技术的融合 2.媒介融合整合不同媒介功能 4.2 集约生产与全民写作

1.变单一的内容生产为集约化生产 2.变传媒组织的内容生产为全民生产 4.3 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 1.内容融合实现内容增值

2.渠道融合打造跨媒体跨地域传媒集团

第七章 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4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报业和广电的数字化转型;掌握数字报业的实现途径;掌握数字电视;理解广电与电信的融合趋势。

重点、难点:数字报业实现路径;数字电视。 第一节 报业的数字化转型 第二节 广电的数字化转型

第一节 报业的数字化转型

1.1 数字报业是报业的战略转型 1.数字报业的内涵与外延

2.数字报业是报业战略转型系统工程 3.数字报业与传统报业的区别 4.数字报业误区与发展障碍 5.数字报业的商业模式 1.2 数字报业实现路径

1.渠道拓展实现数字化生存

2.内容拓展提升创意核心竞争力 3.经营拓展延长产业链

1.3 数字报业战略与实验计划

1.数字报业战略已成为报业管理的指导性政策 2.数字报业目标

一是跨媒体、包含报刊、出版、广播、电视、网络等 二是跨地区,不局限在行政区划,跨地区发展经营

三是充分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信息技术,搭建数字化平台

第二节 广电的数字化转型 2.1 新媒体与传统广电的差异

1.从“你播我看”到“我点我看” 2.从纯节目形态到全节目形态

3.从单纯依赖广告到多元化赢利模式 2.2 广电布局新媒体 1.国际集团布局新媒体 2.国内广电布局新媒体 2.3 广电与电信的融合 1.三网融合 2.数字家庭 2.4 数字电视

1.西方数字电视的发展 2.中国数字电视的发展

我国广电系统制定了数字电视广播的“三步走”、“四大平台”和“整体转换”三个核心战略。

第八章 新媒体的失范与管理(6课时)

教学要求:全面理解人肉搜索;分析网络世界中各种侵权行为;了解新媒体

管理中的相关政策法规。

重点、难点:人肉搜索;网络暴力;新媒体的管理。 第一节 很黄很暴力 第二节 谁在统治网民

第三节 知识产权,谁动了我的奶酪 第四节 新媒体的管理

第一节 很黄很暴力 1.1 人肉搜索

1.什么是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是与机器搜索相对而言的另一种搜索信息方式。在机器搜索中,信息的搜集是通过机器完成的,而人肉搜索是通过其他人来搜索自己搜不到的东西,更强调搜索过程的互动。在人肉搜索中,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变为人找人,人问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这种搜索活动是一般是网友在网络社区上提出一个问题,通过广聚五湖四海的网友力量,由人工参与解答而非搜索引擎通过机器自动算法获得结果的搜索机制。

起源:虐猫事件,“人肉搜索”威力初次展现 畸变:铜须门事件,网民力量开始走向“暴力” 失控:“最毒后妈”事件,不了解真相的网络很伤人 2.人肉搜索的是与非 1.2 艳照门 1.3 恶搞

“恶搞”是当前网络上流行的,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表达个人思想的一

种方式,完全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来解构所谓“正常”。“恶搞”作品正在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时尚”,应当引起高度警惕。从视频到文本,从网络到电视,从流行歌曲、热门节目到古典名著、标志性图像、主旋律影片、英雄人物等,都难逃被“恶搞”的命运。

1.4 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

其表现形式有: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攻 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等。

第二节 谁在统治网民 2.1 百度事件

2008年11月15日、16日两天,央视“新闻30分”栏目以《记者调查:虚假信息借网传播百度竞价排名遭质疑》《记者调查:搜索引擎竞价排名能否让人公平获取信息》为题先后对百度搜索引擎模式进行了报道。央视新闻称,由于愿意出较高价格购买关键字,例如“癌症”“性病”等,一些非法医疗网站在百度搜索结果中的排名,位于合法网站前,而一些正规网站由于没有资金购买关键字,而遭到了百度屏蔽。

2.2 垃圾短信

2.3 病毒经济

据中国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处理中心估计,目前木马黑色产业链的年产值已超过2.38亿元人民币,造成的损失则超过76亿元。

“病毒经济”是网络经济时代孵化出来的畸形儿,高额利益的驱动,使得以经济利益为目标诉求的病毒制造与传播活动持续存在,并且不断兴盛。

2.4 网络推手

网络大大降低了权力的门槛,一些网民通过互联网获得了原来不可企及的权力。然而,广大网民的背后站着更多、更强大的统治者。这就是网络推手。

第三节 知识产权,谁动了我的奶酪 3.1 传统媒体维护知识产权 《纽约时报》在Yahoo逐渐壮大时,及时发现危机,拒绝向其提供新闻转载,专心经营自己的报纸网站,从而保护了内容产品的专有性。

在我国,2005年10月,在南京召开的中国都市报研究会总编辑年会,发出了“坚决维护报纸的新闻知识产权„„改变新闻产品被商业网站无偿或廉价使用的现状”的《南京宣言》;2006年初,解放日报集团向全国39家报业集团发出了旨在“共同制定向网络媒体提供新闻内容的定价规范,提高网络转载的门槛,捍卫自己的知识产权,让新闻内容回归应有的价值”的《全国报业内容联盟倡议书》,联合成立“报业内容联盟”。

3.2 新媒体空间中的著作权

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开辟了作品新的传播和使用方式,著作权人对其在新媒体上传播的作品难以控制,擅自下载、传输、复制其作品的行为十分普遍。

以网络视频为例,从制作者角度划分,国内的网络视频内容大致有三种:专业影视机构所生产的内容,用户或非专业工作室所创制的UGC,以及流传经年、版权不明的内容。

就第一类内容而言,最大的问题仍然是版权。

对于第二类的UGC而言,由于用户在使用编辑材料上不会过多考虑有无使用权,因而所创制出的内容,其版权更是难以界定。

第四节 新媒体的管理 4.1 国外新媒体的管理

1.国外新媒体的管理是以传统媒介管理模式为基础的。 国外:经济性管理和社会性管理。

经济性管理主要侧重于对各种经济关系的协调,如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 社会性管理则侧重于对社会效益的控制,如经济行为带来怎样的社会影响等。

2.在国外,目前主要的有代表性的网络舆论管理模式有4种: 政府立法管理; 技术手段控制; 网络行业、用户等自律; 市场规律的自行调节。 4.2 我国新媒体的管理 1.相关法规: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

《互联网站禁止传播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 《文明上网自律公约》等 2.备受争议的网络实名制

上一篇:项目可行性食品范文下一篇:洗煤厂个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