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介入信访工作初探

2023-01-15

第一篇:律师介入信访工作初探

律师见证初探

内容摘要:目 录 论文摘要

一、律师见证的制度的渊源和国际状况„„„„„„ 4页

目 录 论文摘要

一、律师见证的制度的渊源和国际状况„„„„„„ 4页

二、律师见证的法律依据和见证途径„„„„„„„ 7页

三、律师见证的方法、内容„„„„„„„„„„„ 10页

五、关于律师见证方面的其它问题„„„„„„„„ 16页

论 文 摘 要

律师见证制度渊于英美法系。在我国仅台湾省部分建立了律师见证制度。本文从律师见证的产生、发展谈起,阐述我国在现阶段实行律师见证制度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并对其适用范围和有效途径进行了充分详细的论述。这对我国的刑事司法和保障人权有着较大的进步。同时律师见证制度是一个创新发展的制度,从保护人权、制止刑讯逼供和提高案件质量的角度出发,它是一个控辩双方双赢的制度。该制度在我国的实施有着充分的法律依据。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并符合国际刑事司法的一般原则,同时,它又是对某些国家对我国人权攻击一个很好的回应。

关键词:律师见证 国际司法 法律依据 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和司法往来逐渐增多,在司法领域相互矛盾和冲突呈上升趋势,与世界各国的司法接轨势在必行。随着交往的增多刑事司法也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议事议程中。我国实行律师见证制度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在其法律理论基础上真正体现了:法制基础。法制的理论和原则,是建立并实现律师见证的首要理论基础,律师见证制度的建立是对立法权力限制,反对滥用权力,获得法律忠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二:实现了公平原则;第三:律师见证制度的建立真正体现了司法公正原则;第四:规范了社会秩序和司法程序,反对对权力的滥用,从而达到对社会的控制。 律师见证制度的建立是指国家在司法制度运行的各个环节的程序上,保障人权。给予犯罪嫌疑人足够的权利保障,是一种国家以立法的形式对犯罪嫌疑人的保障。所以它具有制度性、法律性、社会性、国家性。同时也具有有条件的法律救济性。

一、律师见证的制度的渊源和国际状况

所谓的律师,就是基于当事人的委托,担任其辩护或代理人,为社会提供法律帮助的社会法律工作者。

对于“见证”的解释《现代汉语小词典》对“见证”的解释是:(1)动词,指当场亲眼目睹并可以做证,(2)名词,指见证人或可以作证据的物品。

律师见证就是指基于当事人的委托或国家侦查机关、检察机关的指定,律师介入刑事诉讼以见证讯问过程的制度。律师见证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对于我国的司法制度的完善具有良好的效果,该项制度的实施也符合国际刑事司法的一般原则和国际惯例。律师见证制度的建立渊于英美法系国家的沉默权制度。 律师见证制度早见于英美法系的国家刑事司法制度,它以规定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必须有律师在场权,或者在侦查阶段律师对犯罪嫌疑人有充分的帮助权,律师在未到场之前侦查机关不得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否则就属于违法,该项讯问笔录不能作为证据使用。但是有些介于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之间的矛盾,且以打击犯罪为主,例如英国规定了:为查清共同犯罪去向的共同犯罪案件、解救人质案件、寻找毒品案件、及爆炸案件等等。

在我国国内以台湾地区“司法”改革会议法论指出,<1&诸改革事项至2001年12月底之执行成效:

1、增设无资力被告得请求义务辩护制度,律师公会(台湾)联合会应尽快建立律师义务辩护轮值制度,明确律师在其登录之“法律”辖区内有轮职担任刑事案件义务辩护人之义务,至少在第一次受理时免费;

2、“司法院”应于2002以前通过预算推动,补助成立具有法人资格之法律扶助社团或协会。同时相应采取以下措施:第

一、逐渐废除公证辩护制度,第

二、“司法院”应纠正“刑事诉讼法”“国选”辩护制度增设义务辩护,“俾无资力被告或与犯罪嫌疑人在审判中及司法警察人员,检察官初次讯问时请求义务辩护”。

在国际司法实务中,大陆法系国家原没有设立该项制度,但基于历史的潮流和司法改革的进一步加深,对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日益增强和理性化的执法状况,现在律师见证制度更进一步得到深入和强化。律师见证制度的产生是对律师辩护制度的延伸和发展,而律师辩护制度最早出现于1793年的法国雅各宾宪法,该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应设立公设辩护人制度,同时也出现了法律援助制度的最早表述。到了1946年日本宪法第37条、第39条规定:刑事被告人任何时候都可以委托有资格的辩护人,被告人不可能接受委托时,国家为之选任。1965年德国刑事诉讼法典第141条规定;“在需要强制辩护中,被诉人要求指定辩护人”。《世界刑事法学协会第十五届代表大会关于刑事诉讼中的人权问题的决议》第19条规定:“国家必须从刑事诉讼程序一开始便确保刑事被告获得可聘请律师的权利,如果被告人没有能力聘请律师,应该免费享受律师帮助,国家应该负担此项费用。”<2& 对于律师的见证制度在大陆法系中并设有这方面的规定,例如在日本的《日本司法制度改革审议意见书—21世纪的日本司法制度》<3&也列举了律师制度的改革,即:

一、律师社会责任的实践;

二、扩大律师的活动范围;

三、扩大接近律师的渠道;

四、沿用邻接法律职责,从而保证了律师在诉讼外纠纷解决的非诉讼程序的法律事务和法律专业人员的专长,在其它国家例如法国规定了犯罪嫌疑人被拘捕20小时后律师开始介入等一系列规定。

综上所述,无论是英美法系的国家规定的被指控人有权迅速获得法律帮助的制度还是在日本得出的律师实行的登记制度,扩大律师的活动范围,拓宽按近律师的渠道,充实法律咨询活动,沿用邻接法律职责,以最大限度达到律师所有的相应的社会责任的做法。甚至在我国台湾地区提出的律师义务辩护制度,这一切都说明了无论是国际社会或我国的台湾地区对律师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律师的前置介入对保证司法的公证和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已经形成了一个国际大趋势。正如日本学者田宫先生提出的“侦查中的辩护是今后刑事司法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4&

二、律师见证的法律依据和见证途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96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受委托的律师有权向侦查机关了解所涉嫌的罪名,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向犯罪嫌疑人了解案件情况。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侦查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和需要可派员在场。”这是律师在刑事诉讼中辩护的延伸和提前介入的前置。从法律的立法本意上不难看出我国的刑事诉讼立法较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同时也存在着人为的立法缺陷。首先:从进步的一面来看,我国的人情化逐渐向法制化道路前进,刑事辩护前移至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就可以得到法律的帮助。其次:从代理申诉控告来说,就是指犯罪嫌疑人通过律师控告侦查机关在审讯侦查中的违法行为;第

三、从人性化的法制管理来说,律师在履行了一定的法律手续以后了解所涉嫌罪名和案情,通过法律咨询为犯罪嫌疑 人提供必要的帮助。确保了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这些积极的立法精神无疑较老的刑事诉讼法来说是一个较大的发展和进步。勿庸置疑,我国由一个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演变至今,几千年的人治化进程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国的现行刑法的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从《刑诉法》第96条的规定我们不难看出:首先所谓的代理申诉和控告,是指违法行为发生后,一种补救措施,是一种较为滞后的行为。其次,我国《刑事诉讼法》第96条同时又规定了“„„律师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时,侦查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和需要,可以派员在场„„”从而为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又设置了一道人为的屏障。目前我国法律没有任何明确界定什么案件不属于案件情况和需要,司法实践中无论任何一种案件侦查机关均认为:“根据案件情况和需要”所以均派人在场。所谓的控告和审诉均是一纸空文。据此,我们可以看出要使被动变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律师的适时介入,在审讯时律师现场见证是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36 条规定:“公安机关在对犯罪嫌疑人依法进行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应当告知犯罪嫌颖人有权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并记录在案。”这充分体现了在押的犯罪嫌疑人没有聘请律师和寻求法律帮助进行法律救济的一种有效的提供帮助形式。

实施律师见证的途径无怪乎有三种情况,首先:是有偿的法律服务,提供律师见证。我国律师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律师是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提供的是有偿服务,在基于犯罪嫌疑人的亲属委托后征得犯罪嫌疑人的同意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服务,在接受委托之日起就积极参与到刑事侦查过程中,为侦查讯问过程提供律师见证,确保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其次是无偿的法律服务,我国《律师法》第41条规定:“公民在瞻养、工伤、刑事诉讼、请求国家赔偿和请求依法发给抚恤金等方面需要获得律师帮助,但又无力支付律师费用,可以按照国家规定获得法律援助。”从此可以对于那些生活十分困难的需要帮助的犯罪嫌疑人实施的律师见证是一种司法救济行为。但对此必须严格按照我国《刑诉法》第96条的规定:“„„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询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由侦查机关告知犯罪嫌疑人,应有告知权利签字,所证实对犯罪嫌疑人实施了告知行为。并明示了刑事侦查中的犯罪嫌疑人所应得到的权利。其三:是律师的特定见证义务。我国《刑事诉讼法》第34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被告人是盲、聋、哑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被告人可能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该条文的立法精神旨在对盲、聋、哑、未成年人或可能被判处死刑的犯罪嫌疑人提供的法律救济。同样侦查机关应严格按《刑讼法》第96条的规定明示告知权利。据此我们可以充分的认识到我国实施律师见证制度有着最基本的法律依据和行之有效的三种途径。

三、律师见证的方法、内容

正如在《法学的诱惑》所说的那样:“自我谴责和自我毁灭不是人的正常行为待征,人类一般不会主动自发的供认自己的罪行,必须首先有人就其犯罪行为进行讯问”〈5〉基于讯问的开始,律师见证由此而产生。同时由于制约讯问的因素存在着时间、地点、律师介入的途径。讯问的方法和律师的提示权等行为。

首先,从时间上,除非涉及到重大案件或其它犯罪嫌疑人的潜逃危及到他人的生命财产的安全的案件外均应在白天的工作时限内进行讯问。所谓的白天讯问并不包括《刑诉法》第96条侦查机关的第一次讯问,这样既保障了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与司法机关打击犯罪也并不相互冲突,以达到最佳效果。

在讯问的时间上,无论从电影、电视上或现实生活中,侦查人员均采取了车轮战术,特别是在电影或电视上我们会时常看到侦查人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中常常是一夜,体现了侦查人员的艰辛,岂不知这恰恰侵犯了犯罪嫌疑人的合法休息权。据此,我们不应该采取车轮战、精神战等非法手段来获取所谓的“证据”,如果证据来源不合法是不该作为定案的依据,因为它不具有证据 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三性中的“合法性”,因此,在讯问犯罪嫌疑人中侦查人员应给予相应的间隔时间,以保障犯罪嫌疑人在法律上享有的休息权。

在讯问的地点上,我们应分为两种情况进行,首先对于那些仅仅是怀疑有犯罪行为的人,我们应尊重其荣誉权。可采取在居住地、异地或工作单位进行询问、调查,切不可动不动就到侦察机关、看守所,这对当事人的荣誉是一个严重的侵犯。其次,对于那些在现场或有目击证人的在现场指认的犯罪嫌疑人来说,应以在侦查机关讯问以确保案件的顺利进行。

第二篇:社会工作介入救助管理

摘要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问题成为政府必须要加大力度关注的社会问题。流浪乞讨人员是社会救助对象的一部分,他们有着共同的特征,也有着各自独特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流浪乞讨人员现象是一个社会性顽疾,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不仅会影响他们自身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而且会给社会发展带来很多问题,从而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社会工作是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从社会工作角度研究专业方法对救助站的介入,对于救助站问题的解决及维护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传统的社会工作几乎都偏重于理论,缺乏对于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中的实际应用研究。并未对具体地区提出适应当地发展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本文从社会工作应用实践入手,对百色市救助管理站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了该站目前的运行状况以及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在救助站内的应用现状。社会工作方法在沈阳市救助管理站中并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尚处于“了解”、“围观”的状态中,存在以下问题:未设置专门的社会工作岗位,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只需是本科毕业就可,工作人员报考社会工作师的热情不高。专业技术和方法应用较少,只提供短暂救助,忽略了受助者能力的提升和长远发展。此外,还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督,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在综合分析社会工作介入救助管理站救助工作的困境和原因后,笔者选用社会工作个案工作介入中的社会心理模式,严格按照介入流程,接案并建立服务关系,预估受助者的优势和服务期望,建立目标和制定计划,介入并获取资料,评估到最后结案,运用倾听、沟通等专业技巧开展个案访谈并取得理想成效。对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在社会救助具体实例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最后,本文针对社会工作介入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途径和发展方向提出了三点建议:建立专业化的社会救助社会工作队伍,促进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以及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系统。期望为提高社会救助的专业化水平作一份努力,也希望能为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提供有益的材料和参考借鉴。 关键词:救助管理;社工机构;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介入

绪论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救助管理作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维护着流浪乞讨人员及流浪未成的人的基本权益,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救助管理机构承担着以流浪乞讨人员为主要目标对象群体的服务管理职能。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救助群体的求助需求日益增长,传统的行政救助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新的发展要求,救助管理正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传统的行政救助管理模式较为单一,按救助管理规程为受助对象提供临时基本的物质帮助为主,受编制等原因限制救助管理人员不足、救助管理队伍专业素质水平滞后,不能为受助对象提供多元化、多层面的服务,缺乏有效的社会参与发展模式等诸多问题阻碍着救助管理事业的发展,不能提供与受助对象需求相适应的服务与管理,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直接影响着救助管理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其次,纵观欧美等发达国家,社会力量在其国家社会保障体中参与度高,已形成一系列适应社会发展与满足群众需求的有效服务管理模式和体制,社会组织在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的香港与台湾地区,社工具有很强的自主、独立权责,承担了主要的社会救助事务,从物质上、精神上全面地帮助受助对象(贫困家庭和个人)。在明确规定的社会工作者职责范围内的问题,社工马上依法处理;超越社工职权范围的,则立即实行转介,即移交给负有责任的其他政府部门。同时,社工还要对救助对象的生活状况进行追踪调查,更有社工以“授人以渔”的理念,一站式的帮助贫困家庭与个人创业,争取从根本上摆脱困境,摆脱对政府和社会的依赖。

国外及国内港台地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保障的机制形成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发展至今已是相当成熟,其过程对我们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由于社会急剧变迁和经济高速发展,流浪乞讨弱势群体需求呈多元化,更需要全社会的关爱与帮助,引导社会力量、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救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大陆“北、上、广、深”等发达地区率先在社会救助领域引进了社工机构等社会组织开展了先期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根据救助管理机构现状,结合社会实际,提出了如何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救助、引导社会力量关爱救助群体,对社会组织参与救助管理进行了初步定位,明确救助管理机构与社会组织的责任及合作方式,探索本土化的新时期救助管理模式,有利于拓宽救助服务面的机构与社会组织互动,开展多元化的救助管理服务,满足当前救助管理服务目标对象群体需求,更好的保障受助人员顺利回归正常生活,融入社会。

二、意义: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救助管理,带动社会力量关爱救助,探索适合时代发展的合作模式救助管理工作机制,利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部门负责的救助管理格局。 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救助管理,以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完善、建立参与机制,以社会组织为纽带,带动社会各界关爱、参与救助。 救助管理事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直接关系到流浪乞讨人员和未成年人的生存权益,社会的共同参与亦代表着社会对这一弱势受助群体的接纳与关注,对于受助人员顺利回归社会起积极促进作用。

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制度是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受助群体的临时性基本生活问题,有效的维护了社会稳定,对流浪乞讨人员正常回归家庭、社会起到关键性作用。救助管理机构与社会组织协作情况主要有: 救助管理保障所需的资金是由政府财政部门来保障的,并依据相关规定由政府财政支出,纳入专项救助资金支出项目。但是由于救助管理目标对象群体主要针对流浪乞讨人员,业务性、政策性强,因此还有很多需求层面不同,不符合救助条件的类似人群不愿意或得不到相应的救助。而社会组织可通过社会层面调处各种资源,来弥补行政救助管理层面的不足,较为灵活的开展救助服务活动。

(二)社会组织除协同救助机构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外,更多的是从精神层面、专业技术层面给予救助对象群体帮助,通过链接社会资源等方法提升救助层次,提高政府与社会对救助管理的满意度。当前我国救助管理机构在实施救助服务管理过程中,根据相关救助管理规定,更多的是提供物质上的基本帮助,精神心理层面与专业技术层面的救助服务因诸多制约较少实施。而救助目标群体在物质需求上需要满足外,精神上的需求更是呈多样性与独特性,我们相信每个人的困境与需求都是不一样的#。社工机构能够利用其专业的特点,在救助管理行政框架内,以救助对象需求为导向,开展救助管理社会工作,针对救助对象不同需求提供心理辅导、链接资源等专业服务,以“助人自助”为宗旨为受助人员增能、赋权、恢复重建自信,从精神层面提高救助对象自身调适能力和发展能力,平衡心理,尽可能的依靠自身能力顺利回归家庭,融入社会。 研究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流浪乞讨人员关注度增加,并开展了一系列系相关的救助管理法案。但是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救助管理还是存在着问题,虽然救助管理人员对流浪乞讨人员不再强制实施“收容遣送”,但是他们的救助管理理念和救助管理目标依然停留在“收容遣送制度”阶段。要改善这样的救助方式并且完善社会的救助制度,需要更多的社会参与救助,因此展开社工介入救助管理研究。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为了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科学化、人性化的救助,本文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中的社工介入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围绕这主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社工介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必要分析;

2、社工介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主要目标;

3、社工对流浪乞讨人愿救助的实务介入;

4、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中社工介入的反思。

二、研究方法:指导本文研究的方法论属实证主义范畴,即经过科学研究发现什么介入方法对案主有效,并且这样的研究结果可以应用于具有同样问题的其他案主。本文具体的研究方法体现在研究中的各个阶段,应用结构式问卷调查方法和访谈法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现状进行调查;对于收集资料分析应用逻辑上的归纳分析发进行总结。在社工介入阶段,以个案为主,同时根据社工实务展开的需要,运用了小组工作方法和社区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方法的介入模式采用的是个案管理模式,围绕这一模式下目标的达成,综合运用了社会工作服务的各种技巧,如建立转关系技巧、以创造性方式解决问题的技巧、沟通技巧。而沟通中又有倾听的技巧、表达支持态度的技巧、让案主发泄的技巧。 社工机构参与救助管理的理论概述

相关概念的界定 救助管理内涵

救助管理:救助是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自愿救助,无偿救助”。对于符合救助管理条件的流浪乞讨人员实施救助并提供一些必要的、基本的物质帮助解决其临时的生活困难;管理是指国家为确保救助工作正常运转,保障受助人员合法权益而进行的必要身份甄别、机构秩序维护、教育矫治和特殊人群的护送返乡的管理过程。救助是第一位的,管理则是保障救助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手段。

社工机构参与社会救助的机制内涵

第一,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服务需求发现报告机制。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参与社会救助对象家庭状况调查评估、建档访视、服务需求分析等具体社会救助管理与服务事务,使社会救助对象的实际需求得到客观评估和及时响应,为有针对性地实施社会救助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服务承接机制。在乡镇(街道)社会事务办、民政所、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等基层公共服务平台配备使用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救助管理与服务机构加强社会工作岗位开发设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发展一批治理规范、服务专业、群众认可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协作联动机制,不断夯实社会工作服务的承接平台,扩大社会工作服务的覆盖范围。

第三,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服务转介机制。明确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社会救助管理与服务机构中有关经办人员参与社会工作服务的职责,对有社会工作服务需求的社会救助对象,依程序转介给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由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根据社会救助对象实际情况分类提供综合性或专门化服务,使社会救助对象的需求得到全面有效回应。

社工机构参与社会救助的理论依据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社会救助是一种公共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正外部性的特点,市场的提供往往会造成“搭便车”的现象,难以满足公众性的要求。因此,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政府是社会救助的唯一切最有效的主体。然而,基于政府缺乏良好的自我监督,公共服务需求具有异质性、信息具有不对称性等,政府失灵的现象时有发生。 第三方管理理论

非政府组织(NGO),是继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后,人们寻找到的称之为“第三种管理机制”的资源配置方式。作为社会组织,其志愿机制既是有政府机制中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国际社会中关于NGO的定义,较为流行的是美国莱斯特.萨拉蒙提出的所谓五特征法,即认为凡是同时符合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组织性的组织即为NGO。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社会问题凸显,日益壮大的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形态,往往被称为“第三支主导社会的力量”,对它的培育和发展,对于满足社会救助需求、完善社会救助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而社会工作也属非营利性组织拥有着同样的特质。

社工机构参与救助管理的相关理论

引入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和社会工作理论,丰富社会救助理论体系,拓宽社会救助思路。在服务对象层面上,社会工作的目标为解救危难、缓解困难、促进发展;在社会层面上,社会工作的目标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社会工作的目标与社会救助“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愁”的目标具有同源性,进一步丰富了社会救助理念,有利于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价值体系。专业社会工作者认为对服务对象救助不是因为怜悯和施舍,也不是政府权力,而是专业职责,这种理念和做法可有效减少政府负责的社会救助的行政化,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群众基本权益。除此之外,社会工作中包括人与环境理论、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以及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等在内的专业理论关注服务对象的全面发展,不仅为服务对象提供直接的服务工作,也对服务对象进行生理、心理、社会、政治动力的系统分析、评估与建设,以有效协助服务对象改善其与环境的“调和度”,同时兼具直接服务和宏观干预两个层次的专业功能。

社工机构运作的救助社会工作与政府主导的救助管理的比较 行政救助管理的优势与劣势

优势:首先,行政救助管理具有雄厚的资金支持,能够保证救助机构的运行,受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较多,可开展的救助项目较多。其次,行政救助管理得到很好的法律保障,能够保障受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再次,政府的公信力较高,愿意求助的流浪乞讨人员较多。

劣势:行政救助管理人力资源较少,对于巡街乞讨人员救助有限,且行政救助管理太过行政化,只给予相关的物质帮扶,并不能给予流浪乞讨人员的心理帮助,不能帮助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心理辅导,使个人情绪恢复正常。 社工机构救助管理社会工作的优势与劣势

优势:首先,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方面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主要提供物质救助、心理疏导等专业性、基础性服务。其次,理念支持作用,所有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都应以救助对象的物质和精神改善需求为本。再次,功能发展作用,推动建立富含社会资本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增强社会救助对象的生活能力,发展社会功能。最后,参与社会救助管理拥有物资支持和法律保障。

劣势:社会工作是新兴的产业,认可度不高,外展实施困难;社会工作渗入社会救助工作的相关制度还有待完善。资金有限,需自行筹集资金。

社工机构参与救助管理现状与问题:以百色市救助管理站为例

社工机构参与救助管理的历史与内容 历史

首先,2003年8月1日,我国废除了延续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开始实施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由强制性收容谴送改为自愿性救助管理,体现了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改革以人为本的理念。 其次,社工机构参与救助管理事务是伴随着在社会工作在我国大陆不断地发展,由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最先引入专业的社工机构,是我国最早发展社会工作的地区。通过探索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完善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救助管理站通过购买社工服务,不断的推动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领域的发展。 内容

在社会工作与民政系统天然的亲和力当中, 社会工作专业的引入能够提升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专业化水平, 为救助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增长点。社会工作对于流浪乞讨救助的介入应当以政府主推与民间运作的结合为发展动力, 以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互补为模式目标, 以专业社工和机构社工相并存为运作方式, 以专业知识与本土经验的统一为现实基础, 从而为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提供切实可行的服务。一是根据救助管理站的具体情况,合理设置社会工作岗位, 成立社工服务站, 设立外展社会工作岗位, 主要任务是救助城市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组织发动基层社会组织参与救助工作、组织志愿者配合开展救助管理工作以及对潜在的问题人员进行预防性早期干预。同时, 设立机构社会工作岗位, 负责流浪乞讨人员的接待咨询、管理服务、甄别核对和转介。二是针对老人、青少年等不同的流浪群体,从其特殊需求出发,开展个案、小组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宗旨, 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指引下, 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 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情绪疏导、心理咨询、行为矫治、困难救助、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特殊救助, 做到分类救助, 按需施救。

社工机构参与救助管理现状 社工机构组成结构

社会工作机构是以社会工作者为主体,坚持“助人自助”宗旨,遵循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规范,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开展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服务工作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社工机构是吸纳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载体,是有效整合社会工作服务资源的重要渠道,是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重要阵地。促进民办社工机构发展,对于进一步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预防和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动政府转变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社工机构参与救助管理工作机制

从社会工作在救助领域的发展程度上来说,社工机构参与救助管理机制正逐渐从非职业化向职业化转变,非职业化的救助社会工作仅仅是在站内引入社工理念,把社工方式方法融入救助管理工作,而职业化的救助社会工作,正式在站内设立社工办,并由专业社工开展专业规范的社会工作服务。

从社会工作在救助管理领域的内容上,一是解救危难,一般是进入服务机构之前的救助,通过街头救助亭或街面救助车的劝导与救助使救助对象脱离危险状况;二是解决临时困难,主要是服务机构内的救助,在救助对象脱离危险状况后,为其提供基本的衣、食、住、行等帮助,并对其行为偏差、不良习惯、违法状况利用个案、小组的方法进行引导和矫正,提供专业介入服务;三是促进发展,主要是帮助救助对象掌握适应社会的基本技能,帮助其回归主流社会,如利用类家庭、家庭寄养或技能培训,帮助其获得基本的生活能力;四是资源整合,主要是救助对象离站后的服务,不仅利用救助管理站的资源,同样也帮其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帮助其回归到主流社会。

社工机构参与救助管理的制约因素分与原因分析 社工机构参与救助管理的制约因素

(一)社会组织在与救助管理机构的相互协作中,救助管理机构占绝对主导地位,社会组织参与救助管理的功能发挥受行政以及相关因素影响,过于行政化,缺乏相应的自主性未能全面发挥,易导致专业缺失。长期以来,受体制、政治因素影响,加上行政部门处于主导地位,受行政传统观念影响,对社工机构的行政督导和监督变成直接管理的模式,从而由“委托服务”变成“增加人员”的管控思维,社会机构的参与特性被行政同化,失去了社会参与的特点,价值和作用得不到体现,影响参与积极性。

(二)受经验制约,社工机构参与救助服务仍处于探索阶段,形成可复制的本土运作模式需要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购买服务与购买岗位概念混淆,易造成协作双方对协作方式误解,导致双方的配合出现问题,影响参与成效。

(三)社会组织虽然不属于政府行政机构,但在具体实务中又承担着部分政府职能的延伸,仍然带着行政色彩,特别是在实际运作中受行政主体影响和限制,社会组织的特性没有得到全部发挥,在不偏离行政主导的情况下,自主灵活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四)社工机构参与社会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未形成体系,仍在探索完善阶段,适用性和针对性不强,社会机构参与社会服务的依据及规程当前主要依靠相关的部门性或指导性文件;本土指导政策的制订尚未形成模式。法定权责范围不明确以及本土指导政策的临时性严重影响参与度与协作发挥,不利于发展。

(五)在现阶段,社会对社会组织的认知度、信任度不高,仍持观望态度。社会组织需要通过捐赠、购买服务等途径来维持发展,社会的接纳与政府的认可和支持是社会组织生存的基础,亦是社会组织发展的主要动力,让社会认同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保障救助管理社会工作的持续性开展,虽然我国政府已制订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的规划并正在实施,但当前还属探索初级阶段,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大部分仍集中在民政领域,服务范围较为局限,社会群众对社工机构服务与行政机构服务的概念仍然较为模糊,思想仍然停留在政府包揽全部的层面。

(六)作为行政救助机构与救助对象之外的第三方,社工机构不仅是一种职能延伸,同时也是受助群体联结政府的纽带,它能够客观反映受助群体真实需求、建立受助对象与救助管理机构之间的信任缓冲区,以解决救助目标对象群体问题需求为主要目标,协助救助管理机构,共同做好救助服务管理。平时应注重总结和收集向救助管理机构提供在业务开展过程的相关信息,为救助管理措施、政策的制订提供参考。但在参与救助管理实务中, 因长期以来传统救助管理模式的影响,社会组织大多都只是执行式、事务性的参与,其真正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社会组织仍然摆脱不了“公务员”角色的定位,但事实上社工机构参与救助服务并不是来自于政府的行政命令,而是根据自身的功能以及社会的需求受政府的委托通过一系列的合法程序来参与救助管理服务、协同救助管理机构共同服务并维护受助对象权益。

(七)受资金管控、购买服务条件限制等诸多因素影响,社会组织在领域社会服务中可持续性发展效果不明显,服务的持继性直接影响社工机构专业人员队伍的稳定性。由于现阶段购买社会服务的主体仍以政府为主,具有行政管理的局限性,特别是资金保障,必须按照财政部门的运作模式及相关法规进行,按照政府采购程序,社会机构服务为按购买,次年需另行申报,服务期限短,社会机构从业人员目前大多是按项目招聘使用,项目终结后若无后续保障则会离开机构或另行参与其它项目,不利于高质量的长效运作。 第四章 完善社工机构参与救助管理的对策建议

加强社工参与救助管理制度建设 参与救助管理制度制定

形成协商共议和联席听证的制定过程模式。应在充分解析和掌握当前救助管理新需求新变化的前提下,在制度制定过程中适时引导社工机构以社工代表的名义参与其中,组织召开联席听证会议,以社工服务的视角,结合服务对象实际需求状况和目前救助管理出现的弊端,对每一细则、每一条款进行实事求是的审视、推敲和评议,提出切合问题的意见或建议,共同推动救助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最终成型。 推动社会救助体制的完善

社工机构作为非营利性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为社会“老弱病残孕”等弱势群体提供专业的帮扶自助服务,且在普及社会福利方面已逐渐成长为突出的中坚力量,服务过程中更容易捕捉和发现社会救助体制存在的缺失,具有第三方监督、检视的职责与义务,更具备为社会救助体系建言献策的资质,实现与政府一起助推社会救助体制进一步完善。

加强社工机构自身建设 推进机构规范化管理

鉴于区内社工机构参差不齐,呈现起步较晚且发展迟缓的特点,虽然在社工实务上有了部分的积累,但要想在行业发展的轨迹上有所作为,必须将加强机构内部管理当成首位的行动措施并付之实践,有了齐全系统的制度、要求和规范,才能统一机构发展思路和社工服务意识,才能茁壮成长。

抓好专业社工人才队伍建设

专业社工人才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机构是否能长效发展,建立高效的社工人才培育机制和清晰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做好人才队伍建设重要的一环,实行服务前指导、服务过程督导、服务后评估的社工发展模式,增加社工分享交流、学习培训、技能操练等提升机会的频次,从根源上加强和推动专业社工人才队伍的建设。 加强保障工作

在政策引导、组织协调,人员薪酬体系、激励机制,机构服务场地、设施等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便利和保障,为社工在执行服务过程中营造一切有利的环境,同时也成为机构自身发展建设的坚实堡垒。

完善救助资金保障、筹集机制 建立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

随着政府购买服务的实质性推进,越来越多的政府职能资金将通过多渠道形成专项购买来源,也是成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主要抓手。因而应在政府对救助管理安排的原有资金量基础上,有效地融合政府多部门和社会爱心组织的有力资源,提取符合救助领域的资金累积,是建立多元化、多角度的资金保障机制的关键。 加强预算和管理,提高救助管理资使用效比

救助管理资金的支出应在使用前建立合理的、条理清晰的预算安排,所提出的支出依据或事由必须严格掌控管理,原始凭证和材料齐全,符合财务使用范围和要求,务必使每一笔款项真正落到实处。 第五章结束语

第三篇:物业前期介入工作计划表

篇一:物业早期介入工作计划表

东兴和德城市广场物业服务早期介入工作计划 物业类型:城市综合体

建筑总面积:98147㎡ 其中:住宅73173㎡、商业:9515㎡。 预计入伙时间:2013年3月前期介入时间:2011年9月篇二:物业管理前期介入工作计划

根据集团的管理要求和物业管理运作需要,物业部将工作分为介入期管理、入住期管理(将验收好的房屋交给业主;二次装修管理、迎接业主迁入新居等)和常规管理三部分。按照轻重有序、科学实效的原则,拟定如下管理工作计划: <一>介入期

根据集团公司提供的项目施工进度表、销售进度表、入住计划安排,制定相应的前期介入工作计划,力求务实、高效,并有利于集团的销售服务。

1、从物业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前掌握物业的情况,做好以下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1)根据集团公司相关销售承诺内容,制定《业主临时公约》、《前期物业服务协议》、《业主手册》,并与集团签定《前期物业服务协议》;对集团公司售楼承诺文书从物管视角给予评审,避免入伙后口实不符导致纠纷;

(2)对园林布置及景观设计方案、园林绿化,从物业管理角度提供专业建议;

(3)参与项目组的工程例会,适时提出物业管理的专项建议;对智能化系统提出专项建议;对小区的给排水、电力供应、消防、安全防范、水景、标识系统、管送煤气系统、公共配套设施、管理用房的规划与施工,从物管专业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4)收集工程图纸,建立设备档案,参与设备的安装调试; (5)对设备设施及各类管线的隐蔽工程进行跟踪并建档管理;

(6)配合销售部物业管理咨询,同时与集团销售部、客服部人员进行物业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服务内容、契约的互动沟通;

(7)业主入伙前,先行参与房屋的验收过程,发现问题及时汇总提交书面整改报告; (8)收集装修、装饰材料供应商,以及相关设备厂家的信息(厂家联系人、联系方式等),以满足日后维修中的材料供应; (9)与集团公司相关部门协商建立维保机制,力求在维修管理流程等方面建立有效的措施以确保维修的高效率,使业主在售后质量维保方面的诉求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

(10)建立与社会专业机构的联系,开展如通邮、通水、电、气、电话申请等准备工作; (11)与集团公司协商确定管理处办公场所以及安防人员的宿舍、食堂等生活场所的配置,确定装修方案;人员配置、培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12)拟定物业管理服务工作各项流程及与业主相关的各类资料,并印刷装订成册(业主入伙时发放给业主)。

(13)针对未来需要完善的物业管理问题建立专项档案。

2、开展业主服务需求调查

积极参与集团公司开展的业主联谊活动,集中收集了解业主反馈的信息,在销售部帮助下,在入住前开展业主需求调查,以求了解业主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兴趣爱好及各类服务需求,通过分析,确定管理服务标准及各项服务收费标准,使今后的物业管理服务工作更加贴近业主。

3、按规范实施接管验收

充分利用前期介入取得的各类资料和数据,以及对大儒世家物业的了解,本着“对业主负责,对集团负责”的宗旨,对大儒世家进行严格、细致、全面的接管验收。

4、介入期管理工作计划表 <二>入住期

1、高效便利办好入住 入伙期是物业管理工作关键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物业管理人展示自身形象,打开工作局面,为今后物业管理服务工作奠定良好基础的一个契机,为此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与销售部配合,告知业主详细的入伙流程、各项手续办理办法以及应收的有关费用,以便业主事前做好准备;

(2)销售部应合理安排业主的入伙时期,加强节假日的入伙办理;入住服务;

(3)一条龙办理入住手续,随到随办,与销售部密切合作,对业主提供一对一的入住服务; (4)事前联系供气、供电、供水、电信、银行等社会相关专业机构,同步办公,方便业主入伙;

2、提供入住期的便民服务措施

(1)延长工作时间,随到随办,同时提供物业管理及其收费项目的咨询答疑、装修咨询等; (2)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引入4~5家具有一定品牌、资质、售后服务良好的正规装修商、电器商、各类装修材料商,进驻社区并向业主推荐方便业主的同时进行经营创收;

(3)组织有偿便民服务队,解决入住期间搬运量大,搬家难的问题;解决家庭装修后清洁卫生问题,同时也方便装修期间民工流的控制。

3、记录并处理业主在接楼验房中提出的合理的意见与建议

4、装修管理

(1)装修宣传培训。根据《建筑发》,建设部第110号令《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及福州市有关装修管理的规定,制定《房屋装饰、装修管理办法》、《装修期间电梯使用管理规定》、《二次装修申请表》等,对相关管理员以及业主、装修施工单位的施工人员进行装修的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培训。

(2)强化装修审批二次控制的要点,制定装修审批程序。 (3)落实二次装修跟踪监管责任制。 (4)制定违章装修处理流程。

(5)依据装修方案结合日常的装修巡查记录和装修变更记录进行装修验收。

5、治安管理

(1) 建立高素质的安管队伍,按高标准、严要求的指导思想,严抓招聘、培训、上岗、考核等关键环节,实施“准军事化管理”。

(2) 确立治安重点,加大对入住期人流、物流、车流的有效监控。 车位、车主、车型、车色)

(3) 实施科学有效的防范体系,全面防范实施巡逻岗、固定岗(守卫岗)、机动岗三岗联合防范,各岗有效的配合与互动;(4)完善并发挥智能化系统的安防优势。

6、入住期管理工作计划表<三>常规期管理

1、培训工作

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业务技能和管理服务水平,为大儒世家物业项目培养一支品质优良、专业过硬的物业管理队伍,使大儒世家社区的物业管理更加赋有成效。 (1)安管培训计划

(2) 绿化培训计划

篇三:物业前期介入工作计划表 物业前期介入工作计划表

第四篇:前期物业介入工程工作报告

青城华府项目自2010年11月份物业前期介入以来,按照董事长的指示,在配合好项目、服务好营销的同时。依据项目规划设计的31个要点开展工作,就参与小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方面(主要从安全防范、房屋主体、设备设施、园林景观、隐蔽工程、智能化等)。从业主(使用人)及物业管理的角度,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以本物业最大限度地满足业主的需求和物业管理的需要。

一.规划设计阶段:

从方便业主生活,配套完善、便于管理和降低日后物业管理成本的角度,向项目部提出物业管理规划设计阶段物业管理前期介入报告;总结类似的规划设计缺陷、工程质量疑点难点问题(如:玻璃幕墙的选材、屋顶墙面的防水、隐蔽污排生活管网的施工程序、飘窗渗水、车位设计、主供电容量等)。在介入报告中列出并反馈至各相关部门,以便在规划设计时及时修正和避免。在每项工程开工及开工初期,我们要求前期工程跟踪人员,到项目资料室翻阅查看建设工程施工图纸。对每处设施设备布局仔细斟酌,就不明事项与项目责任工程师进行探讨,是否规范合理设计、能否满足业主使用要求,是否便于我们后期的管理做了相应的考虑(如:①管理用房的预留,包括今后的业委会用房、管理处办公用房、员工宿舍食堂、职工业主娱乐活动室、物料仓库、清洁工工具房等。②小区相对集中进出口位置和数量配置要合理,能少则少,以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支出。车辆及人行出入口尽量专用设置,所有车辆出入口应当直接对小区外部,当不能完全分开时也要在具体的设置中方便物业管理,应有适当的引导隔断措施。③小区的外围尽量考虑到封闭式治安管理的需要,铁围栏的设计要防攀防钻;绿化带植物的品种不宜名贵,高大型树种不易靠近房屋、道路,其根系将对房屋及路面有不良影响;建筑小品设计亦要考虑到易于低成本维护。 ④小区内尽量不要配置有安全隐患的大型水池、秋千、转盘等;水系的设置不易太多,既不利于清理,也不利于节能降耗和物业管理。⑤排污管、雨水管在穿楼板时要考虑采用套管,以方便管体爆裂时便于更换;电梯间的电梯入口要有一定的坡度,防止溢水。⑥小区路灯尽量采用全功率及半功率布线,以便节约用电,其控制应具备光亮自动控制技术;另外,应采用通用型灯座,耐锈蚀,牢固、防日晒雨淋、不怕台风、采用 1

节能类型。单元楼道灯应采用光控红外线复合开关,以便手提东西的业主上下楼梯,且减少楼道公共照明用电量。⑦垃圾中转站最好设计在小区进出口附近处,尽量不靠近住所,东西两侧,以利风向,使气味不聚集小区,且垃圾房门朝外便于垃圾清运车辆在外作业不影响小区。⑧小区的地下排污管道要铺设合理,井口间距要合适,一般不要超过管路疏通时的竹片长度或机械疏通机可达长度,各类井盖尽量避免安装在主干路上;所有重要埋设管线应做好地面标示;重要管路,在过路时应注意抗压设计;重要管路和线路要预留备用管线或活口,以免发生局部损坏换整条管线、劳民伤财。⑨各房间均应考虑空调设置位,防止因没有设计造成住户乱装,影响房屋外观;商铺前后应预留空调位及排水管)。

二.关注施工质量,紧跟施工进度,提出合理建议:

坚持参加项目周例会和监理例会,以便及时全面了解各施工进度和时间节点。时刻关注工程质量和工程建设进度,要求工程组每日亲临施工现场,了解施工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反应问题。对各类问题做好记录取证拍照,如实反应到监理和项目部(如:①消防监控中心原设计面积小且不便于利用。②各商网及各电梯机房均为设计爬梯,不便于日后清理和维修。③小区围墙周界原均未设计红外对射技防系统,通往地下室楼梯未设计门禁系统。④小区内围未设计便民公厕。⑤电梯前室装修时未预留各管、线检修口。⑥各进户门、消防门门套灌浆不实。⑦飘窗周围沙浆浇灌不严实,存在渗水隐患。⑧地下室顶部后浇带防水处理不及时。⑨墙面开裂及地面空鼓和起沙等现象。⑩隐蔽污、雨排管网不按规范到井,主污排水管不按规范夯实垫层)。在项目领导的重视下,以上问题都很顺利的得到了有效解决和控制。

三. 加强工程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

结合项目工程进展拟定了工程培训计划,主要以物业接管验收程序、物业接管验收标准及检验规程、住宅分户验收标准与要求、工程疑难100问、项目规划设计的31个要点等科目重点培训。

以上是管理处根据项目工程进展所做的相关工程方面的工作,针对下步工作管理处继续紧跟施工进度、关注施工质量,坚持抓好工程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如:《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管理暂行规定》、《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重点抓好接管验收(如:①严格按《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管理暂行规定》的标

准验收。②对在前期介入阶段提出的完善项目和整改意见进行复核,对尚未完善的事项,请求项目提出补救和解决措施并备案。③在接管验收时要求项目对小区所有土建工程、装饰工程、市政工程、设备安装工程和绿化工程等主体及配套工程的施工图纸、技术资料和各单位名称、工程项目、工程负责人联系电话、保修期限等内容列出清单备查。④请项目协调各施工单位,适当备留未用完的小区建材包括各种瓷片、玻璃窗及配件等以便日后维修便捷并减少费用。⑤凡小区采用非市面上常见的建材,设备和设施的联系施工单位提供供货和维修保养单位的地址、电话和联系人。⑥验收时密切注意和物管相关的设施和管线有无按规范要求做好。⑦小区公共设备、设施、辅助场所、停车位、会所等产权须界定并出具相关证明,避免以后引起业主投诉、争纷)。

青城华府管理处

2011年9月10日

第五篇:介入超声诊断治疗工作制度

超声介入诊断治疗工作制度

1.进行超声介入诊断治疗工作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作风严谨,思维敏捷,反应灵活,有较强的应急能力。

2.进入超声介入室的工作人员必须穿戴好工作服,带好帽子,口罩,治疗前必须清洗双手。

3.严格控制超声介入室内人口密度与流量,凡进入介入超声室的见习参观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介入超声室的参观规定和接受治疗人的指导,不得到处走动,非值班人员不得擅自进入超声介入室,一切私物不得带入工作区。

4.超声介入室内一切物品,仪器,药品等应分类,定位放置,专人保管,定时检查,检修,以保证实用,用后即时补充归还。

5.超声介入室随时保持室内整洁,每日湿式清扫2次,操作前紫外线照射1次,每周彻底清扫一切,每月细菌培养1次。

6.无菌物与有菌物严格分开,一切无菌物品用专用柜存放,标签清晰,放入有灭菌效果指示卡,物品灭菌后一周末用者,必须重新消毒,洛合碘瓶每周消毒两次,操作前更换持物筒,纱布缸。

7.超声介入室人员操作室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对于一切违反 无菌消毒原则得现象立即纠正,即时采取补救措施,不得将就马虎。 8.治疗时严格认真,不得闲谈,治疗过程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9.操作程序,应先做无菌介入诊断治疗,再做有菌介入诊断治疗。 10.介入超声是一项高风险工作,介入室必备常规抢救器械,及常规急救药品以便必要时使用,并有专人负责检查,保证这些急救药品齐全,操作过程中,有心电监护等,器械状况良好。

11.介入操作前要认真做好准备,包括病人,家属签字,出凝血时间检查和术前用药等,充分考虑介入操作的风险,防患于未然。坚持有创检查签字制度;

12.认真做好介入手术后处理工作,做到记录清楚。

13. 资格认定,我科必须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方能从事引导操作。按介入难易程度,由不同级别医师操作。把握适应症,禁忌症,并请上级医师会诊。

进 修 工 作 制 度

1. 进修工作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有关规定统一计划安排。

2. 由专人负责进修工作,认真执行进修工作的有关规定,严格掌握进修人员条件。选派有经验的医务人员进行指导。带教者应根据进修人员具体情况拟定计划,定期检查,努力完成。

3. 进修人员要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得自行调换进修科目,不得中途退学,不得随意延长学习时间。进修期间不安排探亲假。

4. 经常了解进修人员思想情况,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定期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改进工作。

5. 进修人员在医疗工作中有特殊贡献者应给予表扬。医疗作风恶劣或犯有严重错误者,由科室提出意见后,连同材料和本人一起送回原单位处理。 6. 进修期满,应做好考核和书面鉴定,办妥离院手续。

临床病例讨论制度

1. 科室应选择适当的在院或已出院的病例举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临床病例讨论会。

2. 病例讨论会可以本科举行,也可以几科联合举行。

3. 每次医院临床病例讨论会时,必须事先做好准备,负责主治的科室应将有关材料加以整理,尽可能做出书面摘要,实现发给参加讨论的人员,预作发言准备。

4. 开会时由主任或主治医师主持,负责介绍及解答有关病情、诊断、治疗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分析意见。会议结束时由主持人作总结。

5. 临床病例讨论会应有纪录,可以全部或摘要归入病例内。

超声科报告审核制度

1. 超声报告书写一般项目栏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及临床诊断等。 2. 检查所见中将超声扫查所获得的全部信息,提取对诊断有价值的部分,用超声术语,作简明扼要的描述。包括脏器(或病灶)的外形、大小、部位、回声(指内部回声、边界回声、后壁回声)等等,表面是否光滑,境界是否清楚,眦邻关系,也应用必要的描写。

3. 超声提示中将声像图结合临床提出确切的诊断,如同一患者有几种疾病,应把诊断明确的疾病放在首位。一般先做出物理诊断,在提示可能的病理诊断。 4. 通过超声检查,如有下列情况者应提出书面建议: ① 由于种种原因检查的脏器显示不清,建议复查; ② 暂时不能明确诊断者,建议随访或观察;

③ 需进一步明确诊断者,如发现肾积水,为明确肾积水原因,建议作进一步检查; ④ 其他一些原因。

5. 进修或实习医师书写的诊断报告,应经上级医师签字。

6. 要做到字迹清楚、语言精练、重点突出、测量准确、超声术语运用确切、论述内容层次清楚、超声提示和建议恰当。

超声科医疗质量考评奖罚制度

1.每天7:50分准时上班参加科室早会,无故缺席者需作出检讨,迟到、早退半小时内罚款100元,超过半小时按脱岗处理,罚款200元以上;

2.面对患者要微笑服务,态度好,对患者的问题要耐心解释,如与患者发生争吵,产生医疗纠纷者,取消本年度评优评先资格,并需作出深刻检讨,向患者道歉,处以罚款200元;

3.进行检查时尊重患者隐私,对隐私部位检查时需要有第三者在场,违反者处以罚款50元;

4.实行医疗安全一票否决制,凡发生等级医疗事故的个人,一律取消当年各种先进的评选资格,并予以严厉处分;

5.对医疗事故的直接责任者必须给予经济处罚,其处罚比例可相当于事故补偿费的10~20%; 6.对表现突出、成效显著的给予通报表彰,对屡发事故或性质恶劣的予以全科通报批评;

7.注意安全保卫工作,若仪器设备发生被盗事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并扣除一个月以上奖金;

8.晚夜班医师,不论什么病人,均须做到随到随做,亲自检查,不执行者按脱岗处理,报告书写规范、清洁,超声物理诊断正确、病理诊断提示合乎逻辑,发生严重错误者作出检讨,并扣除当月奖金200元。

超声诊断科差错事故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1.科室建立差错事故登记本,由本人及时登记发现差错事故原因、经过、后果,科主任及时组织讨论总结。

2.发生差错应及时报告科主任,一旦发生现事故,应及时由科主任报告医务科,并积极采取补救措施,以减少或消除由于差错事故造成的不良后果。

3.发生严重差错或事故后,由专人对各种有关记录做妥善包管,不得擅自篡改销毁。

4.差错事故发生后,按其性质与情节,组织全科人员进行讨论,必要时提交事故鉴定小组进行讨论,吸取教训,改进工作,并将有关情况答复病者家属。 5.发生差错事故的个人,如不按规定报告,有意隐瞒,事后经领导或他人发现时,须按情节轻度重给予处分。

6.为了弄清事实真相,应注意听取当事人的意见,讨论时可邀请当事人到行会议。

7.科主任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分析差错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

超声科医疗事故防范预案

(—)成立医疗纠纷及事故防范组织。

(二)完善科室规章制度及各类技术操作规程。

(三)加强医务人员医疗技术培训。

(四)制订预防医疗纠纷、事故措施与办法。

(五)制订解决、处理医疗纠纷、事故的程序和办法。

(六)加强职工的医德医风教育。

(七)制订医疗纠纷、事故处理的奖罚规定。

超声科医疗事故处理预案

(—)科室报告制度。发生超声诊断及治疗医疗事故或出现可能引发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后,有关医务人员要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向医院内负责处理医疗事故的有关部门报告。

(二)防止医疗损害扩大制度。发生或者发现超声诊断及治疗过失行为,科室及其医务人员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扩大。争取患者对进一步医疗的配合,安抚其心灵,使之建立信心与医务人员共同战胜病魔。

(三)证据的调取与固定制度。当患者希望得到其超声诊断及介入治疗报告或者对报告的真实性产生怀疑时,在医患双方共同在场的情况下,可以对报告进行复印或复制,以保证报告的真实性,复印或复制报告完成后,经核对无误,加盖科室印章或经科室负责人签字;对那些通过医务人员分析、讨论、思辨过程升华为对患者病情的认识,即主观病历资料,以及存有疑点的输药液、输血液、注射、药物等医疗实物,则应当在医患双方共同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封存和启封。

超声科“三基知识”培训计划

根据医院管理年活动要求,“三基知识”必须人人过关,我们将根据本科室的实际情况,有组织、有目的进行 “三基知识”培训,其计划如下。

1、每周集中安排一次学习,根据基础理论知识、超声基本知识与实际上机操作两课时依次进行学习,并要求做好学习记录,除当天值班人员外的全体科室人员必须参加。

2、根据每人的实际情况,要做出相应的学习计划,复习学习内容,巩固加强“三基知识”。

3、为检查学习效果,每月安排两次考试,根据基础理论知识、超声基本知识与实际上机操两部分进行考核,其各占50%,要求人人过关。

4、将每次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参加人员以及科室人员每次考试成绩都详细登记备查,并对无故缺席学习者进行必要的处分。

超声科法律法规学习计划

根据医院管理年关于各科室学习卫生法律法规要求,我科室将认真组织本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学习,其计划如下。

1、科室人员必须认真阅读我院管理年活动办公室编印的《卫生法律法规》,每人要做好相应的笔记。

2、科室人员都必须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类有关于卫生法律法规的活动报告,并要做好笔记。

3、每两周集体组织一次对卫生法律法规的学习,根据本科室的实际情况,有重点的针对“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章节进行系统讨论学习,除当天值班人员外的全体科室人员都必须参加。

4、对每次组织学习的时间、内容、参加人员及个人学习情况都详细登记备查。

超声工作流程

一、超声诊断前质量控制和管理制度及措施:

1、查对制度;

2、询问病史;

3、预约制度;

4、按专科分类就诊;

5、危重急诊病人绿色通道;

6、超声岗位职责等级制度;初级医师工作1年后才能发黑白报告,3年后发彩超报告。

7、超声操作人员具有持证上岗,严禁非法胎儿鉴定。

二、超声检查中质量控制和管理制度及措施:

1、超声操作检查规范;

2、会诊制度;及时会诊与预约会诊结合;

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4、良好就医环境,配备空调等,保护病人隐私;

三、超声检查后质量控制和管理制度及措施:

1、报告书写规范化,我科电脑制作统一模板;

2、报告单复审制度;报告检查后上级医生签字或盖章复审。

3、追踪制度;专人定期追踪,病房与病案室追踪相结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疑难病例与误诊病例讨论,每月一次;

5、及时发报告,控制急诊10分钟,一般病人30分钟内出报告。

6、质量管理督办制度;每月一次的医疗质量安全总结会。

7、奖罚制度;误诊漏诊处罚50-100元。

8、年终考核制度;

9、早上交班制度;每日7:50AM传达昨日医疗安全、医疗质量,传达医院领导精神。

10、机器维护及使用登记制度。

上一篇:老师初中地理试卷分析下一篇:落实监督责任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