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少奇自述有感

2024-04-15

读刘少奇自述有感(通用9篇)

篇1:读刘少奇自述有感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读《刘少奇自述》有感

你们要记住:爸爸是个无产者,你们也一定要做个无产者。爸爸是人民的儿子,你们也一定要做人民的好儿女。永远跟着党,永远为人民。

将来,我死了以后,你们要把我的骨灰撒在大海里,像恩格斯一样。大海连着五大洋,我要看着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你们要记住,这就是我给你们的遗嘱!

——1967年4月9日刘少奇同子女的谈话

这就是我们伟大的开国领袖——刘少奇,一个真正为了中国实现社会主义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伟人。

刘少奇是家中最小的一员,排行第九,刘少奇的父亲在他13岁的时候不幸得了肺结核而去世,他的大哥刘墨卿接管了全家,通过一家人的齐心协力,克服了困难,使家境好转了起来。由于刘的父亲思想开明,并且刘少奇天资聪颖,所以他没有像其他农村孩子一样,而接受了书的洗礼。读书使刘少奇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养成爱观察、爱思考的习惯,并且因为他排行第九,众人送了他一个雅号:“刘九书柜”。

在刘少奇在中学毕业班读书的时候,五四运动爆发了,爱国的刘少奇分别在湖南和北京参与了这此活动。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的努力遭到失败,只好回到长沙,在无奈之际,他听说长沙有一个叫“俄罗斯研究会”的团体,这样他决定赴饿,这也改变刘的人生。他经由上海到长崎在经过海参崴最后经过伯力到达了莫斯科,就读在了苏联东方大学。刘的意志坚强并且对共产主义信心十足,被安排回国工作。

这就是刘的幼年到青年的经历,虽然粗略,但是它显示出刘与众不同的经历,他出生在国家危难之时,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且接受了社会主义新思想的熏陶,这为他以后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回国便组织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并借助自己能力,取得了安源大罢工、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等胜利。并因自己出众的能力,被调往中央工作。

通过看刘少奇自述,从字里行间的看出刘真是在为中国人民服务,并不是只按照马列主义的章程办事,他被说成是走资派,但是按照实事求是的态度追究下去,并不是刘右派了,而是其他人为了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并没有顾及中国的实情,解放后当他到天津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些问题:

刘去天津这一期,还相当紧张,这是由于工人自发行动的结果,再有我们工作人员的地方还好一些,因为这些人是共产党员,懂得劳资两利的政策;没有工作人员的地方就差一些。工人们知道共产党是工人的政党,因此闹翻身:要提工资,失业的工人要上工,在工作上不听指挥。工人提出什么要求,资本家都赞成。这种不抵抗主义,是消极心理,打算反正垮台完事。

这就是过于左派的消极后果,工人们是当家作主的,但是能因此想提什么要求都满足而不顾及实际情况么?他们由于素质并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并且刚被剥削的翻了身,这怎么能当家作主?这就像一群无知的学生批斗老师一样,不懂好坏,反正有人带头干,我也上去干一样。

刘少奇怎么能看得惯这些,再加上林彪江青以及四人帮在主席面前大声造次,刘因此被打为走资派,与邓小平一起被批斗,刘少奇的晚年是极其悲惨的。其中最为残酷的一次为庆祝《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当时在场的几个子女这样回忆现场:爸爸被打的鼻青脸肿,鞋被踩掉,光着袜子。就在这时,妈妈忽然挣脱,一把紧紧的抓住爸爸的手,爸爸不顾拳打脚踢,也紧紧拉着妈妈的手不放。他俩挣扎着挺着身子,手拉手互相对视。这也是爸爸跟妈妈最后握手告别!

这段文字何其悲壮?敢问共和国的主席为何遭受如此待遇?这与领导层在政治方面的错误方向以及被几个反革命误国误民导致,看到这些赤裸裸的文字,我为刘主席深感惋惜,也极其支持为刘主席平反。

刘主席做为一个领导人,是十分廉洁公正的,他的七姐看他当上了主席,便想去北京找他,想让他替自己找个好工作,这时刘不仅没安排工作,反而说了这样的话:

你们不要来这里,因为我不能养活你们。我当了中央人民政府的副主席,你们在乡下种田吃饭,那就是我的光荣。如果我当了副主席,你们还在乡下收租吃饭,那才是我的耻辱。——1950年5月2日给七姐刘绍怡的信

他可不像某个元帅,把自己的儿子以及亲戚都安排在军政要职,甚至为自己的儿子“选美”,真是荒唐之极!共和国啊,这真是你的悲哀!

刘少奇不仅秉公无私,而且政治经济头脑是十分伟大的,他见大小兴安岭的森林被乱砍乱伐得很严重,在同林业干部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这一代不要把森林搞光了,搞光了我们死后都是要受审判的!

刘少奇是一个悲情的伟人,他过于优秀,以致被人迫害,他的才智没有在共和国时代充分体现出来,这也造就了邓小平的成功,邓小平与刘少奇思想相近。一代才子,只为了祖国而奉献,怎能敌过有人撑腰而为自己牟利的小团体呢?

伟大的刘少奇!致敬!

篇2:读刘少奇自述有感

读刘少奇传有感

系 别:计算机科学 与 技术系 专 业 名 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学 生 姓 名:周 裔 柏 学 号:0 4 1 3 0 4 1 2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高红宦、导师

完成日期:2014年02月 26

第1页

摘要

刘少奇从一个农民工的儿子成长为工人领袖,成长为中国共产党核心领袖乃至国家主席。在这一个未知的过程中,他那永不变质的爱国情怀,他那对国家与人民无私的奉献与磐石般的志气;他那不畏艰辛的意气与那大胆的智慧,他那坚定的信仰与那长远的目光;注定了他要成为“巨人”,铸就了他要永垂青史,为世人所铭记。

关键词:刘少奇的贡献;刘少奇的思想;刘少奇的生平;历史巨人

刘少奇从小就以爱国为己任,发愤图强、努力读书、立志报国;虽然没有像古代岳飞那样背后刺丹青,但他却是刺在了自己的心里。

刘少奇湖南宁乡人,1898年11月24日生;少年时期在家乡上过私塾和小学,1919年中学毕业,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到苏俄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小到大,刘少奇的爱国情怀是毋庸置疑的。他的同学贺执圭也曾说“少奇同志身背‘勿忘国耻’的打字标语,手执写着‘内除国贼,外抗强权’的小旗,挺着胸昂首,振臂高呼… …他用激情感染了许许多多的人。”他也是一个非常有志气的青年,他在1914到1920年间的表现中,他的同乡罗章龙说过这样一句话“少奇同志沉默寡言,但他的一举一动,都让人感到他是个忧国忧民、很有志气、很有抱负的青年。”也正是因为他的种种突出表现,早已开始不知不觉间为他自己的传奇开铺了道路。

随着时间的流逝,刘少奇肩上的重担也越来越重了;但他却是不以这为苦,反而越来越斗志昂扬。

1935年1月在贵州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最后使红军战胜了敌人的堵截,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阴谋,胜利的完成了长征,和狭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春赴华北,任中共中央代表。虽然成为了中央代表,但是他这确是到更艰苦、更重要的环境里去,为了工作他不畏辛劳;当时任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组织干事刘泽西曾说“他办公、学习时手冻僵了,就在炭炉上烤一烤,或双手用力互相搓一搓,便继续工作”。1937年,刘少奇对山西抗战工作的指导中,坚持和灵活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新政策取得了极大成就;山西抗敌决死队第一纵队兼政委薄一波说“少奇同志向我们指出‘当形势不利于我们前进的时候,要善于等待,不要冒险前进;但当客观形势的发展,是来潮,是高涨,就不要再等待,就要大胆的前进’。”我们不是从这就可以看出来了吗?

刚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他也是农民出身,知道农民要的是什么。于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主持作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决策。在西柏坡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确定了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基本方针。同时作为一名中央党代表,他力尽自己的义务;1945

第2页 年5月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还有,他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第一次系统地阐明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和修养的问题,明确地提出了共产党员增强党性的基本要求,指明了共产党员在思想上入党的必由之路。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以及对教育和鼓舞一代代共产党员在共产主义事业中创立伟大的革命业绩,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党的逐渐稳定与法律的逐步完善。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随后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1959年4月,在第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

在成为党的核心成员之前,虽然刘少奇一生都想为人民服务和贡献着,但他有时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就在山西作战时,他曾主张提出“不在国民政府及其政府军队内组织秘密支队”的规定;不正确的搬到了山西新军中来,一度要解散决死队中的党组织,造成了思想和组织上的混乱。可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重要的是他能知道自己的错误,能改过,并事后能深切反思。

他为真理而抗争,为人民而抗争。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斗争的矛头实际上就指向了刘少奇。但一生忠于党和人民的的事业,无私奉献,严于律己,光明磊落的刘少奇;在文革后一段时间并不知道自己就是被作为这场运动的最主要革命对象。当他发现林彪、江青一伙要打倒他时,他坚信自己对党和人民的事业的忠诚;坚信党的实事求是的政策;坚信毛泽东对他的信任和革命友谊。当彻底把他打倒的现实摆在他的面前时,他发现这一切都是安排好了的。从中他悟出了一个伟大的真理,“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在如此的逆境中,他也视人民为神明;可想他早已将自己看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

刘少奇他的目光长远,他也有自己的强国经济思想;他曾提出国民经济包括五种成分: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小商品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关于建国初期过渡时期的经济措导路线,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已经有了基本的构思。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也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这对后来都产生了极大声远的影响。

刘少奇早年投身革命,早把自己的一却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将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他毕生的奋斗目标,为此而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才智,在艰苦斗争的考验中成为中国人民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的子女曾说“他把自己的一却杜无私的奉献了给人民,死时却没有一个亲人在身边,没有哀乐,没有哭声;他为党披肝沥胆,死时确没有鲜花,没有党旗„„”他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我读他,读到了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功,就必须要拥有坚强的意志,不畏艰途所打到;我读他,读到了一个人如果想要不惧世事变幻,就必须要拥有长远的目光;我读他,读到了一个人在成功的路上也是有犯错的时候,只有悔心改过,才会使人生进一步升华;我读他,读到了一个人的思想必须要与时俱进,想要发展自己,也要发展自己所处的环境。我读他,读到了一个人可能到

第3页

死时也不会让世人所理解,但仍要坚持自己正确的信仰,因为总有一天会被世人肯定;我读他,读懂了一句话,“有的人活着,在人民的心中早已死去,有的人死了,却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参考文献

[1] 郭思敏,天羽编,《我眼中的刘少奇》,出版时间:1992年12月; [2] 何光国著,《历史巨人刘少奇》,出版时间:1998年9月1日。[3]参考网站:http://baike.baidu.com/输入:刘少奇简介

篇3:读高更有感

看的多了, 不免对一些画家慢慢有了另一种新的认识。这有点像交朋友, 相处的时间长了, 一些客套、俗礼的东西就慢慢淡化。如果再能体会到一些人所难见的细微妙处, 就更能感受到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不凡, 之所以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绝对不是偶然性因素造成的。

对保罗·高更 (Paul Gauguin, 1848—1903) 的再认识, 亦是如此。只有真正面对他的作品时, 才能深刻地体会到画布上表现出的强烈悲剧性色彩以及对天堂乐土的人类家园的向往与追求。巨大的叶子上金黄与绿色的斑点;相同的底色上同一平面上的轮廓;深红色的沙土;橘黄色的天空———一切都在此时定格了。在第一刻就能以自己非凡的真诚和空前绝后的质朴打动人。这是什么?是被遗忘的儿时的童话、或是重新寻找天堂的传说、抑或关于天堂传说的神话……?而所有的这些感受, 如果不是数次接近原作, 反复揣摩, 用心体会, 单凭缩印到画册上的那些偏色跑调的图片, 是绝对难以体会得到的。陈丹青就一直主张, 年轻人如果有条件, 无论是靠自己的积累还是依家庭的资助, 都应该尽早的出去看看, 到欧美的博物馆中, 真正的领略一下大师的风采。

高更的生平是小说家的绝妙素材。与家庭乃至社会的决裂;市民中的革新家的悲剧;流亡远方的岛屿;与另外一个悲剧性人物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 的超乎寻常的友谊和决裂;在获得世界的赞扬与荣誉前夕默默死去。一生的艰难与荣耀, 似乎都基于他所具有的狂野的西班牙人的基因和原始秘鲁人的血液之中, 正是这些矛盾的性格, 才造就了他作品中鲜活的个性特征。

高更是一个很少为人理解的孤独者。终生奋斗不息, 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创作主张, 曾先后几次毅然离开巴黎, 前往太平洋上的小岛。生活在近乎与世隔绝的岛国, 为用颜料来表现他的艺术本质的观念而斗争。他的这些观念植根于西方绘画的伟大传统之中, 又吸收了大洋洲岛国土著居民岩画艺术中的有益成分, 并深受东方艺术尤其是日本浮世绘的启发和感染, 以极大的热情真诚地描绘了远岛上的土著民族及其生活。他早期作品追求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效果, 但还没有摆脱印象派的手法。后来多次到法国布列塔尼的古老村庄进行创作, 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版画及东方绘画的风格感到兴趣, 遂逐渐放弃原来的写实画法, 形成了独具风格特色的个人绘画面貌。作品大胆地用明朗的色块与线的组合, 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装饰效果。

还是让现藏于冬宫博物馆的这些作品来说话吧!

《海岸边的女人》这幅画由远及近, 以浅淡的蓝紫色配以橘红的色块表现背景的沙滩和海面, 用一种微弱、平和的对比关系, 营造了平面中无忧无虑的自由感受。橄榄绿的长裙和妇女们棕色的肌肤, 穿插在背景色块之中, 运用近乎垂直的色块的构成, 恰恰衬托出了远岛居民们质朴、直爽的性格特征。尤其是画面左侧, 那个臂挎水果篮的妇女, 直愣愣的站着, 以略带惊奇的目光, 回过头看着那个给小孩喂奶的妇女。第三个则轻松地站立着, 继续着她们平静的谈话。远方的人影也是照旧进行着自己的事情, 互不搅扰、悠然自得。整个画面的气氛非常宁静和含蓄, 人物动作、表情都很深沉, 有难以捉摸的魅力。

《拿果实的姑娘》中, 赤色的沙地、令人激动的金色阳光的斑点、简陋的茅舍、姑娘健美的裸体和稚拙的眼神, 再加上中景里两个席地而坐的女孩子那纯净、无邪的眼神、深色的树叶, 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浪漫, 透出些许耐人寻味的神秘气息。

《塔希提风景》中的红色的树叶和女人的精巧的轮廓、宁静的羊群、画中人物看似若无其事、游离不定的目光, 实际上却暗示着无尽的遐想和耐人寻味的深邃含义。单纯的平面性表现手法, 通过高纯度色彩的巧妙对比, 描绘出了如梦幻般的诗意境界。充分展示了颇具东方艺术韵味的单纯之美和装饰性魅力。

《摘果实的男人》、《向日葵》、《谈话》、《塔希提的田园生活》《偶像》等等这些油画, 无不充斥着金黄色的、浅蓝色的、绿色的———真实的远方岛屿的故事。使观者能真切地感受到远岛居民无尽的爱、质朴的生活方式和平和的精神状态。而有些作品中还能明显地看到与圣经故事有所关联, 如《婴儿》一画中描绘的情节, 很明显与基督诞生的传说很相似。但更多的还是表现当地居民的现实生活, 以古代宗教故事的题材为载体, 着重强调了远岛居民与当时欧洲大陆文明的显著差别。高更在画完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以后说过这样的一段话:“这里有多少我在种种可怕的环境中所体验过的悲伤之情, 这里我的眼睛看得多么真切而且未经校正, 以致一切轻率仓促的痕迹荡然无存, 它们看见的就是生活本身……整整一个月, 我一直处在一种难以形容的癫狂状态之中, 昼夜不停地画着这幅画……尽管它有中间调子, 但整个风景完全是稳定的蓝色和韦罗内塞式的绿色。所有的裸体都以鲜艳的橙黄色突出在风景前面。”这分明是在给我们讲述着他所向往的单纯、宁静、和谐的天堂传说的人生理想和理想破灭后孤独、矛盾的内心感受。

高更的油画色彩明度极高。他试图以明亮的色彩来加深大自然给我们的印象。迫使我们看到的所有一切都是过于亮丽, 过于动听, 是的, 过于响亮。可以想见, 高更的画笔轻快地在画布上来回游弋, 轻轻的触感描绘出他那朴实、真挚的内心感受, 得心应手, 表里如一。1893年, 在巴黎举办的高更画展的序言里, 有这样一句话:“艺术家前往那里, 不是为了用新的题材来使自己的心灵复苏……他不屑于被我们的世俗眼光、偏见和在艺术与生活方面的条条框框, 以及我们的只知道模仿的习惯, 还有令人窒息的风景画。他想找寻自己的圣殿和前行的道路。这也说明了他为什么去到远方, 为的是忘记我们。”

高更本人其实和许多现代艺术家一样, 在给我们讲述有关色彩和阴影间的音乐般的画面, 讲述神话般的和弦。其中蕴含着类似音乐的旋律, 旋律中又容纳了喜悦、灾难、悲伤与希望等等情感的因素。使人不时地联想起色彩斑斓的波斯挂毯;布列塔尼的彩色玻璃画和中世纪教堂里的壁画, 无不笼罩着神性的伟岸光辉。通过这些画作, 高更把他那付诸毕生心血, 追寻得到的天堂乐土的神话, 毫不吝惜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1]美术丛译.1980 (2) .

篇4:读《纸的自述》有感

读了《纸的自述》以后,我深有体会: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节约每一张纸!

节约用纸,因为纸的妈妈是树木,树木对人类的作用可是非常大的!它是地球的绿色卫士,生长过程非常缓慢,如果我们不合理地保护和利用,毫无节制地浪费树木的子子孙孙,当有一天,你忽然发现树没了,会怎样呢?而且造纸的过程非常复杂!树木被砍倒后,先制成树浆,再经过一道道复杂的工序,才造出了我们所用的纸张,在这个过程中,还会产生许多污水和废气,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环境。

自从东汉的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纸和人们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我们学生更是离不开它。无论读书、看报,或是写字、作画,都得和纸打交道。今天,如果没有纸,那简直是不可想像的。试想一下,没有纸的时代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不可能很轻便的看到报纸和故事书,上课也没有课本和作业本,或许我们正抱着竹片读书呢,纸对人类的作用真是太大了!

人类啊!醒悟过来吧!请节约每一张纸吧!

假如我们还是毫无节制地浪费纸,如果一个人一天浪费一张,一年就会浪费0.05棵树,全世界一年就会浪费近3亿棵树,再过几十年,就会没有树啦!世界就会变成为贫瘠的沙漠!

让我们好好地节约用纸,并把周围的人也一起发动起来,认真地利用每一张纸,不再浪费每一张纸!这不仅仅只是节省了一张纸,更是为国家做贡献!珍惜每一张纸,就是爱护每一棵树木。节约每一张纸,就是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保卫我们的地球家园!

篇5:读刘少奇自述有感

——读刘少奇同志传记的启示

周末在家,一口气把158页的《共和国领袖故事—刘少奇》一书读完,感受颇深,应该说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学习上对自己都有不小的启迪,以下同大家一起鉴赏一代伟人的生平事迹。

一、传主生平简介

刘少奇(1898~1969),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湖南宁乡人,1898年11月24日生。少年时期在家乡上过私塾和小学,1919年中学毕业,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到苏俄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2年回国从事工人运动,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前身)工作。不久,受党的委派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代主任、主任。1925年5月在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1927年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在上海、天津、北平、哈尔滨等地从事秘密工作。

1930年夏赴莫斯科出席赤色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当选为执行局委员。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秋回国,任中共中央职工部部长、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部长。1932年冬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委员长、中共福建省委书记。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团、第五军团中共中央代表和第三军团政治部主任。1935年1月在贵州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1936年春赴华北,任中共中央代表,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对过去中共党的秘密工作中的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进行了系统的批评,提出了关于白区工作的正确的理论和策略。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坚持党的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方针,领导了华北抗日根据地和山西抗日新军的创建工作。1938年11月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后,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组织力量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1941年皖南事变后,出任新四军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和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书记,同陈毅等一起重建新四军军部,扭转了新四军的困难处境,恢复和发展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扩大了华中抗日根据地。1942年底回到延安。1943年3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45年5月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科学地概括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精辟地提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组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个稳定成熟的领导集体。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他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主持作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决策。1947年3月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同朱德等转移到华北,负责中央委托的工作。7月,在西柏坡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确定了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基本方针,进一步推动了共产党领导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1949年3月,出席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参与制定夺取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的重大战略决策。4月、5月间,受毛泽东的委托,赴天津调查研究,扭转天津经济恢复工作中的混乱局面。6月,率中共代表团赴苏联访问,同斯大林商谈两党关系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问题。

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随后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他在制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0年他主持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文件,成为建国初期指导全国各地土地改革健康发展的基本依据。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代表中共中央作政治报告,提出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规定了方向。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副主席。1959年4月,在第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60年代初期,中国的经济发生了严重的困难,他深入实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明确提出要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并与周恩来、陈云、邓小平一起制定了一系列注重实效的政策措施,支持和指导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正确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长期主持中央一线的工作,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一起,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提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思想理论。他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施行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他在党的建设方面有突出的重要建树,所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等,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1960年、1963年和1964年他先后出访苏联、印度尼西亚、缅甸、柬埔寨、越南、朝鲜、巴基斯坦、阿富汗、东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国)等国,发展了同这些国家的友好关系。1965年1月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再次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受到错误的批判,遭到林彪、江青集团的政治陷害和人身摧残,被撤销一切职务。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仍然对党和人民、对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充满信心,坚信“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1969年11月12日在河南开封病逝。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恢复刘少奇的名誉作出专门的决定。主要著作收入《刘少奇选集》(上下两卷)。

二、传记精彩片断五析

1、徐海东合上刘少奇手上的书说:“歇歇眼吧,这么看书你不觉得晕吗?休息一会儿吧。”“不要紧,看书就是最好的休息。”刘少奇笑着回答。(P75)

评点:从小就听过“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这样类似的表述,读到此处之后,才领会这句在群众之间广为流传的顺口溜的真正含义。把看书都能当作是休息,我想这种境界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当然这也正是伟人伟大之所在,但是作为我们普通人,少奇同志这种手不释卷、勤奋好学的精神则更应值得我们虚心学习,就算我们做不到看书就是休息,完全可以尝试在休息的时候多看看书吗!

2、刘少奇曾经说过:“对小孩子,一是要管,二是要放。什么叫管?管什么?不好好学习,品德不好,要管;没有礼貌也要管。当然,管也要管得得法,不是束缚他们的手脚。什么叫放呢?吃苦耐劳的事情,要放手让孩子去干。”(P117)

评点:虽然身居要职、公务繁忙,但少奇同志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从来都是十分认真的。他在教育子女方面提出的管放结合的思想,即使放在现如今也是十分正确的。虽然是国家主席,但他的子女与普通百姓家的儿女们一样,并没有受到什么特殊照顾,少奇同志鼓励他的孩子们到艰苦的环境中去磨练。这对于我们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大量温室花朵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3、刘少奇还深情地说:“我们在党的领导下,都要好好地为人民服务。你掏大粪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国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都是革命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P126)

评点:时传祥,一个掏粪工人得到国家主席的亲切关怀,新社会让旧社会的不可能变成了现实。工作没有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现在有些领导、老板整天趾高气扬、不可一世,根本不把弱势群体当回事,他们真应该在刘主席的这段话中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了。

4、在家里,刘少奇常穿着布衣、布鞋。衬衣往往是穿了又穿,补了又补,直到实在不能再补时,他才肯换。就连一条磨破的毛巾,他也舍不得扔掉,总是用剪刀从中间剪成两半,再把边上的两头缝起来,接着用。他有一条床单,一直用了几十年。(P135)

评点: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朴素又是我党的优良作风。少奇同志虽然身居高位,却丝毫不追求荣华富贵。他在十分简朴的生活中,为我们党和国家、为人民群众而繁忙地工作了一生,他与人民同甘共苦的精神永远绽放着无比崇高的耀眼光芒。

5、一天,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刘少奇郑重地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提出自己的要求:“一,这次路线错误的责任在我,广大干部是好的,特别是许多老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主要责任由我来承担,尽快把广大干部解放出来,使党少受损失。二,辞去国家主席、中央常委和《毛泽东选集》编委会主任职务,和妻子儿女去延安或老家种地,以便尽早结束文化大革命,使国家少受损失。”(P156)

评点:古人范仲淹有一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刘少奇最欣赏这句话,他确实也以自己的行动完美地诠释了这句话。为了尽早结束文革对中国经济社会的破坏,使党和国家少受损失,他宁愿独自承担所有责任,承受所有的屈辱和不白之冤,因为他坚信人民和历史终将打破一切谎言,共产主义伟大事业必将推向前进。少奇同志一生忧国忧民的情怀、鞠躬尽瘁的奉献为我们每一位中国人树立了光辉榜样。

三、传主对我的启示 读罢刘少奇传奇的一生,掩卷沉思,思绪万千,一股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他那手不释卷的勤奋好学、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指挥若定的领导才能以及忧国忧民的无私情怀无不体现着这位共和国领袖的人格魅力和历史功勋。对我本人主要有如下启示:

1、学习上:活到老,学到老。人的一生,学习永无止境,只有知识是谁想抢也抢不走的,真正完全属于我们自己,不断汲取知识会使我们看待问题更加全面,处理事情更加自信,面对困难更加沉着。看书也可以是一种休息。

2、生活上:崇尚节俭,杜绝浪费。当今世界,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一切向钱看已经愈演愈烈,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现在,多想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对我们实践勤俭节约会有不少的帮助。

篇6:读刘少奇自述有感

新密市米村镇初级中学刘少英

在河南师范大学培训的这段时间,专家老师们都在鼓励我们静下心来多看一些书籍,还为我们推荐了一些有关专业的书籍。在这些书中给我启迪最深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一书。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一书描述了30位优秀教师的案例,我仔细地阅读了一番。这本书记录的是他们借助网络成长、进步的真实故事,是真爱的堆砌。从书中你看不到任何的矫揉造作,一丝假大空的理论,有的都是每位老师成功、失败的真实再现,有的都是他们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交流、进步。

这三十位教师,虽是不同年龄,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学科或年级,但是却有着很多的共同之处:很多位老师都是张老师的徒弟;他们都是在网络中成长起来的,其中有二十位老师都是各种教育论坛的版主;他们都在各大报刊中发表了较多的文章,有10位老师是《中国教师报》等报刊的特约撰稿人或专栏主持人,其中八位教师还出过个人专著;他们是网络中的名人、工作中的能人、生活中的强人。

这些教师中,有一开始就一帆风顺的行驶在教育之途上的,但更多的是在教育之初就碰到了极大的困境的,正因为有了这种知耻而后勇的精神,促使他们不断地向自己发起了挑战,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可贵的品质,那就是不服输、勇于挑战、追求卓越、坚持不懈。这便是从一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优秀老师的必须具有的精神和品质。人的差异在于自身的精神状态和行动的执行力,从他们的身上我再一

次的得到了证实,面对着困境和挫折,我们是继续消沉下去,停留在自艾自怨的可怜角色中还是奋力搏击,努力改变困境。这是人的差异所在,也是一个人是否能超越于别人的前提条件。

读此书后,我被他们专业成长的途径所吸引,一向被自己视为游戏、猎奇、聊天工具的网络,在他们的手中成了学习的圣地,求知的乐土。我必须痛改前非,把网络作为学习专业、提升自己的平台,但是更值得我学习的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人格魅力。魏智渊老师的事迹,让我对今后的教育事业信心百倍;朱国红老师的坦诚挚言,让我领悟到为师者的坦荡胸怀;贺杰老师的勇气和执著,让我坚信应该笑对生活;小曼老师的勤奋和坚韧,让我明白了充实和快乐的真谛;万伟老师的爱心和智慧,让我坚定了今后的教育方向。我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惭愧,为自己的惰性找借口而后悔。我深知,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一些,但抵抗不了惰性的侵蚀;抵挡不了网络中八卦信息的刺激;抗拒不了网络游戏的诱惑。多少宝贵的时间在寻找所谓乐趣的空虚中溜走。这样,一天一天,一年一年。想到这些,我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无地自容,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彻底的清洗。此时,一个念头闪现,我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就把认识这本书的今天,作为自己激情教育生命的开始,作为自己重新成长的契机。

我感谢《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一书,它及时点醒了我昏睡的心灵、麻木的神经,它传授给我再生的魔杖;它清楚地指出了我光明的前程——课堂上,走下讲台,走近学生;课堂外,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流。我相信,在书中众多优秀教师的激励下,我会开始成长,和

篇7:读《周恩来自述》有感

这是一本首次以自述的形式出版的关于周恩来的书。通读全书,周总理用朴实的语言记叙了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刻苦求学、五四运动时期的被捕与抗争、赴欧勤工俭学时的意气风发,共产国际面见斯大林的曲折经历,他用亲切的口吻自述了红军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特殊经历,以及“文化大革命”**岁月中的艰难处境。他的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智慧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使我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鲜为人知的事件,令人思索。

读完全书,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某一鲜为人知的事件,而是他的人格魅力。周恩来是一个时刻有着充沛的精力,有着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做事务实的人。他有着一切优秀的品质,他是伟大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感到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我想说的是,周恩来已经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他这一生中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党和人民,丝毫没有顾及自己的利益。

周恩来自己说过,从西安事变到1946年的国共和谈这十年,他是谈判谈老了。在与国民党谈判的十年的曲折历程中,国民党的“反共”思想没有丝毫的改变,每一次谈判出尔反尔,言而无信,可以说是一个“卑鄙的小人”。在读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我不懂为什么当时共产党明知道所有谈判都不会有结果,还非要跟国民党谈判,一次又一次被它伤害。到最后,我终于明白了,当时内患外忧的环境,只有与国民党合作才是上策。其次,共产党的力量不足与国民党对抗,就算处于被动地位也得妥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全国人民了解共产党是一个民主和爱和平的政党,起到了宣传的作用。十年谈判,周恩来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收录在本书中的周恩来1939年1月给蒋介石的信是第一次公开发表的。蒋介石当时想溶共,他提出来,国共合作,他是最高领袖,国民党听他的,共产党也要听他的;共产党到国民党中来,成为一个共产派。这当然是不能接受的。蒋介石在抗战时期搞两手,一手是武装磨擦,一手是“溶共”。在对付蒋介石的两手中,周恩来用他的政治智慧和谈判智慧,在两党的谈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为了党和国家,用十年时间换取暂时的和平和稳定。可以想象,他穿插于两党之间,疲惫的身躯依然带着坚定的信念,为着国家的前途奔波着。每一次的想象,我都被深深地感动了。

在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文革中,周恩来的处境非常艰难。有一事件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访问阿尔巴尼亚归来的一个红卫兵代表团在机场受到周恩来和陈伯达的迎接。然而,负责具体安排的礼宾官员李连庆没有通知陈伯达飞机改在另一机场降落,只通知了周恩来。周抵达机场后问:伯达同志在哪?李回答说,他忘记把更换机场的事告诉陈伯达了。这一严重的疏忽肯定会让文革小组的人用来发对周总理,因为他们一直都在试图找周总理的岔子,这回他们会指控他蓄意破坏。在这关键时刻,足智多谋的周总理想出了一个绝妙的解决办法,他告知连庆同志,为了节省领导人的宝贵时间,从现在其,只有出访代表团收到官方的送行。归国代表团(包括这一次)的迎接规格就降低一些。请将此情况通知伯达同志。就这样,周总理用他的政治智慧化险为夷。文革中,周恩来暗中保护了很多同志,如批斗陈毅同志时,每次他都必到。为了保陈毅,怕出意外。有一次批斗陈毅,事先商量好,不准提“打倒陈毅”,会议一开,“打倒陈毅”的大幅标语从三楼挂下来了,这时候,周恩来愤怒地站起来,停止了会议。文革中,很多事情非常敏感,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批判的深渊。很多同志诚惶诚恐,身不由己,而少数同志像陈毅那样拍案而起,这都是不明智的。周恩来以大局为重,他只能是采取迂回的,软的办法来解决事情,暗中保护了大批的干部和知识份子。他是保护人的,如果当时没有他,中国就很危险了。他不顾及保全个人的名声,而是考虑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他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将国家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至上。通过“文化大革命”看周恩来,他确实是个伟大的政治家,从他身上可以学到很多政治智慧。

篇8:读《诗经》有感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这是一个感情真挚、率直奔放的时代!

瞧, 在河之洲, 雎鸠鸟鸣, 窈窕淑女, 君子划舟, 寤寐思之, 辗转反侧。女子娇美, 男子率真, 思念与爱慕随着小河流水, 流入琴瑟美梦之中。

瞧, 崔嵬之上, 有一位征战在外, 伤怀家人, 仆疾马病的丈夫在沽酒怅饮;丈夫在外, 一位女子“首如飞蓬。岂无膏沐, 谁适为容。”女为悦己者容, 丈夫不在, 为谁装扮呢?在水一方, 伊人却有淡淡的愁怨,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恋人的距离有多远呢?皎洁的月色, “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 劳心情兮”触动一个男子的思慕之心, 浪漫的情怀穿透古今。

在书里, 借酒抒怀的思念, 女为悦己者容的坚守, 虽近却远的怅惘, 月下相思的浪漫……是如此浓厚和真实, 它让我对那个时代十分向往。几千年前的人的生活状况与现在有很大的差异, 但不变的是情感;当现代的物质生活、道德标尺环绕着人们时, 我更加怀念远古中华大地上的情的浓烈, 爱的真挚, 思的浪漫, 怀的坦荡。

时已逝, 情犹在!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这是一个战争频仍却不失细腻诗意的时代!

《诗经》里有很多描述战争的古诗,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真实地刻画了战士们在战争中同仇敌忾的决心。

然而, 我更多地被它多情的诗句所吸引。“我徂东山, 滔滔不归, 我来自东, 零雨其濛”, 士兵的征途漫长, 士兵的归路更迷茫。想想家里“果贏之实, 亦施于宇, 伊威在室, 蟏蛸在户”, 缺乏了男主人的家庭生活何其艰辛。归途中的细雨淋湿了山野, 淋湿了心情。它飘飘洒洒地穿越历史, 淋湿了我的心灵。

《诗经》里写道:“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 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 依依的杨柳, 霏霏的雨雪, 迟迟的行道, 饥渴的征途, 伤悲的心灵化作依依的柳枝, 触佛着我们的内心的是情思。

没有惨烈的战场, 没有尖锐的控诉, 有的是作战的决心, 有的是细腻的描写, 是诗意的悲哀。生活是艰难的, 但几千年前的中国人留下的是诗意的细腻。

这是一个怎样的年代?

这是一个女性独立、自尊的时代。

读诗经时, 文中女性痴情、坚忍、自尊、不让的特质深深地打动了我。那个载驰夫人!卫国已破, 哥哥也死, 自己远嫁许国。可她巾帼不让须眉, 自己的祖国和父母危在旦夕, 她毅然“驱马悠悠, 言至于漕”, 许国大夫长途跋涉阻止, 但却不能阻止她救国救家之心。她说:“大夫君子, 无我有尤。百尔所思, 不如我所之。”你们这些大夫君子, 不要对我责备。你们一百个人所考虑的, 都不如我为自己所选择的道路。她“控于大邦, 谁因谁极”的策略最终救了卫国, 历史证明最终齐桓公派兵助卫, 并赠她鱼轩。何等的智慧, 何等的勇气, 何等的尊严!

还有那个遭到丈夫抛弃的女子。年轻时丈夫抱布贸丝, 痴心一片来定情, 年老时, “士也罔极, 二三其德。”当年海誓山盟, 如今抛之脑后。一个遭到丈夫无情抛弃的女子, 没有哀哭怜惜之相。最后那句“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几多悲愤, 几多无奈, 但还有几多果断。爱情没有了, 我们就这样完了!何等的决绝。

《诗经》里的女性展现出的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现在的我。它让我想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坚忍、顽强、诗意、自强不息。

穿越了千年留下来的是精神、情感和民族的气节。我们的先人们多情、细腻、自尊、率真, 他们早早地就诗意地栖居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了。

篇9:读启功自述,就像在照镜子

观察当今世风,有无“读书热”尚不敢说,而“出书热”是绝对有的。其他不论,单说自个儿写自个儿、儿女写老子的自述性、传记性、回忆性作品就足以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只有官修志书、而无民间参与的有血有肉的人物详记,就不能说是真实地再现了历史。从这一点上讲,传述性图书写作热是一件大好事。但好事归好事,确也有一个必须严格守住的底线,这就是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然而有些作品却并不能做到这一点,故弄玄虚、夸大溢美、凭空编造、牵强附会……

对于造假不实的文字,人们只能采取请当事人出面作证、利用档案给予揭露等正本清源的措施。而本刊本期所刊登的有关启功先生自述的描写,则会告诉我们啥叫自知自明,啥叫实事求是。

新闻梗概:

点滴见人生

一、 启功自叙生平

●检点平生,往日全非,百事无聊。计幼时孤露,中年坎坷,如今渐老,幻想俱抛。半世生涯,教书卖画,不过闲吹乞食箫。谁似我,真有名无实,饭桶脓包。偶然弄些蹊跷,像博学多闻见识超。

●笑左翻右找,东拼西凑,繁繁琐琐,絮絮叨叨。这样文章,人人会作,惭愧篇篇稿费高。从此后,定收摊歇业,再不胡抄。

二、 启功自撰墓志铭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三、 家世:隐姓“爱新觉罗”

有人给启功写信,上书:“爱新觉罗·启功收”,因为众人皆知启功的祖先是雍正的儿子、乾隆的弟弟。启功开始只是一笑,不以为意。后来这种写法的信件来得越来越多,启功索性标明“查无此人,请退回”。还说:“不信你查查我的身份证、户口本以及所有正式的档案材料,从来没有‘爱新觉罗·启功那样一个人。”

后来,启功特意在《中华读书报》上写文昭告天下:“我叫启功,字元白,也作元伯,是满洲族人,简称满族人,属正蓝旗。我既然叫启功,当然就是姓启名功。有的人说您不是姓爱新觉罗名启功吗?现在很多爱新氏非常夸耀自己的姓,也希望别人称他姓爱新觉罗;别人也愿意这样称他,觉得这是对他的一种恭维。这实际很无聊。事实证明,爱新觉罗如果真的能作为一个姓,它的辱也罢,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这还有什么好夸耀的呢……

“我虽然不愿称自己是爱新觉罗,但我确实是清代皇族后裔。我在这里简述一下我的家世,是因为其中的很多事是和中国近代史密切相关的,并不是想炫耀自己的贵族出身,炫耀自己的祖上曾阔过……我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雍正的第四子名弘历,他继承了皇位,这就是乾隆皇帝。雍正的第五子名弘昼,乾隆即位后,封弘昼为和亲王,我们这支就是和亲王的后代。”

四、 对赝品——豁达

●有一次,启功到荣兴画廓参观,见画摊上摆满名人字画,有赵朴初、董寿平和他自己的作品,每个摊位上都有,有的还在批发。一位摊主是老太太,看到启功来了,就对旁人说:“这个老头好,这个老头不捣乱。”

●某日有一个专门假冒启功书法的人去书画店销售赝品,恰巧被先生堵住。作伪者尴尬恐慌无地自容,哀求老先生高抬贵手。不料启功只是宽厚地笑道:“你要真是为生计所迫,仿就仿吧,可千万别写反动标语啊!”

●有人向启功请教,怎么分辨启功字的真伪,他说:“写得好的是假的,写得不好的是真的!”

五、对赞誉——谦逊

●在启功被任命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后,有人祝贺说,这是“部级”呢。启功则利用谐音风趣地说:“不急,我不急,真不急!”更为幽默风趣的是启功外出讲学时,听到会议主持人常说的“现在请启老作指示”,他接下去的话便是:“指示不敢当。本人是满族,祖先活动在东北,属少数民族,历史上通称‘胡人。因此在下所讲,全是不折不扣的‘胡言……”

●启功的学生总爱称他为“博导”,启功言:“我是‘拨倒,一拨就倒,一驳就倒。”

六、对病痛——达观

●启功自谓有“三怕”与“二不怕”,第一怕是“怕过生日”,第二怕是怕沾上“皇家祖荫”,第三怕是怕给自己介绍老伴。“二不怕”,即一不怕病二不怕死。颈椎病发作时医生要他做“牵引”治疗。这般痛苦事,他却开心地喻为“上吊”,还以此填词一首《西江月》。托病不写字时,就会在门上贴几个字:“大熊猫病了。”

●启功曾填词白描所患疾病,举两例:

《渔家傲·就医》:眩晕多年真可怕,千般苦况难描画。动脉老年皆硬化,瓶高挂,扩张血管功劳大。七日疗程滴液罢,毫升加倍齐输纳。瞎子点灯白费蜡,刚说话,眼球震颤头朝下。

《沁园春·美尼尔氏综合症》:夜梦初回,地转天旋,两眼难睁。忽翻肠搅肚,连呕带泻;头沉向下,脚软飘空。耳里蝉鸣,渐如牛吼,最后悬锤撞大钟。真要命,似这般滋味,不易形容。明朝去找医生,服‘苯海拉明‘乘晕宁。说脑中血管,老年硬化,发生阻碍,失去平衡。此症称为,美尼尔氏,不是寻常暑气蒸。稍可惜,现药无特效,且待公薨。

●一次一个自称气功大师的人,发功给他治病。在离启老十几步的地方张开手掌问:“有感觉吗?”启老摇摇头说:“没有。”他往前走了几步,又问:“这回呢?”启老还是说没有。他又走前几步。启老还是说没有感觉。最后他把手按着启老的膝盖问:“这回呢?”启老说:“有感觉了。”那人高兴了:“什么感觉?”启老轻轻点点头说:“我感觉你摸着我的腿了。”

新闻来源:

上一篇:中域公司员工手册下一篇:赏析范文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