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提纲范文

2022-05-25

第一篇:费尔巴哈提纲范文

费尔巴哈的提纲

1、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对对象、现实、感

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性的活动看作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他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2、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

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3、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

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合理的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4、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

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因为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对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从理论上进行批判,并在实践中加以变革。

5、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

性活动。

6、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①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②因此,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的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7、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的社会产物,而他所分析的个人,实际上

市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8、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

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9、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理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

社会”的单个的直观。

10、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文化

的人类

11、 哲学家们只能是用不同的方式理解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第二篇:费尔巴哈的提纲

精疲力竭地读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却无奈地发现没有任何的思路,大概这是第一次读到如此抽象、生涩和难解的文章吧。或许是有些不服气,当我鼓足勇气读过第二遍的时候,却发现和初读这篇文章的感觉略有不同,好像有那么一点似懂非懂的感觉萦绕在心间。欣喜若狂的我而后又重复阅读了几遍,再加上老师的引导,终于,我对《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有了深一层的理解。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首先,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即“从前的一切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他指出要正确理解实践的意义,从而正确的解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马克思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即我们并不能单单从唯心主义来理解人的单纯能动性,也不能单单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人的单纯受动性,而是要结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人既受自然性的支配,同时又能以自己的能动性来改变自然,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

其次,马克思在“提纲”中还提到这样几个观点: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看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然后,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在肯定了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同时,批判了其只能把人类理解成一种内在的,无声的,将人从肉体和精神的状态中主观剥离,批判其否定了人可以改变世界的可能。

最后,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於改变世界。”实践是革命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而人类的不断进步,恰恰反应了这样一个观点。

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通过学习《提纲》使我认识到将唯心主义观点和唯物主义观点相结合起来分析问题的必要性以及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全面分析问题,做到一分为二;并且要注重实践,牢记实践出真理,只有实践才知对错,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我读的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面对着这一堆抽象的、生涩的、令人费解的词语,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下去,我感觉自己的大脑变得非常机械,思维也好像停止了工作,直到最后一句:“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被这句话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深深的震撼了。

它使我第二次从头看起。在关于这篇文章的说明中指出了其基本内容是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是否真正懂得实践及其作用。看来这篇文章是讲“实践”的真正涵义和作用的,也许就是所谓的“改变世界”。

我想马克思在写出这句“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时,其目的是为了支撑自己的观点,即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至少我是这么理解的,但我觉得这句话本身的深层涵义远不止如此。

我们知道,哲学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分,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内部又各自有许多不同的分支或体系。如果我们站在哲学之上,把哲学仅仅看作是一门学科,那么这样的分歧也许仅仅是分歧而已。但不幸的是,哲学是研究世界本质的,它的这一属性不得不让我们对它另眼相待。人们通常有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如果认识了世界,那么就解决了最根本的问题。人们之所以这样迫切地想认识世界并且把这一任务冠以如此沉重的头衔,是因为人们心理有这样的一个需要,即认识世界的需要,这一需要满足了,人才会获得一种安全感,才会有心思干别的事情。

所以,关于世界本质的问题不得不被放在特殊的位置。只有这样才看上去比较合理。

哲学家们担负起了这个重任,不管是唯物论者或是唯心论者他们只是在试图用一种方式来解释这个世界。如果我们用偏向唯物论的观点说,世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不论不是地心说风靡一时或是日心说占据主导地位,地球和太阳始终没有改变它们的位置。对于这个世界的解释是次要的,它仅仅是解释而已,并不能改变什么。人类的生存目的并不是为了要揭示这个世界,而是要改造世界。解释,只是人类实施改造的精神支持罢了。

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是针对费尔巴哈的,即两人对世界的见解产生了分歧,这无关紧要——当然,从哲学角度是万万不能这么讲的。哲学是研究世界的,在哲学世界中关于世界的问题是最重要不过了,怎能无关紧要?但是,世界不仅仅只有哲学,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问题在于改变是世界。正是人类一次次向世界发出挑战,人类社会才得以绵延至今。哲学推动着我们去改造世界,我们又怎能困囿其中不得自拔,愁眉紧锁呢?

第三篇: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物流管理 1445542123 王力源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仅占据了两页纸,一个字数甚少的提纲居然可以成为流传后世的著作,说明了它是一份透露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大纲。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

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束缚。因而《提纲》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领和一系列重要思想。

一、对旧唯物主义以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实践观的批判 《提纲》提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 在于是否认识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马克思指出:“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就是说,旧唯物主义仅仅看到自然的优先性,客观性,把自然理解为和人的实践活动没有丝毫关系的纯客观东西,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旧唯物主义不懂实践,看不到感性世界是人的实践的产物,看不到自然,现实在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属人性,恰恰是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实践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不断创造,生产着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并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从而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的统一。实践是广义的,它涵盖了“社会化了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维。实践本身就代表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人的一切活动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可以作为一个外在因素而作用于他人,而同时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观真理性仍然需要通过来实践证明。马克思明确地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真理作为人的思维的经验性的东西是要靠实践来证明的。

二、对唯心主义实践观的批判

马克思在《提纲》的第一条就明确提出:“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这就是说,旧唯物主义看不到主体的能动性,认为主体只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客体,而唯心主义却和旧唯物主义相反,他们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确实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大大发挥了主体的能动性,但却把这一作用加以抽象的夸大和发展,使其脱离了自然界的物质基础,把人的活动理解为精神活动,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上,费尔巴哈“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他只看到了自然对人的作用,而看不到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这样一来,人就成了自然界的俘虏,人只是在消极地直观地在头脑中反映着客观事物,即这就成为了人对自然界的消极被动的映现活动了。主义与客体之间的相物流管理 1445542123 王力源

互联系就变成了客体对主体的单向性的行为了,那么实践在这种情况下就显得可有可无了,中介作用就更不存在了。唯心主义将绝对观念、主观精神获得了凌驾于物质世界之上的主导地位,物质世界包括人则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这就夸大了精神的作用。这说明唯心主义也是不懂得实践的意义的,他们脱离实践去理解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实现,不理解人的本质是实践的。

在解读《提纲》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了其中的精髓: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通过批判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中的那些脱离社会实践谈人类历史、抽象地概括人的本质的错误观点,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从根本上揭露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从而为马克思对实践的进一步阐述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第四篇: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林振110900723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首先,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即“从前的一切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他指出要正确理解实践的意义,从而正确的解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马克思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即我们并不能单单从唯心主义来理解人的单纯能动性,也不能单单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人的单纯受动性,而是要结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人既受自然性的支配,同时又能以自己的能动性来改变自然,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

其次,马克思在“提纲”中还提到这样几个观点: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看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思维既是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思路,那也就是我们理解其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有鉴于此,实践思维之要略不可不首加辨识。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根据马克思的实践主义存在论,客观存在是实践的内在要素,相应地,客观规律是实践的内在联系。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都总是已经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其中了。这不仅是一个认识受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影响的问题,而且是认识的对象包括"规律"本身就是人的活动的问题。

我们确实可以在认识过程中尽量去排除不同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的干扰,努力争取"主观符合客观",把握客观规律;但我们却无法将人的存在、为满足其需要的活动从客体对象中排除,因为任何客体对象都只能是在人的自为存在背景上面呈现出来的。因此,当我们谈到任何一个客观对象时,它的所谓"客观性",只是相对于我们"当下的"意识而言,即它是独立于"这一次"的意识、先于"这一次"的认识而存在的;但它仍然是在实践域内。而意识同样是实践的内在要素,因而客观对象仍在此前的意识域内,即最终不可能独立于意识、外在于意识。于是无论如何,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寻求的客观规律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实践的规律"甚至"意识本身的规律"的意义了。

然后,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在肯定了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同时,批判了其只能把人类理解成一种内在的,无声的,将人从肉体和精神的状态中主观剥离,批判其否定了人可以改变世界的可能。 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与人的存在的不可分离性,这并不会影响客体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恰恰相反,我们是把"客观实在性"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在的领域归还于人的现实实践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实在"。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因而作为"求是"对象的规律,也同样表现为本质特性、客观联系等等,也同样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但这里的"本质",是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特性;这里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人的活动内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中国哲学中有所谓"理在事中",强调的就是规律乃是人之"实事"中的"理"。马克思哲学的规律论的实质其实也在于此:他对社会本质、历史规律的揭示,实际上就是对人自身活动的本质与规律的揭示。最后,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於改变世界。”实践是革命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因此,这里的思路,这里的唯一有效思路,只能是实践性的思路,只能是切合实践、服务于实践、解决实践认识问题的思路。迄今为止的思维科学未能提供这种思路的名称,我们且称之为"实践思维"。"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很早就用这句话明确地表示了他对"离开实践的思维"不感兴趣。而人类的不断进步,恰恰反应了这样一个观点。

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通过学习《提纲》使我认识到将唯心主义观点和唯物主义观点相结合起来分析问题的必要性以及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全面分析问题,做到一分为二;并且要注重实践,牢记实践出真理,只有实践才知对错,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第五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

作者:马克思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版本:1972年5月第一版

一、 主要内容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在研究旧唯物主义(主要是指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中发现的问题和产生的思考,在批判和继承中不断创新,让我们在提纲中隐隐约约地看到了根本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和唯心主义的“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为建立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一)、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继承

首先,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最大的肯定就在于他对于宗教问题的研究,费尔巴哈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揭开了宗教的“神秘外衣”,将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用人的本质来说明神的本质,批判了宗教神学与思辨哲学。它从根本上区别于唯心主义将宗教神秘化并归结于绝对精神或人的内心精神的说法,是马克思唯物主义世界观得以建立的基础。

其次,在费尔巴哈将神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之后,对于人的本质的探讨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他认识到了人的自然属性即他能够科学得认识到人的部分本质,认为人是从自然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但是

他对于人的本质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和理性,这是下面要探讨的问题。

(二)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批判

1、没有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同时他认为“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对于这两句话,我是这么理解的:不论是唯心主义还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都犯了一个相同的错误——过于极端,前者仅强调思维对存在的决定作用,后者则恰恰相反,二者将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完全割裂开来。

但是马克思却找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个契合点——实践,即他在肯定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最核心的部分——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考虑到了意识对于物质的能动作用,树立起自己的实践观,不仅认识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检验标准和最终归宿,还认识到了认识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强调了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对于指导人们更好地实践具有重大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马克思在组织工人运动的过程中意识到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科学世界观的指导的理论渊源。

2、错误地理解了人与教育和环境的关系

旧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马克思认为这种学说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作用,而没有看到人(包括认识和实践)对环

境的能动的改造作用,并且把改变环境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少数“天才人物”的身上,比如说马克思一开始在柏林大学受到的教育和当时普遍的观点还是黑格尔唯心主义观点,马克思本人当时所持的观点也是如此,但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最终马克思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新世界观,可以说是对当时教育和环境的一个突破,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都说明了旧唯物主义在这方面的观点存在着严重的漏洞。

3、仅仅停留在解释世界的范畴

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的意义,但是却认为他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也就是说费尔巴哈仅仅用了抽象的理论去解释论证宗教世界有它的世俗基础,却没有通过革命实践对世俗基础加以变革,从而从根本上消灭宗教。

马克思强调哲学不仅是在解释世界,更是在改变世界,这与他的“时间是认识的最终归宿”的认识是吻合的,当然他也强调解释世界是改变世界的前提。

4、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

在什上面已经提到费尔巴哈在研究人的本质的时候认识到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即认识到了人的自然属性,但马克思认为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而在哲学范畴内,人的社会属性要比自然属性更有意义,因为本质是一物区别于他物的特质,人的自然属性区别不了人与动物,但是社会属性却可以。

二、 遗留问题

(一)、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时候(第一条),指出它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我能够理解后半句话是说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缺乏理性,但是却不能理解“对对象、现实、感性”这三个词语的内涵。

(二)马克思在论证人的思维是否有客观的真理性的时候(第二条),认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里的“此岸性”应该与“真理性”意义相似,是怎么翻译过来的?如果是意译的话,是否来源于中国佛家的“渡岸”一说?

(三)马克思在第十条里提到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里的“‘市民’社会”与“人类社会”的具体内涵和具体区别是什么?

三、思考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写的一份供进一步研究用的笔记,一共十一条,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

一、第二,是《提纲》的总则,从总体上概括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开始把实践纳入自己的哲学体系,为建立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了牢固的基础;第二部分,即第

三至第九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同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为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勾画了基本蓝图;第三部分,即第

十、十一条,是《提纲》的总结,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不只是要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通读十一条提纲,在马克思对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继承中,逐渐勾勒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轮廓,得出以下认识:

(一)、任何伟大的思想以及新的世界观必然建立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之上,是思想家对旧学说、思想的批判与继承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的结果。马克思在对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探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批判继承,不断创新,逐渐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构轮廓清晰明朗。

(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现实意义是为了引导我们在实践中勤于思考,并用实践来检验思考,从而得出真理性认识来解释世界,从而指导我们进行新的实践活动来改变世界。所以我们要在学习、生活、工作的过程中培养逐渐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的习惯。

*(备注:文中黑体字为原文引用)

上一篇:福利院策划书范文下一篇:浮城谜事影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