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国土资源部47号文

2022-09-29

第一篇:原国土资源部47号文

国土资源部236号文

国土资源部关于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土地供应调控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关于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土地供应调控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7〕236号

二○○七年九月三十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计划单列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进一步加大土地供应结构调整力度,保证用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住房用地供应,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科学编制土地供应计划,优先安排用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住房用地各地在制定土地供应计划时,要根据当地住房建设规划和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发展规划以及计划,明确住宅用地的供应规模、布局和供应时序,并落实到具体地块。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优先安排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用地,其供应总量不得低于住宅用地供应总量的70%。每年1月15日前,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将上一土地供应计划的实施情况和当土地供应计划的编制情况报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首府)城市同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

今后,各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编报土地利用计划建议时,要对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用地需求单独作出说明。同时,在下达计划时应按照“适当压缩工业用地,增加民生用地”的要求,安排一定比例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保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用地的需求。

二、加强土地供应管理,保证住宅用地供应

依法报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中涉及的住宅用地,必须单独列出,其中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以及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不得低于申报住宅用地总量的70%,不符合要求的不予批准。对符合要求的城市建设用地,要加快办理审查报批手续,保证住宅用地及时供应。

对列入土地供应计划的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优先供应。在供地时要将符合规定的套型建筑面积、开竣工时间等土地使用条件在《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中予以明确。对于在普通商品住房小区中配套建设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的,还必须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明确约定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的套数、套型建筑面积以及建成后由政府收回或回购的条件等 各地要合理控制单宗土地供应规模,缩短土地开发周期,每宗地的开发建设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三年,确保供应出去的土地能够及时开发建设,形成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应。成片开发建设的土地应统一规划,统一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按“净地”分块供应,以增加土地供应的宗数,防止房地产开发企业大面积“圈占”土地。

三、切实加强监管,严格落实用地政策

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实行行政划拨方式供应。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管,禁止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为名,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后挪用于商品住房开发。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用地没有完成供地计划的,第四季度不得向其它商品房开发供地。

各地要加强对集资合作建房用地的管理。距离城区较远的独立工矿企业和住房困难户较多的企业利用自有土地进行集资合作建房的,必须经城市人民政府批准,并要纳入计划管理。严禁新征用或购买土地搞集资合作建房,对国家机关搞集资合作建房的,一律不得供地。

加大批后监管的力度。各地要结合贯彻落实监察部、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建设部、审计署《关于开展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情况专项清理工作的通知》(监发[2007]6号)精神,对房地产开发用地进行逐宗清查,重点检查房地产开发企业履行土地使用合同的情况。对没有按照土地使用合同开工建设和竣工的,要依法依规提出处理意见,督促企业限期完成开发,对没有按处理意见进行整改的企业,要禁止其参加土地招拍挂活动购置新的土地。

要严格落实闲置土地处置的规定。对超出合同约定动工开发日期满一年未动工开发的,要依法征收土地闲置费,并要责令有关企业限期动工、竣工。土地闲置费原则上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满两年未动工开发的,要坚决无偿收回。对虽按合同约定日期动工开发,但开发建设面积不足三分之一或已投资额不足四分之一,且未经批准中止开发建设满一年的,要严格按闲置土地依法进行处理。对收回的闲置土地,要优先安排用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

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对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对违反土地出让合同和划拨决定书的约定,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突破套型、建筑面积等土地使用条件的,要严肃查处并按照有关约定进行处罚。

四、规范土地收益征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与财政部门的工作配合,加大土地出让收入的征收力度,及时足额征缴入库,落实好“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比例不得低于10%”的规定,为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提供资金支持。

五、加强组织领导,将调控政策落到实处

切实保证好土地供应,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当前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市、县人民政府是土地供应的主体,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加大土地供应调控力度,调整土地供应结构,保证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用地的足额供应。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市、县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在市、县落到实处。

今年年底前,各省(区、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37号)的情况报国土资源部。

第二篇:国土资源部2011(155)号文

1

国土资源部 农业部

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土资发〔2010〕15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农业(农牧、农机、畜牧、兽医、农垦、乡镇企业、渔业、农村经济)厅(局、办、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农业局,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程加快,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农业设施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得到提高。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促进设施农业健康有序发展,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防止以发展设施农业为名,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扩大建设用地规模,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界定设施农用地范围

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设施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经营性养殖的畜禽舍、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农村宅基地以外的晾晒场等农业设施用地。根据设施农用地特点,从有利于规范管理出发,设施农用地具体分为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

(一)生产设施用地是指在农业项目区域内,直接用于农产品生产的设施用地。包括:

1.工厂化作物栽培中有钢架结构的玻璃或PC板连栋温室用地等;

2.规模化养殖中畜禽舍(含场区内通道)、畜禽有机物处置等生产设施及绿化隔离带用地;

3.水产养殖池塘、工厂化养殖、进排水渠道等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

4.育种育苗场所、简易的生产看护房用地等。

(二)附属设施用地是指农业项目区域内,直接辅助农产品生产的设施用地。包括:

1.管理和生活用房用地:指设施农业生产中必需配套的检验检疫监测、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控、办公生活等设施用地;

2.仓库用地:指存放农产品、农资、饲料、农机农具和农产品分拣包装等必要的场所用地;

3.硬化晾晒场、生物质肥料生产场地、符合“农村道路”规定的道路等用地。

各省(区、市)国土资源和农业部门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按照上述规定的原则,对生产设施和附属设施用地做出进一步规定。

二、区分用地情况实行分类管理

(一)明确设施农用地管理方式。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直接用于或者服务于农业生产,其性质不同于非农业建设项目用地,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按农用地管理。

兴建农业设施的,经营者应拟定设施建设方案,并与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用地协议。涉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应先行依法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兴建农业设施占用农用地的,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其中,生产设施占用耕地的,生产结束后由经营者负责复耕,不计入耕地减少考核;附属设施占用耕地的,由经营者按照“占一补一”要求负责补充占用的耕地。

1

2

(二)合理控制设施农业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各省(区、市)农业部门会同国土资源部门,根据农业有关标准、本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类型和特点,本着从严控制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减少对耕地占用与破坏的原则,对设施建设标准做出指导性规定,对各类生产设施和附属设施用地科学制定用地标准。

进行工厂化作物栽培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5%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0亩;进行规模化种植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3%以内,但最多不超过20亩;规模化畜禽养殖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7%以内(其中,规模化养牛、养羊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比例控制在10%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5亩;水产养殖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7%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0亩。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应严格控制,省级国土资源和农业部门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不高于上述规定限额的具体标准。

(三)严格把握设施农用地范围。在以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项目以及各类农业园区,涉及建设永久性餐饮、住宿、会议、大型停车场、工厂化农产品加工、中高档展销等的用地,不属于设施农用地范围,按非农建设用地管理。确需建设的,必须符合土地利用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因设施农业项目发展需要,申请按建设用地使用土地的,可按建设用地管理,并依法办理建设审批手续。

(四)引导设施农业合理选址。各地要根据农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在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积极引导设施农业发展。设施建设应尽量利用荒山荒坡、滩涂等未利用地和低效闲置的土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严禁占用基本农田。确需占用耕地的,也应尽量占用劣质耕地,避免滥占优质耕地,同时通过工程、技术等措施,尽量减少对耕作层的破坏。

三、规范设施农用地审核

农业设施的建设与用地由经营者提出申请,乡镇政府申报,县级政府审核同意。申报与审核用地按以下程序和要求办理:

(一)经营者申请。设施农业经营者应拟定设施建设方案,方案内容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地点、用地面积,拟建设施类型、数量、标准和用地规模等;并与有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协商土地使用年限、土地用途、补充耕地、土地复垦、交还和违约责任等有关土地使用条件。协商一致后,双方签订用地协议。经营者持设施建设方案、用地协议向乡镇政府提出用地申请。

(二)乡镇申报。乡镇政府依据设施农用地管理的有关规定,对经营者提交的设施建设方案、用地协议等进行审查。符合要求的,乡镇政府应及时将有关材料呈报县级政府审核;不符合要求的,乡镇政府及时通知经营者,并说明理由。

涉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经营者应依法先行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农户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

(三)县级审核。县级政府组织农业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进行审核。农业部门重点就设施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承包土地用途调整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以及经营者农业经营能力和流转合同进行审核,国土资源部门依据农业部门审核意见,重点审核设施用地的合理性、合规性以及用地协议,涉及补充耕地的,要审核经营者落实补充耕地情况,做到先补后占。符合规定要求的,由县级政府批复同意。

设施农用地审核同意后,乡镇政府具体监督设施建设和用地协议的实施,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做好土地变更调查、登记和台帐管理等相关工作,县级农业部门

2

3

做好土地承包合同变更和流转合同备案、登记等工作。

国有农场的农业设施建设与用地,由农场提出申请,报农场主管部门初审后,送县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具体实施办法由各省(区、市)自行规定。

四、加强设施农用地监督管理

(一)切实加强设施农用地的用途管制。经营者要坚持农地农用的原则,按照协议约定使用土地。设施用地不得改变土地用途,禁止擅自或变相将设施农用地用于其他非农建设;不得超过用地标准,禁止擅自扩大设施用地规模或通过分次申报用地变相扩大设施用地规模;不得改变直接从事或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设施性质,禁止擅自将设施用于其他经营。国土资源部门切实加强用地监管,农业部门切实加强经营者农业经营能力、经营行为和土地流转合同履行情况的监管。

(二)建立设施农用地监管的共同责任机制。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农业部门和乡镇政府都应将设施农用地纳入日常管理,建立制度,分工合作,形成联动工作机制。市、县国土资源部门会同农业部门加强设施农用地审核同意后的跟踪监管,督促指导设施农用地的土地利用,及时做好土地变更调查登记和台帐管理工作;乡镇政府负责监督经营者按照协议约定具体实施农业设施建设,落实土地复垦责任。

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应掌握本区域内设施农用地状况,不定期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及时总结情况、研究问题,改进管理工作。

(三)设施农用地使用纳入土地巡查和卫片执法检查范围。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和乡(镇)国土所在土地巡查中要对设施农用地开展巡查,对不符合规定要求使用土地的,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报告、早查处;市县开展卫片执法检查自查中,对设施农用地的利用进行合规性核实,不符合规定的,计入违法用地予以纠正和查处。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在有关督察工作中加强对设施农用地的监督检查,对发现的违法用地督促地方政府及时纠正整改。

(四)严肃查处设施农用地中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在设施农用地跟踪监管、土地巡查和卫片执法检查中,发现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的,应严肃查处。对于未经审核同意的设施农用地,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理。不符合设施农业用地规定的,要恢复土地原状;符合规定的,处理到位后确需用地的,按规定完善用地手续。

对于已经审核同意的设施农用地,擅自改变或变相将设施农用地用于其他非农建设的,擅自扩大设施用地规模的,或擅自改变直接从事或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设施性质、将设施用于其他经营的,应予及时制止、责令限期纠正和整改;对于逾期未予纠正和整改的,要依法做出行政处罚,恢复土地原状。

各省(区、市)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设施农用地管理工作,按照本通知的规定要求,进一步制定实施办法,切实加强和规范设施农用地管理。此前有关规定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规定为准。对于历史遗留的、尚未办理用地手续的设施农用地,各地应按照本《通知》规定要求予以妥善处理。

二〇一〇年九月三十日

3

第三篇:皖国土资71号文.

关于开展全省中学和小学用地确权登记和发

证工作的通知

皖国土资„2011‟71号

各市、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发改委、教育局:

为了进一步明晰全省城乡小学(含小学教学点)、九年一贯制学校、普通初中、普通高中、完全中学、职业中学(下称“中小学校”)的土地权属,依法保护中小学校的建设用地使用权,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现就做好中小学校用地的确权登记和发证工作通知如下:

一、中小学校用地确权登记应遵循的原则。中小学校用地是保障和发展城乡义务教育制度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小学校所拥有的不动产物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小学校具有的历史性和公益性等特点,在土地的取得和占用等方面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因此,在开展中小学校用地的确权和登记发证过程中,应当遵循尊重历史、注重现实、合法合规、分类指导和维护权益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做好本辖区城乡中小学校用地的确权登记和发证工作。

二、依法确认中小学用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根据各中小学校所提交的土地登记申请和相关的土地权属证明材料,认真开展地籍调查,准确掌握各中小学用地

的占用时间、取得方式和变化情况等,对照不同历史时期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依照《土地管理法》、《安徽省土地权属争议处理条例》、《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1995‟国土(籍)字第26号)和《土地登记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确认中小学校所占用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

三、分类处理中小学校用地中的政策性问题。各地在开展中小学校用地确权登记和发证工作时,要针对每所学校的用地情况,妥善处理各类历史遗留问题,依法维护中小学校和各土地权利主体的合法权益。

(一)中小学校依法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均按原取得方式和原批准用途进行确权登记。其中,属于企事业单位自办的学校,其土地使用权应根据所隶属企事业单位的用地性质确权登记和发证。

(二)中小学校在1962年9月之前占用的集体所有土地.可以按国有土地进行确权登记和发证;1962年9月之后占用的集体所有土地,应按照《土地管理法》、《安徽省土地权属争议处理条例》和《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的有关规定确权登记和发证。

(三)居民小区配套办学占用的土地,按照居民小区的用地性质确权登记和发证。但是,市、县政府对办学用地性质有明确规定的,按照市、县政府批准文件办理。

(四)私立中小学校所占用的土地,按照其土地取得方式进行确权登记和发证。

(五)中小学校租赁的土地,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可为中小学校确认土地他项权利。

(六)因中小学校调整和合并导致的闲置土地,按照省政府(皖政办[2011]7号)文件要求确权登记和发证。

(七)中小学校违法占用(租用)的土地,或者通过非法转让方式获得的土地,或者擅自改变用途的土地,要经依法处理后才能确权登记和发证。

四、广泛收集中小学校用地的权属来源资料。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结合第二次土地调查和城乡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成果,广泛收集中小学校用地的各种权属来源资料,诸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处理决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调解书: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其他文件;当事人之间依法达成的用地协议等等,规范开展中小学校用地的确权登记工作。对于相邻单位或个人不配合指界的,可凭用地资料或者依照《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有关规定,确认中小学用地的界线位置。对于确无权属来源证明材料、但确由中小学校长期使用、且无权属争议、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的土地,可以根据当地政府、社区或农村自治组织出具的证明,经公告无异议后,直接确权登记。

五、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开展中小学校用地的确权登记和发证工作,是省政府为完善中小学校教学设施,更好地保护中小学校用地的合法权益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统筹学校布局调整、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健康有序的重要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历史遗留问题多,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中小学校用地确权登记和发证可按照土地总登记的程序进行。2011年上半年完成中小学校用地相关土地权属来源资料收集整理工作,2011年底前基本完成中小学校用地确权登记和发证工作,确属历史遗留的疑难或存在争议的用地问题,可以适当延长办理时限。要尽可能地减轻中小学校在土地确权登记和发证工作中的经济负担,所涉及的有关费用要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从低收取,禁止搭车收费。对于经济困难的农村中小学校,要减收或者免收土地登记费,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落实好工作经费,以保障全省中小学校用地确权登记和发证工作的正常开展。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密切与国土资源部门协调配合,及时提供学校用地相关权属来源资料,主动作为,积极推进,确保中小学校用地确权登记和发证工作规范、有序、健康开展。

国土资源厅发改委教育厅

二○一一年三月八日

第四篇:宁国土资【2012】326号文

宁德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公布土地整治项目

地形测绘、规划设计、招标代理、工程监理等中介机构的通知

宁国土资【2012】326号文[2012年7月30日]

各县(市)国土资源局,蕉城分局: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土地整治项目地形测绘、规划设计、招标代理、工程监理等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扎实推进我市土地整治工作,根据各县(市)国土资源局、蕉城分局推荐中介机构的情况,经研究,现对符合条件的中介机构予以公布(详见:附件1-4)。

为严格执行中介机构登记备案制度,经我局登记备案的中介机构,方可承担我市土地整治相应业务工作。我局将建立中介机构淘汰机制和不良行为的通报制度,会同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分局)不定期对中介机构的工作质量进行抽查,发现存在弄虚作假、工作马虎、质量低劣、时间拖延、进度缓慢、转包和非法分包等不良行为的,第一次予以通报,第二次予以清退淘汰。委派单位应按照廉洁从政要求,遵循相关规定,采取择优、竞争方式做好中介机构选取工作。

此次申请但未予登记备案的中介机构,必须在本文下发之日起9个月内取得相应资质后再次提交申请材料,经研究后对符合条件的予以登记备案,逾期将不予受理。

本文下发之前,项目业主等单位已与具备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签订相关协议,其结果给予确认,各县(市、区)在申请验收行文时,应给予情况说明。土地整治项目中介机构名单以本次登记备案的为准,此前公布的中介机构名单同时予以终止执行。

附件:1.宁德市土地整治项目地形测绘机构名单

2.宁德市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机构名单

3.宁德市土地整治项目招标代理机构名单

4.宁德市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监理机构名单

第五篇:河南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动态巡查办法豫国土资办发【2008】47号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关于印发《河南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动态巡查办法》等十项执法监察工作制度的通知

豫国土资办发【2008】47号

各省直辖市国土资源局:

为规范全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根据法律、法规和国土资源部的有关规定,结合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实际,特制定了《河南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动态巡查办法》、《河南省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举报管理办法》、《河南省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内部工作程序》、《河南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督办制度》、《河南省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会审制度》、《河南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报告备案制度》、《河南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统计制度》、《河南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证件使用管理制度》、《河南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人员过错责任追究办法》、《河南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人员行为守则》等10个制度,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〇八年六月十二日 河南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动态巡查办法

第一条 为全面落实执法监察工作“预防为主,事前防范与事后查处相结合”的方针,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国土资源违法行为,保障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根据国土资源部实行动态巡查责任制的有关规定,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动态巡查工作主要由市、县(市、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其所属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和执法监察机构、队伍承担动态巡查的具体工作。

第三条 省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协调所辖县(市、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巡查活动;组织市辖区分局对市区范围内国土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巡查;对所辖县(市、区)的一级巡查区进行抽查;对所辖县(市、区)巡查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考核。

县(市、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对辖区内国土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全面巡查;对一级巡查区进行重点巡查;对所辖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巡查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考核。

第四条 省辖市、县(市、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执法监察专业队伍,配备相适应的人员、巡查车辆、通讯工具及其他巡查装备,增强快速反映能力,保证动态巡查工作经费,保障动态巡查工作顺利进行。

巡查人员在执行巡查任务时,应当持证上岗、文明执法。

第五条 省辖市、县(市、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交通状况、经济发展情况、国土资源分布和违法案件发生特点,划分巡查区。

第六条 巡查区分为三级。一级巡查区为基本农田、各类经济开发区、城乡结合部、公路干线两侧及主要矿区;二级巡查区为小城镇周围、县乡道路两侧及成片居民区周围和一般矿区;三级巡查区为未划入

一、二级巡查区的区域。

第七条 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对辖区内的一级巡查区每周巡查不少于一次,二级巡查区每半个月巡查不少于一次,三级巡查区每月巡查不少于一次。

县(市、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辖区内的一级巡查区每半个月巡查不少于一次,二级巡查区每月巡查不少于一次,三级巡查区应当不定期进行抽查。

省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所辖县(市、区)国土资源动态巡查情况的考查,每年不少于两次;对

一、二级巡查区应当不定期组织统一抽查或互查。

农闲季节和非农建设用地高峰期、特定矿种价格上扬时期应当增加巡查次数。

第八条 建立动态巡查登记台帐和登记卡,对每次巡查的时间、路线、人员、发现违法行为情况、制止情况、处理意见、处理结果进行详细登记。

第九条 巡查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种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对正在发生的国土资源违法行为依法制止;对拒不停止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并形成违法事实的,及时报有行政处罚权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立案查处。

对巡查中发现不属于本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管辖范围或超越处理职权的违法案件,要及时向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报告,及时移送。

第十条 动态巡查责任制考核办法另行规定。

第十一条 考核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勘察、组织评议、综合评分的办法进行。省对市,市对县(市、区)每年考核一次。县(市、区)对乡镇每半年考核一次。

考核时,被考核单位应先行组织自查自纠,并向上一级国土资源部门写出书面报告,再由上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进行实地考核。

第十二条 对不认真履行职责,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或发现后不及时制止、报告,造成一定后果的,追究单位责任人,或巡查责任人的纪律责任。

第十三条 执法人员在巡查中徇私舞弊,故意放纵违法行为,甚至暗中支持当事人违法行为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河南省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举报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举报管理工作,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举报违反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行为的权利,根据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和国务院《信访条例》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举报管理工作必须依靠群众、方便群众,坚持依法办事、统一管理、分级负责、为举报人保密、接受社会监督的原则。

第三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含举报中心)及举报管理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政策法规、鼓励群众举报国土资源违法行为; (二)受理、管理、处理举报材料; (三)转办、交办、督办举报案件; (四)审核举报案件的查办情况; (五)上报、通报举报事项的查办情况; (六)统计、分析举报管理工作的数据情况; (七)开展对举报人的保护、奖励工作。

第四条 国土资源部门应设立国土资源违法行为举报电话、举报箱和举报接待室,并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号码、通讯地址及邮政编码,为举报人提供便利条件。

第五条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与公安、检察、纪检监察机关以及其他执法机关加强联系和合作,做好举报管理工作。 第二章受理

第六条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受理举报的范围是: (一)土地违法行为

1.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行为; 2.破坏耕地的行为;

3.未经批准或者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 4.非法批地的行为;

5.拒不履行土地复垦义务的行为; 6.非法侵占、挪用征地补偿费的行为; 7.拒不交还土地的行为;

8.不按批准用途使用国有土地的行为; 9.违反规划在禁垦区开垦土地的行为; 10.非法低价(无偿)出让国有土地的行为;

11.擅自出让、转让、出租集体土地用于非农业建设的个体行为。 (二)矿产资源违法行为 1.无证勘查的行为;

2.未经批准,擅自进行滚动勘探开发、边探边采或者试采的行为; 3.拒不履行探矿权人义务的行为; 4.伪造、冒用勘查许可证的行为; 5.无证采矿的行为; 6.越界采矿的行为; 7.破坏性采矿的行为;

8.拒不履行采矿权人义务的行为; 9.破坏矿区范围标志的行为 10.伪造、冒用采矿许可证的行为; 11.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的行为; 12.不按规定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的行为; 13.违反地质资料管理规定的行为;

14.不按规定办理采矿许可证、勘查许可证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的行为。 (三)地质环境违法行为

1.违反地质遗迹保护规定的行为; 2.违反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规定的行为。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予监督检查的其他国土资源违法行为 第七条 举报可以采用书信、电话或者举报人认为方便的其他形式提出

第八条 实名举报和匿名举报均须受理。举报人不愿提供自己的姓名、身份或者不愿公开举报行为的,应当予以尊重和保密。鼓励举报人尽可能提供被举报人的姓名、单位、住址和国土资源违法事实证据。 第九条 受理举报的工作人员,要做到热情和蔼,耐心细致,正确疏导,认真负责。

受理口头举报,应当将举报情况写成笔录,向举报人宣读或者交举报人阅读,经确认无误后,由举报人签名或者盖章。

受理电话举报,应当细心接听,询问清楚,如实记录。 受理口头举报或者电话举报,征得举报人的同意,可以录音。

第十条 不属于本部门受理范围的举报,举报工作人员应当告知举报人向有处理权的单位反映,或者将举报材料移送有处理权的单位。 第三章 处理

第十一条 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举报材料,由执法监察机构统一管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领导和有关机构接到的举报材料,应当及时批交或者移送执法监察机构。

第十二条 执法监察机构接到的举报材料,经审查认为举报的事项尚不具备调查条件的,经执法监察机构负责人阅批后可以暂存待查。

第十三条 举报工作人员必须严格管理举报材料,逐件登记举报的主要内容和办理情况。 第十四条 对于实名举报,执法监察机构初步审查认为内容不清的,可以请举报人补充情况。 第十五条 属于本级管辖的举报案件,应当报请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领导查处;不属于本级管辖的举报案件,应当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处理;其他举报事项,移送本级国土资源信访工作主管机构处理。

第十六条 受理重大举报案件,应当逐项填写《重大违法举报案件摘要报告表》,经执法监察机构负责人批准后,连同有关材料向本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领导报告,或者经本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领导批准后向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报告。

第十七条 上级执法监察机构对下级国土资源部门报告的重大举报案件,应当及时进行审查,提出批办意见,必要时报本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领导批准督办。

第十八条 举报事项的移送、重大案件的报告,应当在接到举报后的7日内处理;情况紧急的应当立即办理。

第十九条 本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认为应由下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处理的举报事项由执法监察机构负责向下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交办、转办。

第二十条 对上级机关交办并要求查报结果的举报案件,除有特定时限外,应当在30日内上报查报结果;案情复杂的,时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应当向交办机关上报阶段性的查办情况。上级不要求查报结果的,要定期汇总上报办理情况。

第二十一条 对执法应当监察机构移送或者领导批办的举报案件,除有特定时限外,承办机构应当在30日内回复查处情况或者报告批办的领导。必要时,抄送本级国土资源部门信访工作主管机构。 第二十二条 上级执法监察机构对上级执法监察机构报告的举报案件处理结果,应当认真审查。对于事实不清、处理不当的,应当书面通知下级执法监察机构补充调查或者重新调查,依法处理。 第二十三条 办结的举报案件,应当按照规定立卷归档。

第二十四条 对于举报案件及有关事项的数量、类别及办理情况,每季度进行汇总分析,在每季度结束后15日内报告上级执法监察机构,并抄送本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信访工作机构。上级执法监察机构要求专门报告的情况,应当及时报告。

第二十五条 执法监察机构应当由专人管理重要案件的举报材料,按照规定承办重要案件材料的移送、报告等具体事项。

第二十六条 举报材料的保管和整理,必须严格依照档案保密管理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章 保护

第二十七条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其举报工作人员应当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利。 第二十八条 举报管理工作人员与举报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二十九条 国土资源部门工作人员在举报管理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制度:

(一)举报的受理、登记、办理等各个环节,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保密,并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不得私自摘抄、复制、扣押、销毁举报材料。

(二)严禁泄露举报人的姓名、单位、住址等情况,严禁将楼给举报情况透漏给被举报人;

(三)调查核实情况时,不得出示举报材料原件或者复印件,不得暴露举报人;对匿名的举报信及材料,不得鉴定笔迹;

(四)举报信件,除本人同意外,不得对外公开举报人的姓名、单位。 第五章 奖惩

第三十条 对举报管理工作中违反保密规定的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对压制、迫害、打击报复举报人的,应当视情节轻重,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在举报管理工作中不履行职责、推诿、敷衍、拖延的,应予通报批评,并视情节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三条 举报管理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给工作造成损失的,应当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者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河南省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内部工作程序

为规范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程序,提高办案水平,据有关规定,制定本工作程序。

一、受理。执法监察机构统一受理国土资源违法行为举报。有关职能机构在工作中发现的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应移交执法监察机构处理。

二、立案。执法监察机构对受理和移交处理的国土资源违法行为进行初步审查,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填写《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立案呈报表》,经执法监察机构负责人审核,报分管领导审批;属于重大案件的,应当报主要领导同志批准,并报上一级执法监察机构备案。

三、调查取证。经批准立案的案件,执法监察机构应当指派不少于两名案件承办人,负责承办案件的调查取证工作,并书面通知有关职能机构暂停办理与被恋人相关的国土资源审批、登记或者发证手续。承办人对违法行为进行现场勘察,应当通知违法当事人到场,填写《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现场勘测笔录》,并由勘察人、违法单位或在场人员签字确认。违法当事人拒不到场或拒不签字的,不影响勘察工作的进行,但应当在勘察笔录中注明。违法行为正在进行的,执法监察机构应当向当事人送达《责令停止国土资源违法行为通知书》,并由当事人签收。承办人向违法行为人及知情人员询问有关情况,应当详细做好《询问笔录》,交被询问者审核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

四、处理。承办人提交调查报告后,执法监察机构应当及时召开会议进行讨论研究处理意见;应予会审的案件,依照《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会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审。案件经讨论或会审形成处理意见后,由承办人制作《行政处罚决定告知书》,告知当事人拟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照有关规定负责组织听证。听证应当制作笔录,并交由听证当事人、案件调查人审核无误后签名或者盖章。因听证结果可能导致案件处理意见重大改变的,应重新组织会审。案件承办人应当根据案件讨论结论意见或会审决定及听证情况草拟《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分建议书》、《犯罪案件移送书》等法律文书,经执法监察机构负责人审核,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分管领导审定。重大案件应当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审定。

五、送达。经审定制作的《行政处分决定书》、《行政处分建议书》、《犯罪案件移送书》,由执法监察机构负责移送达或移送。其中《行政处罚决定书》应送达被处罚人,《行政处分建议书》和有关证据材料,应移送有权处理的机关,《犯罪案件移送书》和有关的证据材料应移送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

六、执行。执法监察机构应当督促被处罚人自觉履行行政处罚决定。被处罚人在法定期限内既不申请复议,又不提起诉讼,也不自动履行的,承办人应当拟制《行政处罚强制执行申请书》,经执法监察机构负责人审核,报分管领导批准后,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七、结案。案件执行完毕,案件承办人应当填写《违法案件结案报告》,整理案卷材料,经执法监察机构负责人审核,报分管领导批准后结案。

河南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督办制度

第一条 为了规范执法监察工作,督促下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及时查处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提高工作效率,根据国土资源部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属下列情况之一的,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予以督办:

(一)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掌握举报线索后,要求下一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调查并上报结果的;

(二)上级交办的违法案件,下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规定期限内无正当理由不报告查办结果的;

(三)地方政府涉嫌国土资源违法的案件;

(四)下级国土资源部门或其工作人员涉嫌国土资源违法的案件;

(五)群众反映大,多次举报,下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无故不予处理的案件;

(六)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认为需要督办的其他违法案件。 第三条 督办的方式主要有口头督办、书面督办和派员督办。

口头督办时,下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承办人应当就督办的内容、要求和时间等进行详细记录。采取书面方式督办的,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以正式文件发出督办通知(函),并根据案情抄送有关业务机构。督办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尚未结案之前,应当暂停办理违法单位或者个人有关国土资源管理业务方面的申请。 第四条 下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督办的事项,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及时上报工作进展、处理结果和其他有关材料。对确有困难,不能按时上报的,经督办的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同意,可以适当延长上报期限。

第五条 下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出的督办意见,无正当理由故意拖延或者不予落实,并造成一定后果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河南省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会审制度

第一条 为了提高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办案质量,加强案件处理过程中的内部监督和制约,促进依法行政,根据国土资源部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会审制度,是指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有关负责人主持下,召集内部有关职能机构负责人及其他有关人员,就本级立案的重大、疑难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进行讨论、审议,并提出处理意见的工作制度。会审在案件承办,人员已经查清案件的主要事实并形成调查报告的基础上,经执法监察机构内部讨论后进行。

第三条 属下列情况之一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应当进行会审:

(一)涉及对有关责任人提出处分建议的;

(二)依法需要向司法机关移送的;

(三)经过行政复议或者诉讼程序的,需要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

(四)经过听证程序,需要对原拟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原则性修改的;

(五)案情复杂,有关人员对违法事实、违法主体、违法性质、适用法律等存在较大争议,难以定性的;

(六)拟给予《河南省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规定》第七条规定范围内的行政处罚的;

(七)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领导认为应当进行会审的。

第四条 会审由国土资源管理领导同志主持,执法监察机构负责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会审的具体组织工作,相关业务处室参与会审。

案情重大复杂的,经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领导同志决定,可以邀请有关部门参与会审。 第五条 会审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对下列内容进行审查:

(一)事实是否清楚;

(二)证据是否充分;

(三)程序是否合法;

(四)定性是否准确;

(五)适用法律是否正确;

(六)处理意见是否合法、合理。 第六条 会审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听取案件承办人对案件事实证据及处理;

(二)审查涉案证据材料;

(三)审查案件处理程序和相关法律文书;

(四)审查法律、法规和规章的适用;

(五)审查处理意见。

第七条 会审时,案件承办人应当提交案件调查报告和其他有关材料,并就主要违法事实、证据和处理建议作出说明。会审结束后,案件承办人应当将提交的材料收回。

第八条 参加会审的人员应当根据其所在机构的相关业务,就处理建议发表意见,并对该意见负责。对于会审中的不同意见,记录人员应当如实记入会审记录。执法监察机构对不同的意见应高度重视,慎重对待。

第九条 会审主持人应当根据会审过程中的讨论情况,提出会审意见;参加会审的人员应当就会审意见表明态度,并由记录人员记录在案。会审主持人对会审意见负责。

 会审意见应当根据下列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违法事实认定清楚,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程序合法,调查补证发现案件在主要事实、违法性质和处理决定等方面与会审意见出现较大分歧的,必须再次征求参加会审人员的意见。

(二)调查、取证不全面、不准确,行政处罚程序不完备、法律文书有错误,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建议不适当或有失公正,对案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认定有误,或其他方面有不当之处的,责成执法监察机构、队伍及其办案人员进一步做好工作、完善手续。

第十一条 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处分建议书和涉嫌犯罪的案件移送书,应当按照会审意见确定的原则作出。经听证、调查补证发现案件在主要事实、违法性质和处理决定等方面与会审意见出现较大分歧的,必须再次征求参加会审人员的意见。

第十二条 参加案件会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保密制度,不得向外泄露与会审内容有关的事项。 第十三条 对应当进行会审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而不予会审的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改正。

河南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报告备案制度

第一条 为了规范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及时、有效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充分发挥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系统的整体功能,根据国土资源部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下列事项,下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向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报告:     在查处违法案件过程中,因受到阻力和干扰,致使案件查处工作无法进行的; 在本行政辖区范围内发现超出本级管辖职权的违法行为的; 立案查处工作的重大国土资源违法案件;

执法监察工作总结和本工作设想,应在每年元月15日前报送。工作总结的内容应当包括上级部署的执法监察工作重点在本级贯彻、落实的情况;   上级交办的执法监察工作事项,应在规定的时间提交专项报告; 执法监察工作中出现的重要苗头和倾向性问题以及工作中的新经验。

第三条 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接到下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有关本制度第二条

(一)、

(二)项情形的报告后,一般应直接立案查处;认为应当由下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查处的,责令其查处,同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第四条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立案的违法案件,在调查核实后,属重大违法案件的,应当在立案之日起7日内,将立案审批表报上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结案之日起14日内,将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分建议书和犯罪案件移送书等报上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 重大违法案件包括:

  涉及对有关责任人提出行政处分建议的; 依法需要向司法机关移送的;

 经过行政复议或者诉讼程序,需要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  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

第五条 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下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报送的备案材料,发现明显不当的,应当及时予以纠正。

第六条 对应当报告而不报告的,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河南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统计制度

第一条 为及时准确掌握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情况,保证执法监察工作决策的科学性,促进执法监察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机构应当确定专人负责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统计工作,并报上一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机构备案。

第三条 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统计数据必须确保真实准确,不得弄虚作假、瞒报、拒报、伪造、涂改。 第四条 执法监察统计工作的内容包括:  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月统计报表;

 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年终报表及分析报告;  综合统计报表分为月报、年报。

月报数据截至时间为每月25日,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在当月27日前将综合统计报表连同电子版报送省级国土资源部门管理部门执法监察机构。

年终报表数据截至时间为每年12月20日。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在次年元月10日前将统计报表连同电子版报送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执法监察机构。

第六条 上报的统计报表,应当附具分析报告。分析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违法案件发生和查处情况;违法案件的特点、发展趋势;产生原因;对策建议。分析报告还应附具一定数量的典型案例。 第七条 上报的统计报表应由填报人签字,经执法监察机构负责人审查,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核定,并加盖单位行政公章派专人报送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执法监察机构。

第八条 瞒报、拒报、迟报、伪造、涂改执法监察统计报表的,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有权责令改正,必要时,给予通报批评。造成不良后果的,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河南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证使用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证件的使用管理,根据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国土资源执法监察证》的持证人,必须是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负责同志和从事执法监察工作的专职人员。

二、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人员必须是经培训考试合格,按规定领取《国土资源执法监察证》。

三、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执行公务时必须随身携带并主动出示证件。

四、《国土资源执法监察证》专人专用,不得转借他人。持证人调离执法岗位时,应及时收回,上交省厅执法监察处。

五、持证人员利用证件谋取私利,从事违法活动或越权使用的,应吊销和收缴行政执法证件。

六、《国土资源执法监察证》遗失,应当登报声明作废,由持证人员所在机关向省厅执法监察处申请补发。

七、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按本制度规定,对《国土资源执法监察证》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对违法使用者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河南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人员过错责任追究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国土资源执法监察行为,保证执法监察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促进执法监察廉政建设,提高执法监察人员依法行政水平和办案能力,根据国土资源部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执法监察人员在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过程中,故意违反国土资源管理有关法律、法规,或者因过失违反国土资源管理有关法律、法规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承担过错责任。

第三条 过错责任,应当根据违法事实,行为人的法定职责、主管过错以及行为产生的后果确定。 第四条 追究过错责任,应当坚持事实求是,法律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责任自负、责罚相当、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 追究范围

第五条 违反法律规定,擅自对应当受理的案件不予受理,或者对不应当受理的案件违法受理,或者私自受理案件,因过失致使依法应当受理的案件未予受理,该受理的案件违法受理。

 行政处罚决定,因下列情形之一,被依法变更或撤销的:  没有法定的行政处罚依据;  擅自改变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幅度;  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  违法法定的行政处罚程序;  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  超越职权、滥用职权的。

第七条 执法监察人员擅自干涉下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案件查处工作的。

第八条 在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中,不认真履行职责,致使案件调查、审核工作出现重大疏漏的。 第九条 涂改、隐匿、伪造、偷换或者故意毁损证据材料,或者指使、支持、授意他人做伪证,或者以威胁、利诱方式收集证据的。丢失或者因过失损毁证据材料,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十条 篡改、伪造或者故意损毁案件讨论笔录、案件会审记录的。

第十一条 在向执法监察机构负责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领导、案件讨论和会审会议报告案情故意隐瞒主要证据情节、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的,遗漏主要证据、重要情节,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十二条 在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中,违反保密规定,向案件当事人通风报信大队。

第十三条 国土资源部门负责人违法批办与案件有关的事项,或者越权干预案件的调查、处理,造成错案的。

第十四条 私自制作执法监察文书,或者在制作执法监察文书时,故意违背案件讨论评议结果、会审决定的。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执法检查人员不承担责任:  因当事人故意隐匿证据而改变原决定的;

 因当事人法律的修订或者政策调整而改变原决定;  其他不应当承担责任的情形。

 过错责任

第十六条 执法检查人员单独行使职权造成行政执法过错的,该执法人员为直接责任人;两人以上共同行使职权造成行政执法过错的,主办人员为主要责任人,协办人员为次要责任人;共同主办的,共同承担过错责任。

第十七条 执法监察机构成员讨论评议案件时,故意违反法律规定或责扭曲事实、曲解法律,导致评议结论错误的由导致错误结论的人员承担责任。

第十八条 会审会议成员讨论案件时,故意违反法律规定或者扭曲事实、曲解法律,导致决定错误的,由导致错误决定的人员承担责任。会审会议主持人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导致会审决定错误的,由主持人承担责任。

第十九条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执法监察机构负责人故意违反法律规定或者严重不负责任,明知执法检查人员的做法错误不依法纠正,导致错案的,有关人员均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第二十条 下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遵照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案件的处理意见作出行政处罚决定,造成错案的,追究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一条 由于承办人员的过错造成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其执法监察机构作出错误决定或导致审核人、批准人工作失误的,有承办人员承担责任。

第二十二条 执法监察行为因审核造成过错的,由审核人承担责任。

第二十三条 执法监察行为经有关领导批准出现错误的,追究批准人的领导责任。因有关领导错误批示造成过错的,由批示人承担责任。

第二十四条 在应当追究执法过错责任的案件中,对案件定性或者处理表示并保留不同意见的执法监察人员不承担责任。

第二十五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责任人应从重处理:

(一)受贿、索贿等徇私舞弊情节的;

(二)对控告、检举、申请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当事人打击报复

(三)干扰或阻碍过错责任追究的;

(四)一年内累计发生二次以上本办法所列过错行为的;

(五)执法过错行为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拒不纠正过错行为的。

第二十六条 具有写列情形之一的,对责任可以从轻减轻或免予处分的:

(一)自觉纠正执法过错行为,积极挽回损失的。

(二)对控告、检举、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当事人打击报复的;

(三)干扰或阻碍过错责任追究的;

(四)一年内累计发生二次以上本办法所列过错行为的;

(五)执法过错行为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拒不纠正过错行为的。

第二十六条 具有写列情形之一的,对责任人可以从轻减轻或免予处分:

(一)自觉纠正执法过错行为,积极挽回损失的;

(二)情节轻微,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第二十七条 对责任人的追究,应当根据过错行为的具体情况确定:

(一)情节轻微的,责令有关责任人作出检查或者通报批评;

(二)情节严重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三)造成经济损失的,依照有关规定追究经济责任;

(四)有犯罪嫌疑的,移送有关司法部门依法处理。

第二十八条 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对下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执法监察过错责任追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认为下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追究有关人员责任而没有追究的,可以责令下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追究,必要时可以直接调查。

第二十九条 追究执法监察人员的过错责任,按公务员管理权限办理,或按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规定执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行。

上一篇:1填充墙砌体施工方案下一篇:镇河长制实施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