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糖尿病并发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肛周护理措施

2023-02-21

糖尿病较为常 见的慢性并 发症包括 皮肤病变 以及神经 病变,由于糖尿病合并溃疡性结肠炎导致患者慢性腹泻引起肛周皮肤常处于潮湿和粪便侵蚀状态,最终引起肛周的皮肤破损、红肿以及溃烂、压疮及感染,是皮肤的完整性遭到了严重破坏。由于该病变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加强肛周皮肤的护理措施显得极为重要。选自该院2013年5月—2014年4月就58例糖尿病并发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开展就积极的治疗及肛周护理措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在该院收治的糖尿病并发溃疡性结 肠炎患者58例,1型糖尿病23例,2型糖尿病35例。男女比例31:27,患者年龄35~65岁 ,平均年龄 (46.3±4.5)岁 ,平均糖尿 病史 (12.7±3.6)年。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表现有不同程度呕吐、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平均每天腹泻15次,经肠镜检查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由于患者缺乏有效的护理以及之长期卧床,导致其骶尾部溃烂甚至深达肌层溃烂,有白色脓性分泌物出现,患者大部分为压疮Ⅳ期合并感染。

1.2 护理方法

对于肛周脓肿的患者主要从调节血糖、营养神经、抗感染以及针对溃疡性结肠炎、补液等方面保守治疗,其次对肛周皮肤实施系统、有效的护理:1皮肤常规护理:为避免新皮损的出现需使用电动防压疮垫。根据患者腹泻情况的程度,适当放置坐便器在床边。高频率的腹泻极易使患者的肛周皮肤受到刺激并受到病毒及细菌的侵袭, 因此及时告知家属为患者便后进行肛周清洁极为重要。同时对于便后清洁一定要使用婴儿护肤湿纸巾,并用纸巾随后轻柔的进行擦拭[1]。便后应用温水清洗周围皮肤及肛门,在这一过程中一定尽量减少肛周皮肤的再次破损,最后用软布或纸巾轻柔擦拭,百多邦进行涂抹保护。2压疮护理:采用与外科感染伤口处理方法一致的换药的方法,唯一与其不同的是局部使用相应的药物,常规消毒清创后,抽取80 U普通胰岛素自外向内由疮面周边开始均匀喷洒在疮面上,然后在贴敷疮面的单层无菌纱布上使用庆大霉素均匀喷洒[2]。3便血护理 :经常地腹泻与便血易导致肛周湿疹的发生,鉴于粪便、碱性肠液及血液会使肛周处于反复潮湿的状态,加上皮肤间的摩擦均有可能引起肛周湿疹。患者一定要保持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肛周以及勤换内衣、内裤,保持肛周清洁干燥的习惯。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肛周脓性分泌物消失,创面愈合,便常规及运动功能恢复正常,肠镜检查肠黏膜正常;好转:肛周脓性分泌物减少,创面范围缩小,便常规及运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溃疡情况好转;无效:上述肛周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2 结果

经基础治疗及肛周护理措施,58例糖尿病并发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愈39例,好转18例,无效1例,总治愈率为98.3%,见表1。

[n(%)]

3 讨论

肛周皮肤的损伤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患者合并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由于腹泻需反复清洗、擦拭肛周,易引起物理性刺激,和擦去皮肤上的皮脂膜,令皮肤失去被皮脂膜的滋润。该研究中利用胰岛素能够促进蛋白质合成进而刺激创面皮肤和肉芽组织生长的作用来针对压疮局部使用胰岛素;使用庆大霉素主要是由于其作为氨基甙类抗生素对多种革兰阳性和阴性菌有较好的杀灭和抑制作用,有效地控制疮面感染。

针对糖尿病合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除了做好肛周皮肤的护理措施外,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并适当调整饮食,尽量摄入以细粮为原料的食品、低纤维素蔬菜等,使大便产生量减少,从而降低对肛周皮肤的刺激,待腹泻停止后再给予高蛋白饮食。由于蛋白质主要存在于牛奶、蛋类、瘦肉、鱼等动物性蛋白中,所以既能改善营养不良又能增加总热量的供给,加速蛋白质在患者体内合成,有利于压疮疮面的愈合[3]。同时合理配合运动计划 ,遵循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相结合的原则。切不可急于求成和忽视患者的安全防护,及时鼓励患者取得的每一个进步,患者出院要做好出院指导工作。

该研究表明,做好糖尿病并发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肛周护理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58例糖尿病并发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总治愈率为98.3%,且利于促进创面愈合,预防感染,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糖尿病并发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肛周护理措施。方法 资料选自2013年5月—2014年4月在该院收治的糖尿病并发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8例,在溃疡性结肠炎、降血糖、营养神经及抗感染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基础上,对患者肛周皮肤进行一般护理、压疮护理等措施,并指导患者的饮食、运动等。结果 58例糖尿病并发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愈39例,好转18例,无效1例,总治愈率为98.3%,临床护理疗效显著。结论 做好糖尿病并发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肛周护理,有利于促进创面愈合,预防感染,提高临床治愈率。

关键词: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肛周,护理

上一篇:开展“货运增量行动”是铁路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下一篇:QD凹陷构造断裂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