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流域治理纪念碑

2022-08-14

第一篇:黑河流域治理纪念碑

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问题及治理对策

(前二部分另处)

三、治理对策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突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主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批准的《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以及中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十二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与产业政策,按照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坚持特色方向、走好三条路子、推动三大战略,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 “生态安全屏障、立体交通枢纽、经济通道”的区域发展定位、“生态建设、现代农业、通道经济”的三项重点工作、 “生态文明大市、现代农业大市、通道经济特色市和民族团结进步市”的发展目标,坚持“南涵水源,北御风沙,中建绿洲”的生态建设方针,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和“严格保护,积极发展,持续利用”的原则,以祁连山和黑河流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重点,保护与建设并重,节约与利用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特色方向,就是响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坚持走符合张掖实际,能够发挥比较优势的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之路。

“三条路子”,就是走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引领的城市发展路子,走以矿产、农畜产品等优势资源开发为重点的工业发展路子,走以发展节水、高效现代农业为支撑的新农村建设路子。

“三大战略” 就是工业强市、产业富民、加快城镇化进程。

1、建设和保护好祁连山与黑河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构筑牢固生态安全屏障。争取将祁连山和黑河流域纳入国家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重点区域,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封山封滩育林育草、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水、退耕还湿、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生态移民、防沙治沙、防护林建设、清污分流、水环境整治、污染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确保祁连山的水源涵养功能和生态屏障作用,确保黑河水质稳定达标,维护黑河流域生态平衡和持续发展。

2、加快城镇绿地生态系统建设步伐,创造良好人居环境。重点搞好城镇绿地、湿地、水域、外围防护林带建设以及污水处理、垃圾填埋、集中供暖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3、以节水农业为重点,发展生态循环经济。一是合理分配农业、工业和生态用水,优化用水结构,积极推进结构性节水。二是发展现代农业,严格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推广使用节水灌溉技术和喷灌、滴灌设备,精耕细作,退耕还水,发展高效设施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提高单位面积效益,节出腾出的水用于发展工业和生态。三是推进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工业用水循环利用,不断降低单位生产总值水耗;清污分流,城镇雨水收集,用于绿化,减少排污量;城镇污水集中处理,中水循环利用;大力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城市和乡村生活节水,逐步实现城镇饮水与生活用水相分离。

4、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发展生态环保产业。一是推进生产生活各环节的节能降耗,推广应用节能降耗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淘汰改造高能耗设备,工业余热再利用,降低单位产量能耗;加快太阳能光热光电技术和可再生材料、

新型墙体材料、散装水泥的推广应用;加快旧城旧房改造,城镇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引导农民合理建房,集中居住。二是做好污染减排,严格控制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排放,整治城镇扬尘和建筑施工扬尘、机动车尾气,推进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垃圾集中填埋,做好废弃厂矿区生态修复。三是突出循环、绿色、低碳三大主题,大力发展水电、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推广种养结合、农牧结合、林牧结合的生态立体农业循环模式,构建“种植-养殖-沼气-肥料”资源综合利用体系;推动种养加、煤电冶耦合,推行“农产品加工-沼气-发电-有机肥料”、 “清洁能源-电力-蓄能-载能”循环加工模式,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路子,形成资源深加工和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实现资源化、减量化、再利用。

5、大力开展生态旅游,建设宜居宜游城市。加强道路、景点、设施建设,县有特色,乡有特点、村有看点、市成规模、区域联网,打造精品景区景点和线路,建设“生态旅游强市、文化旅游名市、旅游产业大市”, 以短养长,以旅游业带动服务业,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1). 环祁连山腹地旅游

(2).黑河沿岸自然风光(甘、临、高三县区)和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

(3).自然观光(山丹军马场、扁豆口、海潮坝、丹霞、森林、草原、雪山、湿地、湖泊、戈壁、沙漠等)

(4).文化旅游(宗教、长城、古城遗址、)、

(5)、军旅旅游(霍去病抗击匈奴、年羹尧平叛、王震大军进疆、西路军血战河西)。

(6)、现代农业园区旅游。

甘州:卧佛福地、黑河庄园、湿地景观、金色农业

临泽:中国枣乡、七彩丹霞、戈壁水乡、红色胜地

高台:红色基地、古堡遗址、湖泊苇荡、黑河仙境

山丹:世博之源、长城之魂、中国马都、姻脂风情

民乐:祁连佳境、金色田园、休闲山庄、避暑胜地

肃南:裕固花乡、丹霞奇观、祁连胜景、夏日凉都

6、加强环境监管。按照“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和张掖市生态功能区划,指导产业科学布局,资源合理配置,从源头上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以遏制人为破坏生态环境为重点,强化对各类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和监管,包括矿山开发、煤田开发、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旅游、农垦和伐林等活动,严厉打击非法采矿活动,切实重视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护和环境安全。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搞好废弃矿山的生态植被修复。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审批关,控制资源能源消耗高的项目,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治理污染,抑制生态破坏。

第二篇:黑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湟水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

报告书简本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二〇一二年九月 1 规划概要

1.1 规划编制背景

湟水属黄河上游一级支流,流经青海、甘肃两省,流域面积为32863km2,其中青海省29060km2,甘肃省3803km2。

近年来,随着流域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湟水流域水资源矛盾突出,水资源保护、水土流失及生态保护面临诸多问题,防洪工程体系和非工程体系不完善,流域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完善。这些都制约了湟水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0年7月,水利部以水规计[2010]156号文批复了《湟水流域综合规划任务书》,同意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组织编制《湟水流域综合规划》。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研究流域面临的重大问题,拟定总体规划方案和有关控制性指标;完善各规划水平年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提出省际水量分配和利用的原则、省界断面出境水量意见;提出农业、工业、城市用水的节水目标及合理的节水措施;编制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和水生态保护规划;提出湟水干流和大通河支流的水电开发要求和流域水电资源开发意见;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和水土保持等规划以及其他专业规划;开展大通河调水规模专题研究。在青海省、甘肃省水利厅及有关单位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下,黄委组织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等单位,于2012年8月编制完成了《湟水流域综合规划》(送审稿),主要内容包括:湟水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灌溉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水生生态保护规划、防洪规划、水土保持保持规划、水能开发规划、流域管理等规划,并包括大通河适宜调水规模专题研究报告。

1.2 湟水流域综合规划简介

1.2.1 规划范围和规划水平年

规划范围:湟水流域水系的湟水干流、药水河、黑林河、北川河、南川河、沙塘川、引胜沟、巴州沟,大通河、永安河、萨拉沟、老虎沟等14条河流以及流域范围内的水库,河长总计1644.7km,流域面积32863km2。行政区划包括青海、甘肃两省17个县(区)。

1 规划的现状水平年为2009年,近期水平年为2020年,远景水平年为2030年。

1.2.2 规划的主要任务及目标

(1)规划任务

湟水流域属资源水资源缺水地区,区域水资源难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需要。当前必须立足于当地水资源条件,按照以供定需的原则,采取强有力的节水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水资源的规划与管理,协调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

根据流域自然资源特点、战略地位、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湟水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的主要任务是: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水生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水力资源;进一步提高流域防洪能力,确保干支流防洪安全;加强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完善非工程措施,提高流域综合管理能力;维护河流健康,支持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考虑各河段资源环境特点、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治理开发与保护的总体部署,明确湟水干流和主要支流各河段的治理开发与保护主要任务。

(2)规划目标 ①近期(2020年)目标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保障城镇供水安全;稳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现有灌区的节水力度,使灌区的节水面积由现状的27%达到63%,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41提高到0.5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现状的60%左右提高到75%~80%;引大济湟工程建成通水,湟水干流缺水情况得到一定缓解。河流生态水量及河道水流连续性基本保证,水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5%,基本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体系。西宁市及重要城镇防洪工程全部达到设计防洪标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部完成,重点城镇山洪沟得到治理,重要城市和重点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新增治理面积3247.1km2,初步控制人为水土流失,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体系基本健全,初步建立水土流失监测和评价体系。

②远期(2030年)目标

进一步加大节水力度,初步改善湟水、大通河水生生态系统,完善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体系,流域防洪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流域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显著改善。以维持流域生态系统、创建和谐流域为目标,实现湟水流域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 1.2.3 总体布局

水资源开发利用,一是要全面推行节水措施,建设节水型社会。二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是多渠道开源,增加供水能力。水资源保护以实现湟水流域水功能、保护黄河为总体目标,加强大通河流域水源涵养、严格限制入河排污口设置,加强域水资源保护监控能力和手段,完善流域各地区水功能区保护目标责任制,水生态保护以湟水干流和支流大通河为主线,以维持河流廊道功能及湿地、森林水源涵养功能为重点,结合严格小水电站建设及运行管理、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合理配置等,保证生态环境流量和河流廊道水流连续性;湟水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基本思路是:以保障城镇河段防洪安全为重点,护岸工程与堤防工程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采取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按照分区防治的原则,因地制宜配置各种治理措施。积极开展封山育林育草,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对已破坏的地表、植被和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恢复治理。把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加强流域管理能力建设,逐步形成较完善的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管理体系。

1.2.4 规划内容

1.2.4.1 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通过水源工程建设、强化节水等有关措施,在保证河流低限生态需水要求的前提下,保障流域及相关地区供水安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1)节水规划

规划在湟水流域全面推行节水措施,建设节水型社会。以灌区为重点,调整种植结构、加强灌区节水改造,建设节水型农业;以西宁市和工业园区等开发区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扶植低耗水、低耗能和高产出产业,建设节水型城市和工业。采取各类节水措施后,现有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将由现状的0.41逐步提高到2030年的0.58, 2020年可节水量为1.71亿m3,2030年可节水量为3.37亿m3。

(2)水资源配置方案

在黄河流域水资源总体配置框架下,统筹考虑湟水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护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对水资源的需水要求,统一配置多种水源、合理利用地表水、适量开采地下水、积极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

3 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时,为维护河流的健康,保障河道内留有合理的生态环境水量。经分析,湟水干流民和断面和支流大通河享堂断面河道内多年平均生态环境需水量分别为8.6亿m3和12.23亿m3。

为满足湟水流域生产生活用水要求,续建和新建一批水库以及引大济湟和一些小型的引水工程。引大济湟工程近期引水量为1.89亿m3,远期引水量为6.0亿m3,缓解湟水干流供水压力,保证西宁市和海东地区的供水。

为维护地下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需保证地下水采补平衡。2020年、2030年水平湟水流域规划地下水开采量分别为3.03亿m

3、3.22亿m3。

2020年、2030年水平流域中水回用等非常规水源利用量分别为0.14亿m

3、0.34亿m3。

(3)大通河外调水量配置

湟水流域水土资源发布不均,支流大通河水资源相对丰富,水资源尚有一定开发利用潜力。本次规划充分考虑大通河流域自身河道内外用水需求,根据各调水工程分布情况及大通河水资源条件,分河段研究可外调水量为13.44亿m3。根据各项调水工程受水地区缺水形势,规划2020年水平大通河外调水量为5.59亿m3,其中引大济西工程调水0.40亿m

3、引大济湟工程调水量为1.89亿m

3、引大入秦工程调水量为3.30亿m3。2030年水平引大济湟工程调水量增加为6.0亿m3,引大入秦工程调水量增加到4.43亿m3,大通河总外调水量将达到10.83亿m3。考虑2030年引大济西、引大济湟、引大入秦工程调水10.83亿m3后,大通河流域最大可外调水量为13.44亿m3,远景水平大通河剩余可外调水量2.61亿m3。

(4)灌溉规划

湟水流域川水地区的耕地基本发展为水浇地,存在着灌区配套不完善、灌溉水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且随着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对粮食供给提出了更高需求。结合不同水平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安排规模,青海省主要以引大济湟调水灌溉工程为主,配合在建、规划建设的水库工程安排灌溉规模;甘肃省结合原有灌区进行改扩建,以及沿河山台地发展一些小型提灌。规划新增灌溉面积156.62万亩。

(5)城乡饮水安全

湟水流域内10个县城(区)所在的城镇饮用水水源地共13个。各水源地水质均能满足饮用水水质的要求,针对城镇供水供水管网老化失修,管网漏失率较高;部分水源地水量不足,供水保证率低;部分城镇用户地势较高,且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城区范

4 围的扩大,城镇自来水管网配套不够,供水能力不足的主要问题,根据流域各县的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及现状供水情况,预测各城镇需新增的供水量3561万m3,大部分城镇需要改扩建或新建水源地,以满足新增供水要求。以现有水源地改扩建为主进行城镇饮用水水源地建设。除在建水源地工程1处外,规划改扩建工程5处、新建水源地工程3处。

为了提高农村饮水保障安全,规划安排集中供水工程、分散供水工程。对于集中供水工程,按水源划分为地表水供水工程和地下水供水工程。

1.2.4.2 水资源保护规划

湟水干流水污染形势严峻,随着湟水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流域水资源保护形势将日趋严峻。加强湟水流域尤其是西宁等重点城镇水资源保护,严格控制污染物入河总量,强化水资源保护监测和监督管理,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是维护和保障湟水流域及相关区域,甚至黄河流域供水安全、生态安全的重要任务。

(1)规划年水质目标

2020年,湟水干流黑咀以上维持现状Ⅱ类良好水质,湟水西宁城西工业用水区、湟水青干缓冲区实现Ⅳ类,其他水功能区消除劣Ⅴ类;北川河黑泉水库以上继续维持Ⅱ类良好水质,黑泉水库以下消除劣Ⅴ类;南川河沈家寨以上水质维持现状Ⅱ类,沈家寨以下消除劣Ⅴ类。大通河红古农业工业用水区水质得到改善,大通河全部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其他河流全部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

2030年,湟水干流、大通河、其他河流全部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 (2)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方案

为实现流域水功能区目标,实行最严格的水域纳污“红线”控制制度,以流域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为约束条件,近期流域主要污染物COD入河量控制在1.31万t以内,氨氮入河量控制在1466t以内;远期全流域COD入河量控制在0.99万t以内,氨氮入河量控制在722t以内。

(3)水资源保护的对策措施

为保障湟水流域水功能水质目标的实现,要加强大通河流域水源涵养、严格限制入河排污口设置,实施大通河调水水源保护工程;湟水干流湟源县以上禁止设置入河排污口,以青海省西宁市和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为治理重点,加大流域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治理力度,实施面污染源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工程,严格论证和限制审批入河排污口。加强域水资源保护监控能力和手段,进一步完善流域水质监测体系和

5 水质监测能力,强化和提升流域水资源保护综合管理水平和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1.2.4.3 水生态保护规划

湟水流域位于生态过渡带,生境类型多样、生态环境脆弱,是黄河流域及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加强湟水流域生态保护,维护河流健康,保持水生生态平衡。 (1)水生生态保护的对策措施

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区、干支流源头区、天然林草及湿地、土著鱼类栖息地等保护,将其划为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统筹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严格水电站建设及运行管理,保持河道生态基流及河流廊道水流连续性;加强国家重要水功能区保护与管理,改善重点河段水环境质量;建立流域生态保护协同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流域水生生态保护管理和制度体系建设。保证流域现有湿地规模不萎缩、天然森林质量不下降、土著鱼类栖息地不退缩,维持河流廊道生态功能及湿地、森林等水源涵养功能正常发挥,促进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同时,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水功能区的保护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将湟水干流海晏以上、大通河武松塔拉以上源头区及北川河大通源头水保护区、黑林河大通源头水保护区、永安河门源保留区、后和打士河海北保留区、萨拉沟海北保留区、老虎沟门源保留区等水功能区的保护区、保留区划为限制开发河段,以生态保护为主,禁止不利于水资源和水生生态保护的活动;针对对青海祁连山、大通北川河源区、甘肃祁连山、甘肃连城等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及大通国家森林公园、仙米国家森林公园、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天祝三峡国家森林公园、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保护,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1.2.4.4 防洪规划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工农业发展、城市建设、城镇化推进,对湟水流域防洪工程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要重点做好城市河段防洪工程建设、完善干支流河段防洪工程、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

(2)建设规模

1)西宁市城市防洪工程规划新建干流堤防17.87km,支流堤防24.8km;对穿过西宁市的60条山洪沟道的沟口进行治理。

6 2)湟水干流河段全长336.4km(不含西宁市),其中重点保护河段57.54km,一般保护区河段278.86km。规划安排防洪工程160.57km,主要布置在河段重点保护区;农防护岸工程113.59km,主要布置在河段一般保护区。

3)规划安排重点支流防洪工程段治理长度277.41km,以护岸形式为主。 4)规划对湟水流域内46座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其中中型水库1座,总库容0.18亿m3;小(Ⅰ)型水库2座,小(Ⅱ)型水库43座,总库容0.24亿m3。

5)规划安排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山洪沟道228条(不含西宁市),治理长度415.4km,防洪工程长度644.3km。工程主要形式为排洪渠、防洪堤、河道疏浚、护岸及防洪墙。

1.2.4.5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

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采取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按照分区防治的原则,因地制宜配置各种治理措施。在重点预防保护区,依法保护森林、草原植被和现有防护设施;对有潜在侵蚀危险的地区,积极开展封山育林育草,禁止毁林毁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和陡坡开荒,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在重点治理区,兴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和小型蓄水保土工程,提高土地生产力,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因地制宜建设林草植被,在有条件的沟道内建设以治沟骨干工程为主体的坝库工程体系。建立健全流域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体系和机构,加强开发建设项目管理,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严格审批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并监督实施,把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对已破坏的地表、植被和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恢复治理。

(2)规划措施

规划措施主要包括淤地坝工程、小型蓄水保土工程、基本农田建设、林草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生态修复等。根据典型小流域设计、关键治理措施及优化治理模式进行各项措施配置。近期每年开展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85.2km2;远期每年开展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49.8km2。 近期安排综合治理面积3247.1km2,其中坡改梯18107hm2,人工造林129664hm2,种草32029hm2,生态修复144909hm2。远期安排综合治理面积497.7km2,其中坡改梯及坝地13807hm2,人工造林109044hm2,种草30312hm2,生态修复96606hm2。

7 1.2.4.6 水能开发规划

湟水流域水能资源较为丰富,干支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969.8MW,截止2009年底,湟水干流及支流大通河已建、在建电站60座,装机容量690MW,为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清洁能源,但目前水电开发和运行还缺乏统一管理和调度,对流域水生生态环境和工农业供水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规范水电开发建设,实现梯级统一运行管理,协调发电与供水、环境之间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过本次规划复核,湟水干流、大通河干流共布置梯级电站65座,总装机容量869.75MW,其中湟水干流34座,装机容量145.67MW;大通河干流31座,装机容量671.08MW。除规划的纳子峡和在建的石头峡2座电站具有年调节能力外,其它为日调节或径流式的电站。

1.2.4.7 综合管理规划

规划进一步完善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进行规划实施和修编的管理、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防汛抗旱、河道与水工程管理、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综合管理。

2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

2.1 规划协调性分析

规划编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黄河水量调度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规划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工程布局等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本次规划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战略部署为统领,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精神,坚持人水和谐相处的理念,把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本次规划涉及“兰州——西宁地区”重点开发区域的主要规划内容有:发展水源工程、人饮工程、甘河、南川及生物科技园区等重点工业园区水资源配置工程、灌溉工程、

8 防洪工程,这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重点开发区域的发展方向;对具有潜在侵蚀危险的地区实行预防保护,防止破坏,促进林草植被的修复等。这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限制开发区域“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黄河干流和湟水河、大通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发展方向。

本次规划涉及祁连山地水源涵养重要区的规划内容主要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围栏封育、轮封轮牧,坚决制止毁林毁草、乱砍滥伐、过渡放牧和陡坡开荒,保护林草植被;对具有潜在侵蚀危险的地区实行预防保护,防止破坏,促进林草植被的修复等。湟水流域综合规划的内容符合《全国生态功能区划》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生态保护主要措施,与《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符合的。

本次规划针对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存在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等主要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新要求,以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为核心,兴利除害结合、节流治污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强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流域综合管理。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划和政策。

2.2 环境影响分析

2.2.1 水文情势影响分析

规划新建的水库及电站将使河流的人工化调控进一步加剧,使下游河段的径流过程趋于均化,对水文情势影响较大。同时,由于库区水深增加,水流速度减缓,将改变天然河流原有的河道形态。

2.2.2 水环境影响分析

(1)对水质的影响

规划提出的入河总量控制方案和水污染防治意见落实后,预计2020年湟水干流基本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2030年将全部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地表水环境质量将得到整体改善。规划的水源地保护工程和地下水保护工程实施后,水源地水质将得到有效保护,局部地区的地下水污染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满足城镇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对水质的要求,城镇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将得到保障。

(2)对水温的影响

9 水库蓄水后,部分水库水体呈现出随季节性变化的而不同水温分层分布。水库低温水的下泄,可能对下游水生动物尤其是鱼类的生长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下泄低温水,经过一定距离湍流后,热量交换作用,仍可恢复到原河道水温。所以低温水对农田灌溉影响较小。

2.2.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在总体目标、布局及具体内容中贯彻了生态保护的理念,且提出了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生态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水环境综合治理措施等,为改善流域陆生生态环境、保障重要断面的生态环境水量、促进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规划实施后,流域生态系统得到修复和改善,但对局部河段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工程或非工程措施给予减缓、减免及保护。

(1)陆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实施对流域陆生生态的影响以有利影响为主,不利影响是局部的、暂时的。规划的生态保护、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实施后,将减少人类活动对天然植被的破坏,改善了水土流失状况,陆生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改善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通过实施林草植被措施,2020年新增林草地16.18万hm2,2030年新增林草地30.1万hm2,湟水流域植被覆盖率从现状年的59.7%增加到规划年的66.6%,植被生产力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规划实施后在具体项目建设过程中所引发的占地、移民等可能对局部地区的陆生动植物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在具体项目建设环评阶段可以通过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对不利影响进行减免和减缓;

骨干工程及跨流域调水项目的施工可能将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库区内植被的损失,水库运行会改变坝址下游河段水文情势变化,可能造成一定的减水甚至脱水河段,对两岸植被生长可能造成影响;水库将淹没部分陆生动物的栖息地和觅食场所,但水库蓄水后,库周沼泽和湿地草甸发育,促使植物多样性增加,将有利于动物多样性增加,水域面积的扩大,有可能会给野生动物提供更为广阔和优良的栖息地。原河道下泄水量的减少,可能会导致河道内及其沿河两岸地下水补给来源减少,引起地下水位及其年内变化过程的改变,从而对沿河植被生存带来不利影响。

(2)水生生态影响分析

根据青海省渔业监测站2008年~2010年的调查成果,分析了水生生物的现状和影响

10 评价,并提出了减免措施。规划梯级电站和水库将对鱼类的种类、结构和数量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河流减脱水河段因水量减少,产卵场的规模可能缩小或消失。应在全流域统筹考虑人工增殖放流措施,并保证河道下泄最小生态流量,以减轻梯级电站和水库对鱼类资源的影响。

2.2.4 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实施后,将全面提高湟水流域的防洪能力,保障流域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从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限制纳污三个方面,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有效缓解流域及相关地区的缺水矛盾,提高用水效率,改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初步建成节水防污型型社会,有效的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促进了流域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规划的松多水库、二卡子水库、杨家水库和西纳川水库等一批水源工程和引大济湟调水工程实施后,将促进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5 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的影响

湟水流域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分别为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分别为青海大通北川河源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青海祁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5个,分别为青海大通国家森林公园、青海仙米国家森林公园、青海北山国家森林公园、甘肃天祝三峡国家森林公园和甘肃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1个,为青海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其中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甘肃天祝三峡国家森林公园在湟水流域内的范围是重合的,青海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和青海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范围重合,青海祁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仙米分区位于青海仙米国家森林公园内。

规划对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造成的主要影响为水电开发和调水工程造成的永久占地和淹没对天然林地、草场的占用,临时施工场地对天然植被的破坏,对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的扰动,由此对区域内生态系统功能造成一定不利影响。其中青海大通国家森林公园和甘肃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内没有进行开发,基本可以维持天然的生态功能。青海祁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仙米分区内无小水电工程建设,三河源保护分区位于武松塔拉以上,本次规划无任何工程布置,所以不会对青海祁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造成影响。

11 2.3 环境保护措施

2.3.1 环境管理措施

(1)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

黑河流域综合规划的建设项目,在可研阶段必须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保护管理的规定进行各单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出项目实施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保护措施,将产生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

(2)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环境管理,监督环保设施的落实,以减少工程施工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3)加强和完善黑河流域环境保护监测系统和监测网站的建设,建立水质监测站,提高水质监测的自动化水平,水资源调度工作要参考水质监测结果;建立运行期生态监测制度,对区域地下水位、植被长势、分布、数量定期进行监测。

(4)在规划方案运行期间,要重视环境管理,及时发现运行中的环境问题,并根据运行期间的各种环境监测结果,分析工程运行期间对环境的影响,酌情采取相应措施减免不利影响。

2.3.2 水环境保护措施

湟水流域综合规划的水资源保护规划中,进行了水功能区划;根据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制定了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规划了修建污水处理厂和整治排污口等水环境保护工程措施;规划了水环境监测体系、提出了加强重点污染源和排污口综合整治、强化水源地安全保障措施、监测和管理相结合、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水环境保护意识等环境管理措施。

湟水流域综合规划的水资源保护规划中,针对城镇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措施,划分了水源地27个保护区,其中包括17个地下水保护区,提出了隔离防护、湖库型水源地保护工程、地下水保护工程措施。并提出了加强城镇饮用水水源地监管能力建设,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监督管理等管理措施。

根据2009年湟水流域水质监测资料,湟水、北川河、南川河西宁所属河段是湟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点区域。建议青海省和甘肃省有关部门根据水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要求,进一步提高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力度,加快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修编和制定,尽快增加城市污水处理的规模,确保水功能区区划水质目标如期实

12 现。具体保护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完善湟水流域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体系

统筹协调黄河、湟水水资源保护,严格入河排污管理,逐步落实最严格的纳污红线监督管理制度,实施严格的水污染物排放量总量控制制度,对水质严重超标的功能区,应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加强和完善湟水流域环境保护监测系统和监测网站的建设,加强规划方案实施过程中具体工程建设、施工,运行中生产、生活废污水排放的管理。

(2)提高重点区域水污染治理水平

工业园区为重点加强流域内水污染防治工作,将水功能区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削减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个企业和单位,在全流域工业污染实现达标排放,限期治理重点工业污染,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重点企业环境监管,优先安排污染小、低水耗的项目,严格限制发展高水耗、重污染产业发展,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雨污合流管网系统改造,提高城镇污水收集能力和效率。加大农药使用的监督管理力度,推广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推进面源综合治理水平,加大执法力度,减少水污染突发事件和偷排事件的发生。

(3)加强湟水流域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

全面加强湟水流域源头区水源涵养工作,开展重点污染河段水污染生态修复、清淤工程,适时发展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工程等,改善水环境。

(4)提高水资源保护节约水平,提高节约保护意识

继续强化湟水干流和大通河中下游灌区节水措施,大力发展中水回用系统,提高城市污水再生水利用率。提高流域居民的水资源保护和水资源节约再利用的意识。

2.3.3 生态影响保护与恢复措施

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区、干支流源头区、天然林草及湿地、土著鱼类栖息地等保护,将其划为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给予严格保护,禁止和限制小水电开发。统筹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贯彻执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配置和有效保护,维持河流合理生态流量,严格水电站建设及运行管理,保持河道生态基流及河流廊道水流连续性;加强国家重要水功能区保护与管理,改善重点河段水环境质量;建立流域生态保护协同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流域水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和制度体系建设。保证流域现有湿地规模不萎缩、天然森林质量不下

13 降、土著鱼类栖息地不退缩,维持河流廊道生态功能及湿地、森林等水源涵养功能正常发挥,促进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1)陆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进一步优化工程线路及布置,最大程度的减少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加强工程建设期的施工管理,尽可能减少临时占地对植被的破坏;临时占地应保留表层土,并在工程完工后及时恢复植被,加强对水源涵养区的保护与管理,严格保护具有重要水源涵养功能的自然植被,严格管理水资源的调配,杜绝生产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的现象发生,在流域内加强生态保护宣传工作,提高全流域人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减少对生态植被的破坏。 (2)水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将河道内生态用水纳入水资源配置指标,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控制超指标用水,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严格水电站运行管理,实行水电站最小下泄生态流量制度,合理确定大通河调水规模、调水时段及水库优化调度,确保大通河自身生态用水及下泄生态流量。严格湟水干流小水电站开发、建设。管理与审批,维持河流基本生态功能。

湟水海晏至西宁河段,建议逐步关停个别小水电站,保持河流廊道连通性,采取增殖放流等措施修复因水电站建设破坏的土著鱼类栖息地,保障鱼类繁殖期生态用水;湟水西宁以下河段,改善水环境质量,保护沿岸植被,禁止河道挖沙采石,保证生态基流及水电站下泄生态流量,加强水生生物监测。加强渔政管理,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各界保护野生水生动物特别是保护鱼类的自觉性。

3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湟水流域综合规划的实施,提高了流域的防洪能力,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避免城镇、工业、交通干线、生产生活设施遭到洪灾威胁,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提供保障。

规划续建和新建一批水库工程,适当建设一批引提水工程,新增供水能力7944万m3;通过规划的节水措施,流域用水效率大幅度提高,初步建成节水型社会;通过流域水资源配置解决当前流域内面临的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并通过引大济湟工程解决湟水干流经济增长较快地区的缺水问题,促进流域经济的稳步增长。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水污染防治体系,水环境有较大的改观,湟水干流基本达到水功能

14 区水质目标,遏制水污染;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全部解决,保障城镇供水安全,满足城市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对水质的要求。

各级梯级电站的开发运行不仅可以缓解湟水流域电力供需矛盾,还将大幅度改善湟流域的清洁生产水平,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

由于本次规划的水电站和调水工程多位于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实验区的边缘,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条例的规定,不会影响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功能要求。

本次规划的水电工程、调水工程和水源工程的实施,将对流域的水文情势、水资源、水环境、局地气候、土地利用、水土流失等造成一系列影响,通过环境保护、影响减缓措施部分影响可减小或消除。

规划的实施后各梯级电站运行后,闸、厂址将形成减水、脱水河段,沿岸地下水位下降,河道两岸天然植被受到一定影响,水生生物和鱼类资源量将受到不利影响。在具体项目建设环评阶段应给予重点关注,采取有效措施给予减免、减缓。

总的来说,规划的实施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大部分通过环境影响减缓、保护措施,均可以部分影响可减小或消除,只有对水生生态的影响具有持久性、不可逆性,只有通过制定一些措施予以减缓和恢复;本次湟水流域综合规划的实施,避免了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盲目开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比较明显,对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将起到一定积极作用。有利于保障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水和谐。从环境影响角度分析,规划方案可行。

第三篇:黑河流域上游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考察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二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党校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教学针对性,在市委党校统一安排下,我们一行16人于2010年9月10日至13日对黑河流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的主题、背景和意义

(一)主题

这次考察,我们是以“人·水·生态环境”为主题而展开。

水生态环境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地处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的张掖市,是一个镶嵌在荒漠之中的绿洲,这是张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坐标。在这里,水资源是比土地、矿产更为珍贵的经济资源和战略资源。由于祁连山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导致生态用水被大量挤占,水污染日益严重,水生态环境安全面临严峻形势。共同维系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是支撑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意义重大。

(二)背景

1、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实施西部开发的根本所在

黑河是流经我国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的国内第二大内陆河,是河西和张掖人民的母亲河,也是维系西北乃至华北地区生态安全的生命线,黑河流域综合治理不仅事关全流域的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国防稳固。但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人们的乱采、滥伐、过度放牧等掠夺性开发,已经使得祁连山难以负重。由此导致雪线上升、草原退化、荒漠化加重、出山径流减少等问题,许多动植物资源面临生死存亡的境地。所以,实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是国家从长远和战略的高度解决黑河问题的总体部署,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改善流域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决策。

2、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是提高党校教学质量的根本要求

1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校教学的基本特点,也是党校教学的基本要求。以往学员对党校教师教学意见最多的,就是认为党校教师的授课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不够,从理论到理论,概念到概念,内容空洞乏味,评议苍白无力,对现实问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知之不透,听了之后感到不解渴、不过瘾。这就要求党校教师要不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做到理论讲透、实际讲够。要做到较好地理论联系实际,除了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外,还要对社会现实和实际情况知深、吃透,这就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三)意义

1.有利于更好的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

调研咨政,是中共中央2008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赋予各级党校的一项新的重大任务。中共张掖市委二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从国家全局利益的高度着眼,按照国家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的目标要求,以实现全流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提出了《中国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近期市委市政府又在积极谋划和青海祁连县、内蒙阿拉善右旗合作以大生态的理念来治理黑河流域。党校要发挥党委政府的“思想库”作用,就必须紧密结合张掖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不断加强对张掖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以便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撑。

2.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党校是培训轮训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培养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德才兼备的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阵地,在大规模培训领导干部、大幅度提高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党校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干部培训的质量。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基础,要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就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研究、探讨张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带全局性、紧迫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总结分析张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和典型,多出联系张掖实际、高质量、有应用价值的调研成果,做到“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3、有利于教师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2 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全面发展、注重能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等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提出的培训要求。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不断加强党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党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这是因为,党校教师是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是党校教学改革任务的主要实践者。如果党校教师不走出去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只是闭门造车,就无法做到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全面发展、注重能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而通过考察学习,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不断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考察行程、人员及方法

(一)路线和人员构成

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在校领导的带领下,9月10日至 13日我们一行16人(校领导3人,司机2人,办公室1人,教师10人)沿扁都口、俄博、阿柔草原、祁连县、黄藏寺、黑河峡谷、聚龙沟峡谷、野牛沟、热水大阪、八一冰川、陶莱牧场、二只哈拉、祁青乡、镜铁山矿区,学习考察了黑河上游生态环境状况,总行程1012公里。

(二)考察方法

这次考察,我们主要采取实地查看、个别访谈、座谈、拍摄影像资料等方式方法。

1、实地查看

沿途我们实地查看了黑河上游地区的农牧业生产、森林、草场、植被、河流、农牧民家庭以及黑河上游生态环境保护机构。

大家通过实地观察,深切的感受到黑河上游生态破坏的严重性。如:有雪的山峰并不多,即使有也只是阴山山顶上有积雪,跟想象中连绵不绝的皑皑白雪有很大的差距;青海云杉呈斑块状分布;在牛心山,由于过度开荒,造成森林与耕地直接相连,没有过渡带;在陶莱牧场,由于过度放牧,造成草原退化、荒漠化日益加重;在镜铁山矿区,由于过度开采,造成草原、植被大面积破坏。

2、个别访谈

一路上我们进行了10多次个别访谈。访谈的对象有农民、牧民、护林员,还有国家工作人员;他们的年龄从18到50多岁。

在青海祁连县,我们与一位常年在牧区工作的基层派出所所长做了较深入的

3 交谈。他告诉我们:黑河上游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生产方式粗放、超载过牧等人为因素,也有国家投入不够、治理措施不到位等政策因素,还有黑河流域生态保护机制体制不完善等制度因素。应打破行政界线,加强上游地区张掖和祁连县的经济文化交流,建立协作机制,共同保护治理黑河流域生态环境。

在牛心山营盘台村,我们走进农户,访问了家庭女主妇。她30多岁,小学毕业,三口之家半农半牧,年收入3万元,生活水平在本村处于中等。据她介绍,牛心山每年10月份到来年的4月份整个被雪覆盖,5月份开始融化并迅速地融化到现在的状况。

在牛头沟乡,一位18岁的男性牧民告诉我们,他们家五口人,有8000亩草场,养1000多只羊,200多头牦牛,每年出栏羊300多只,牛100头左右,每5天换一个地方进行放牧,其父母均为文盲,长兄也没上过学,自己小学毕业,只有一个妹妹16岁,在县城上学,兄弟二人将来就是继承父母的草场和牛、羊群。

在陶莱牧场,一位从事个体经营的女性牧民(48岁)告诉我们,他们一家三口,丈夫放牧、儿子做虫草生意并打些短工,她在乡上经营一家小旅店,当地人口少,自然条件差,10月份天气变冷以后连电都没有,她说他们像生活在旧社会。

在祁青乡,朵某某,男,40多岁,我们到达时,他们一家正在做围栏,当我们问到是否禁牧由谁来监督、他们是否同意整体搬迁时,他回答说是否禁牧由村民互相监督,如果被举报就要罚款,至于整体搬迁,只要政府的补偿能够解决基本生活问题,他们是愿意的,因为由于草场退化他们当前的收入并不理想,牧民长期的艰苦生活,也让他们有了改变的想法。如果政府的补偿能够解决基本生活问题,他们可以出去打工,生活可能比现在还要好过一些。

3、座谈

我们分别和宝瓶河牧场、宝瓶河资源管护站的管理人员进行了座谈。 宝瓶河牧场——隶属于张掖农垦公司,其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农十师一个团,后转由地方管理。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海拔在2300-4800米之间,其东南部与青海省隔黑河相望。祁连山中段的特殊气候孕育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它以牧草丰盛、牛羊肥壮闻名陇原,现有牧场和农业用地38.4万亩, 4 人口200多人,有汉、裕固、东乡、回等多个民族。该牧场的一位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现在牧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产方式落后、超载过牧、草场退化。

宝瓶河资源管护站位于寺大隆自然保护站东部,与青海祁连县黄藏寺隔河相望,南临俄博,和青海祁连县扎麻什一梁之隔,西至拉几大坂,北靠小红石坂梁,与向阳台资源管护站交接,总管护面积23069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3100.9公顷,灌木林地3129.4公顷,疏林地56.3公顷,管护林班16个,小班193个,现有管护人员6人(包括管护站站长),设有森林防火联防小组8个,群众义务扑火队员37人。

宝瓶河资源管护站辖区平均海拔3600米,为大陆性寒温半湿润气候带,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辖区内自然条件复杂多样,生物多样性较丰富,水源涵养功能日趋增强,是黑河重要的集水区域。

三、考察的内容

(一)黑河上游的生态环境问题

黑河发源于祁连山与托勒山之间的祁连县野牛沟乡洪水坝的八一冰川,有大小支流114条,经野牛沟、高大坂、扎麻什地区,在宝瓶河与东流八宝河汇合。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全长866公里,其中峡谷长450公里(有70多公里的无人区),峡谷均深海拔4100米。以其海拔的高差跌宕、雄伟神奇,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众多名胜古迹组成高原迷人的峡谷风光,有极大的开发利用潜力。河道两岸山高谷深,河床陡峻,气候阴湿寒冷,植被较好,多年平均气温不足2℃,年降水量350mm,是黑河流域的产流区。黑河上游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不仅事关流域内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也关系到西北、华北地区的环境质量,是关系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国防稳固的大事。但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影响和黑河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黑河上游生态环境恶化严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草原生态退化,水资源生态不断恶化

草原退化使祁连山腹地大部分地区水源涵养功能大大下降,湿地萎缩,造成河道径流逐年减少,湖泊水位下降,众多湖泊干枯。源头产水量减少不仅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农牧民的生产生活,还由于源头水量的持续减少致使下游断流频率不断增加,断流历时和河段不断延长。

2、物种生存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高山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退化和山区径流的减少,加剧了山区小气候的变化,长时间的干旱少雨,使祁连山森林景观渐呈破碎化,野生动物栖息地遭破坏,导致一些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已经遭到并将持续面临巨大的破坏与威胁,物种多样性面临严峻形势。

3、鼠害、毒草猖獗的形势依然严峻

鼠害已成为草原最为严重的生物灾害之一,常年危害着草原的自然生态。它们啃食牧草、掘土造丘,加剧草原退化、沙化和水土流失,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了巨大的损害。究其根源在于部分草场过度放牧造成牧草退化。草原鼠类适合在低矮的牧草环境下生长繁殖,过去牧草长得很好时,它们没办法存活下来。近年来祁连草场过载,导致牧草退化,于是老鼠就多起来了。老鼠不仅直接啃食牧草,而且习惯终年打洞造穴、挖掘草根,这给草原植被带来了致命的危害。至此,优良牧草减少,毒杂草也增多了。

4、湿地缩小、雪线上升

在祁连山腹地的野牛沟有大片的天然湿地,这些湿地是青藏高原湿地面积较大、特征明显、最原始、最具代表性的高寒沼泽湿地,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湿沼旱化,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减少,蒸发量增大、径流减小,众多的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个别地方湿地趋于干涸,沼泽低湿草甸植被逐渐向中旱生高原植被演变,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同时随着雪线上升,冰川在缩减,致使冰雪融水减少,祁连山区的出山径流因此下降,使祁连山区本已岌岌可危的生态雪上加霜。

5、超载放牧依然严重

在一般情况下,植被如果不受到外力的破坏,一般多生长茂密,植被覆盖率可以很高,很少形成水土流失。而在植被覆盖率低,则径流系数就大,水土流失就强。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尤其是农业的耕种,使大片森林遭到破坏,植被受损。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祁连山腹地草场载畜量日益加大。而过度放牧,导致草场资源的严重退化,对于干旱少雨年份的春秋两季的草场,牧草不足,植被遭到牲畜的破坏后难以恢复,由此也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针对日益严峻的黑河上游生态恶化的现状,应加快以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冰川、 6 森林、草地为核心的保护与修复,通过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来遏制生态的退化,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同时通过实施生态保护和监督管理,减少人的活动,实现区域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双赢。

(二)黑河流域水资源的治理和保护问题

《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明确提出应以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为核心,上、中、下游统筹考虑,对黑河进行综合治理,实现流域内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到祁连山腹地,从祁连山东段的俄博到西段的七一冰川,所到之处,可以看见原本白雪皑皑的雪山山顶隐约可见积雪、原本河水汩汩的河流河床干裂、原本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大片荒漠化„„

“山顶的积雪几乎不见了,河床也大面积裸露。”保护区内一位工作人员这样告诉我们。山顶积雪消失、雪线上升、河床裸露在整个祁连山脉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当地的老百姓已经习以为常。

黑河水资源及其由此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01年8月,国务院开始进行黑河流域综合治理。黑河水量统一调度和流域综合治理实施以来,完成了国务院批准的黑河分水任务,实现了东居延海连续不干涸,有效遏制了黑河下游地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趋势,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受水资源管理基础条件薄弱等因素影响,流域生态环境仍然相当脆弱,因此,在黑河流域水资源治理规划中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围绕生态修复继续安排一定规模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国务院《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黑河上游生态建设的近期目标应该通过草地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和林业工程建设,解决草畜矛盾,遏制上游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促进整个黑河流域生态平衡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在近期治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上游地区生态自然修复能力,促进草场利用科学化、有序化,基本解决牧业超载问题,实现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实施退耕、发展优质高效人工饲草料基地、实施舍饲和半舍饲,为部分地区的禁牧休牧和生态移民创造条件。同时,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引导当地牧民改变传统放牧方式,形成全新的产业体系,促 7 进上游经济结构的调整,最终达到保护和涵养黑河水源的目的。

(三)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

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共生的生态系统,是互相联系、相互依赖的。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基础。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理的原因,祁连山腹地经济、社会发展普遍滞后,尤其是广大农牧区,很多地方至今仍维持着自然、半自然的经济状态,维持着单一的农牧业经济结构。而且贫困和环境退化相互强化,使人与自然关系处在恶性循环之中。

1.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不协调

人与自然关系紧张造成大量的农牧区贫困人口,贫困类型大多为生态型贫困。而在一路的考察中我们发现,植被受破坏越严重的地方农牧区人口也越多,由于农牧区生产力水平提高较慢,人口增长必然会对环境增加压力,使人与自然关系进一步恶化。此外,由于人口过快增长和产业结构单

一、不合理,导致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沉淀在农村,使农业的边际效益几乎降到零。因此,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增长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2.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

现代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经济发展对物质资源的依赖度在减弱,而对人力资源的依赖作用越来越显著。因此,人处于可持续发展各要素的中心环节,只有提高了人口素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是农牧区人口发展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如果不加大力度提高广大农牧区、尤其是牧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不仅会拉大与内地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而且还会拉大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人群之间的发展差距,会进一步加剧牧业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的边缘化程度。而广大农牧区经济结构单一的现状并没得到改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比例很低。尤其是广大牧业区仍然维持着自然的粗放畜牧业,产业始终在很低的层次上徘徊,基本上维持着靠天吃饭的自然状态。

3、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理念不具备

从生态学角度看,文明是人类社会理性的体现和社会进步的状态,是人类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集合,渗透于美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人类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时,由于生态环境破坏、生存环境恶化的生存危机和人类生态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人类将步入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标志 8 的生态文明。在一路的考察中我们看到,生活在祁连山腹地的人们,基本过着半农、半牧或以农耕为核心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当地老百姓普遍对生态环境恶化有较深的感受,也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愿望,但当环境保护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这种环境的危机意识就会被更强的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意识所淹没。因此,生态的保护要从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出发,而人的观念的改变应从改变其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入手,只有这样,才能使农牧民真正从依赖生存的土地解脱出来,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

四、体会

通过此次考察,有如下收获和体会:

(一)社会考察是增强党校教学针对性的有效途径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紧密联系当前的形势和政府工作实际,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方党校就是要通过研究党的基本理论、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服务,最终为地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服务。通过这次考察大家一致认为非常有必要,党校教学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这已经成为地方党校提高教学水平的制约因素。各地党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改进,这次通过实地考察使党校教学内容与市委、市政府的工作紧密结合,为更好、准确把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有了更加直观的概念。

(二)生态保护政策的制定与具体实施还存在一定差距

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后,国家对政策所涉及到的农户进行各种形式的补贴,但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调查中发现,诸多补偿政策的落实程度是有很大差异的,这对农户的家庭收入产生了不同影响。如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对牧民实行休牧禁牧补贴及牧民转为草原管理员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从理论上讲,可以解决农牧民的生活问题。但每亩5.6元的补贴和每月800元的管理员工资,与牧民以往的收入相差太大。如牧民每户平均有牧场5000亩,每户养羊500只,按市场价每只羊买价约400元,每年收入20万元,而按国家补贴和工资年收入仅3.76万元。

国家和政府在给予保护区边缘地带群众政策补偿时,一般是对自然保护区的居民直接给予金钱或实物补偿,以填补其因维护和增值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效益而

9 造成的经济损失的补偿形式。这种补偿之所以被广泛采用,是因为其灵活、见效快。但直接补偿容易转化为消费支出,并不能彻底解决自然保护区居民的后续发展问题,使当地居民面临坐吃山空的局面。

因此,应在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中,政府应通过优惠贷款、就业指导和帮助、技术援助、生态项目支持等方式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同时,还应建立援助合作机制,让保护区及其周边居民开展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食品精深加工、旅游纪念品等,使其分享生态保护所产生的惠益。总之,要解决好保护区居民的长期发展问题,它不仅要对其受损经济利益的进行补偿,还要使居民因补偿而致富,而这是一个长期、不断需要完善的过程。

(三)黑河上游水资源保护的核心是黑河流域的综合治理

要根据国务院《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上游保水、中游节水、下游配水”为总体思路,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根本,以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为核心,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科学、工程等手段,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黑河上游生态建设应该通过草地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和林业工程建设,解决草畜矛盾,遏制上游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促进整个黑河流域生态平衡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上游地区生态自然修复能力,促进草场利用科学化、有序化,基本解决牧业超载问题,实现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实施退耕、发展优质高效人工饲草料基地、实施舍饲和半舍饲,为部分地区的禁牧休牧和生态移民创造条件。同时,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引导当地牧民改变传统放牧方式,形成全新的生产、养殖体系,促进上游经济结构的调整,最终达到保护和涵养黑河水源的目的。

(四)应尽快建立黑河流域生态补偿实验区

在国家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等重大生态工程实施之时,应进一步提高对生态补偿的关注和认识,推动生态补偿在法律、财政投入机制、税费体制和市场机制等方面的突破和改革。要加强部门合作,建立部门联系、上下联动的协作机制,共同推动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要开展黑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为草原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洪水调蓄、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流域生态经济价值补偿机制等。同时,解决好牧民的长远生计问题,还要加大对 10 生态移民的技能培训,积极扶持当地后续产业的发展。使没有一技之长的牧民,能在城镇找到工作,彻底改变牧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五)生态环境的治理应从整体出发,全局考虑

祁连山生态环境的治理,要实现流域内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必须上、中、下游兼顾,完善灌区内、引水口及河道上的配套工程,建立水量调度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明晰水权,科学合理的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

(六)黑河上游生态建设和黑河综合治理刻不容缓

通过一路的考察,大家普遍认为应该加快生态建设和黑河综合治理的步伐,祁连山的生态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如果我们不尽快进行生态修复,那么河西走廊的生存和发展将岌岌可危。

(七)应把社会考察作为党校教学科研的基础环节

社会考察是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党校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通过社会考察,可以使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现实情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际相互印证、相互促进。因此,应把社会考察作为党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内容,使之常态化。

总之,这次考察虽然时间短暂,路途遥远,非常辛苦,准备工作尚不充分,但却意义重大,收获颇丰,既充实了知识,增强了感性认识,又提升了教师的教研能力,对提供党校教学质量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第四篇:长江流域规划及治理

长江水利网 2003-12-23

长江干流全长6300余公里,发源于青藏高原,奔入东海。水域辽阔,总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流经我国半壁河山。水量汪洋壮阔,多年平均入海近10000亿立方米。流域内总人口、耕地各约占全国的35%,工农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40~50%,历来是中华民族繁衍聚汇的沃土良疆。

流域内人民和历朝历届中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兴修水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专职治水机构的设立,治江事业逐步转入到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的新阶段。特别是解放40多年以来,长江水利事业突飞猛进。大大推动了流域经济建设的发展。长江已日益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带之一,将率先成为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强大的地区。

一、建国初期长江的治理开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水利部决定成立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统筹长江水系的除害兴利的统筹协调工作。经研究确定消除长江中下游洪患是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1949年~1954年的中心任务即是以防洪为重点,抓紧堤防建设,兴建沿江排灌涵闸,开辟分蓄洪区,同时积极探讨研究长江的治理计划。组建水文测验、地质勘探、科研实验机构,着手基本资料的搜集。

通过资料分析和规划研究,认识长江的基本特点是:长江是一条雨洪河流,可形成全江性大水或地区性大水;长江中下游干流有比较稳定的巨大河槽,能宣泄大量洪水,但长江大洪水年的洪峰、洪量都十分巨大,超过了河道的安全泄量,受洪水威胁极为严重;中下游沿江湖泊星罗棋布,可以利用它们调蓄江洪;干支流上游多为山区,有许多适于筑高坝控制水量的有利地形,有实现多目标开发、综合利用长江水资源的条件。据此,从1951年~1953年明确提出了以防洪为主的治江三阶段计划。第一步,加强堤防防御能力,适当扩大河道的安全泄量;第二步,以中游为重点,开辟蓄洪垦殖区,蓄纳超过安全泄量的超额洪水;第三步,结合多目标开发,以山谷水库调蓄超额洪水。

在上述治江计划的指导下,重点开展了以下治理开发工作:

1.对干支流支离破碎的堤防进行了全面整修;对干流及主要支流的重要堤段进行了重点加固。

2.提出了利用沿江湖泊洼地的蓄洪垦殖计划。蓄洪垦殖的原则获得中央批准,中下游沿江各省也都拥护这一计划。自1952年~1953年先后兴建了洞庭湖的大通湖蓄垦区、荆江分洪区工程、武汉市附近的白潭湖、张渡湖蓄洪垦区。1954年长江大水,荆江分洪工程三次开闸分洪,使沙市最高水位降低了0.96米,为保证荆江大堤的安全创造了条件,其他蓄洪区配合长江干流及汉江采取的临时扒口分洪措施,控制了江水位上涨的速率,争得临时抢加堤防的时间,保住了武汉市主要市区的安全。1954年以后将蓄洪垦殖计划进一步发展为防洪、排涝、灌溉、航运、渔业与卫生事业相结合的平原湖泊地区的综合利用计划。先后安排了荆江地区、洞庭湖区、洪湖区、武汉附近区、鄱阳湖和华阳河区等蓄洪垦区,共有蓄洪容量500余亿立方米。但是,分洪区的防洪作用也受到需要临时转移大量人口并予以安置的限制,执行时困难很大。

3.开展长江流域上游干支流修建综合利用的山谷水库的规划准备工作。调查研究了三种可能方案;第一是在长江干流三峡修筑水库的方案;第二是在金沙江及上游主要支流嘉陵江、岷江、乌江上修筑四处重点控制性水库方案;第三是在金、岷、嘉、乌四条江的干支流分散建水库,即分散蓄洪的方案。这些坝址选点工作为以后的流域规划和60年代三线建设选择水电建设开发点子,提供了重要依据或线索。

4.开展汉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汉江中下游洪灾十分严重,迫切要求治理。长办从1950年起对汉江开展了规划研究工作,1954年提出了在汉江下游兴建杜家台分洪工程计划。该工程于1956建成,提高了汉江下游防洪标准。1956年提出了汉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选择丹江口枢纽为第一期工程,该工程于1958年开工,1973年建成了初期规模,具有很大的综合利用效益,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防洪、发电、灌溉、航运、水产五利俱全的水利工程。

5.流域内各省(市),在本地区内加高加固堤防、建了许多蓄、引、提水利工程。也对一些支流进行了治理开发规划的初步研究。流域内一些部属勘测设计院,也对一些较大支流开展了规划研究,并选择了一批以水电开发为主的枢纽工程对象进行前期工作,这些都为全面开展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长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的编制

1954年长江中下游发生了特大洪水,中共中央决定立即开始编制流域规划以加速长江的治理开发。为了加强领导,国务院决定成立长江流域规划委员会,周恩来总理任主任,并撤消长江水利委员会,成立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作为规划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聘请了苏联专家,国务院七个关系密切的部门也派了专业人员来长办直接参加流域规划工作。参加规划编制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达数百人。

早在1953年2月,毛泽东主席直接对林一山同志交待过几个治理长江的战略构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从南方借点水给北方?”关于解决长江的洪水灾害问题,毛主席指着三峡说“那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毕其功于一役?就先修那个三峡水库怎么样?”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以后始终成为“长流规”的重要内容。

经过深入分析水文、勘测等基本资料,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及各地方对治理开发长江的要求,并通过对干流及主要支流的多次查勘调查,对一些初选的枢纽研究了其开发可能性。灌溉、航运、南水北调线路、水库移民、经济等专业则分别作了专业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计算分析比较后,提出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总体方案,有五大组成部分:

(1)以防洪发电为主的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开发规划,包括70多座具有控制性的水利枢纽工程。其中三峡枢纽作为长江治理开发的主体。

(2)以防洪除涝为主的平原湖泊区综合利用规划。

(3)以灌溉水土保持为主的水利化规划。

(4)以航运为主的干流航道整治与南北运河规划。

(5)向相邻流域引水的规划,从丹江口水库引水的中线南水北调最有现实意义。

1958年1月,党中央南宁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听取了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枢纽的汇报。2月,周总理率领有关领导和中外专家查勘了荆江大堤和三峡坝址。3月,周恩来总理在党中央成都会议上作了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报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文件。指出长江流域规划的基本原则,应当是统一规划,全面发展,适当分工,分期进行。同时需要正确地解决远景与近景,干流与支流等七种关系。据此,长办于1959年编成《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上报水电部、国家计委。

从1959~1982年,长办及有关单位按照分工协议,继续深入开展长江干流各河段和主要支流或地区的规划,并配合国家建设和三线建设供电急需,进行了许多枢纽的选点和初步设计工作。

长江干流上游河段,由长办负责分别提出了金沙江河段、宜宾—重庆河段、重庆—宜昌河段的以水利枢纽为主的梯级开发规划意见或规划阶段报告,推荐的关键大型综合利用枢纽自上而下有虎跳峡、白鹤滩、溪罗渡、向家坝、石棚、朱阳溪、三峡、葛洲坝等。干流中下游河段,主要进行了中下游防洪规划和河道整治规划。1960年长办提出了《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规划要点报告》,并分别对上下荆江河段、武汉河段、马鞍山河段、南京河段、镇(江)扬(州)河段进行了整治规划研究。

支流、地区规划,长办负责跨省河流的规划。先后进行了嘉陵江、赤水河、乌江、清江、汉江、青弋江、水阳江、滁河、太湖等流域规划。

其他一些流域范围基本上在一省以内的支流,由有关省或部属设计院作了规划,主要有:洞庭四水、鄱阳五水、岷江、大渡河、雅砻江、沱江等。区域性的水利规划主要有:四川省水利建设规划、洞庭湖区水利规划、江汉平原水利规划、鄱阳湖区水利规划、长江口整治规划等。

三、60年代到80年代初长江的治理开发

从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在流域内广大群众支持下,参照《要点报告》提出的综合治理开发长江的规划方案及各支流、各地区、各专业的规划,对长江进行了积极的开发治理,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防洪方面,在50年代沿江堤防加固加高的基础上,根据“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防洪方针,从沿江数千公里堤防的实际出发,在沿江各省一致同意的基础上,确定再适当提高堤防的防御水位,达到使安全通过能力增加5000立方米每秒流量。这样,对1954年型洪水约可减少分蓄洪量200亿立方米。按照这个标准,继续对中下游沿江3570公里的干堤,近30000公里的支民堤进行加高加固;完成了下荆江两处裁弯工程;安排了六大片分蓄洪区;兴建了近100座具有一定防洪作用的大型水库和一些中小型水库。使干支流堤防多数可抗御10~20年一遇洪水,超过这一标准,则运用分蓄洪区以尽量保证重点地区和重要城市的安全,减少洪灾损失。

在灌溉和除涝方面,到1983年底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4万余座,总库容1200多亿立方米,水库灌溉面积8767万亩,建成30万亩以上灌区57处。兴建机电排灌站20多万座,排灌面积11540万亩。加上塘坝和提灌,全流域蓄、引、提总有效灌溉面积达2.28亿亩,比1949年增加1.3亿亩。排水系统得到了较大改善,全流域7000多万亩易涝耕地,约有80%达到5年一遇暴雨的排涝标准。

在发电方面,包括已建和在建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近1000万千瓦,其中葛洲坝水利枢纽水电站装机容量271.5万千瓦,年发电量157亿千瓦·时,是我国目前已建成的最大电站。其他较大的水电站有:丹江口、龚咀、乌江渡、柘溪、凤滩、碧口、安康、石泉、东江、万安等。

在航运方面,对干流航道进行了系统的整治与维护,上游川江(宜宾—宜昌)航运部门进行了大量的滩险整治,中下游河道水利部门进行了大量的崩岸治理。结合水利工程建设及渠化河道修建了多座大小船闸。

其他,在防治水土流失,防治血吸虫的水利灭螺措施,沿海地区改良盐碱地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

四、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1990年修订)的编制

进入80年代,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长江的治理开发也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要点报告》编制后的二十多年来,积累了大量新资料;对流域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提出了新的更进一步的要求,包括防治水质污染、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新课题。有鉴于此,长办于1982年开始草拟《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修订补充任务书》,征求各方意见修改后,由国家计委报请国务院批准,由长办、各省水利部门、各部委及部属设计院负责执行,长办负责汇总主编。

1988年完成了报告的编制,计有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基本资料汇编一册,分年统计了流域行政区划、人口、土地面积、水旱灾情、血吸虫病、基本建设投资额、工农业产值及主要产品产量,水利建设事业等。系统地反映了长江流域的基本资料,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彩色附图一册,计图50幅。形象表现了流域水文水质、地质、干流及主要支流的治理开发方案。规划一册,内容有流域概况、流域经济发展趋势、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干流治理开发规划、主要支流治理开发规划、结语六章。

长江流域规划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总体方案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继续提高干支流防洪能力。

2.大力开发长江水能资源,促进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3.充分开发利用长江水系水运的潜在优势,大力发展航运。

4.积极发展灌溉事业,加强水土保持。

5.南水北调实现跨流域引水。

6.水资源保护、城市和工矿企业供水、沿江城镇布局、发展水产、发展旅游等。

修订流域规划突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目标:防洪被列为治理开发长江的首要任务;三峡水利枢纽是长江治理开发的关键工程;中下游干流河道及河口整治;长江水系航运规划;商品粮棉油基地灌溉、除涝规划;水土保持;南水北调;跨省支流的规划;以及安排一批有较大综合效益的近期工程。

修订规划经全国水资源与水土保持领导小组组织审查通过,于199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转发有关单位和流域各省市执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后第一部经过正式审查批准的大江大河流域规划,为依法治理长江提供了依据。

五、80年代到现在长江的治理开发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长江流域的重要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沿江产业经济带和广大平原农村,要求有更高的防洪安全保障。长江洪水灾害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堤防工程按照70年代协定的新标准,继续不懈地争取在1995年以前完成,加强分蓄洪区安全建设和预报、警报等非工程措施。三峡水利枢纽综合作用大,经济效益显著,于1992年4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定兴建,这是治理开发长江事业的伟大里程碑。目前,正在大力进行施工准备工作。

主要支流以发电为主的主要枢纽,在80年代兴建的有:二滩(330万千瓦)、铜街子(60万千瓦)、东风(51万千瓦)、宝珠寺(64万千瓦)、隔河岩(120万千瓦)、五强溪(120万千瓦)等。

航运方面继续重点对干流水富至宜昌段及嘉陵江、汉江、湘江、赣江、信江中下游航道进行整治。

灌溉方面重点发展了四川盆地等大面积和干旱缺水的灌区,洞庭湖、江汉平原等老商品粮和经济作物基地区的改善和提高以及山丘区小型水利的发展。

水土保持方面于1988年成立了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对流域内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和河流──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陇南地区、嘉陵江中、下游,三峡库区及兴国县开展重点治理,已取得一定成效。

河道整治,尤其是中下游河段整治,因为长江经济产业带的飞速发展,显得日益迫切。开展了南京河段、镇扬河段的治理,并继续对上下荆江河段等进行整治。

南水北调工程,经过近40年的研究,已决定列入“八五”计划期间开工。

(文伏波)

第五篇:崇阳-强化流域环境治理

强化流域环境治理,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崇阳县人民政府 (2011年11月8日)

陆水流域全长183公里,流经崇阳境内约67公里,占流域全长的36.6%。全流域面积3950平方公里,崇阳境内约1961平方公里,占整个流域面积的49.6%。它既是养育崇阳人民的母亲河,也是下游各兄弟县市的重要水源地。近年来,在加快经济社会的同时,崇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陆水流域环境治理作为我县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为总量减排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坚持在发展中解决流域环境问题,积极探索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走出了一条有崇阳特色的生态发展之路。

一、多措并举,全民参与

(一)围绕生态建设,重新调整发展思路。面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抉择,县政府态度坚决,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走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道路。坚持思路伴随环保走,项目围绕环保进,规划突出环保制,做到宁可发展慢一点,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环境保护委员会,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分管领导为副主任,县直相关部门和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陆水流域(崇阳段)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县人大、县政协十分重视陆水河流域综合整治工作,把水环境整治工作作为人大执法检查、政协委员视察的重点进行专项检查和视察。

1 (二)广泛宣传,营造护河氛围。为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努力营造保护“母亲河”的良好社会氛围,我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介绍环保相关法律法规,宣传环保知识,及时报道环境保护中正面典型和反面教训;在集镇、中心村,以及流动人口密集的交通路口拉横幅、刷标语,大力营造环保浓厚氛围。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造势,使全民环保意识和保护陆水河的意识大大增强。

(三)严格审批,控制污染源头。积极落实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工作。严格执行《关于落实建设项目环保第一审批权的通知》。对所有新、扩、改建项目全部进行环评;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两高一资”的项目坚决不批。同时,要求县各相关部门积极协调配合,工商、土管、安监、银行等职能部门将项目“环评”、“三同时”作为各部门审批工作的前置条件,没有环保的环评,工商不发放《工商营业执照》,土管不发放《采矿许可证》,安监不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没有进行“三同时”验收的企业,银行不发放贷款。通过严格审批,控制污染源头,先后对5个项目实施停产整改,7个经济效益较好的项目未通过环评评审而没有引进。

(四)对超标排污行为坚决整改。重点加强企业污染治理进度。县纸厂是我县一重点企业,对财政贡献较大,年上交税收500余万元,但因排污不达标,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我们忍痛割爱,对该企业实行了关闭。2005年,该厂在原有部分设备的基础上,组建成金昌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牛皮箱板纸(白板纸、白卡纸),该企业投资300余万元,建成了污水处理 2 场,日处理造纸废水8000m,该项目已通过市环保局验收。县医院投资100多万元,修建处理池,年处理医疗废水7万吨;加强埋地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推广工作。治理城区生活污水处理项目16个,完成投资500多万元,大大减少了城区生活污水对隽水河的富营养化污染;加强对养殖基地的生态整治。完成碧云牧业、正大集团等重点生猪养殖企业废水处理系统和沼气池、氧化塘等建设任务,努力减少对陆水流域的污染。完成精武鸭产业排污处理系统规划设计,确保该产业所有项目实现达标排放;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是加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和青山工业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二是加紧对桂花泉镇官庄村垃圾处理场的建设,该项目总投资6700万元,目前,已完成征地、部分进场道路铺设、调节池等一期项目建设;加强农村排污整治力度。全县已完成“一建三改”4000余户,新建沼气池12000余处、大型沼气池2处,拆除青山水库网箱养殖500余个。这些措施有效净化了陆水河崇阳段周边环境,最大限度减少了流域污染。

(五)部门联动,确保流域环境安全。为确保陆水河流域生态安全,更好地履行《保护陆水河流域协议》,县委、县政府多次组织环保、林业、安监、国土、公安等部门开展联合行动,形成了经常性的联合护河机制。过去几年,由于钒价不断暴涨,我县石城、沙坪等乡镇非法炼钒现象严重。面对环境受到破坏的现状,县委、县政府旗帜鲜明、态度坚决、措施果断,坚决取缔和打击非法炼钒行为,组织公安、环保、安监、国土、电力等执法部门,进行联合执法,共炸封小钒厂108家,行政拘留5人(包括一名正科级干部),对非法炼钒行为予以毁灭性打击。另外,

3 3 还关闭了小造纸12家、小化工8家、小水泥2家、小炼铁1家,关闭沿河红砖厂13家,取缔非法采砂企业18家,规范采砂企业22家。

(六)突出重点,树立治理典范。青山流域是我县乃至全市的重要水系。青山水库是我县城区和沿途几个乡镇共计20万人口的重要饮用水源,青山河是陆水流域支流,为我市重点水系。过去由于历史和客观原因青山流域环境日益恶化,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关注。于2009年“两会”期间出台了《关于加强青山水库主流域环境治理与保护》的议案,并由县政府一次性投资700余万元在青山镇工业园区兴建了日处理工业污水1500吨的污水处理厂,协助县环保局高标准、高要求的在青山镇设立了我县第一个乡级环境管理站,让环境管理工作深入农村,深入一线。经过一年多来的精心组织实施,青山流域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流域水质得到明显改善。青山水库的水质由以前的三类改善为现在的二类,甚至有很多项水质因子已达到一类水质标准。

(七)标本兼治,完善护河机制。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工作规划,落实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是从根本上改善陆水河水质和生态环境的重要保证。在编制“十一五”规划时,我们提出了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目标任务,出台了《崇阳县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崇阳县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办法》、《崇阳县饮用水水源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一系列文件和制度,以陆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全面推进生态崇阳建设。为保护饮用水水源安全,制定了《崇阳县天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区划方案》,将青山水库及陆水河白泉

4 段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区划为

一、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作为我县重点饮用水源来保护。

二、合理利用,科学开发

陆水河崇阳段集约了崇阳县最为优势的旅游资源,沿岸山水风光、地质温泉、民风民俗等都具有开发利用价值。在加强陆水流域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科学制订开发规划,合理利用优质资源,做到保护与开发兼顾,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一)立足生态资源,完善开发规划。组织水利、国土、林业、交通、城建、环保、旅游等部门对隽水河各种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按照精品原则、错位原则,编制了发展规划。将崇阳县的文化优势和隽水河的山水优势进行资源整合,提高隽水河旅游区的资源品位,增强其旅游市场竞争力。将沿河的洪下村建成以区域客源市场为主,以漂流旅游、休闲度假为特色的健康旅游和自驾车旅游目的地,形成沟通赤壁、咸安与崇阳旅游线路上的重要节点。以浪口温泉为核心,开发建设湿地公园、温泉小镇。以洪下河段为重点,建设集竹、林、水等景观于一体的洪下“十里画廊”。

(二)强化保障能力,创新开发机制。按照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整合各部门力量,加大对陆水流域的项目申报和开发力度。由环保和发改部门结合陆水河流域总体开发规划,制订崇阳段的环境保护长期规划,积极申报、争取陆水流域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部门加快污水处理厂及垃圾填埋厂建设步伐。水利部门积极争取水利建设资金,加宽河堤、护砌河堤。交通部门争取公路、桥梁等建设项目,建设河堤公路。城建部门、林业部门等 5 围绕建设文明生态陆水流域,加大陆水流域水源涵养林及绿化带建设力度,改善陆水流域生态环境。旅游部门按照建设武汉城市圈生态旅游示范区的要求,引进一批生态旅游休闲项目。

(三)坚持科学利用,加快开发进度。围绕建设陆水流域保护和开发,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改善陆水流域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三年来,全县绿化荒山近12万亩,一大批绿化项目积极推进:浪口大桥建设已竣工;部分河堤整修及美化工程积极推进;桃花岛项目正在兴建;浪口温泉湿地项目一期已开工兴建;与北京正基文化影视公司合作的崇阳影视城也已动工。

近几年我县在流域治理中取得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这还不能达到我们的预期总量减排效果,我们将再接再厉,搞好环境整治,在提速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将梳理总量减排项目,加快减排工程进度,想尽办法确保完成省、市下达我县的“十二五”期间总量减排指标。回去后,我们将认真落实此次总量减排会议精神,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坚持走出一条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打造出一片青山绿水,创造出一座经济新城,为崇阳的和谐发展打牢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化工系顶岗实习报告下一篇:化工厂安全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