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之我见范文

2022-06-17

第一篇:乡村振兴之我见范文

中国乡村振兴之我见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将为乡村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地发展锲机。党和国家为什么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着哪些主要问题? 我们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将采取哪些相应的对策? 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

党和国家之所以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是因为乡村的振兴在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实现; 关系到农村乃至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系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 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我国目前乡村来看,我认为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 缺乏意识

就当前中国农村来看,绝大多数农民、村干部甚至一些乡镇干部缺乏长远的规范意识、大局意识、政治意识、环保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等,这些意识的缺乏将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开展; 将影响乡村的可持续的发展; 进而影响党和国家宏伟目标的实现。

(二) 缺乏财力

我们常说,办事需要钱。就当前中国农村来看,一些村级组织财力缺乏,没有收入来源,有的甚至还负债累累,村级建设主要依靠上级的财政拨款,这种现象不解决,将严重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 缺乏人才

我们常说,当今世界的竞争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笔者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必须有人才的支撑。但纵观当今的乡村,人才非常短缺。这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 (一) 加强乡村思想建设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首先加强乡村的思 想建设,提高村干部和村民的大局意识、政治意识、规划意识、环保意识、责任和担当等意识,增强村干部和村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 加强乡村组织建设

一方面,乡村要加强村党组织建设,主要在提供经费、配齐人员、 业务指导等方面下功夫,提高村党组织的凝集力、影响力、战斗力;另一方面,乡村要建立和完善各类社会组织并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为乡村经济的发展建言献策,比如,组建农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农 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根据需要,可成立蔬菜、种植、养殖等协会,为农户提供种植、养殖等技术和销售服务。这有利于农户既增产又增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才能科学制定战略规划,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三农”问题也是我党持续关注的重大问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上再次强调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前景广阔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由此可知乡村振兴发展必须要做到(一)夯实农业生产能力(二)实施质量兴农战略(三) 构建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四) 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五) 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我相信,只有做到以上五点,乡村才会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乡村振兴大旗,坚持精准扶贫,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打好这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

第二篇:乡村振兴基层如何干之我见

乡村振兴基层如何干之我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事关城乡统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大文章、大课题。基层作为主战场,如何发挥“主人翁”作用,抓住关键,精准发力,大显身手,作为一个乡镇干部,结合实际,我觉得要从“四个一”入手。

一、锻造一支过硬村干部队伍,当好“领头雁”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农村强不强,就看领头羊。村干部作为推动农村工作的主导力量,作为“一线战斗员”、“一线指挥员”,是乡村振兴的操作者和实践者,更是排头兵、领路人。

一是要有干事创业的劲头。

由于受石油资源开采的冲击,很多村干部盯利益的多、干事业的少,被动工作多、主动创业少,为个人想的多、为村民谋富的少,更有部分资历深、年龄大、根基劳的村干部思想保守,固化封闭,甚至成了改革的绊脚石、拦路虎。因此,要教育引导村干部强化责任意识,把“村”当作“家”来看待、来经营,多谋事、多干事、干成事。要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举好旗、领好路,以“跳出村子看村子”的格局和视野,发挥好本村特色优势,想村民治理、谋产业发展、育文明新风,带头实干、带头践行、带头落实,真正干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好事,进而凝聚民心,形成合力,引领发展。要引导村干部主动在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攻坚方面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能为群众的事“磨破嘴、跑累腿、操碎心”,吃得下亏、受得下气、耐得下心、下得下苦,任劳任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不过于计较个人得失,不追求个人名利,心里装着群众,主动服务群众,真正成为群众心中的“主心骨”。“民不患寡而患不均”,乡村治理村干部必须要主持正义和公平,关键时刻要讲真话、讲实话、说硬话,敢碰硬、敢担当、敢作为,树正气、抑邪气、扬新风,杜绝优亲厚友、厚此薄彼、欺弱凌强。

培育一项致富主导产业,牵住“牛鼻子”

二、

一要示范抓。

产业兴、百姓兴。培育主导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结合我县实际,我觉得要在主打山地苹果,探索特色种植,做精乡村旅游上下功夫、做文章。山地苹果作为全县主导产业,也是我县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目前,全县山地苹果发展到了攻坚期、关键期,必须要在管理上狠下功夫,倾全力进行打造和培育。要坚持点上精抓与面上到位相结合,农户自管与合作社、能人大户流转相结合,产中培育与产后服务相结合。要倾全力抓一批精品示范园,通过政府推、支部领、能人带、技术撑的办法,精细抓、抓精细,示范抓、抓示范,地下施肥和地上树形修整并重,田间套种与设施配套同行,农户自管和干部监管并抓,要真正让示范园结出好果子、卖上好价钱、带出好路子。加大山地苹果的投入力度,重点在农资、农机、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以奖代补,谁干扶谁,谁管的到位,扶持谁的力度大,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对因各种原因常年无人管护的园子,要通过村集体合作社、能人大户流转的形式进行管理,确保点上出彩,面上到位。要把发展产业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走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的路子,探索发展既有经济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的特色种植,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找准路子,依托园区,通过“能人带、支部领、项目扶”的办法,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打出品牌,走农旅结合的路子,打造春赏花、夏休闲、秋摘果、冬滑冰的乡村旅游项目,为乡村振兴再添动力。

三、推崇一种文明新风尚,提振“精气神”

一是移风易俗育新风。

文明的村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器。净化村风民风对我县来说迫在眉睫,目前,石油开发致使我县村风滑坡、民风不正,偷盗抢、懒汉二流子居多,不诚信、不养老普遍存在,喝酒风、赌博风盛行。要依托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村民议事会“一约四会”,开展村贤说事了事、道德讲座、家风家训教育,大力摒弃陈规陋习,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把培育文明新风的“虚功”实做、“慢活”快干,让好的习惯蔚然成风。要大力开展脱贫之星、产业示范户、孝老爱亲典范、道德模范、诚信村民、文明家庭等各类表彰活动,选树模范典型,立标杆、正风向。要对先进典型事迹进行大肆宣传,让文明之风盛行,切实形成移风易俗新风尚。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和“十个没有”平安创建活动,重拳打击拦水挡路、缠访闹访、拦截打黑等乱象,清扫歪风邪气,弘扬社会正能量,形成积极向上的村风民风社风。

四、深化一项农村改革,激活“内动力”

一是要让深睡的资源活起来。

当前,我县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产业培育难度较大,农村资源大量闲置,农村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不足,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严重受限,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活力所在。要盘活集体现有的土地、水域、生态、文化等资源,挖掘潜能、开发利用、培育实体,发展村集体经济。要加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的宣传教育,要让农民知道改什么?怎么改?能带来什么好处?引导农民积极投入改革中,入地入资入股,规模发展、合作经营,进而提高农村各类资源要素配置和利用效率,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要依托各类专业合作社、企业、能人,培育村集体经济实体,稳固村集体经济的收入渠道,真正做到家家有收入、户户能受益、乡村能振兴。

第三篇:中华传统文化振兴之我见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

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仁,义,礼,智,信”。

1、儒家文化之“仁”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2、儒家文化之“义”

所谓的“义”,即“宜者,义也,尊贤为大”。原意是指做事的标准,事情是否应该做,是否合适,是一种世俗的规定。后来指国家的法律、法规,国法家规。现在逐渐演化为一种封建的官文化。“义”则是 “人成为人”的保证。实际上,中国的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讲求的是“天地君亲师”,重视“孝”,倡导的是“父权家长制”的封建作风,讲“忠孝不能两全”,“家天下”对社会是有推动作用的。“尊贤为大”,之所谓“贤”就是贤人,有才、有德的人 ,这在古代与官是等同的,只有贤人才能身肩官职。“立天之道,曰阴曰阳”,强调和天保持一致,“天人合一”,“天之德,大也”,人有生存的各种权利,这是不同于动物的。这也是一种原则。

3、儒家文化之“礼”

关于“礼”的形式与本质,也就是“文”与“质”的关系,孔子有一个总的说法,就是“文质彬彬”。这里体现了一种人格美。仅仅就人的情感说,它表现的是人的最朴素、原始的一面,在人的交往中体现的是其乐融融的和谐,而礼之形式恰恰有一个节制、文饰的作用,所谓“以礼节之”,使人的真情实感在实践出来时,不光富有道德的内涵,而且体现了一种美,这就是“文质彬彬”,也是孔子评价韶乐时所说的“尽善尽美”。

4、儒家文化之“智”

“智”在先秦儒家道德规范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智”字虽然出现较早,但在西周以前,并不多见。只是到了春秋末期之后,“智”才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而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则是伟大的思想家 - 1 -

孔子。在孔子那里,“智”已经是一个明确的道德规范,成为衡量人们行为的一个重要道德标准,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儒家文化之“信”

“信”指待人处事的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衰落原因

文化是一个人的根,文化也是一个国家的凝聚力,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文化去确认自己所归属的民族和国家。而在今天,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已经严重衰落,中国人的群体意识,对民族和国家的归属感大为降低,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将来有一天我们国家可能就会四分五裂。

我认为中华文化的衰落首先原因就是教育问题,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社会的教育,每个人对传统的文化的学习都是在生活中潜而默化地进行的,而不是现代化课堂学习的结果。

1、中华传统文化的衰落,首先应该归因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我们拥有了一套“完善”的教育系统,从幼儿园到大学,将一个人3岁开始就从家庭中夺走,一直到成年,夺去了他接触传统文化的重要机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家长放弃对孩子的教育任务,把孩子的教育全部推给教育系统。因此在新的一代中,与传统的中华文化是渐行渐远。

2、学校中的课堂教育本来就不是传播传统文化的地方,但中国的教育系统要对传统文化的衰落负上重要的责任,一是因为这套教育系统从小就把孩子从家庭中夺走了教育权。二是现在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应试教育制度虽然让学生学习了许多“科学”的知识,但也进一步几乎完全隔绝了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

3、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社会,尤其是媒体和传统节日的活动,可是国内的电视台很少报道这些文化活动。

三、为什么要振兴中华传统文化

1、民族精神是屹立世界、振兴中华的根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有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我们的根。鲁迅先生说过一句名言:越是民族的东西越容易走向世界,越容易被世界所接受。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深邃的思想、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灿烂的文化艺术。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人的精神根源,而且也是东亚大部分国家文化的归依。日本皇太子其乐融融的的长女取名:爱子,称号:敬宫,其“爱”和“敬”出典于中国古籍“四书五经”之一的《孟子〃离娄章句下》中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爱之”一句。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现代中国人的精神血脉,几千年一脉相承至今,博大精

深,这是我们立足的根。俄罗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民族性格,没有国民风貌,就不是生动活泼的有机体,而是机械的实验标本。”我们为我们的文化而自豪。

可是在今天,我们的文化也面临挑战,整个世界的全球化已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也随之而来,它一方面为各民族文化互相沟通、互相交融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给了强势文化吞噬弱势文化、西方文化主宰世界文化以借口,对国家的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形成了挑战。我们的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弘扬民族精神就是应对这种文化全球化的战略选择,也是我们振兴中华的思想根基。

2、民族精神是民族团结、和谐融合的源泉。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现、民族凝聚力的所在。只有充分尊重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更大范围地团结海内外同胞,求得华夏民族的最大共识,从而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这应该成为中华民族团结的前提。

中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努力开发的。少数民族大多居于周边地区,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使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同中原地区的汉族互相交流。这种经济上的联系,形成了自然的凝聚力,再加上长时间密切的文化交流,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国各民族交往、团聚和统一的过程,也是民族大融合的过程。由此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和心理特征。从而今天民族精神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源泉。

3、民族精神是传承文化、文明做人的核心。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有道家的清幽自然,也有佛家的博大慈悲,还有诸子百家的丰富精微等等,其中儒家唯物而现实的思想体系最具有代表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它对个人的文明养成、健康成长有很现实的意义。两千年前,孔子就倡导“仁”的思想,这是对个人品格的修炼和要求,是人自身所具备的一种素养,如果不去修行和实践,这种素养就会被溟灭。这些年来,我就在想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社会中,由于缺失了最基本的道德,致使刑事犯罪和腐朽思想的抬头,甚至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这都是人性中“仁”字精神的丧失。孔子还倡导“礼”,“礼”乃世界之大道,是对社会秩序的一种要求。孔子“仁”与“礼”的思想不仅在中国人的行为和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在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地区也广泛传播。这说明儒家思想具有人类思想意识的共性。

综上三条可以看到,民族精神对现实有着重要的意义,可是现在在同学们中间不同程度地存在国家意识淡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减退、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漠视、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不强等现象,也出现了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勤俭自强精神淡化、和谐相处能力较差等问题。有一项针对上海市3300多名大中小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在文化相对开放的上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已显现疏离与隔膜。所以现在提出弘扬民

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十分必要,而且紧要。

越到商品经济时代的今天,越是要提倡并践行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华儿女、神洲子孙,都是有血性的,血液里流动着五千年文明的因子,澎湃着仁、义、礼、智、信的激情,最重要的是跃动着一颗“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心。当下,党和政府都号召要传承和发扬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我们理当坚决响应,责无旁贷去承担,并把这看成是自己光荣而自豪的义务。我们坚信,优良的民族文化是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就像美酒越久越香醇,已跨过五千年历史长河的中华文明,还在并将更加散发出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并与时俱进,绽放出历史与现实的光辉。

第四篇:“美丽乡村”建设之我见

“美丽乡村”怎么建?我认为,“美丽乡村”在蓝图描绘中至少应体现出“六个美”:即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庄整治环境美、产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兴村富民服务美、党员干部形象美。具体讲,要变“资源”为“效益”,做足生态文章。“生态好是我们的优势,要充分利用好这个优势,提高农民收入,我认为要以生态项目提升农民生活环境,壮大我镇集体经济。”;变“输血”为“造血”,挖掘乡土文化。农民幸福就是通过农村乡土文化的个性化展示、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培育和生活幸福感的有效唤起,为农民提供丰富充实的人文环境。这就要求我们打文化牌要从各村实际出发,发掘乡土文化要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形成处处有景观、村村有韵味的文化局面,使文化焕发新活力;变“被动”为“主动”,发挥党员作用。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党员干部,变被动为主动,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是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 “美丽乡村”建设要想全面顺利地推开,得靠党员干部发挥作用,每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要当好示范员同时,美丽乡村的建设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照搬照抄,需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发挥自身优势,挖掘深厚底蕴,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和乡土特色。

一、变“资源”为“效益” 做足生态文章

青山碧水画不如。走进红山村如同走进一个世外桃园,那优美的自然风光、田园野趣和一座座别致美观的生态小楼,到处都蕴含着生态理念,美不胜收;呼吸着新鲜空气,品尝着正宗的农家饭菜,放飞心情,那叫一个爽。红山村的优势是山水,潜力也是山水,生态环境是该村最大的也是最宝贵的资源。利用好生态资源,关键是把生态资源变成生态效益。基于这种理念,红山村人利用优美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建设大都市后花园,打造度假、休闲、避暑、养生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广州市劳模、党支部书记韩作庭告诉我们:“生态好是我们的优势,要充分利用好这个优势,提高农民收入,我们认为要以生态项目提升农民生活环境,壮大我村集体经济。”该村相继建造了生态文化走廊、生态公园等生态文化设施,制定了发展旅游业的计划,积极筹建高档农家乐和打造老年养生基地,深刻挖掘与红山村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竹文化、茶文化、孝文化、灰塑文化,并加以保护和传承。只有善于挖掘和保护生态,善于经营生态,善于从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方式培育生态理念,增强生态意识。通过优良的生态和优质的服务,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效益,把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产生绿色GDP,才能让农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变“输血”为“造血” 挖掘乡土文化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具体的项目建设,更多的是要体现文化的内涵。走访中我们发现花都竟有五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其中炭步镇的塱头村早已挤进了第一批广东省古村落的名单,还有四个则是2009年底入选的第二批古村落,他们分别为:炭步镇茶塘村和藏书院村、新华街三华村、花东镇高溪村。当我们走近这些乡村的古建筑群,还有水口营村的探花碑、旗杆夹和格木林,一下便被那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村民对文物保护的责任意识深

深地感动了,真羡慕村民们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恬静的像山水一样波澜不惊的生活。就是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古村落,竟然将中华民族几千年农耕文明的“文化之根”保存的这样完好,没有让它在历史变迁中失去辉煌,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当我们走进塱头村,看到那几十间公祠书院首尾相接,更引人驻足观赏、流连忘返的是那一排排镬耳墙,这在古代是有功名的人家才可以修建的。青砖黛瓦、古宅老屋,蜿蜒小溪、阡陌小道。沿着青云桥走过红棉树顺势而上依次可见34间书室、18条古巷、1间古庙、17座炮楼、30座首尾相连的古建筑群,历经宋、元、明、清、民国近千年的洗礼,至今仍在那里默默地散发着深厚的历史文化魅力。这些带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建筑,给整个村子带来了深厚的人文气息,它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就是古朴、宁静、致远。怎样保护、如何发展这份文化?如何才能让古村落文化之花常开不败,走出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路子呢?又怎样通过展示、利用这份文化遗产来实践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韵”的文化链呢?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美丽乡村”的重要内涵之一。农民幸福就是通过农村乡土文化的个性化展示、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培育和生活幸福感的有效唤起,为农民提供丰富充实的人文环境。这就要求我们打文化牌要从各村实际出发,发掘乡土文化要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形成处处有景观、村村有韵味的文化局面,使文化焕发新活力。

三、变“被动”为“主动” 发挥党员作用

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党员干部,“美丽乡村”建设要想全面顺利地推开,得靠党员干部发挥作用,每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要当好示范员。调查中发现,开始搞“美丽乡村”建设,每个村碰到的阻力都很大。找准突破口需要党员干部能站出来,为群众做表率。红山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之初,便从党员干部自家的房子入手,该重建的重建,该修补的修补,给群众吃了颗“定心丸”。二要当好帮扶员。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生活上关心群众,充分发挥各自长处,积极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帮助有困难的群众修补房屋、借贷货款,出钱出力,通过实施“一帮一”、“多帮一”的方式,用真情感化群众。三要当好协调员。在创建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困难,这时,党员干部就要凝聚在一起,想群众所想,解群众所盼。要广泛搜集社情民意,及时向党组织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早发现矛盾,主动做好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对正在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矛盾,及早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马溪村就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协调作用,邀请村里几位有威望的老党员,对“美丽乡村”建设不配合的群众主动上门做思想工作。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村里预备党员的作用,利用各自的人际关系,做通一部分不愿拆房群众的工作。四要当好管理员。不少村由于受落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垃圾乱堆放,不讲究卫生。硬件设施逐步完善之后,要在生态家园建设上下功夫。小布村就是由村内的党员干部轮流当管理员,督促村民在环境卫生建设上争当“示范户”。每周由管理员不定时地对村内各家各户的卫生情况进行评分,年终评出“十佳卫生家庭”。由村干部带领和帮助群众积极开展净化、美化、绿化,实现庭院洁化、村落净化。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党员干部作用,他们还推出了一套奖惩措施。年终由全体党员干部投票,对该年度表现突出的干部进行一定的奖励,而对不积极配合的干部,由村民代表通过村民大会讨论决定进行罢免,对工作

拖拉的党员给予警告。所访诸村一致认为,很多时候,党员干部的作用发挥处于被动状态,这样,村内的工作开展难度就很大。变被动为主动,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是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

四、变“统一”为“自便” 各村自己做主

当我们来到高溪村口一个绿树环抱的凉亭里,温暖的阳光打在一位老翁身上。这位老翁穿着拖鞋短裤,边抽烟边悠闲地和老伴聊天儿,享受着和风丽日。他指着不远处一栋漂亮的3层小楼房告诉我们,那里就是他的家。“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在农村也能过上这样的日子。城里哪有这么好的空气,哪有这么宽敞的房子?”在这位老翁的心目中,高溪村就是最美的乡村。在塱头村,67岁的黄伯忙碌地张罗着盖新房,按照村里的统一规划,他的房子将按照仿古特色建造。他告诉我们,村里这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前的臭鱼塘整治之后水变清了,绿树成荫,变成了环境优美的公园。“从家里一出来门口就是公园,村里空气也比城里好,要我去城里我绝对不去。”黄老伯笑着对我们说,塱头村就是他心目中的优美乡村。在家带孙子的江阿婆住在七庄,她对目前的生活也相当满意。她是年前刚刚搬进村里统一新建的联排小楼。“我们以前的房子又矮又破,能住这么好的房子我肯定高兴了。”美丽乡村建设绝不仅仅是为了给乡村一个美丽的外表,关键在于提升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实在在地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过程中,除了宜居、宜业、宜游等原则和古村落、古建筑的保护及名镇、名村的打造等需要“统一动作”外,应让各村根据自己的特色和实际情况在进行村庄整治和建设时以“自选动作”为主,有的要以生态旅游为特色,在“游”字上做文章;有的要大力发掘古村落文化,在“古”字上做文章;有的要在农产品和土特产上动脑子,在“土”字上做文章;避免千篇一律地搞一个模式,防止“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过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的面貌重现。到底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美丽乡村,各村应该自己说了算。提升乡村外部形象一定要结合乡村经济的发展,提升乡村自身的“造血”能力。如果仅仅把村子外表做得漂亮了,农民还是很贫穷,这样的美丽乡村就没有意义了,只是政绩工程而已。

第五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要振兴乡村教育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我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振兴乡村教育,乡村教育的落后面貌不改变,乡村振兴战略就无法全面落实。”民进海南省委副主委、海南省政府教育总督学潘惠丽委员说。

潘惠丽委员表示,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正在逐步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但是,乡村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最大的短板,教育发展中最大的不平衡仍然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仍然是乡村教育发展的不充分。

“现在农村教育体系不健全,幼儿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都有待完善,还没有形成全链条推进的有效机制。同时,农村各层级段教育呈现出来的突出矛盾也十分复杂,农村劳动力培训、职业农民培养的主体、职责、机制不完善。”潘惠丽委员摆出了自己在调研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 对此,潘惠丽委员建议制定乡村教育振兴发展规划,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中统筹部署、统筹推进。她说:“以构建学习型社会、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科学、系统地做好农村学校(含幼儿园,成人学校或站点)布局规划,使乡村各类教育有场所、有阵地,尤其要及早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指导标准,优化和稳定农村义务教育布局。”

除了做好顶层设计,潘惠丽委员还建议研究制定支持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流动的制度措施。比如:进一步细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切实解决城乡教师交流和流动的制度障碍;依托特色小镇、风情小镇建设,制定政策,积极引导城市公办优质名校在小镇办学建校,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下沉等。(记者 王晓樱)

上一篇:培养一流大学师资

下一篇:突破地方高水平大学改革难点,释放高校活力

上一篇:县残联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想对爸妈说的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