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人化教学法在心电图教学中的应用

2022-09-12

心电图学习在理解上较抽象, 心电的产生及传导与心电图各异常变化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教学时间短, 要求学生既掌握各正常、异常心电图表现, 又要理解心电图异常产生的机制, 确实很困难。这样就对授课老师提出更高要求。如对心电图的产生机制不能掌握, 就不可能对心电图进行正确分析。因此教学关键是使学生对产生机制有所了解, 并与心电图波形变化结合起来, 从产生机制的理解出发去分析心电图。

1 心脏解剖和电生理知识是心电图教学的关键

生理学中, 心肌细胞可分为特殊心肌和工作心肌。特殊心肌是心脏的传导系统, 有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的功能, 是心脏自动节律性的解剖基础。

教学中, 我们将心脏各部分拟人化, 使心电图教学更形象和直观, 减少了过去教学中的抽象化和想象化, 使学生更易理解心电图各部分结构及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如, 正常心脏中, 窦房结的自律性60~100次/分, 是心脏各结构中自律性最高的, 具有“抢先占领, 超速抑制”的生理特点, 有发放和传导电指令作用。正常心脏的每次跳动都在窦房结的指挥下进行。因此将窦房结比作心脏电活动和机械活动的总司令、最高统帅是最恰当的了。

房室结也属特殊心肌细胞, 是正常心脏心房与心室间“电”的唯一联系, 自律性为40~60次/分。正常情况下有接受和传导窦房结的作用, 有军长的作用。

希斯束、左右束支和浦肯野纤维也属于特殊心肌细胞, 在心脏各结构等级中相当于传令兵作用。将窦房结下传的电指令迅速传遍整个心室, 让左右心室几乎同时除极。

正常心房肌和心室肌属工作心肌, 属于士兵级别, 分别接受“最高统帅”的电指令后, 使整个心房肌和心室肌除极, 产生心电图上的P波和Q R S波群。

2 心电向量是心电图教学的基石

心电图教学中, 心电向量是心电图教学难点中的难点, 因涉及到心肌细胞膜内外的离子运动和电偶的产生及运动, 且学生认为其实用性小, 但实际上心电向量的产生有其自身原理, 是心电图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 对这原理的深刻理解是学好心电图的第一步, 一个向量概念不清的人很难在心电图识图诊断上有所作为。

教学中我们利用动画的方式把离子运动过程和电偶产生及运动特点、向量运行、心电向量环等内容表现出来, 同时将电偶的运动比作小人的运动, 除极和复极过程设想成小人在心肌细胞膜上运动, 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心肌除极和复极向量的形成。

3 肢体导联六轴系统是心电图教学的拐杖

各导联上心电图波形的改变是教学的难点, 如, 窦性心律时, P波在Ⅰ、Ⅱ、av F导联直立, av R导联倒置, 为什么呢?可用一教具标明心房右前上指向左后下的综合除极向量, 在人体模型上标出肢体导联的位置和方向, 学生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出Ⅰ、Ⅱ、av F导联面对心房的综合除极向量, 描记向上的波, 所以P波在该导联直立, 反之, av R导联P波倒置。进行透壁性心肌梗塞定位诊断时, 先介绍六轴系统组成和各导联方向, 然后让学生找出哪些导联指向左, 哪些导联指向下, 也就是说, 心脏左侧壁电活动的改变能反映在指向左的导联上, 下壁电活动的改变反映在指向下的导联上, 知道这些导联等于有了一根“拐杖”, 学生进行定位诊断时就不困难, 也不用死记硬背, 若病理性Q波、ST段抬高与T波倒置等典型梗塞波出现在Ⅰ、av L导联, 就可诊断为急性左侧壁心肌梗塞, 若出现在Ⅱ、Ⅲ、av F导联上就可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

4 拟人化方法是心律失常教学的核心

心律失常在心电图中占重要位置, 也是心电图教学中的重、难点。要想让学生在学习心律失常各图例时能有举一反三的效果, 就必须使学生了解各心律失常产生的机制。每种心律失常产生的机制都不同, 要把各种“机制”表述清楚, 并让学生接受也很难。在教学中我们采用拟人化教学法,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房性早搏的教学中, 将房性的异位起搏点比作房性异己分子抢当心脏的“统帅”。房性的异位起搏点说:“我要统帅心房 (形成P波) !我要把窦房结击倒 (代偿间期不完全) !我还要去支配心脏最重要的部位心室 (形成QRS波) , 才能体会当统帅的滋味!”窦房结说:“嗷!房早这家伙打得我好痛呀 (影响了窦房结) , 打乱了我原有的节奏, 所以节奏要重排, 致使代偿间期往往不完全。”房室结说:“你别神气, 去支配心室得经过我, 你就慢慢过去吧 (P-R>0.12s) 。”心室说:“心房或窦房结的电指令我都听!因你们的指令进入心室后走的途径一样, 所以我产生的QRS波仍像窦性心律时那样, 是正常宽度、室上性的QRS波。”采用拟人化方法, 使学生更易理解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及掌握心电图特点。

5“宽、窄、快、慢”四字法是心律失常教学的真言

心律失常教学中, 采用“宽、窄、快、慢”四字法进行教学, 使学生在理解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基础上可更简单、更直观地获得心电图检查的结论。

宽, 意指宽QRS波, 表明引起心室除极的电指令可能来自心室。心电和机械都不稳定。如室性早搏、逸搏, 均为室性异位起搏点, 心室兴奋沿心室肌进行, 由于心室肌传导兴奋的速度较特殊传导系统慢, 因此产生宽QRS波;窄, 意指窄QRS波, 表明引起心室除极的电指令可能来自室上性。心电和机械都稳定。如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交界性逸搏等, 均有室上性异位起搏点, 心室兴奋是沿特殊传导系统进行的, 与正常传导顺序一样, 因此产生正常宽、窄的Q R S波。快, 意指上一级功能正常情况下, 下级提早的活动称为“早搏”, 具有主动性、抢先、快速型的特点。如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室性早搏, 只有频率超过窦房结频率时, 才能产生早搏, 因此频率较正常时快;慢, 意指上一级功能不正常 (功能低下或无功能) 时, 下级推迟的活动称为“逸搏”, 具有被动性、推迟、缓慢型的特点。如交界性逸搏、室性逸搏等, 均有传导冲动以上部位的病变, 导致不能产生电指令, 潜在的起搏点产生激动指挥心脏, 频率较正常要慢。心室对维持生命很重要, 心室一旦有病变的话可能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 因此根据所有心律失常心电图往往只涉及QRS波宽度, 很少涉及高度的特点, 提出了“宽、窄、快、慢”四字法, “宽、窄、快、慢”四字法高度概括了心律失常的起源和性质。即室上性早搏 (正常宽度QRS波、快频率QRS波) 、室上性逸搏 (正常宽度Q R S波、慢频率Q R S波) 、室性早搏 (宽QRS波、快频率QRS波) 、室性逸搏 (宽QRS波、慢频率QRS波) 。因此我们在教授学生分析心律失常应从QRS波着手, 这样可以直接将心电图分为四种, 然后再用传统的方法去分析心电图, 可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作用。

摘要:心电图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医学课程, 心电图理论知识较为抽象、难于理解、不易记忆, 故历来成为诊断学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学双方都处于一种“双难”地位, 即教师上课时难以讲透, 而学生学习时难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会学生看图、识图和辨图。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与总结, 融拟人化教学法于心电图教学中, 将心脏的各组成部分进行拟人化处理, 提高学生兴趣, 发挥教与学的互动性, 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心电图,拟人化,教学法

上一篇:重庆市农产品电子商务与农业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下一篇:浅谈经济健康发展与金融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