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渔更要授之以欲

2022-09-22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更要授之以欲。兴趣是影响学习最直接、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原始动力。它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高效催化剂, 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使课堂学习事半功倍。因此, 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就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使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呢?

一、亲密无间, 增强自信

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主导。只要学生喜欢老师, 学生自然会喜欢教师所任的科目。教师热爱学生, 学生才敬畏老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喜好, 与他们多聊他们喜欢的内容, 或者在教学过程中拿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来举例。课后多与他们聊天, 了解他们的近况, 关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适时地给些建议, 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学生就会与教师亲密无间, 乐而不疲地去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自卑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中最普遍的心理。失败多次而自卑, 基础差而畏难。这些学生迫切需要关心、理解和指点。教师要成为学生真诚的朋友, 耐心聆听、理解学生的倾诉, 设身处境地感受学生的处境, 仔细分析, 寻找出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所在。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目标, 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 鼓励学生向困难挑战, 引导学生在“跳一跳”中摘到“果子”。让学生从中学会克服困难的方法, 树立自信心, 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欲望。

二、因材施教, 体验成功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成功是最足以使学生感到满意, 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 分层教育, 会有效适应学生的不同心理, 提高全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优生, 要求他们在较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外, 再做些广度、深度方面的提高训练;对于中等生, 设法寻找其进步的突破口, 及时鼓励指导;对于后进生, 注重培养其成功意识, 安排较简单的学习任务, 不会做, 及时启发引导;有成绩, 马上表扬鼓励。这样因人而宜, 提出不同的指导, 布置适宜的作业, 给予相应的评价, 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 都能尝到“跳起来就能摘到果子吃”的成功喜悦, 并使之成为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

三、以情激情, 培养兴趣

要真正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对于学生来讲, 首要的是爱心换信心, 激发学生的最佳心理状态。首先,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特别注重创设轻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根据情绪具有强烈的感染性的特点, 每次进入课堂之前都要努力排除一切干扰, 调动自己的积极情绪, 使学生见到的总是一个精神饱满、信心充溢、轻松愉快的教师形象, 为学生的学习奠基良好的心理基础;其次, 利用教态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的一个表情, 一个动作, 一句鼓励, 都随时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兴趣。教师的言谈举止都随着教学节奏的松弛, 教学内容的难易, 学生反映的快慢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这样, 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 引导全体学生愉快地学习知识。

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喜欢某一学科, 往往是因为喜欢这一学科的任课老师。如果没有师生间感情上的融洽一致, 学生对该课程就没有兴趣, 情感就处于一种抑制状态, 就不可能有积极高效的思维活动, 教学就不可能取得应有效果。因此, 建立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 以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巧设悬念, 引导欲望

“知得于学,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由问题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围绕知识关键设置悬念, 引起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对疑难问题产生研究探讨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 使问题得以解决。使之在愉悦的氛围中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接着出示用铁丝围成的圆的教具, 让学生具体地说出圆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再设问:怎样求出这个圆的周长?学生稍加思考答案很多。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 用线绕圆一周拉直后量, 直接把铁丝剪断拉直后量;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又设问:如果是一个很大的圆, 无法在直尺上滚动怎么办?如果是画在纸上的圆, 无法将其剪断或用线环绕又怎么办?我们能不能找出圆的周长与圆内的某一条线段之间的倍数关系, 求圆的周长呢?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产生求知的欲望, 并努力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通过滚动与环绕两个实验, 得出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悬念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启发式教学。即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置悬念, 激发求知欲, 从而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学习。这种心理状态下的学习活动自然效果明显。

导语的设计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要成功地使用这门艺术, 教师就必须具有良好的修养、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功底和熟练的教学技巧。

五、巧创情境, 激发欲望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较强的形象性, 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有直观形象的支持。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典型事例, 创设生活式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启动多种感官参与建构数学知识, 不仅可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引起学生的兴趣, 愉悦学生的情绪,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还有助于充分发挥大脑两半球的整合功能,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互补充。

如, 教学“相遇应用题”时, 在学生掌握了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数量关系的基础上, 为了让学生理解两个运动物体相向运动时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和结果, 先抽两名学生上台行走演示。设问:他们出发的地点、时间有什么特点?运动的方向和结果呢?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和思考, 很快就理解了他们出发的地点有两地和同地两种情况, 出发的时间有同时和不同时两种情况, 运动的方向有相向、相背、同向等多种情况, 运动的结果有相遇和相距两种。再设计班上甲、乙两个同学住家与学校的情况图 (如下) , 并设问:

(1) 上午8时, 甲乙两个同学各自从家出发上学, 两人行走的方向和结果怎样? (相向而行, 相遇)

(2) 下午4时, 甲乙两个同学从学校出发回家, 两人行走的方向和结果又怎样? (相背而行, 相距) 然后再出示相遇应用题, 让学生轻松愉悦地掌握了它的数量关系和解题规律。

由于创设的问题情境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易于理解, 又感兴趣, 就会在学习中及时检验、校正知识, 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

六、巧用直观, 巩固欲望

直观式教学就是让学生看录像, 看投影, 或实物实验, 情景演示。美妙的构图、艳丽的色彩、真实的场景等都能激发学生感知信息的积极性, 焕发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使学生觉得就像看电影、听故事、玩玩具一样轻松愉快, 身临其境, 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如, 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教师首先出示3个完全一样的圆, 依次把每个圆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 给其中的3份、6份、12份涂上阴影, 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每个圆的阴影部分, 教师板书:3/4、6/8、12/16。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三个分数的大小。接着让学生拿出3张完全一样的正方形纸, 依次把每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 给其中的3份、6份、12份涂上阴影, 验证一下, 这三个正方形的阴影部分是否重合, 从而说明了什么?然后, 教师再用课件演示前面的过程, 得出3/4=6/8=12/16,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左往右看, 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分数的大小呢?从右往左看, 你又发现了什么?最后引导孩子用一句话说出发现的规律, 即分数的基本性质。

利用直观教具, 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动手操作、组织编排形式灵活的游戏活动、实践活动、寓知识传授于娱乐、活动之中。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七、巧设练习, 发展欲望

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分为发展性目标和知识领域目标两部分, 并把发展性目标放在知识领域目标之前。教学中, 恰当地创设有趣的、现实的和开放的练习情境, 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有利于学生拾阶而上, 形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如, 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 教师先让学生量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 问做这个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使学生体验到它的表面积就是六个面的总面积。再让学生自己计算, 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最后创设以下两个练习情境, 让学生独立解决。

(1) 分别量出火柴盒外盒、内盒的长、宽和高, 求出外盒、内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

(2) 李老师家新买了一套住房, 请同学们先去量出客厅的长、宽、高, 再分组设计一个室内装修方案 (包括材料的选择、颜色的搭配和造价的预算。)

通过一些趣味性的练习,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 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将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浓厚的求知欲, 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 让学生不再把学习数学当作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让他们永远在浓厚的兴趣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国学大师王国维将人生三境界概括为:第一,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第二,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体现了“思考—求索—顿悟”的治学三境界。

上一篇:油田三次采油驱油技术应用探讨下一篇:基于南宁项目实例的RTK城市控制测量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