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陶行知故居有感

2024-04-15

游陶行知故居有感(精选17篇)

篇1:游陶行知故居有感

游陶行知故居有感

我可以说是读着陶行知的书长大的,从《行知诗歌集》到《行知书信》,再到《斋夫自由谈》,从这些书中,我不仅汲取了大量令我受益匪浅的知识,还了解到了陶行知为了中国的教育呕心沥血的爱国热忱,于是我开始追寻陶行知的足迹。

从书上,从老人嘴里,我了解到陶行知在国家面临灾难之时倡导举办了“中华业余学校”,推动香港同胞们共赴国难,参加国民参政会,致力于抗战期间的教育活动。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的号召,成立了中国战时教育协会等一系列爱国事迹,更知道了陶行知因积极参加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长期劳累过度,健康过损,最后突发脑溢血而死。我更加下定决心要前往陶行知驻足过的地方去感受陶行知的一言一行。

于是,在5月17日,我和同伴一起来到了期待已久的徐汇区余庆路146弄13号的陶行知故居,一靠近陶行知故居,我顿时心中有些紧张又有些小期待,看着入口处的那片翠绿,我在想陶行知当年是否看着窗外的绿,期望着中国的教育建设如同这抹绿意欣欣向荣,新中国的未来充满生机。走到入口处,第一眼看到的是路边门牌,门牌上写着的是陶行知的名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正是抱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却不图回报的为中国教育探索新的道路。门牌之上还写着“陶行知(1891——1946)原名知行,安徽歙县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946年7月25日在此病逝。”中国人民自古便有一种故土情怀吗,而陶行知,这个为了中华教育呕心沥血的人,只品味了短短55年人生五味的人,最终竟是带着客死他乡的苦楚离世。然而,当我们想要走近陶行知故居,一睹陶行知遗留的风采时,却被告知该地已被改为小区,为了小区的安全,游客不得入内。我对此感到有些愤怒,中国作为唯一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各种遗迹数不胜数,可是却由于人们对遗迹的不重视,导致各种遗迹的损毁,就连如今陶行知的故居都变得只可远观。然而与此同时更多的是遗憾,期盼已久的陶行知故居就在眼前可是却没有能够进入,我只期待下次再来时,我可以瞻仰到陶行知的足迹。

篇2:游陶行知故居有感

一、钱钟书纪念馆

一个城市总是有它特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文化基础。初来无锡的我对无锡的历史文化并不熟悉,后来在课堂上思修老师很热情的向我们介绍了无锡著名的文化历史的承载物,这让我对无锡历史的探访有了很大的兴趣。钱钟书故居是我的第一站,也是我最有兴趣的一站。

一个无事的周六,我和宿舍的小伙伴们便一起去参观充满幽明清爽的书香气息的钱钟书故居。这次参观不仅是为了完成思修老师的任务,更是为了欣赏无锡的文化,领略钱钟书先生的文化精神与素养。

以前对钱钟书先生的了解仅局限于他的作品,也正是因为他的作品让我对这位恬淡,宁静的文学大师充满了好奇。先生曾说过:“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一个对人心如此看透的人想必对自己也是如此。如此淡泊的人所居住的地方想必也是优雅的。带着些许的 揣测,我们来到了先生的故居。

很快,在与喧闹的大街格格不入的巷落深处,一扇古朴的大门跃入了我们的眼帘,带着些许兴奋我们快步走入了先生故居的大门。一缕书香扑面而来,仿佛在向我们叙述着先生的过去。整个故居的景致典雅而朴素,很是符合先生的气质。幽静的江南小院里散发出一股豪情大气,飘荡着令人驻足的清幽书香,让人浮想联翩,对先生的钦佩不由得又加深了许多。

整个小院都极其的安静,我们脚步轻轻的浏览着故居,生怕自己打搅这份在现实生活中难得的静谧。院中只有一位管理员,静静的阅览者图书,仿佛已经融入了这静谧的小院中。院中绿茵葱葱,路砖上爬满了青苔,无声的叙述着这所故居的清幽淡雅。院落一脚有一方褐釉老缸,几条鲤鱼在里面摆着尾畅快的游戏,尽情的享受这书香的熏陶。这是属于清末时代的建筑,古色古香,正堂是高悬着“绳武堂”匾额的大厅,镂空的窗板,正中间挂着一幅山水图,中规中矩的古时布置暗示着故居保存的完好性。故居的院落很多,共有平房二十八间,二层楼房四间,大小庭院十一个,备弄两条,古井三口,东有厨房,后有花园,其中主体建筑绳武堂面阔七间。我们安静地一一浏览着这些古朴建筑,其中一间房间里布满了钱钟书先生的墨笔,有书法,有绘画,大气而不张扬。虽然我并不懂艺术,但这些作品扔给我以自然舒畅之感,我能清楚地感受到创作这些作品的作者内心的平和大气。都说字如其人,果真如此。还有一间屋中陈列的是先生的生平事迹。国家也特地为先生打造了一尊头像以供世人瞻仰。当然房间里还有先生的生活照以及他与妻子杨绛女士的合照。照片上的他随和亲切,丝毫没有身为文学大家的骄傲自满。我们按着顺序一一游览着这些庭院,一切的一切,好像进入了某部电影的现场,一位身穿青蓝长袍的男士端坐于绳武堂,正在埋首写作,一位身着旗袍的美丽女士则为他添茶送水,场面极尽家庭的温馨。那是只属于先生时代的怀旧色,令人向往。

据说先生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在抓周时抓了一本书,或许正是这无意识的选择造就了他今后的文学路。这让我想起了同样名字来源的沈从文先生。虽然他们在文学路上前者选择直面黑暗的世界,后者则极力歌颂真善美,却又是殊途同归,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这也是我们的憧憬。

钱钟书先生的故居游览完毕后,我们便轻轻的离开了,生怕打扰了先生。故居的游客并不多,但我却很自私的希望不要有太多的游客以免打搅了先生,毁了这难得的宁静。这份冷清或许也是先生想要的吧,伴着缕缕书香,我和小伙伴们静静的离开了。

二、顾毓秀纪念馆

离开钱先生的纪念馆后,我和舍友们又坐地铁来到了繁华的学前街上,去拜访那位与我们江大有着极大渊源的顾毓秀先生的故居。“清风,明月,劲松;学者,诗人,教授”是世人对他的评价。既表现了他的气节,又赞扬了他的学识渊博,涉猎广泛。面对这位曾是江泽民老师的集科学家,诗人,教育家于一身的伟人,我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怀揣着忐忑与激动,踏进了那与繁华大街并不相称的深深庭院的门槛,同时也向顾毓秀先生的灿烂人生走近了一步。这故居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原称“燕誉堂”,是顾氏祖居。故居原五进五开间,计740多平方米,2000年,学前街拓宽时拆除了第五进。2004年,顾毓琇故居正式启动修复保护工程。改建后的纪念馆占地面积968平方米,建筑面积848平方米,保留了典型江南民居建筑风格,现存五开间四进。纪念馆着重从顾毓琇先生的生平简介、科教泰斗、文坛大家、成才之路、爱国情深五个部分详细记述了这位学术大师的动人传奇故事,生动展现了他在物理学术、文化艺术、教书育人等方面的高深造诣和杰出成就,充分体现了无锡钟灵毓秀的文化特质和尚文重教的人文精神。顾先生的故居并不像钱先生的故居那样静谧,安详,却也透露着大家之气,豪迈却也低调。为顾毓秀先生所铸造的人像也是栩栩如生。“一门五博士,毓秀称翘楚”,这段佳传无疑表达了人们对先生的敬仰之情。

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中等科。1923年毕业后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获电机工程学士、硕士、科学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先后任浙江大学电机工程系教授兼主任,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教授兼主任,工学院院长。1928年起,历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中央大学校长、上海市教育局局长、国立政治大学校长。在此期间,曾兼任国立音乐学院院长、中央大学教授,交通大学教授。1950年旅居美国,先后任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正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荣誉教授。看着这位德艺双馨的科学巨擘的辉煌历史,让我不禁为自己能身处他曾所在的大学而感到自豪。即使再多的荣耀,再多的丰碑,他还是选择了回国,用自己的热血为莘莘学子开辟出一条光明大道。执着的乡土情结,让他毅然放弃国外的荣耀,选择回国安安静静的做学问,这从他故居的摆设便可知晓,淡然清新。在自己的空间里找到自己的快乐,如此不追名利的人现在又有多少。

社会在发展,时代的潮流不断更替,但顾先生那颗淡泊宁静却又对文学,教育,科学执着的心却在一直燃烧,他的精神亦会永久的回荡在人们的脑海中。

篇3:名人故居游是放松也是学习

在托马斯·杰斐逊故居的西草坪上, 来自北卡罗来纳州的高中历史教师谢菲尔德向随行的侄女耐心地讲述着各种植物的功用。在与我们交谈时, 谢菲尔德说, 他是利用学校春假带领家人做一次“历史深度游”。“杰斐逊是我最喜爱的美国总统, 这里是我们的第一站”。他说, “随后, 我们还将经谢南多厄山谷前往葛底斯堡, 最后转回北卡罗来纳。”

利用季假出游的美国教师不在少数。乔治·梅森是美国建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在弗吉尼亚州的乔治·梅森故居, 我们遇见正在那里游览的3位女教师。她们绝不是那种照个相留个影就走的匆匆访客, 而是与导游反复讨论问题。那位白发长髯的导游也格外认真, 带领教师们走遍故居的每个角落, 与她们进行深度探讨。

一次有深度的旅游是一种放松而高效的学习, 是对头脑的深度充电, 既能成为一段难忘的阅历, 也对此后的人生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寻访伟人故居不啻为与伟人的隔空交流, 更是润物细无声式的情感体验。

托马斯·杰斐逊是继华盛顿、亚当斯之后的第3位美国总统, 其故居位于首都华盛顿西南约160公里的夏洛茨维尔附近的蒙蒂塞洛。蒙蒂塞洛是意大利语, 意为“小山”。杰斐逊的故居便坐落在一处山顶, 居高临下。蒙蒂塞洛不仅是杰斐逊的故居, 也是其墓地所在。在杰斐逊家族墓园内, 杰斐逊的墓碑铭文表明了他的主要历史功绩:“这里埋葬着托马斯·杰斐逊;《美国独立宣言》起草者;《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案》起草者;弗吉尼亚大学之父……”

蒙蒂塞洛的杰斐逊故居主建筑兼具古希腊和罗马建筑风格, 在采光、通风、节能、实用等方面多有创意, 其设计者正是托马斯·杰斐逊本人。1987年, 蒙蒂塞洛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也是美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名人故居, 因而成为著名旅游胜地。

我们来到蒙蒂塞洛时, 但见游人如织, 组织者则有条不紊。因故居内有些房间狭小, 游人必须分批进入。价值24美元的门票上面, 清楚标明进入故居的参观时间。购票处旁, 设有“探索厅”, 以供游人在等待时参观。杰斐逊一生好学多才, 兴趣广泛。他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 还在地理、建筑、农业、古生物、天文、音乐等方面颇有造诣, 并通过自学通晓拉丁、希腊、法、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多门语言。这座技术含量很高的“探索厅”从建筑、农业、地理等多方面介绍了杰斐逊的成就, 游客还可在体验性项目中自娱自乐。在一座多媒体大厅内, 多个大屏幕上滚动出现有关杰斐逊的问题, 游客触摸一个问题, 相关答案即出现在屏幕上。此类设施使游客既在潜移默化间学得新知, 又对杰斐逊有了更为真切的理解。

购票处外, 随时有班车将游人拉到山顶。在山顶, 一位态度和蔼的老年志愿者将大家叫到一起, 说明注意事项。“在票面指定时间5分钟之前, 请大家务必来这里集合, ”他说, “在此之前, 那边有专人带领大家进行花园游和奴隶遗址游。”在杰斐逊生活的年代, 大户人家还拥有奴隶, 杰斐逊家也不例外。在花园游和奴隶遗址游的出发处, 明白标有导游带领游客的出发时间。

在进入杰斐逊故居前, 先后有两位老年志愿者将大家集合在一起, 再次友好而礼貌地说明参观故居的注意事项, 最后由故居导游莎拉女士带领大家参观。

故居内各个房间的游览恰如一条流水线:前一房间的游客刚刚离开, 后一批游客便有序进入, 导游们相互之间在客流衔接上有着流畅的默契。莎拉女士的介绍声情并茂, 每一房间的介绍结束后, 均有问答环节。面对有关杰斐逊的私人生活等各种问题, 莎拉女士有问必答——深度游的带领者本身须具备深度讲解的能力。“我在蒙蒂塞洛学到了许多, ”谢菲尔德说, “从这座房屋的设计可以看出, 那时的杰斐逊就已经在设计中采用天井采光、双层玻璃等节能理念, 这些理念至今没有过时。”

篇4:游冯雪峰故居有感等二则

我们小心地踏入院内,细细品读墙上别具一格的文字,品味着这位大作家笔下文思如泉的作品。故居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作家的一种朴素之中有着几分庄重的气质。

透过历史的凝重,在每个人的内心里飞转着思绪……我们又清晰地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的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和作家、诗人冯雪峰那伟岸的一生:从二万五千里长征到在这老宅里写作长篇小说《卢代之死》,从不幸被国民党宪兵逮捕到摘去“右派分子”帽子,从几藏手稿到愤然烧稿……作家的一生是那样的坎坷,正如同四合院后面,通往山岙间冯雪峰墓的山路一般蜿蜒曲折,然而山路的沿途尽是青青的翠竹,美得令人陶醉,只见墓前品字形而立的3块墓石的中间一块上,赫然写有朱镕基的题字:“雪峰之墓”。

在返回的途中,我一直在想,能得到一样具峥峥铁骨的朱镕基总理的墓碑题字,作家会知足了。

冯雪峰安眠山岙间,雪松静护四合院,跌宕起伏人生路,品字石碑撼镕颜。山风吹过满山的青松,吹在我们的身上,汗水干了,格外凉爽。

(责编:田茵)

在德国坐动车组

何如平

到德国旅游,我体会了一次坐动车的感觉。

据我了解,德国的普通民众出远门主要是坐火车,城市间的汽车客运几乎没有,在德国硬件设施最好、速度最快的火车被称为ICE,也就是轮轨式高速火车,时速超过200公里,相当于我国的动车组。

买了一张从柏林开往法兰克福的二等座位的动车组火车票,花费97欧元。其实德国火车的票价非常灵活,只要我提前3天预订,还可以享受29欧元的优惠价。德国人均月收入是1500欧元左右,如果每次出远门都购买优惠价的火车票,德国人的出行成本相对还是很低的。

登上高速列车后第一感觉这不是车厢,而是一个阅览室。男女老少人手一份杂志、报纸或者小说,一个个都看得津津有味,车厢里没有喧嚣,没有闲聊,只有翻书时发出的“沙沙”声。在手机、笔记本电脑普及的今天,德国人依然对纸质媒体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着实让我感动了一番。

在这趟开往法兰克福的火车上,离车门最近的几个座位都是残疾人优先座位,并配备有固定轮椅用的金属装置,座椅旁也都用图示简洁明了地画出轮椅安放和固定方法。车厢内还有残疾人无障碍卫生间,为这些出行不便的乘客提供人性化服务。

高速火车一路飞奔开往法兰克福,我尽情地欣赏着窗外的景色,驿动的心却在此时出奇地平和。

篇5:游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有感

2014年11月30日,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组织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位于四川省仪陇县的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

走上百余级石阶,最先跃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汉白玉朱德雕像,他的右手伸向前方,慈祥的微笑凝于面颊,迎接着来来往往的游客。纪念馆正门上方的“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九个金色大字,由邓小平同志题写。

进入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展厅,参观并聆听了讲解员为我们娓娓道来的讲解,从中我们得知了关于朱总更多的故事。

朱德,这位佃农的儿子,他早年从戎参加过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和护法运动,成为滇军名将,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毅然抛弃高官厚禄,远涉重洋,在德国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朱毛红军”的大旗在井冈山树起,到新中国如巨人般屹立于世界东方,毛泽东和朱德的名字一直是中国人民的希望和胜利的象征。

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琳琅山景区的山,没有峨眉之秀,不及青城之幽,不具华山之险,但它孕育了红军之父、三军总司令朱德。在伟人光辉照耀下,这山便成了川东北崇山峻岭中闪亮的明珠。

我们过琳琅桥、虎啸潭、大湾堰、海量亭、海棠园、四方田、枇杷园、滴翠亭、山河志、腊梅园,再到琳琅井、桑园、兰园,然后参观了朱德旧居。

朱德同志旧居是一座三合院建筑,坐南朝北,瓦房泥墙。东厢的蚕房、煮酒房,室外朱德曾使用过的石碾、石磨,保存着原来的模样,厨房里,锅碗依旧,灰坑依然。

我们从琳琅山脚下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外的停车场出去而结束了参观,停车场上陈列有成都军区赠送的两门大炮和一辆坦克。

共和国永远不会忘记——你以坚强的意志无私地为她奉献了一切,你的名字将永垂青史。

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为人民操劳,建立了震铄古今的功勋。

战友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以博大的胸怀坚决地维护党的团结,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人民子弟兵永远不会忘记——你以无畏的气概英勇地同敌人作斗争,既是总司令,又是普通一兵。

我和子孙后代永远不会忘记——在我们风雨同舟的岁月里,我与你同甘共苦,休戚与共,你“革命到底”的苍劲题词,将永远镂刻在我们心中!

上面的这五个“不会忘记”,是朱德夫人康克清送给朱总司令的话,也是我离开朱德故居纪念馆的心声,它也代表着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朱德是总司令,又是普通一兵,他是委员长,又是人民公仆。毛泽东赞扬他:“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他是“人民的光荣”,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面旗帜,他用自己不懈奋斗的一生实践了“革命到底”的誓言。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格,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崇敬和爱戴。人民将永远怀念他、学习他、景仰他。

参观结束了,我望着这片红土地,对朱德元帅的缅怀之情油然而生。我们深切缅怀朱德同志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建立的历史功勋,追思和学习朱德同志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鞠躬尽瘁的崇高风范。

在先辈的感召下,在历史的洗礼下,我们再次面对党旗宣誓,许下我们的诺言。午后的阳光似乎都变得更加明媚,在先辈的指引下,我们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方向。

此次参观还培养了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对朱德同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更虔诚的敬意。作为年轻的一代人,我们要紧随先辈的脚步,继续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然而,历史总是向前进的!我们在回顾历史的同时,最重要的还是要展望未来!当今的党还是党,但是当今的时代已大不相同了!但是,我们始终要明确一点的就是:我们的党始终是人民的党,我们的党始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我觉得这一点是一个党员应该牢记的!如果我们连这个最基本的却不知的话,那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谈入党,有什么资格说为人民服务呢?

篇6:游陶行知故居有感

走进芝山红楼,映入眼帘的是高19.32米的三字型纪念碑,这座纪念碑造型新颖,寓意深刻,主碑既像面红旗,又像把尖刀,体现红军主题。纪念碑上有聂荣臻将军提名“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纪念碑”。

接着就是红砖青瓦的纪念馆,在蓝天白云的映衬在,显得格外庄严肃穆。1932年毛主席率领东路军从长汀出发,挥师东进,占领龙岩,一举攻克漳州,距今已是70周年了。走进红楼内部,我们依稀可以感受到革命先辈生活在漳州的点点滴滴。毛主席给周恩来同志关于漳州战役决策的三封电文、漳州战役天宝决战的示意图、占领漳州的战果图、还有邓子恢王海萍等伟大人物的头像,这些都让我们这些后代子孙深深体会到了伟大的红军革命精神。

篇7:游绍兴鲁讯故居

看了三味书屋,我们来到了鲁讯爷爷小时候与小伙伴玩耍的地方,――百草园。我以为里面一定是开满了奇花异草,走进去一看,原来和普通的菜园差不多,也种满了瓜果蔬菜。听说他小时候很喜欢这里捉蟋蟀,抓鸟雀。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调皮的鲁讯爷爷。时间不早了,我还意犹未尽,我们只好依依不舍的回家了。但我永远忘不了这个名人的故居。名师点评:小作者利用假期和妈妈一起游伟人鲁迅故居,首先这种行为值得我们学习。对于文章,我们可以看到小作者很细心地观察场景,并且描述比较详尽生动,例如:小桥流水人家让人想起鲁迅幼时生活环境的恬静。第四段虽然简短,但是词语运用得很形象;第五段对鲁迅先生的“早”,以及妈妈的教育写的很详细,对小作者的影响侧面衬托出来了。对于“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调皮的鲁讯爷爷”,小作者很是灵活地将我们带入百草园鲁迅幼时玩耍的场景中。(学乐中国特聘教师:吴萍老师)-11-5 19:42:00

篇8:游老舍故居

老舍故居在我们济南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西邻,南新街58号,掩映在高楼大厦之中。走进大门,第一眼就可以看到一个精巧的四合院,墙边有一口井,院中有一棵石榴树,上面挂满了大大小小、水灵灵的石榴,让人看着都忍不住想摘上几个。

石榴树旁边,有一口大瓦缸,里面游着十几条小金鱼,也让我不禁想起,当初学过老舍所写的那一篇《猫》,那只小猫,还曾经在这个院子里活蹦乱跳、嬉戏玩耍呢!

再往里走,迎面出现了一个大堂屋,进门,是客厅,应该是老舍先生接待客人的地方。向右走,那是老舍先生的卧室,一张干干净净,盖着蓝被单儿的床,窗户在那床的正前方,那里有张桌子,桌子上放着笔、墨、纸、砚,还有几本书,甚至还有一副眼镜呢!为什么卧室还放桌子呢?我好奇的问妈妈。妈妈说:“可能是老舍先生半夜突然有灵感,他不可能披着单衣跑到对面的书房里去吧?”我点了点小脑袋。环顾四周,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墙上为什么挂了一幅菊花画?一个疑问一闪而过。客厅左边是老舍先生的书房,这和卧室没什么两样儿,只不过是把床改成书柜罢了。

走出客厅,右侧和左侧各有间屋子,里面记载着老舍先生一生写的许许多多的书,还有关于他的家庭。在一间屋里,我得知老舍先生的妻子胡絜清曾和著名画家齐白石学过画,她最擅长画菊花!对了,老舍先生卧室不是有一幅菊花画吗,这一定是他妻子胡絜清画的。

篇9:游鲁迅故居作文

充满着浓郁江南水乡风情的大幅浮雕上,“鲁迅故里”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顿时,一个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形象在眼前浮现出来。

走进街巷,随着拥挤的人流,我们来到了鲁迅纪念馆。这是一个古色古香,又不缺乏现代气息的建筑。“绍兴鲁迅纪念馆”几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走进大门,一眼就看到了鲁迅青铜像,它比真人还高大,坐在一把扶手椅上,左手抱右手肘,右手搭在扶手上,表情严肃而不失亲切,深深的眼袋,似乎是他忧国忧民的证明;他仰望天空,好像是盼望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几个潇洒的金字写在了铜像旁边的墙壁上,是鲁迅一生的写照。在馆内继续参观,我们了解到了鲁迅坎坷的一生: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19,鲁迅赴日留学,学习医术,因深受资产阶级民工革命浪潮,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并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鲁迅看到国内同胞的愚弱,毅然弃医从文,先后发表了好几篇小说,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以此唤醒国人麻木的灵魂。看到这里,我对鲁迅更加敬佩了。

篇10:游鲁迅故居作文

经过两个小时的奔波,我们来了绍兴鲁迅故居。这里人山人海,街道两旁是各种各样的小卖铺,有卖冰激淋的,有卖绍兴特产的,还有卖纪念品的。

随着人群,我们走进了这条街,走了不远,就发现街旁边有一条小河,河上来来往往都是乌篷船。大人们买好了船票,我们穿上了救生服,登上了乌篷船。摇乌篷船的老大爷刚招呼我们坐好,船就摇摇晃晃地开了起来。阳光照在人身上,暖暖的。随着船身行走在水面上而带来的一点点凉风,再加上船慢悠悠左摇右晃的,人坐在乌篷船上,简直惬意极了!船很快进入了一个隧道,抬头只见上面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彩灯,红的、黄的、蓝的,应有尽有,漂亮极了!

下了船,我们来到了三味书屋。曾经的三味书屋现在变得十分先进:崭新的桌椅、可升降的黑板、还有大屏幕投影和电脑呢。转过街角,我们又来到了百草园。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种满了各种草药,而如今的百草园,分成了四大块,分别种着大白菜和青菜,这让我不禁有些失望。

绍兴的臭豆腐,历史久远,因臭而闻名中国。我买了两盒臭豆腐,边走边吃,再加上一路都是烧烤串、关东煮、山楂糕、鲜榨汁等等,仿佛来到了人间天堂、吃货的美地。

篇11:游鲁迅故居作文

走下大巴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大石碑,上面不仅有鲁迅的雕像,而且有一条古街和大大的四个黑字,上面写着——鲁迅故里。鲁迅爷爷的大门,一看到这,我忍不住惊叹了一句:“好大啊!”这里有几间卧室,就连厨房也很大,几个人都不会感到挤,还有他们家的刺绣也很漂亮,百鸟朝凤等等。这要是想要得到,这里都有。(不止现代的)我心里想:鲁迅的爷爷可真是大户人家啊!

走出以后,我们就来到了百草园,这里有很多蔬菜:有青菜、胡萝卜、芹菜应有尽有,老师还让我们在那里拍了个照。看完百草园后,来到了一条街道,这里热闹非凡,很多人在那挤着抢东西吃,因此人山人海,这时我突然闻到了臭豆腐的味道,心想:好香啊,真想吃啊。很多人都去跟老师说要买,但老师不让我们吃,第一赶时间,第二这现在东西吃下去,万一要拉肚子怎么办,不安全,所以我们又朝下一个目的地出发。接下来要去三味书屋,走过一段有栏杆的桥后,就来到了当年鲁迅读书的地方,听导游讲解以后,我突然发现桌子上有个“早”字,原来就是有一次鲁迅迟到了,教书先生批评了他一顿,然后他就在自己的书桌上写了一个“早”字,就是让自己,以后不要迟到,这可把我乐了好一会儿呢,走出来以后,我还没看见乌篷船呢,好想坐啊,可惜游单单上没有这一项,也只能就此作罢,既没有吃到最心爱的臭豆腐,也没有坐到乌篷船,此时的我是心灰意冷,真是可怜啊!

篇12:游蒲松龄故居

这里的房子,往老了说,就是那些泥砖房了,有些甚至已经脱落了外壳,露出里面的一块块泥砖。近代的,就是那些瓦屋,砖砌的房体,瓦是黑色的,院子里种了竹子,怎么看都觉得古朴、舒服。

进了蒲松龄老先生的家,门口是先生的汉白玉头像,看起来文质彬彬的,还有一撮小胡子,有股不凡的气质。进了一个拱门,是小小的院子,拱门口有两棵紫藤,像两个沉默寡言的看门人,看着进出拱门的游人。院内有两块碑,是在康熙年间,蒲老先生年衰时立的,上面的字由于风雨侵蚀,已经模糊不清,再加上此处曾经两次遭到破坏,所以已经有了不少大大小小的裂缝。

导游告诉我们,先生其实只有这个小院子和一间不到五十平方米的屋子,后来与邻居家合并,所以变得比原来大多了,现在的蒲松龄故居约有一千平方米。进入主屋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画像,画像上一位老人脸上挂着笑,穿着非正品官服,戴的是非正品官帽,端坐在椅子上,这是先生生前最得意的画像。

画的两边,挂着郭沫若给先生的亲笔题字——“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正屋的桌椅已经十分老旧,上面的漆大部分都脱落了。两边的摆设也非常简单,左边是毕家所捐献的先生曾经用过的木沙发、衣柜,右边是先生的卧室,里面陈设简单,只有一张小床、一个书柜、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桌上还摆放有烛台。小床上铺着打了补丁的褥子,放着蓝底白花的被子和一个蓝黑色的枕头,都显得破旧不堪,和屋子里昏暗的光线好像黄金搭档似的。

先生坎坷一生,小时候父亲没钱供他读书,就自己充当家教,教他读书认字。先生十八岁结婚,娶了淄川文人的女儿刘氏,后来参加童试,获得了山东省第一的好名次。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屡试不第,他花一年的时间出游,到过青岛、保定等地,本想在保定待上几月,却因为一次科考赶了回去。后来《聊斋志异》中的人间仙境,都源自他所游览的景点。回家后,他因为生活所迫,到周村大户人家毕家教书,从事这份工作三十余年,回家后已经进入了衰年,最终在七十六岁离世。

在一个展厅里,摆放着许多泥人,都是泥人张的重弟子所做,所有的泥人都是《聊斋志异》中的人物。另一个展厅里挂着不少名人的题字和关于聊斋故事的画,有老舍的字、李苦禅的画等,还有《聊斋志异》的小人书,都十分值得珍藏。

整个蒲松龄故居被绿色植物所覆盖,院子里种着桑树、无花果、紫藤等,一间间房子被爬山虎所覆盖,就像被刷上了一层绿漆,风一吹,就像在绿色的海洋中,激起一层层绿浪。

蒲松龄故居的游览计划结束了,我带着无数张充满纪念价值的照片和满怀的好心情走出了蒲松龄故居的大门,走出了这古朴的村庄。

255200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珑山路博山小学五(1)班

篇13:鲁迅故居游作文

鲁迅故里由三味书屋、鲁迅故居、百草园和鲁迅纪念馆组成,走过三味书屋就到了鲁迅故居。一进门,我就看到两棵有着茂盛绿叶的桂花树。桂花树的旁边是一个非常大的水缸,凑进一看,缸底堆着好多的硬币,我正疑惑,这时候导游说:“这原来是用来蓄水的,现在被一些游客当成了许愿池。”桂花树边上就是鲁迅的房间,里面还有保存完好的鲁迅曾经睡过的床铺还有一些鲁迅的旧物。过了堂,就来到了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我四处观望,发现都是房间,东面前半间是客厅,是鲁迅吃饭会客的地方;西面是鲁迅继祖母蒋氏的房间,听说她性格幽默,常给幼年的鲁迅讲“水漫金山”等民间故事和传说,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楼上是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的卧室。

走过两楼两底,就来到了百草园,百草园就是一个普通的菜园子,但是鲁迅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到这里来玩耍,是他们儿童的乐园。鲁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来纪念他那段快乐的童年时光。

我们又参观了鲁迅纪念馆,一进纪念馆大门,迎面几个金色大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写在鲁迅铜像边上的墙上,这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吧。纪念馆里有许多先生用过的家具,衣物,孩提时的玩具,每个阶段的简介……。更多的是鲁迅的文稿,我只大略的看了一下,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文稿的字是用毛笔写的,端端正正,但是许多我都看不太懂,看介绍才知道是鲁迅是因为看到那时国内同胞的愚昧,弃医从文,用文章来唤醒国人麻木的灵魂。

篇14:游鲁迅故居作文

第一站,我们去了鲁迅故居,在这里,鲁迅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青瓦粉台,虽然老房子颇有些年纪,但保存得非常好。小堂沿、祖母卧室、鲁迅起居室……看过文字介绍,再看看陈列的一件件旧物件,我仿佛穿越到了鲁迅小时候,那个有长妈妈讲故事、小鲁迅嬉戏玩耍的情境。

从鲁迅故居出来,走不多远便是此行的第二站——鲁迅纪念馆。纪念馆共有二层,一进大门,看到的是鲁迅先生的半身雕塑,旁边赫然写着“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几个大字,妈妈说,这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在纪念馆,我了解到了更多鲁迅的生平轶事,比如家境从富裕到落魄,从被人宠爱的长子长孙到天天跑药铺当铺被人瞧不起……这些都给鲁迅的成长带来多么巨大的影响啊!

篇15:游鲁迅故居作文

跨入门槛,眼前是大厅,两边的壁上均匀地挂着画,空气中隐隐有一丝淡木的清香,多少也有几分清闲的气息。但整齐的椅子,高高在上的牌匾又让人感到严肃几分。鲁迅就是在这个封建又拘束的家庭中出生的。

走进亭院,多多少少都会植上几棵树,现在看到平淡无常,枯燥透顶,却是鲁迅先生儿时的伙伴。但时间一久,却也死板了!正如他在“故乡”一文中写到的:“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其中,院子中最大的就要数百草园了!记得鲁迅在矮墙那儿,捉蟋蟀给父亲做药引,当今一看,却也不怎么样,矮墙便是矮墙,石井栏便是石井栏,但整个院子却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似乎有些沉重,又有些悲伤。

儿时的鲁迅开始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可是,好景不长,随着他父亲生病,家中断了经济来源,他只能每天拿着母亲的首饰到店铺里当掉来维持生活,渐渐受到别人的歧视,遭到同伴的取笑。正是因为感受过底层人民的煎熬,也正因为他经历了一个家庭从辉煌到破落,他才写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样的千古名句,是他一生的写照!

当时的社会,有买人血馒头的治病的,有把妇女的脚裹小的,有但这种种事都脱离不了鲁迅先生写的几个字“吃人”。

19,他下定决心-出洋!在日本,他看到了自己的同类-中国人被嘲笑,中国人嘲笑中国人,他愤怒了,打算用文字改变中国人的理念。

这位中国的英雄,用笔战斗了一生,改变了中国人的信念,展现了中国人不屈不挠、爱国爱民的精神

篇16:飞鸟游思:泰戈尔故居纪行

“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我。”

加尔各答作为印度前首都,和印度现代文学以及艺术思想的诞生地,长期以文学、艺术和革命遗产著称。这里曾产生过5位诺贝尔奖得主。从市中心广场(Girish Park)乘坐地铁,北行约半个小时到达bindra Sadan站。这条地铁是印度最古老的地铁系统,与胡格利河平行,南北向纵贯城市。1984年运营至今,已成大众日常出行的必不可少的公共交通工具。

城市北端街道拥挤喧闹,人力车肆无忌惮的奔驰,有轨电车发出“叮当”声,置身于此仿佛时空穿越。殖民建筑星罗棋布,随处可见华丽的巴洛克繁复装饰,雕刻精美的门窗。造型优雅的柱梁,像极电影里的场景。

本以为从地铁站出来可以很容易找到的泰老故居,却四处遍寻不得——接近正午时分,终是找到位于国际大学校园——红墙绿窗的别墅矗立于一大片齐整的草坪的北边。植物茂盛,修葺整洁,与喧嚣的街市宛若两个世界。1861年5月7日,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就出生在这里。

德本德拉纳特是个庞大而富有的家庭,不仅拥有多座大庄园,所经营的商业也遍及印度的各个行业,而且还拥有一支定期往来于印度与英国海岸之间的船队。这个家庭热爱印度传统文化,又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常举行哲学和宗教讨论会、诗歌朗诵会,亦不时安排音乐会。

著名诗人、演员、音乐家和学者常常成为座上客。父母让子女们自由发展各自的特长,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而不加限制,态度极开明。由于是父母最小的儿子,被大家昵称为“拉比”的泰戈尔成为每个家庭成员钟爱的对象。在他的性格形成时期,从这个环境中饱吸了智慧和美的养份,印度文艺复兴的急流潮涌从他的四周澎湃而过。

“当我找到了自己的自由时,我找到了我的歌。”

二楼客厅按照家族当初生活的样子陈列着。挂在墙上的画,几案上有新采的鲜花,仿佛泰戈尔才刚起身离去。

英文书写的手稿还摊在桌上。为了让泰戈尔尽早熟悉上流社会的英语口语,家里人还为他请过一位从国外回来的少女作英语教师,他们之间萌发了真挚的情谊。不知道这是不是泰戈尔的初恋,但泰戈尔在很多年以后仍然怀念着这段相遇“它走了,却在我们生命的被单上留下银色的绣花边,使我们的昼和夜都因此而永远格外地丰富起来。”

靠近客厅的一个房间里,悬挂着泰戈尔与爱妻的合影,新娘是一个相貌普通的印度少女。1878年9月。从英国伦敦读书回来的泰戈尔遵父母之命与父亲手下一名职员的女儿结婚了,这年他22岁。新娘仅11岁,她只上过一年学,识字也不多。泰戈尔的作品中有不少优美的诗篇是献给妻子的,虽然两人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但是身为浪漫诗人骨子里却很传统的泰戈尔不仅坦然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对妻子充满关爱,据说在妻子临终前的两个月里,泰戈尔一直不肯让护士代替自己照料妻子,他不分昼夜地侍奉在床头。

1912年,泰戈尔度过50华诞。在他第二次访英期间,其诗歌选集的英文自译本以《吉檀迦利》为名出版了。随后他离英访美,他的作品在那里也受到欢迎,《吉檀迦利》中的6首发表于芝加哥《诗歌》杂志。1913年,泰戈尔第三次访问英国,这时他已是英国文学界的知名人士了。他的朋友把《吉檀迦利》书稿送给名诗人叶芝过目,叶芝读后拍案叫绝,亲自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序言。叶芝把书转给摩尔,后者从英国向斯德哥尔摩发出了推荐泰戈尔获诺贝尔奖的信。

这一年角逐诺贝尔文学奖的欧洲作家有20多人,如英国的哈代、意大利的黛莱达、德国推荐的法国法朗士等人,无一不是赫赫有名的人物。来自地球另一端的诗人显得身只力单。便是在瑞典文学院中,好几位院士拿出很有份量的报告盛赞泰戈尔,并对他的作品做了全面介绍。学院成员纷纷阅读《吉檀迦利》,无不为其深邃的优美的韵律所折服。委员会以12:1的绝对多数选出泰戈尔,获得学院通过。11月,泰戈尔获得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而当收到电报时,他刚刚带领学生远足归来。他漫不经心地把电报塞人口袋,经邮差提醒,才发现这是个令人惊喜的消息。

萤火虫对群星说:“学者说你的光有一天会熄灭。”群星不回答它。

作为一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在60年的创作生涯中,泰戈尔始终保持着不懈的探索精神和过人的创作精力。在一间展室里,我看到一个大的玻璃橱窗,里面整整齐齐地陈列着泰戈尔的诗作,泛黄的纸张昭示着时间的过往。

印像最深刻的是一组凝固光影的瞬间。诗人1924年访问中国老照片。在这些照片里,我们看到那个年代的上海。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的氛围,新文化运动的烽火,东西方文化的论争跃然眼前。而徐志摩、梁启超、徐悲鸿、梅兰芳的相貌在千里之外的这个房间,清晰而生动着。诗人在北京度过了他64岁生日,接受了梁启超的赠名——竺震旦。竺即天竺,是古印度的别称;震旦为中国的别称。这也恰好与泰戈尔的名字中太阳的寓意相吻合。同年8月,诗人病逝于这座他出生的红楼。

一个伟大而朴素的诗人的逝去,激起印度人民感情的狂澜。从陈列室里一幅幅送葬场面的照片上看到,当泰戈尔的灵被抬出这座老宅院的时候,前来送葬的人们几乎失控,涌动的人潮甚至挤垮了铁栅门。召唤他们的不仅仅是文学的力量,更是人格的力量。

轻轻走进诗人的卧室。空间高大明亮,他临终睡的那张硕大的床,仍然保持着原貌。窗外有风吹进来,绣有花边的洁白床单象一朵巨大的莲花静静地荡漾在清新的空气里。

想起叶芝的话:泰戈尔的一生十全十美;他年纪很轻时写了许多描绘自然景物的作品,他会整天坐在花园里;从25岁左右到35岁光景,他£、中怀着极大的哀伤,写下了我们的语言中最美丽的爱情诗。

篇17:游鲁迅故居作文

走进“三味书屋”,我径直来到了东北角,在一张硬木书桌上,找到了鲁迅先生刻着的“早”字,这“早”字像没有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个小小的火把。

讲解员向我们讲解着这“早”来历: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以后的日子里,鲁迅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五年前,我也在这里,看着“早”字,听着讲解员的讲解,那时,我只知道读书要“早”,现在我听着讲解员的讲解,似乎明白了许多:这“早”字,是鲁迅先生“不找理由推脱,只下决心努力”的写照。

前几天发生的事,又一次浮现在眼前:在班级组织期中考试前,我刚感冒发烧,白天听课昏昏沉沉,晚上头痛得厉害,只得早早上床,期中考试结果出来了,语文只考了84分,老师在班上点名批评了我,我当场就大哭起来,老师了解情况后,向我承认了错误,挽回了我的面子。

现在,看着鲁迅的“早”字,我脸红了,偷偷地看了一眼在旁的语文老师,我羞愧地低下了头。“考试不好,怎么能找理由推脱呢?”这问话在我脑中不断地盘旋着……我终于鼓起勇气走向老师,大声地说:“老师,我错了!”,老师拍拍我的肩膀,意味深长地说:祝贺你,你又进了一步。

上一篇:2德育工作计划下一篇:孝心是教育孩子做人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