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企业发展意见

2023-03-12

第一篇:文化产业企业发展意见

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文化创造财富,产业支撑发展。发展文化产业对实现我区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打造和谐路北、建设文化大区、实现首善之区有着深远的意义。为培育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路北区文化体育局按照,结合我区实际,经过充分调研,提出如下加快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定走以活动为载体繁荣文化事业、以项目为支撑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南岸和谐文化建设之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推动文化体制和机制改革与创新,培育和繁荣文化市场,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潜力, 引进先进文化,提升我区文化内涵,满足全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二、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

发展定位:结合我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及特色文化形态,即远古文化、开埠文化、陪都文化、宗教文化、花卉文化、美食文化、广场文化、会展文化,打造具有南岸特色的文化业态,即文化创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文博会展业、文化休闲业、文化经纪业、文化培训业、文化场馆业,形成南岸“八八”文化产业模式。

发展目标:未来5年,力争文化产业年增长速度达到15%,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以上,实现文化产业的持续稳定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三、重点任务

(一)因地制宜,构建文化产业发展集群

规划建设“一带三点”文化产业布局,“一带”是指21公里长的南滨路沿线,充分发挥其形象、名气、人文、文化积淀的优势,打造成为以饮食、娱乐、休闲文化、康体表演为一体的风情一条街;“三点”是指南滨路沿线的江南大剧院、洋人街美心大剧院、黄葛渡大型文化广场。利用“一带三点”,着力打造南滨路“4小时经济”,发挥其龙头和中心辐射作用,带动全区文化产业发展。同时,按照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的进程,在茶园新城区、长江广阳岛以及区内重要楼宇和小区规划建设一批美食、娱乐休闲、康体表演、文化创意、高雅演出等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

(二)应用高新技术,做大文化创意产业

积极参与和协助重视传媒集团,搞好总投资15亿元的重庆市重点创意产业项目“重庆时尚之都”的规划、建设和有关经营活动;扶持茶园新区动漫产业,引进文化创意企业、工作室及创意人才进入产业基地;以南岸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为基地,开设青少年动漫艺术培训班,逐步建成全市具有影响力、凝聚力的动漫艺术培训基地,并将其纳入市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打造文化娱乐产业

鼓励和引导各种投资主体采取联合、重组、兼并等方式进入我区国有或民营文化企业,全面推进文艺演出团队市场化运作;大力发展文化经纪、演出策划等中介组织,推行艺术经纪人制,推动文化艺术产品的策划、生产、展演和后续开发的一条龙运作和网络化经营;引进国内外有特色的文娱项目入驻我区,提高文化娱乐业的品位、档次和消费水平;整合区域内文化娱乐资源,发展一批示范性、拥有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娱乐演艺产业集团,提高文化休闲、娱乐演出的品牌效益和经济效益;活跃艺术培训市场,利用社会资源和文化艺培中心,培育和包装一批演艺明星。

(四)拓展消费市场,做强文化旅游产业

用文化包装和提升传统旅游资源,积极打造文化旅游名区,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打

造“60颗星”的目标,搞活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完善改造以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绿色商务餐饮等五条美食街,聚集人气。在项目和景点开发中,以静态景观为平台,凸显景点个性,强化文体表演功能,拓展文化旅游消费市场。

(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文博会展业

借助重庆会展中心,大力发展文博会展业,每年有计划地策划一批品位高、上档次、吸引力强的文化艺术活动,配合会展中心各种展会的召开;同时,继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涂山宋窑”、“巴国青铜器”系列文化旅游产品,逐步形成研发、生产、营销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链。

(六)整合区域文化设施,积极发展文化场馆业

充分利用好重庆会展中心、南岸区文化艺术中心、江南文体广场、重庆抗战博物馆、帝景星美院线、CBD南区文化馆以及即将开工建设的江南大剧院、美心大剧院、黄葛渡大型文体场馆、茶园新区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场馆,凸显规模和集群效应。要有效整合场馆资源,通过政府扶持、宏观指导和市场化运作方式,激活区域内文化场馆业的繁荣发展。

(七)挖掘各种文化资源,努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充分挖掘我区历史文化,努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完善建设好“重庆开埠史展览馆”,完成重庆抗战博物馆二期工程项目建设,依托南岸五教俱全的优势,高起点、高水平地规划建设好一批宗教文化旅游景区。完善和改造慈云寺、慈云寺老街、法国水师兵营、大佛寺、涂山寺、老君洞、黄桷古道等历史文化项目。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领导,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成立南岸区文化产业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政府办、区文广新局、区计委、区财政局、区规划分局、区国土分局、区工商分局、有关经济板块等部门和单位领导为成员,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统一管理和调控。打破条块分割、效率低下的局面,解决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和政策,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投入,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根据《中共南岸区委南岸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南委发

[2004]17号)和《中共南岸区委南岸区人民政府关于巩固创先成果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的意见》(南委发[2006]12号)要求,确保文化投入的经费逐年增长,一是区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直接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财政对文化的投入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1%;二是区财政局要做好统筹,设立1000万元的“南岸区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并制定相应使用和管理办法,采取贴息、补助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每年拿出200万元用于打造南滨路文化娱乐业。

(三)统筹规划,推动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大力推动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把文化体育设施、网点建设纳入城镇和社区规划,确保建设用地,并改善和健全文化产业统计制度。由区规划分局、区国土分局、区建委、区文广新局等相关部门分工协作,落实各项具体规划的实施。找准产业的市场定位,各个项目务必落实到具体单位、领导者和责任人。

(四)宽松环境,放宽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准入条件

按照“非禁即入,有需则让”的原则,凡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社会力量进入的文化产业领域,允许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境外资金等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在项目审批、资质认定、投融资、财政税收、土地使用、从业人员职称评定、成果评奖等方面,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享受与国有文化企业同等待遇。依法保护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积极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五)培育市场主体,积极鼓励民营力量发展文化产业

革除文化市场内部壁垒,培育文化产业主体,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激发民营企业公平参与文化市场竞争的热情;成立南岸区民营文化产业协会,充分发挥协调和行业自律作用,建立起民营文化产业服务体系;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培育一批民营龙头文化企业,提高文化企业的竞争力;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以股份制、民营等形式兴办演艺、娱乐、会展、中介服务等文化企业。

(六)实施品牌带动,加大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

打造“文化名人”、“文化名企业”、“文化名品牌”的文化“三名工程”,提高文化产业项目品位和档次。依托资源优势,编制《南岸区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指南》,利用重点项目洽谈会、经贸会等商务节庆活动,举办系列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七)政府引导,加大市场运作力度

凡入驻我区的文化企业,政府只作规范性的指导,一切经营活动均按市场化运作,其消费和服务价格由企业按照政府的引导自行上下浮动,所有演出票价均由市场决定。

(八)兑现政策,积极扶持文化产业发展

认真执行国家和重庆市对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对政府鼓励新办的出版、发行、放映、演艺等文化企业,免征企业3年的企业所得税;对纳税确有困难的文化企业,可申请减免经营用地和房产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对投资兴办文化企业的,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减少行政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不得收取政策规定之外的任何附加费用

第二篇:关于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意见

(讨论稿)

近年来,我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大关,旅游总收入接近90亿元。但在文化挖掘、融资开发、综合服务、规模发展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仍有很大欠缺,难以形成规模优势,与我市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尚不相称。为进一步整合运城旅游文化资源,提升旅游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服务业集群和工贸旅游中心城市建设,现就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15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我市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抢抓发展机遇,挖掘资源潜力,占领旅游发展制高点,将旅游文化产业培育成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1.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是转变运城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选择。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瞄准“两基地一中心”战略目标,着力培育壮大“五个产业集群”,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深层次调整,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历史原因,全市经济结构依然偏重,财政收入的80%来源于二产,二产内部焦化、冶金、电力、化工等又占到75%。转 1

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而旅游文化产业又是第三产业中涉及领域最广,带动牵引力最强的产业,且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在扩大消费、加快经济转型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之我市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民间文化艺术独具特色,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十分丰富,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选择。

2.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我市现存古迹200余处,文物景点1600余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旅游文化资源遍布城乡各地。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有利于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当地农民就业,有利于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改善农村民生,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推进一体化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

3.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是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引擎。旅游文化产业是优化和提升城市经济的新兴产业,具有产业边际宽泛的特点,是发展现代城市服务业、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引擎产业。随着旅游文化产业的壮大,必将带动中心城市配套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推动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和消费能力提高,促进城市资源保值增值,增强城市综合实力。

二、总体思路

围绕黄河金三角地区工贸旅游城市建设目标,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理念,通过组建旅游文化旗舰企业,全

面整合旅游文化资源,加快旅游文化产品融资开发力度,大力实施旅游、文化双轮驱动战略,以旅游传播文化,以文化促进旅游,打造运城旅游文化品牌,培育具有运城特色的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努力把旅游文化产业打造成运城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接待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

三、主要措施

1.构建投资融资平台,整合旅游文化资源。资本运作是旅游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前提,也是整合旅游文化资源的先决条件。我们认为,我市应坚持政府导向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整合全市旅游文化产业等国有经营性资产,吸纳各类社会投资,共同组建新型旅游文化融资平台企业。由运城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控股,吸纳运城大酒店、运城宾馆、运城死海、运城黄河文化博物馆、万荣李家大院、盐湖舜帝陵景区、永济鹳雀楼景区、永济五老峰景区、垣曲历山国家森林公园、凤凰谷与南山生态景区以及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企业,按照市场化、企业化、社会化的原则,以股权、实物资产、土地或现金等方式出资,共同发起成立运城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组建后的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作,建立融资、投资、建设、运营有机统一的现代投融资机制,力争在3至5年内通过IPO或者借壳在A股上市,成为全省乃至黄河金三角地区旅游文化产业的旗舰企业。

2.实施文化引领,坚持规划先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

游是文化的载体。深入挖掘河东文化内涵,在深刻理解河东文化基础上搞好产业规划,是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基础。应以市文化、旅游、文物、地方志、文联、规划等部门研究人员为主体,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对我市文化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以文化为纽带,完善旅游产业和线路布局,制定出台我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规划要突显运城特色的文化品牌,强化休闲性、参与性、体验性旅游产品开发,延长旅游产业链,增强旅游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3.加快体制改革,完善服务支持体系。目前我市旅游文化资源隶属关系复杂,涉及到文化、文物、旅游、林业、城市规划、国土资源等多个部门,存在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影响着文化旅游资源整体优势发挥。应对现行的旅游业管理体制、机制进行彻底改革,打破资源、地域垄断,打破部门、行政区划分割,进行资源有机整合,实现旅游产业一体化管理。对国有景区(点)和其他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改革,形成资源统一管理、企业市场化运作的景区管理运营模式,将重点国有景区经营权划入市城投公司,统一经营运作,所得收入用于中心城市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在此同时,完善地方旅游服务标准、旅游咨询服务、交通旅游标识、旅游文化信息发布和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五大体系”,全面提升旅游文化产业服务水平。

4.实施旅游品牌战略,创新市场开发机制。一是聘请国内知名作家、影视明星,借力名人效应,推出一批具有运城特色的文学作品,筹拍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影视作品。二是突

出宣传促销,加强区域旅游经济合作,推进晋陕豫三省八市“黄河之旅”旅游线路沿线的资源整合,打造“黄河金三角”区域无障碍旅游,做强华夏寻根问祖之旅、大黄河游之旅、生态休闲之旅、历史文化之旅四条精品线路。三是加强对旅游市场的调研与分析,编制和实施全市旅游市场宣传推广计划;创新旅游宣传推广方式,在北京、广州等主要客源地设立办事处,积极邀请旅行商与媒体来运考察,加快网络营销渠道建设。四是切实加大在国内主流媒体的旅游文化品牌宣传力度,鼓励旅游企业开展宣传和营销活动。

5.加强组织领导,推进产业发展。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财政部门要设立宣传推广专项经费,发展改革部门要优先布局建设旅游线路和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项目,交通部门要抓好旅游景区连接道路建设,通讯部门要对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实施通讯全覆盖,林业、水利、文物、文化、农业、扶贫等部门要根据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给予重点扶持,旅游部门要抓好宏观调控、发展规划、宣传促销、市场监管、环境营造等工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参与、区域联合的大旅游、大市场、大推广、大发展的格局。

二〇一〇年六月十六日

第三篇: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hsz.lhk.gov.cn 2010-3-31 admin

中共老河口市委 老河口市人民政府

为把握当前全省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良好机遇,充分发挥我市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加快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步伐,把老河口市建设成为鄂西北的“浪漫之都、休闲之都、文化之都”,促进我市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文化旅游业作为现代先导型的朝阳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强,产业链长和可持续发展的特性。我市历史积淀深厚,丰富的文化遗存与秀美的山川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共同构成了得天独厚的旅游发展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我市文化旅游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老河口的重要举措,全市上下务必要提高思想认识,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强力推进文化旅游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度结合,形成文化旅游产业与工业、农业乃至整个地方经济互促、互补、互兴发展格局,努力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我市社会经济的支柱产业。

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充分发挥古城、名人、名胜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坚持文化旅游产业和城市建设相互融合,全面发展,打响老河口市文化旅游品牌。以历史文化名城为定位,以省级旅游经济强市为目标,以文化旅游为载体,以自然景观旅游为依托,加快旅游资源的建设、开发、保护和利用。用三到五年时间,基本构筑以滨江风情文化景观带和城区历史文化景观为主,近郊儒学文化观光园景观为辅的文化旅游基础框架,努力将我市打造成集文化教育、观光旅游、度假娱乐为一体的区域性综合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

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全年接待游客人数突破75万人次,年均增长13%;旅游总收入达到6.7亿元,年均增长14.2%。力争创建1至2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把老河口市建成中国著名的休闲之都和宜居城市,使老河口市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北大门和核心景区之一。

二、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开发建设项目

我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建设任务繁重,应按照因地制宜、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先期以梨花湖生态风景区、张光年文化广场、光化黉学文化旅游观光园等3至4个重点项目为龙头,采取示范带动、由点及面的方式,全面推进我市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1、推进梨花湖生态风景区及滨江景观带建设。在梨花湖生态风景区建设中确立“休闲之都,宜居城市”的旅游形象定位,高标准打造滨江景观带,在规划和建设中要融入老河口人文历史元素,以微缩景观、碑刻、群雕、雕像等形式,体现出历史文化、码头文化、抗战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人文历史主题;修复翔鹤楼和望江楼;在胜利码头复建汉江渔船码头,体现“小汉口”历史风貌;在洋油栈码头附近建设汇集茶馆、歌厅、酒吧等休闲娱乐一条街,把梨花湖打造成为集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精品。

2、推进张光年文化广场建设。张光年文化广场要全面整合老河口历史上伍子胥、欧阳修、张宗逊和近现代张光年、李宗仁、恽代英、袁书堂等人文资源,体现出古朴典雅的风格。在文化广场中规划建设几组大型群雕,题材以黄河大合唱、抗战文化名人(老舍、胡绳、碧野、臧克家等)风云际会老河口、老河口保卫战等内容为主,同时对国民政府第五战区李宗仁长官司令部旧址的对外开放进行提档升级,使张光年文化广场与国民政府第五战区李宗仁长官司令部旧址融为一个整体,打造老河口独具特色的名人文化核心景区。

3、加快光化黉学文化旅游观光园开发。强化项目招商引资工作,通过招商引资和社会捐助等方式,全貌修复光化黉学,彰显光化黉学这座鄂西北最大的庙校合一建筑群的独特魅力,加快光化黉学文化旅游观光园项目建设步伐,把该项目建设成为河南内乡至襄樊隆中、武当山旅游线路上的亮点,形成“北有内乡吏治文化、南有河口儒学教育文化”的格局,完善和丰富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

4、开发建设太平街。太平街是老河口市清末民初繁盛一时码头商贸的缩影,在196米长的街道上分布着以天生行、鸿昌行、万昌行等商行、货栈共计38家。合理规划复原太平街,再现鼎盛时期太平街商贾云集的历史风貌,形成一个集古建筑群观光和特色地产品展示为一体文化旅游景区。

5、抓好乡村旅游和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开发。将旅游发展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李楼办事处方营村和朱楼村为龙头,建设文化旅游特色农家、生态农庄和“农家乐”。在此基础上指导一批不同特色、不同类型的旅游型村镇建设;重点发挥洪山咀百里梨桃基地的规模优势和特色优势,在付家寨至陈埠梨花湖沿线,建设梨花渡码头、梨花碑林、桃花山庄等几处有特色的旅游景点,将牛郎织女传说、汉水连天河故事与现代农业景观有机结合,形成现代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示范区。

6、建设大型湿地公园。我市沿汉江全部是淹没区及滩涂组成的湿地,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在梨花湖望江楼区段建设湿地公园,打造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7、抓好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抓住国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机遇,整合我市红色旅游资源,加大投入,挖掘袁氏姐妹人文资源,以扩建袁书堂纪念馆为核心,争取早日将袁冲乡革命老区建成本地域内知名度较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向游客开放。

8、抓好宗教文化旅游开发。我市是一座宗教文化悠久的城市,修建于清咸丰年间的清真寺,是鄂西北最大的伊斯兰教寺院,是新教在中国传播最早的地区;在民国初年,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流传到老河口,在我市均留有遗迹。对清真寺、天主堂等历史遗迹加以开发、利用,可以形成伊斯兰风情等宗教特色旅游。

9、抓好水利工程旅游的开发。我市分布有大中型水库57座,赵岗乡杜槽河“西瓜秧”式灌溉法在建国初期曾经得到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誉,王任重曾撰文“伟大的创举”;清泉沟泵站3号洞是我国大兴水利建设的典型代表;以孟桥川水库为代表的一批水利工程自然风光秀丽,水产资源丰富。利用这些水利工程资源,做好与淅川南水北调源头的对接,整合宋长城历史景观资源,形成集南水北调源头游、水上游玩、库区垂钓等为一体的水利工程旅游。

10、抢救培育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足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进一步挖掘陈义文木版年画、老河口丝弦、国乐锣鼓、抬妆故事、曹桂英剪纸、玩梆等民间传统文化,借鉴南昌赣江市民公园中用铜雕塑表现掏耳朵、接新娘、打箍、打陀螺、踢毽子、磨剪刀、滚铁环等往事的方法,用群雕形式在滨江景观带立体展现我市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1、开发马窟山自然生态资源。马窟山(又名百花山)自然风景秀美,流传着“神马出山”的美丽传说,为纪念宋代欧阳修任光化县令而修建的欧阳文忠公祠,曾经是马窟山上的一处胜迹。对马窟山环境风貌加以整治,重修欧阳文忠公祠,利用自然山洞展现“神马出山”传说,开发打造一处人文历史景观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风景旅游区。

12、加强特色餐饮文化的开发。依托我市丰富的农产品、林果产品等资源优势与老河口市独特的饮食文化相结合,开发以老河口地方名特食品、汉水菜谱、风味小吃等为主的饮食文化旅游商品。采取以政府牵头、民间自主搞研发,收集、整理民间食谱,开发地方特色餐饮文化。推荐一批信誉好、设施配套完善的餐饮企业,形成规模化旅游餐饮中心区。定期组织老河口名特美食展示、烹饪技艺表演及品评活动,提升旅游餐饮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

13、加强旅游商品的开发和推介。鼓励和指导各种经济成分特别是民营经济从事旅游商品开发、生产和推介。认真研究具备开发价值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开发以木版年画、赞阳八景、民间手工艺、地方特色食品等为主的旅游商品,挖掘和推出一批既有老河口特色和城市文化内涵,又便于携带、实用性强和有纪念意义的旅游商品。全力扶持二到三个以汉水文化为核心,集设计、生产、加工、展示、推介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提高文化旅游经济的综合效益。

14、加强旅游节会的开发。对“中国老河口梨花节暨《黄河大合唱》艺术节”进行提档升级,全力打造“中国老河口七夕爱情节”,使其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旅游品牌。创新节会主办方式,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办节模式,通过广泛的宣传、展演和文化交流,增强地方群众的凝聚力、展示地方特色,不断塑造老河口市文化旅游的鲜明特色,让节会成为旅游者了解、感受、体验老河口独特文化旅游深刻内涵和无穷魅力的载体和平台。

近三年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是:举全市之力,加速滨江景观带、张光年文化广场、太平街、光化黉学、百里梨桃基地农业观光园和农家乐风情游建设,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将我市现有历史人文景观串联起来,全力推出“老河口一日游”精品线路:“赏梨花湖滨江美景、观张光年文化广场、品梨桃园农家风情、游马窟山秀美风光”。

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1、科学修编规划。按照保护生态、突出特色、挖掘文化的总体要求,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按国家级旅游目的地的目标高起点修编和完善全市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坚持在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规划的指导下,加快各景区(点)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实现城市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

2、扩大对外宣传。从2009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和旅游项目市场开发。文化、旅游等部门要充分利用省内外主流媒体,加大老河口市旅游形象宣传和旅游品牌塑造、推广的力度,2009年推出旅游形象宣传口号和形象标识,推出《毓秀老河口》旅游画册和《汉水连天河》旅游风光光碟。借助影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方式,扩大文化旅游对外宣传。把文化旅游推介作为全市旅游宣传促销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大外宣、招商、对外交往交流活动都要与文化旅游宣传密切结合。

3、完善基础设施。重点是加快启动老河口市博物馆、张光年文化名人广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确保早日建成使用。同时抓好中山公园、马窟山的综合开发,加快建设滨江茶馆酒吧街、太平街仿古商业街等一批休闲街、特色街,集中交流展示民间传统歌舞、音乐、健身、饮食文化,丰富游客和群众的文化生活。狠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启动机场、铁路复通项目,发展旅游观光交通营运网络,加快旅游景区、景点的道路、停车场等设施建设。在梨花湖修建专用码头,加快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完善城市旅游公共信息标志标识,在主要公路及通往重点景点的道路设置国际化标准的中英文交通指示牌,确保旅游交通快捷畅通。

4、拓宽投资渠道。积极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根据国家、省、地的投资政策和产业政策,做好文化旅游重点项目的筛选、论证和规划包装,积极争取国家、省对我市文化旅游重点建设项目的投资支持。按照市场规律“多轮驱动”,大胆开展资本运作,大力开展文化招商,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鼓励市内外各类经济组织、企业和个人通过租赁、承包、拍卖经营权等形式,来我市投资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市政府将研究出台旅游招商项目优惠政策,对重点旅游项目企业实行挂牌保护,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5、强化组织领导。调整充实全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全体会议,研究决策全市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重大事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从旅游、文化等部门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办公,统筹指导、具体负责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抓好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日常工作。今后凡是我市重大城市建设项目必须增强文化内涵和体现文化元素,所有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建设项目,必须有文化旅游办公室参与规划、参与论证、参与实施。

6、严格目标考核。各部门要强化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识,建立协调、协作、协同的工作机制,形成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整体合力。发展和改革部门要把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和旅游产业政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筹安排。旅游、财政、建设、国土、林业、水利、文化、宗教、体育、环保等部门,要共同搞好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管理。公安、交通、工商、物价、质量技术监督、卫生防疫等部门要加强旅游运输、安全、商品价格、市场秩序、食品卫生等方面的管理,共同营造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坚持将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部门和乡镇办事处,把文化旅游业发展目标任务纳入市直有关部门和乡镇办事处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明确分值考核比例,每年进行督查考核。

第四篇:嘉定区促进文化信息产业发展若干意见

为了深入贯彻区委四届九次全会精神,落实《嘉定区促进文化信息产业行动方案(2009—2012年)》,进一步推动文化信息产业成为我区支柱产业,完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能级,增强产业竞争力,形成产业集聚,实现城市化和产业化融合互进的发展目标,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点扶持的行业和园区

本意见主要扶持《嘉定区促进文化信息产业行动方案(2009—2012年》中确定的文化信息重点行业和培育的重点园区,推动我区文化信息产业集聚发展。

二、财政扶持

1、对自2009年在我区注册的、经认定的文化信息类企业,自实际经营起五年内,对企业在从事文化信息经营活动中缴纳的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所形成的区、镇两级地方财力部分,前二年给予全额扶持,后三年给予减半扶持。

2、对2009年以前在我区注册的文化信息类企业,经认定后,以其2008在从事文化信息经营活动中缴纳的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所形成的区、镇两级地方财力部分为基数,对其今后五年内的增量部分,给予减半扶持。

3、对经认定的文化信息类企业开展日常经营活动所发生的网络通讯费用、服务器托管费用中超过30万元的部分,经认定

后,三年内给予50%的扶持,每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4、鼓励文化信息类企业开展品牌建设,对获得市级以上文化信息行业专业资质认定的企业,当给予一次性扶持。

5、支持区内文化信息类企业争取市级以上资金支持,并按照一定比例予以配套。

三、开办扶持

对自2009年在我区注册开业的、经认定的文化信息类企业,根据其实际到位的注册资本给予一次性开办扶持。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上的,给予50万元扶持;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给予30万元扶持;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给予20万元扶持。

四、购房、租房扶持

1、对经认定的文化信息类企业在区内规定区域内购买产业发展用地的,在规划用地上予以优先考虑。

2、对经认定的文化信息类企业在经认定的产业集聚区内购买或租赁一定量自用办公用房的给予相应扶持。

对购买自用办公用房达到一定量的,根据购买面积,按不超过购房房价的10%给予一次性购房扶持,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对租赁自用办公用房达到一定量的,租赁期限在十年以上的,按不超过年租金的30%给予三年租金扶持;租赁期限在十年以下,五年以上的,按不超过年租金的20%给予三年租金扶持。

五、平台建设

1、鼓励经认定的文化信息产业园区等载体进行各类平台建设。重点支持招商、产权交易、信息支持等方面的平台建设。对

运营管理单位在相关平台建设方面的投资,根据其产生的实际效果给予一定扶持。

2、鼓励运营管理单位借助各类中介组织开展招商。对经第三方中介推荐落户到本区的文化信息重点企业,在企业运营后,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第三方中介机构一定扶持。

3、鼓励国家级、市级文化信息行业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在本区设立办事机构,在其实际运作后,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扶持。

六、人才引进

1、经认定的文化信息类企业中的优秀技术人才,经区优秀人才住房保障领导小组确认后,可享受《嘉定区优秀人才住房配售工作实施细则》有关政策。

2、经认定的文化信息类企业中的优秀人才在本区购买商品住宅,三年内按照其该缴纳个人所得税所形成的区、镇两级财力给予购房扶持。

3、支持文化信息类企业组织专业技术人才参加经国家、市认定的文化信息专题培训,按培训合格人数给予业务培训费用一定扶持。每人每扶持次数限一次。

七、知识产权保护

鼓励文化信息类企业的知识成果转化及专利技术申请。对在转化及申请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给予一定支持。

加大对文化信息类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坚决查处和严厉打击各种违法侵权行为。

八、工作机制

成立嘉定区文化信息产业发展工作推进小组。由区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区发改委、经委、科委、国资委、财政局、规土局、工商嘉定分局、税务嘉定分局、房管局、统计局、文广局、投资服务中心、有关街镇负责人共同参与,统筹协调本区文化信息产业发展。工作推进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经委。

九、本意见自2009年1月1日起执行。本意见由推进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根据嘉定区产业特色和发展趋势,重点发展10个文化信息产业,通过几年努力,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和行业优势。

1、电子商务行业。各类电子商务业务运营、平台开发、技术服务。

2、互联网信息服务行业。新闻服务、出版服务、电子公告服务、通信服务、无线增值服务、其它信息服务。

3、软件设计行业。各类软件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

4、动漫网游行业。动漫影视作品的创作、生产;动漫游戏产品的开发、生产和服务;漫画作品创作;网络游戏、电子竞技。

5、广告行业、广告创意、广告制作、广告发布。

6、新闻出版行业。出版物印刷、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其它印刷品印刷、刻录类光盘生产、电子出版物出版和制作。

7、广播电影电视和音像行业。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发行和播映、电影发行和放映、音像制品制作、发行。

8、知识产权服务行业。版本代理服务、版本鉴定服务、版权咨询服务、海外作品登记代理服务、涉外音像合同认证代理服务、

著作权使用报酬收转服务、版权贸易服务、其它版权服务。

9、教育培训行业。各类专业技术、职业资质培训及认证。

10、创意设计行业。产品设计、服装设计、装饰物品及流行物品的款式设计、包装装潢设计、工艺美术设计、文化用品设计。

第五篇:《无锡市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无锡市委第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推动无锡市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第二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岁末年初,无锡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无锡市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见下页),从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市场主体、促进自主创新、加大投入力度、促进产业集聚等方面进行政策扶持,以期通过几年的努力,尽快实现无锡文化产业扩大规模、提升层次、优化结构,成为未来重要的支柱产业。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动我市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根据国家和江苏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精神及本市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政策意见。

一、产业发展重点

1、发展方向。围绕打造“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和“文化影视之都”的发展定位,着力构筑区域性的文化创新创意中心、文化资源配置高地、市场信息交流平台和文化产业集聚基地。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性、杠杆性作用,重点支持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市场化、集聚化和专业化发展,力争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4%,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

2、发展重点。坚持聚焦重点、战略突破,大力发展影视传媒、创意设计、数字出版、文化旅游、广告会展、动漫网游、演艺娱乐、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等产业,着力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分层次、分类别实施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扶持政策,形成发展特色和竞争优势。

二、培育市场主体

3、鼓励领军企业加快发展。形成一批规模型、龙头型的领军企业,打造一批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50亿元的现代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对新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文化企业,给予不超过8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建立“无锡市文化产业示范企业”发布制度,发挥各领域示范企业的表率和带动作用,对上一综合实力前十强的文化企业,根据新增贡献程度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奖励。同一企业同时符合上述奖励条件的,从高不重复。

4、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重点引进符合我市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的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对当引进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上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且在我市经营期限满5年的文化企业,根据实际投资和贡献预期,给予100万元至5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在锡设立企业总部,按照我市发展总部经济的有关规定享受同等政策。

5、积极发展国有文化企业。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对国有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和上市融资给予资源和政策支持,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继续执行国家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展期五年。

6、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放宽市场准入,按照“非禁即入”原则,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多种形式公平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对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连续3年超过5000万元的民营文化企业,按照企业3年实际缴纳企业所得税额地方留成部分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三、促进自主创新

7、鼓励原创文化产品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影视产品在中央台主要频道、省级上星频道黄金时段首轮播出的,或获得国际A类电影节主要奖项、国家级政府奖项的,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国家级政府奖项且市场演出100场次以上的舞台剧,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原创出版精品获得国家级政府奖项的,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原创动漫产品的奖励参照我市现行政策执行。

8、鼓励原创文化项目研发。对产业化前景好、带动效应强和贡献率大的重点原创文化项目,经认定的,按项目创新程度、社会和经济效益等要件,实行政府拨款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一次性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研发资助。

9、支持文化产业核心技术研发。鼓励文化企业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对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配套资助。对承担文化产业领域国家、省重大产业化转化任务的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按照有关规定,一次性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配套资助。

10、加大文化领军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经认定的高层次文化产业领军人才,按照市人才发展政策规定享受相关待遇。对文化艺术产业领军型人才,可按照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相关政策予以优先照顾。设立“文化产业人才贡献奖”,激励和表彰对无锡文化产业做出特殊贡献的高端人才。加大人才培训力度,优先推荐领军型人才和文化名人参加境外培训,给予相应的培训经费补贴。

11、加强产学研资合作。鼓励推动文化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金融机构、各类基金开展战略合作,实施成果转化,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资”合作新机制。

12、鼓励分离发展创意设计服务。引导装饰装潢业、纺织服装业、建筑业等行业的领军企业将创意设计环节分离,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创意设计企业,为全行业和全社会提供服务。经认定为分离设立的创意设计企业,按其新增地方财力的贡献程度,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资助。

13、培育新兴文化业态。鼓励文化企业在与科技、金融、旅游、体育、信息、物流等产业融合中创新产业业态。对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的文化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认定后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园或者孵化器自用以及无偿或通过出租等方式提供给孵化企业使用的房产、土地,按国家有关规定免征房产税、土地使用税。文化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国家税法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50%加计扣除。对符合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条件的文化企业,对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总额8%的部分据实扣除,超过部分在以后结转扣除。

四、加大投入力度

14、加大财政投入。从2012年开始市财政每年统筹安排不少于1亿元设立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并随着市级财力增长而相应增长。各市(县)区要建立和扩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凡获得国家、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相关资金资助的项目,市、区两级按照有关规定予以配套支持。相同内容的项目已经获得市政府资助或市级其他专项资金资助或奖励的,专项资金不再重复资助或奖励。

15、引导风险投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用于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推动重点创投企业加大对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项目的风险投资,鼓励国有和社会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创业投资企业投资于未上市中小高新技术文化企业两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两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16、鼓励创新信贷服务。支持商业银行和小额贷款组织探索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及其他非抵押类贷款新模式,对文化自主创新产品或服务出口所需贷款重点支持,实行贷款利率优惠政策。鼓励金融创新,积极筹建文化支行和文化小额贷款公司。市级金融管理部门将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和信贷业绩纳入绩效考核。

17、引导担保机构提供担保服务。支持我市国有担保机构加大对知识产权抵押的担保力度。为本市中小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重点融资性担保机构,对年日均担保额达到一定规模以上的,每年按其年日均担保额的1%给予补助,对单家担保机构的最高补助金额不超过该担保机构实收资本的10%,最高金额不超过300万元。

18、鼓励文化企业多渠道融资。推动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实行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方式融资,探索文化企业联合发行企业债券试点。文化企业发行中长期债券(含中小企业集合债)和中期票据的,按实际融资金额的2‰给予一次性费用补贴。对于实现境内外上市的文化企业,给予100万元至3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19、支持成立社会文化艺术发展基金组织。鼓励社会资本捐资成立公益性文化艺术基金组织,支持公益性文化艺术演出、场馆建设和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等,引导和繁荣我市文化市场。企业和个人通过经省有关部门税前扣除资格认定的公益性文化艺术基金向文化事业的捐赠支出,在计算缴纳所得税前根据国家规定税前列支。

五、推动产业集聚

20、提高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度。遵循优化布局、彰显特色的原则,重点打造影视制作、创意设计、数字出版、现代传媒、动漫网游、文化旅游等园区。建立和完善重点园区、基地认定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园区内入驻企业数量超过80%、文化企业占入驻企业60%以上,园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所在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50%以上的重点文化产业园

区,视情给予不高于5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专项用于园区建设、项目资助和贷款贴息。

21、强化重点园区的土地供给保障。根据文化产业重点园区发展需要,市土地使用指标优先安排文化产业用地指标,在重大项目点供指标安排上予以重点照顾。对于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园区或基地,在3年内实际投资额达到10亿元以上,或投产后3年内每亩土地年均销售收入达到500万元以上的,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在同一区域内安排10%的经营用地。对园区内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用地,经市政府批准,可按国家有关规定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可在2年内缴清。国有文化企业投资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所使用的原划拨土地改变土地用途,报经市政府批准,依法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经评估确定后,以作价出资(入股)等方式处置,转增国家资本。

22、加大入园企业的支持力度。入驻重点园区的文化企业,首3年给予500平方米以下部分免房租、500—1000平方米部分房租减半资助。经认定的入驻重点骨干文化企业两年内地方性规费和新增的地方财税留成部分按最高100%予以奖励,后三年新增地方财税留成部分按最高50%予以奖励。

23、盘活可利用的社会存量资源。鼓励各市(县)区和企业通过收购、升级改造旧城区、旧工业区等方式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给予一定的奖励。可利用的传统区域、街区等存量房地资源转型兴办文化产业,凡符合国家规定、属于本市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布局优化的,经认定为国有土地的,原产权单位的土地使用权保持不变,符合政策规定的,政府暂不对改变用途的行为征收土地收益。支持市级以上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产业化合理开发,鼓励开发投

资建设公司向文化投资经营公司转变,视贡献程度,专项资金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扶持。

24、鼓励创建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鼓励我市现有文化产业园区或企业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对获得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或基地称号的,一次性给予800万元或300万元的专项资金奖励。对获得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或基地称号的,按规定予以配套奖励。

25、大力构建公共技术平台。对重点园区开放式、专业化公共技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资金给予资助。重点公共技术平台优先列入市级扶持计划,并按相关政策给予专项资助。对由上级主管部门认定为省级、国家级并获得资金支持的平台,按照有关规定给予配套扶持。

六、鼓励拓展市场

26、加大文化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出口规模大、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符合文化出口导向的骨干出口企业。新列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名录和获得省级、国家级文化产品出口基地的,给予不超过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文化企业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电影和电视片等,按规定享受出口退税政策。

27、推动文化企业“走出去”。大力开展文化企业投资贸易推介活动,开展国际间合作。积极支持我市文化企业参加市级以上组织的境外知名文化展会,对展位费给予不超过50%的补助。鼓励演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获得市级以上文化精品奖项的优秀剧目,境外商业演出按最高不超过2万元/场给予场租补贴,累计不超过50万元。获得国家级奖项的大型舞台剧赴国外演出,按不超过20万元/场给予补贴。演出收入免收营业税。

28、积极引导文化消费。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的资金,用于面向本市文化企业的政府采购,积极培育和引导文化消费。引导文化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所。对商业演出、电影放映安排一定数量的低价场次或门票,实施场次或门票补贴。

29、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大力推进文化知识产权(版权)市场交易,办好重点文化产权交易机构。鼓励兴办各类文化经纪公司,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发展和规范影视传媒、图书报刊、动漫游戏、演艺娱乐、文化经纪、艺术培训、艺术品交易等专业市场,大力发展专门从事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电影、演艺院线等现代流通文化企业。

七、优化发展环境

30、加强文化产业品牌建设。支持文化企业创优创牌,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及服务,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加强我市文化产品著名商标、品牌的保护工作,定期编制和发布全市文化产业著名商标名录。

31、支持举办文化活动。鼓励行业协会和有关组织举办有利于促进文化企业交流、扩大我市文化产业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重大文化活动,专项资金视规模和影响力给予资助扶持。鼓励引进高雅艺术和优秀文化艺术演出,对影响力大、贡献度高的经纪机构实行重点扶持。

32、鼓励支持会展业发展。扶持有潜力的中小型会展企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引进有国际影响力的展览公司落户。对在我市举办的、展览面积达到或超过6000平方米的展览会,按实际场租费相应比例给予资助,资助金额不超过100万元;对在我市连续举办3年、每期展览面积达到或超过3万平方米的市重点展览会的举办企业或机构,给予不超过50万元一次性奖励。

33、加强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区域性版权资源信息中心和版权国际交易中心,经认定,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鼓励文化企业自主创新形成的成果及时申请、注册版权(著作权)、专利权等相关权利。对属于本市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支持领域作品的权利登记,专项资金给予资助。文化企业申请专利的费用,市专利申请资助资金可给予支持。

34、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制定《无锡市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对文化经营单位改制、改组,投资兴办文化企业,在政策许可范围内,简化审批手续。涉及文化企业的所有企业登记事项全部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开通绿色通道,实行一条龙服务,在提交材料齐全、符合法定程序条件下,7个工作日内核发《营业执照》。本政策实行最高限额,除新设立企业外,所有奖励补助最高不超过企业对地方的财税贡献。同一项目同时符合我市相关扶持政策的,从高不重复。各市(县)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配套扶持政策。本政策自2012年1月1日起实施。

上一篇: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学下一篇:我国公务员的考核制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