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2022-06-28

第一篇: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道之以政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治国在安民,得众在治心。人的世界的普遍安定与繁荣,在于充分调动与发挥本质上属人的(趋向于神性的)民众的道德自觉,一个人性与道德充分觉醒的精神性的根基,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而不是物的或牲畜的)时代与社会得以存在与进步的真实的与决定性质的基础与本质。

德治与法治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德治的主张与理念,与坚持建设道德社会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和中国文化的本质精神所必然要求的社会发展的道德精神的坚定性与一贯性的原则相始终。德治理念所反映的,正是体现人类存在与发展本质的道德追求与建设的坚定与本位性质。要捍卫社会主义与中国文化本质精神所共同追求的社会发展的道德精神的纯粹与坚定性,我们就必须在社会治理的德治与法治的路线上,坚持德治理念的基础性,坚持道德建设的坚定性与本质性意义。这也是一条人的而不是物的,极端关注人的内在与本质属性而不是关注人的外在与次要属性的路线。在最本质的意义上,人必须与必然是现实与理想意义上的精神与道德生物,捍卫住了德治路线的基础意义,捍卫住了人类道德的坚定与神圣性质,我们也就捍卫住了人类高贵性的基础与本质,捍卫住了实现更高的人类性与更高的人类精神文明的境界的关键与本真。

第二篇:授之以渔,启之以道

【教育叙事 ·中学数学】

授之以渔,启之以道

———高考数学复习工作反思

区 县:西安市沣东新城

学 校:西安市车辆中学邮 编:710086

姓 名:陈健

电 话:1809184382

3授之以渔,启之以道

——高考数学复习工作反思

又是一届高三时,年年复年年,年年有今朝,流水总无情,落花却有

意。待到山花烂漫时,我在丛中笑。有的放矢,科学复习,尊重学生,尊重数学,以老师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因材施教,真切做好高考复习工作。

一、 信心是金

学生对自己要有信心;家长、老师、学校要对学生有信心;领导要

对教师有信心。没有哪个学生学不会,在优生优育的今天也没有哪个学生笨,老师个个名牌大学毕业,人中骄子,天时、地利、人和,教学岂有搞不好之理。信心来自哪里?信心来自社会的尊重,来自大家的关心,来自同仁的精诚团结,来自科学的教学理念。爱学生,关心学生,把教育当成伟大的事业,崇高的事业来做 ,真心就有真爱,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岂能无信心。学数学就要爱数学,爱数学就要爱数学老师,因为数学老师是上帝派来的数学天使,相信老师,相信自己,永不放弃。世界上没有人能放弃你,除了你自己;世界上没有人能拯救你,除了你自己。成长的路上难免遭遇泥泞,求学的途中总会经历风雨。当你在茫茫书海中奋力拼搏时,老师就是侧畔的一叶扁舟;当你在漫漫长路上孤独前行时,老师就是你头顶的一轮明月;当你在深夜伏案苦读时 ,老师就是拂过你面颊的一缕清风;当你在前进的路上不小心跌倒时,老师就是轻轻将你扶起的一双手;当你再一次勇敢地选择远方时,始终萦绕在你心底的是老师的祝福。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亮剑,亮剑,该出手时就出手。

二、数学课是一门文体课,学生愉悦心情,训练思维,欢歌笑语,

心旷神怡;数学课是一门政治课,用数学思想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激情,给学生一种精神,一种气质,一种理智;胸怀理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数学知识是一个平台,是老师与学生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数学课不仅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会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事半功倍。不管是新课还是复习课,课堂教学是核心,要向45分钟要效率。教师是指挥员,不是战斗员,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交流。教学是一门等待的艺术,所谓等待,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急于求成,对学生充满信任与期待,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表达等,给学生“阳光”让其“灿烂”,给学生“平台”让其“舒展”,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探索发现,自觉,自省,自悟,让学生在思索,领悟中水到渠成的豁然开朗,解决问题,最终达成目标。切忌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感悟,学生能解决的,老师绝不越殂代庖,让学生时时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学生学习有困难 时,鼓励,启发,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多给学生犯错的机会,因为错一堑长一智,错误是成功之母,错错更健康,简单的问题要讲复杂些,复杂的问题要讲简单些,要让学生感觉到简单不简单,复杂不复杂,精彩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启在关键点,发在要害处 ,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 教师要高瞻远瞩,上好每一节课,引领学生对主干知识,核心内容尽心梳理整合,归纳总结,挖掘拓展。源于课本,高于课本,超越课本,才能保持教学持久的新鲜感和浓厚兴趣。数学知识的结论很重要,知识形成的过程才是最美丽的。

三、一般普通学校的现状,学生学习热情不是很高,所以利用一切

机会,鼓舞士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势逼人自奋蹄;学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忙忙碌碌,碌碌无为,教师辛辛苦苦 ,恨不得提壶灌顶,题海大战,学生精疲力竭,做起题来不会还是不对,除了辛苦还是辛苦,学生喂的太饱,消化不良 ,还得理解万岁 ,更得因才施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关键在破上 。 你学还是不学,都必须学;你想还是不想,都必须独立思想;你会还是不会,都必须给我问;你乐还是不乐,悄悄地挂在脸上给我说; 你累还是不累,知识消化了再睡;你成还是不成,努力了就不再后悔。

四、心领神会

1、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之处见真情;

2、学习学习学着习着,学问学问学着问着;

3、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4、戒骄戒躁戒色;

5、学习要两手抓,还要插上隐形的翅膀;

6、会在长江头,对在长江尾;

7、错误就在简单处,错错更健康;

8、审题要慢,做题方快,先做会的,后做贵得,熟读条件三四遍,

其意自见。

第三篇:思想道德教育中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思想道德教育中要做到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摘要: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在日常的教育中必须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关键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在日常的教育中必须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一、晓之以理。

首先,在德育中要对学生“晓之以理”,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入手,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这是对学生德育的主要任务。对学生讲清道理,提高道德认识,逐步培养学生道德观念和提高识别好坏、美丑、是非的能力,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的道德认识,往往有许多错误的概念和糊涂观念,如向老师反映班中存在的问题就会被认为“打小报告”、“出卖朋友”等。对于这些错误的认识,要从一些具体、形象、生动的实际事例中,提高学生识别好坏、是非能力。要从学生的认识能力出发,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多角度的反复教育。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发生的言行和事情进行分析,弄清行为的后果,帮助他们正确的理解道德概念,逐步培养学生辨别行为好坏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和运用一定的道德认识,去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好坏。

在一些平常的小事都蕴含着育人的内容,蕴藏着育人的契机,如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训练、奖惩制度、文明评比活动等,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德育无小事,要锲而不舍地抓下去,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动之以情。

感情是信任的基础,也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好恶的内心体验形式。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情感性质和特点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马克思的名言“用爱来交换爱”,就很好地对动之以情作出了阐释。

学生虽然年少,但也有自己一定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对自己或他人的言行、事物作出肯定或否定、满意或不满意的表露。当学生对自己老师有情感时,在他们的行为中往往表现为尊敬、乐意听从老师的教导,如果发生师生情感上的冲突,那么老师的话,学生就不爱听,甚至做出反对老师的行为来。所以说“通情”才能“达理”。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一定要富有真情实感,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要以情激情,情理交融,激发学生与正确认识一致的情感。对学生要树立平等的观念,在情感上接近学生,缩短师生双方心理上的距离。做到以爱施爱,以情动情,真挚的关爱、细心的关怀无疑象涓涓细水流入学生的心田,如春风化雨迎刃而解。

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摇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所以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以行育情,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同时,要善于运用具体、生动的、形象的故事、事例等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树立道德榜样。在日常的生活中有许多具体的感人的故事,如一些烈士的英雄事迹,往往能激发起学生情绪上共鸣,形成巨大的感染力。因此可根据这些,在道德教育中讲讲如白求恩、邱少云的故事,观看一些电影,明白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激发学生各方面良好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区分善恶的道德观念。所以,学生的德育必须基于情感教育的上。

三、导之以行。

导之以行,就是建立明确的行为目标,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小学生的道德动机往往是不成熟的,很多受眼事物所制约;其次是非观念淡薄,对一些不良现象无动于衷;再次是道德意志比较弱,初期多是在成人的监督和鼓励下实现的,一离开,就无法自我约束。因此,对学生的道德行为更需要在具体的行为事件中给以强化。比如,当学生好心帮助做某件事时,由于不小心,把事办砸了,这时,不能一味的去埋怨和批评,而是要帮助他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教导他正确的办事方法,以培养他良好的正确的行为方式。平常中可结合一些“爱父母、敬师长、学雷锋”的活动,对一些涌现的先进人物、事迹可大造声势进行表彰,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明确前进的方向,培养自信心。 又如,教育学生爱护公物不公要讲清道理,同时要经常表扬爱护公物做的好的学生,并能具体指导,帮助学生明白如何爱护公物,这样,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就会使学生把爱护公物变成自觉的行为习惯。导之以行,就是要在道德行为的训练上下功夫,要严格地培养学生道德行为形成牢固的道德习惯

四、持之以恒。

持之以恒,就是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要不间断进行,在反复的行为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使之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成的。

首先,要经常进行表扬和鼓励,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良好思想品德行为作出肯定和好评,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以便进一步巩固和发扬。其次,要正确引导学生,对他们正确行为及时肯定。对出现不好的行为,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第三要对学生的心理和意志进行正确引导和培养,培养他们自控自重的品格,加强道德意志的锻炼。

小学生的意志还不是很坚定,还比较薄弱,自制能力差,在一些行为中会反复出现好和坏的表现,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正确认识,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抓反复、反复抓,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同时要做到社会、家庭、学校共同重视,想到配合、支持。

“知、情、行、意”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要多管齐下,与时俱进,因材施教,不断提高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道德标准的合格人才。

第四篇: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浅谈后进生思想的转变

南区沙田小学 董印生

要转变后进生的思想,使之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方能水渠成。

要转变后进生思想,必须动之以情。这个情,就是教师深忱热爱学生之情。热爱学生是教师良好师德的重要标志,是转变后进生思想工作的思想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教师才会深入了解学生的爱好和兴趣、欢乐和忧愁,内心世界和言行举止,看到哪些消极的东西,哪些是积极的因素。直接掌握了第一手材料,才能有的放矢,一把锁匙开一把锁,不辞劳苦地为学生服务,从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去教育、引导和关怀他们,千方百计从他们身上挖掘积极的东西,引导他们发扬光大,热情地鼓励他们克服消极的因素,争取不断进步。这样可以改变师生间的不平衡关系,使冷漠变为亲热,畏惧变为友善,疏远变为亲近。“感人心者先乎情”就是这个道理。一旦学生觉得老师是他的,他们内心的秘密就回向你倾诉,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劝告和要求,就容易接受,紧锁着的“后进”大门就会被“爱”这把锁匙打开。相反,对后进生感情淡漠,甚至讨厌、苛斥、挖苦,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敬而远之,这样很难想象能有效地转变学生的思想。

有这么一个事例:我在六年级任教时,一个后进生编入我班不久,旧“病”复发,重操旧业:吸烟、打架、盗窃„„我听到学生反映后,找他狠狠地批评了一通。倾盘大雨不但改变不了学生的思想,反而使他产生了逆反心理,师生关系紧张起来。后来我改变了态度,对他进行了多方面的了解,并尽量从他身上找出积极的东西。他学习成绩差,是因为不用心学习所致,其天资并不差,自尊心强,且对体育很有兴趣。根据这一特点,我从信任开始,逐步做他的思想工作。善于发现其闪光点,一有成绩,予以肯定、表扬。并间接指出其不足之处。为争取在南区举行的小学生“新华杯”篮球赛取得好的成绩,我请他当篮球队的队长。他先是吃惊,后是犹豫,“我当队长行吗 ”他问。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的体质好,打球的基本功好,投蓝的命中率高,相信你能为学校争光。”老师真诚的信任,一个常挨批评的后进生,感动得流下热泪。在后来的训练中,他扭伤了脚,无法走动,我请来了铁打医生为他治伤,晚上为他补课,鼓励他既要学好功课,又要为校做好篮球的训练。他很感到,伤还未全愈,一到文体活动时间,他就带领队员进行篮球基本功、战术的训练。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辛勤的汗水换取了南区篮球赛第一名的荣誉。为此他更受老师和同学的信任,而这信任又大大激发了他前进的热情。从此以后,他更关心集体,勤学守纪,学习成绩由双课不及格到双课取得优秀成绩。班干部改选时,他被评为文体委员。期末尚被评为“三好”学生。实践说明老师的爱给学生以勇气和前进的力量。这对后进生尤其所需。

要转变后进生的思想,必须晓之以理,耐心引导。后进生自我中心突出,有时显得很自负,别人忠言相劝很难听进去;有时又显得很自卑,别人的鼓励又往往误认为是嘲讽。经过耐心教育有所进步,但又很容易出现反复。对这些学生切忌急噪,一定要以理耐心引导,提高他们自爱和自尊心,变自负为谦虚,变自卑为自信,引导他们树雄心、立壮志,心中要有个国家、集体、他人利益的观念和法制观念。我是这样引导的:坚持一学,二议,三干,四查,五表扬。一学是在不同的时期内组织学生学习思想修养的文章,如学习张海迪身残志不残攻克文化科学知识难关的动人事迹,老山、法卡山英雄为国杀敌的“苦了我一个,幸福全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本校先进同学的有关事迹等。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觉性。二议,就是学习了有关英雄事迹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会,如讨论张海迪身残为何各门功课得那么好?法卡山的英雄为何在那样艰险的环境里仍能一心杀敌?其根本原因是什么?经过讨论,学习懂得了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心中有国家、有人民,为了全国人民的幸福, 什么艰难险阻他们也能克服,我们未能想法学好功课,正是缺乏象他们那样的精神。三干,是指学议之后的具体行动,是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主要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要学生认真干起来,就要不断提高认识,鼓舞士气,树立信心,乐意去干,争取进步,一方面引导他们为集体作些有益的事,另一方面引导他们为集体作些有益的事。四查,就是经常深入学生中去督促检查。有了决心和措施,无督促检查,目标也难实现,因此必须检查,我经常深入到班级与学生谈心,发现问题就及时引导纠正。五表扬,就是发现班中的好人好事,就及时表扬,使学生学有榜样,行有方向。

总之,要转变后进生思想,让他们不断进步,教师必须对他们真诚热爱,内心引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笔者曾经在班上向全体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作文题“我最敬佩的人”。班上大多数学生都写了伟人、英雄、科学家、影星、歌星、老师„„等,只有一个学生在自己的文中写到“我最敬佩的人是希特勒”。看到此我心里非常困惑,为什么这个学生要敬佩希特勒?

为此我特意在班上召开了一个以“认识希特勒的本来面貌”为主题的班会,会上我先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然后我有意将话题一转,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希特勒是哪位同学的海外亲属?(学生笑)是的话,可千万别六亲不认呀!(学生大笑)看来咱们中间没有。咱们与希特勒更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要自作多情地崇拜人家呢?”学生笑声更高。在一阵阵的笑声中,学生在被动接受教育时常会产生的戒备心理悄无声息地解除了。看到火候到了,我沉默了一会儿,严肃地指出:“崇拜谁,每个人都有自由,但是有自由不等于不要原则。我们的原则就是看这个人对历史对人民的态度。反对人民、阻碍历史前进的是千古罪人,即使他有某方面的才能,也万万不能崇拜!”随后,我又给他们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原西德首都波恩。这天,波恩市议员陪陪尔的长子卡洛与歌星艾丽丝小姐举行盛大婚礼。酒不醉人人自醉。新郎新娘两颊绯红,兴致勃勃地领贵宾观看洞房:名贵家具、名人字画、土耳其地毯、比利时穿衣镜„„陪陪尔指着象牙台灯炫耀:“女士们,先生们,这是我特意送给我儿媳的台灯,尤其是上面的灯罩,乳白色半透明,上面还有红色玫瑰花图案,精美至极,价值连城!”一位犹太女人冲着灯罩高喊:“罗宾!亲爱的!„„”突然昏倒在灯罩下面。苏醒后,她哭着说:“那灯罩是用我男友的人皮制作的,我认得那红玫瑰花文身!二战时他曾和我一起关进奥斯威辛集中营„„”

我又列举历史事实、具体数字揭露希特勒的滔天罪行-希特勒是杀人狂,屠杀了600万波兰人、400万苏联人、50万吉卜赛人„„他连本国同胞也不放过,1939年9月1日签署了在德国清除病员及残疾人的指令,一年间10万德国人被杀戮。1944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从仓库里搜出400多公斤人发,900多公斤人皮,1200多公斤人油,奥斯威辛集中营共囚禁过103万人,屠杀了110万人,其中毒死 536724人„„

听到希特勒这些令人发指的罪行,崇拜希特勒的学生的目光初则迷茫,后来越来越清澈了。我知道“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把难开的锁打开了。最后,我又总结道:“偶像崇拜是一种心态,是心有所属的精神寄托。健康的偶像崇拜使人获得精神力量,受益终身;不健康的偶像崇拜,则使人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导致精神意志的颓丧,误人一时或一生。同学们,我们千万不要做希特勒的信徒;我们要以周总理、爱迪生、居里夫人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科学家为榜样,为社会的进步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点头,我仿佛看到他们在人生的长河中已拨正航向,扬帆远航了。

看到此种情形,我心里感到无比的欣慰。 由此我进一步认识到:班主任不仅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而且是全班学生选择人生之路的引导者、疏导者。在指导学生认识人生价值这样大方向的问题时,班主任切忌强求学生的观点一致,必须对学生动之以情 、 晓之以理,从而把学生引到正确的人生轨道上来。

第五篇: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谈演讲的动态技巧不言而喻,演讲是讲究技巧的。光有好的演讲稿,缺乏表达技巧,不会达到良好的演讲效果。演讲技巧可以粗分为动态技巧和静态技巧,现在我们先谈谈动态技巧。

什么是演讲中的动态技巧?动态技巧包括语言、手势、视觉交流、身体动作诸多方面,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表达手段的外向化。

首先谈演讲语言。在众多介绍演讲语言的书中,往往把语音、语调、语气、节奏作为演讲语言的四要素。其实,哪一类语言的表达少得了这些要素呢?在我看来,语调与节奏对演讲来说是最为重要的语言要素。演讲是一门与观众交流以求取共鸣的艺术,语调和节奏往往为整篇演讲稿的表达定下基调。中国著名演讲家、中国时代之声演讲团团长邹越在松源市实验高级中学向全校学生及其家长发表了“让生命充满爱”的感人演讲, 在这段十七分钟的视频演讲中,引起现场师生、家长的强烈共鸣,在邹越充满激情演讲声中,同学们站在他们的父母面前声泪俱下。在整个演讲过程中,他的语调起伏非常明显,在平铺直叙时,他用的是平调;在反问时,他用的是抑调;在抒发感情时,他用的是扬调。通篇演讲,他的节奏激越,显出了一定的深沉感和力度感,让听众和他一起感受到父母心。就我个人经验而言,我觉得演讲时对语调与节奏的掌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在演讲中应多注意语调的变化,节奏变化可以相对少些。我听过几场演讲比赛,选手的语音很纯正,但讲着讲着听众就没有耐心再听下去,原因是选手讲得太平了,像“温水”似的。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演讲时切忌语调太平,而应当抑扬顿挫、多多变换,有了变化,就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听众的积极性。节奏和语调不太一样,一场演讲可以有一个基本的节奏一以贯之,这样做是为了适应听众听觉的需要。

2. 在演讲中语调变化应随着内容需要而变化,节奏也需随着内容作适当的调整。一般说来,演讲词内容属理性的,语调起伏不要大,节奏持平;演讲词内容充满激情的,语调应上扬些,节奏可慢些;演讲词内容中有排比、反问的,语调要抑扬结合,突出重点,节奏可先快后慢,使听众有意味深长之感。

语调与节奏不是突击一下就能练就的,注意在平时多朗读散文、诗歌,就能体会出语调与节奏的感觉来。

其次谈手势。我至今难忘第一次上讲台演讲时的尴尬情景。那一次演讲,我自己觉得没有手势,在讲台上太“板”了,于是在结束时伸出手来,“抒情”了一通,结果贻笑大方,因为这个动作太做作了。还有一次,我看别人演讲,一个男孩手不停地在动,听众转移了注意力,专看他“表演”。的确,演讲中手势的运用是个极难的问题,没有或太多效果往往都不理想。其实,手势与语调的变化大有关系,感情强烈、语调上扬时,手势也应上扬,才显得自然;感情压抑、语调下抑时,手势的幅度应当减小,以下压为主;语调持平、感情稳定时,可以没有手势。这样一来,何时该有手势,何时不用手势,如何用手势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第三谈视觉交流。眼睛是一个人的神采所在,对演讲者来说更是如此。一个优秀的演讲者在演讲中视觉是有所变化的。在演讲过程中,演讲者应注视观众,从中间开始往左或右,再从一边往另一边。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使听众有一种被始终注意的感觉,容易集中精神听演讲。有的演讲者总不习惯用眼神与听众交流,不是害羞地垂着眼睑,就是目光往上抬,这样做是很难控制住观众的。当然,视觉交流并不是说从头到尾目光游动不停,在适当的时候,还是要让视觉定格的,定格时可正视前方偏高处,以突出一种气势。

最后讲身体动作。一般人认为演讲者只要笔挺站直了就行,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觉得演讲者身体应往前稍倾,这样做不仅有利于表达,而且还有利于与观众交流。更重要的,这样做有一种权威意识,心理感觉会好起来。配合手势,身体还可向左或向右转少许,有一种顾及全局的感觉。如果笔挺地站直,没有身体动作,对一个演讲者来说,自己也未免有些不自在。动态演讲技巧是演讲时的外在表现,对于提高演讲效果非常重要。要注意的是,这些技巧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演讲者在平时注重训练与培养。

上一篇:儿科护士工作计划下一篇:读朱自清的散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