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刘少奇故居有感

2022-08-04

第一篇:参观刘少奇故居有感

参观刘少奇故居有感

以前只是听老一辈或历史书上说到一些关于刘少奇同志的光荣事迹,时隔多年后我终于来到向往已久的伟大故居,感触颇深。

刘少奇故居为土木结构的四合院农舍。前迎池塘,后依山峦,坐东朝西,占地面积600平方米。正堂屋左边为邻居,右边为刘少奇故居,有堂屋、正房、书房、饭堂、厨房、烤火房、碓屋、猪牛栏屋及杂屋等20余间。“文化大革命”中,故居遭到严重破坏。1980年3月按原貌修整后对外开放。大门额上悬挂邓小平题写“刘少奇同志故居”横匾。成沛民作《刘少奇故居联》云:“日月公愁云,六字沉冤,浩浩神州造永恨;山河昭亮节,千秋伟绩,熔炼青史纪精忠。”

在刘少奇少奇故居参观,可见这家人从前的殷实和富足,也看出了这家人的勤劳和井井有条。家里的横堂屋,吃饭屋,厨房,碓屋(加工和储藏谷物的地方),牛栏屋,烤火炉等一应俱全。现在想来少奇少年离家舍弃比较好的生活环境,投身革命,不能不令人佩服。

刘少奇文物馆为三进三院三栋式布局,保存着16000余件少奇同志珍贵遗物和革命文物。文物馆内设有三个展厅,定期举办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专题展览和临时陈列。

刘少奇前辈始终坚持走群众的路线,于民同乐的思想确实值得我们学习,是我们当代青少年励志的榜样。

生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位高权重,为新中国的成立出谋划策,不辞艰辛,不畏阻碍势力,尽管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政治陷害和人身摧残,在文化大革命的恐怖时代,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经济观点,还是坚持的自己为新中国的一套好的方案。试问有几个人做到?

刘少奇同志几十年如一日,为党的巩固和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为反帝反殖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展,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建立了不朽的功绩,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我喜欢他的不放弃,同任何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都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一样,刘少奇同志在工作中也有某些缺点和错误,但他总是忠实地执行党中央制定的路线和对内对外的政策,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

刘少奇同志一贯重视研究马列主义理论。他善于根据理论原则,联系实际,周密考察、具体分析问题,具有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我们要学习他这种理论和实践统一的科学态度。

刘少奇同志言行一致。他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对广大党员提出的党性锻炼的要求,自己都以身作则地实践了。他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敢于坚持真理,抵制错误。他从来都把自己放在组织之后。 我喜欢他的直率,喜欢他的沉着,喜欢他在文化大革命的乱世中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在以后的未来中,我要以他为榜样,学习他那种永不屈服、永不服输的精神。

此次领袖故居之行 ,虽然只是短暂的停留,却使我们深受一次丰富而生动的教育,们真切感受到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的建立来之不易!忆往昔,岁月峥嵘,了解历史,感悟历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废”。红色之旅,也深深地唤醒了我们作为共产党员的党性情怀,要学习革命前辈伟大的胸怀、远大的抱负。同时也让我进一步了解了伟大领袖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没有他们的奋斗就不会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在新的时期,我们要进一步弘扬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传承和发扬伟人思想和精神,发扬光荣的革命优良传统。

第二篇:参观刘少奇故居有感

参观刘少奇故居有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又是一年清明时节了,空中的雨淅淅沥沥,我们还是踏上了刘少奇故居的征途。

到达刘少奇故居,天空依旧在这怀念故人的日子里哭泣,不过,这似乎也不怎么影响我们的兴致。首先我们去的是铜像广场,听导游说在刘少奇同志诞辰110周年时,这里进行了精心的改造,当然,这也使得其与周边的环境更协调,更庄严肃穆了。刘少奇享年71岁,寓意他光辉伟大的一生。铜像面色似微笑,似沉思,满怀沧桑地遥望着远方;飘逸的风衣将其衬托的更加伟岸。再现了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少奇同志风尘仆仆、日理万机的光辉形象,使人油然而生一种敬意和亲切感。

“不懈奋斗,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艰辛探索,为了开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殚精竭虑,为了建设一个好的党”、“共和国主席的风采”、“尾声: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5个部分。这是刘少奇同志纪念馆里陈列的伟大生平。一路走来,刘少奇同志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尾声中,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十年“文革”,使我们的党、国家和人民遭受可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同志更是遭受了蓄意诬陷和残酷迫害,铸成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冤案。

刘少奇故居坐落于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镇炭子冲村,刘少奇同志就诞生在这栋普通的农舍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这

栋普通的农舍也和少奇一起经历了非凡坎坷的岁月,可它依然基本保持着130多年前的原始风貌,这便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令人思索意味深长的谜。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花明楼便取义于这一名句。楼内设计以湖湘文化为主线,融宁乡自然地理、青铜文化、人文景观于一体。通过“梅、兰、竹、菊、荷”五种构图装饰背景,勾勒出一幅美丽动人的田园风光图。

刘少奇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革命前辈是伟大的。为着我们这今天如此美好的生活,我们更应努力、勇敢的过好自己的生活。

第三篇:观刘少奇故居有感

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人,平凡的就像海里的一滴水,看似可有可有可无。但是,若真没有了这一滴水,怎能汇成浩瀚的大海呢!所以,平凡的人有着自己不平凡的故事。或是为着某一份信仰,或是为着自己的原则,或是为着自己的尊严„„ 刘少奇就是一个看似平凡出生却有着不平凡人生的人。我敬仰他,缅怀他同时又替他惋惜着、遗憾着。

每次从高中历史书本上提到相关刘爷爷的事迹时,都幻想着某天能到实地亲自体验一下他生活过的场所,看看他使用过的物件„„梦寐以求的那一天终于来啦!班上同学似乎对有着红色生活的先烈们很感兴趣,大家三三两两已邀请,一个访红色革命的队伍就形成了。

走进刘少奇的故居

迎着夏天凉爽的风,眼里映着一幅幅美丽的刚刚萌发的稻田。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刘少奇的故乡---湖南省宁乡县。

房子虽从外面看不怎么大,但里面的房间会给人一种超乎想象的多。而且应有尽有。故居为典型的传统湖南民居,坐东朝西,整栋建筑中间有3个天井,占地面积近800平方米,有茅瓦房30多间,共有房屋21间半,是一座砖木结构,稻草与小青瓦覆顶的的四合院式的农舍,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建筑面积约380平方米。而属于刘少奇家的房子有21间半,余为刘少奇伯父家的房子。

故居正门为1980年邓小平题写的“刘少奇同志故居”匾额,堂屋内陈列一本清朝同治十年的历书和1961年5月刘少奇、王光美在故居的合影。刘少奇故居由堂屋向南至刘少奇二哥刘云庭的卧室;向里行即至刘少奇的卧室,室内摆着书桌、太师椅和床等;出此卧室可至酒房,为刘家以前储酒、卖酒的地方;由酒房向东,至刘少奇大哥刘墨卿的卧室;与刘墨卿卧室并列的是刘少奇父母的卧室,室内有床、床头柜、书桌、板柜、梳妆台等;客厅是一间横堂屋,有香烛柜、八仙桌、条凳等;邻横堂屋的是刘少奇三哥刘作衡的卧室;故居专设有书房,此外还有农具室、烤火屋、牛栏屋、猪栏屋。故居前面有一口水塘,房后有一抹低山,整个故居被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连环抱。

印象最深的是酿酒屋。虽然现在进去没有扑鼻而来的酒香味。但是看到眼前的一大缸缸酒坛子,就能感觉自己仿佛是在那个年代,喝着自家酿的酒,满满都是幸福的味道。但是,在经济和生产的不断冲击下,人民的思想不断的开放,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土壤在发生了变化,其地位和受重视程度在不断降低,并且刚开始,这一现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今天民间美术消亡的速度不断加快,前景不容乐观。比如,湖南的女书,由于保护的不够完善,现在能写女书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随着这些民间艺术的消失,政府更加要引起重视。首先,政府可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用于对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活动的补助或资助等。其次,在漫长的文明创造过程中,我们的前人创造了辉煌的传统手工技艺,并形成一系列规范化、定型化、经典化的技艺和形态样式。在明朝永乐年间,解缙主持编写的《永乐大典》就把这些东西进行了固定,我想我国今天也有这个能力把这些用文字和光盘的形式进行固定,留与后人,再进行传承。最后,我认为国家应加强对民间艺术的引导和支持,奖励和立法保护。比如,给民间手工艺者颁发确认证书,这不只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肯定和号召,同时也是一种责任,使得手工艺者及其继承人觉得这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另外也可以参照劳动奖励,旅游奖励等给予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扶持,给予市场开放、税费优惠和市场的优先进入等政策扶持。我想通过这些措施或多或少的可以降低民间艺术流失的速度,但这也要看国家的保护强度。即使有些许的保护,但是没有真真正正的保护起来,这些还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生平事迹

在游览刘少奇的故居时,一同游览了刘少奇的陈列馆——花明楼。乍一看这栋楼有点超乎我的想象。正当我在思考这栋楼的模样是否和古楼一样时,面前肃穆宏伟的景观映入眼帘。只见楼牌的上面写着苍劲而有力“刘少奇故里”几个大字,后面是仰视过去的阶梯,两旁是精神抖擞的葱绿树木,似乎映示着刘少奇坚强不屈的品格。登上阶梯后眼前就出现了刘少奇的铜像,英姿飒爽,笔直挺拔。很有国家领导认的风范。转过山弯便能看到刘少奇的陈列馆。其中展馆分为五个展示厅,每一个展厅都记叙着他着一生不平凡的事迹。

当我们看到铜像时,带给我们的那种庄严和敬佩感,不由得让我们放下的肢体的打闹和嘴边的嬉戏。大家各自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一起走向铜像前为刘少奇深深地鞠了一躬。当我一边走向铜像时,心里默默地想着,要想成为大家所敬佩的人是需拥有多渊博的知识,多大的付出,承受多大的痛苦„„才能走样这辉煌的一刻,走向人们爱戴的这一刻。但他却在普通人群中做着不平凡的事。当我们调整我们的眼光,转回现实时,不得不替现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担忧。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所谓的大学生们普遍存在着攀高心理,理想职业的选择标准是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眼高手低,不从实际出发。如果能够转换思想,克服怕苦心理,认识到最艰苦的环境,最容易锻炼人,也最易成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作风。在实际生活中注重培养自己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我想现今的大学毕业生就不愁无工作可做。即使是再艰难的条件下也能创出自己的一片天下。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嘛! 走进刘少奇的第一个展览室,醒目的看到红色玻璃上写着刘少奇的不懈奋斗——为了中华名族的解放和独立。“刘少奇是新中国的伟大缔造者之一。为了中华名族的独立和解放,他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一起,在常人难以想象的条件下,进行了长期艰苦卓越的斗争。无论在多么复杂而险恶的环境中,他总以大无畏的革命胆略,独立把握方向,打开局面。他不愧为一位久经考验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这是对整个展厅关于刘少奇的的一个全面的阐述。接下来就是刘少奇通知的生平事迹的展书和他生平相关生活用品,及相关书信和文件的真实展示。在当时刘少奇在俄国留学,并在那时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为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完全解放而奋斗。回国后不久,相继在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参加五卅运动等活动,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在众多岗位上锻炼自己的能力,使之使自己并不断前进,不断完善,不断围着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继而转进第二个展厅,主题为艰辛探索——为了开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整个展厅阐述到刘少奇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重要领导职务。他高瞻远瞩、辛勤劳作,在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勇于探索、善于探索,为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接着是第三个展厅,同样主题是殚精竭虑——为了建设一个好党。大体内容以刘少奇是中国共产党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为主。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为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广大人名群众深深信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重要建树。他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特别是《论中国共产党的修养》和《论党》,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上的理论,在党的建设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共产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后第四个的主题“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其中讲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遭受很不公平的待遇,但他相信党、相信人民。始终坚持“历史是人民写的”。好在1980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恢复了他的名誉。历史记载着他的丰功伟绩,党和人民铭记着他光辉而伟大的一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继承他的遗志,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奋勇直前。

即使刘少奇面对如此的屈辱,但他依旧相信党、坚持自己的民族信仰,认为人民、民族、国家没有抛弃他。那么他的民族信仰到底是什么呢?而信仰又究竟是什么呢?简而言之的说: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在当时,我认为刘少奇的信仰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将会走向成功。这并非只停留在物质方面的追求,而是更加的超出物质的精神追求。只有这种正确的精神指引,我们才不会糊里糊涂,走上许多的弯路。但对于现今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人的心灵,充溢着对物质的迷恋、崇拜与幻想。如果我们的信仰转换为战战兢兢孜孜不倦的追求的却是功名等不能沉淀的物质,不论是对其自己,社会,国家,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没有信仰的引领,过分的追求物质,在现实生活中不满于现在的自己,不断地给自己施加压力,却总是达不到自己的要求。长期以往,必将给自己的带来不可预料的心理疾病。对其社会来说,生活的日益浮躁,为一点自己的个人利益,个体间的关系必将日益紧张。社会更可能也会有不安宁因素的出现。对其整个国民素质也会呈下滑趋势。

在最后一个展厅中,我看见了刘少奇最后岁月的物品以及相关短片。一个国家主席竟以“烈性传染病患者”的身份被秘密火化。“文化大革命”风暴骤起,国家主席刘少奇被当做“党内反革命修正主义集团的总头目”和“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遭到批判与陷害。1966年冬,刘少奇被隔离与批斗;1967年,彻底与外界及亲人失去联系。1969年,重病中的刘少奇被裹在一床被子里,运往河南开封“监护”;同年11月,含冤逝世。短短几年,刘少奇的几十年的辛酸痛苦时光远远比不了这几年。是叫人多么的寒心啊!

刘少奇同志几十年如一日,为党的巩固和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为反帝反殖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展,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建立了不朽的功绩,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尊敬。他的不平凡的事迹将深深的在历史的车轮上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Power

第四篇:参观朱德故居有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0-2011第二学期)作业用纸一

班级: 姓名: 学号: 题目: 参观朱德故居有感

2011年4月23日上午八点半,我们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10级数十名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朱德故居。伴随着四月的阳光,我们的热情也随之涨高。在日新月异发展的中国,我们对先辈的怀缅一刻也不曾停止过,尤其在这片革命枪声最先响起的土地上生活着的青年,对先辈们有着更加强烈的崇敬之情。

朱德南昌故居位于南昌市民德路东段花园角街2号,一下车,我们就开始在目之所及之处寻找今天的目的地。在大家的疑惑中,老师带我们沿着小街巷来到了别有一番“大隐隐于市”的朱德故居。

这是一所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坐西朝东,雕花飞檐,内有天井,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内里陈列着朱德所用过扁担、生活和办公用品。我们了解到这里原系民房,约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在1961年,这里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八一南昌起义的五大旧址之一,所以又被称为“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

在这座简单的小院里,1926年12月,朱德接受党的指示来到南昌,包租了这座建筑,利用国共合作的良好形势,在南昌创办了军官教育团,并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军总参议兼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团长和南昌警备司令、公安局局长等职。这里也是他在南昌起义前后的主要住所。1927年7月下旬,根据党中央的安排,周恩来肩负起组织和领导起义的重任,从武汉来到南昌,当时他就住在这所住宅的厅堂里。此前不久,时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的郭沫若也曾在此居住,其讨蒋檄文《请看今日蒋介石》就是在这里创作完成的。旧居的一楼北侧是朱德的卧室,南、北前房及正房是警卫员的住房。

斗转星移中,距离先辈们轰轰烈烈创建革命事业的日子已经七十多个年头过去了,站在天井中,仰望着院落圈下的四角天空,心下油然涌起一番悸动:曾几何时,我崇敬着的人们也曾站在这里。彼时,国人们在动荡中饱受饥寒颠沛的折磨,正是有了这么一群以天下为己任的先辈们,在风起云涌的时局中,举起了革命的大旗,为人民夺取翻身做主人的权利呕心沥血,又有多少个不眠的夜晚他们是在这开方之地为了革命事业而徘徊踌躇?然而正是这是这样,此时此地,风华正茂的我们才有了激扬文字的一番意气风发。

此次的参观活动使我受益匪浅。回程途中,不禁思忖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正是这片以血肉之躯开辟出的新天地下的新主人,而这片绵延着千年文明的国度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一番重建,更是散发着蓬勃的生机。好似一片茂密的绿林,正待我们去探索,去开垦,去保护。代代相传的星火已经传到我们手中,这,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更是民族精神血脉的传承。未来已经在我们眼前,让我们把握当下,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知识,不在现代的繁华富足中迷失方向,时刻将居安思危谨记心中。抬眼望向前方,任重而道远。青年们,让我们一起努力!

第五篇:参观陈云故居有感

小鸽子幼稚园陈烨

7月初,冒着酷暑,满怀敬仰之情,我们一行人参观了陈云同志故居和纪念馆。通过参观和学习使我们对陈云同志光辉伟大的一生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

陈云同志是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廉正又伟大光辉的一生指导我们如何继承先辈的事业,如何忠诚于党的事业,如何做到无产阶级的先锋模范。

陈云故居暨革命历史纪念馆是经党中央批准建立的系统展示陈云生平业绩的传记性专馆。2000年6月建成并开馆,江泽民总书记题写了馆名。

步入陈云纪念馆的序厅,陈云雕像栩栩如生,昂然挺立,雕像两旁簇拥着的是他所钟爱的竹——虚心、正直、廉洁、坚韧,这正映衬着陈云的品质和人格。接下来的四个展厅分别展示着陈云同志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有关图片、文献和实物等史料。

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陈云同志1905年6月13日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幼年丧父丧母,但生活的艰辛没有使他畏惧,在不断的磨练中他养成了谦虚、朴实、廉正、正义、好学的性格,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的一生感动了几代人,是个真正优秀的共产党员。

陈云同志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风浪、挫折和压力,都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他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客观真理,要树立这样的人生观,必须做到三件事:一是要把握这个客观真理;二是要为实现这个客观真理而奋斗;三是在奋斗中要有决心,要干到底。

虽然陈云同志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将会被更多的共产党员所继承,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决不辜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事业,我们也要继续努力,继承共产党员真正的精神,以实际行动来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参观已经结束了,但学习不会结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仍然需要努力,我们也要像先辈那样更好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踏踏实实在自己的幼教岗位上耕耘。我们从内心感谢陈云同志对我们的启发和教导,我们一定会自强不息,永不放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2007年7月

上一篇:關鍵成功因素分析法下一篇:参观食品加工厂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