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与思考范文

2022-05-22

第一篇:运用与思考范文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中的运用与思考

信息革命是一次席卷全球的浪潮,应用广泛,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的社会,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应用于幼儿园的教育中。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培养中国儿童接受信息素质教育的工作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由此产生了人们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孩子从几岁开始接触电脑才合适?”专家认为儿童接触电脑,没有固定的年龄限制,现代计算机专家比尔·盖茨让女儿两岁时玩电脑,两岁的孩子就可以通过感受电脑上声音色彩的变化来培养感知能力。专家在实验中发现,在学电脑的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对电脑最没有“恐惧感”。幼儿园应该尽早开发孩子的信息素质,这有利于推进幼儿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幼儿园中的应用

1、在幼儿园中开展计算机游戏活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教师熟练的操作计算机

运用各种软件如:FLASH 、3DSMAX 等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够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 也就是幼儿教师利用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改进传统教学,或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环境,使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对话,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如:让中班的孩子区别以自我为中心的左右,教师将计算机与投影仪相连接,孩子们可以跟着教师精心设计的 卡通蝴蝶飞来飞去,辨别方向。孩子在与计算机的互动游戏中快乐、自主的掌握辨别左右的方法。

⑵创设良好的硬件环境和良好的软件环境

创设良好的硬件环境,建立课堂多媒体教学系统、电脑室。即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并配置其他多媒体教学设 备,例如,投影机、视频展示台、成像器、教师用机和幼儿用机等构成,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和教材。教师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的指导是进行计算机游戏活动的软环境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合理的安排时间

一方面满足孩子游戏的需要,以及激发孩子探索的能力的培养。比如:每周活动2次,小班的上机时间为15分钟,中班的上机时间为20分钟、大班的上机时间为25分钟。

培养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大胆动手,轻轻移动鼠标,用儿童的口吻引导孩子游戏,如:“轻轻敲一下小屋的门,就可以再玩一次游戏”。又如当孩子们第一次进入电脑室的时候,教师和孩子一起洗干净手、并且换上干净的拖鞋,轻轻地坐好,教师向孩子们介绍一个新朋友,能让孩子们变得更聪明的电脑,然后再开始游戏活动,让孩子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心情和好奇心。

2、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开拓幼儿的视野,培养幼儿的游戏活动的兴趣,提高教学教养活动的效果

由于计算机强大的表现能力,特别是能够动态地表现一些现象,能够表现其他手段难以表现的微观现象。如:探究血液是如何在人体内流动的。表现过去的过程事件;需要反复观察的动态现象;幼儿感到好奇的一些科学现象。如:龙卷风、地震、火山;月亮、地球之间的关系等等。同时教师根据本班幼儿年龄特点设计、选择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软件能使事物更加直观、更加具体,适应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满足幼儿好奇、好问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加深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培养幼儿良好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起到是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传统教学难以达到的。

3 、多媒体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有机结合,建立幼儿园自己的网站,做好家园共育工作。 幼儿园建立自己的网站,定期在网页上向家长宣传育儿新理念,及时反馈家长的意见,为家长提供辅导素材,以及图文并茂的幼儿园课程内容,交流育儿的优秀经验,传递现代幼教思想。传扬幼儿园文化主题,建构幼儿园良好的环境氛围。教师通过留言板和E-mail信箱, 与家长交流思想,建立起了崭新的交流方式 。

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都能得到发展。并且体现儿童的主体性:要让孩子在生活、学习、游戏、中充满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游戏内容的整合,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发展。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内容,把计算机游戏活动融入到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之中,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计算机信息技术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在幼儿园生活中,开展一些人机互动,人机对话活动,开展一些计算机游戏活动,通过计算机设计一些游戏情景,发出的语音提示、及问题,让孩子沉浸在游戏中,大胆回答问题,在计算机面前孩子通过点击鼠标,选择、判断其乐无穷。当回答正确时,会出现赞扬地卡通形象;如果错误时,会鼓励孩子继续探索。屏幕上美丽的画面,悦耳的声音,生动的卡通形象,能调动幼儿的兴趣,手脑并用,促使孩子积极思考,在获取大量信息基础上,孩子会自发的去发现、探索,体验游戏活动的快乐。还有些游戏需要两个孩子共同完成,在完成过程中孩子们相互帮助,团结协助、自由讨论,体验计算机虚拟游戏的快乐,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2、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反应幼儿的内心世界。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计算机程序为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并能积极应答的情景,如形象生动的卡通和优美的提示语言,反复进行情景对话,帮助幼儿复述故事,熟悉儿歌内容,寓教寓乐,起到加深印象,孩子掌握的快,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3、计算机游戏促进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教师选择适合的软件,通过幼儿与计算机的交互作用实现教学目的。为幼儿创设各种情景,提供如:“请幼儿判断哪些行为是文明的?哪些行为是不良的?”又如:“判断哪个宝宝好?”等内容,让孩子们判断。孩子通过反复的操作电脑,在判断正确与错误的过程中,在“人机交互”中,形成正确的行为取向,有利于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这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魅力所在。

4、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幼儿科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应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人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结合特定的事件,人物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如:2003年10月15日飞行员扬利伟乘坐“神舟五号”,光荣完成太空飞行任务,并于2003年10月16日返回。教师可以收集有关图文资料、声音、录像剪辑,以及关于地球之外星球的传说的精彩卡通动画,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制成CAI课件,组织生动的科学教育活动,激励幼儿立志于中国航天事业,树立起学科学、爱科学的远大理想。教育意义深远。

5、计算机信息技术促进幼儿艺术活动的开展

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师为幼儿提供音乐、

舞蹈、绘画方面的多媒体素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想和想象。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共同提高。比如:将幼儿的绘画作品通过PowerPoint软件,汇集成幻灯片,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孩子面前,让孩子相互评价,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实践证明,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幼儿园中的应用打破了在幼儿教育中以老师“教”为主的模式,有利于幼儿主动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功能强大的计算机表现为:提供给幼儿的是生动的图像、声音、符号、语义,可以培养幼儿手、眼、脑并用的能力,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达到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教育目的。

希望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中国儿童接受信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希望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在幼教的百花园中开花结果,大放异彩。

第二篇: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运用中的实践与思考

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第一小学 阳金香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学校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家庭电脑的普及,整个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的一个崭新阶段,教育走信息化之路已成必然。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交流表达,还有助于扩大学生信息量,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经过几年的实验、探索,我强烈地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催化作用,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信息技术可创设新颖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应用如下动画进行导入:绿草如荫的森林里,小动物们正在举行数数比赛。狮子伯伯当裁判,小猴、公鸡、小狗、小兔依次围在狮子身边。裁判首先宣布比赛规则:“从小猴开始数起,小猴、公鸡、小狗、小兔分别数

1、

2、

3、4,再回过头来继续从小猴数起,数

5、

6、

7、8,这样可以连续不断地数下去,每一个数字都会对应到一只小动物身上。比赛时,我报出一个数。这个数该数到谁,谁必须马上回答‘是我’。”接着,比赛开始,只听到裁判刚报出“19”,小狗马上接口:“是我,是我。”“25”,小猴又

及时地接上“是我”。“34”,则是公鸡在喊“是我”。每一次回答都是那么干脆、敏捷,而且都得到了裁判的充分肯定。小动物们的反应如此之快简直令小朋友们惊呆了:“它们可真聪明啊!”“它们是怎样很快做出判断的呢?”孩子们迫切想知道答案,这时教师适时告诉学生:“学了今天这节课的本领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不到2分钟的动画,就将孩子们的求知欲完全调动了起来,新知的学习成了孩子们内心的需要。

二、信息技术可化抽象为直观,从而突破重、难点。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思维特别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然而有些数学知识却是很抽象的,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生动、直观、具体、形象的电教媒体恰当地介入教学过程,可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例如:在教学圆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指导学生把圆平均分成8份后,剪拼成近似长方形,然后利用多媒体呈现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6份后,剪拼成近似长方形,最后利用多媒体呈现把一个圆平均分成

32、64后,剪拼成近似长方形在这些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些近似长方形得出:把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近似长方形”边越平直,两条竖的边越竖直,以此为基点,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推理得出:如果把圆无限细分,拼成的图形就是长方形。

这一教例,在传统教学中都是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完成的,但由

于分的份数越多,操作难度越大,花费的时间越长,给推理带来的困难也就越大,而电教媒体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充分呈现了圆被无限细分,最终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了充分的观察、比较、想象后,掌握了“化圆为方”这一解题策略,较好地突破了难点,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信息技术可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维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是人脑的延伸。它具有极丰富的表现力,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整与散、虚与实之间的互相转换,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扩大了学生认知的时空,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通过向学生展示丰富的、典型的具体经验和感性材料,突出观察点,揭示现象的本质,减少学生观察的困难;同时还可以将图像分解、组合,揭示现象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减少思辨的困难;丰富学生的联想,减少学生想象的困难;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解题正确率。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数学学科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优化课堂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离教”现象,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创设情境,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体性,优化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反

璞归真、深入浅出”的效果。

作者单位:赣州市上犹县第一小学 联系电话:13184539093或0797-8542841 邮箱:913677547@qq.com

第三篇:对在幼儿教育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的思考与建议

1、增强意识。

教学工作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以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为满足,要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发挥创造性,改进教学方法,赢得教育教学的主动权,否则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被社会所淘汰。对各种形式的电化教育手段的发展和应用,我们要主动接受,尽快地将现代化教育手段用之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2、丰富理论。

近年来,注重采用电教手段进行的幼儿教育活动日益增多,在不断实践中也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一些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园电化教育的研究,撰写电教论文。但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一方面,教师撰写的电教论文很少与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仅仅是“纸上谈兵”,甚至照搬他人的文字经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或者说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

3、加强培训。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工作,特别是幼儿园教师普遍年龄偏大,接受能力偏低,更不可能在短时间见到大的成效,我们在工作中,首先,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让教师从观念上内更新,理解整合的内涵: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从思想上达成共识;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针对幼儿园的师资现状,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内容培训,即:计算机意识、知识、技能与态度;学科教育理论与学科最新发展;教育技术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最后,提供展示平台让教师通过“设计——实践——反思——再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素质。

4、坚持教研。

要真正促进电化教育的深入发展,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上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深入实际,结合与教育观念、电教理论相应的具体活动,进行研讨、尝试、反复实践。首先,要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推广运用电教手段,而不是只在上级有任务时,才临时抱佛脚,被动地运用电教手段。这也是提高教师操作技能的有效途 其次,要重视对电教课的评价环节。在传统课的基础上,评价电教课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第一,电教媒体的选择是否恰当。如该不该用,用电教媒体比用传统的图片、实物好在哪里,为什么用幻灯不用录像,起了什么作用等等;第二,电教媒体的运用是否正确。如操作有无错误,是否熟练,图像、音响效果怎样,画面与解说词配合如何等。只有具体到某一堂课,才能比较出电化教学与传统教学谁更有优势。最后,还要组织和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研究、探索幼儿园电化教育的客观规律,对已取得的课堂教学经验加以总结整理,上升到理论高度,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创造性地把握电教课的选材、多媒体的运用、具体操作的科学性等各种知识、技能,拓宽电化教育的途径,真正达到以教研促教学,切实提高保教质量。

第四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思考与定位

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思考与定位

摘要:

多媒体运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在给教师教学注入了生机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惑。怎样才能对多媒体教学进行准确定位,我认为应以先进的科学的现代教育理念作指导。更教育观念,重新思考自己的教学方式,走出误区,通过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最佳整合,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新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多媒体传统教学整合创设情境创新教育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人类的教育活动越来越受到新的信息技术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教育不断受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强烈影响和冲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科学地综合选择和运用各种教学媒体的基本能力,在现代信息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

教师的工作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专门化职业,这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有关教学的方法与技术。如同医生做手术时运用手术刀的技术,否则会误人子弟。所以作为教师应在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创造性地选择、运用一定的现代教育教学方式和技术。多媒体教学是我国目前最有代表性的教育技术,它“是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有目的地传递教育信息,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活动”。

一、走出误区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正以令人惊喜的速度走进课堂。这种新的技术手段、方式、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讲授内容,追求“省时”“高效”的课堂目标,确有明显的优势,亦为沉寂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清新的风”。但由于认识的偏差,目前,多媒体教学走进了误区:

(一)公开课一定要用多媒体;

(二)教师一手放录音一手按鼠标,俨然一位多媒体的操作者;

(三)将原来写在黑板上的内容用PowerPoint(电子幻灯片)搬到了银幕上,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替代功能取代了真正的现代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四)以视听代替想象和朗读;

(五)一味追求形式等。著名教育家钱梦龙先生在《为语文教学招“魂”》一文中指出:“今年由于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不少语文课上快餐式的‘读图’几乎取代了‘读文’的训练,这又进一步加重了语文教学失魂落魄的症状。”确实,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也好,网络环境也好,大多数教师使用的仅仅是它的演示功能。我们语文教师如果就语文学科原来的一套东西纹丝不动,肯定只能和现代教育技术简单“拼合”或勉强“掺合”,那么,怎样才能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由“拼凑”提升到“整合”,怎样才能走出误区?

二、更新理念

教师应为语文学习的终身化打开一片新的天地。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关键,我认为教师应吃透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下面就我在教改中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首先应该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并促进教师角色的进一步转变,促使我们必须对现代教师、学生及其与现代教育技术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如何迎接现代教育技术给教育带来的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严肃而又紧迫的任务,面对这种挑战,我们必须对现代教育技术有清楚的认识,必须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科学、合理的整合。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要广泛进入语文学科;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要广泛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这种现代教育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它是与语文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最佳的整合方式便是课件,而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有效途径,是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处理的软件。但它绝不能代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造,不能代替教师上课时的随机应变。 1 所以多媒体绝不能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替代物,更不能使课堂教学变成千篇一律的桎梏,因此我们必须对运用多媒体教学进行准确定位。

三、实践与运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往往比需要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介入教学无疑带来了一种新的活力。大量的作品通过声情并茂的图片、声音、影视等手段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情境的情感体验,充实了语文课堂的内涵。美国教育家F·戴维在为“认知法”制定的基准体系中提出,教师应该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种欢欣鼓舞、多姿多彩、激动人心的课堂环境。而多媒体就是很好的营造工具。

课前准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在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多媒体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在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的《词七首》之前,先让学生查找词的有关常识,了解了词是入歌的,我又让学生从网上下载了李煜的《虞美人》、李叔同的《长亭送别》、李清照的《月满西楼》、苏轼的《水调歌头》等,并让学生学唱。事实上学生在学唱时感知了词的基本内容,也感受到了词人的不同情感与不同的风格流派。以诵读(唱)促理解,读(唱)而有感,感而能发,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的多媒体运用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魏书生说:在教学的导入阶段,“导语设计得好,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一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电光火石,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记得我在讲授高一语文的《神奇的极光》一文时,我紧扣“神奇”二字做文章。开场时轻点鼠标,一组形态各异、色彩纷呈的极光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面对如此神奇的景象,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来了,兴趣陡然高涨,探究问题的意识自然也就增强了。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了。

在教学展开阶段,灵活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刺激其求知的欲望,从而能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在突破《神奇的极光》的重点、难点——极光的形成时,我联系现实生活,拿平时大家熟知的电视作说明,并及时呈现了电视成像示意图,将抽象难懂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了。学生既对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从理论的高度得以认识,又对自己陌生的事物有了清楚的了解。为了锻炼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我还设计了一道自主选择题:当你作为一位探险家或旅行家或科学家或摄影爱好者„„时,你会对哪些内容感兴趣?会关注哪些信息?为什么?并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回答,整堂课效果非常好。

创设情景,激发动机。我在讲授杜甫传诵千古的名篇《登高》时,对于作者,学生比较熟悉。所以我先让学生回顾过去学过的杜甫的诗歌,整体感受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然后用多媒体播放配乐的朗诵词带,创设了一个极为伤感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后在教师的诵读方法指导下,学生自主诵读,既可以根据注释粗知诗歌内容,也可以借助工具书、阅读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只须稍加点拨,在这种阅读中加强了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在随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背诵比赛中,学生表现积极,效果很好。

优秀的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互整合。因为语文是一个兼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这已经为最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肯定。学生在自主学习、讨论争辩、独立探索或合作学习后,应让学生交流与沟通,此时教师的点拨作用是关键。我在分析《项脊轩志》的写法时,设计了三道题:

1、本文在题材的选择上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2、本文最让你感动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

3、生活中最细小的事往往也是最感人的,在家庭生活中有你感受最深的小事吗?请说说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述说让每个倾听、关注的人感动不已。那些平常被自己忽视的、不以为意的,或是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一经说出,就不再是小事了,学生的思想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所以我觉得大问题、好问题,能带活一堂课。

2 柳永的《雨霖铃》是一首送别诗,我先设计一张素色的无任何点缀的男女主人公送别图,然后出示问题:如果你是导演或画家,请结合全词和生活经历,为愁苦不堪、生离死别的一对恋人添置背景。学生的兴趣很高,纷纷出谋划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联想力、想象力与表达能力,能身临其境感受词人与恋人凄楚哀怨的离情别绪。

四、感悟与启迪

在从事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深深体味到现代教育技术时代的语文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的素养。无法想象一个自身的技术素养不过关的教师能将现代教育技术和语文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并且我们在强调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不能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应力求优秀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互整合。另外还要加强学习管理、课外辅导,要重视基本语文能力的培养,重视对语文运用策略的研究。 奋斗在一线的教师深知:多媒体的优越性是无与伦比的。教师作为传播知识的媒体的同时,还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选择和组织使用好其他种类的媒体,并形成比较理想的多种媒体组合方式。运用好现有的教学环境,抓住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有利机遇,开展教学活动。如果运用得当可以使教学如虎添翼、锦上添花;如果使用不当,则会事与愿违。因此,我们必须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从优化教学过程出发,严格遵循多媒体的实用性原则、恰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辅助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使多媒体使用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实现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最佳整合。

第五篇:和谐互助教学模式的运用和思考

山东省郯城第一中学 赵彦红

随着课改的实施,课堂教学已摆脱了原来那种严肃、死板的模式,一种组织得当、课堂气氛活跃、更为贴近学生学习的课堂模式“和谐互助课堂教学模式”正逐渐形成。它以革除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弊端为突破口,以师生间平等、民主、融洽、合作的和谐关系为前提,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将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定位在师生间的和谐互动上。

一、“和谐互助教学模式”的提出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广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他反对教师把学科知识讲得细而又细,多而又多“满堂灌”的教学策略,主张老师不要急于把问题的结论交给学生,而应该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对同一问题作多方面的思考探究,以获取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把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就需要构建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合作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达到既关注学习的直接结果,又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从而最终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和谐互助教学模式”,正是基于上述理论而构建的,其实质是::全过程都让学生和谐参与,互帮互助,共荣共进,有力的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发展。

二、“和谐互助教学模式”实施的原则:

布卢姆认为,教学策略“必须与处理学习者个别差异的某种方式相结合,即把教学与学习者的需要与特征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在实施这种教学模式中,应注意一些原则:

1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师的备课、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都要完全从学生实际出发。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使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增大学生的实践量,学生必须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人。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并确立自身的主体作用在政治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2、能力迁移的原则

学生能力的迁移,是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运用迁移规律,给予适量的、必要的点拨,让学生在质疑和解疑的不断循环中,运用已有的能力去尝试理解,形成新的认知结构,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循序渐进的原则

学生质疑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学生的“敢问”到“会问”再到“乐问”有一个培养和提高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因噎废食。要坚持由近到远、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工作,逐步深化提高;要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好习惯,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和谐互助教学模式”的构建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和谐互助教学模式” 在学生学习环节中,强化学生的和谐互助。使学生在课前导读的基础上,内化书

2

本知识,处理已有信息,主动提出能反映自己愿望和水平的问题,并主动探讨以解决问题,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学生学得精彩,教师导得精彩,师生互助共赢。

(一)、课前

1.第一步确定主题: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针对教学内容,选定探究的主题。学生在寻找论据时,积极主动地查找资料,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第二步建立小组: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划分小组,选出负责人。在合作学习中,我们要使每个学生都要明确自己应当承担的个人责任,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承担的责任积极行动

3.第三步小组交流:在个人任务完成后,小组成员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向全组的同学汇报,小组展开讨论

(二)、

1、教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在导入新课前,通过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特定的意境中。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时必须注意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要具备启发性、探索性,既要让学生都能够探索和学习,达到基本要求;又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研究价值,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发展、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2、引导学生认定目标。让目标激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定目标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学生齐读,也可以由老师总结引入,切勿走形式。

3、教师出示探究材料,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这是“合作学习”的继续和深化,是本模式的关键环节。

具体步骤:第一步,同桌互动合作的模式。以自然班级中同桌的两位学生

3

构成的合作学习小组。这种合作模式的特点是:学生交往的范围较小,在课堂中组织的时间不长,容易操作,特别适用于教学。第二步,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模式。小组,一般是指邻座4至8人组合的学习小组,这是常用的教学学习单位,每个互助学习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作为本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第三步,全员互动的合作模式。对有难度、有价值、有疑问、有争议、能发散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展示。第四步、教师点拨。对学生组外交流中仍无法解决的疑惑再通过和老师的交流解决。此阶段是教师会诊疑难杂症,并归纳提炼互助学习的过程;通过点拨引导,深化学习,使学生深入发现问题,把问题的探索逐步引向深入。同时回扣目标,确保目标达成。

4、总结提高

这是一个对知识的完善过程,是探究过程的继续与深化。

(1)、师生相互讨论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通过学生板演,或是用实物投影,进行交流,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一般是先鼓励学生自我陈述,将陈述中不精练的或不全面的地方进行改进和完善,然后再由教师归纳知识体系,再次强调重点。

(2)、师生互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全班交流心得,谈自己知识的收获,能力的收获,情感的收获;教师最后点拨提升,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总结提高”是形成知识系统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这种模式的归纳总结,并不是教师的单向总结,而是融进了交流,特别是学生之间的交流。所以,这种归纳总结就会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双丰收。

5、巩固反馈

4

这里的巩固反馈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取其特别具有典型价值的内容。 (1)、教师出示一到两个典型题,找一名学生到黑板板演,其他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练习,师生互批纠错,教师对个别问题进行强调。

(2)、教师根据本节知识重点出示拓展性练习题,学生独立思考作答,师生相互交流答案,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提升,对共性的问题进行强调。

(三)、课外合作学习的模式。

教育工作不限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抓,才能使学生受到更多的实益,打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教师首先应当指导学生建立课外学习小组,设计合作学习的任务,并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并及时评价和反馈,从而确保课外合作学习的有效和有序。

四、“和谐互助教学模式”的保障因素: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问。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在课内互助,主动问答的活动中,学生的质疑至关重要,但所学内容如与实际生活脱离太多或者理论性太强,学生往往就不感兴趣,更谈不上主动探究问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尽可能的采用多种组织形式,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产生兴趣,并伴有迫切探究的心理,从而引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逐步养成“多疑”、“多思”的良好思维习惯。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学工作质量的高与低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浓厚的师生感情基础。“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的触发器,没有师生的默契的配合,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很困难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

5

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课堂上随机出现的情境变化,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适时调整活动内容与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尊重和采纳学生的合理建议与想法,努力创设和谐向上的心理环境。只有在宽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感到安全与自由,才会消除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才会敢说、敢问,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精心设计学案,引导学生会问。学案设计的合理与否是这一学习模式中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导学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引领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学生的互助学习、课堂的展示都必须以这些问题为中心。随意的、精糙的和不讲究质量的问题只能是流于形式,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精心设计的问题则对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热情,启发其想象与思维 ,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相信,给学生一个“好问题”比给学生一个“好答案”更重要!

五、“和谐互助教学模式”的实施功效

“互助和谐教学模式”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许多地区已经被广泛认同并已予实践.其教学功效也日渐凸现。

首先,课堂气氛变得更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互助和谐教学模式”这一学习模式与传统问答法相比,无论在形式、手段、内容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不断的被赋予新意。学生相比以前在课堂上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例如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节内容,可以采用课内互助,主动问答的互助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提供信息、分析信息、及时调节、点拨。在这种带有意向性的、连续性的认识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不断发表见解、

6

不断解决问题,气氛热烈,兴趣盎然。学生的思想、知识、智力、能力等方面才能得到发展。

其次,利于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在“互助和谐教学模式”中,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和教师提问相结合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提高思维的灵敏度。

第三,学生的参与能力和参与意识也有所增强。在此模式的实践中教师采用多种形式来启发引导,强化学生的参与,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学生在不断的参与、实践中获得愉快的、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他们参与品质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例如,在课前导学的学案上教师精心设计好问题,在教学中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课内互助、主动问答。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加强了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第四、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谐互助”课堂是动态的、高效的课堂,它不是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而是在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过程中随机生成。它不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也对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种教学模式无论在业务功底、独立思考、课堂驾驭能力及思维能力、敬业奉献精神等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任何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和研究都不会尽善尽美,“互助和谐教学模式”在教学尝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很多的问题,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7

1、课堂上还是讲的过多。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受到教学旧理念旧习惯的影响,课堂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在让学生自主进行活动的时候经常出现学生对老师的要求领悟不清,操作杂乱浪费时间等问题,以至出现低效互动多,激发思维少;教学起点高,阶梯设臵少;教师总结多,学生探究少的现象。

2、有时候学生的课上参与积极性不高。“互助和谐教学模式”是一种十分强调学生主体的学习方法,如果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离太多或者理论性太强,学生往往不了解、不感兴趣,不愿意全身心地投入自主学习探究。如果合作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就没有互助的意向。还有师生合作时优生出现“霸主”地位,互助学习则成了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部分学生在合作中无所事事,被忽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

3、小组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是课堂的实际情况是时间紧,任务重,师生合作往往是匆忙讨论,匆忙展示,走的不过是个过程,探究的问题只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未能建立完整的体系。学生从师生合作中得到的东西却很少,特别是基础非常薄弱的学生,有时显得很茫然,有时干脆旁坐发呆等。

“互助和谐教学模式”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它能最大程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教育无止境,探索无止境!相信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完善、提升,“互助和谐教学模式”最终成为我们素质教育的共同财富。

上一篇:做错事反思范文下一篇:养殖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