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设计中的共生理念研究——以共生美术馆概念设计为例

2022-09-11

美术是人类诗意栖居的艺术形式, 在艺术修养和精神境界的培养中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当代美术馆已经成为对艺术审美教育功能进行承载和传递的重要场所之一, 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美术馆对人们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文化艺术的修养, 而且也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力量。

Raoul Bunschten曾提出一个形而上的“城市综合美术馆”的概念, 即美术馆可以不再是一个有形的建筑, 而是转变为一个策略, 一个告诉人们如何观察城市文化, 诱导城市发展的隐喻式空间。

一、共生美术馆的设计理念及其思路

(一) 设计概念

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形成的密切互惠的关系。一方为另一方提供生存的帮助, 另一方也得到帮助。其主要存在形式可分为兼性共生和专性共生。如果有的生物需要借助共生关系来维系生命, 那么这种形式就是专性共生;如果产生共生关系只是提高了共生生物的生存几率, 但并不是必须的, 那么这样的形式就叫做兼性共生。

共生理念主要指:在全球化的实践土壤中, 以多元互补、利益相关、彼此平等为基础, 以全球共生系统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相互依赖、互惠共存、全面和谐的关系为主要内容, 以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的新理念。[1]

黑川纪章延伸出设计中的共生思想:面对世界建筑思潮的多样性, 对技术的永恒性和普遍性的信念得到了纠正, 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传统相结合。在新陈代谢阶段中继续发展中间领域理论, 倡导生命的改变和模糊性的观念。

(二) 设计思路

对待高密度的城市空间, 以“共生”的态度设计城市夹缝中的美术馆。城市中高越发高耸, 其间隙空间越发消极, 并且各建筑体之间景观匮乏, 缺少交流与互动。因此, 设计一个城市中的“客厅”, 吸引人们从城市的各个角落在这个“客厅”中进行观赏和交流, 将美术馆作为同时连接各个建筑体之间的枢纽。

(三) 设计手法

(1) 把内部空间外部化和把外部空间内部化, 在它们之间插入中介空间。

(2) 把有意识的把异类物件混合在一起, 使之产生多重性含义, 例如把传统和现代技术有意识的交织在一起。

(3) 重视对材料的选择, 注意能够表达人类感情和精神的细部, 适当考虑人类感情和精神上的细微接触。

二、共生主题在博物馆设计中的运用

美术馆是一个具有艺术博物馆性质的展馆, 应该承担起“文化生产”的历史责任和专业职能。

(一) 空间功能中的共生性

共生美术馆在功能上需要成为城市建筑和城市文化的一个连接场所。确切地说, 美术馆是一个知识生产的综合体, 在馆内发生的一切与艺术及文化相关的行为, 都可能并应该构成知识的意义及价值, 美术馆应该以知识的生产为出发点, 而成为美术馆的意义之所在。

因此, 在博物馆内部的空间划分设计中, 每个独立存在又相互连接的展厅空间既在形式上表现了细胞的设计拟态, 又给观众提供了独特的观展体验。整体设计风格偏向生物科技, 以蓝、白、黑三色为主色;室内装饰形式都采取细胞拟态, 形状参照血红细胞以及细胞分裂的图形, 展厅走道装饰模拟血红细胞在血管中的状态, 展厅大堂墙面则形态参照了神经细胞。

首先, 由细胞分裂形态所组成的展讯墙将引导着观众进入共生主题展厅, 大堂中的异形灯具、独特形状的接待台和扩展形态的背景墙都会让观众迅速融入到整个观展氛围之中, 带给观众舒适的观展体验。

其次, 展厅分为序厅、源始共生厅、兼性共生厅、专性共生厅和协同共生厅。源始共生厅的展示形式包含共生理念书画和共生理念雕塑, 让观众能从视觉上以最直观的方式看到共生, 理解共生。兼性共生厅与专性共生厅则通过空间装饰与展厅展品相结合, 引发观众对共生这一理念产生思考和探索。协同共生厅则是展现共生理念在材料上的具象表现, 为观众在共生实际表现的其中一方面做出了解答。

此外, 走道在顶面装饰中采用了血红细胞流动的模拟状态, 具有装饰和道路引导的功用, 墙面装饰则采用细胞形态的发光灯箱, 具有装饰和照明的功用。

最后, 辅助空间中艺术商店的功能是美术馆共生知识生产及再生产。美术馆的展览、藏品研究、学术交流、研讨和专题讲座等等的现场参与性固然重要, 然而现场活动会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影响受众以及知识传播的广泛性, 但是艺术商品会有效弥补这一不足。

(二) 材料选择体现共生理念

新材料发展的愈加迅速, 既轻便又高效的高科技材料层出不穷。但科技发展的同时, 大量的废弃材料也就此产生。材料共生理念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中应运而生, 既能推广高新材料, 又能回收利用废弃材料, 两者呈现互利共生关系。

专性共生展厅中, 展台是由聚乙烯材质和树脂结合而成, 打破了平白色材质给人的平淡感, 增添了生物科技的设计感;兼性共生展厅的展台设计中, 运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和水泥材质, 通透清亮的玻璃和厚重细腻的水泥除展示材料共生的理念之外, 也隐喻了海洋和陆地的共生;在兼性共生展厅中的部分展品结合了玻璃和水泥的材质;协同共生厅中的中心展板和墙面大面积运用了纸芯的形态和瓦楞纸纹理, 体现了材料共生在室内空间装饰中的运用。

立面设计自下而上表现了石砖向铝材的转换, 完成由笨重的原始建材向轻巧的人工材料过渡这一漫长的过程。美术馆设计了半室外和过渡空间, 体现了室内与室外的空间共生, 在立面处理中变换采用不同的材质, 由传统天然材料向现代人工材料过渡, 体现了从古至今的材料共生。

1. 水泥与玻璃

灰暗的水泥与剔透的玻璃, 同为人造材料, 结合在一起却可以成为最独特的艺术篇章。家具设计与玻璃混搭的水泥灯具, 灯光从碎玻璃装饰上透出来, 柔和而梦幻;在雕塑设计中, 水泥与玻璃, 悬崖与大海, 是一件别样的艺术品。

2. 原木与树脂

通常生活中作为下脚料的木头往往会被当做废品处理, 这是一种资源上的浪费, 对于设计师来说, 残缺往往就是另一种美, 而即便是朽木也能重获新生, 当腐木遇上了树脂, 失去生命的木材便又焕然一新。

在工艺设计中, 结合现代艺术的表现, 天然的树木纹理与极具表现力的树脂, 就能勾勒出温润细腻的风景;在家具设计中, 通透的树脂和温和的木头可以还原海陆的自然风情;在珠宝设计中, 鲜亮的树脂色彩与素净的木色相得益彰。

3. 木头与金属

金属与木头的碰撞之美在于温和的木头接纳强硬的金属侵入, 形成悠闲的卷曲, 跳跃的舞蹈。

三、结论

博物馆所承载着的是文化遗产传承的重任, 在文化空间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博物馆而言, 既需要学习西方博物馆先进经验, 大胆改革创新, 同时也应该从实际出发, 坚持博物馆的“原真性、学术性和原创性”, 才能在日趋激烈的文化娱乐行业竞争中, 重新构建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身份。[2]共生美术馆在展示设计上秉持着“和谐共生”这一设计理念。作为一个具有公共性质的美术馆, 其功能趋于一个独立的、公共的、实验性的、多元化的公共艺术空间。周围建筑与室内空间的连接使得这个美术馆既有作为艺术博物馆的功用, 又能够成为城市建筑之间联系的枢纽, 达到整个区域范围内建筑的互利共生。共生美术馆的内部环境设计以更具现代感的面貌出现, 采用的是极简的设计风格, 配合上共生理念以及相关的设计元素, 将这些利用到空间设计以及展陈上面, 使得博物馆更加活跃与和谐。

摘要:共生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关系之一, 共生理念在当今哲学和文化领域占有着独特的地位, 对博物馆展示设计也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本次共生美术馆以细胞的拟态为主要元素, 在展区设计中包含了“兼性共生”、“专性共生”和“协同共生”的互利共生理念, 在室内空间设计、展示方式设计和材质运用中都充分体现“共生”这一设计主题。

关键词:共生理念,展示设计

参考文献

[1] 马小茹.“共生理念”的提出及其概念界定[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4) :217-218.

[2] 刘世文.体验经济时代的博物馆变革与反思——以美国康纳派瑞历史博物馆创新经营模式为案例[J].东南文化, 2015 (4) :107.

上一篇:新课标下作文自主式评改探究下一篇:关于商品房价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