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研究性论文范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化学研究性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科学建构化学课程理论体系对于现代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构建以文化学及课程理论为基础的化学课程文化学体系,以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化学课程,利于实现化学课程的文化性复归。

第一篇:化学研究性论文范文

高中化学教育中绿色化学教学研究

【摘 要】绿色化学思想主要是面对于自然、科学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出的,倡导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化学理念,对工业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将绿色化学的思想应用到高中化学的教学中,能够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环保、自然的科学意识,不但能够对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有帮助,还能够为学生将来参加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绿色化学;高中化学教育;教学研究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不断推行,环境问题和绿色化学理念已经在化学教育中得到了认可。绿色化学是以保护环境,节能减排为前提新型的化学教学理念,旨在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为止,绿色化学理念已经被世界上的许多国家认可并实施。高中化学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较为基础,同时高中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模式的黄金时期,因此在高中化学教育中引入绿色化学的理念,能够从根本上树立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一、高中化学教育中绿色化学理念的特点和重要性

1.高中化学教育中绿色化学理念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化学教育在重点培养学生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是将教学重心放在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化学原理、物质组成等知识的基础上,更是通过生活中出现的化学相关现象讲解来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化学改善生活。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结构的同时,将绿色化学理念渗透到学生的脑海中,树立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能够将绿色化学理念正确的运用出来[1],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做出一份贡献。绿色化学理念的引入,将化学教育分割为环境保护和知识储备两个方面。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理性的认识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将一切化学的应用放在维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2.高中化学教育中绿色化学理念的重要性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的体系中,并没有明确的引入绿色化学理念,许多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将教学重心放在应试上面,对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十分微少。以往的化学教材主要涉及到的知识都是物质的构成、结构、性质等等,极少涉及到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去解决工业发展中给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绿色化学理念与之不同的是,通过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去学习理论知识,指导实验,从而对如何生产出对环境友好的化学产品进行创造性的探究。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的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国民在环保意识上却十分薄弱,这就造成了我国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而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能够保证工业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协调,使学生对化学的恐惧和偏见减少,因此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教育中的渗透十分必要。

二、将绿色化学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1.教材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要想将绿色化学理念深入的渗透到学生的化学课堂上,首先要立足于教材的基础内容,将教材中涉及到的水体污染、重金属污染、温室效应等与绿色化学和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内容详细讲解,同时将其中的关键知识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意识到绿色化学理念的重要意义。

例如在讲解水体污染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水体污染这一部分内容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讲解清楚,并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对附近的水体样本进行采集和检测。

2.要将绿色化学理念融合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具备绿色化学意识,然后才能将绿色化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只有将绿色化学理念深入的融合在教学内容中,才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绿色化学的意识。例如,在氯气的性质这一课中,在讲到漂白性质时,教师可以引入双氧水的漂白作用,并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分析,双氧水的漂白作用比氯水的漂白作用更加清洁,对环境友好,因此在将来,工业上会大量使用双氧水来代替氯气作漂白剂。这种对比,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两种物质的漂白作用的印象,同时,通过两种漂白剂在工业生产中对环境的影响的对比,使得学生在潜意识里形成了绿色化学的意识,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重要途径。

三、将绿色化学理念渗透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

实验是沿着课堂教学理论的重要手段,化学的学习离不开化学实验。因此将绿色化学理念融入到化学实验的教学中,能够从根本上是树立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2]。

1.尽量简化化学实验

所谓的简化化学实验,就是能够满足实验要求,并且得到预期实验目标的前提下,对原有的化学实验内容进行调整,尽可能使用精简的化学仪器和少量的化学药品以及试剂,使实验过程中排出的气体和废液量减少,从而减少实验过程中废气和废液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在氯气的性质的实验中,选择小号的烧瓶对氯气进行制备,同时在培养皿中滴入其他需要用到的试剂,使氯气产生后直接扩散到其他试剂上,达到制备氯气和验证氯气的漂白性的目的,有效地减少了氯气在空气中的排放,同时节约了化学实验仪器和化学实验药品。

2.严格规范实验操作的步骤

在设计实验时应对实验的步骤进行反复的推敲,从而增强实验的规范性和可实施性;此外,在实验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实验设计规程,认真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对化学药品要准确称量,切不能私自更改实验步骤以及随意丢弃实验废物。若不严格规范实验操作步骤,很容易导致意料之外的实验事故的发生,为其他人带来人身安全的危害;同时还可能造成不安全的化学药品对周围的环境污染。因此,严格规范实验操作步骤,不仅是保证化学实验安全性的前提,也是绿色化学理念的体现。

3.尽量使用绿色无害的实验材料

高中化学实验室一般都安排在学校的教学楼内,这里的学生密度很大,如果实验过程中一些有害物质泄漏或者发生其他实验事故,不但会给实验室内的学生造成危害,还会对楼内其他学生和教师带来安全隐患。因此,在满足实验要求的前提下,尽量使用绿色无害的实验材料。例如在学习NO2与N2O4相互转化的这部分知识时,由于NO2和N2O4具有一定的毒性,教师可以选择连通烧瓶作为实验装置,这样既不影响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还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实验环境,同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学生绿色化学的理念。

4.正确处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三废”

在实验后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三废”进行回收处理,是体现绿色化学理念重要途径。实验过程中的“三废”根据其性质,有许多处理方法,其目的就是消除这些物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时,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实验过后残留的废气、废液、废渣。例如在实验后,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将实验残留物质进行分类处理,每个实验室内至少要有两种废液桶,一种用于回收水溶液,另一种用于回收有机溶液。

5.借助于多媒体教学

当教材中涉及到的一些实验具有高危性,不适合在课堂上演示更不适合学生动手操作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模拟和播放。同时在实验中的一些关键步骤和重点现象能够放大以及回放,使学生对实验的观察更加清楚和仔细,不但能够贯彻绿色化学的教学理念,还能够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四、结论

绿色化学理念应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教育的始终,让学生对化学与健康、环境、能源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工业绿色化发展的重要意义。高中学生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积极向上的意识的最佳时期,因此化学教师应利用一切教育机会,潜移默化的将绿色化学理念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桂花. 绿色化学思想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体现[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09:51-52.

[2]毋红丽. 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渗入思考[J]. 生物技术世界,2014,09:167.

作者:陈喜华

第二篇:化学课程文化学研究初探

摘要 科学建构化学课程理论体系对于现代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构建以文化学及课程理论为基础的化学课程文化学体系,以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化学课程,利于实现化学课程的文化性复归。

关键词 化学课程文化学 化学课程 课程文化学 课程理论

1 问题的提出

2001年国家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全面、和谐发展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化,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此次课程改革把课程当作一种系统工程进行设计,并把课程结构性改革作为这一系统的突破口[1]。而要重建化学课程结构,应特别关注课程的综合性、平衡性、超越性和开放性。另外要保证课程改革的持续性,就必须构建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平衡体系。

化学课程文化学是将化学课程视为一种文化,与传统对化学课程科学性、工具性的认知存在本质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化学课程文化的自我建构性特点与属性上。作为一种建构性文化,化学课程文化的知识属性表现为生成性而非“占有”性、批判重构性而非接受性。化学课程文化的建构性属性表明它不是照搬来的、定论性的“原文化”或“他文化”,而是一种探究性、自生成、自组织的文化[2]。

化学课程文化学研究的价值在于回答了课程建构的根本性问题,即课程自身文化属性的缺失;以文化性的视角批判传统课程理念的错谬,省思现代课程的发展;解决化学课程在发展过程中,因人群的认识性偏差而造成的结构性误区;从课程文化的品性确定化学课程自身所应具有的完善自身结构的属性,以建构科学合理、动态平衡的课程结构。

2 化学课程文化学的内涵研究

化学是研究物质特性的实用性科学。其从实用技术的苦苦探询,到学科体系的逐步完善,始终见证着人类历史的文化变迁与文明兴衰,其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隶属于人类文化这一大的概念范畴之中,其自身的形成、发展规律,都必须遵循文化学的客观规律;但作为自然科学其本身除了具备文化的基本属性之外,还具备以下特殊的文化品性。

2.1 化学文化内涵的界说

2.1.1 化学的特殊文化品性

(1)化学文化是思考人与生态圈关系的文化

化学是人类在接触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它在突出表现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成果同时,更加表现出人类对于自己与所处生态圈的关系的思考。人类在研究化学同时更加了解物质生命形式运动的基本规律。化学是改造的科学,更是协调的科学。人在改造自然同时也必须正视自己的改变,其本质表现了东方哲学中“和”的理念。这一属性是化学文化发展的基本导向。

(2)化学文化是实践性的文化

化学是实用性科学,是注重方法论的学科,因此化学文化是具有实践性的文化。实践性是兼具物质性与意识性的概念。实践是沟通物质世界与意识形态的桥梁。首先,它是人类通过物质性手段,改造世界,以达到精神满足的活动。其次,人类又促使方法论升华为意识阈限的认知元素,以指导今后的实践活动。实践性是化学文化的第一特性。

(3)化学文化是逆向思维文化

化学是通过对微观领域的研究揭示客观规律的科学,它所讨论的是物质存在与变化的合理性,反映了人类的逆向性思维。逆向性是化学文化的第二特征。

2.1.2 化学文化的内涵界说

根据逻辑学“定性释义”原则,笔者由上述文化品性归纳出广义化学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人类通过改造所生存的物质系而获得,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物质性、意识性兼具的运动平衡实体。其使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是人对生态圈(包含物质系和精神系)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

化学文化一般包含紧密相联的3个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3]。因此其组成的内核包括:人类利用化学方法改造、发现的物质元素;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化学文化体制;人类在创造化学文化时所产生的求真、务实、践行、积极、创新等精神元素。化学文化所包括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应成为文化传承内核,即课程内容。

2.2 化学课程与化学文化特殊的逻辑关系

2.2.1 化学课程是化学文化的催进剂

化学课程是以实验、实践为基础的,在课程转化过程中,化学文化中精神层面的要素很容易以物质为手段通过制度层进行传递,实现文化再创造。但文化的精神层面内核很容易流于形式化的信息层面。而化学可以透过实践特性有效地对精神层面内核传递进行促进。因此化学课程是化学文化的催进剂。

2.2.2 化学课程是化学文化的梳理器

当人在化学课程学习过程中,以化学微观视角考量事物发展规律,使人学会对文化进行梳理,更客观地从事物发展规律来考量。在逆向思维、微观考察过程中知识被重新整合,结构被梳理得更加清楚,文化的内核及结构更加精练,更利于传承。

2.2.3 化学课程是化学文化的整合器

当人们基于实践,以逆向思维考察物质发展变化规律的时候。文化的阶级属性就大大降低。化学的实践性降低了认知的阶级性,促使文化在更大的区域内泛化、流动,进而促进更广范围的文化整合,最终使这部分文化成为人类共有的财富。

2.3 化学课程文化学内涵的界说

化学课程文化学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实践科学。其通过文化学建构独立的化学课程文化理论体系,解决化学课程中长期存在的文化性缺失问题。应当看到化学课程文化学的研究目标是直指课程实践的,即以文化学的方法论解决现代化学课程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此即为该学科的实践价值所在。但需强调的是化学课程文化学的这种实践研究逻辑,是从课程的内在机制解决结构问题,而非线性的技术、方法性研究模式。

3 化学课程文化学的研究意义

3.1 重定化学课程研究价值取向

课程的价值取向,是课程文化取向的外在表现,是课程文化品性的基本表征,确定化学课程的价值取向,进而就可以确定化学课程的文化品性,这是化学课程文化反思的着力点和出发点。化学课程文化与传统突出伦理政治、适应社会生活、强调个人发展的价值取向有所不同,而是在其基础上有升华与发展[4]。

3.1.1 文化性价值取向

化学课程文化学的价值观念是把课程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进行研究,还原化学课程的文化本相。化学课程的文化性缺失根源,就在于漠视化学自身的文化品性。在化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对其关注始终集中在科学主义、工具主义价值取向上,根本不尊重化学独特的文化地位,甚至否定化学是一种文化性存在。因此,在化学课程中根本就无从谈及文化性,所有的不过是对文化信息的传授,而非真正意义的文化传承。化学文化传承,更重要的是对化学文化中人文理念、文化内核的传承,使学生在学习化学课程时获得文化熏陶,其化学文化素养能够得到培养与提升。

3.1.2 综合性价值取向

传统教育认为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能发挥作用的知识才有意义,这个命题本身是正确的,但在实用主义价值取向驱动下,人们认为将化学文化物化、简单化为实用性技术才更有教育意义。因此教育成为知识的生产线,生产出的学生毫无个性,而能够激发个性的知识则被视为无教育价值的知识被弱化,甚至被剔除出教育体系。

什么样的知识才有意义呢?使学生个性发展,承袭社会文化发展传统的知识才真正有价值,这不仅仅包括知识、技术,更要包括化学文化中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的丰富文化元素。只有这样化学教育才能真正还原其文化本相,解决文化性缺失问题。

3.1.3 平衡性价值取向

还原化学的文化本相不是泯灭化学的科学属性,而是寻求以文化性为基础的人文主义、科学主义平衡。在一种失衡的文化中,即使存在着文化间的关联、联结和协调,也有可能导致文化的崩溃,为了维持化学文化的整合,文化系统自身需要一定程度的平衡。在化学课程改革历程中,人们总是由于关注到了课程中的失衡,为了寻求平衡而开始新的课程改革的进程。但是却总是在取得平衡的时候,无法很好地保持,又走向新的失衡。

文化本身具有包容性,其要求文化是平衡的实体,化学传统课程的偏执就在于过分强调科学性,忽略文化性,使得课程形式不断翻新,课程实质却没有变化,这样的思维逻辑无法解决化学课程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3.1.4 群体性价值取向

20世纪末人本主义思潮兴起,教育家从对学校的关注、教师的关注,转向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强调个性固然重要,但是在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中,这种美好的初衷也开始走向极端。课程培养出的学生确实很独特,但是独特到在社会群体中很难彼此相处,无法相互包容。

化学课程文化学强调化学课程应当培养包容的个体,以形成更为强大的群体。个性教育固然重要,但共性的公民教育、集体教育也必不可少。化学课程文化学的价值取向是强调包容的群体性文化课程体系。在化学课程中强调合作,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导向之一。

3.2 重构化学课程研究理论体系

传统化学课程理论以教育学、心理学、化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虽然化学课程以科学知识为主体,但在课程发展过程中人们错误地将教育的主体,误判为教育的属性,使得化学教育和其他自然科学教育一样,成为独立于文化体系之外的科学系统组成元素。但是随着课程研究价值取向的厘正,化学课程的理论基础也应当回归文化,这样才能保证研究的方向性和有效性。

3.2.1 基础理论的重新定位

化学课程文化学认为化学课程的基础是文化学,而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化学等理论是其研究的方法论。化学课程需要通过这些学科的规律去认识、研究,但是研究的方向必须符合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最终产生的研究成果也必须统合于化学文化系统才能产生价值。

3.2.2 理论发展模态的重新定位

课程是文化的特型,其自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自生成的、自组织的发展模式。因此课程发展也应当是自生成、自组织的。因此化学课程文化学不但为化学课程方法论研究提供了帮助,更为化学课程自身的理论发展提供了可能。

在教育改革中课程文化的创新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课程文化精神的重建和课程文化模式的转型。其途径是转变传统课程文化的外在指导和外在教化为内在启蒙和内在教化,促进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市民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元素的交汇与融合,从而使新课程文化的精神在生活世界的根基上生成,文化模式在对话中形成。

3.2.3 重建化学课程研究方法系统

传统化学课程的研究是以比较和实证为基础的,并加之科技哲学、系统论和管理学的研究范式,在比较中寻求变化,在实证中不断创新。但是其方法是单维的横向比较模式。虽然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但不能解决发展的结构性问题。虽然教育体制和形式在不断创新,但由于基础理论发展的制约,使得创新大都没有质的飞跃。所以,化学课程文化学在重构课程研究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双向多维的方法论体系,解决理论原创问题,以促进教育理论真正发展。

3.2.4 重塑化学课程研究实证模态

化学课程文化学的研究目的是直指课程重构和课程开发,这是其实践价值的重要体现。而理论创新意识依托于课程重构而发挥功效,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谈和无价值的。所以实证模态的重塑把化学课程文化学研究推向了又一个高度。

化学课程文化学的研究思维,就在于寻找一种平衡:一种观念与实践的平衡;一种共性与个性的平衡;一种为人与为我的平衡;一种理智与情感的平衡。平衡是属于艺术的,也是生活的,更是化学课程文化学的实践与哲学的思辨。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 郝德永.教育研究,2001,(6):61

[3]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

[4] 靳玉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4):2123

作者:廖志刚 裴 波 季春阳

第三篇:初中化学课堂趣味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内容摘要】趣味横生的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充分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本文从实验现象、实验过程、家庭实验三方面阐述如何设计极富趣味性的化学实验教学,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有效性参考。

【关键词】初中 化学课堂 趣味 化学实验 教学研究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寓教于乐成为教育者纷纷效仿、实践的教学模式。化学实验,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不易理解。展开趣味性的化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化学课堂更生动,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初中学生化学学习激情,促进出初中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提升,同时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一、设计趣味性的实验现象

依据规范的流程,使用实验工具、化学物品等展开实践验证真理的过程,就是化学实验。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化学现象,虽然这些化学现象看似千变万化,其中却总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而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就是透过化学现象掌握化学规律的学习过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实验热忱,教师需挖掘化学实验的神奇之处,并将之呈现在学生面前,勾起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而当学生带着满腹疑问进行化学实验探索时,其学习的驱动力、效率也很愈加明显。如,“碱的通性”,在未系统学习这一部分知识前,学生尚且不知道碱的属性。碱能可以使无色的酚酞试剂变红,教师可据此设计有趣的“魔术实验”。首先,教师先准备一张白纸,在白纸上用酚酞试剂描摹一朵木棉花。为了呈现更加神秘的“魔术实验”,教师应将白纸晒干,在学生面前,出示一张完全空白的纸。接下来,教师将碱溶液稀释,用滴管吸起几滴碱溶液。碱溶液滴在白纸上,学生可见一朵木棉花一点点地浮现在白纸上面,化学现象的神奇令学生折服。在叹服之时,学生的探索热情也被释放出来,他们都渴望揭开蕴藉在化学现象背后的科学真理。教师需再将实验过程原原本本地在学生面前操作一次,当学生理解其中本质规律之后,教师可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魔术实验”。

二、组织学生体验实验变化过程

趣味性的化学实验教学,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让学生切身体验化学实验的变化过程。唯有切身体验,学生才会调动感官功能体悟化学这门学科的神奇与趣味,继而掌握化学学科的精髓所在。在这整个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求知,化学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基于此,教师需科学策划化学实验教学,特别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实验,更加需要规划好流程,让实验秩序井然、实验数据精准。如,适量的CO2能够使得Ca(OH)2的澄清溶液变混浊,其原理为:CO2+Ca(OH)2=CaCO3↓+H2O。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生切身感受Ca(OH)2的澄清溶液变混浊的过程,体悟化学这门学科的精妙绝伦。实验过程如下:第一步,教师准备几支试管,里面装着Ca(OH)2的澄清溶液;第二步,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支试管;第三步,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根吸管,小组成员有序将吸管放置试管中,朝着吸管呼气。实验结果:Ca(OH)2的澄清溶液一点点变混浊。这样的实验教学形式,趣味横生、气氛活跃,学生对实验现象感到疑惑,却惊叹化学反应的神奇,为探索答案而不断提问、思索。而直接体验的形式所获得的知识,将会深刻地、牢固地存储在学生脑海中。

三、重视布置家庭实验任务

化学知识是科学家在漫长的历史探究中沉淀的精髓。化学实验授课,就是教师将探索过程进行还原、再现的过程。虽说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却也与生活息息相通。将化学实验与生活相结合,可以让繁难的知识简单输出,让化学实验教学更具趣味性。因而,教师不妨根据学生生活体验,组织家庭实验活动。如,教学“酸的通性”这部分知識,教师可以以任务的形式展开家庭实验活动。任务内容为:设计“家务小能手”主题活动,第一,利用食醋消除茶具污垢;第二,将铅笔芯碾成粉末,将之放入锁头里,可以消除锈迹;第三,敲一个鸡蛋,将蛋壳投入醋里面,观察其变化。做完这些家庭实验,学生会有不少心得体会,教师可让学生将实验感触书写出来并在课堂上将之与同学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探索化学现象、解决生活难题,这种自主学习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思维习惯,提升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总之,兴趣可以提升化学实验教学的效率,因而教师需挖掘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兴趣点,重视家庭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让兴趣支撑学生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化学学习难题。

结束语

关于初中化学课堂趣味实验教学,教师可设计趣味性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惊叹化学的神奇之处;教师可组织学生体验实验变化过程,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求知;教师需重视布置家庭实验任务,让学生操作化学实验解决生活难题,总而言之,让学生产生好奇心,产生学习探究的激情,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学生才会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最后希望本文可以抛砖引玉,促使更多的教师投入初中化学课堂趣味化学实验教学研究中,以提升初中生的整体化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邵长杰. 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7(26):129-129.

[2] 刘玉红. 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新课程研究,2017(8):96-97.

(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吴有训实验学校)

作者:左志坚

上一篇:药学本科毕论文范文下一篇:网络安全小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