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2023-03-18

无论我们从事何种工作,都会面临一定的任务,而要更好的完成任务,拟定工作计划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书写工作计划有哪些要求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五下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五下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五下

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

2008——2009学年下

一、指导思想:

为配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积极推进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适应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迅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特拟定以下计划。

二、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对于课上的要求都能认真的完成,小组实验、研究、调查及制作等都能较好的配合。课堂上他们动手动脑都很积极,一些常规已经养成并且纪律也相对稳定,这些为新课程的学习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继续学习进行研究打下了一定基础。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为三章:留住春天、塑料的功过、我们身边的空气。本册教材既符合当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又力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测量以及评价等活动,进一步学习科学、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体例上大胆创新,在教学内容上敢于突破常规,语言生动活泼,版面图文并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对自然界、对科学的学习兴趣。教材中创设的“信息窗”“他山石”“创新园”等导学栏目,把学生的处主学习、合作研究、激励评价等有机地融为一体,为广大教师和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能量和资源。

四、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3、增强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要求。

4、让学生联系生活与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综合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5、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价值取向,真正地培养既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又具有乐观积极的人文情怀的人,使学生不仅能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而且能认识自己;不仅使自己适应社会,而且能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创新。

五、教学措施

1、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对整个活动操作做到心中有数。

2、努力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时有所创造,有所收获。

3、利用现代化媒体,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

4、善于组织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有互助

共同提高的机会。

5、结合《纲要》领会资源包的设计意图和目的,不要当成学科课程教材不是教资源包或教学生活动,而是参考资源包来开展活动。

6、每一课题要根据当地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灵活取舍,创造性地使用,将新生成的补充到资源包中。

7、在教学中,可参考资源包的活动与形式,再结合本校当地资源状况拓展与调整,将资源包校本化实施。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章留住春天

寻找不一样的春天

巧手留春灵

研究春天

第二章塑料的功过

常见的塑料制品

塑料废弃物的调查

治理白色污染刻不容缓

白色垃圾的妙用

变废为定小能人

第三章我们身边的空气

空气层

探索空气的性质

探索空气的利用

利用空气的性质设计和制作3课时3课时4课时2课时4课时3课时3课时3课时3课时4课时4课时3课时

2009-02-10

第二篇:五下语文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反思

这篇老舍的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作家老舍随着场景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情感也在变化着。但贯穿全文的是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与留恋之情。这种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是多么美妙的景象。我课前就收集了许多优美的草原图片和音乐,朗诵,要为这第一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是今天电教设备居然用不了,精心准备的图片完全没派上用场。在这样一篇草原风景描写名篇的课上,如何再现那美妙的图景?我有点不知所措了。但是,出乎我的意料,孩子们深情的朗诵,丰富的想象,把他们的老师带进了一个美妙的世界,这一切比我所准备的图片视野更辽阔,美得更极致。

看来学习这种情景交融的美文,可以没有图片、没有音乐,但是一定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优美的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课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写等方法,融入作者的世界,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今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童年的发现》,备这节课我是费了一番功夫的!为了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的每一个问题,我都问了也上五年级的儿子一遍,看看他比较容易接受哪一种说法。修改了几遍后,又将教案顺了又顺,但是真正上课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几个地方真该好好反思一下。

“梦中飞行”一段,本来想作为朗读训练点,指导学生朗读,可没想到第一个叫起来的同学读得那么好,重点的词语突出,语调优美自然,就是表情也很入迷、到位。但是,我没有利用好这个机会,而是又叫了一个学生,结果读得不及第一个学生好。后来想想真该直接让同学们跟着这位学生练一练,用学生教学生,这不是很好地契机吗?

“他可能还观察过什么?”这个问题,的确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想的也比较精彩,比如:还可能翻来覆去地观察青蛙、猴子怎样上树吃食„„但是,老师只顾赶时间,没有注意引导学生把话说具体。同时,这里也可以引导学生练习说话:你有没有痴迷地想过一个问题或者观察过一种事物?怎样观察的?说一说。这样可能课堂教学的容量更大一些,学生的语言训练也比较及时有效。

课文最后一句话“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往往会遭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学生用结合课文内容和举例两种方法来理解,但是在语言表达上还是不够完整,再则,老师当时也没有及时总结费奥多罗夫乐观的性格特点,老师的教学也显得不够完整。

总之,远远没有理想的效果,看来,教学设计既需要找到关键点,还需要注意一路风景,有花有草,才能有滋有味。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虽然距离我们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文章中的思辩之美能令我们赏心悦耳。

本文主要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一次又一次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一次又一次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事。故事盛赞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高超的语言艺术和智慧。

课文人物对话比较多,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教学中让学生仅仅阅读文本、理解文本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融进文本、内化文本。因此,语言实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显得至关重要。一方面,我在课堂上创设了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选择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过把记者瘾”,先让学生尝试用晏子的思辩方法和语言技巧反驳楚王,然后让学生作为随行小记者采访晏子和楚王,主动参与到语言的实践中来;另一方面,充分的调动学生主动阅读、主动建构、主动创造的激情,通过晏子模仿秀,揣摩人物的心理,模仿人物的语气,进一步加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进一步促进文本语言的内化。 反思这节精品课,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

一、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动作。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课内的采访表演和课外的课本剧表演,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此时课堂上师生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教师只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教学中体现双向互动性。授课中,我设计了多个环节让学生“商量一下”“小组交流” “讨论探究”等,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把交流深入,表达出自己的意见。这样真真切切把口语交际落实于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二、领悟到了晏子语言的巧妙机智

课堂上重点研读三个故事中体现的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教学设计采用的是先拢后收,先果后因,先找后议的方式,意图从教学设计中就能突出本课的教学研读重点,即体会晏子语言的高妙之处。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先找出三次交锋中晏子反驳楚王巧妙语言,学生理解了晏子的话的意思后,我又提出问题:如果是你,当时你会用什么话来回答楚王? 比较一下,你的回答和晏子的回答,哪一种好?为什么?借机引出背景介绍。晏子出使楚国的目的是什么?再追问:你理解晏子为什么这样说话了吗?生答:“采用最直接的方式不好!直接说会伤楚王的自尊,楚王肯定会杀了他,也决不会和齐国联盟。而这样说让人感到晏子很有礼貌。晏子委婉的语言,既不伤楚王的尊严,而且也让楚王感到他的厉害。所以不得不一次次妥协,最后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我接着学生的话,说:“晏子的语言就巧妙在这儿。有时委婉含蓄比正颜厉色更有力量。”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懂得了:礼貌、委婉的语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样的语言才叫真正的语言艺术。

三、选好文章切入点,理解“尊重”的内涵

第二课时的开始我就直奔主题:晏子使楚的结果是什么?学生立刻找到答案: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我抓住课文结尾的一句话:“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进行提问:

1、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的什么?(多数学生回答“口才”)我又巧妙引导孩子作深入思考:仅凭口才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了吗?不,是智慧。那么,晏子的智慧从那体现出来的?抓住了“看了看”“故意笑了笑”“面不改色”三个看似平淡无奇的词大做文章,在大量补充阅读的基础上,渐渐突出了晏子的冷静,勇气,智慧,风度。到这里,孩子们似乎都懂了“尊重”的内涵。

这一环节,我用《狼和小羊》这篇学生都熟悉的童话比较,说明:只有有理有节,不卑不亢是不够的,其结果会和可怜的小羊一样;晏子出使楚国成功,赢得楚王的尊重,不单单是他本身有实力,还因为他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

四、抓住契机,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积累,提升学生的思维。

新课标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因为,语言材料积累的多寡,是语文素养高下的重要指标。

我在课堂上巧妙地让学生进行了积累,当欣赏到第二个故事时,我告诉大家,晏子的话中可以总结出三个成语:“挥汗成雨,摩肩接踵,张袂成阴。并及时对学生说:“把这三个成语赶紧写下来,看谁一边写一边记在心里。(待学生写完。)我问三个成语都形容人多,但哪一个成语的意思现在已发生变化了?学生说:“挥汗如雨”。。当欣赏到第三个故事时,我说:其实晏子的这段话在原文中就一句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然后告诉学生这是句典故,快快背记下来,看看谁将来也能用上这句话。”当我让学生送楚王几句歇后语的时候,学生用上了当天积累板上积累的三则歇后语: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偷鸡不成——蚀把米;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然后我不失时机的说:“其实你们的积累呀,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用场了。”激励学生重视平时的语言积累。

在学生评价晏子凭借智慧和实力赢得尊严之后,我又抛出了一位历史学家的观点:一个人的智慧不能代表国家的智慧,一次外交胜利并不能获得国家永久的尊严。“晏子使楚”与国家真正的尊严无关。”前后桌互相讨论后发表观点,可赞同,可反对,或赞同某一句,不同意某一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求异思维再度被激起, 这种学生个性化思维的争辩如泉水涌动,争辩声此起彼伏,智慧的光芒在课堂上熠熠闪烁。更重要的是,学生有了独立的思考习惯、独立的价值立场,不再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的复制品,而将是自主、开放的思想者。

五、课后拓展延伸,跳出文本,超越课堂

本课我设计了四个开放式作业:1.给齐王发一条短消息,用简短的几句话夸夸我们的齐国大夫晏子。最后写上“小记者某某报道”。

2、 分三组分别表演,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准备拍摄三集电视连续剧)并给出每集电视片片名。片名应该是开放的。

3.收集晏子的其他故事或其他古代外交家机智善辩的故事,语文课上讲给同学、老师听。 4. 如果你对晏子这个历史人物很感兴趣,老师推荐给你们一本书《晏子春秋》,你们会对晏子有更深的了解。

以此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提高练笔能力和表演能力。

反思这节课,不足之处是:我虽然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活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拓展学生的思维,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但是老师的“导”多了点,虽然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学生的活动很多,但学生主动提问,进行质疑,发表见解的机会少了点。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描写的是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是叙事抒情散文。我在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读中启发想象,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学法和写作方法由学生自己发现。

1、多种形式的读。

如在课文结束时,我这样引导:此时此刻,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上几句离别话,然而距离遥远,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呼喊——”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话语:“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学生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这样让他们在体会课文的基础上去感受当时的情景,读出自己的感受,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是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

2、读写结合,深刻领悟。

在学完第三部分后,我让学生看一下,这三个部分在表达方式上有哪些异同。通过比较,学生们发现了这三个段落的结构相同:开头都是祈使句劝蔚朝鲜人民不要再送,中间都是具体的事例,结尾都是直接表达中朝人民感情深厚的反问句。并通过反问句、陈述句的朗读比较,懂得反问句的好处。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血的代价。教学至此,还是不够的,我接着引导:难道志愿军叔叔都没有作出牺牲吗?学生不但引用了书上的例子,还大量引用了课外资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课后小练笔。

如果能在多种形式朗读的基础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背诵,效果会更好。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学时,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课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评价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评价之后,我让学生给每个小故事加上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我都给予了肯定,关键是要求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再让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没有过高的要求,目的是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学生精读课文时,我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先分小组讨论交流,再由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讨论。学生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于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启发学生在课外研究。

这篇课文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军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思考.练习”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美好品质。

回顾这篇课文的教学,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学生。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有些忽略;二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有些多,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第三篇:五下科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 1. 什么叫机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分析,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2.能够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

3.能够在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 2.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

3.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4.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机械是我们创造和使用的,科学在不断发展。 2.为人类祖先知道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 3.勇于探索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道理。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 教学难点: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 教学准备:起子、刀、蔬菜、盒子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问学生提到机械,想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出示一个有螺丝的盒子。

4.问学生,有人可以帮我打开吗? 5.出示起子。

6.出示一根蔬菜,让学生帮忙弄成小片。 7.出示刀。

二.探索和调查

1.师告知,其实刚才我们用的起子、刀就属于机械。 2.出示P2的图,让学生说说,哪些是机械。 3.你觉得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称为机械? 4.出示机械的概念。(降低工作难度) 5.再看P2图,哪些是机械。

6.讲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的概念。

7.请同学说有区分图中的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8.你还知道哪些机械。

9.这些机械大约是在什么年代发明和使用的。 10.讲古人的机械。(P3) 三.回顾和解释

1.回忆家里用过哪些机械? 2.在使用过的机械中,哪些是简单机械,哪些是复杂机械。 板书: 什么叫机械 什么叫机械?

机械的作用有哪些?

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的区别有哪些? 2 怎样移动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利用杠杆进行省力的操作。 2.能够找出杠杆上的支点。

3.能够分析阿基米德用杠杆撬起地球预言的原理。 4.能够通过实验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利用杠杆可以省力。 2.懂得杠杆的特点,了解杠杆省力的原理。 3.知道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2.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重点:能够通过实验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知道杠杆的构成要素。 教学准备:杠杆模型,垫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老师现在要把讲台垫高一点,在每个桌脚的地方放一个木块,谁能帮帮忙,只能一个人来帮忙。

2.由学生来试。(一个人是可以抬起一般教室的讲台的一角的。)

二、探索和调查

老师觉得刚才**同学的办法有点累人了,可以用更省力的办法。 学生用杠杆试。

刚才这位同学使用的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名称啊? 在使用杠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杠杆有哪几个必要的部分组成?

生活中还用过杠杆吗?(结合P5图)

是不是支点越靠前就越省力呢?请同学设计一个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实验。

交流实验、做实验、记录、交流。 是不是用杠杆就一定省力呢?

为什么有的时候还要用费力的杠杆呢?

三、课堂小结

1、看阿基米德的话。

2、如果让你帮阿基米德制作一个杠杆来拖起地,你应该要注意哪些地方? 板书:

怎样移动重物 什么叫杠杆?

杠杆有什么作用?按省力情况可分为哪几类? 3.

斜坡的启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针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能够就斜面角度的大小与用力关系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观察记录结实规律。 3.能够发现斜面的变形及其功能。 4.能够运用斜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斜面也是简单机械,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其组成。 2.知道斜面的变形及其功能

3.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关注身边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重点:知道利用斜面可以省力。 教学难点:发现斜面的角度越小越省力。 教学准备:小车、拉力计、书本、知尺。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出示P6图,把很重的箱子搬上卡车,有的人是用直接抬上去的方法,你能不能想到一个更容易的方法呢?

2.告诉学生这样的方法就叫利用斜面。 二.探索和调查。

1、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斜面的呢?

2、为什么这些地方会用到斜面呢?

3、斜面这种机械能不能帮我们省力呢?要想知道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去做?

4、设计实验。

5、交流、改善实验。

6、动手实验、记录、交流、小结。

7、出示刚才学生使用的两种不同的斜面,问,这两种斜面哪一种更省力呢?(这里所选择的实验一定只能改变一个量。)

8、你觉得影响斜面效率的因素有哪些?

9、讨论。

10、指定实验计划。

11、交流、改善计划。

12、实验、记录、交流、小结。 三.回顾与解释。

1.出示P7图,要想更省力地爬上这座山,你有什么好办法? 2.出示螺丝钉,问,为什么螺丝钉要设计成这样? 板书: 斜坡的启示

斜坡就是一种斜面,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影响斜面作用的因素。

变形斜面——螺旋、S形盘山公路 斜面的应用:滑梯的运用原理。 4. 拧螺丝钉的学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 2.能够通过实验研究轮轴省力的原理。

3.能够寻找出与螺丝刀相同性质的轮轴用具。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轮轴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2.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3.知道轮轴省力的原理。

4.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勇于在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乐于进行探究。 2.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

3.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实验研究轮轴省力的原理。

教学准备:起子、螺丝、测力计、钩码、线、大小不同的圆盘。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认识轮轴。

1.出示P9图,请问选择哪一中起子可以更省力的将螺丝拧进木头?

2.出示门的把手,问学生,为什么要在所的末端放一个比较大的把手呢?如果没有这个大的把手,而是一个很细的把手,那又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呢?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和起子、门把手相类似的机械呢?

1、观察P10图, 4.在图中哪些地方用到轮轴的? 5.讲解轮轴的概念。 二.制作、研究轮轴。

1、同样是起子,同样都可以省力,但不同的起子省力的大小却不同,那么影响轮轴的因素有哪些呢?

2、讨论、交流。

3、如果要证明我们的假设,可以怎样去做呢?

4、设计实验。

5、交流、改善实验。

6、实验、记录、交流、小结。 三.回顾和解释

1、观察P10图。

2、在图中哪些地方用到轮轴的?

3、这些轮轴有什么用途? 板书:

拧螺丝钉的学问 1.轮轴简单机械 2.螺丝刀轮——刀把 轴——刀杆

3.轮轴能省力,轴不变的情况下,轮越大越省力。 4.轮轴的应用:扳手、汽车轮胎、轮盘等。 第五课国旗怎样升上去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能够识别动滑轮和定滑轮。

能够就两种滑轮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设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

知道两种滑轮的作用以及一些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 建立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用途的意识。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滑轮的基本结构,也不知道动、定滑轮的区别。 层次2:知道滑轮的基本结构,但不知道动、定滑轮的区别。 层次3:知道滑轮的基本结构,也知道动、定滑轮的区别。 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设计实验解决问题,也不能选择研究的对象。 层次2:能设计实验解决问题,但不能选择研究的对象。 层次3:能设计实验解决问题,也能选择研究的对象。 教学材料滑轮、铁架台、钩码、线、测力计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集中话题

有谁做过升旗手。 能告诉我,你升旗的时候是向下用力还是向上用力的呢? 为什么向下用里,国旗却会向上走呢? 讲解滑轮的概念。

从学生的身边引入课题。

探索和调查

1、你认为一个滑轮应该有哪些部分构成?

2、出示滑轮,讲解各部分名称。

3、讲解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

4、定滑轮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用力的方向,还能帮我们省力吗?

5、动滑轮又有什么用呢?

6、学生选择研究动滑轮还是定滑轮。

7、讨论实验。

8、交流、改善实验。

9、实验、记录、交流、小结。

10、要想做到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可以怎样做呢?

11、讨论。

12、实验验证。

做为选做。

回顾和解释

1、生活中如果想应用滑轮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觉得必须要有哪些条件,才能比较方便地使用滑轮?

生活中并不是什么地方都很方便使用滑轮,所以这里再讨论一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比较适合用滑轮,比如前面讲到的搬箱子上卡车,就不适合使用。

第六课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过程与方法:

*能够在比较现代自行车与过去自行车的差别中发现自行车的传动方式。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一些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 能够对两种传动方式进行比较。 会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方式。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 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自行车是怎样传动的。 认识玩具和常见机械的传动装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

能够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传动方式。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认识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知道他们的特点和用途。

能够对链条传动和车轮传动进行比较,知道他们的应该范围。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不能比较出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层次2: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不能比较出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层次3: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并能比较出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自己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不能组装简单的链条传动和车轮传动。

层次2: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自己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不能组装简单的链条传动和车轮传动。

层次3: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自己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并能组装简单的链条传动和车轮传动。

教学材料自行车、齿轮、链条、皮尺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集中话题

你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进吗? 交流。

比较两种自行车的差别。 重点观察现代自行车。

让学生交流使自行车向前进的动力来源。 教师讲解部分结构,齿轮、链条。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探索和调查

1、自行车是如何利用齿轮和链条行进的,请学生画出示意图。

2、展示、交流示意图。

3、制作链条传动的模型。

4、展示制作的模型。

5、讲解链条传动的概念。

6、让学生解释,链条传动需要哪些基本构件。

7、让学生说,链条传动的作用。

8、如果没有了条,两个齿轮之间可以构成简单机械吗?

9、出示齿轮传动装置。

10、讲解齿轮传动的构成和名称。

11、比较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区别。

12、观察传动装置的正转和反转。(大轮带小轮和小轮带大轮的区别)

13、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在生活中分别适用于什么地方。

由链条传动过度到齿轮传动。

2、将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建立联系。

回顾和解释

1、研究自行车蹬一脚踏板,后轮转几周。

2、量量自行车车轮转一圈,在地上行进多长距离。

第四篇:人教版五下《匆匆》 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读自悟中懂得时间的来去匆匆。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要珍惜时间。

二、复习古诗 , 谈话激趣: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一首古诗《长歌行》,能背下来吗?这首诗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生:它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2.师:是啊,“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我们今天再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匆匆》,看看朱自清先生要通过它告诉我们些什么呢?请大家翻到79页。先自由读读本课的预习。

板书课题:《匆匆》

3.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些什么,预习要求中我们做什么? (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4.学生交流课外搜集到的有关朱自清先生的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先让我们大声地自由地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用笔划出来。在读的过程中遇到有不懂的词语或句子,也请你用笔划出来。学课文的时候我们再解决。

(学生自

读课文,读中感悟)

2.师: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生: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 板书: 一去不复返?)

3.师:这个句子还出现在别的地方,你能找出来吗?

生:它还出现在结尾。(生读句子。)

4..师: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出了同样的一个问题。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1:前后照应。

生2:说明作者一直在考虑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5.师:对,我们不但要会读,还要学习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你还碰到了哪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汇报交流难理解的句子或词语。)

6.师:通过读书,我们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了解,那么现在谁能告诉老师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

学生找出第

二、三自然段的有关片段和句子,师指导有感情朗读,在读中理解其意义。

句子 1: 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7.教师范读 :是啊,时间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流逝了,想到这些,作者心里好受吗?现在,请同学们给老师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让我读读这一自然段,看我能不能把作者的心情读出来。(读后评议:老师读得怎么样?为什么?)

8.教师引:还有别的句子写到时间是如何匆匆而过的吗?

四、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运用语言

1、师:作者在第三自然段具体写出了

时间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的,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一段,谁愿意读这一自然段?愿意读的同学就站起来读,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朱自清认为哪些时间是匆匆过去的?请你把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划出来。

2、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作者认为时间是浪费在做哪些事上?

板书: „„ 的时候,从 „„ 过去

3、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你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好吗?愿意再读读吗?请你们放声读,看能不能把它背下来。

4、师:怪不得作者说:"太阳他有脚啊, „„ "

5、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朱自清先生告诉我们:时间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我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溜走的。像以上所说的洗手、吃饭、睡觉的时间是必要的 , 可朱自清却认为这些时间是浪费了 , 可见他有多么珍惜时间。想想我们自己,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时间白白地浪费了,比如: 在 „„ 的时候,从 „„ 过去 。

(让学生仿照以上句子的结构说出几句话)

五、 品读第四自然段:

1、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具体地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他甘心这样度过每一天吗?你从哪儿可以看出?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2.我们还可以从这一段中的其它句子看出作者的自责吗?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3.事实真的像作者所说的他什么都没有留下吗?这里老师可以告诉你: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是毕业于北京大学,在清华大学等几所著名大学当过老师。他留下的著作很多,即使这样,他还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可见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多么严格啊。

六、选读句子,体味语言美

1、这篇课文语言非常美,我相信大家一定爱喜欢读它。我相请同学们挑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想想你为什么喜欢它?

(学生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为什么喜欢它。)

2、你喜欢它吗?你能把它背下来吗?

3、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你还学到了哪些学习的方法?

七、 作业:由《匆匆》所想到的

八、板书设计:

16.匆匆

一去不复返?

„„ 的时候,从 „„ 过去

白白走这一遭啊?

教学反思:本课文质兼美,是学习语言的典范。我教学本课以读为主线,由以读《长歌行》导入新课;以读激情:时间匆匆而逝的无奈之情,没有把握好时间的惋惜之情、自责之情;以读导练,“你在„„ 的时候,„„从 „„ 过去 ”,练习说话,创新运用,以表达学生读文后的独特感受。

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做得较好的是:

1.整体把握了作者的感情基调,在读中使读者与作者、文本对话。

2.和学生一起欣赏、品味了文章的语言美及探究了它的表现美。

3.使阅读中领悟到的语言表现形成迁移到了写作。

第五篇:苏教版五下数学试卷分析

2016-2017学第一学期

五年级数学期末试卷分析

孟云华

一、考试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55人参加考试。总的来说成绩还比较满意,中等学生这次发挥的比较好,普遍有进步。

二、试卷分析:

本次数学试卷命题检测的范围比较全面,难易适度,覆盖广泛,各部分分值权重合理,比较能如实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习水平。试题注重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培养情况。试题共计六个大题,整体较好地体现了层次性。

三、学生的答题情况

1、基础知识部分,共有11个填空题。从不同方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可从答卷情况看,有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并不扎实。一是学生审题不认真,二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三是学生学的过死,不会灵活的解决问题。

2、判断题共5小题,学生掌握良好,大部分同学丢分丢在第1小题,主要原因是概念不清。

3、选择题共5小题,其中第3小题和第5小题错误率比较高,学生没有掌握牢固。

4、计算部分,学生计算题成绩比较理想。有些困生计算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把口算教学作为重中之重,想尽办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5、作图题(2)小题学生掌握较好,(1)小题学生失分很多。

6、解决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待加强。部分学生在遇到的问题时候,不会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与处理,不能够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更为逊色。

四、对今后教学工作的建议、改进措施

今后的教学中除了要把握好知识体系,熟悉知识点覆盖面之外,还要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理解、研究教材,找到教材中知识与理念的结合点,凭借教学手段、方法,在教学数学知识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1、注重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抓课本,抓基础。

数学思想是在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是对数学概念、命题、规律、方法和技巧的本质认识,是数学中的智慧和灵魂。所以,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

2、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探究。

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而实际教学中公式化、概念化的粗浅、简单、枯燥的诵读、机械式的演练教学不注重数学理性的、深层次的内涵,使数学教学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面对新理念指导下的检测,不利于今后的教学和学生数学方面的发展。

3、注重对学生评价方式的研究。

小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对贴近他们的生活,有一定感性经验的学习素材,更能焕发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长期的教师中心式的讲授,会挫伤学生学习热情,造成了学习的被动和教学的困境。数学学习中结合知识多创设一些生动活泼、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将学生放置于问题之中,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和

数学知识,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发现的思维品质,对数学学习有推进作用。

4、加强教师的教学素质

从本次考试中,我发现自己的教学经验很欠缺。虽然是水平知识已经达到,但是经验不足 ,讲课时很多知识的细节就给忽略了,比如解决问题中的单位问题,比如把分式列成综合算式时的书写顺序都没有和学生特别强调过。以至于学生失分比较严重。在今后教学中,应注意经常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多向他们请教。

上一篇:物业保安领班年终总结下一篇:我心中的马克思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