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无痕1范文

2022-05-18

第一篇:教育无痕1范文

教育无痕

——读《叩问课堂》有感

王占梅

新学期伊始,我又接任了新初一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学工作。总结过去三年的成败经验,我对新工作充满了期待,对新的工作机遇很是珍惜。但事与愿违,我激进的工作和勤奋的付出并没有换回应有的回报(自己所期望的成绩),也因此我陷入了茫然的工作状态,内心更加焦急,有时自我感觉精神进入了崩溃的边缘。这一天,我翻开《叩问课堂》,在书中寻找解救自己的方法。

教育远不只是教育科学的问题 ,还存在着大量的管理与利益问题。这些问题没有直接在课堂中表现出来,但它却潜伏在课堂教学之中。

读完这段话,我明白了开学一段时间内,我就陷入了管理和利益的巨大圈套中。表面看来班级管理很到位,学生的习惯养成也获得斐然的效果。但这一切都是表面现象,并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内部,没有与学生建立起正常的师生关系。究其本质而言,这种师生关系是一种利益第一的关系,是以名利为前提的。具体的来说就是,我在班级管理的每一项措施和每一句话都是为了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都要取得非凡的成绩;在教学中的每一个设计都是精心的,但都是在想获得一语中的,百发百中的效果。这样的做法是脱离学生实际的,有很多甚至是带有拔高性质的。

而对于刚刚入学的初一新生而言,这是难以接受的,并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师生之间的情感破裂,导致一系列本应该顺畅进行的工作,中途终止,受到很大的阻力,原本对学生的那种善意的关心和责任心变成了对学生变向体罚和情感、身心的摧残。

此时,我不得不反思我的教育,我总要做到雁过拔毛、鸟过留声、学生留痕。但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无痕的。所以摒弃教育中与教书育人无关的功利之心、名誉之争,静下心来潜心研读支撑课堂教学的内在机制,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师的情感支出,在无声无息中完成教育的神圣使命。

第二篇:无痕的教育

敏锐性—家庭教育指导的三层境界

今天有几个朋友来我处玩耍,约定斗地主,我想,我应当可以的,以前我是高手之一,我不赢他们的钱,但也要保持不输呀。

牌打得小,可两个小时下来,我输了30块,中间有好几盘是胡乱出牌才输掉的。回想起来,并不是自己头脑不清醒,也不是我牌技不济,我曾经还是行家俚手呢,忽然我醒悟了点什么:当时是没主意乱出牌,一是我无心好好记牌,二是没有对手们的敏锐性。

看来,一件极小的事情,如果不认真对待,也是要遭遇失败的,还有,做任何行业,没有敏锐的感觉,就说不上是好手,更不要说高手了,只有那些经常操练、日积月累的人,才可以在本行业中走在人前,做得出色。

家庭教育指导是一项多维度多变量的工作,面对各种家庭成因的问题孩子和问题家长,指导师如果只是泛泛而谈,事情很容易不了了之;指导师如果只知堆彻操作方法菜单,就会令家长迷惑不解或顾此失彼。

指导师应有相当高的职业敏感性:临床与启迪

一、心中藏有上千万种家庭问题的范例,才能练就火眼金睛,确保一击而中,这就是指导的“临床”敏锐性;

二、思维必须站到最高角度,对人性洞察,对现实通脱,对社会有明晰的价值界定,对教育有深远的认识,这就是情境启迪的敏锐性。

所以,我认为,教育有三层境界,前者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因材施教”,通常采取的方式是个案辅导;后者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谆谆善诱”,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励志课堂;在这两方面达到炉火纯青之后,可以坐而论道、风靡众生,才能移风易俗、教化民心,这才是“点石成金”。

歌飞6月20日

破冰—亲子沟方式

亲子沟通最难的地方,就是孩子对家长形成了固定的看法,也形成了固定的对待方式。这是一堵墙,让人隔膜,也象是冰山,心生冷淡。

如何破掉这层冰呢?有的家长搔首抓耳也百无一策,眼看着土层板结,孩子行为习惯越走越偏、越行越远;也有家长看看回天无力,可能会选择把孩子的问题搁置,这一搁置就是几年,白白地丢掉了教育的良机,造成孩子天资的浪费与损失,而且这种损失会一代接一代,缪种流传。

教育只在小地方。我们要做的是敏锐地反思生活情境,而后将生活情境转换成励志情境。我提供以下三种破冰方法:

一是提问。提问在于启发人,而不在于由家长给定答案,提问是为得到孩子的回应。且不管孩子的回应方式好不好,回应的内容合不合家长的答案,有回应就好,言语上的回应有价值,行动上的回应最珍贵。

二是新颖。提问或启示要有新意,不落俗套,符合新时代新观念,一个平常

生活的情境,到了你嘴里说出来,就令人耳目一新、熠熠生辉、别开生面。这样才能启人致深,学过不忘。

三是幽默。幽默有一种穿透力,保你走出困境、突破坚冰。从幽默的家庭长出的孩子,长大以后心态轻松,有巨大的可塑性和心理承受力。而一个富于幽默感的人,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无所不达。教导若能做到收发自如、俯拾即是的境界,这样的家长是孩子不可拒绝的。

歌飞6月20日

精确管理与含权消费

如果说古代地主得势于拥有土地(圈地),近代资本家得势于拥有资金(圈钱),那么现代信息社会,网络新富豪们起家的依据就是锁定人脉,即圈人。

现代商业和现代市场,以人脉为致胜的法宝。比如腾讯公司的QQ是个聊天工具,是马化腾与一般同学好玩时的创作,开始时只限于同学之间互聊,后来参加的人圈子大了,一传十,十传百,一圈套一圈,达到几千万人。那一年,马化腾差点以50万美金把这只“企鹅”卖掉了!

仅仅一个月以后,美国“啤酒盖子”在中国登陆,他也有个聊天工具,即MSN,可是他来晚了,永远晚了一个月!QQ此时已经锁定主要的用户群体。虽然比尔.盖茨堪称全球首富,虽然比尔.盖茨早马化腾出道多年,但这不是实力的问题,而是人脉的问题,中国的聊天市场就这样牢牢地掌控在腾讯公司手中,真是引先一步,引先一路啊。

商家把用户群锁定赚钱是好事,可别忘了,现代的消费也不是传统的消费。从理论上讲,消费者消费行为也是某种投资行为,具有投资效应。既然是投资,就有权享受利润空间,这就是含权消费。

传统的消费是:你付钱,我给货,一手钱,一手货,除此之外,买家分文莫取,店家讲情义的递根烟,以示谢忱。而现代的消费呢,我选择你的货来消费,对你的经营是一种推动,也是一种投资,你不给利润不要紧,好,你不让我伸手是吧,那是你的经营自由,但生意也到此打止,下次选别家,看看货也差不多,甚至还要好;更不会给你传口碑。

现代保险业就是一个经典例子,电子商务也大多遵循此一原则。

由于以上两种势力的争利(买家和卖家),形成了现代市场的游戏规则。CRM提出了精确管理的理论:精确分析人们在组织中共有的行为缺失,采取信息化工具对这些行为缺失进行有效规避,解决了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出现。重心落在客户关系的管理之上。比如,如何面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如何与消费者共利双赢,如何锁定消费者。

家庭教育市场具有一切市场的共性,当然也就适用以上三大理念来经营与管理。中华家庭教育网为广大家长提供丰富的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意在于吸引消费;则提供全程有效的咨询与指导,在于锁定用户并彻底解决用户的问题;而如

何进行资源精确管理、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就成为中华网的首要问题。

你从什么程度上解决了他们的问题,你就从什么程度上获得用户的支持与推广。提高用户的幸福指数和企业的成功成正比。

歌飞6月20日

讲座怎么讲

一个讲座,就是一个话题,扯开一讲。要想讲得引人入胜,主讲之人必得有较高的道行,至少,在本话题下,他是知道得最多的。

那么他要怎样讲呢?

第一,他要对该话题有深入的理解,了解这个主题的来龙去脉、历史沿革,过去了的人们的经典论述;理解这个主题的内核、含义、分歧、关键、作用、变数、运用、范围等等。

第二,对这个话题有现实感,能找到生活的原形实例,能以原生态的方式进行模拟演示,能从现实中看到价值转换,从运动变化中找到差距与诙谐,从虚实掩映中透视人性的光辉。

第三,讲演者能吃透这个主题,能把握住从理论到实际的内容,并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主题。只讲不演,就枯燥,只演不讲,就虚浮。

讲演有三个境界:浅入浅出,深入深出,深入浅出。

浅入浅出,是道行不深,以实论实,或有真情实感,但难以启人至深,却又担心没有说尽心中之意,不断补充,所以一上台,就废话连篇。这种人只是对着自己在讲;

深入深出,是道行不高,理论水平不错,有条理,说起来滔滔不绝,只知进入,不知出口。一上台,就不想下来。这种人,只对同道讲;

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令你一点也不觉得是在听讲座,好似赵忠祥说“动物世界”,观感齐全,声情并茂;说多少,只是忠实于受众之感受,而未必面面俱到,其意在引发思考、激励情怀、教诲修为行操;虚实掩映、动静结合、亦庄亦谐可变通,轻盈适意、生动自然、知性感性齐来涌。深入时则直达幽玄,内核如硬地;浅出处,则阳光明媚,出落在眼前,婉若水映荷花。

会讲的人,本心就是一朵灵慧之莲。

歌飞6月23日

诸葛之失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智慧的化身,《三国演义》中有三圣,诸葛亮是智圣,关云长是义圣,曹操是奸圣。周瑜也是个很聪明的人,可是跟诸葛亮比起来,那是拿星星去比月亮,说周瑜三步一计,但诸葛亮却是一步三计,最有意思的是,

当时面对曹军强兵压境,很多人都吓软了,只有二人成竹在胸,各自用笔把计谋写在手心,同时打开手掌,都是一个“火”字,言用火攻,而后相视大笑。

可我却觉得二人笑得不同,周瑜看着诸葛笑,是笑“你知我知天知地知”,而诸葛亮看着周瑜笑的是“你知我也知,我知你不知,你只知要用火,那么东风何在?”

可我今天,要说的是诸葛之失,不止是在失街亭。说他不智慧,那是假的,诸葛亮的失败并不在他的自身,而在他身外,是他的影子。

诸葛之失,失之完美。过于完美,象一轮红日,光彩耀目,以至于黯灭了别人。更象一株巨大的老榕树,遮天蔽日,无数的英才在这个阴影中找到安适,不复成长,不思进取,才使蜀地无才啊。

很多人看“三国”,开始时兴高彩烈,津津乐道,越到后面,越是暗淡,不想看了。为什么?看到英雄末路啊。他们却没有想到历史本身就是悲怆,而在这种悲怆中,隐含着巨大的启示。

三足鼎立蜀先亡,诸葛亮是第一责任人,如果不是他的遮蔽,蜀主刘禅也不致于如此懦弱,讽之“阿斗”,是因为内无政治斗争,外无军国大事,他所做的,充其量是诸葛亮一个后勤总长。我们说不被风雨,何以成长?不受挫折,力量何以开拓?不经反复历炼,灵魂何以奔跑?

刘禅被司马氏所擒时,司马昭问他思不思念蜀国?阿斗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古语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诸葛亮给了阿斗太多的安乐。

再说军中将士,从上到下,只听命于诸葛一人,因为将士太崇拜他了,反正不用思索,跟着他走,他说向东就向东,他说向西就向西,反正会打胜仗的。我们说战争乱世,是出英才的好时机,可是在这支军队里,诸葛亮是魂,其他人形同走肉。仅有一个魏延,敢提出自己的见解:“您从正面进攻,我率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出奇兵,直取魏都,奇正相合,首尾呼应,功必成也!”你猜诸葛亮怎么说:“就你聪明,你欺他魏国无人?”最终不用此谋!后世人常叹,魏延之谋,未尝不是一种天才的战略,如若采信,也许中国历史都要改写的。

说诸葛亮鞠躬尽瘁,也没有错,但我总认为这是一种自讨的苦,且害了众人,事必躬亲,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他人的不信任,是过于任己之能。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是不给别人机会,没有尽人之材,没有发挥系统的力量。另外,太求完美,就生苛责之心,对他人失却信任。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就这样,诸葛亮这棵大树一倒,蜀国就成了内忧外患,内无谋臣,外无强将,虽有一个降将姜维可用,但终是于事无补,为什么?留下的空白太大!

再看曹魏这边,是一种开放式的管理,英才辈出,生生不息。而孙吴呢,虽然没有曹魏政治的生龙活虎,但也不失一方霸主,孙吴后辈是孙皓,滥杀无辜,暴戾异常,尚且能守一世之雄。晋吴争战多年,羊祜(晋)犹豫,不敢擅先进犯,三国演到最后,有个很有意思的细节,晋帝坐上龙椅,龙案前方设一把椅子,命令把孙皓带上来坐下,对他说,“我在殿前,为你设立这把位置,已经很久了。”孙皓回答:“我在江南,也设立同样的位置很久了。”二人相视而大笑。

要说蜀之先亡,当然有客观原因,比如,蜀立国很迟,实力不如魏吴,兼山道险远,粮草难继,所以诸葛六出祁山而终归不胜,所以,早在诸葛出垄之前,

水镜先生有言在先,说诸葛亮虽得其主,不得其时啊!

我观三国之事,思肘多年,反复比照,三足之势,此消彼长,不在天时,也不在地利,而终在人谋者居多,不禁叹惋之至!国势发展,在于松民之绑,放民之足,松其禁锢,任其天资,何况于一家之教育。若要代代英才,则在于“放”而不在于“管”,在于“导”而不在于“禁”。

取远古之教训,验当今之教育,不亦善乎!

文/歌飞6月24日

急切心态

很有一些家长前来咨询,总说孩子的问题让他如何如何急,要求给予指导。我问孩子如何做想,回答说“孩子没点事,并不急。”我说,“那你急有个啥用?”回答说“我不急我不行啊。”我说“哦,问题原来在你自己身上!”

家长太操心可不是件好事,这本身就是一种病态,潜意识里都受到这种速成观念的影响,家长自身的动机与观点是会强烈影响着孩子。因为好面子,使家长对孩子的爱有了条件,造成孩子的自我评价低落。家长不能跟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太过贴近,就会超出某一临界值,人与人之间是有距离的,心与心之间距离更大。

通常情况下,熟人之间相距1米为适当,陌生人相距2米为宜,亲人之间一般也不少于40厘米,如果近过以上距离,双方会感到很不舒服,神经受压迫,内心会表现为一种排斥心理。以上所说的数值,即是一种临界距离。

至于心与心的距离,则又不同了,并不是身体相近的人心就相近,人这一辈子,都最在乎关心我的人,而泼我冷水的人,不想要与之相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不相与谋。有男生追女孩,也是犯了太过急切的毛病,超过临界距离,而把女生吓跑的。

家长教育孩子,爱子心切可以理解,但也决不是没有距离限制的,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可以随便说,随便介入,随便打骂,这就是教子无方!这就是家长要学习的地方。

比如,孩子的衣食住行、交友出门、学业成绩无不插手,又搞不定,引得孩子极度反感,白白地损失了亲子关系,亲子之间内心会越来越远;只有站到孩子的角度,体察孩子的内心,肯定孩子的成长,才会减少隔膜与判逆,使心的距离越来越近。

我认为家长最少要保持这样的原则:

一是家长限于教导孩子的生活细节,为人处事,德行操守,身体健康;学习上的事情应当交给孩子自己去处理;

二是生活中的事情也以交给孩子去做为佳,做得不好不要紧,要紧的是孩子在做,付诸了行动;做完了以后一定要孩子谈体会、做总结;

三是孩子有些习惯已经不好,或是学坏,要给予时间不可急切,只要孩子愿意改过,就是绝好的事情。

不要双重标准(既要思想端正,又要成绩好转,两件事要一件一件来做); 不要急功近利(只看成绩,不管品质);

不要越俎代庖(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儿孙自有福,福气只能来自孩子自己能做多少,而不是父母能做多少。儿有这等福气,孙才会有这等福气,代代承传。为人父母者,不可不察呀!

歌飞6月24日

主动积极者自有神助

对小学生家长的建议

有位家长向我咨询,说她孩子(小二)学习马虎,比较任性,贪玩又内向,我作如下回复,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小学是快乐的学,只要孩子快乐,不求成绩如何;

第二,孩子的学习靠感觉,而不是首先就理解;

第三,把问题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或故事讲给孩子听,以便孩子找到感觉,找到感觉是孩子学习的入口,也是提起兴趣的开始;

第四,保持经常与孩子说话,向他提出问题,看他如何回答,也不要立即纠正或给出答案;家长如果没有很急的事情,要停下手里的活,看着孩子的眼睛,用心来听孩子字外的内容。

第五,多带孩子出门,让他体会大自然的味道,带他到人多的地方,学着与他人打交道;你便能得到孩子来自社会和大自然的观感回应。

并注意以下几点:

1、夫妻教子要一致。北京“融泰和”公司就是先调整家长的夫妻关系,再对孩子进行辅导的。可见夫妻意见统一对家庭教育是多么重要。

2、要保持与孩子之间的亲密接触与相互信赖,这一点是家长引导孩子的前提,一旦失去这种信赖,家长将失去对孩子的引导能力。

3、孩子眼里无小事,孩子所提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是天大的事情,绝对重要的问题,不要因为觉得幼稚而嘲笑他、打击他,一旦这样,他将永远对你关闭了这扇门,他的想象的翅膀也因此折断。

第三篇:心手相牵教育无痕

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果将学生的好与坏归根究底于教师身上,那肯定是一种偏面的想法。评价一个教师用“会教”与“不会教”作为评价标准,那肯定是一种主观的说法。作为教师,“教”,肯定都会教,这是教师最基本的岗位技能,但“怎样教”,却是每个教师各显神通的本领了。我个人认为,以幼儿个性发展为基础,因材施教,教育于无痕之中,是教师的一种技巧、一种艺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无痕也就是这样的一番境界;教育宛如纷纷扬扬潇洒的冬雪,好像丝丝缕缕的春雨,悄悄地融进了地里,滋润着禾苗。孩子就好似雨露滋润的禾苗,在慢慢地茁壮成长。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可能有瓦特,你的冷眼里可能有牛顿,你的讥笑中可能有爱迪生,你的骂声中可能有爱因斯坦……”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融合,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智慧与智慧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互动。教育无痕更有声,犹如春雨来滋润。

作为教师,如能领悟教育真谛、谙悉教育奥妙、享用教育智慧,纯洁自己的教育行为,提升自己的教育品味,优化自己的教育成效,那你一定会成为会教的好老师。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样一种“教育无痕”的理想境界呢?

一、教育无痕需要以身示教

建构游戏过后,教室地面上有很多凌乱的积木,老师拿起塑料筐捡了起来, 没有训斥,没有指责,没有命令,孩子们自动地加入老师的行动中,并主动在教室各个角落看一看找一找。无论天气有多冷、多热,她始终站在教室门口微笑着迎接孩子进园、欢送孩子离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教室门口的妙龄少女变成头发花白的长者。一个身影永远留在孩子们记忆深处。无声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也是最人文的教育。

二、教育无痕需要简单含蓄

孩子生病好一阵没有来园了,有一天兴冲冲地走进教室直奔老师那里,老师 看到了轻轻把他搂进怀里,摸摸他的头,微笑着点了一下头。这个简单的动作让孩子幸福了好久。教师由衷地爱抚,充满爱意的目光,意味深长的一笑,都会在

孩子心中荡起层层涟漪,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

三、教育无痕需要宽容尊重

原谅是一种风格,宽容是一种风度。面对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我们要 以宽容之心待之,运用刘老师们的教育智慧和艺术去实施我们的教育行为。有一天中午,李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排着队到寝室睡觉,突然从队伍中间传来一阵“咚咚咚”的声响,她听了不禁皱起了眉头,因为刚刚李老师在活动室已经强调了:在走廊里要安静。于是,让队伍停下来,并朝着发出声响的方向走去。“是谁弄出这么大的声响?”她有点生气。马上有孩子喊:“老师,是欢欢!”李老师把视线转到了欢欢身上,他的表情有点无辜。李老师刚要张嘴批评涛涛,突然想到:欢欢小朋友虽然平时调皮淘气,但他是一个思维活跃的孩子,脑子里有很多独特的想法,为什么不先问问情况,给孩子一个说话解释的机会呢?于是,她换了口气:“欢欢,刚才是怎么回事?”“老师,刘老师敲墙是想试试这个墙是不是空心的?”哦!原来幼儿园走廊两侧的墙壁装上了木板,涂上了油漆,与别的地方不一样,涛涛想通过敲打来辨别空心实心。李老师又问:“那你发现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呢?”“老师,听声音是空心的!”欢欢的表情很自豪。“你还真聪明,知道用敲打听声来辨别空心实心,不过敲的时候一定要轻一点,可别把木板敲碎了!”

有时孩子所做的事并不是在调皮捣乱,而是有他自己的想法和原因在里面。 如果老师处理地太武断,可能会使孩子不再敢去想去做去尝试,有时连说出自己的想法都不敢了。所以,看似只给了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实则却给了孩子尊重与宽容。

四、教育无痕需要平和的氛围

教育无痕需要教师退出舞台主角地位。不是告诉、不是给予、不是灌输,而 是退到思维的起点,与孩子一同探索。

在开展“我们身边的科学”主题活动中,刘老师组织幼儿开展了物体溶于水的系列活动。刘老师先让孩子们提前回家搜集能溶于水的物品,在家长们积极配合下,孩子们带回了许多物品,各种各样,五花八门。

活动时,首先让孩子交流自己带的溶于水的物品,孩子们兴高采烈,争相恐后的说:“老师我带了果珍和白糖。”“我带了蜂蜜和奶茶。”„„在孩子们的相互交流谈话中,刘老师发现孩子们对物体溶解有一定的认识,于是进一步对孩子提

出疑问:“你们知道物体的溶解速度与什么有关吗?”平时聪明伶俐的李林抢着说:“老师,物体越大溶解的越慢,物体越小溶解的越快。”方怡洁也着急的说:“老师,妈妈在家给我吃药时,用热水药溶解的快。”借此机会,刘老师拿出为孩子们准备的实验用品、用具说:"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用自己带的物品,做杯喜欢喝的饮料好吗?但是,做完饮料后,要告诉老师物体溶解的速度与什么有关系?”孩子们很快投入到活动中,他们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共同分享,一会就做出了各种各样的饮料。看着孩子们喝着自己配制的饮料,刘老师心里无比快乐。在此次实验活动中,作为教师,仅仅客串了引导者的角色,让幼儿在活动中作为主引着,根据自己的想法去主动探索、研究。这样不仅提高了幼儿观察、发现、动手操作能力,扩散了幼儿的思维能力,而且还使幼儿体验到共同分享、科学探究的乐趣。

五、教学教育无痕需要情趣化的引导

贴近生活的教学让孩子们亲历知识的生成与应用过程,获得知识的理解。同 时,在思维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这样的教育,可谓是教育无痕。创设一种巧妙的情景,让学习在孩子快乐的参与中变成一种享受,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

主题活动“动物王国”,动物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从了解、认识动物升华到爱护、保护动物,与动物做好朋友,层层深入,教师和孩子一起收集了各种动物故事、书籍、图片。使幼儿从多个角度了解了很多动物的秘密。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们还注重为孩子们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游戏氛围,引导幼儿运用看看、讲讲、做做、画画、唱唱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欢,并知道从小要关爱、保护小动物,在活动中他们有了更多的机会了解动物世界的神奇。在活动中教师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孩子表现与表达的欲望和需求,实现幼儿原有经验的再现、整合与提升。

教育要从孩子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孩子的生活出发,精心又不经意,自然又不刻意,这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永恒追求。要不断地去实践、去探索,以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教育的自然、无痕。

第四篇:师爱如水教育无痕

将军庄小学马永梅

陶行知说过:“爱象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前石。”是呀,水是生命之源,我们的思想教育就要似水一般无孔不入,似水一般悄然无声,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学生心灵受到洗礼,思想趋向净化,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用心聆听,以情感人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可见古人早就知道情感是最能感动人心的。当代教育心理学校研究指出:情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有效的教育章程。因此我在自己的工作中注意情的渗透和感化作用,运用这种方法把自己的爱传递给学生,滋润他们的心田。

马卡连柯曾说过:‘团结了集体,教育了集体,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在新接一个班级时,班主任对学生不熟悉,同样学生也还不能适应教师的教育方法。于是,在开学初让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课间,多听听学生的谈话,从学生的谈话中了解班级的情况。让学生写写对教师的心理活动建议,老师对正确的建议加以采纳,这样激起了学生的信心,使学生充满对新学期新老师的希望。平时,教师注意给学生写悄悄话,当学生成绩进步或失败时给了督促和警惕,能防止学生骄傲,又能使学生振作。

二、联系学科,以文感人

经常会听到家长对老师这样说:老师,我家孩子只听你们老师的话,你要给我孩子说说,在家里要听话,不要顶嘴„„等等之类的话语。而且家长的脸上写满了要教育孩子而孩子却不听话的无奈。是啊,当学生的一般都听老师的话,教育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也是我们老师责无旁贷的事。可如何教育呢?如只是简单地进行说教,收效甚微,而要结合一些活动特别是学科教学,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有效地、合理地、贴切地进行思想教育,让思想教育内容“随风潜入夜”,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发生悄然的变化,效果会更好。例如在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时,让学生说说你喜欢谁,为什么?学生都喜欢小白兔,无形中让学生了解做人要勤奋,“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白菜。”对懒惰的同学可以说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明白今后要自己的事自己做。

其实,各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只要我们充分驾驭教材,就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

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教育,即不留教育痕迹,又让学生不会心存芥蒂,很自然地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三、捕捉生活,以理服人

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情况,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教育,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战争史就曾告诉我们:“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思想教育不同于打仗,是一种情感的教育,但是就选好突破口而言,却有着同样的道理。

1、巧借时令,抓住良机

思想教育要抓时机,有时一个特定的时间就是一个突破口。利用节日进行教育,往往是难得的良机,如国庆节,教师节,母亲节等。结合这些节日,以写文章,画画,诗朗诵为主题开展活动,使学生既受到美好的艺术熏陶,又受到了生动的教育。

如:在母亲节时,首先我给学生读了一篇散文《妈妈爱吃鱼头》又让学生讲了几个关于母亲的小故事。然后让学生烁烁自己母亲的生日,喜欢吃什么,在讨论中,有些学生沉默了,有些学生不好意思了,因为他们根本说捕处妈妈喜欢什么,于是我接着说今天是母亲节,你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同学们个个来了主意,这样句自然地教育了学生要孝敬父母,懂得为他们呢着想的思想情感。

2、顺水推舟,因势利导

有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真正的人的教育。”学生是最容易感动的人,当学生为高尚的行为所感动,为某种公正的事感到义愤,或为某种团结友爱的场面所感染时„„我把握时机,顺水推舟,加以引导,使一时激发和萌芽的道德情感得到认同,内化和升华,并支配自己的行为。

如:有一次我们在阅读一篇课文《去年的树》,当讲到鸟儿为了信守诺言,找树儿,最后对着烛光唱起了歌,不少同学都为这样的鸟儿而感动了。于是我马上说,作为一只鸟都能信守诺言,更何况是一个人呢?正好,我们班有一个学生每天回家作业都不完成,每天都向老师保证一定要完成回家作业。于是我在问这个问题时,特意留心看了他一会儿,他不好意思了,趁下课我又对他说:“老师相信你是一个信守诺言的人。”接着一连两个星期他都能认真完成回家作

业了。

3、积极鼓励,引导参与

现在的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不仅需要未来意识,更需要社会参与意识。班级思想教育应将社会作为一个落脚点之一。

如,在班队会课上组织开展“我理想中的教室”,“心理健康教育”等,既可培养学生崇敬美好未来的心理,还能引导学生形成多种能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能力。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便是我们追求的“教育无痕”的境界吧,但愿我们的思想教育也如春雨,悄然入土,无痕,却有声有色;无痕,却有滋有味;无痕,却如歌如乐,如诗如画。

第五篇:无痕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江苏油田第二幼儿园 桑培松

随着新纲要的深入实施,我园在园本课程的构建过程中,引入了创新教育的一系列理念和思想,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改革了许多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要全面贯彻新纲要精神,真正全面体现新纲要的内涵,我们还有许多东西没有弄懂、参悟、悟透;没有真的走进幼儿的心灵、幼儿的生活、幼儿的世界;没有还给属于孩子们的童心、童真、童趣。我们的教育痕迹太重,我们的教育方法,没有真正的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幼儿教育的核心问题是玩中学、游戏中学。因此,我们要淡化教育痕迹,让幼儿在游戏中、玩中自然学习、在无形无意中积累知识、获得经验、发展能力,培养求知欲和好奇心,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我园于2004年10月提出并开始在我园实施“无痕教育”。“无痕教育”即不露痕迹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教育操作方式,又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教育追求的一种境界。如果武学中轻功的至高境界是“踏雪无痕”,那么教育的最高境界就应该是“教育无痕”。 教育无痕,润物无声。虽然“无痕”却有着惊人的力量!于无声处听惊雷!“教育无痕”是一句富有哲理的教育名言,意思是说,教育不应该是让受教育者明显的感到你是在教育他,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当老师教育幼儿时,如果幼儿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无痕教育”最理想的实施环境是在幼儿教育阶段,一是在这一阶段没有升学压力。二是幼儿的身心特点也最需要“无痕教育”。

一、问题产生的的背景

1、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和谐社会构建理论的完善,终身教育理念被人们逐步接纳,人的一生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尊重人的自身素质修养、发展越来越被人们接受。人的社会化过程和人的个性化过程是同时建立的,未来社会需要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的创新人才。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改革我们的教育,去发现与开发幼儿身上的创造性品质,要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善于观察、发现问题,树立自主学习、勤于思考的意识,敢于提出创意。此外,还要要培养幼儿具有合作、行动和实践能力,以及奠基于社会责任感之上的对真理不懈追求的敬业精神等。

2、幼儿发展的需要。人的一生很累,最快乐的就是幼儿阶段,面对几岁的幼儿,我们应该给他们什么?重新认识幼儿的认知规律:他们认知发展的兴趣具有广泛性、潜在性和移动性。他们的思维活跃,具有跳跃性、幻想性、富有创造性。对知识的需要主要凭借兴趣,缺乏长久的目的性、系统性、连续性。以玩为主要形式,所获取的知识,广博、杂乱、浅显。个性化、社会化需要突出,幼儿的发展需要是不同的,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以及生理、心理的各项要素均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幼儿个性化特征尤为明显,每个幼儿都需要自我的发展空间,需要尊重、平等,需要独立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改革我们的教育,着眼幼儿一生的自我发展。

3、我园发展的需要。回顾我园的教育改革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园本环境课程。99年启动了园本课程,我们以教育内容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教师们经历了改编„„创编活动设计„„活动后记,初步培养了教师对教育内容的把握,原创性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升教师们的课程理念,使教师们掌握课程的结构、内容体系,解决了孩子们需要什么、应学什么、能学什么的问题。

第二阶段:创新网络教育。2002年我们发现构建园本课程的过程中,许多制约教师们主动实施环境课程的机制、制度和资源,教师们很辛苦、很劳累、很疲劳。“解放幼儿首先必须解放教师”是这一阶段的核心。于是,我们改革了一系列教育活动制度,打破、改革了传统的一日活动的时间制度、备课制度、教育活动制度、评价制度,建立起一整套的与园本课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这一改革比上海二次课改早了三年。这一过程中我们感到网络资源建设是解放教师工作量的重要方法,我们开展了网络资源建设,教师们的自主空间相对得到了扩大。

第三阶段:无痕教育。2004年我们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我们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师的活动组织能力。于是,我们开展了无痕教育。这一阶段我们的目标是淡化教育痕迹,让幼儿在游戏中、玩中自然学习、在无形无意中积累知识、获得经验、发展能力,培养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幼儿真正成为实践的主体、探究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他们不只受教于成人,而且自己能力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真正的知识也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幼儿的,而是出自幼儿本身,以期达到“不教而教”的无痕的教育效果,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将向着教育的最高的境界而探求。

二、教育无痕的理论基础

1、陶行之:近代教育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教育即生活”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生活”是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体讲,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动地由生活制约,而是对生活有能动的促进作用。生活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陶行知认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

“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它的逻辑延伸与保证。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须。因此“社会即学校”的真正含义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校。从教育内容说,人民需要什么生活就办什么教育;从教育形式来说,适宜什么形式的学校就办什么形式的学校。“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消亡论,而是学校改造论,改造旧学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道德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译文]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所以丑恶的东西就出现了。都知道什么是善良的,却怎么也不想一下丑恶的原因呢?有和无相互依存;简单和复杂相互交错;长短的区别在与形体上;高下的区别在于所处的位置不同;音和声相互作用才能和谐美妙;先和后的区别在于次序上。这些都是永恒不变的道理。圣人认识到了这些道理,所以做事不讲形式而重结果,不以言论教导人们,任凭自然法则的变化而不干涉,生养而不拥有,有所作为但不存私心、不居功自傲、功成身退,作到这些才符合自然的常道。以人为本理念最早应出自老子。无所为,而无所不为。强调顺应自然。

3、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家他创造性地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标。他关于教育无痕有一系列的名言:“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的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种年龄期的人按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们。”“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因为学生了解教育、懂得教育,一般来说是有害而无益的。” 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三、教育无痕的策略与途径

1、内容上化整为零、聚零为整。我们将课程内容化整为零,即打散部分课程的结构,将其内容分解到一日活动之中,日积月累,汇细流而成汪洋。

2、形式上化全为个,聚个为全。我们打破传统的授课模式,即将现有的班级集体活动为主的形式,变为以区域个体活动、小组教育活动为主要形式,随机组织集体教育活动。

3、方法上化多为少,聚少成多。 教育方法很多,我们着重尊重幼儿,淡化教育痕迹,顺其自然这一基本原理,先放后收,采用让幼儿实践→思考→再实践→再思考的基本方法,灵活多样开展各项活动。

4、评价上化师为幼,聚幼为师。即打破以教师为主的评价体系,建立培养幼儿学会评价的评价体系,使幼儿自我评价和幼儿互评成为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和教育方法的有效手段。要重视教育评价的过程性,评价是贯穿一日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我们为每个建立了成长个案将其家庭背景资料,身体健康成长资料,以及幼儿在园的作品、活动、以图片、动画、影像、文字等形态记录,全面真实的反映幼儿的成长。只有我们不断努力、不断探求,才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才能起到“滴水穿石”的作用。

三间:我们要给孩子们创造时间、空间和人间。时间„„ 三不:不重复幼儿语言、不轻易评价幼儿、不使用狭义用句 三思:前思、中思、后思

三借:幼儿教师要会借力,借幼儿的力、借家长的力、借园长的力 三少:少说话、少命令、少示范

1、“无痕教育”不是教师不留痕迹,它要求教师具有更为严谨的计划安排,这计划安排不同于过去的那种对几十分钟内的一次教育活动安排,它有着阶段性、重复性、整体性和灵活性,但需要教师做充分的准备,材料要充足,可以说是:“周密的安排,无痕的行动”,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增长了知识。

2、“身教”是实现教育“无痕”的主要方式,于“小事”中渗透是实现教育“无痕”的有效途径。

3、教师要有爱心、信心同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必能显得最为亲切自然,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才能起到“滴水穿石”的作用。

4、理解了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平等,体验到了独立人格的尊贵和老师的拳拳之心。为其所想,适时改变对幼儿的要求,教育的前提是尊重,教育者要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去唤醒幼儿的自尊。提倡“无痕的教育”,就是当幼儿有过错时,要多想办法,用“无痕”的批评教育给幼儿以良性的刺激。

5、当幼儿真正成为实践的主体、探究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时,我们的教育就自然会淡化、无痕。他们不只受教于成人,而且自己能力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真正的知识也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幼儿的,而是出自幼儿本身。这种“不教而教”的无痕的教育效果,是教育的最高的境界。

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无痕教育的深刻内涵也正体现在这里。它不伤害幼儿的自尊,不丢幼儿的面子,更不会引来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时钟效应:秒针、分针、时针。老师是秒钟、家长是分针、幼儿是时针。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在课程改革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摒弃这些为改革而改革,为教而学的做法,立足于幼儿的发展,打破常规,追求“教学无痕”。

当我们的教育不留痕迹时,必能达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效果,幼儿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必将大大的提高,从而将我们的教育回归自然。

上一篇:钳工试题a范文下一篇:周年文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