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中指标生范文

2022-06-14

第一篇:南海一中指标生范文

南海一中语文备课组教学总结

教学工作总结

南海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一、学生现状与教学困惑:

回顾2009届高考上学期语文的备考,师生的干劲更足了,针对性更强了,大多数学生都有明显的进步,但不足之处仍突出,主要表现为“五不足”:

1、知识与技巧的不足。知识面仍狭窄,基础薄弱点仍多,综合做题能力提高不大,深入研究思考浅,主动学习质疑少,不善利用零碎时间复习与积累,闲散事多,不爱动脑动手。学习被动,主动纠错总结意识欠强,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赶超精神较差。

2、信念与实践的不足。理想脱离现实,好高骛远,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来。虽努力探索科学方法,但仍与实践联系不紧。语文的重视程度多数同学多数时候排在其它学科之后,及时落实复习、巩固提高困难重重。易灰心,战胜困难的勇气不足,不堪一击。

3、阅读与写作的不足。审题信心缺乏,材料“少”“旧”,表达缺乏文采,思想浅陋。

4、“面子工程”的不足。答题分点作答意识不强;书写不规范,卷面不整洁,尤其是理科生;装饰卷面的能力弱,影响正常评卷。

5、教师的创新思维与能力不足。备课组10位教师“中”“青”结合,基本上停留在做一名经验型的教师。业余时间的学习进取精神缺乏,在省级以上或在知名报刊杂志上发表有影响的论文近乎为零。对“90后”的文学思潮,教改动态等也知之不多,基本处于只依赖教辅资料或闭门造车的“半麻木”状态。

二、本学期高三语文备课组提高成绩的具体措施:

针对上述学生的具体问题和情况,本学期高三语文备课组特制定并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力争全面提高学生成绩,实现学校制定的高考目标。

(一)师生教学与教育方面

1、情感上,用细致的工作架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鼓起学生自信拼搏的勇气,确定学生具体的奋斗目标。

(1)课堂上,经常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思想品德意志的教育、积极自信情的感染和干劲的鼓励,使学生一直保持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热情,努力克服高三特有的紧张心理和压力,不断学习进步。

(2)选取高三学子成功的典型事例,给学生讲、读,在鲜活的事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激励学生奋进。

(3)指导学生指定每月具体提高目标,要求学生结合知识点的薄弱处指定具体进步目标,以此促进学生不盲目、高效率。

(4)用作业批语与学生交流,给他们激励。平时经常在作业本上、卷子上给学生写点短信,用贴近他们心理的话语来帮助他们,使他们明确不足,努力进步。

(5)课下及时与学生谈心,学生有问题就给他们做指导,帮助他们找出问题原因,树立积极奋进的心态。

(6)做好尖子生和个别困难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稳定学生。

2、备课上

(1)深入备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学校、个人资料,深入研究高考,保证备课质量。

(2)充分根据学生实际实行有效教法,保证课堂上充分让学生活动。

(3)认真设计每课学案,精心设计各项练习,尤其是知识点汇总练习和错处反馈练习。

(4)认真设计语文专题训练,针对学生弱点突出强化习题。

3、 课型上

(1)原则:一切围绕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落实扎实、练习有效、效率高、动脑动手动口。

(2)候课抓背诵、名句成语的落实。

(3)结合不同阶段设计好复习刻、训练课、补弱课、综合课、阅读课、写作课、考试课、讲评课。

4、授课上

(1)一切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继续改进教法,采取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方式授课。

(2)力争每一堂课都让学生听、说、读、写、练。按照高考复习计划逐步让学生听写名句,读背课文,练做要点,整理学案,记笔记,练卷子、巩固提高。

(3)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分层提问做题,努力促尖转中补差。

(4)狠抓知识点落实,印发学案、专题练习,补充大量高考知识。

(5)认真布置作业,突出重点和知识整理。

(6)严格课堂纪律,保证每一个学生能认真学习、练习。

5、 辅导上

(1)培优补困,定人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

(2)自习课上专题辅导,设计练习讲究梯度和系列性。

(3)课下个别辅导学生。

(4)对困难生加强文化专题训练和能力训练。

6、 阅读写作上

(1)上好每周阅读写作(或写作指导)课,要求学生做好摘抄和读书笔记。

(2)印发每次学生佳作,阅读并讨论,借鉴并提高。

(3)分题材和体裁印发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指导学生欣赏学习写作感悟。

(4)印发美文专题,扩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品位。

(5)指导做摘抄笔记,定量定质定范围,同时进行交流。

(6)利用《高中语文学习周报》“班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珠江时报》《南方周末》等)坚持每周每天读报,了解国内外大事要案,感悟“名家名作”“妙语美文”。

7、 培优补困上

每周定周五第8节进行培优补困,力争印发培优补困专题学案,进行练习,讲评时结合高考考点。

8、复习方法指导上,强化落实,狠抓及时性的复习巩固,反复不定期练习某个知识点,进行周复习,进行周检测、月考。

9、学生习惯改进上 ,一抓二提示三检查:抓听课状态;提示改进不良行为,提示做好笔记;检查落实复习效果,进行“爬黑板”、听写训练,检查知识点。

(二)备课组及教师建设与管理方面

1、教师业务提高上 ,广泛读书,虚心学习;深入教研,积累资料;积极听课,上好公开课,保证“推门课”的质量;努力写作,积累经验;每学期至少写作一篇论文,力争发表或获奖。

2、教研教改上 ,进一步探索“培优补弱”的帮困教学,在有限时间内狠抓语文成绩的进步,使学习相当差的学生取得进步;同时,探讨阅读教学对写作和课文学习的促进作用,以更好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

3、备课组会上,做到有明确主题与计划,人人积极献计献策,畅所欲言。轮流说课,高考考点分模块分章节合作备课,轮流命题与油印资料。

4、平时聚会上,努力营造“大语文”观,积极亲近大自然,感悟体会影视、音乐、书法、美术等高雅艺术,也切身感受“酒文化”“卡啦OK”等民间通俗风情。

三、教学体会。

1、任何时候,都要学习、进取,钻研业务,永远谦虚务实,认真敬业。

2、要结合教学实际,敢于创新,敢于探索。

3、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心尽力。

4、不要怕学生基础差,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需,从实际出发,用真诚感动学生,用激情激励学生,用方法指导学生,用知识充实学生,用毅力推动学生,用创造改变学生。

5、教师更要自信,更要有一颗健康、积极的心态。

6、放手按计划让学生读书,大量的读,用真正的作品陶冶学生、塑造学生。

7、教学要善于引导和激发热情兴趣。

8、教师要善于和学生沟通。

9、教师要不断积累教学资料和教学经验。

10、教师要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学风格。

11、与时俱进,真诚做人,扎实做事,精湛业务,提升素养。

12、有一颗奉献之心,关爱自己和他人,尊重学生。

第二篇:南海一中2001年数学高考总结

一学年来,在教育局教研室、学校领导、数学科组、高三级组的领导下,高三数学备课组按照学年初制定的复习备考计划加以实施,并适时地加以充实和完善。全组成员,同心协力,废寝忘食地勤奋工作,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悉心研讨和实践旨在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复习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和措施。经过实验,效果良好,以往的“学生被动的接受”的状况得到了改观,出现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和主动学习”的新局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得到加强和提高,复习效率和质量也大大提高。使今年我校高考数学成绩再上新台阶,我校今年高考数学最高分789分,比上一届高出70多分,700分以上有3人,比上届多出2人,数学单科上重点线有34人(比五科总分上重点线多出17人),数学高考平均分522分多(按实际参加考试人数

一、系统、扎实、科学、创新的复习备考

1、研讨考纲,分析考点,设置梯度。高三备课组组织教师研讨高考考试说明,明确各章节知识的考点分布及其要求层次,在复习过程中根据我校大部分学生的基础和智力都比其它四所市属高中差的现状,狠抓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再结合知识本身的重点、难点,设置好复习题的梯度和难度。做到有的放矢,尽可能减少无效劳动。

2、团结协作,发挥特长。备课组坚持集体备课,精心设计复习教学方案,统一教学目标、要求及复习的大致进度,理清各章节内容的知识网络及其交汇点(因高考常在知识网络交汇点上命题),准确把握各复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疑难问题集体讨论,老师们各抒己见,找出最佳解决办法,充分发挥了备课组的集体智慧。

3、回归课本,狠抓基础,开拓创新。备课组以课本知识点为出发点,狠抓对“三基”的落实,并选好一本主干复习资料和套题,(第一阶段用《思维*创新*研究—数学(分册)》,第二阶段和套题用的是《数学优化设计(下册)》,第三阶段用的是经过精选的各大中城市的高考模拟题),但又不过分依赖复习资料,对资料中过时、过偏、过难的内容,我们进行了大胆舍弃,同时,教师把富有新意、能启迪思维、体现重要数学思想方法、反映时代气息的习题及时补充进去,另外,老师自己也改编了一些题,重视单元小综合,适当自编或改编知识网络交汇点上的题目,这些自编题、自造题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们加深对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因而从中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最终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

4、拓宽课堂教学渠道,全面提高学生能力。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如何提高课堂复习效率和复习质量方面,几个老师都作了积极的探索和试验,进行了大胆教学改革。龚寸章老师试验的自主复习指导法,经过一学年的实验证明,效果显著;易校长、何玉斌、刘平、张志兰等老师的加大课堂练习容量,以学生练为主,老师的点评为辅的实验,也取得不同程度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创新意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指导学法,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并适时地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着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积极思维,挖掘其潜能和非智力因素,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善于反思、勤于积累、不断创新的好习惯。大家都认识到,只有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高考复习的质量才有保证。因为内因是决定因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5、滚动测练、螺旋式上升。高三备课组老师在备课组组长的带领下,分工轮流做好数学每周一练、单元过关测验、综合训练题、模拟考试试题的命题和制卷工作,把好质量关。通过滚动练习、限时训练和模拟考试使学生逐步增强速度意识、质量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高考作了较充分的准备。

6、互听互学,扬长避短。为提高复习质量,备课组老师之间经常相互听课。通过听课,相互学习,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了教学水平和复习效果。

7、勤字为首,真情感化。晚自习下班辅导工作抓得紧,做到常下班、常辅导,不仅辅导本学科知识,还有针对性地找学生谈心,勾通了思想,联络了感情,也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易广聪副校长除了教学工作以外还有很多行政工作,但他仍坚持每晚下班辅导至少一节,其他教师也纷纷仿效,不少老师一直辅导到学校要求最后熄灯的十一点为止。高考前还在数学墙报栏内专门寄语高三学生,指导答题技巧,以及如何调整好心理状态,做到轻装上阵。

8、认真反馈,不断改进。做好本备课组教学情况的收集、反馈工作,各个老师自觉根据各班教学情况进行了学生评教活动,对帮助科任教师改进不足之处,提高教学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9、培养“尖子”、诊治“拐子”。做好单科尖子学生的培养和鼓励工作,各科任教师根据几次模拟考试成绩确定出各班尖子生名单,及时找他们谈心,并加以指导和鼓励。根据一学年的跟踪,大部分尖子的成绩较稳定。同时也主动配合级组、班级抓好临界生、“拐子”生的辅导工作。

二、科组、备课组浓厚的高考研究气氛

随着高考改革力度的加大,高考更加突出对各种数学能力与素质、潜能的考查,因此,要提高高考成绩,必须走教科研之路。

1、集体研讨,团结攻坚。成立高考研究小组,成员包括教研处领导、科组长、高三备课组教师和其他有丰富高考指导经验的教师。为了更充分发挥高考研究小组中非高三任课教师的其他成员的作用,先后请他们参加了若干次高三数学备课组活动,重点对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为我们献计献策,使我们的高考备考少走了弯路,复习更具有针对性。

2、中心开花,备课组每周组织一次集研活动,设置中心问题,每个教师畅所欲言,然后各个击破。由于高考是高三全年的攻坚战,因此备课组的活动始终围绕高考备考这个中心进行。我们分阶段研讨中心问题如下:1)如何处理好复习课中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的时间比例及矛盾。2)复习课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挖掘学生的潜能?3)今年高考重点、热点预测和研讨。4)如何精选高考复习题,它应遵循什么原则?5)如何命制高考模拟题,它的选题原则是什么?6)如何上好第二轮专题复习课。7)如何克服高三学生常犯的“眼高手低”的坏毛病?8)强化训练阶段,如何渗透和强化各种数学思想和方法?9)高考应用题数学模型的建立的探讨;

3、促使学生突变,创设突变机遇。我们认为:学生在第

二、三阶段是数学成绩提高的良好阶段,教师在这两阶段的课堂教学是帮助学生“归纳—提高”的导航。因此,我们认真做好第

二、三阶段复习的研讨工作,何玉斌、龚寸章老师分别承担了的第

二、三阶段高考复习研讨观摩课,准备充分,具有观摩性和示范性,为学生知识归类提高设置了明确的航标。

4、采集信息,科学巧干。备课组注意采集各地高考备考及高考命题方面信息,通过去伪存真,及时加工,科

学地复习提高,为高考赢得时间,也做到有的放矢。这方面易校长、科组长祁润祥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

 

总之,因为有上级领导、学校行政、教研处、数学科组、高三级组的正确领导,有全备课组老师的勤奋工作,还有其他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学生的奋力拼搏,才使我校今年数学高考成绩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尽管今年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仍有许多不足和遗憾:

1、由于我们这一届还没有按成绩分班,各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这给我们在教学上带来一定的困难,例如,到底应该以哪一层学生为主攻对象更合适、更科学?因为现在录取率这么高,怕甩掉了不该甩的学生,同时若只照顾优生,差生也有意见,真是左右为难。

2、各班之间的发展还不够平衡,各班的成绩差距较大;

3、各科之间的协调还不够,治“拐”力度不够。如有些学生数学成绩

上了重点线,但其它科却没有上,或者是其它科上了重点线,而数学又没有上。

4、对尖子生的培养措施和力度还不够。

5、对差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对其非智力因素挖掘得不够,练习还不够到位,没有形成应有的能力,故这部分学生的高考成绩不够理想。

6、老师有时讲得过多,包得过多的教法还需进一步改进。

第三篇:重庆十一中创建学习型工会先进单位评估指标体系

指标说明:

本指标分共120分,其中基本分为100分,奖励分为20分。达到总分90分以上者为创建优秀单位,70分以上者为创建达标单位。对优秀创建单位由市有关部门授予“重庆十一中工会创建学习型教育机构先进单位”并进行表彰和奖励。

评估方法:

1、听汇报

2、看材料

3、参观走访

4、座谈会

5、问卷

6、听课

第四篇:探究活动课一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

——历史展览

●教学目标

1.通过相关探究活动,使学生多渠道、多层次地去进一步感受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情况,培养历史意识。

2.通过相关探究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通过相关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关注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培养和增强人文素养与民族精神。

●教学建议

1.活动形式

本节活动课教材提供的形式是举办“历史展览”。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还另外尝试其他形式的活动。例如可以围绕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情况,要求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撰写演讲词,开展“演讲比赛”;也可以注意整理发掘民生变迁的趣味话题或内容,撰写相声与小品作品,并进行相关文艺表演;还可以进行“模拟电视访谈”等。

2.教材对本节课活动的内容、任务、目的、成果、过程、方法都作了详细的说明或指导,建议教师在以下方面加强对学生活动的指导。

(1)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中国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这一百多年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内容十分丰富、广泛,涉及到百年的器物、习俗、环境、服饰、住房、交通、饮食、通讯、娱乐等诸多方面。因此教师要求学生要选择好更具体的活动主题。然后对本班或本年级同学中选题情况进行统计归类,按相同题类进行分组,要求同组同学加强协同合作与研究。

(2)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的任务是什么,或相关展览会、或文艺演出、或演讲比赛等。

(3)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明白活动的目的是什么,简言之,就是通过活动,使学生更全面更直观地了解百年民生的变迁情况,并进一步探索其历史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历史学习与科研的能力。

(4)制定一个较详细和完备的活动过程、步骤的流程表。

如:

(5)学生在活动实践中,教师要对资料搜集与整理的一些常见方法、历史分析与探索的规律性因素进行说明和指导。

●教学案例

【例1】 “中国女性服装百年时尚回顾”——小型历史学习展览会。

在确定了活动主题后,制定一个流程表,有序地去进行探究活动,最后展示活动成果。

图1清末旗女的旗服和汉女的上衣下裳制女服

(17世纪,随着清军入关,清王朝开始在全国的统治,其妇女着装形式逐渐成为中国妇女着装的流行样式;汉女在继承了明代妇女着装和借鉴满族旗服形式的基础上,流行如上图所示上衣下裳制女服)

图2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女士丝绸旗袍

(这一时期中国女性着装继承了晚清旗袍的样式,同时又有创新和发展,即相对于封建时期旗服来说,着装比较开放、优雅,能更好地展现女性魅力。这也是完全意义上的封建统治在中国结束的时代反映)

图3“文革”时期的绿军装和军棉大衣

(“文革”时期,在“红色革命”时代主旋律的影响下,全国着装表现出明显军事化特征,即所谓的“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图4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流行的喇叭裤、夹克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从极“左”思潮中解放出来,服装款式借鉴西方样式,体现出新颖、自由、奇特的特征)

图5模特在展示20世纪90年代后的中国服饰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女性着装进一步自由和开放,更加注重人体的线条美,突出了性感主题)

【例2】 车轮滚滚

央视国际《走近科学》栏目2004年09月22日17:1

1解放前

清末时期,北京城基本没有汽车,少数有钱人的代步工具也只是人力车和畜力车。1913年,北洋政府开始提议组建北京电车有限公司。到1921年,北洋政府向法国借款作为官股,并吸收商股,筹办官商合资的北京电车股份有限公司。1924年12月,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开通。这条从前门至西直门的线路,全长9千米,往返行驶有轨电车10辆,俗称“铛铛车”„„北京的城市公交事业由此起步。

当时,电车公司的车辆大多购自法国,或由法国向日本、英国、瑞士等国家购进。到1930年,北京电车的营运线路已经发展到了6条,线路总长度为39.787千米。1935年初,北平市政府决定开办公共汽车,筹资30万元订购了30辆大客车,目的是弥补市区电车运力的不足,同时发展郊区和游览线路。

但到1949年解放前夕,电车公司没有新增一辆车,也没有新开一条线路,日常运营仅靠贷款修复部分车辆。在册车数虽有141辆,但能够行驶的只有49辆,北平公交运营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建国初期

1949年2月,北平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前门开入,欢呼的群众挤满了街道。这座千年古都迎来了一个新纪元,但昔日辉煌的都城如今却是百废待兴。街道上有人力车,马车,甚至还有轿子。作为公共交通的主力还是始建于1924年的有轨电车。但在解放的时候,只有49辆电车勉强能走,将近100辆电车停在车场里,无法动弹。

但在当时的公共交通条件下,还就是乘坐电车,才能够代步。尤其是西直门一带,劳动群众比较多。他们上天桥,那就得坐有轨电车。由西直门上车,一直坐到天桥一带。

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经过半年的抢修,所有的电车终于又奔跑在长安街上。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许多群众乘坐电车,来到了天安门前,见证了一个伟大的时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不久,北京公交开通了贯穿长安街的电车线。每逢周末,市民们都可以乘坐电车来到劳动人民文化宫跳舞、参加大合唱。但当时乘坐电车并不是一个愉快的经历。那时车门是从来关不上的,就是车在行驶的过程当中,外边还挂着好几个人,甚至车后面,也要挂着几个人,可想而知当时交通的紧张状况。

有轨电车是20世纪初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它的上面都有一条像大辫子一样的电杆,接受电流,驱动车辆。电杆与电线会发生碰撞,丁当作响。可是这些在长安街上跑的电车都是法国制造的,已经使用了25年,性能老化,驾驶电车完全是一项力气活。

当时北京的有轨电车以前门为中心,共有10条线路,票价五分。建国后不久,北京开始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由于有轨电车需要铺设铁轨,这就占用了宝贵的城市道路。电车的运行线路短,不能输送更多客流,从1956年起,所有有轨电车的铁轨都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无轨电车,曾经丁当作响的有轨电车从此就从长安街上消失了。

斯柯达

据老司机们回忆,过去培养司机都是由北京公交总公司的驾校培养。那个时候学司机的条件相当高,可不像现在这样人人都能学开车,那时候的青年工人必须要达到北京市劳模的标准,才能够送到驾校去学开车。但在1954年,由于交通事业的发展,进口了大批的车,这就需要大量司机,所以由各个车厂自己来培训。那个时候学开车也挺快,有的司机学了28天半,就出来开车了,社会上都称他们是28天半的司机。很快他们就开上了一种新的公共汽车——捷克斯洛伐克的斯柯达。

当时引进的公共汽车是捷克斯洛伐克生产的斯柯达。这被认为是当时最先进的大客车,一次能拉四五十人,由于采用汽油发动机,时速可达60千米。这和以前的电车相比,简直是鸟枪换炮。但当时我国的石油严重匮乏,斯柯达跑起来也很勉强。

当时老百姓就抱怨说,你们这个公交车,是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修理六七次,八

九十人推。车一灭了怎么办,发动不起来,就得靠许多老百姓去推。

坐斯柯达,竟然还得随时准备推车,不仅让市民叫苦连天,也让司机们头疼不已。但这可是当时北京城唯一能跑的公共汽车。可是谁也没想到,这个被司机们称为“土豆”的客车,竟然创下了一个惊人的纪录。它们最长的使用年限30年,最长的运行里程240万千米才报废,平均斯柯达报废里程180万千米。

算下来,每辆斯柯达绕地球跑了45圈,运送8千万人次。斯柯达车确实到了极限,它也为北京的交通作了贡献。一直到1984年,斯柯达车才从长安街的滚滚车流中消失,但它们创下的纪录,恐怕再也不可能被打破。

其实,斯柯达车还被改装过很多次。最有意思的是在1956年,人们也是敢想敢干,在这个斯柯达车的后面,给挂上了一个拖车,这个拖车跟现在的铰接式的公交车可是不一样,这个铰接是用铰接盘把前后车给它连动起来,它可以通的。当时挂的那个拖车,完全就是另外一个车,用一个牵引杆把它连起来。特别是在长安街沿线跑的这个拖车,很大,相当于一个解放卡车的车身了。但人坐在里面,是非常不舒适,一颠一颠的。可是它能多装人,因为当时我们的公交车基本上都是进口的,数量还是不够。于是人们迫切地盼望国产的公交车能早点出来。

解放牌汽车问世

1956年7月15日,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卡车在长春缓缓开下了生产线,整个汽车城沸腾了。从这些老镜头里我们仍能感受到当时欢欣鼓舞的气氛。第一批驶下生产线的解放牌汽车,是一款以苏联吉斯150为蓝本制造的汽车,载重量为4吨,最大时速65千米。1956年10月,第一批40辆解放卡车就运到北京,由北京客车厂改装成公共汽车。

但这40辆还是比较简陋的,连驾驶室都没动,直接在后边做了一个公共汽车的车厢,也不大,只是4米多长,也就能拉30多人,而且地板也比较高。从这时起,工程技术人员开始仿造斯柯达的样式,打造全金属的公共汽车。

1957年底,解放牌客车终于驶上了长安街。这是第一辆完全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大客车。从此,它和斯柯达一起,成为北京公共交通的中流砥柱。但在司机们的眼里,开解放车仍然是一件很艰苦的工作。因为解放客车的发动机噪声特大,密封也不好,一发动,驾驶室里连黑烟都冒出来。

从1960年起,我国的汽油供应又一次遇到严重困难。为了让有限的汽油发挥最大效益,公交司机们想了各种方法。有的司机,为了用脚踩油门的时候感觉更好一点,他就不穿鞋,只穿一个很薄的鞋帮,就跟鞋垫一样,就是为了踩油门的时候能更好地感觉油门的深浅。

为了缓解不断增长的交通压力,长安街开始不断拓宽,1958年,长安街东面的复兴门和西面的建国门相继被拆掉,十里长街开始显现出来。当时在长安街上跑的基本上都是公共汽车,车少,路宽,司机们根本不必担心塞车。但由于公交车的数量太少,在汹涌的人流面前,公交车很快就不堪重负。拥挤,几乎是整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坐公交车的写照。北京的公交在重载下艰难前行。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神州大地。古老的北京城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建设高潮。无论是斯柯达,还是老解放客车都已经服役了25年,它们已经到了车辆使用的极限。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设计一种新的公共汽车来取代它们。

这一方案经过反复修改后,被定为黄河客车,它将彻底取代老解放。1984年,黄河客车终于出现在长安街上。乘客们第一次发现,现在的公交车似乎比以前的要多出一截。不仅装的人多了,而且上下车也更方便了。

过去,斯柯达车从地面到车厢,有1米1高,乘客一共得踏三步,才能踏到1米1的高度,显然给乘客带来了不便。现代的公交车都没有这么高的地板。黄河客车的车厢高度,只有0.7米高,比斯柯达要低40厘米,乘客上下车变得方便了。发动机的功率也提高到120

马力,速度更快了。但司机的驾驶环境还是非常简陋。方向盘重,离合器也重,时间一长,司机感觉相当疲劳。

最让人头疼的是,乘车的拥挤状况并没有改变。每天上下班的高峰期,也是乘车人最痛苦的时候。长安街上跑着的公交车几乎都挤得满满的,人们像沙丁鱼塞在罐头里一样。以至于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歌:别挤了,别挤了,为什么公交车总是这么挤。

当时北京的客运部门做过调查,在车厢里面一平方米的面积,如果是39号鞋的话,才能码下11双39号的鞋垫,可是实际的调查结果是,一平方米当时要坐13个人。可见当时的公共汽车的拥挤程度。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古老的北京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北京已经是一座有千万人口的现代化大都市。北京的公交车就像忙碌的工蜂,每天要运送数百万次的人流,公交车拥挤不堪的状况会不会得到彻底的改善呢?

巡洋舰

宽阔的街道曾是北京的特征,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赞美道,元大都的一些街道“其宽广的程度,前所未闻”。但是随着北京的快速发展,那些原本为马车和驼队准备的宽阔街道已经变得太过拥挤。原来的长安街就是从西单到东单这一段,既窄又短,为了缓解交通压力,长安街不断拓宽,才变成今天的模样。如今交通部门已表示,北京旧城的路已没有可拓之处。于是北京的公交部门提出,新的公交车必须做到三大:一大就是大容量,就是车身能多装乘客;再一个大就是大马力,速度快;再一个大,就是要大开门,因为人多,只有车门大,才能快上快下。

进入2000年,北京的公交车却面临一个更加严峻的现实。北京市的汽车总数已经超过200万辆,每天早晚,超过80万辆的汽车会行驶在外城和二环之间,这时一场小小的事故,庞大的车队就会立刻被塞得不能动弹。在上下班的高峰期,整个北京城区的道路基本处于拥堵状态,所有的人都叫苦不迭。

技术人员开始希望有一种既能有火车那样的载客量,同时又具有汽车灵活机动性的公交车,这就必须把公共汽车做得非常大。

2000年起,一种全新的大客车,驶上了长安街,它有一个气派的名字——巡洋舰。无论是长度还是容量,巡洋舰都称得上是北京最大最先进的公交车。车上装有液晶电视,随时发布天气和道路信息,售票员也不用大声吆喝。

现在的巡洋舰已经是一辆融合高科技的现代客车。它的心脏是一台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发动机,对环境的污染很低,动力强劲,时速高达120千米。司机驾驶时,加速减速,只需要轻踩油门,一次可以运送220人,但这还算不上什么,一种比巡洋舰更先进的客车即将问世。

这是一种低地板的公交车,这种低地板公交车,只有一级踏步,车箱内是平的,车厢最低离地可以达到240毫米。这种车投入使用后,无论对老年人,对儿童,还是对残疾人都是一种非常方便的车。

但长安街上的车流与日俱增,要让公交车在滚滚车流中杀出重围,多拉快跑,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不久,北京将在南中轴路上,开辟我国第一条大容量快速公交线,从前门到南郊的德茂庄。这条线路仿效著名的公交城市巴西库里提巴的经验。公交车将在封闭的专用公交车道上行驶。这样几乎不会塞车,或许才能使北京公交车彻底告别55年来的拥挤堵塞之苦。

从丁当作响的电车到冒黑烟的斯柯达,从第一辆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大客车解放到今天现代化的京华巡洋舰。55年间,北京的公交车用自己的滚滚车轮,见证了长安街的点滴变迁,见证了北京城的沧桑巨变。

第五篇:南海法律问题研究南海问题的国际法考量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南海法律问题研究南海问题的国际法考量 作者:汪筱苏 刘海裕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7期

【摘要】中国与菲律宾对黄岩岛的相关问题,已经对峙近两个月了,由此可见,此类争端在今后的日子里不免还会发生。中国若想在今后的争端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将此事件放在中外海洋争端日益剧烈的大背景下,并且中国若想获得未来发展战略机遇期,就不能仅寄希望于如动武、制裁之类的口舌之快。因此,此刻我们应更多的站在历史、法理、经济、外交等多方面去冷静的思考,同时应积极的公开讨论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创新型解决方案。正式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依据国际法层面,通过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对南海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作者自身的观点。

【关键词】南海;国际法;考量

一、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及相关背景分析

2012年4月10日,菲律宾海军企图在南海黄岩岛附近抓扣中国渔民,被中国海监船制止,双方随后发生对峙。截至2012年5月10日,中菲黄岩岛对峙已满一个月。

黄岩岛是我国中沙群岛中惟一露出水面的岛礁,距中沙环礁大约160海里。马尼拉海沟是我国中沙群岛与菲律宾群岛的自然地理分界,位于黄岩岛以东。黄岩岛礁盘面积约150平方公里,其礁盘浅水区面积广阔,开发建设十分方便,经过建设后可以进出大型舰艇,同时也是渔船的避风良港。对于中国而言,黄岩岛是中国南海的东边门户,对菲律宾而言,黄岩岛距离其首都马尼拉仅300多公里。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利益驱使,以菲律宾、越南为首的几个东南亚国家先后对我国南海的某些岛屿宣称拥有部分或全部主权,并派军舰或飞机巡逻。可以说,菲律宾拥有试图霸占黄岩岛的机会,是由于南海乱局的出现。

一方面,中国对黄岩岛享有领土的主权是无可厚非的,原因在于:我国是最早发现、命名并将此岛屿其列入版图、实施主权管辖的国家。①早在1935年1月,中国就将黄岩岛作为中沙群岛的一部分列入了中国版图。此后,中国政府出版的官方地图均将黄岩岛标注为中国领土,并不间断地将其归属管辖下。所以有关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公告及声明中都指出黄岩岛属于中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统计局、地震局、海洋局均多次对黄岩岛及附近水域进行科学考察。

另一方面,《巴黎协议》、《华盛顿协议》及《英美条约》等中都明确划定黄岩岛并不属于菲律宾的领土。菲律宾本国的1927年及1990年的官方地图中都没有标注其版图中含有黄岩岛。但菲律宾之所以找到所谓侵占菲律宾的理由是由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规定。菲方紧紧抓住“200海里”这一概念,简单把距离远近作为其侵犯我国领土的

依据。因此于2009年3月,不顾中国反对,颁布“领海基线法”,将中国的南沙部分岛礁及黄岩岛划入领土。

事实上,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享有勘探或开发自然资源的权利,但专属经济区内他国领土的法律地位不容质疑。菲律宾显然将开发利用与海洋管辖权混为一谈,其主张和行为显然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准则背道而驰。

二、有关解决黄岩岛等问题的方法及存在缺陷

(一)法律方法

一直以来中国政府坚持用政治方法来解决国家间争端,但运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来解决诸如南沙岛礁领土争议这样的难题实属非常不易,因此,也可探讨利用法律方法解决此类争议。

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相关规定,即在最终解决领土争议和缔结划界协议前,有关国家应遵守如:谈判磋商、努力缔结临时安排、禁止单方行为等义务。但国际社会对有关国家的上述义务应从何时开始,却存在以下几种不同观点:一种是,若同一海域的主张发生重叠时义务开始;第二种是,开始谈判临时安排时义务开始;第三种,临时安排成立时义务开始;第四种,最终划界起后义务才应开始。作者认为,应采取第一种解释即有关国家从海域划界主张重叠时起,遵循上述相关义务。因为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宗旨,若义务从谈判开始后遵循,则有可能导致某国在谈判开始前就会对争议海域的资源等实施单方开发活动。

(二)法律解决的前提与条件

因为国际法对管辖权缺乏强制力,所以若想使国际法院及仲裁机构拥有对问题的处理权,利用法律方法解决争端,就必须首先接受司法机关的管辖或缔结仲裁协议。针对此次争端问题,若想利用在相关国家间缔结仲裁协议,通过仲裁机关解决问题的机会很小。

对于国际法院来说,根据《国际法院规约》第36条第2款的规定,做出接受国际法院管辖的声明是争议双方将争议提交国际法院的前提条件,并且国际法院也只能受理法律争端的案件。其之所以将非法律争端排除在管辖权以外,主要是因为:国际法院没有强制管辖权,国际法内容常与现实缺乏协调性,因此国际法院即排除非利用国际法解决争端的事项,只接受和处理当事方均决定以法律方法解决争端的事项。

虽然相关国家要想将案件归于国际法院的管辖,必须事前接受国际法院管辖权的声明。但若一方当事国向国际法院提起诉讼时,就会导致应诉管辖(forum prorogatum)的出现。应诉管辖指的是,争端相关国家在不知道对方国家是否同意把案件管辖权归于国际法院时,首先将案件置于国际法院管辖内(即提起诉讼),然后再根据对方的意思表示,正式开始诉讼即将争端管辖权正式交予国际法院。然而,应诉管辖是使案件管辖权置于国际法院之下并开始诉讼程序的

方法之一,但这种方法在《国际法院规约》内并没有明确规定,其仅仅得到了国际法院的案例确认。比如,1948年的“科孚海峡案”,该案是国际法院作出应诉管辖的典型案例。

根据《国际法院规约》的规定,国家才能成为向国际法院提起诉讼或应诉的当事者。因此,《国际法院规约》的当事国以及联合国会员国都是《国际法院规约》的当事国,如果并非是联合国会员国的国家想成为成为《国际法院规约》当事国就必须通过安理会的决议。同时,《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及59条规定了国际法院适用的裁判准则。国际条约、国际习惯法和一般法律原则可作为国际法院的裁判的主要准则,其他则为辅助准则。

至于判决约束力问题,存在一般情况及例外情况。一般情况表现为:《国际法院规约》第59条明确规定,其判决仅对当事国具有约束力。例外情况表现在:该规约第63条第1款规定,若遇到协约解释问题,且有除诉讼当事国以外的国家为该协约的签字国的,当立即由书记长官通知参与国。第2款规定,受前款通知的国家有参加程序的权力,但若该国行使此项权利时,判决的解释对该国具有同样拘束力。

(三)国际层面法律方法的缺陷

首先,由上文可知,若想合理运用国际法(通过在国际层面上合理利用相关法律方法来解决相应的问题,首当其冲的便是需要通过合理的运用国际法院对于国际争端的相关管辖原则与制度来进行调节,当然前提是需要得到相关方同意),即首先需要对《国际法院规约》中的第36条的规定进行相应的阐释。若相关方依据36条的规定,作出其选择性的声明,则对于国际法院所行使管辖权进行了认可。由此可知,菲律宾政府在1972年1月18日,向国际法院提出了有关管辖问题的接受声明,但是其对于与“海洋”和“陆地”有关争端问题的管辖权做出了保留。这表明了,菲律宾政府在针对有关的与“海洋”、“陆地”有关的管辖权争端问题上,国际法院因为其未予认可而不能对相关问题进行管辖。与此同时,马来西亚、越南等国与中国之间,也并没有任何就《国际法院规约》的第36条相关规定所作出的相关选择性的声明。所以,在南沙的相应岛礁与领土争议问题上,若需要适用《国际法院规约》第36条的规定,以谋划通过国际法院来行使有关与南沙岛礁相关的领土争议问题进行管辖,并作出相应的裁决,是不太可能且困难重重。

其次,中、越、菲等国均为《公约》的成员国,是否可以从利用国际海洋法法庭来解决南沙岛礁领土之间的争议问题,值得探讨。由于国际海洋法法庭的管辖权包括“属人管辖”、“属事管辖”以及“管辖权的选择”三方面。其分别规定于《公约》的第287条第1款、第288条、第291条、第298条、第305条第1款以及《国际海洋法法庭规约》的第20条。

虽然我国于1996年就对《公约》进行了批准通过,但是我国政府却从来没有选择适用过与《公约》第287条的相关规定对相关争端问题进行解决。且我国政府于2006年8月25日,依据《公约》的298条相关规定,对涉及“领土争端”、“海洋划界”与“军事活动”等几方面问题所发生的争议,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了相关的书面声明,表明了我国政府对于《公约》第15部分第2节的有关国际司法与仲裁管辖的相关规定不接受,从而表明了我国政府就这些所涉及

的问题排除了进行国际司法或仲裁管辖的可能性。对于上述的声明我国政府也没有做出撤回,则依照法律的规定处理南沙岛礁之间的领土争议问题,不具有可能性。

总之,通过国际层面利用法律方法解决黄岩岛领土争议问题存在一些无法消除或克服的障碍,因此,作者认为可以通过制定相关国内基本法解决争端。

三、完善法律方法的几点建议

随着整个国际社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多边、双边或是整个国际社会,对于有关海洋问题的制度都不完善并且难以修正,因此,若想正确处理及积极应对有关海洋问题的争议,就必须要制定各国国家有关海洋发展的的战略以及完善海洋体制机制。对于我国而言,作者认为,制定海洋基本法是确保中国保障上述措施实现的重要路径。

事实上,我国于1996年的《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中,就对制定相关制度例如建立海洋法等基本法律提出了目标和要求。目前,国际社会一致认为,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对于中国制定海洋法,完善海洋发展战略及体制都极为有利。

作者认为,我国若制定一部完整的海洋基本法必须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首先,在本部法律中宣告我国海洋政策,即将我国建国以来针对海洋问题实施的政策予以汇总,并对外予以宣传与解释;其次,为了使海洋事务处于一个统

一、高效的管理状态下,必须设置相关的管理机构;再次,为实现利用、管理及保护海洋资源的目的,必须公布国家开发海洋的重要领域,从而加强对管辖海域的管理及调查活动,强化国际海洋合作等。最后,此部海洋法的基本原则必须遵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一些列的原则及制度,包括,协调开发、利用与保护原则,确保海洋安全原则,促进海产业健康发展原则,海洋事务进行综合协调管理原则;积极参与并协调国际海洋事务原则等。

由于中国的海洋基本法有助于将中国有关海洋问题的政策予以宣传,因此,其对于别国来说,更有助于他们了解我国的立场及态度。并且中国的海洋政策具有连贯性的特点,是对以往政策的汇总及总结,其不会给他国造成不利影响。于此同时,海洋基本法的内容主要是对政策性的宣言,其可以很好地处理海洋基本法与现存海洋领域其他部门法之间的关系,以维护现存海洋法律体系的完整性。

四、结语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对中国来说极为重要,可以说这个时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纵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这个时期又很可能成为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拐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机遇与挑战不断增多的情况下,中国必须处理好机遇与挑战的关系,因为机遇处理不好很可能变成挑战,同样挑战应对得当也可能转化成新的机遇。在黄岩岛事件等一系列南海争端中,中国仍需要保持和平姿态及政治善意,但作者认为,我国既不能委曲求全,也不能好勇斗狠,必须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利,即运用国际法的相关规定以及尽快

制定我国国内海洋基本法相结合的方法,确保争端尽快解决以及最大程度的维护我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注释:

①据史料记载,早在1279年,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奉旨进行“四海测验”,在南海的测量点就在黄岩岛。这至少说明,在元代中国就已经发现了黄岩岛。

参考文献:

[1]巩建华.中国南海海洋政治战略研究——论南海争端中的中国作为[J].太平洋学报,2012.3.

[2]汪翱.与南海争端的解决[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6.

[3]蔡高.论解决南海争端的国际法路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上一篇:农民工讨薪维权范文下一篇:农机经营管理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