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

2023-01-14

第一篇: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

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李白是盛唐著名诗人,其诗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洋溢着火焰般的激情,具有“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构建起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新高峰,其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文坛、诗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现仅就其诗歌浪漫主义特色的内涵及其形成原因作简要的分析探讨。

一、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特色的内涵

李白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他以天才的艺术创造,在更广大的范围内运用多种手法,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

李白是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的诗歌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发出的时代的强音。李白诗歌绝大部分是抒情诗,在这些诗中,诗人不是冷静细致地表现生活,而是侧重于抒发个人炽热的内心情感,他以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表现出自己的鲜明的独创性。比如他在批判政治黑暗时,愤怒地斥责“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古风》其五十一.);在批判安史叛乱时,沉痛地呼喊:“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表达他的强烈愤怒。他在抒写理想时总是十分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其一),而在表达追求自由的心情时,更是十分狂放:“何时腾风云,搏击串所能?”(《赠新平沙年》)“大鹏一旦同风起,搏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都表现出一种豪放不羁,傲岸不屈的精神,特别是当他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发生无法解决的矛盾时,他的诗歌主观色彩就更强烈了。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陡然的发端,直抒内心郁结,可见其精神苦闷的强烈。接着转入描写登楼所见所感,酒酣兴发,飘然欲飞,似乎所有的烦忧一扫而空。然而现实的黑暗依然存在,感情也未平静。所以,后面的诗句反跌入更大的苦闷,希望在消极避世中寻求解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诗人就是这样抒写自己内心苦闷、抑郁以及追求与希望。上述这种炽热感情的抒发,使李白的诗歌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表现出鲜明的傲岸不屈的个性特征,体现了李白诗歌“壮浪纵恣,摆去拘束”(元稹语),以气夺人的特色。

(二)、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抒写情感

李白的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还体现在还善于运用丰富而又奇特的想象,来描写形象,抒写感情。他有时借助梦境仙界,捕捉超现实的意象,创造出美丽的理想世界,抒写自己鄙弃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诚。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熊咆龙吟殷岩泉,慓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鵉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魂动,恍惊起而长磋。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借助梦境,描写天鸡高唱、海日升空,熊咆龙吟,霓衣风马登超现实意象,渲染了仙界的瑰丽和美好,映衬了现实的污浊和黑暗,表现了崇高的理想。有的诗,他借助神话传说驰骋想象,大胆夸张,贯以奔放的气势,描写雄伟神奇的山川形象,寄托自已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蜀道难〉〉就是这样的著名诗篇。这首诗一开头,就融汇历史传说和远古于一炉,运用夸张手法,着力渲染“蜀道之难难于上清天”这一雄放基调,接着突出描写蜀道的艰难险阻:“上有六龙回是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

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诗中“六龙回日”的神话。黄鹤难飞的夸张,“扪参历井”的想象,多种手法迭互使用,融为一体,层层渲染山势高危,层层映衬蜀道难的艰险,。接着又以悲鸟哀号,子规夜啼等苍凉气氛,烘托蜀道山水图,寄托了诗人对壮丽山河的赞叹之情和对现实政治的某种隐忧。殷蹯称赞这首诗“奇之又奇”,并说“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凋”(《河岳英灵集》)。晚唐诗人皮日休说李白诗歌“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入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累累落落,莫非世间语者”(《刘枣强碑》),指的正是这类诗篇。

(三)巧妙地运用修辞抒写炽热情感

运用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以及拟人的手法,也是李白抒写浪漫主义情怀常用的艺术手法。有时,他既用夸张,又用比喻,“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燕山雪花大入席”(《北风行》),都是夸张中有比喻的名句。有时他又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结合起来,写自己强烈的心潮激荡:“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今乡送韦八之京》),把思念长安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神奇别致而又形象贴切。“南风吹归心,飞坠酒楼前”(《寄东鲁二稚之》),思念儿女的骨肉之情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愁心可寄,已是大胆夸张;寄与明月,更是奇特想象,对友人的思念便在诗中得到最好的表达。他又善于拟人化手法使大自然具有个性,为抒写感情服务,“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把无知无情的春风化为有知有情,他更善于以月拟人寄托情怀,“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有山月写成有情的同伴。“青天有月来是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把明月当成可以解答问题的挚友。《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问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怀邀明月,对影成之人。”同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拟人化的手法,把月影化成知己,以寄托自己的感情。

(四)语言通俗直白,直抒胸臆

李白的诗歌语言直率。即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些直抒胸臆的抒情诗句,如“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天生我才必有用,千斤散尽还复来(《江夏赠韦南陵水》),都是直率,自然而又豪气通人的语言。有助于展现其浪漫主义激情。李白的语言清新、豪放还体现在其不拘于格律,不雕琢子句,一切统一于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思流夜郎忆就游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李白思这两首诗恰好可以用来说明人也自己的语言特色,如《子夜无歌》。长夜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又如《早发白帝城》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都是用及其单纯自然而又豪放有力的语言表达了极深厚的感情。

李白决不使格律束缚感情,当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往往冲破格律的限制,出现一些散文化的诗句。如“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我且为君摧碎黄鹤楼,君亦为我却鹦鹉州。”(《江夏赠韦南陵冰》),对这一切其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现都很有帮助。 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二、独特的人生经历铸就其非凡的创作风格

“文如其人”,李白的诗歌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其独特的人生经历造成的。

(一)漫游山河形成其奔涌豪放的气质

李白生性好游名山大川,在其六十一年的人生旅程中,大半生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他的一生经历青年、壮年、晚年三次漫游。一是青年时代仰慕与效仿侠士,学剑术,漫游蜀中名山大川,与隐士东严子等同隐,表现出对仙道的向往。这种好隐思想影响到李白的创作。二是远游求仕。二十六岁以后,李白为实现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理想,仗剑辞亲远游。游经江陵,洞庭,庐山,扬州之后留住湖北安陆,与故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此后,又以安陆为中心,西入长安,东游梁宋、齐鲁。在东鲁,曾与孔巢父等人隐居山林,号“竹溪六隐”。十几年间,的漫游中,他曾隐逸学道,想走终南捷径以出仕,虽然从政愿望未实现,但漫游中遍览祖国山川,广交朋友,创作了许多气势奔放的诗歌。天宣元年,李白应诏人京,三年后因受奸侫的馋毁,李白离开长安,开始再次漫游。先途东游梁宋,接着又北游燕蓟,南返梁园,往来于宣城、金陵之间,游历山川,炼丹隐遁,狂歌痛饮,消磨雄心。这时,怀才不遇的愤懑、傲岸不屈的豪气,复杂地交织在李白的思想与创作之中。李白因三次漫游形成其奔涌豪放的气质,其诗歌也独具浪漫主义特色,以磅礴的气势赞美祖国山河。 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二)、求仕报国,涵育了治国安民的政治思想

李白的思想比较复杂,儒、道、侠都有。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成为终其一生追求治国安民的政治思想的基础;道家超脱尘世的思想影响他追求绝对自由,蔑视权贵,有时甚至求仙访道,炼丹隐遁;游侠思想又使他重诺轻物,轻视传统,养成一种傲兀不屈和豪纵旷放的性格。此三者统一在李白的思想性格和气质中,形成其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所以他批判黑暗,抨击权贵,追求自由,同情人民。即使他的纵酒求仙、啸傲山林,也都是为了排解理想不得实现的苦闷。李白独特的思想面貌,使他的诗歌创作具有强烈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和极大的批判现实力量。如《古风》其十九:西山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去胡兵。流血深野草,豺狼尽冠缨。诗人通过游历仙界和俯视人间的对比描写,既反映了诗人独善与兼济思想的矛盾,更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诗以主要篇幅铺叙诗人幻游的神仙世界,十分优雅高洁,与黑暗现实形成鲜明的对照,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厌恶。但对祖国的眷念又使他不禁低头俯视,安史之乱中的残酷景象,安史叛军那种衣冠豺狼的兽行,使诗人产生极大愤恨。这首诗继承屈原《离骚》的浪漫主义手法,通过仙界和人间的强烈对比,深化了对国家命运关心的主题。当然,李白思想中那种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因素,对他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诗人具有忧国忧民的感情,在安史之乱中他表示了“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扶风豪士歌》)的报国之志。他报着平叛抗敌的愿望参加了永王

璘的部队,并在《永王东巡歌》中抒写了自己的宏图大略,表达了平定叛乱的雄心。李白的这种心情,直到晚年不息,他自言“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表达出对祖国安危的深虑。

(三)、怀才不遇,形成其傲视权贵的性格

天宝元年,李白应诏入京,他以为可以实现理想,但事与愿违,他只是入翰林院待诏供奉。起先,玄宗对他也颇加礼遇,所以他也写过一些歌功颂德的文章。但实际上他并不得志,因而常常饮酒游乐,过着自由放纵的生活,他平交王侯,傲视群小,终于招来忌恨,遇到高力士等人的馋毁。傲岸不屈的李白,不愿谨小慎微,屈己下人,于是,在天宝三年便毅然自清还山,离开了长安。三年的翰林生活使李白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玄宗后期的政治黑暗与腐朽有了清醒的认识。他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飞跃,具有了对黑暗现实强烈的批判,如表现李白这一反抗精神的诗《独坐敬亭山》通过对敬亭山的吟咏,抒发了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表现了诗人倔强、孤傲、清高的崇高精神,暗示出自己那种因为强烈要求个性解放,反抗封建权贵而遭馋沦落的苦闷,只有到大自然才能得到暂时的安慰和解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名为写景,实则为我们勾画了一副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图画。诗中以“众鸟”“孤云”暗喻诗人的独坐,传神地衬托诗人的孤独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两句,把敬亭山人格化,通过相互间的欣赏,倾慕显示了诗人人格的高洁伟岸,暗示了诗人的那种不屈不挠,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

李白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贡献首先是把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推向高峰,他继承并发展了屈原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在诗歌创作中,追求理想,追求自由,热爱祖国,批判黑暗,蔑视权贵,鄙视尘俗,使他的诗歌表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扩大了浪漫主义诗歌的题材范围。他还以自己天才的艺术创造力,形成飘逸、豪放、雄壮的艺术风格,开拓了诗歌的艺术境界,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李白的诗歌,“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破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唐宋诗醇》),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量,使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得到发扬广大。

由于李白诗歌创作的巨大成就,他在当时就有极大影响。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杜甫称赞他: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答李十二白二十韵》)。他对后世的影响更为深远,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这是对当时李杜总结性评论,从中可以充分看出李白对唐代后起诗人的广泛影响。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代的高启、杨慎,以及清代的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李白的影响。陆游赞美李白的诗“明窗数编在,长与物华新”,充分说明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具有不朽生命力。

第二篇:论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质

内容提要:李白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继承并发扬了自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把浪漫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推向了新的高峰。其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激荡而奔放的情感,主观色彩极强,诗歌中想象和夸张令人惊心动魄。这是由盛唐时代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造就的,也与李白独特的身世经历有关。同时又因为李白善于吸收和借鉴前人优秀遗产,且具有创新精神。盛唐文化,孕育出了无数的杰出诗人,李白无疑是其中最具个性特点的天才诗人。读他的诗歌,我们既会很快被他那种兴发无端的澎湃激情所感染,又会为他那奇诡宏大的想象力所深深折服。他总是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常常利用丰富的想象、联想,大胆积极的艺术夸张以及畅达的语言来营造出独特的意境,从而也形成了他诗歌独有浪漫主义特质。

关键词:李白 浪漫主义 表现手法 艺术特色 成因

他的诗歌上承屈原,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浪漫主义手法,使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把浪漫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推向了新的高峰。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他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他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

一、李白诗歌浪漫特质的形成

1. 时代风尚的影响,形成了他颇具时代文化精神的审美情趣

李白的一生,主要活动是在玄宗、肃宗两朝,这是唐王朝由全盛转入衰落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而他的少年、青年和壮年时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正是唐朝的鼎盛期。在诗歌创作方面,诗人们的作品都具有这一时代的共同风格和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

李白的诗歌,正是这“盛唐气象”诗歌中的突出代表。他的诗作,大多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庐山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他虽然也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心”、“愁发”、“愁肠”,但我们总能感到他的愁来得有力、来得气派。正如他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

李白平生浪迹天下,而大起大落的身世遭遇又使他广泛接触了生活的各个层面。他的鲜明的个性是在充分吮吸时代气息的基础上形成的。李白自年轻时就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范传正《唐右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序》)。他具有很强烈的任侠作风: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年轻时“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接济之”(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喜豪饮纵博,又精于骑射。他不屑于走一般士子由科举入仕的常轨道路,而希望一举成就大业。他又不无虔诚地求仙学道,采药炼丹,独孤及说他出门的行装是“仙药满囊,道书盈箧”(《送李白之曹南序》)。甚至,他还跟随山东尊师高如贵受道箓,履行了正式成为道教徒的仪式。他对排难解纷的策士颇为倾心,有纵横家的气派,崔宗之说他“清论既抵掌,玄谈又绝倒。分明楚汉事,历历王霸道”(《赠李十二白》)。《新唐书?文艺列传》也说他“喜纵横术”。总之,“志尚道术,谓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而上述各个方面,又正是盛唐时代社会习尚和文化精神的显著特征所在。可以说,是盛唐气象,孕育了李白这位狂傲不羁的诗人,而他,又以超脱世俗的人性智慧,谱写了盛唐的最强音 2. 独有的身世经历,造就其独有性格

李白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于西域的碎叶,五岁时随家人定居于昌隆(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此时,在地广人稀的异域游牧民族中,李白家族已顽强生存了一百多年,已深深被异族血液所渗透。五年的异域生活,給幼年的李白影响是巨大的。李白的血液里,涌动着胡腾舞的音乐、宝蓝色的幻思与琥珀般的酒色,涌动着中古时代西域文化的热烈、激情、豪放及其神秘的瑰丽。李白一生从蜀中出游,入楚,入鲁,到大唐各地,栖隐求仙、交游,过着四方游历的生活,与家族的百年漂泊、幼年的异域生活息息相关。正是四处漂泊,四海为家的游牧生活,和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文化冲撞揉合后,才形成了李白酷爱自由、洒脱飘逸的天性,清风朗月般纯净的心境。

五岁那年,李白随全家内迁西蜀陇叶,良好的家境,父母的期盼,严格的家教,使他得以“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由于朝廷崇道形成热潮,蜀中道教盛行,李白深受影响,他“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之五)。十八岁师从赵蕤学纵横术,从小受儒、道、纵横三家影响。从少年时期,就有建功立业的功名心,“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又有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功成拂衣去,摇曳沧州旁”(《玉真公主馆苦雨》),“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翰林读书言怀》)。他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而寄希望于“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这几近完美的而又矛盾的理想,迫使他在青年时代时,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上安州裴长史书》)。大江南北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充实了诗人的性情人格,陶冶了他的心灵世界。他在洞庭湖流域成家结婚,在长江中下游混迹渔商,在扬州散尽数十万金,无论是隐是仕,他都充分吸取了各地经历中的种种精彩来作为他的诗料,因此,在他诗中,西域的异族风俗,荆楚的浪漫风流,吴越的清丽品质,齐鲁的慷慨之气,加上前面所说的蜀汉的诗书教养,融为一炉,从而形成了他诗歌独特的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特色。 3. 对前代诗歌丰富遗产的继承和发扬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最鲜明的一位。他特有的雄奇、飘逸、真率、自然的风格,是在广泛地学习、继承并发展了《诗》、《骚》、汉魏乐府以及文人创作的艺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其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

他所继承的传统,首先是楚辞和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他受屈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发扬了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也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象熔铸神话传说,大胆地幻想夸张,重视民歌遗产等方面,他都和屈原完全一致。就具体作品来说,如《远别离》、《梁甫吟》、《梦游天姥吟》乃至《蜀道难》都在精神面貌以及题材、构思、句法的形式上和屈原作品有接近的地方。如《古风》第十九首:

西上莲华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在幻境中充分表现现实与理想的对立,把丰富的现实生活感受寄托在幻境之中,在惝恍迷离的幻觉形象中表现出清醒的抗争意识和热情,这是对屈原诗歌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他对汉魏六朝文人作品也很认真学习。他称赞建安诗歌,称赞阮籍、陶渊明、谢灵运、谢兆、鲍照的话,屡有所见。李白把汉魏以来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和生活实感结合起来,娴熟地掌握了传统文化积淀的意蕴,在妙手偶得之间留下了令人咀嚼的隽永韵味。例如《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诗中的“浮云”、“落日”,既是眼前景,又是古诗中有着特定情感内容的比兴意象,意谓游子一去如浮云飘泊无止,故人惜别又似落日依依,缘情布景而不留凿痕。又如“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首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和时辰,又用“云”和“雁”的意象喻指离别和远行。此外如“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游南阳清泠泉》)等等,也无不在传统意象和生活实感的统一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仿效、化用这些诗人的诗篇和诗句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可以说,没有对遗产的认真学习,李白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李白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浪漫主义风格

一、生动的比喻和奇特的夸张李白反映生活有自己独特的方式

他常常采用奇特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把诗写得气势奔放,感情浓烈而又迷离惝恍。我们不妨从如下诗句中来体会他的诗歌所带给我们的种种不同寻常的感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大家非常熟悉的《赠汪伦》,后两句抒情,用常得奇,把汪沦送李白的情谊比作千尺深的桃花潭水,桃花潭水实际并不深,可这里作者却夸张的写作了千尺之深,“一是‘不及’一词用得好,表明情深无限,人们想象有多深就有多深,实际上也是深得没有底。”②“二是‘桃花潭’这个意象选取得好;桃花之火红热烈,潭水之清澈澄净,用来比喻友情,给人以美好、温暖、纯清之感。用来比喻的物象跟被比喻的情感之间,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③这首诗又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发端的这两组气势磅礴的排比长句,好似挟着天风与海雨般向读者迎面扑来。黄河源远流长,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滚滚东去。如此壮丽的景象,绝非肉眼可以穷极,这显然是作者的夸张。以不可阻挡、奔腾而下的黄河之水来兴起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的吟咏。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那么“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是一“朝”一“暮”之间短暂的过程,人生本来就很短暂,这里把本来就短暂的说得更加短暂,与前两句相比,可以说这两句是“反向”的夸张。这个开端可谓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将进酒》的篇幅并不长,可是却五音繁会,气象非凡。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大胆的夸张手法无法分开的,而且诗中多次用到巨额数目字,例如:用“会须一饮三百杯”来显示其酒量之大;用“与尔同销万古愁”来表达其愁苦之深。还有“斗酒十千”“、千金裘”等等,所有这些描写,都表现出豪迈的诗情,极尽夸张之能事,大大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因为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这样的诗句却又绝不会给人空洞浮夸的感觉,显得那样的真实而自然。“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第一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这本是不可能的。这里诗人实际是以高度夸张的笔调抒写自己无限苦闷的愁怀。在李白的眼中,长江,是“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并不高峻的天姥山,却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未必真有那么险峻的蜀道,竟是“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这些大胆奇特的夸张,使他的诗句气势磅礴,惊天动地,非同寻常,令人读来荡气回肠,却又全不见其锤炼之迹。李白实不愧称之为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丰富的想象李白诗歌的另一重要成就是他的丰富和惊人的想象力。 他的诗可以说是纵放自如,想落天外,上天入地,真幻参杂。奇特的夸张,瑰丽的色彩,神话故事,轶闻传说,熔铸于他的诗篇当中。然而他的诗句又不假雕饰,飘逸豪放、雄奇洒脱。“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④在诗人的笔下,奇伟的群峰,奔腾的江河,飞泻的瀑布,崎绝的蜀道,都是那样的壮美,那样的动人。仍看“飞流直下三百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诗人通过丰富的联想,运用夸张形象的比喻,将那条从极高处凌空而下的瀑布描绘得格外雄伟壮观。诗人觉得第一句的夸张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把人带入了梦幻之中,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再看《蜀道难》:“„„噫吁呼,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这首诗是李白积极浪漫主义的杰作,也是最能体现他诗歌雄奇奔放风格的名篇。作者将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与神话传说紧密结合,再现了蜀道峥嵘、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也给诗增添了神秘奇幻的色彩,读来令人心潮激荡、赞叹不已。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梁甫吟》、《古风》"西上莲花山"分别通过幻想方式来表现自己在长安受到谗毁和安史叛军对中原地区的蹂躏《;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他的诗中,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往往是融在一起,实在是让人感到惊奇。

三、壮美的意象众所周知,李白的诗可谓是意象万千,人们熟知的有“月”“、酒”、“雪”等意象,然而能突出表现他浪漫主义风格的除了这些觉的意象以外,还有许多更加壮美的意象“,与诗作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李白诗中有很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这些壮美的意象同样为他的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增光添彩。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尤为倾心,例如大鹏、巨鱼、长鲸,例如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这些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⑤在他笔下,咆哮万里的黄河,白浪如山的长江,飞流直下的瀑布,奇伟险峻的群峰,峥嵘惊险的蜀道,无不形象雄伟,气势磅礴,壮美非凡。例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声,白波九道流雪山。”“大江”“、黄云”“、雪山”等多种雄奇壮美的意象组合在一起,给人以一种崇高的美感。再如《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首诗写作者乘船出蜀远游楚地,在渡荆门时所见的壮丽奇幻的景色及对故乡的眷恋之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这些壮美的意象,有着振撼人心的气魄,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成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诗人,生动的比喻、奇特的夸张、大胆的想象与壮美的意象,共同构筑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中所体现出来的飘逸、奔放、雄奇、壮丽而又豪迈爽朗的独特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屈原之后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他的这些浪漫主义诗篇读来无不令人称奇,将永远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注释:①程郁缀.唐诗宋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1:155.②③程郁缀.唐诗宋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1:119.④⑤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南开大学文学院多媒体中心.http://202.113.21:169.参考文献:[1]程郁缀.唐诗宋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1.[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天津:南开大学文学院媒体中心.http:/2021.132.1.169.[3]邓魁英.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隋唐五代部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4.[4]罗宗强.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一、豪迈而奔放的气势

元稹说李白的诗歌:“壮浪纵恣 , 摆去拘束。 ”这正道出了李白诗歌的这种豪迈而奔放的 气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描写客观事物 , 表现出不可羁勒的力量。 如诗人笔下的黄河: 黄河西来决昆仑 , 咆哮万里触龙门。 《公无渡河》

黄河万里触山动 , 盘涡毂转秦地雷。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黄河之水天上来 , 奔流到海不复回。 《将进酒》

— 9 2 —这里 , 黄河奔腾咆哮 , 冲决一切 , 呈现出不可驯服的形象 , 确有“落笔摇五岳”之势。

再如诗人笔下的长江和高山: 登高壮观天地间 , 大江茫茫去不还。 《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 天门中断楚江开 , 碧水东流至此回。 《望天门山》 举手可近月 , 前行若无山。 《登太白峰》 连峰去天不盈尺。 《蜀道难》

庐山秀出南斗傍。 《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 这咆哮愤怒 , 一泻千里的江河 , 奇险挺拔 , 高出天外的峰峦 , 都表现出冲决束缚 , 追求 自由的不可阻挡气概。

(二) 抒发主观感受 , 表现出强烈、炽热的感情。 李白的诗往往直抒胸臆: 在黑暗的现实中找不到出路时 , 渴望摆脱羁绁 , 腾风凌云 , 得到自由。他高呼: “大道 如青天 , 我独不得出。 ” (《行路难》 ) “摧残槛中虎 , 羁绁 上鹰 , 何时腾风云 , 搏击申所

能 !”( 《赠新平少年》 ) ; 受诏赴长安时 , 他高兴万分:“仰天大笑出门去 , 我辈岂是蓬蒿人 !”

(《南陵别儿童入京》 ) ; 长安三年无所作为 , 最后又受排挤 , 他在诗中大呼:“时清不及英豪

人 , 三尺儿童唾廉蔺。 ”( 《醉后赠从甥高镇》 ) ; 他憎恨权奸 , 诗中表达清除权奸的愿望:“何

不令皋繇拥彗横八极 , 直上青天扫浮云。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 ) ; 他反对安禄

山的叛乱 , 要求恢复祖国统一 , 就在诗中表示:“但用东山谢安石 , 为君谈笑静胡沙。 ”( 《永

王东巡歌》其二) ; 他同情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 就写下了“君看石芒砀 , 掩泪悲千古”的 沉痛诗句。

在李白的诗歌里 , 或爱、或恨、或兴会淋漓、或嘻笑怒骂 , 种种强烈炽热的感情 , 汇成 一股豪迈而奔放的气势 , 震动着读者的心弦。 (三) 句法变化多端 , 不受格律的束缚。

当时律诗正在兴起 , 而李白流传下来的诗歌中 , 七律只有十二首 , 五律也为数不多。这 并非李白不会写律诗 , 而正如清代赵翼所说 , 是“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 , 与雕绘者争长” 。

他大量写的是乐府歌行和

五、七言古诗。就是在这格律不严的情况下 , 李白也常常打破、突

破了一般的规定。表现在句法上 , 长短错落 , 变化多端。如“噫 , 吁口戏 , 危乎高哉 ! 蜀道之

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 ) 等。尤其是当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 , 李白决不使格律束缚感

情 , 往往冲破格律的限制 , 出现一些散文化的诗句。如“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 , 玉山自倒非

人推。 ”(《襄阳歌》 ) “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 , 君亦为我倒却鹦鹉洲。 ”(《江夏赠书南陵冰》 ) 这样便于诗人抒发感情 , 正如宋代曾巩在《代人祭李白文》中说: “又如长江 , 浩浩奔放 , 千里一泻 , 来势犹壮。 ”

二、丰富而奇特的想象 (一) 丰富的想象。

李白诗歌中 , 有大量的想象 , 有的诗通首是想象。现实事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自 然景物、梦中境界等等 , 在李白笔下 , 无不成为想象的媒介。通过这些媒介 , 诗人的想象突

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 任意驰骋。而这种任意驰骋的想象又是以现实为基础的 , 与现实有着 千丝万缕的联系 , 让超现实的描写为更深刻地反映现实服务。 《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这方

面的典型。诗人借助梦境 , 开展大胆的想象 , 描绘了天鸡高唱、海日升空、熊咆龙吟、霓衣

风马等超现实的想象 , 渲染了仙界的瑰丽和美好 , 映衬了现实的污浊和黑暗 , 表现了崇高的

— 0 3 —在联系 , 做到既大胆又不失确切。如: 黄云万里动风色 , 白波九道流雪山。 《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

后一句 , 诗人抓住远望江水波涛汹涌 , 如卷起堆堆白雪的特点 , 用“流雪山”来加以夸 张 , 就更突出了波涛汹涌的阔大景象。

四、形象而生动的比喻

在李白的诗歌中往往通过比喻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的形象。如用水比喻感情: 风吹柳花满店香 , 吴姬压酒唤客尝 , 金陵子弟来相送 , 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 , 别意与之谁短长 ?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乘舟将欲行 ,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抽刀断水水更流 , 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这里可以看出 , 李白运用比喻 , 一是做到了形象: 感情本来是抽象的 , 而诗人用滔滔江 水或千尺深潭水来比喻感情 , 就把感情变成了可感可触的形象 , 鲜明地呈献在人们的眼前。

二是做到了贴切: 比喻与友人别情之长 , 绵绵无尽的流水正有长的特点; 比喻友人送我深 情 , 千尺潭水正有深的特点; 比喻愁情不断 , 抽刀断水正有不可断的特点。这都是用与被比

喻的事物有共用特征的形象做比喻 , 使比喻显得十分贴切。三是生动: 形象本身就具有生动 的特质。而诗人关于选择那些容易引起人的丰富联想的形象作比喻 , 就更加生动。以“抽刀

断水”比喻愁不可消 , 不仅突出了诗人的愁情 , 而且从“抽刀断水”的动作上 , 使人联想到

诗人那激愤的心情、豪迈的气概等等 , 余味无穷。

第三篇:论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的表现

——《唐诗三百首》选读论文

概述

李白诗歌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地运用高度夸张的比喻,对眼前所见进行艺术的描绘,使形象具有扣人心弦的强大艺术感染力;运用各种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创造出特异惊人的艺术形象,使得许多浪漫主义诗篇具有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调和非凡的意境,从而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

李白 浪漫主义 诗情 比喻 夸张 语言特色

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史上灿烂夺目的篇章,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强盛,在艺术创作方面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收以及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唐诗就是盛唐艺术创作的典型代表。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豪放飘逸作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征,已成为文学史上的定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而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具有如下几个突出表现。

(一)跳跃跌宕、大起大落的诗情

李白的诗歌往往都是在尽情的驰骋豪放不羁、奇情伟志的事件中表现出一种挥洒自如的幅度、极大的诗情诗意的跌宕。这种大起大落、跳跃流动的内在韵律,是富有个性色彩的抒情歌唱。例如其传世名篇《将进酒》,开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血。”以黄河骑行,联想到人生青春易逝难返,是大起大落之笔;“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等场景简直就是目中无人,喧宾夺主,快人快语之情态,极尽狂放洒脱;诗末以“万古愁”作结尾呼应“悲白发”,大开大合,诗人的感情像江涛海浪般奔流澎湃,诗情忽涨忽弛,忽悲忽喜,可谓行云流水。 (二)超现实的幻想境界

当现实生活中的食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李白往往会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气力惊人的幻想。而这些浪漫主义诗作中,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高度的真实性。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人们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觉得愁绪所感染。这便是李白诗歌传诵千年的魅力所在。

(三) 高度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

夸张是浪漫主义的主要特点,是文艺创作中人人都能用到的手法。但,无疑强力的、高度的夸张才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重要特征。李白的夸张超乎常理,他大胆的运用夸张制造离奇意向,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把自己的形象思维驰骋于悠远的时间和旷邈的空间之中,而无所拘束。这显示了他独特的审美个性,也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而这些变幻莫测、发想无端的想象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通过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无端。

(四)明丽疏朗的意象

李白诗歌的意象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为明丽,一为疏朗。前者是就意象的色彩、格调而言;后者是就意象间的组合特点而言。二者又互为因果地统一在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中。李白喜欢明丽的色彩,不喜欢灰暗的色彩,追求一种明朗的格调。即使描写灰冷的景物,如“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梦游天姥吟留别》)也并不给人壅塞窒闷之感,相反却有一种昂扬、明朗的基调流贯其中。正由于追求色彩的明丽,格调的明快,李白诗歌意象间的组合有一种疏朗之气。同样,追求这种疏朗之气,又有助于明丽、明快之风的表达。

(五)“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特色

李白诗歌,节奏疾徐变化、奔放洒脱,给人以一种荡气回肠的感受。这得益于他自由豪放的个性,和清水芙蓉般的语言。诗句应情而生,任情真率,似随口而出,毫不经意,却能出神人化,清新自然,这就是李白诗歌语言的清水芙蓉之美,好像根本不收诗歌清规戒律的限制。而这,正是以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为强大后盾。由于他能够从形式主义的诗风和声调格律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就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思想来创作,毫无阻碍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瓯北诗话》评他的诗“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艺圃折中》把他比作为“矫矫焉不受约束”的诗中之龙,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他自由不羁的创作特征。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春夜洛城闻笛》)诗的语言冲口而出,仿佛是灵感爆发的瞬间,带着内心的感情一齐从胸中流出似的, 造语天然而又神气活现。这种天然浑成,出神人化的语言主要得力于真挚感情的自由抒发。

在李白的诗歌中,既有浩瀚壮观的瑰丽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的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既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理想,又有非凡奇特的浪漫主义色彩。李白的一生是政治上坎坷多折、壮志难酬的一生,但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不朽诗篇,“谪仙人”的风采,汪洋恣肆、舒卷自如、妙机天成的情韵是留给后人的巨大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饶卓颖,《从《梦游天姥吟留别》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南方论坛》2006年第4期

2、 石岩,《好奇纵横坚守自我——论李白诗歌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承德职业学院报》,2007年第12期

3、 杨学敏,《“浪漫”而非“主义”——简论浪漫主义在李白阐释中的有效》,《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5期

4、 彭树福,《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特质》,《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7年第12期

5、 何宏晔,《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文教资料》,2010年第14期

6、 王俊洲,《论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中国西部科技》,2010年第9期

第四篇:论李白诗歌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陇东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8061412 丑军刚

摘 要:李白诗歌是波澜壮阔的盛唐诗潮中最引人瞩目,动人心弦的。他的诗,“豪放飘逸”,诗人正是凭借这种“骏发豪放”的气势,才最充分地、最集中的体现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其饱满的青春热情,争取解放的蓬勃精神,积极乐观的理想展望,鲜明强烈的个性色彩,汇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格外富有朝气的歌唱。而当时的盛唐文化氛围、社会习尚以及诗人自身鲜明的个性等因素,正式形成其诗歌英雄主义精神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李白诗歌;英雄主义精神

李白的诗歌可谓“豪”矣,宋代人苏辙曾经说过,“李白诗歌类其为人,骏发豪放”;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也说:“太白天才豪逸”;而《旧唐书·杜甫传》则说李白“词气豪迈而风调情深”;其他诸如此类说法如李白“才高气逸而调雄”等则有很多。李白自己在《赠韦秘书子春》中也表白说:“谈天信浩荡,说剑纷纵横”。李白的诗歌正是凭借这种“骏发豪放”的气势,丰富和发展了盛唐诗歌中英雄主义的艺术主题,给人一种深广蓬勃的崇高美感。

一、李白对英雄主义的礼赞

诗人李白,生活在唐代社会的鼎盛时期,受传统思想意识熏陶、生活环境的风气影响、时代精神的激励,与历史上大多数文人一样,毕生所求的并不是当一个诗人,而是做一位政治家。他自诩“怀经济之才”,早年就立下“愿为辅弼”“济天下”“安社稷”,而后“功成身退”的人生大志。

其《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云:“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浮四海,横八荒„„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赠韦秘书子春》亦云:“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李白希望自己能够像古代的管仲、晏婴一样,成为国家的重臣,辅佐君王,治理天下,“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功成名就之后,像范蠡、张良那样“浮五湖,戏沧洲”。其人生理想定位是“为辅弼”、“济天下”、“功成身退”。“功成”是“身退”的前提条件;“身退”是“功成”的最终的目的。“居卿相”、“佐明主”、“安社稷”、“济天下”是他“功成”的标准,“功成”如不存在,“身退”“浮五湖,戏沧洲”就失去价值意义。

即使在遭谗毁、贬谪时,他也怀着“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的政治理想,而不是避

第 1 页 共 8 页

世隐居。对这种理想他是如此的执著, 不断地形诸歌咏,甚至在多次经历人生甘苦之后,作名篇《行路难》时,结句仍云“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惟其如此,李白用他的生花妙笔,用充满时代理想的歌唱,写下了大量的歌颂古代义士英雄名臣的诗篇,同时也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一)李白诗歌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是他强烈的任侠作风的表现

李白少年生长于蜀地,但蜀地情况特殊,尚侠之风未息。李白也受其影响,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十五好剑术, 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 历抵卿相。”李白生平浪迹天下,慷慨自负,不拘常调,这与他的任侠作风是分不开的。“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范传正《李公新墓碑》)”他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这就养成了他崇尚英雄的性格。反映在诗歌中,他从无数古代英雄的风度气派中汲取力量,把现实的理想投射到历史中去,从而在诗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画廊。

1.李白在诗歌中歌颂了为人排难解忧、功成不受赏的古代英雄的高尚情操。如他的诗作《古风》其十中写道:“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这首诗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诗人的政治理想。鲁仲连是战国时齐人,策士。诗人一开始就引用《史记》中的话。“高妙”二字,同时表现其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两个方面,第

三、四句,诗人将鲁仲连的出仕视为明月出海,这种极度的推崇,可见诗人对鲁仲连的景仰非同一般。“却秦振英声”就是对鲁仲连说却秦军这件事的肯定和推崇。而“后世仰未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但对鲁仲连的为人的钦敬之处不仅如此,还在于他高尚的人品。当平原君以官爵千金相酬时,他却笑道:“所谓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忧而无取也。即有权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屈原、淳于髠、鲁仲连--春秋战国人物传》)”说罢辞去,终身没有再见平原君。第

五、六句,直言其事,而赞赏之意溢于言表。“所冀旄头灭, 功成追鲁连”,“我以一箭书, 能取聊城功”。以上诸句, 给我们刻画了一位高蹈而又仗义的英雄人物形象,其中又附加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寄寓着诗人“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功成身退是李白的政治理想和自我设计的重要部分,在这个方面,诗人引为楷模的历史人物,便是鲁仲连。有的研究者指出, 从积极方面看, 李白的“功成身退”的表示,那主要是为了抬高自己的从政身份, 目的在以谋臣策士出仕,这在诗人对鲁仲连的推崇中看的最为清楚。所以我们说李白的“功成身退”首先表现为“功成”,这是前提,也是李白终生为之奋斗、追求的目标,因而他的诗句才多闪现着英雄主义的火花。

2. 他在诗歌中赞颂了古代英雄们重然诺、讲义气、忠于友谊的优良品德。如他在《杂曲

第 2 页 共 8 页

歌辞·少年行》其一中云:“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因声鲁句践,争博勿相欺。”

李白的《少年行》刻画的是一个豪爽倜傥的少年形象,敲打着乐器喝着酒,背着宝剑唱着歌,经过旧时燕国的土地时,结识了那里的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燕国在现在的河北一带,自古就有“燕赵多慷慨之士”的说法,那里民风豪放,正是李白所向往的生活。李白经过燕国的土地时,回想起了战国时代的荆轲,想起了荆轲为着一种大节大义,不计较鲁句践的争博之欺,却与高渐离击筑和歌于大街之上,旁若无人,而受托于燕国太子丹,悲歌易水,从容西去刺杀秦王,最后血染秦庭则传为千古壮举。诗人李白回忆起荆柯刺秦的历史故事,在这里强调的就是一种急之难,重节重义的英雄精神,和“人生贵相知, 何必金与钱”的知己之情。

3.李白在诗歌中赞颂爱才若渴、礼贤下士的英主。如李白在《行路难》其二中云:“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李白在诗歌中深情地歌唱了当时燕国君臣互相尊重和信任,流露出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理想君臣关系的追求。战国时,燕昭王为了使国家富强,尊郭槐为师,,于易水边筑台置黄金于其上,以招揽贤士。于是乐毅、邹衍、剧辛纷纷来归,为燕昭王所用,燕昭王对他们不仅言听计从,而且屈己下士,折节相待。当邹衍到燕国时,昭王“拥彗先驱”,亲自扫除道路迎接,恐怕尘土飞扬,便用衣袖挡住扫帚,以示恭敬。李白始终希望君臣之间能够有一种比较推心置腹的关系。他常以伊尹、姜尚、张良、诸葛亮自比,原因之一,也正因为他们和君臣之间的关系,比较符合自己的理想。回归现实,这时的唐玄宗已经腐化而且昏庸,根本没有真正的求贤、重贤之心,下诏召李白进京,也不过是装出一副爱才的姿态,并要他写一点歌功颂德的文字而已,这使诗人心中大失所望。“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一句慨叹昭王已死,没有人再洒扫黄金台,实际上是表明他对唐玄宗的失望。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流露出他在困顿中仍然希望有所作为的积极用世的热情,他向往像燕昭王和乐毅邹衍等人那样的风云际会,希望有“输肝剖胆效英才”的机缘。

李白对英雄的歌颂,既是盛唐昂扬奋进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又是诗人傲气、豪气的外化。而这种豪气又与游侠的关系较深,可以说任侠作风对李白的影响非常深刻,体现在诗作上,就是崇敬英雄、歌颂名臣贤相等,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时的名臣贤相一样建功立业。

(二)李白对英雄的礼赞是他自身济世经国、建功立业伟大思想的折射

李白一生理想远大,抱负高远,“济苍生”,“安社稷”是他生平最大的愿望,因此,大量的歌颂古代英雄名臣的诗篇出现在他的笔下。他对诸葛亮君臣如鱼得水,无比羡慕,并表示

第 3 页 共 8 页

“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他深情地吟咏张良、谢安,他一方面又说:“留侯将绮里,出处未云殊。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1.李白在诗歌中借对古代英雄的热情歌颂,表达自己的爱国热忱及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如他的《梁甫吟》说道:“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风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 当年颇似寻常人。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这里两组“君不见”提出两个历史人物。一个说的是西周吕望,长期埋没于民间,五十岁在棘津当小贩,七十岁在朝歌当屠夫,八十岁还垂钓于渭水之滨,钓了十年,才得遇周文王,遂展平生之志;另一个是说秦末郦食其,刘邦原把他当作一个很平常的儒生,很看不起他,但这位自称“高阳酒徒”的儒生,不仅凭着雄辩使刘邦改变了对他的态度,以后还说服齐王率七十二城降汉,成为楚汉相争中的风云人物。诗人引用这两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实际上寄寓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正如萧士赟所云:“‘君不见’段„„谓太公之老,食其之狂,当时视为寻常落魄之人犹遇合如此,则为士者终有遇合之时也。”诗人不相信自己会长期沦落,毫无作为,对前途有着坚定的信念,坚信总有一天,自己会际会风云,建功立业。

他的另一名篇《独漉篇》则云:“„„雄剑挂壁,时时龙鸣。不断犀象,绣涩苔生。国耻未雪,何由成名?神鹰梦泽,不顾鸱鸢。为君一击,鹏搏九天。”

沈德潜评笺曰“‘雄剑挂壁’以下,言豪士为国雪耻,当立大功以成名,犹鹰之不顾凡鸟,而击九天之鹏也。”别看李白只是一介文士, 却从来就以豪侠壮夫自许。“宁知草间人, 腰下有龙泉?浮云在一决, 誓欲清幽燕!(《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便是诗人之素志。这“龙泉雄剑”此刻就挂在壁间。它正与古帝颛顼的“曳影之剑”一样,当“四方有兵”之际,便震响“龙虎之吟”,意欲腾空飞击。令人伤怀的是,它却至今未有一吐巨芒、断其犀、象之试。这雄剑的命运,不正是诗人报国无门的写照吗?国之壮士,岂忍看着它空鸣壁间、“绣涩苔生”?一股怫郁之气在诗人胸中盘旋,终于在笔下化为雄剑突发的啸吟:“国耻未雪,何由成名?”笔带愤色,却又格调雄迈,显示的正是李白悲慨豪放的本色。此诗未解,就于宝剑的啸吟声中突然翻出了“神鹰”击空的雄奇虚境。从高高的云天之上,传来了多么自豪的巨音:“为君一击,鹏搏九天”!这是决心为国雪耻的诗人在天之东南所发出的、挟带着无限自信和豪情的啸声!这啸声应和着挂壁雄剑的“龙吟”之音, 响彻了南中国。它预告着诗人漂泊生涯的终止——他将以“鹏搏九天”之志,慨然从军,投入平治“独漉”、驱除叛军的时代风云。

2. 李白笔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动荡变化的非常时期,在历史的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而

第 4 页 共 8 页

且与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浑然不可分。如“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贤相管仲、三国时足智多谋、辅佐刘备三分天下的诸葛亮;“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楚汉相争中的张良、韩信两个人的作用非常重要,而且两个人是楚汉战争中的决定因素;“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东晋时期的名臣谢安;“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亚夫未见顾,剧孟阻先行”,西汉大侠剧孟等,都在诗人笔下出现。又如他在赠酬友朋的诗作中说:“风水如见资,投竿左皇极”(《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生在盛世的李白而对乱世英雄致以礼赞, 当然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通过这类人物,诗人更能抒发自己“心雄万夫”的英雄气慨和热情,表现在历史中建立辉煌功业、积极创造自我价值的人生愿望。

3. 李白在诗歌中不仅描绘了往古侠肝义胆、功业显赫的英雄,对现实生活中耳闻目睹或相互交往的英雄豪杰也予以热情礼赞。如他在诗《赠郭将军》中云:“将军少年出威武, 入掌银台护紫微。平明拂剑朝天去, 薄暮垂鞭醉酒归。”

诗中的前两句说郭将军从此地发迹,又晋升到银台门担任起护卫皇帝的重任,这两句主要是赞美郭将军不仅功勋卓著而且位高权重,深受皇帝的信任和宠爱。第

三、四句说郭将军早上擦拭宝剑去上朝,晚上喝醉酒垂着马鞭回家,主要是赞美郭将军不仅工作顺利而且生活惬意。郭将军的少年得志激起了诗人的无限仰慕之情,这也与诗人的失意形成了强烈反差,引起了诗人无比的悲愤,但是这种得志与失意所造成的不和谐给我们的感觉却是“即便是悲愤,也不失其豪放,即便是失败,也不失为英雄。”

李白生活在唐帝国盛极而衰的时代,是光明繁盛的社会景象诞生了和鼓舞了他的理想。少年时代,就曾在《别匡山》中写道:“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他要把自己的才能献给大唐王朝,甚至梦想有一天能辅佐皇帝济苍生、安社稷,建立不朽的功勋。李白为这一理想奋斗了一生,虽然历经坎坷,然雄心不改。正是在对济世经国、建功立业伟大思想的追求中,李白写下了许多豪情逸兴和悲歌慷慨的诗篇。

二、李白的边塞诗也体现了其英雄主义精神的艺术主题

赴边入幕,以军功致仕,在唐代也是一条进身途径。盛唐文人有从军入幕致仕经历者不少,高适在《别韦参军》云:“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云:“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轮台歌》又云:“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文人赴边入幕,并非只是猎取功名和富贵,而是要追求一种参与世事的身份地位,通过建功立业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盛唐诗人被盛唐气象所激励,积极从军边塞,李白也不例外,并写下了许多慷慨激昂的边塞诗。

(一)李白的边塞诗写得最多的是边防将士在边塞的艰苦生活和献身报国的英勇形象和

第 5 页 共 8 页

爱国精神。如他的《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仲夏五月天山积雪,寒气逼人,边地苦寒可见一斑。“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则极写戍边将士军旅生活的紧张。如此艰苦的边塞生活,并没有退却将士的爱国热情,却化作了报国的信心和力量。最后两句引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借此表达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字与“直为”,语气砍截,慷当以慷,把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英勇杀敌的爱国将士,怀抱着“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幽州胡马客歌》)为国献身的精神,与敌人浴血奋战,决心“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出自蓟北门行》)“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从军行二首》),即使是“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 (《幽州胡马客歌》)也在所不惜。

(二)李白的边塞诗还歌颂了英雄在战斗中的重要作用。这类诗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从军行》中云:“百战沙场碎铁衣, 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 独领残兵千骑归。”

诗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出现了豪气。“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对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领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和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和首句相对照,让人想到只不过是“百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诗歌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却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拼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像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写败仗,而从败仗中显出了豪气,给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是写不出的。而李白恰恰是盛唐诗人中能写出充满豪气的诗歌的那个人。

综观李白一生,追求成功,渴望“济苍生”、“安社稷”是他终生贯之的追求。观其言行,他追求理想、积极从政并不是贪求荣华富贵,而是为了大唐之治做出有益的贡献。但李白毕竟又是一位诗人,当他的理想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时,便在诗歌中自由驰骋,借对古代贤贤志士和现实中英雄豪杰的热情讴歌,来体现自己的英雄气慨,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盛唐诗歌中的英雄主义的艺术主题。

三、李白诗歌中具有英雄主义精神的原因

李白诗歌中具有英雄主义精神是一个事实存在,问题不在于仅仅描述这一事实本身,而要透过事实的表象,追求诗人的心理根源,社会环境和思想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作用。

(一)盛唐文化的氛围作用

中国历史上的唐王朝是中华民族最为骄傲的时代,而唐代更是人们公认的一个思想开放、

第 6 页 共 8 页

经济繁荣、国力昌盛的朝代。他的一统天下,不仅融合了南北新兴的民族,而且有了总括中外种落的气魄和胸襟,显示出一种向外开放而豪情满怀,融汇中外而奋发有为的旺盛生命力。整个社会从高门大户到寒门庶族,从统治阶层到贫民百性,都弥漫着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精神,尤其到玄宗时代,更是将盛唐文化推向了极峰。这样的一种环境也大大的激发了广大士人的用世之志和从政热情。而科举制的进一步推行使得许多士子得以登上政治舞台,于是积极向上,奋发有为,成为当时士人的主导趋向;而像李白那样不走科举之途,通过隐居与交游,也终于能得到皇帝的召见,以一介布衣而享受到极高的荣宠,这也只有在盛唐时代才有可能发生。

李白以“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与王公大人许与气义”(《与韩荆州书》),这就是一种强烈的自信心, 充分的自我肯定与豪情横溢的精神表现。宋代李纲在《读四家诗选序》中云:“太白诗豪迈清逸, 飘然有凌云之志”。如果我们从“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这种社会环境对人与文化的影响关系来看,时代与文化的氛围无疑给诗人以极大的影响, 李白诗中那种立功边疆的报国精神正是时代精神的表现。

(二)社会习尚的作用

初、盛唐有着浓厚的尚武之风,这与统治者的提倡有关。一代开国英主唐太宗,是靠“风尘三尺剑”马上得的天下;而后到了武则天时期,她以周代唐,自然靠手中的武力才能一举功成;唐中宗、玄宗也不例外,都是依靠宫廷武装政变夺得政权, 当然知道武力的重要性, 尤其是唐玄宗,更是把武力开边定为大唐的国策。唐朝前期的这几位皇帝,都很崇尚事功,强调文韬武略,王霸大业。上行下效,唐代的文士,且不说“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燕歌行并序》)、“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的身在边塞幕府任职的诗人高适和岑参,就是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唐代的王维和孟浩然,也都高赞过“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有侠骨香”(《少年行》其一)的侠士,也唱出过“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送朱大入秦》)的壮词。而李白更是任侠尚武,轻文卑儒。他从不承认自己是个儒生,而以“壮士”自许,正谓“予为楚壮士,不是鲁诸生”(《淮阴书怀寄王宗成》)。正是这种社会政治环境的大气候影响着李白,所以他在诗中屡屡立愿要做壮士,为国建功立业。他的那些热情洋溢、意气风发的英雄诗篇,也成为大唐盛世“青春奏鸣曲”中高扬的音符。

(三)与诗人鲜明的个性有关

李白自小就有侠义之气。在《与韩荆州书》中, 自说“十五好剑术”。《留别广陵诸公》中,李白回忆少年时,“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字里行间,

第 7 页 共 8 页

透出一股豪气。《新唐书本传》则说他:“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李白好友魏颢,深知他的生平和为人,也曾说他:“少任侠, 手刃数人”,并对李白的精神面貌有生动刻画:“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时或束带,风流酝藉。”另外,李白所从游的赵蕤也是一位侠士。赵蕤在《长短经》中对太公、管仲、苏秦、鲁仲连、张良、韩信、诸葛亮和谢安等历史人物大加推崇。这都对李白的个性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李白在蜀中学成后,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以后曾学剑山东,出入于长安金市胡姬酒肆之中,与扶风豪士窦滔结下了患难之交。在天宝三载,又与杜甫、高适二人相识相知,共同相伴在梁、宋一带交游。此一行不仅是三人的诗酒盛会,而且还是一次令人心胆开张的任侠之行。李白除此游侠击剑壮举之外,“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坦》)冒险探察安禄山军情的英勇行动,应邀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南奔书怀》)、“浮云在一决,势欲清幽燕”的报国壮举,都是他英雄精神的发扬光大。由此可见,李白的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的任侠作风;慷慨自负,不拘常调、“以当世之务自负”的英雄气概等,都是在充分吸收时代气息的基础上而形成的鲜明个性特征。也正是有其鲜明的个性,李白才有“济苍生”、“安社稷”的人生理想,才有精神飞扬、精血腾涌的英雄华章。

豪情横溢的盛唐气象,刚健勇武的社会习尚,加上其“一鸣惊人, 一飞冲天”的鲜明个性,构成了李白独特的浪漫精神,使其诗歌带有浓厚的英雄主义的理想色彩。孔子曰:“士志于道”,富于历史责任感的士,要立德、立言、立功, 传之后世。这就是古贤为今人所责备的汲汲于从政的原因,也是李白不忍离开这对他不公正的现世间的原因。尽管他有志难伸,却绝不悦世媚俗,绝不背弃理想。可以说建功立业是诗人倾尽心力终生以求的,他是诗人最高的人生愿望和目标的达成,是诗人情感上、价值上永远的眷恋,是诗人不老的心空中永恒的星光。形诸歌咏,则形成了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2]中国李白研究会、马鞍山李白研究编.中国李白研究[M].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3]葛景春. 李白与盛唐文化[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 [4]林庚.唐诗综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7). [5]裴斐. 李白十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11). [6]吕祥华.试论李白诗歌中的英雄主义精神[J].济宁师专学报,2005(5).

第 8 页 共 8 页

第五篇:论李白诗歌的特色

内容摘要: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人,一生都在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努力。他揭露现实,抨击时政 。蔑视权贵,追求自由。但同时李白还是一个关心人民生活的诗人。一生留下许多著作。

关键词:李白 浪漫主义诗人 诗歌

李白是唐代诗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而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人。他最让人诗兴焕发,才华灵动,神气飘逸,心胸俊爽。李白是站在唐诗顶峰上的一颗奇松。他的诗歌很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有“诗仙”之称,他留给后人的诗有今存近千首,其内容十分丰富,既反映了李白一生的经历和思想轨迹,又表现了唐代由盛转衰时期特有的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风貌,是一个天才诗人。

李白一生都在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努力,同时又念念不忘归隐江湖;李白一生都渴望为国家效力,同时又追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就有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特色,当主观愿望与社会现实产生冲突,就有了李白抒发愤怒的豪情悲壮;当他亲近自然,接触社会,从中获得情趣和愉悦时,就产生了一系列大胆想象,夸张和语言优美的诗。

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正是唐代社会表面繁荣然而却是危机四伏的时期。李白关怀社会现实,有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之心,讴歌理想,抒发悲愤,是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的重要内容。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始终不渝地追求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赠张相镐》其二)“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留别王司马嵩》)但是却处处碰壁,遭受嘲笑和打击,所以他的诗歌既充满了对理想的追求,又宣泄了理想破灭的痛苦;既为自己不幸命运而悲慨,也批判了污浊黑暗的社会现实。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行路难》、《古风》其二十四等诗。

如《古风》其二十四: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唐玄宗后期,生活腐化,当时,贵族中盛行斗鸡的游戏,唐玄宗酷爱此道,斗鸡人也因此成为特权阶层的人物。李白诗中所揭露的就是这样的现象。

他揭露现实,抨击时政 这是李白对社会的愤怒抗争,是他叛逆精神的重要体现。他反对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揭露将非其人,致使百姓士卒白白送死,由于玄宗的骄纵,宦官权势炙手可热……通过对政事朝纲的分析,并到幽燕的实地观察,李白以诗人的敏感,洞幽烛微,在当时诗人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示祸乱将作。“安史之乱”爆发,他的爱国热情因此升华,摆脱了用藏出处的矛盾。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

他蔑视权贵,追求自由他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卑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现实的黑暗使他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人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

《行路难》其一,集中地表现了他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中交织着失望和自信,既有愤怒的抗争,又有执着的追求,是他的崇高理想与黑暗现实相撞击后发出的电闪雷鸣,具有惊心动魄的力量。

但同时李白还是一个关心人民生活的诗人,他的诗歌如《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中“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丁都护歌》中“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等都对下层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当安史之乱发生时,李白痛苦而悲愤地写道:“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古风》其十九)“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他对劳动人民给予热情地赞美,如《秋浦歌》、《越女词》中,都表达了他对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和。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他以生花之笔,描绘了许多各具形态的山水,他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表现了他对祖国河山的挚爱之情。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迴。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多么雄伟灵秀的山,多么矫健潇洒的帆,多么奔放活泼的水!青年李白饱蘸着青春的激情写下了这一首美妙的山水诗。

李白歌颂友谊、热爱生活。真挚的友情,是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他的许多诗歌就是为友谊而作的。如《金陵酒肆送别》、《劳劳亭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他的《赠汪伦》是脍炙人口的歌颂友谊的名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化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全诗写友情,朴素自然,“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唐汝询《唐诗解》卷二五)。

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诗歌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对权豪势要,他“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那样慷慨激昂;与朋友开怀畅饮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又是那样天真直率。总之,他的诗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俶傥不群的形象。

豪放飘逸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主要特征。他常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上一篇:林木种苗工作情况汇报下一篇:六年级比和比例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