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低碳社区建设研究

2022-09-12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研究表明, 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是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基于这个原因,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首次提出“转变传统观念, 推行低碳经济”。城市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 是“社会发展的心脏”。据联合国统计, 全球各地城市所排放的温室气体约占到总量的75%。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城市正成为一个“巨大温室气体排放源”。城市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中应承担主要责任, 发展低碳城市应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

鉴于全球以及中国节能减排的紧迫性, 中国政府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前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40%-45%”, 并把该指标纳入强制性的国民经济发展纲要中。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首次将“低碳发展”纳入中共党代会的报告中, 提出中国应“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中国处于城镇化建设的大发展时期中, 社区作为“承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新型微观公共空间”, 既是“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形成的平台”, 也是“落实管理、服务和设施建设的基础”, 在低碳社会建设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低碳社区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理所当然应成为建设低碳社会、低碳城市的应有之义。低碳社区必将成为低碳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空间。

一、低碳社区的内涵

低碳的概念最早以“低碳经济”概念于2003年英国发布《能源白皮书》 (UK Government 2003) 中被首先提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 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王仲成, 2010) ”。日本政府与学者于2004年开始对低碳社会模式与途径进行研究, 并于2007年2月颁布了《日本低碳社会模式及其可行性研究》, 该报告提出“交通、住宅、消费行为等为低碳转型的重点领域”。我国学者王芳 (2011) 指出低碳社会是“适应全球气候变化、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的一种新型的社会整体形态”。“低碳社区、低碳发展能力和动力机制应作为低碳社会建设的基础空间、重要内容和动力源泉, 是构成中国社会低碳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实践过程的几个关键的着力点”。

关于低碳社区的概念, 核心点主要集中在最大程度降低低碳社区中的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 (Lucie Middlemiss, 2009;黄文娟, 2010;李永展, 2008) 。Lucie Middlemiss (2009) 强调通过激励社区成员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以达到降低社区总的碳排放强度的目的;黄文娟 (2010) 认为“低碳社区中存在协同合作的形式, 通过提供鼓励行为变化的有责任的环境与技术来降低他们成员生活中的碳含量的强度”。国内外针对低碳社区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建设实践, 从低碳社区的建设内容来看, 可以总结为以下几大方面的内容 (辛章平和张银太, 2008;黄文娟, 2010;刘立均和王婷, 2010;Chen&Li, 2010;高银霞等, 2010;姜秀娟和王峰玉, 2010) : (1) 紧凑的社区空间布局; (2) 节能技术的运用和新能源的使用; (2) 居住建筑的低能耗设计; (3) 包括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的绿色出行系统设计; (4) 低碳公共服务设施; (5) 社区居民的低碳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以及有效的公众参与。

二、北京市低碳社区创建历程与现状分析

(一) 低碳社区创建历程

2014年初, 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的通知》, 提出国家低碳试点省市要率先垂范, 大力推动低碳社区试点工作。2015年2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 提出了我国低碳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实施主体、创建流程、保障措施以及城市和农村试点社区从规划、建设到管理等一系列行动性指南。

结合国家要求和北京市低碳城市试点建设的总体安排, 北京市于2015年2月公开征集首批低碳社区试点单位, 其中东城民安社区、西城丰汇园社区、朝阳泛海国际南社区、昌平新龙城社区、房山加州水郡社区五家社区入选首批低碳社区创建名单。2015年8月6日, 根据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13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 由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组织制定的北京市地方标准《低碳社区评价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完成, 并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

(二) 北京市低碳社区建设现状分析

目前北京市低碳社区的建设工作正在以低碳社区试点为牵引, 以点带面逐步有序开展。具体来看目前的进展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低碳试点社区已逐步建立完备的社区低碳系统。以北京市首批试点社区——东城民安社区为例。民安社区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的“2014年度低碳中国行优秀低碳案例”活动中, 被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推荐为优秀低碳社区。2016年, 民安社区已从网络智能化和低碳环保两方面全面推行社区的低碳发展, 社区内已经建有的设施包括雨水回收再利用系统、“绿厨小屋”厨余垃圾清理系统、老年人安全管理系统、“书香民安网”系统以及自2006年就坚持至今的民安社区闲置物品置换大集。民安社区目前已经形成一个低碳环保的生活圈, 立足于不断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使“低碳”成为了民安社区独特的品牌。

第二, 垃圾分类系统正在逐步完善。垃圾分类是低碳社区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而垃圾中的厨余垃圾的处理与回收一直是垃圾分类工作中的难点。在中国的生活垃圾组成中, 厨余垃圾占了将近60%, 厨余垃圾因为有机物含量占比高, 和其他无机垃圾一起运入垃圾焚烧厂焚烧或进入填埋场填埋, 将大大增加垃圾处理的难度和负担。

2016年6月由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示范立项,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作为主导, 绿芽社会组织开展了基于“通通收”微信平台促进社区垃圾分类的示范项目。该项目以“积分派兑”的奖励机制动员社区居民在家中进行厨余垃圾的分类, 以聘用机制推广社区垃圾分拣员协助分拣, 帮助社区居民进行垃圾的分类回收。厨余垃圾是该项目分拣的主要内容。项目通过鼓励社区居民将厨余垃圾在家中进行专门的收集, 送至“通通收”设在每个社区的站点进行称量, 达到一定重量就给予其在已注册的“通通收”微信平台帐号输入积分, 当积分累计到一定数量时就可以兑换相应礼品。从目前该项目试运行的情况来看, 大部分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还有待提高, 虽然有小礼品的奖励, 但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按照老习惯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混装再扔入垃圾桶, 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垃圾分拣员的工作量。垃圾分拣员目前采用的临时聘用制, 每天早上7点至9点工作两小时。因为垃圾分拣的时间和居民扔垃圾的时间并不完全重叠, 所以对于9点以后居民混装扔弃的垃圾不能做到很好的分拣。总的来说, “通通收”平台已经在社区“垃圾分类”这个一直以来的社区低碳建设难点上向前迈了一大步, 关键在于其后期管理运营机制的不断完善, 更重要的是动员全体社区居民都参与进来是今后需要重点努力的方向。

第三, 社区绿色出行方式亟待与社区居民相关的环境教育相配套。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的《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 社区低碳交通的内容主要包括:路网密度、公交分担率、自行车租赁站点、电动车公共充电站、道路循环材料利用率、社区公共服务新能源汽车占比。相比于路网的设计、公交车、电动公交车以及新能源汽车的配备, 社区居民主要是作为被动接收的参与者, 公共自行车的租赁使用更多取决于社区居民的主观参与意愿。以西城区为例, 根据“北京公共自行车”官方网站, 目前西城自行车租赁点已基本形成了全区覆盖。但是从调研自行车的使用情况来看, 存在诸多问题:一, 城市主要交通道路很少实现了机动车与自行车的分流, 目前大部分不适合自行车的交通出行;二, 自行车的租赁办卡地点偏少, 在调研中发现可能只是因为办租赁卡比较麻烦, 很多社区居民不愿意租赁自行车使用;三, 公共自行车在使用过程中常常被损坏或被占为私用, 缺少相应监管。

三、北京市低碳社区发展建议

针对目前北京市低碳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建议:

第一, 建立低碳社区的管理与评价制度体系。针对目前北京市低碳社区建设调研中存在的问题, 建议加快总结已有试点低碳社区的成功经验, 特别是针对不同类社区的低碳建设经验的分析和总结, 结合北京市《低碳社区评价技术导则》, 制定兼顾低碳社区建设共性和不同社区建设特色的低碳社区建设实施细则, 增强低碳社区建设的目标可达性和建设的可操作性。

第二, 垃圾分类回收的推广涉及配套经济财政的支持、相关的设施建设和配套 (包括但不限于垃圾分类处理场的建设、垃圾分类运输车的配套) 、人员的聘用和培训等、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管理和协调, 更重要的是社区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的提高。社区居民是垃圾分类的主体, 垃圾分类回收的重要性和意义要深入人心, 包括其他方面比如水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利用, 都离不开社区低碳文化的宣传, 这是低碳社区建设今后重点应予以加强的方面。

第三, 通过合理的社区规划, 建设高效的低碳社区。具体策略可以包括:社区规划布局充分考虑与周边环境的资源共享, 避免重复性建设;新建建筑设计在遵照我国绿色建筑设计相关标准的基础, 充分尊重当地区域景观和环境特点, 借鉴中国传统绿色建筑设计策略, 比如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较为经济的手段, 最大化降低建筑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对于已建社区, 建筑的低碳化改造策略则包括增加外保温层、更换节能灯具和节水水具、通过社区绿化建设减少市内空调使用等;

第四, 优化城市非机动车道, 配套相关奖励机制鼓励社区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可以考虑结合地铁站点增加公共自行车租赁卡的办理和充值, 简化自行车租赁手续的同时, 通过一定的经济手段, 比如扣除一定比例的押金, 有效监管公共自行车的合理化使用。同时采取多样化手段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社区居民使用公共自行车的意愿, 增强爱护公共自行车的行为意识, 逐步构建公共自行车良好的使用环境。

第五, 建立低碳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建议从街道层面建立低碳社区建设的专项扶持资金, 专款专用, 建立起相对稳定的资金渠道。并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城市社区低碳化转型中来, 从而为低碳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摘要: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城市作为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源使其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区域。低碳社区作为城市的基础微观空间, 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空间。本文以北京市为例, 在总结低碳社区概念基础上, 分析了我国和北京市低碳社区建设历程、现状以及目前北京低碳社区建设中的热点问题, 为北京低碳社区未来发展提出了有益建议。

关键词:低碳社区,建设,北京

参考文献

[1] Lucie Middlemiss, B.P.Building capacity for low-carbon communities.The role of grassroots initiatives[Z].Energy Policy, 2009

[2] 高银霞, 王金亮, 何茂恒.低碳社区建设浅谈[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0, 3:39-43

[3] 黄文娟、葛幼松、周权平.低碳城市社区规划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4) :14-19

[4] 姜秀娟, 王峰玉.国外低碳社区规划对我国的启示[J].管理工程师, 2011, 5:4-6

[5] 李永展.减碳可以从社区做起:国外低碳社区之经验[DB/OL].http://www.taiwanngo.Tw/proinfo_more.asp?id=6301&subjectid=3713, 2008-08-08

[6] 刘立均, 王婷.低碳理念下的居住区规划初探[J].山西建筑, 2010 (36) , 28:18-20

[7] 王芳.论低碳社会建设的三个关键着力点[J].南京社会科学, 2011, 10:65-72

[8] 王仲成.低碳经济:未来经济发展的新规则—英国在金融危机下出台低碳产业战略和低碳复苏计划[J].全球科技经济眯望, 2010.2:14-18

[9] 辛章平, 张银太.低碳社区及其实践[J].城市问题, 2008 (10) :91-95

上一篇:小学低段开展“大语文识字”的实践研究下一篇:化工企业受限空间安全作业如何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