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学案答案版

2022-08-19

第一篇:老人与海学案答案版

拿来主义导学案_老师版答案

《拿来主义》教学案

孙爱然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3、通过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4、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重难点: 目标

2、

3、4 教学方法 :

引导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基础积累

一、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鲁迅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2、背景介绍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3、给加点字注音:

冠冕堂皇( ) 吝啬( ) 玄虚( ) 蹩进......( )

残羮冷炙( ) 脑髓( ) 孱头( ) 自诩.....( )

掘起 ( ) 磕头( ) 徘徊( ) 蹩进.....( )

譬如 ( ) 国粹( ) ..

二、学生自读课文,理清全文结构:

课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 ”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1、2段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文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辱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主张必须针锋相对,实行“ ” 。

3、4段尖锐地指出“ ”的自欺欺人的实质,它必然导致亡国灭种的惨重后果。

第二部分(5-9):阐明“ ”的内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 ”。

第6段,揭示“ ”的危害性,揭示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第7段,揭示“ ”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是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是阐明实行“拿来主义”应怎样区别对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和糟粕。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问题思考:

文章结构的特点是 ,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 主义和 主义作者对这些主义的态度是 作者所批判的这个主义的实质是

明确: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作者对这几种主义进行了否定和破除。 重点在后者:送去主义。 卖国主义。

三、理解下面这几个句子。

1、鲁迅摆了哪三件事实来揭露的“送去主义”?三件事都着眼在一个什么字上面?“发扬国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等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

明确:送古董、送画、送活人。举的三件事都着眼于一个“送”字。 “发扬国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用反语进行强烈的讽刺和鞭鞑。“发扬国光”在鲁迅看来其实就是“卖国求荣”作者正话反说,以此表达强烈的憎恨。反用“进步”,起同样作用,实质是堕落、无耻,字里行间充满了憎恶与鄙视。

2、“抛来”与“抛给”两个概念有何不同?为什么又可称为“送来”呢?外国送来了什么?这些东西用作者的话来讲是什么?这种送来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文章第5段和第六段进行分析。

明确:“抛来”是随意的,“抛给”是有意的,“送来”是特意的。 也可以理解为 “抛来”是被动的,“抛给”是主动的,“送来”是有目的的。

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 残羹冷炙。

2 毒害中国人民, 欺骗中国人民, 用鸦片来掠夺中国的银两。

3 “当然,能够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究竟是不是见得丰富和大度?为什么?因此“丰富”和“大度”两个词带有什么意味?

明确:不是。因为“送去主义”会使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因此,“丰富”和“大度”这两个词带有讽刺意味。

4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明确:“摩登”的意思是“现代的”“时髦的”。作者“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是因为“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么说显得语言幽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自学引导

一、阅读课文5-9段,回答下列问题

1、“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怎样 “拿”? “送来”不等于“拿来”。 “送来”是被动接受,而“拿来”是主动获取; “送来”的是帝国主义剩余的东西,而“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 我们要:运用脑子,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有思考) (有鉴别) (有选择)

2、“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是怎样说理的? 大宅子―文化遗产,形象的比喻论证,继承“大宅子”即继承“文化遗产”。 错误态度 表 现 比 喻 义 孱头 “徘徊不敢走进门。” 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昏蛋 “勃然大怒,放一把大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 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

废物 “羡慕旧宅子”“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3、“大宅子“里有什么?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什么内容?“拿来主义”者对这所“大宅子“里的东西采取的总的方法是什么?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 鱼翅 吃掉 喻文化精华 鸦片 送药房 喻益害并存

3 烟枪烟灯 送、毁掉 喻文化糟粕

姨太太 走散 喻封建文化

一言以敝之,“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二,阅读最后一节,回答问题。

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怎样“拿来”? “拿来”的目的何在?怎样的人能真正担当起“拿来”的任务?

第二篇:八年级地理下册 台湾学案(无答案) 商务星球版

课题:台湾省的自然环境

学习目标

1、能够从地图上准确说出台湾省的地理位置、范围以及台湾省的地形特征。

2、掌握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征。

3、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重点和难点

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 预习导学

1、台湾在大陆的 侧,其东侧是 洋,西侧是 ,北侧是 ,南侧是 。

2、台湾省的地形特征是以 为主,中部和东部多 ,西部多 。地势由中央平原分别向东、向西逐渐 。

台湾最高峰是 ,岛内最长的河流是 。

3、台湾省大部分属于 气候,南部沿海地区属于 气候。

4、台湾省的自然灾害是 ,发生时间是

台湾省的年平均气温是 ,年平均降水量是 。

教学过程

一、地理位置

学生活动

读图9-1台湾省完成

1、写出台湾省周边的海域和范围。

2、写出台湾岛大致的经纬度范围和所属的温度带。

3、写出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的什么部位?

总结:台湾在大陆的 侧,其东侧是 洋,西侧是 ,北侧是 ,南侧是 。

学生活动 阅读台湾海峡

1、写出台湾海峡的形成原因?

2、台湾海峡对我国海洋交通运输的重要价值。

二、地形与气候

学生活动

读图9-2台湾地形图回答问题

1、台湾岛有哪几种主要地形?

2、台湾山脉的分布和走向及台湾平原的分布如何?台湾的平原叫什么?台湾山脉都有哪些山脉组成?

3、台湾河流有何特征?主要分布在哪里? 总结:

1、台湾省的地形特征是以 为主,中部和东部多 ,西部多 。地势由中央平原分别向东、向西逐渐 。

2、台湾省大部分属于 气候,南部沿海地区属于 气候。 当堂达标

1、我国的台湾海峡属于( ) A:东海B:黄海C:南海D:太平洋

2、我国东部的最高山峰是( ) A:黄山B:玉山C:泰山D:井冈山

3、我国领土钓鱼岛位于台湾岛的( ) A:东南B:东北C:西南D:西北

4、台湾岛和海南岛的共同地理特征是( ) A:西岸都分布有盐场 B:地势均是东高西低 C:山脉主峰都有雪山 D:都有北回归线穿过

5、台湾岛的地形以( )为主。 A:平原B:山地C:盆地D:高原

6.关于台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平原分布在台湾岛的东部

B.山地约占2/3 C.全部位于热带

D.西北山地降水丰富 7.台湾岛的形成是由于( )

A.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 B.火山喷发而成 C.流水沉积作用而成

D.由于部分陆地下沉,流水侵入,形成台湾海峡,台湾岛形成 二.读图综合题

1.读“台湾海峡两岸地区”略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A点的经纬度: ______________ (2)填写地理事物名称: 海洋: B 海峡: C 城市: D 、E 省区: F 最高峰G是 (3)台湾大部分气候属于 气候。

(4) 是台湾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5)现有小明同学在“台湾海峡两岸地图”上,量得厦门到高雄的直线距离是3厘米。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请同学们计算一下,两地实际的直线距离是多少千米?

第三篇:高二语文《长恨歌》导学案及答案 2[最终版]

《长恨歌》学案

第一课时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号。与并称“元白”,与并称“刘白”。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文学上,白居易主张“,”,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揭露时弊。

二、字词积累

1、给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

回眸()凝脂()云鬓()骊宫()鼙鼓() .....

城阙() 千乘()花钿() 萦纡()旌旗()......

龙驭()踌躇()马嵬() 悄然()耿耿()......

霜华重()衾()临邛() 绰约()玉扃().....

参差() 珠箔()仙袂() 迤逦()飘飖().......

凝睇() 人寰() 擘() ...

2、解释词语

御宇多年求不得()春从春游夜专夜()....

可怜光彩生门户()宛转娥眉马前死()....

天旋日转回龙驭()东望都门信马归().....

其中绰约多仙子()玉容寂寞泪阑干()....

含情凝睇谢君王()钗擘黄金合分钿()...

三、整体感知

1、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小组活动)

第二课时

【思考与探究】

1、开头为什么提及汉武帝?这和唐玄宗有什么关系?诗歌开卷第一句:“汉

皇重色思倾国”有什么作用?

2、哪一句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的美貌?运用了什么手法?

3、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4、作者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意在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5、《长恨歌》结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全诗结构上的作

用是什么?

6、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长恨歌应作何解释?谁恨?

恨什么?为什么恨?怎么表现恨?

课后作业

一、名句默写:

(1)回眸一笑百媚生,。

(2)渔阳鼙鼓动地来,。

(3),云栈萦纡登剑阁。

(4)君王掩面救不得,。

(5),秋雨梧桐叶落时。

(6),两处茫茫皆不见。

(7)在天愿作比翼鸟,。

(8)天长地久有时尽,。

二、你认为此诗最美在那些方面?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唐德宗贞

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

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具有伤感色彩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

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2、写作背景(参照课下注释1)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时间是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

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

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

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

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

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白居易的意图不

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

戒。

(二)字词积累

1、给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

回眸(móu )凝脂( zhī )云鬓(bìn )骊宫( lí )鼙鼓( pí ) .....

城阙(què)千乘( shèng)花钿(diàn )萦纡(yíngyū)旌旗(jī......

ng)龙驭(yù)踌躇(chóuchú)马嵬(wéi)悄然(qiǎo)耿......

耿(gěng)霜华重(zhòng)衾(qīn)临邛(qióng)绰约(chuò)....

玉扃(jiōng)参差(cēncī) 珠箔(bó)仙袂(mèi)迤逦(y.......

ǐlǐ)飘飖(yáo)凝睇(dì) 人寰(huán)擘(bò) ....

2、解释词语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统治天下)..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专宠)..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可爱,可羡 )..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美貌的女子,此指杨贵妃)..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皇帝的车驾 )..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任马前行)...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美好轻盈的样子)..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纵横)..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凝视)..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用手分开).

【思考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

参考:经过几十年的励精图治,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从此天下太平,但玄宗也开始贪

图享乐了。从各处招来美女,其中以杨玉环为最,于是千方百计暗度陈仓让其成为自己

的妃子。之后俩人沉溺欢爱。但好景不长,由于玄宗长期荒废朝政,导致地方叛乱,杨

玉环也因此而被迫处死。在之后的岁月里,玄宗极度思念自己的爱妃。回到京城之后,

找来道士为杨招魂,在蓬莱仙山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杨玉环,两人重温旧梦,但遗憾的是

两人终究不能在一起天长地久,只能是天人两隔,长恨绵绵。

2、在复述的基础上,理清情节结构。

参考一(简洁版):第一部分:玉环进宫,隆基宠爱

第二部分:玉环被杀,痛思玉环

第三部分:人间天上,人鬼情未了

参考二(诗化版):第一部分:重色思倾国,祸根此种植

第二部分:悲从美色来,思由倾国生

第三部分:尽日不能忘,长恨天人隔

(二)第一部分

1、开头为什么提及汉武帝?这和唐玄宗有什么关系?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

国”有什么作用?

唐人心目中唐就是汉的再现。汉武帝宠李夫人与唐玄宗宠杨贵妃相似。

这句话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统领全诗,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2、哪一句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的美貌?运用了什么手法?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运用夸张和对比,突出杨玉环倾国倾城的美貌。

3、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

下父母心,不教生男重生女”等。

为了自己的爱人,李隆基可以无限放纵她的家人,他给了杨玉环所有的一切,他作为一

个皇帝能给的东西都给了,他的江山他的社稷,他所有的一切。爱江山更爱美人,在江

山与美人之间的取舍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人。

4、作者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意在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

5、《长恨歌》结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全诗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两句作为全诗的结束语,点出了题名“长恨”

之意;否定了“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虚幻愿望,加深对李、杨爱情悲

剧意义的渲染,增强其感人的力量。同时在高度地概括了这种遗恨千古,悲痛悔恨的沉

痛心情中,还起到了强烈的警示后人、点明题旨的作用。

6、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长恨歌应作何解释?谁恨?恨什么?

为什么恨?怎么表现恨?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

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谁恨:李隆基和杨贵妃

恨什么: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为什么恨: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

看不足。”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皇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

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 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内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女之死。——恨之直接原因(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

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怎样表现恨:逃亡途中;入蜀道上;归途的思念;玄宗回京后的思念之苦。

7、合作探究,分析人物形象

汉皇:荒淫重色 对爱情真诚执着

杨女:美貌和忠贞

8、概括主题:透过这两个人物形象,你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

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

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

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

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

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

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

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

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

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

乱作了明显讽刺,另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

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

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

长恨。

第四篇:八年级物理上册《1.2声音的特性》学案(无答案)(新版)苏科版

《1.2声音的特性》学案(无答案)

目标导学

目标一.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影响声音强弱的主要因素

1、声音的强弱叫做

2、敲击鼓面,在听到鼓声时,还可看见鼓面上小纸团在跳动,说明鼓声是由于鼓面的____________产生的;用力越大鼓面的____________越大,鼓声的__________越大.(用小纸团在跳动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大小的方法是研究物理常用的方法叫做 。) 通过实验可知:声音的响度与____________有关,____________越大,__________越大.

思考:我们所听到的声音的响度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目标二.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1、声音的高低叫做

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如P13图1-12所示,用一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钢尺使它振动,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

1)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 (“一样大小”或“不一样大小”)的力拨动钢尺,我听到声音的

(“强弱”或“高低”)发生了变化。

2)当钢尺伸出桌面较长时,声音较 (“高”或“低”)钢尺的振动较 (“快”或“慢”)。 振动的快慢常用

——频率表示,频率单位是 符号 。 某种昆虫的翅膀在10s内振动350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是 Hz。

通过实验可知::音调与声源振动的 有关,振动越 ,频率越 ,音调越 。 目标三.会辨别由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1、不同的声源,由于它们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这种特色叫 。

2、联欢晚会上,口技演员惟妙惟肖地模仿一些动物和乐器的声音,他主要是模仿声音的 ,台下观众听到口技演员的声音是靠 传播的。

小结:乐音是生源做规则振动产生的,可以用 、 、 来描述它的特性,称为乐音的三要素。 目标检测

1.请说出下列语句所指的声音的特性。

① 声音震耳欲聋

② 闻其声而知其人 ③ 低声细语、高声喧哗 ④ 男高音、女低音

2.在多媒体教室,小平转动功率放大器的音量旋钮放大声音,同时观察到音箱中纸盆的振动幅度

,这说明声音的

随着

变大而变大。

3.成语“万籁俱寂”从声音特性分析,这主要是指夜晚声音的__________很小。

4.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与“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例如:一名男低音歌手正在放声高唱,这里的“低”是指 。“高”是指 。

5.如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 ;响度相同的是 。

6.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和发声体振幅的关系,小明将钢尺的一端压在桌面上,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一定,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上下拨动钢尺的另一端。他发现钢尺被压得越弯,上下振动的幅度越大,桌面被拍打得越响。根据这些实验现象他得出了“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的结论。你认为他收集证据时的错误之处是

7.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时,做了如下实验。请根据下列步骤写出听到的和看到的现象,并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实验器材:一张旧年历卡片(或有弹性的硬纸片)、一辆自行车

实验步骤:(1)把自行车支起来,一只手转动脚踏板,另一只手拿卡片,让卡片的一端接触自行车后轮的辐条(注意:不能把手伸进去),先慢慢转,会看到纸片

,听到

,原因是

(2)加快转动,你会看到纸片

,听到

,原因是

。 (3)实验结论是

10.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不同人说话的响度一定不同 B.振动停止,发声也一定停止 C.区分不同人的说话声音,主要是通过音调辨别 D.声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11.在"探究音调、响度、声速与声源振动快慢的关系"实验中,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 ) A.声源振动越快,音调越高,传播速度就越大B. 声源振动越慢,音调越低,声音传播得就越远 C.声源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响度越大 D.声源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响度,声速不受影响

12.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

第五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学案答案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预习学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阅读课文,完成以下的题目。

一、字词过关

1、注音

迥(jiǒng)乎不同 短小精悍(hàn)

博闻强记(zhì) 叱咤(zhà)

莅(lì)临 酣(hān)畅 激亢(kàng)

蓟(jì)北

箜(kōng)篌(hóu) 戊戌(wùxū)

2、解释成语词义:

叱咤风云:指怒叱之声,令风云失色,形容轰动一时的人物。今多指将帅或左右时局的威风、气势。

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也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不长而有力。 博闻强记:指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二、整体把握

1、本文是一篇叙事写人的散文,记的事情是梁任公的一次演讲,主要按照演讲前的准备—— 演讲中的具体表现——演讲后的效果(影响)的步骤展开思路,写的人是梁任公。

2、请同学们根据以上信息和下面的划分与相关内容的提示,补写空缺处的相关信息,用来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从而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下文写演讲展现先生的风采作铺垫。从这些简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以政治业绩为陪衬(正衬),突出先生在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再明写达官显贵的演讲,反衬先生演讲的精彩深刻;

第二部分(第2—9段):具体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

第2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通过物件写人,,写其预先准备演讲稿及其书法,是为了写出梁任公是一个办事认真严谨之人。

行文至此,尚未开始描写演讲,所以也可以将这一段归并到第一部分,作为演讲的又一背景,成为演讲的又一铺垫。

第3段:写梁任公的出场。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有老师梁任公和学生,包括作者),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描写形象又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第4段:写梁任公的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他的开场白,足以见出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

第5~9段:写梁任公的讲课,列举了他的讲课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的兴之所至成为表演的情景,还交代了他演讲的效果。

第三部分(第10段):总评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抒发崇敬之情,结束全文。

总之,本文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都是为着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

3、梁启超先生的这次讲演成功吗?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参考: (1)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2)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3)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4)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5)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6)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三、研读课文

1、(课后第一大题)本文对一次演讲中的梁启超做了精彩生动的描写。请找出这些描写的语句,仿照示例在这些语句边上作些旁注,与同学讨论:这些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

示例:“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的修养都很好。

2、梁实秋先生在文章结尾对任公赞道:“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联系全文理解“热心肠”的含义,并写一则旁批表达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热心肠”指梁先生感情真挚丰富,他善于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在人们眼前,不做作,不掩饰。比如,他在讲《桃花扇》时,“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讲杜氏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

(2)“热心肠”还指梁先生是一个怀有炽热爱国心的人。他用他的学术、用他的人格魅力感动了困惑中的学生,指明了他们的学路,以至于文中说道“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因此,文中“热心肠”并非指热心帮助他人,而是指用他的一腔热血、一腔爱国热情和他身上所具有的独特的对优秀作品的理解,学术人格的魅力来感染人、教育人。

3、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抒发自己的崇敬之情。本文的写法有哪些可借鉴之处? (1)白描手法

本文突出梁任公的学识、神采、气质,不是抓住他的整个人生来写,而是写片段的记忆与印象,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奇特的开场白、激情的表演、风趣的演说,运用极其俭省的白描手法,生动传神地点染,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表现出极高的驾驭文字的能力。这种白描手法在写作中,尤其在描写人物时,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定义:“白描手法”,指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他的情态面貌。 总结:

1、 写出个性。

2、 只撷取两三个印象鲜明的片段刻画人物,不苛求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连续。

3、 在事件中刻画人物,不必罗列事件,甚至一件就足够。

4、 从正面和侧面入手,多角度整合刻画。

5、 描形还要描神,描外还要描内。

小结:任公的爱国思想及对青年的影响、教育:

《箜篌引》、《桃花扇》和杜诗都是任公先生演讲中的内容片断。任公先生这次演讲的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文章开头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是不是就钻进故纸堆,钻进学问的象牙塔,不再过问窗外事了呢?

他还是关心国家,关心青年的。就如他做的这次《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演讲,他的真性情、他的爱国情感打动了青年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受到影响。他是在用另外的一种方式关心政治关心国事。

• 我们应该感谢作者梁实秋,他是一位大散文家,也是一位大才子,13岁考入清华大学。 梁实秋先生写了这么好的一篇文章,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八十多年前活跃在清华讲坛上至情至性,一腔爱国情怀的任公先生。

相关链接:

1、梁任公:

(1)简介:即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 。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后师从康有为。1894年,参与“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失败后,出亡日本。1912年,回国;1915年,参与策动反对袁世凯的“云南起义”;1920年后,脱离政界,专心学术;1929年,病逝。

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中国学者。“中华民族”这一词语的首创者。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本新文学杂志《新小说》。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总约一千四百万余字,合编为《饮冰室文集》。

代表作之一《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2)《庄子·人间世》有云:“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我今天早上接受国君诏命到了晚上就得饮用冰水,恐怕是因为我内心焦躁担忧吧!)饮冰:形容惶恐焦灼。为人臣者的忧国忧民。

戊戌变法失败,光绪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到日本。他原“抱定一死的决心”,只因谭嗣同郑重托命及日本公使力劝,才逃离虎口。到日本后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可见其内心的惶恐焦灼,他忧国忧民、忧心如焚。 (3)梁任公更是培养子女的高手,梁启超九个子女皆俊才:长女梁思顺,诗词研究专家; 长子梁思成,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次子梁思永,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三子梁思忠,英年早逝的炮兵上校;次女梁思庄,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四子梁思达,著名的经济学家;三女梁思懿,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女梁思宁,革命军人;五子梁思礼则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科院院士。

2、作者梁实秋: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社,主编《新月》月刊。后迁至台,历任台北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英语教研所主任、文学院院长、国立编译馆馆长。他的散文 “不少为传记和怀人之作,文字清丽、淡雅,别具一格。他记述人物很有特点,善于撷取

一、二个或几个印象鲜明的生活片断来刻画人物。”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3、写作背景:1922年3月,梁启超应清华文学社之邀,在清华大学做了《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专题演讲。本文即是对那次演讲所做的一篇评论性文章。

4、注释:

(1)《箜篌引》的故事: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箜篌,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在清代刘鄂的《老残游记》中有介绍,这种乐器有点像我们现在的竖琴。其声凄凉悲怆。

翻译:一个披散白发的疯颠人提着酒壶奔走。眼看那人要冲进急流之中了,他的妻子追在后面呼喊着不让他渡河,却已经赶不及,疯癫人终究被河水淹死了。那位女子拨弹箜篌,唱《公无渡河》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其声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任公先生讲这首诗时这般感慨,这样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一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他想到了谁呢?

先生是由《箜篌引》中这个强要渡河的人想到了谭嗣同,先生如此之悲是因为他曾经与谭嗣同一起为国家变法图强而努力,谭嗣同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直面死亡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生的一腔爱国情怀!

(2)《桃花扇》:“高皇帝,在九天,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你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

它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借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离合之情,写南明兴亡之历史,进而悲叹明朝灭亡的。这里的“高皇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帝,他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身亡。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移人,他也自杀身死,终年34岁。

可是崇祯帝死去距梁先生当时是已近300年,和任公先生又没什么关系,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先生这样的悲伤流泪,定是触动了他的内心,它究竟牵动了先生内心怎样的伤痛呢?

任公先生悲的不是崇祯,是崇祯帝让他想到了光绪帝,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3)杜氏的“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氏即杜甫,这里提到的是他的作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致使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此时诗人听说战乱终于平定,自己盼望多年的安定和平终于到来,自然喜极而泣。

任公‘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可见先生一定是与这首诗产生了共鸣。那么,先生所处的时代社会状况与杜甫当时可有相似之处?任公与杜甫之心又有什么相通之处呢?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最为动荡、混乱的时代。当时中国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先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国家动荡让他涕泗交流,战乱平定国家安定让他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先生希望国家安定、富强。从他的哭与笑中我们可以看出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

上一篇:利润分配程序与方案下一篇:绿色食品的基本概念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