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发展论文

2022-05-11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教育技术发展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2016年,宁夏石嘴山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山水园林·尚工逸城”城市品牌战略。这是彰显城市承载力、影响力、生命力的重要载体。要建设和谐石嘴山,就必须构建和谐均衡发展的教育。因为和谐均衡发展的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

第一篇:教育技术发展论文

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及其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

摘要: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对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比较重要,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能从整体上将机械制造产业发展水平加以有效提高。机械制造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提高其制造技术水平就显得比较重要。文章对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的特征体现和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对机械制造技术的地位和影响因素加以分析。

关键词:机械制造;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机械产业;机械化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机械化产业方面开始了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机械制造产业愈来愈重要,对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有着带动作用。在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就能促进整体的机械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在近些年的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下,从机械制造的效率以及时间和质量等诸多方面都有着进步。通过从理论层面对机械制造技术发展和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进行探究,对实际应用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1 我国机械制造智能技术的特征体现和发展现状分析

1.1 我国的机械制造智能技术的特征体现分析

我国的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比较迅速,在机械制造智能化的系统发展逐步完善。从这一智能系统的特征来看,有着其虚拟性,在制造的设备方面对不同来源的企业和车间等,其在物理位置上是能够分步的。从逻辑层面来说,能组成共同逻辑制造单元。另外,在机械制造智能系统的自治性特征上比较突出,这一特征的体现主要在生产管理层面表现得比较突出,这一系统的自主权比较强,能够使突发事件在处理能力上得到有效加强,从而实现自动调整等。还有是在动态性的特征上表现得也比较突出,能结合不同物理资源和外部环境进行逻辑制造单元的科学化配置。

机械制造智能技术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系统。在智能化系统的发展中,是从传统制造技术上进行逐渐发展的,也是机械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对传统机械制造产业以及新技术的成果等都有着吸收和应用,能结合自身的发展加以调整,形成新的技术群,在这样的技术发展促进下使得机械制造智能化的作用能够充分呈现出来。不仅如此,机械制造智能技术也是系统化的工程和全球化的技术,在这些特征方面都有着鲜明的呈现。

1.2 我国的机械制造智能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从当前的机械制造系统的发展情况来看,数字化技术是比较重要的技术,这一技术的应用有着高效性、高精度的特征,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能促进机械制造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在现阶段的发展条件下,对制造产业智能化以及集成化发展产生影响的就是数控技术,这一技术使得机械制造的智能化目标得以有效实现。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机械化的技术产业发展上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机械制造的水平以及产品质量方面也不断的提高,在机械制造产品方面也有着我国自主研发新的产品。虽然在一些方面我国的机械制造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还有诸多方面存在着缺陷问题,有待完善加强。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在新技术以及理念的融入下,机械制造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计算机的智能化应用下,机械制造产业良好发展。基于我国在机械制造的管理方面比较落后以及在管理的体制上和生产模式上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这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我国的机械制造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机械制造总体上还处在低水平的发展阶段,在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开发能力层面还相对比较薄弱,在制造技术上以及技改力度上还不是很充足。

实际的发展中,传统的机械制造管理模式中,我国仍处在初期的阶段,通过经验来进行管理,也是以人为的管理方式为主。在制造设计的工艺方面,我国在CAD/CAM的技术层面向中小制造企业进行普及发展,但从整体上来看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为此就要能结合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采取针对性的发展措施来对机械制造智能化的发展进行促进。

2 机械制造技术的地位体现和影响因素分析

2.1 机械制造技术的地位体现分析

机械制造技术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机械制造行业是比较大的发展行业,尤其是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机械制造行业在农业和工业发展时期扮演着重要角色,到了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对机械制造的需求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有了增加。一些国家将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作为对国家综合实力衡量的重要标准,可见机械制造产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我国在农业以及机械制造和工业发展的需求上都是大国,尤其是在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中,对农业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带动作用,同时也能对工业化的正常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这些方面就能够看出,机械制造技术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

2.2 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比较多,要对各个因素加以详细分析,然后找到针对性的解决方法,这样才能有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受到传统发展观念的影响,就会给机械制造的进一步发展带来相应的影响。我国的机械技术在发展中,对机械的理解不全面,只是局限在传统工艺层面。还有就是对结构比较重视,但是对控制却没有充分重视,没有将机电一体化作为机械工业对象的本质特征。在认识层面,把传统机械制造产业和高技术进行分化看待,这一错误的观点认识也不利于机械制造产业的良好发展。

另外,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中,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还体现在对机械制造信息化的理解没有得到有效加强。在新的技术发展应用下,对机械制造产业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机械制造的信息化以及智能化的发展就成为机械制造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但是在这一方面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对机械制造技术的智能化发展的认识不够。在这些影响因素下,就比较不利于机械制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3 机械制造智能化技术发展的趋势探究

面对新的发展局面,机械制造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将会进入新的阶段。在高速、高精度、高效化的发展目标上就会得到有效实现。当前的机械化制造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就是在精密加工层面有着重视以及在微型机械和超精密加工技术层面比较重视,超精密的加工技术方面也会向着纳米级的超微电极的方向进行发展。从近些年我国的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来看,在自动化的智能化技术应用过程中有着积极作用,在生产的效率上得到了提升,在产品的质量上也得到了有效保障。通过先进机械设备的应用,就能对人加以替代,在一些危险的工作场所进行工作。机械制造在早期是针对简单理想环境进行实施的,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应用后,就能将实时系统和人工智能紧密的结合,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未来的机械制造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中,柔性化的发展目标是比较重要的。柔性化主要就是制造系统自身有能力来应对生产变化,与设备以及系统方案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在系统方案当中的柔性化是,对不同零件有不同的加工自由度。通过柔性化的发展目标,就能在实际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实现模块化设计,在功能的多样化方面得以实现,这就能增强可裁剪性,对实际的需求满足比较有利。在柔性化的发展趋势中,结合生产要求来对信息流和物料流实施动态调整,在控制系统方面就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机械制造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还体现在工艺复合性以及多轴化层面。随着技术的进步发展,工序会进一步减少,在辅助的时间上会向着复合加工迈进,最终在性能的智能化目标上得以有效实现。

在机械制造智能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在功能发展趋势上也会有相应的变化,其中在用户界面的图形化目标上要能得以实现。所谓的用户界面就是数控系统和使用者间的对话窗口,由于在用户的要求上有着不同,所以在用户界面图形化的目标实现下,就能通过多样化的窗口来实施操作,这样就比较方便蓝图的编程以及快速编程,在三维色彩的立体动态图形显示方面比较突出。在功能发展的趋势上,科学计算的可视化趋势比较重要,主要就是在对数据以及解释数据方面能高效化地处理,在信息交流方面就不只是局限在文字和语音表达上,在图像以及动画等可视化的信息方面都能加以应用,这样在应用的领域层面就得到了有效拓宽。机械制造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层面,在插补以及补偿方式的多样化发展目标上也能得到有效实现。内装高性能的PLC以及多媒体技术应用等功能方面也能得到有效实现。

从机械制造智能体系结构的发展趋势来看,在集成化的发展目标上要能得以实现。通过高度集成化的CPU以及RISC芯片等应用,就能将数控系统的集成度得以有效提高。例如在对平板显示器的应用过程中,就有着含量高以及重量轻和体积小等优势。体系结构的发展趋势方面,模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一代PCNC数控系统的发展目标都将会得到实现。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中,智能化的发展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在实际的技术应用过程中,要能充分注重对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然后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对应的发展策略。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加强,才能有助于机械制造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易红.改革创新 再创辉煌,贺——《机械制造与自 动化》发行200期[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9, (1).

[2] 李磊.机械制造的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J].科技资 讯,2014,(5).

[3] 于成泽.机械制造系统能效评价的特点、研究现状及 发展趋势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4,(8).

[4] 刘文福,门保全,姚国林.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 设思考[J].河南农业,2013,(20).

[5] 黄长永.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实践[J]. 北京农业,2013,(24).

作者:孙定华

第二篇:促进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构建和谐发展大教育

2016年,宁夏石嘴山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山水园林·尚工逸城”城市品牌战略。这是彰显城市承载力、影响力、生命力的重要载体。要建设和谐石嘴山,就必须构建和谐均衡发展的教育。因为和谐均衡发展的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

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是石嘴山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和信息的中心。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石嘴山市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缩小城区和农村及周边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近年来,大武口区虽然在和谐均衡教育发展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如曾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但与国内教育先進地区相比,在和谐发展、绝对均衡发展、优质均衡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大武口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现状分析

2013年10月,大武口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教育督导团的评估验收。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围绕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指标体系和9项差异系数,使辖区内每一所中小学校基本达到了指标要求。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质量,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大武口区自2011年7月就开始探索“联校发展”“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思路,直到2017年5月才将“联校发展”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1.城乡教育不均衡的情况比较突出

城市学校、隆湖农村学校以及城区周边学校在教师素质、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优质资源学校主要集中在城区,隆湖和周边地区的优质学校很少,这引发了农村学生向城区优质学校流动,加剧了城区学校“大班额”的产生。同时,城区优质学校大多集中在城区中心,不仅占地面积过小,而且缺少拓展空间,这使学校发展受到限制,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面不广。

2.校际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象明显

由于学校与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差距,故校际教育教学质量差异明显,使大部分学生涌向优质学校,导致了“择校风”难以根治。如有的中学闲置着几十间教室和部分功能室,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有的学校却存在较为突出的“大班额”现象。

3.教师队伍学科和年龄结构不合理

一是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从年龄情况来看,中青年优秀教师较少,特岗教师较多。由于年轻教师经验不足,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对教育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是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由于城区周边学校的音体美教师几乎都调入了城区学校,使得城区学校音体美教师过多,而周边和隆湖地区的音体美教师出现短缺。

三是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企业学校的教师“到站”就能评上职称,但当将学校移交到市区后,其教师职称就占据了学校大多数岗位的指数,而在城区工作几十年的教师却评不上职称,这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是教师交流比例仍然较低,交流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学校教师配置结构不合理,如交通便利、基础较好的城区学校有教师超编现象,而隆湖地区和周边地区学校却有教师缺编现象。

4.义务教育经费和公用经费投入偏低

区财政虽然落实了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两个比例”的要求,但增幅依然较低,保障能力比较脆弱,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按照标准化学校建设的要求,有些学校的计算机、电子白板等设备需要更新,交互式触摸屏需要大面积更新配置,资金缺口较大,信息化设备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教学需求,使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宁夏平均水平。

二、推动大武口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思考与构想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完善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体制机制,要着力解决义务教育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这就需要统一城乡学校建设标准、城乡教师编制标准、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加快建立义务教育学校国家基本装备标准。大武口区根据中央和国务院“试行学区化管理,探索集团化办学,采取委托管理、强校带弱校、学校联盟、九年一贯制等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这一政策的要求,依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方案》(宁教督〔2017〕245号)的要求,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行了认真的剖析和规划,绘制了教育和谐公平发展、优质均衡发展的简要蓝本,有望在2018年至2019年基本实现辖区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

1.城区内学校联盟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虽然大武口区内所有的中小学校办学基础设施条件基本均衡,达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验收的标准要求,但各校的在校学生、办学效益、办学规模和社会效益却呈现明显的差距,形成了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并存、“吃不饱”与“装不下”共存的两极分化态势。从城区学校发展情况和取得的综合社会效益看,明显存在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和薄弱学校并存、资源不够和资源闲置共存的情况,同时也出现了“择校热”“入学难”“大班额”等人为因素下的教育“不和谐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中央政策的许可下,大武口区适时进行集团化办学、联校发展、强校带弱校、学校联盟发展等教育机制改革。如今,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已经具备了资源基础、师资基础和学校服务覆盖范围基础。

2.城区内学校联盟发展的基本构想

学校联盟发展工作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应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对中小学按照“划片布局、区域联动、整体推进”的原则,既要满足群众子女上优质小学的需求,也要解决群众子女上优质中学的困难。鉴于此,大武口城区中小学联盟发展应该建构“大片区、大联动、大学区”发展的格局。经过划片整合和生源调整,以东西走向的朝阳街和南北走向的贺兰山路为坐标,使城市区形成四大中学学区鼎立态势的东学区、南学区、西学区和北学区,以促进四大优质中学生源布局均衡、师资配置均衡、发展空间均衡和社会效益均衡。

在发展城区中学四大学区的同时,应加快市区内小学全部落实学区制的步伐,将小学学区按照中学大片区接轨对应,坚持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严格落实“学生户口、家庭房产、划定学区、对应学校”的“四统一”规定,消除人为择校现象。在整合城区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待时机成熟后可以尝试发展集团化办学,即以四大中学区为龙头,按照北京市集团化办学的先例,建立四大办学集团,成立四套集团化办学领导班子,使大学区内的中小学联校共同发展,形成中学大学区对应小学学区、中小学直通招生的格局。

三、实施大武口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效益分析

如果上述措施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对于促进城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发展大教育、满足群众对优质资源的需求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1.有效拓展优质教育资源

按照四大办学集团(四大学区)布局,有效整合城市区中小学的闲置资源,将均衡城区适龄人口划片入学和就近入学,盘活富余的办学资源和教师资源,弥补优质资源的不足和学位供给紧缺。到2019年,辖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将达到100%,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8%以上;流入本地的适龄随迁子女100%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小学巩固率达到99%以上,初中巩固率达到96%以上。

2.合理布局生源,减轻择校压力

集团化办学使城市区形成了四大中学学区鼎立态势,促进了四大优质中学生源布局均衡、师资配置均衡、发展空间均衡,在严格执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政策的前提下,可以消除人为因素下的不良择校现象,从源头上杜绝大班额的产生,确保小学、初中就近划片入学比例分别达到100%、95%以上。从2018年秋季起,小学招生平均班额在45人左右,初中平均班额50人左右,基本消除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到2020年,将基本消除56人以上的大班额,建立起防控大班额问题工作的长效机制。

3.学区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大武口区结合乡村教育振兴战略、城镇化发展、“全面二孩”政策、学龄人口变化、高考政策调整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制订了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标准化学校建设总体规划。以学校网点布局调整为重点,合理规划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倾斜的长效机制。在维持四大学区均衡发展的进程中,为保证生源均衡划片、教师均衡配置、班子均衡搭配、设置均衡配置,以四大学区统领相对应的小学学区,不得出现新的跨学区、跨集团招生与就学的新问题,缩小了城市区小学、中学的發展差距,有效地促进了市辖区教育的和谐发展与公平发展。

总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一项有利于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系统工程,它是比均衡发展更高位、更惠民、更公平的义务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如能科学实施,必将对义务教育事业健康和谐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不谨慎推进、科学落实,也有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只有确保能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稳步推进,从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配备、教育设备配置、学校科学管理、生源划片调整、学校布局调整、经费保障机制等方面实现优质保障,才能绘制出大武口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美好蓝图。

(责任编辑 张慧籽)

作者:万东旺

第三篇:从世界师范教育发展过程看我国师范教育发展趋势

摘要:世界各国师范教育发展过程各异,但其作为世界各国的普遍活动,必然存在一些共同点,本文旨在比较各国师范教育发展过程,总结国外师范教育发展规律,分析我国师范教育发展趋势。

关键词:师范教育 比较 趋势

一、国外师范教育

1.初等师范教育阶段到中等师范教育

尽管最早的师范学校可追溯到1684年法国天主教神甫拉萨尔在兰斯克创办的师资训练学校,但最初的教师并没有专门的教师培训和认定。专门的师范教育体系,是产业革命后伴随大工业发展和教育普及化产生的。

1798年,英国一度提倡导生制,但因形式呆板、机械,教学质量低劣,导生制无法满足作为工业革命发展先驱的英国对师资的需求。1840年,政府拨款兴建师资训练学院,取代导生制成为早期英国师范教育的重要形式。 美国在建国初期也实行导生制,1823年私立师资培训班出现,1839年州立师范学校出现,随后州立师范教育体系逐渐向西部延伸,1875年,全国已有分布于25个州的95所公立师范学校。 法国是最早出现具有近现代意义的师范教育机构的国家,其《基佐法》规定每省开办一所师范学校。1879年又颁布法令规定每省必设男、女师范学校各一所。德国师范教育源远流长,其师资养成所是世界师范教育的先驱。且早在18世纪30年代,德国各邦就相继成立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师范学校。

2.中等师范阶段到高等师范教育

第二次工业工业革命的爆发后,社会生产要求劳动者具有中等文化程度和一定的技术水平。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起来,师资需求随之改变。

第二次工业革命让美国走在了世界前沿,义务教育普及之后的美国开始发展中等教育,在师范教育方面美国率先完成了中等师范教育到高等师范教育的转变,20世纪60年代,美国中等师范教育几乎完全销声匿迹。紧随美国之后,英国先是设置寄宿制,随后在大学设走读制师资系;德国颁布《魏玛法案》,设立师范大学;俄国、日本等许多国家也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中等师范教育向高等师范教育转变的趋势。

3.高等师范教育普及后

第三次技术革命后,社会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智力要求进一步提高,中等教育日益普及,各国开始着手发展高等教育。师范教育发展进入新时期。

美国在40年代起率先将封闭的师范教育改革为开放型,将师范学院归并入综合大学,或由大学或文理学院承担起师范教育工作, 综合大学成为师范教育主体。50年代英国的师范教育主要由各大学(剑桥大学除外)负责。1963年依据《罗宾斯报告》将师资训练学院改为教育学院,后因教师需求减少,许多教育学院或调整或撤消,或合并,或并入其他大学和多种技术学院,英国形成了多种高教机构共同培养教师的新格局。联邦德国则在战后取消师范学校,中小学教师统由高等师范学校和综合大学教育系培养。并逐步过渡为主要由综合大学培养中小学教師。日本战后效法美国,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师均由新制大学培养,将原师范学校升格为教育大学。 前苏联和俄罗斯战后至今, 陆续停办了一批两年制师范专科学校,部分条件较好的升格为师范学院,师范教育由部分综合大学、师范学院和师范学校等机构实施。

二、国外师范教育发展特点

1.结构层次由低到高,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规律决定了师范教育必将由初等到中等最终发展到高等教育阶段。2.从单一封闭到多元开放,师资培养模式大致经历了经验模仿、一元封闭以及多元开放模式,分别对应生产力水平低下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不同需求。3.在各国师范教育发展过程中,总是伴随改革,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更好的师范教育模式。腐朽陈旧的体制,课程均需改革。课程综合性日益提高,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科间相互渗透融合,注重科技前沿的学习知识。4.政府角色不可忽视,政府通过立法等手段保障师范教育的健康发展。5.职前职后两级分离的师范教育模式逐渐合一,教师专业化发展 日益深入人心,体现了终身教育思想。

三、中国师范教育

中国最早的师范学校是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中国师范教育在较为短暂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诸多相关法案,不同时期曾出现过初级和优级师范学堂、师范科、师范学院、师范大学等,师范学校曾一度沦为中学附属品,又一度得到恢复,至解放前夕,全国共有师范学院15所,其中附设于普通大学的4所,独立设置11所。总之,旧中国师范教育发展路程十分崎岖。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教育部对个行政区、省甚至大城市师范学校建设提出了相应要求,直到1952年院系调整后,独立设置的新中国教师教育体系才基本形成。 随后的大跃进和文革都给师范教育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许多停办的师范学院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以恢复和发展。1985年《中共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除加强普通师范教育,还采取了举办电视大学、函授以及自学考试等措施以加速师资建设。90年代,《教师法》、《教育法》出台,师范教育日益稳步健康发展。

四、中国师范教育发趋势

尽管中国的师范教育较之国外起步较晚且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但综观世界各国师范教育发展情况,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我国师范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结构层次越来越高:国家的经济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决定了传统的中师、中专、师院(师大)三个层次的师范教育结构必将逐步过渡到二级甚至一级,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的学历 、素质等方面都要逐步提高。

2.课程体系将综合化:师范课程一般包括普通文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

师教育课程三大部分。我国长期以来重视学科专业知识,轻视教育专业知识以及教师实践。与发达国家门类众多,划分细致的教育专业课相比,我国在教育理论方面通常只开设了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基础,学科教学法三门。 另外我国的教育实习也存在时间短,形式化,实际效用不足等亟待改革的问题。

3.师范教育模式日益开放:师范院校将日益综合化,而综合大学因在学科丰富性以及竞争意识方面优势明显今后将更多地参与到师范教育中去。

4.师资培养向终生化:教师的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人又处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因此如果教师不保持时刻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必将遭到淘汰。

5.师范教育管理日趋法制化:政府需通过加强教育立法,行政执法等规范师范教育发展,保障师范教育的健康发展。

作者:刘碧灵

上一篇:文化适应理论论文下一篇:观赏园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