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分析范文

2022-05-25

第一篇:地质灾害分析范文

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分析

摘要:不同类型的矿山地质灾害有不同的形成机制和表现形式。文章就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作简要分析,旨在帮助采矿人员针对不同矿区的地质环境特点,选择适当的矿山开采方案,并进行积极的地质灾害勘查,以达到预防灾害的目的。

关键词:采矿 矿山地质灾害 类型分析

伴随着煤矿的开采逐步发展起来的城市,无论是社会经济文化,还是生态环境,都与矿山密不可分,尤其是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更是无法摆脱矿山环境地质灾害所形成的阴影。由于矿产开采过程势必改变原有稳定的矿藏条件,改变了当地的地质环境,而由于人为的采矿活动改变了地质环境所引起或诱发的灾害被称为矿山地质灾害。最常用的地质灾害分类,常常是以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和成因关系来分类。

1 岩土圈层形变灾害

这部分矿山地质灾害是由于采矿活动改变了矿区的地质环境,导致地区地下和地表岩土圈层形变,进而引发的灾难性后果。

1.1 诱发性地震 矿震是由于井下采矿活动导致地层应力突然释放而引起的一种动力现象,是与采矿活动伴生的地质灾害。由于采矿活动致使岩土圈层结构性失衡,这种失衡状态反映在岩土圈层内部就是地震与断层错位。短时间的断层剧烈错位容易产生诱发性地震。由于人为地质改变而诱发的浅源性地震,深度小,危害和破坏力却十分巨大。小震级的地震,就可能致使井下和地表岩土圈层的剧烈改变,从而对建筑物、地表结构造成危害。

1.2 断层错位 断层错位也是圈层结构性失衡的一种表现,不过由于断层错位具有缓发性,能量在缓慢积聚,短时间内不易被测量和察觉。但是,可以预见,随着开采活动的不断进行,矿脉被采空后,断层积聚能量会在短时间释放,终究会造成巨大的危害,这种灾害对矿山及周边地质环境的破坏力也十分巨大。

1.3 地面圈层形变 地下岩土圈层的形变,往往导致地表岩土圈层下陷、沉降、开裂等,进而引发危害性巨大的矿山地质灾害。例如,矿山地面和采空区塌陷、矿区地面沉降,地面开裂。一般的矿区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井巷开采的矿山地区。矿脉埋藏较浅,矿区地面平缓,地面塌陷与沉降的现象较为常见。而矿脉埋藏深、距地表较远的开采区,如果不能及时回填矿渣,就有可能发生大面积塌陷,地面塌陷、沉降和开裂不仅可破坏水土、建筑物,还可能毁坏道路、水库等公共资源与建筑,造成更大的危害。

1.4 斜坡岩土体运动 这一类灾害是由于采矿区地质边坡或地表断层边缘结构不稳造成的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例如采矿边坡失稳,常常会造成边坡岩土滑坡,岩崩等灾难,泥土边坡在雨后形成流动性土体,形成灾害性泥石流等。这些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造成的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等形成不稳定结构。这一类型矿山地质灾害多发生在露天开采或掘坑开采矿山。这种灾害常常瞬时发生,但造成结果危害性更大,如矿山山崩,往往使矿产毁于一旦,造成人员大量伤亡,危害极大。

1.5 矿坑工程灾害 不合理的矿山开采手段与落后的开采方式,常会造成矿山地下工程灾害事故的发生,如洞井塌方、冒顶、岩爆等。这些灾害均是因为矿井、矿坑内的岩土圈层发生地壳应力变化,而导致岩层、土层应力突然释放,导致大量岩石、碎屑,并向坑井内突进,给矿井开采带来危害,危急矿工安全并造成财产损失。例如坑内岩爆就是因矿坑周边和顶底板围岩,在受到巨大的岩石圈层应力作用状况下,一旦因采掘面不能维持平衡,即有可能产生岩石圈层应力突然释放,导致岩石破裂迸裂,并向坑内大量喷射、爆散,从而给矿山带来毁灭性灾难。

1.6 采空区塌陷 矿山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陷影响的范围大,对土地的破坏严重。当地下矿层被采出之后,采空区的顶板岩层在自身重力和其上覆岩层的压力作用下,产生向下的弯曲和移动。当顶板岩层内部所形成的拉张应力超过该层岩层的抗拉强度极限时,直接顶板首先发生断裂和破碎并相继冒落。接着是上覆岩层相继向下弯曲、移动,进而发生断裂。随着采矿工作面向前推进,受到影响的岩层范围也不断扩大。当矿层开采的范围扩大到某一时刻,在地表就会形成一个比采空区大得多的塌陷盆地,从而危及地表的各种建筑物和农田等。

1.7 泥石流 矿山开采中乱采滥挖,随意丢弃废土废石及植被破坏等都可能导致泥石流的发生或加大原有泥石流的规模和暴发频率。矿山开采后的松散碎屑堆积物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碎屑物源。在一定的地形地貌条件下,特定的水动力来源则会激发山体滑坡,然后快速转化为高速流动。堆积物能否发生位移,决定斜坡上物体的静力平衡是否破坏。一般堆积物堆积于斜坡上,在其自重作用下产生垂直坡面的正压力和沿斜坡向下运动的分力及下滑起动力,由于堆积体与斜坡地面之间产生抗滑动的摩擦力,及抗滑动的抗剪强度。当下滑起动力小于临界起动力时,堆积物处于稳定状态,当下滑起动力等于临界起动力时,堆积物处于临界平衡状态。当下滑起动力大于临界起动力时,极限平衡被破坏,堆积物快速向下滑动,在暴雨的激发条件下形成泥石流。

2 地下水位异变灾害

矿山开采过程中,深层开采有时会破坏地下水自由潜水层或承压含水层的结构稳定性,进而引起地下水位和矿山地质环境的改变,造成灾害性后果。

2.1 异变灾害 矿坑、矿井突水、涌水是最常见的矿山灾害之一。由于地下水位的短时间迅速改变,致使矿坑突然进水。这种矿山地质灾害突发性强、规模大,导致后果也十分严重。采矿过程中常因对矿坑涌水量的排空速度估计不足,采掘过程中穿透隔水断层,或者骤遇蓄水溶洞、暗河,导致地下水大量涌人,造成坑井被水淹没,人员伤亡或其他严重灾难性后果。

2.2 坑内涌浆 坑内涌砂是矿坑突水的伴生灾害,当矿坑采掘过程中遭遇富含泥沙的蓄水层或溶洞,突破隔水层后,泥沙和岩屑随水一起涌入矿坑,造成涌浆灾害。另外一些透水断层和潜水层也常会因为断层错位,夹杂沉积物下漏涌人坑内,其结果是使矿坑被泥浆阻塞,设备和开采人员被泥沙掩埋,致使矿山遭受灾难性后果。

2.3 水土流失问题 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渣、土等松散堆积物。因其结构疏松,孔隙度大,在雨滴的打击和水流的动力作用下,渣土颗粒质量不足以抵抗水流动力而发生位移运动,形成水土流失。

2.4 水、土污染问题突出 多年来因矿山开采、加工及“三废”不合理排放已使许多矿区周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尤其以一些采金、铁、硼、硫化物等小选矿厂和煤矿开采对周围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的污染现象最为普遍。这类厂多将废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河水污染,汛期河水漫溢又造成耕地污染。

3 矿山环境化学污染灾害

3.1 尾库、场库灾害 许多矿山开采,都伴随着矿场与尾矿库的存在。场库失稳主要是由于尾矿坝体不能承受压力决堤后形成泥石流造成巨大的危害。尾矿库溃坝常常因为坝体稳定性在日益增加的压力,或因废矿液溢出,坝体管涌而发生决堤。尾矿溃堤给矿区人民生产生活都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性后果,同时也会给当地水土环境造成污染和长期危害。

3.2 水土环境污染 矿山开采,矿坑地下水、选矿、冶炼污水、尾矿渗漏水等,都会造成矿区水源与地下水的污染,同时废液中的重金属污染元素、有毒有害元素的存在,也会长期存留在土壤中,形成持久性的环境灾害。矿业废水量大,多数来不及处理,直接被无序排放进入环境水体,直接或间接造成区域性水土环境污染,致使矿区地表水、地下水源、农田遭受长期污染。这种危害性常常是潜在性的,其危害性更大。

4 结论

综上所述,矿山地质灾害由于时空特点与产生条件各有特点,随着矿山地质勘查的手段逐步应用,应采取有力的防治措施,才能防止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根据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特点,有些矿山地质灾害能从主观上加以预防,有些地质灾害由自然诱因引起,不可能有效预防。因此制定具体的防治手段,开发与应用先进的信息化、地球物理勘查手段、地球化学勘查手段,对矿山地质进行严密监视,对可能发生的潜在灾害施行实时监测、动态监测,建立矿山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实现矿山地质与环境生态动态跟踪与管理体系,避免重大人员财产损失。加强矿坑、矿井边坡设计,进行边坡监测,稳固边坡地质构造,开挖后如果出现开裂变形,及时做地质勘察,并做好预防措施。合理建设尾矿矿坝,形成稳定矿场与尾矿库,降低滑坡和塌方风险。对于坑道开采,在坑道内一定要做好支护,做到边开采边支护,防止因矿顶坍塌、冒顶等产生的危害,尤其上方有住户处要预防引起上部地面开裂,同时做好坑道的排水设计,以防因矿坑涌水造成危害。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多,引发因素多样,不同类型的矿山地质灾害有着不同的形成机制和表现形式。针对不同矿区的地质环境特点,选择适当的矿山开采方案,并进行积极的地质灾害勘查方法,做到将灾害消灭在萌芽期。

参考文献:

[1]李毅,李蘅,张静.我国矿山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和勘查防治方法[J].矿产与地质,2004(01).

[2]林芳,郭守权.浅析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5).

[3]刘飞.魏强.浅议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J].价值工程,2011(06).

第二篇:矿山地质灾害事故统计分析及对策

摘 要:矿山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的一个重要分支, 近年来我国金属矿山地质灾害问题有明显上升的势头。目前,我国矿山地质灾害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潜在灾害隐患突出,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矿山开采方式相关等特点。提出了针对矿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表塌陷和地裂缝等的防治措施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矿山环境,为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障。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Abstract: Mine geology disaster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geology disaster, in recent years, the problem of metal mine geological disasters have obvious rising momentum. At present, our country has a variety of mine geology hazard, widely distributed, great influence, highlight the potential hazard, the type of mine geology hazard associated with mining way, etc. Proposed in view of the mine collapse, landslide, debris flow, surface subsidence and ground crack prevention measures of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use of resources, protecting mine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mining. Key words: Mining,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1 概 况

我国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造成损失严重。矿山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的重要一个分支,是人类开采矿山而直接诱发的人为地质灾害。我国矿产资源丰富矿种齐全,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各类非油气矿山企业126695处,开采矿种193种,其中能源矿山企业23901处,金属矿山企业10116处,非金属矿山企业92678处。在世界资

第 1 页 共 7 页 源短缺的新形势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矿山的不断开采,有色金属资源将出现逐渐枯竭的局面,矿山开采逐步向边远、深部和浅部三下难采矿体发展,由开采带来的地压和地质灾害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开采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导致矿山开采环境不断恶化。近年来,频繁的不合理的矿业活动破坏了矿区土地资源、诱发了地质灾害、污染了矿区环境严重威胁着矿山的正常生产和人居生存环境的安全,影响了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2矿山地质灾害事故统计

中国矿山开采方式大部分为井下开采,煤矿山的98%和金属矿山的73%均为井下开采,不同的开采方式诱发的地质灾害数量差别较大。井下开采诱发的地质灾害数量是露天开采诱发量的6倍,二者分别为9385起和1483起"。井下开采造成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地面塌陷、地裂缝、其次是由地面塌陷、地裂缝引起的地面变形进而诱发的山体开裂,继而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露天开采诱发的灾害类型则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表 1)。因此,井下开采要预防地面塌陷的发生,露天开采需预防崩滑流的发生。随着矿业开发强度的不断加大,矿山地质灾害仍呈现高发的态势,潜在的致灾隐患依然十分严重$因此矿山地质灾害的监测、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表1 全国矿山不同开采方式地质灾害发生次数

3 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第 2 页 共 7 页 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形式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表塌陷和地裂缝等。

3.1崩塌灾害

采用空场法、留矿法、崩落法等开采的地下矿山往往在井下形成巨大的采空区和崩落空区,这种空区达到一定的规模就会产生大面积采空区崩塌,若处理不当,则会造成重大灾害。其次,大面积采空区的存在,是诱发大面积采空区崩塌的隐患。

3.2滑坡灾害

滑坡灾害是地质灾害中最为广泛的一种,是露天矿山最常见的工程地质灾害。它也是发生频度最高、对露天矿山安全影响最大的灾害。在山坡特别是陡峻山坡下部进行地下开采,一般会造成山体滑落、滚石、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此类地质灾害会对山坡下的村庄、河流、道路等造成重大灾害。

3.3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灾害在露天矿和地下矿山均会发生。露天矿山,因雨季的滑坡、山体崩塌都可能形成泥石流,并冲进露天矿坑,造成重大灾害。在地下矿山,特别是采用崩落法开采的矿山,当崩落范围贯通地表时,地表泥石和水极易从崩落通道涌入地下采场作业面而形成泥石流。由于地下采场作业面狭小,泥石流一旦形成,其破坏性是可想而知的

3.4地表塌陷灾害

矿山塌陷是在矿山经过大量回采形成较大空区后,由于顶板岩体物理力学性能改变而引发的顶板冒落,直至地表形成塌陷坑,由此而引起的空气冲击,地表塌陷对相应人员、设备、建构筑物等的危害。在允许地表崩落的大中型矿山,这种自然冒落及塌陷属正常现象,在采的技术措施得当的情况下,不会造成灾害性后果,但如果有空区而不加治理或采取相应措施,则会由于突发冒落或塌陷而造成严重的塌陷灾害。

3.5地裂缝灾害

地裂缝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地质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

第 3 页 共 7 页 的地区时,便可成为一种地质灾害。地裂缝的形成是指强烈地震时因地下断层错动使岩层发生位移或错动,并在地面上形成断裂,其走向和地下断裂带一致,规模大,常呈带状分布。

4、矿山地质灾害事故统计分析及对策

4.1崩塌的治理

(1)覆盖层保护措施。覆盖层保护措施重点是覆盖层的形成方式,主要为人工放顶、诱导放顶、利用时间与围岩不稳的关系自然形成、留矿石垫层等方式. (2)顶板监控措施。顶板监控措施一般有地震埋设测数,用水准仪、经纬仪等仪器定期观测地表移位变化,地下收敛、应力测量,埋设地音仪等多种手段进行监控。

(3)隔绝措施。隔绝措施主要是确保空区顶板塌冒中,预防空区气流冲击其他生产工程而设置的,主要是将所有与采空区的井、巷工程进行有效封堵,其方式一般有钢筋水泥封堵、巷道崩落废石封堵、浆砌片石封堵、沙袋封堵等。

(4)地表界桩圈定措施。根据采空区实际状况,圈定地表可能塌陷的范围,并用界桩进行圈定,用以警示过往行人等。特别是上部有人员居住或有其他建构筑物的部位应限期迁出,以确保地表塌陷时的安全,邢台市连片塌陷时的人员伤亡就有此部分。

(5)矿柱隔离措施。有条件的矿山也可采用矿柱隔离措施,所留矿柱可在空区安全塌陷后进行回采。

4.2滑坡的治理

已经发生过的滑坡灾害,可采用清理废土石和危岩以恢复场地,或者修筑拦挡工程和排水工程防止形成新的地质灾害隐患;潜在的崩塌、滑坡灾害,可采用削坡减荷、锚固、抗滑、支挡、排水、截水等工程措施进行边坡加固,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第 4 页 共 7 页 4.3泥石流的治理

矿山泥石流具有源地集中,松散固体物质充足,破坏和淤埋能力很 强的特点。对其防治首先应纳入矿山建设总体规划中,主要是合理选择好排土场,并在建设阶段列出泥石流防治工程项目,在基建和采矿过程中根据需要分期分批实施,以防止泥石流灾害;选择恰当的采矿方式并选择好排土场类型。在治理措施方面,应在整个泥石流流域内,采用蓄水、拦挡、改土、排导和造林等多种措施。上游采用蓄水和引水隧洞等措施。将上游清水水流引走,使水流与松散堆积体脱离接触,以避免泥石流的形成,并修建拦挡坝,以拦截形成泥石流体的物质来源。下游采用排导工程,包括排导沟等措施,将泥石流安全地排入大河,或堆积于堆积扇下部,以保护下游地区的公路、村镇或农田的安全。

4.4地表塌陷的治理

(1)全部充填采空区支撑覆岩,以彻底消除地基沉陷隐患。充填法可分:干石充填法、尾砂充填法、胶结充填法、注浆充填、水力充填等。其中,以注浆法应用最广泛、效果最好。

(2)局部支撑覆岩或地面构筑物,减小采空区空间跨度,防止顶板垮落。常用的方法有注浆柱、井下砌墩柱和大直径钻孔桩柱或直接采用桩基法等。 (3)注浆加固和强化采空区围岩结构,充填采动覆岩断裂带和弯曲带岩土体离层、裂缝,使之形成一个刚度大、整体性好的岩板结构,有效抵抗老采空区塌陷向上发展,使地表只产生相对均衡的沉陷,以保证地表构筑物的安全。

(4)采取措施,释放老采空区的沉降潜力法,在采空区地表未利用前,采取强制措施加速老采空区活化和覆岩沉陷过程,消除对地表安全有较大威胁的地下空洞。在沉陷基本稳定后再开发利用地表土地。常用方法有崩落法、堆载预压法、高能强夯法和水诱导沉降法等。

4.5地裂缝的治理

由于地裂缝活动对建筑物破坏的难以抵御性,地裂缝灾害防治主要以避让为主,其关键是合理避让距离的确定。根据地裂缝两侧短水准剖面监测资

第 5 页 共 7 页 料分析以及其它地裂缝勘测研究成果确定的避让原则,要进行详细的地裂缝场地勘察,确定主、次裂缝准确位置,确定合适的避让距离和选择必要的建筑结构。

5. 结 语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态势良好,矿业经济也随之增长。现在我国国民经济将进入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将不断增长,矿山环境压力将不断增大,资源安全开发问题将更加突出。对矿山实际情况,对新老矿山进行安全评估、整治和技术改造,将有利于安全文明生产。在国家取消非法民采,矿山开采逐步规范的形势下,地质灾害问题将有望得到全面解决。

参 考 文 献

[1]何 芳、徐友宁、乔 冈、陈华清、刘瑞平。中国矿山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地质通报》2012.3 [2]刘宏俊。榆林安全生产与应急预警系统工程技术研究。2009.6 [3]邓志雄,等.面临新世纪的中国有色矿山.第六界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 [4]何 芳、徐友宁,、陈华清,、张江华。西北地区矿山地质灾害的现状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地质通报》2008.8 [5]闫荣荣、张雪梅。我国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投融资多元化模式探索《中国矿业》2010.12 [6]魏东岩。矿山地质灾害分析。《化工矿产地质》2003.6 [7]杜 娟。单体滑坡灾害风险评价研究。2012.3 [8]任军旗、郑群有、方茜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8第三期

[9]陈爱钦。矿山常见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中国锰业》2007.2 [10]韩伟民、章 光、王力庆、陶雪芬。矿山地质灾害的预警系统研究。《现代矿业》2010.5 [11]程伯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4.10 [12]段青梅、原聪明等。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灾害及防治《自然灾害学报》 2006, 4 [13]严 韬、严学清。矿山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对策研究。《采矿技术》2009.11 [14]秦定明。矿山地质灾害分析及防治。《中国矿山工程》2009.4 [15]李毅、李蘅、张静。我国矿山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和勘查防治方法。《矿产与地质》2004.01.

第 6 页 共 7 页 [16]闷国杰。矿山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探讨。《中国矿业》2004.3.

第 7 页 共 7 页

第三篇:某土质边坡地质灾害分析及治理措施要点

[摘要]通过调查分析某土质边坡工程地质特点,阐明其稳定性影响要点。

[关键词]土质边坡 稳定性影响要点

[中图分类号] U213.1+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7-292-2

1工程概况

该边坡为修建房屋、景观道路开挖形成的人工边坡。边坡总长度约150m,坡高一般3~24m;总体1~2级放坡;人工边坡坡度较陡,一般60~85°;除局部坡脚采用挡土墙或围墙防护外,大部分坡体尚未采取工程支护措施。目前该人工边坡局部已发生数处崩滑失稳现象;崩滑点位于坡体中、上部,植被不太发育,规模均较小。虽然,该人工边坡失稳尚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经济财产损失,但该坡体开挖坡度较陡,若不及时治理较易引发进一步的崩塌或滑坡。

2工程地质条件

2.1岩土分层及其特征

岩土层按其地质年代和成因类型自上而下可划分为坡积层(Qdl)、残积层(Qel)和基岩(Z)三部分,基岩为震旦系片麻岩。各岩土层的分布和特征分述如下:

2.1.1坡积层(Qdl,层号“1”)

土性为粉质粘土,呈灰黄、浅红等色,稍湿,硬塑状为主,土质较均匀,粘性一般,局部含砾砂。厚度为1.2~4.9m,平均2.63m。

2.1.2残积层(Qel,层号“2”)

该层由片麻岩风化残积而成,土性主要为砂质粘性土,呈褐黄、褐紫、灰褐、灰白等色,稍湿,硬塑状,粘性一般,遇水可软化崩解,含较多石英颗粒。厚度为2.1~3.1m,平均2.47m。

2.1.3基岩(Z,层号“3”)

按岩石的风化程度可划分为全风化、强风化和中风化三个风化岩层,各岩层的分布及特征描述如下:

(1)全风化片麻岩(3-1层):呈灰白、灰褐、褐黄、褐红等色,岩石风化强烈,呈坚硬土状,土芯手捻具砂感,含较多石英颗粒,岩芯遇水易软化崩解。层厚2.4~5.2m,平均4.32m。

(2)强风化片麻岩(3-2层):呈褐黄、灰白、灰褐等色,岩石风化强烈,呈半岩半土状、土夹碎块状,手折易断,遇水易软化崩解,碎岩块易击碎。厚度3.1~19.7m,平均13.51m。

(3)中风化片麻岩(3-3层):呈灰、灰褐、褐黄等色,变余结构,块状构造,裂隙较发育,岩芯呈短柱、块状,敲击声稍哑。揭露厚度为1.0~3.5m,平均2.44m。

2.2坡体地下水性质

本场地8个钻孔在钻孔深度范围内均为干孔。通过对地质环境条件及附近坡脚地下水出露特征等因素分析,预计边坡稳定地下水位多数低于人工边坡坡脚,地下水主要汇集于附近沟谷谷底一带,由此表明勘查坡体的旱季静止地下水位埋深较大,在坡脚埋深一般约3~5m,坡顶埋深可达30m。

区内边坡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及排泄、补给方式关系密切,由于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而每年的4~9月为本区的雨季,大气降水丰沛,故这期间水位将明显抬升,而在冬季因降水减少地下水位随之下降。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分析,勘查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相对较大,稳定水位年变幅一般为2~4m。

2.3不良地质条件

主要不良工程地质条件为孤石局部发育。该区孤石发育于坡体中,而边坡坡度较陡,且距离坡脚民居、道路较近,对坡脚建筑和人员的潜在威胁较大。特别是台风暴雨期间,在雨水冲刷作用下,孤石周围土体会发生塑性变形或失稳,从而形成崩滑隐患或导致发生孤石滚落现象,直接威胁坡脚建筑和人员生命安全。另一方面,孤石发育于边坡中,加大了坡体自重,增加了坡体发生崩滑失稳的可能。

3边坡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该边坡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如下:

3.1坡形因素

该边坡主要为一~二级放坡,除边坡中段一级坡脚采用浆砌块石挡墙和围墙防护外,其余大部分坡面多未采取工程措施防护;而开挖坡度较陡,一般60~80°,不利于坡体稳定。

3.2岩土体的水理性能

构成坡体的岩土体主要为坡残积土、全~强风化片麻岩,总体属土质边坡,这些岩土体的水理性能较差,遇水易软化崩解,对高陡边坡的稳定性不利。另外,边坡的主要岩土体虽然具有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的特点,但同时具有孔隙率较大、粘性较差和遇水容易软化崩解的特性。这种类型的人工边坡在旱季期间稳定性通常较好,但雨季期间,坡体由于长时间受水浸润将造成重度增大、抗剪强度降低,从而降低边坡的稳定性,因此,坡体岩土体水理性能较差是本区边坡失稳的主要内因。

3.3孤石

该边坡局部发育孤石。孤石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坡面岩土体中若夹有孤石,则会造成边坡体自重加大,孤石在自重力作用下容易发生滚落,由此导致边坡出现失稳现象。此外,孤石与周围土体的接触界面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渗透作用,同样不利于坡体的稳定。

3.4气象因素

勘查区雨季长,雨量充沛,降雨集中,多年平均降水量1774mm,年最大降雨量为2864.7mm。故雨季连续暴雨将是边坡失稳的主要触发因素。

3.5水文地质条件

本区为低丘陵区,有利于地下水的排泄,但因大气降水集中,因此造成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较大,主要表现为旱季丘顶无水(埋深较大),潜水面位于坡脚附近,雨季潜水面则明显抬升。潜水面的抬升将明显改变边坡土体的应力状态。地下水位线以下土体的孔隙水压力增加,从而降低其有效应力,而地下水位线以上的土体则不受水的影响。随着有效应力的减小,一方面因作用于潜在破坏面上的法向应力降低而导致其抗剪强度降低,另一方面也会使土体本身的强度降低。此外,雨季期间降水入渗量增加,地下水径流增强,土体残留结构面中的细小颗粒流失量加大,从而降低土体抗剪强度,诱发边坡失稳。

4边坡稳定性计算

该边坡总体属土质边坡,根据坡体条件,选用刚体极限平衡法中瑞典条分法和Bishop法来计算边坡的稳定性。计算参数见表1,计算结果见表2。

根据计算结果,勘查边坡3―3’、4―4’剖面所属坡段属于欠稳定,需重点加固防护;1―1’、2―2’剖面所属坡段属于稳定状态,可进行一般防护。

5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根据该边坡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有关防治方案的可考虑以下几种:

(1)方案一:采用“削坡+挡土墙+截排水”;

(2)方案二:采用“锚杆(索)+格构梁+截排水”。

方案一适合于稳定性好的坡段,其目的主要是防治边坡表层出现小型崩塌,其中对于坡高较大、坡度较陡的坡段,应分级放坡,挡墙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对于坡高较小的地段,可采用浆砌块石挡墙或片石骨架护面。方案二是针对边坡稳定性为欠稳定的坡段,防治目的是边坡潜在出现较大范围滑坡。

参考文献

[1] GB 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

[2] 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

[3] GB 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

[4] DZ/T 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第四篇:xxx地质灾害201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政发[2012]42号

钟山乡201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各村(居)委会、乡直有关部门: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2012年度我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损失,有效预防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云南省地质地质灾害处置规定》及罗平县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要求,结合我乡地质灾害现状,制定本方案。

一、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一)地质灾害类型和分布特征

我乡共排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16处,涉及8个村委会16个自然村。其中岩石崩塌1处(白蛋村);滑坡15处(双洞、大寨、中村、张家冲、白儿、坡上、黄小寨、

徐小寨、莫小寨、旧屋居、乃格沙、上摸朗、下摸朗、洒坡、中寨)

(二)2012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1)降雨趋势预测。根据气象部门资料分析,2012年罗平境内降雨量将恢复到每年1700-1800mm,大致出现在5—8月份,降雨量较为集中,多大雨或暴雨,易产生局部洪涝,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月份。

(2)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地质灾害主要发生于汛期5—10月份,为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工程诱发灾害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

二、防治原则和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切实贯彻“以预防滑坡泥石流为主、以预测预报为主、以灾前避让为主”的三为主方针,从乡情、灾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着重解决我乡地质灾害防治中的突出问题。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县的支持,认真开展群测群防工作,建立层层负责、汛期值班、险情巡查、灾情速报四项制度,落实简易观测、灾前报警、紧急避让三条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重点防范期

我乡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发生时集中、、成灾频率 2

高、破坏性大、危害严重的特点。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为主。发生时间多为5~10月。因此,确定5—10月为全乡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按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统一部署,逐步落实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地质灾害信息建设、重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及监测预报示范区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加强地质灾害科普与防灾教育,加强重点区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

(一)强化管理措施

1.加强领导,建立机构。乡政府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全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成人员为:

组 长:毛 莉(乡长) 副组长:王玉林(副乡长) 马宝林(乡党政办常务副主任) 王 专(国土资源管理所所长) 成 员: 张家堃(中心学校校长) 世家柱(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 陈进忠(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副主任) 唐文山(财政所所长) 3

喻道鹏(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 庞凌夫(卫生院院长) 李成章(国土和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 陈云法(国土和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乡国土所,王专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人员根据工作需要从成员单位抽调组成,同时承担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负责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的应急调查、评价、趋势分析,科学提出防治建议,为领导小组决策提供依据。

各村(居)委会要相应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并根据各灾害隐患点的实际情况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全面负责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

2、各类工程可能诱发地质灾害时,要坚持“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工程建设时应避免开挖边坡过陡、过高,并及时进行边坡防护,严禁将工程废土、采矿废石、废渣随意堆放。严格控制大于25度的陡坡开垦耕作。

3、认真做好辖区内地质灾害巡查工作,特别要重视做好汛期前的排查,汛期中的巡查,汛期后的检查等工作,发现隐患和险情要及时报告,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应急处置措施。

(二)搬迁避让措施

由于地质灾害易发区自然环境恶劣,地质灾害治理难度和投资均较大,因此,对地质灾害的危害一般应尽量采取避让方式。一是工程建设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二是居住于相对不稳定的地质灾害点上的居民,在汛期或遇暴雨时,撤离危险区暂时躲避;三是居住在治理难度大或投资大的不稳定的地质灾害体上的居民和单位,要采用搬迁避让的方式避免地质灾害的危害。 (三)监测预警措施

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是预防地质灾害发生或减少地质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目前监测人员专业知识普遍不强,制度也不健全。要加强对监测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制定灾害点监测标准,并制定相关制度,确保灾害发生时能提供准确的信息,为政府指导抢险救灾提供正确的依据。

(四)应急措施

根据《云南省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曲靖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钟山乡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并按照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分级,建立预防和预警机制,开展应急调查,切实做好应急响应和应急保障等工作,增强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的处置能力。

(五)加强对地质灾害的宣传(农村居民建房选址、工程建设及其他)

七、落实地质灾害监测、预防责任

地质灾害动态监测就是对地质灾害体变形破坏状况及其宏观前兆随时间变化进行监测。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有比较明显的征兆,通过加强监测和预报,可有效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地质灾害防治实行分级管理,属地为主,即灾害点有主管部门的由主管部门负责;灾害点没有主管部门,但属人为诱发或有受益人的,由诱发者或受益人负责;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由所属村委会履行监管责任。各灾害点要落实监测对象和监测责任人,各村(居)委会、国土所要加强对监测员的管理。各监测预防责任人在汛期要增加监测次数并加强灾害体变形破坏过程前兆特征(如地声、泉水变浑、泉水干涸、裂缝扩张、醉汉林出现等现象)巡查,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危险体的变形发展趋势,作出准确预报。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应及时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予以公告,并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边界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各村(居)委会和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确保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O一二年二月二十日

主题词:地质灾害 防治工作方案 通知 抄 报:县政府。

抄 送:乡党委,人大,纪委,县国土局。 共印(27份) 钟山乡党政办公室 2012年2月27日印发

第五篇:地质灾害与地质构造关系浅析

湖南省长沙市地质灾害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摘要:长沙市是湖南省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之一。地质灾害不仅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而且对当地的投资环境乃至社会的持续发展都构成威胁。长沙位于湘江和浏阳河交汇的河谷阶地,周围为地势较高的山丘,其地形属于盆地,经过漫长的地质变化,形成了一些明显的地貌特征,同时也形成了一些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等)发生的地质条件。

关键词:地质灾害;地貌特征;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地质条件。

前言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城市的建设需要防止地质灾害的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也需要避免受地质灾害的危害,因此我们应知道引起这些地质灾害的地质因素,以更好的预防潜在的地质灾害。

1. 滑坡形成的地质条件:

定义: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流水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滑坡形成的前兆有:滑坡前缘坡脚处,岩土体出现上隆或凸起现象,并形成放射状裂缝;滑坡后缘出现张性裂缝,并迅速扩展;滑坡体周围岩土体出现松弛和小型坍滑现象;地表及深部岩石发生开裂或被剪切挤压有时还发生异常声响等。 (1) 岩土地质类型

长沙市东北侧为花岗岩低山丘陵地带,地表发育的土壤多为沙土,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低,在水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化的松散覆盖层是产生滑坡的内在物质基础。岩石力学强度较弱与较坚硬岩层互层结构的碎屑岩组亦有利于滑坡的形成。 (2) 地形地貌

相对高差大,山体坡脚陡,特别是在斜坡向于岩层结构面倾向一致时易于滑坡的形成。长沙位于湘江和浏阳河交汇的河谷阶地,周围为地势较高的山丘,其地形属于盆地,较易于滑坡的形成。

(3) 地下水作用

地下水可以使岩土软化,降低岩土的抗剪和黏结强度。长沙市常年降水丰沛,地下含有丰富的地下水,这就为滑坡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2. 泥石流形成的地质条件

定义:泥石流是山区界于夹沙水流与滑坡体之间的固液气混合液体。它既不同于夹沙水流,又不同于滑坡体,但同时兼有夹沙水流和滑坡体的某些特征的特殊流体。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有:沟内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动植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时内有大量的水源。这三个条件主要是由地貌、地质、气候、水文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有机组合形成的。长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春末夏初多雨,河流纵横,水源充足。群山环绕,以岳麓山为代表的群山为泥石流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地貌基础。因此在多雨期,松散的山坡就可能形成泥石流。

3. 形成岩溶地面塌陷的地质条件

定义:岩溶地面塌陷是指覆盖在溶蚀洞穴之上的松散土体,在外动力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突发性地面变形破坏,其结果多形成圆锥形塌陷坑。形成岩溶地面塌陷的前兆:井、泉的异常变化:如井、泉水位的骤然升、降,水色突然浑浊或翻砂、冒气。这些现象反映岩溶地下水动力条件自然发生急剧改变,从而为塌陷作用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地面变形:如地面出现环状裂缝并不断扩展,产生局部的地鼓或下沉现象。它们一般是土洞扩展达到一定规模后其顶板已接近极限平衡状态的现象,这时地面已处于临近塌陷的危险状态。

岩溶地面塌陷是地面变形破坏的主要类型,多发生于碳酸盐岩、钙质碎屑岩和盐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激发塌陷活动的直接诱因除降雨、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因素外,往往与抽水、排水、蓄水和其他工程活动等人为因素密切相关,而后者往往规模大、突发性强、危害也就大。岩溶地面塌陷发现于碳酸盐岩分布区,其形成受到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湘西地区分布着大面积的碳酸盐岩,因此也是岩溶地面塌陷较发育的地区。长沙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城市建设,各种工程项目给长沙的土地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人类的活动规模巨大,再加上原有的一些地质条件,岩溶地面塌陷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 商真平 魏玉虎等著,滑坡防治技术理论探讨与工程实践,黄河水利出版社,第一章2—6页;

【2】 科学之友,第503期 2012年4月(上旬刊)16—17页; 【3】 程星著,岩溶塌陷机理及其预测与评价研究,地质出版社;

【4】 王裕宜 詹钱登等著,泥石流体结构和流变特性,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章1—4页;

【5】 孙文盛等编,城市地质,2012 第7卷 第一期;

上一篇:德育校长述职范文下一篇:地灾学习感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