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2022-08-22

第一篇: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充分认识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重点的重要意义

一、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是立足基本国情、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然选择。

二、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是适应形势变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叠加阶段,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考验,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一些领域的潜在风险仍然较大,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三、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是引领其他领域改革、推进五位一体建设的客观要求

第二篇:凝聚全民之力重点全面深化改革

尊敬的党组织:

改革是当下最重要的主旋律,也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当代使命。在认识层面,“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自新的领导集体成立以来,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表明中央对全面改革的清晰认识。在实践层面,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反对“四风”加强执政党自我革新、金融体制改革驶入“快车道”,改革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有力证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下好改革一盘棋”的宏观视野。

时至今日,改革进入关键期和攻艰期,可谓不进则退,没有退路。若是没有志士断臂的决心,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就不可能实现改革。为什么改革,怎么改革,改革的前景如何,需要有明确指向和全面的阐述,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通过宏观的指向和微观的说明,构画出一张张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并将党的执政思路和理念,全面贯穿于其间。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通过系统化、理论化的呈现,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发展动力和创造活力,更重要的是,由此形成了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的路线、方针、政策,构建了广泛的社会共识,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动力。

作为个体,人民群众既关注国家大事,又关心自己的利益。比如对于农民工来说,他们希望待遇能更好一点,工作和生活的环境能够得到改善;对于普通人来说,养老、福利、医保、物价、税收等等,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在这些方面要有所突破,就需要更多的政策配套,但在此刻你必须告诉每一个人,未来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如何通过制度性的构建,远期性的规划以及政策性的保障,不断深化改革与发展,从而让改革惠及更多的民众。总书记提出的系列重要论述,契合和体现了这种民间诉求和现实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总结当代的历史特点,针对未来的艰巨任务,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论述和阐述重要而关键。同样,学习、领会和掌握论述的精神实质,也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中心任务。解读论述既要从大处着眼,又要从小处着手,既要有专业解读,又要有常识普及,既要着眼于全局,又要着眼于局部,既要兼顾大多数,又要顾及少数人,从而把全民的心思和智慧统一到改革的任务上来。更重要的是,必须以此告诉每个人,改革与发展是全民之事,这其间不应有也不能有旁观者;改革与发展是全民之责,这其间不应有掉队者和落伍者。

论述的总目标要实现,还得一步一步的走,还应区分轻重缓急抓好落实。改革发展的路径并不会一帆风顺,在公众的期待和强烈渴求下,以深化改革作为未来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历史的担当与责任,诠释了现实的任务与历史的使命。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抓好每个环节的落实,一个目标一个目标的实现,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推进,用实际的改革成果,去赢得民众的信任,凝聚全社会的力量。

改革发展离不开全民的参与和付出,更离不开群众的首创精神。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仅告诉了所有人“要干什么”,更告诉了他们“自己如何做”和“做得怎么样”。时下,改革和发展处于十分关键的时期,机会与困难同在,国内外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很大的阻力,考验着改革发展的决心和勇心,检验着执政的良心与智慧,尤其需要形成全民共识,凝聚全民之力去面对挑战与风险。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在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引下,一起沿着既定的目标而努力前行。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6-07

第三篇:全面深化改革的探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已经展开,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进入新时代的改革果敢抉择、指引方向。科学发展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既不能脱离国情,又要遵循发展规律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尽快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

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自觉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采用正确的改革取向、方式方法及其路径等,确保了改革的顺利进行及其效果。

我们正在做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是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尽快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协调运作,为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问题和社会复杂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基础和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以体制机制创新等为重点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注入活力,并使改革成果长期惠及全体人民,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就能够得到人民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全面深化改革就会取得成效。

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式

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前所未有。现阶段,随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融汇不断深化,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影响到其他领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的配合。不同领域的改革可以有先有后、有主有次、有快有慢,但必须统筹兼顾、协同推进,而不能各自为政、畸轻畸重。只有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共振效果,才能放大改革的效应。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未有过的重大举措。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重大理论观点,体现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契合着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35年来,我们突出强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尤其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

不断探索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逐渐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事实说明,我们完全能够,也应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迈出新的步伐。

全面深化改革的取向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探讨其取向问题,也就是解决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选择问题,使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推进。

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取向

要紧紧抓住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关系,使宏观调控能引导市场实现高效有序不失真的运行,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并有利于培育出自觉满足市场需求意识、增强创新力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竞争主体。处理好深度改革与发展、稳定、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的关系,着力完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实现加强顶层设计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结合,以及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尽快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推进改革创新与依法行政的结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探索和创新,有效运用法治手段规范改革程序、巩固改革已有的成果和保障深化改革实践。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取向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必然会触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和困难,它比起经济体制改革来讲更加需要审慎从事。为此,在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应坚持的取向:一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搞改革,更加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前进的动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二是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能照搬别国的做法,更不能丢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政治体制改革要根据我国的实践尤其是国情来决定改革的目标、内容和步骤。三是必须有领导、分步骤、有秩序地进行,也就是说政治体制改革更不能乱。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情况十分复杂,实施每一项政治体制改革的措施都十分不易,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和党的领导下审慎从事,正确处理民主与稳定、改革与稳定的相互关系,尤其要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坚持党强有力的科学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取向

近些年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改革仍需要不断深化,改革的取向应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形成健全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努力提升文化宏观管理能力,培育出有创新力、竞争力的文化市场竞争主体,有利于形成主导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的文化产品,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推动文化产业尽快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打造出我国的文化

软实力。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取向

通过社会体制的深化改革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推动社会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就。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呈现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不断变革,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分化与整合,社会结构的变迁和人民诉求的多元化等,社会体制与之不适应性日益凸显,需要突破社会的体制性约束,以实现社会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达到社会的持续和谐。

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问题及举措

第一,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难以形成的。

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我们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不断提高,宏观调控体系更为健全,主客观条件具备,我们应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迈出新的步伐。

第二,如何更好体现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进一步探索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实现形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第三,现行财税体制已经不完全适应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完善国家治理的客观要求,不完全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

国家应该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国防、外交、国家安全、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等作为中央事权;部分社会保障、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维护等作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逐步理顺事权关系;中央可通过安排转移支付将部分事权支出责任委托地方承担;对于跨区域且对其他地区影响较大的公共服务,中央通过转移支付承担一部分地方事权支出责任。

第四,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国家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总之,全面深化改革将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最广泛、最深刻的一场变革。

第四篇: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时机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研究员 柳昌清

2013-3-26 5:12:36来源:2013年03月25日08:06 中国青年报

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在现有发展成就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不合理的权力结构和利益机制,实现公平正义,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科技可自主创新、社会矛盾可和平化解。

曾经强抓经济发展

中国近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一个重要原因是抓住了加快经济发展的机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要摆脱国内高工资、高福利、严环保的政策使利润率下降的束缚,在全球寻找廉价劳动力和投资场所,这给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邓小平对这一点非常明确,非常重视。他的南巡谈话,集中体现了这一点。邓小平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南巡谈话推动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外资,从而加快了经济发展速度,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强抓机遇也带来了负面效应。首先,在改革与开放的关系上,开放处于主导地位,改革围绕开放,适应开放;开放倒逼改革。其次,在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上,政府处于主导地位,政府招商引资,投资建厂,对原有的公有制企业抓大放小,全民所有制企业更名为国有企业,企业负责人由政府任命。这样就形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机制:经济发展主要靠地方政府的竞争来推动,靠对外开放来带动。

在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快速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这种经济发展推动方式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例如重复引进成套技术设备,重复建厂,使产能大大超过实际需求,效益低下。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出现了各个地方之间相互竞争,结果一些地方条件过于优惠,导致土地资源廉价出让、外资企业享受超国民待遇等问题。在产品出口、进口时,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这种动力机制,正是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的深层原因。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深化改革,把依靠地方政府竞争转变为依靠企业竞争,把开放带动转变为科技创新带动。

不改革,则危机

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事件,使利用外资和欧美市场发展制造业的机遇大势已去,高速增长难以为继。被高速增长所掩盖的问题开始凸显。

发展(尤其是增长)也不是绝对的。增长有代价,代价过大就不可持续。我们不能只看到这些年GDP增速比过去提高了多少,也要看到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包括能源)多开采了多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增加了多少。增长也会潜伏危机。在政策急速变化、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少数人利用权力和资源暴富,广大劳动者就业、住房、受教育、社会保障等权益受到侵害,由此导致社会不公和加剧贫富分化。如果这些矛盾不能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发展下去,可能会形成大量的冲突。

要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在现有发展成就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不合理的权力结构和利益机制,实现公平正义,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科技可自主创新、社会矛盾可和平化解。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变少数人先富为大多数人共富,变生活型富裕为资本型富裕,变富为强,增强企业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政治凝聚力、国防硬实力、文化软实力,使综合国力的增强赶上“威胁中国”力量的增强,以实力来维护和平,应对挑战。

这两种危机对将来而言是“危”,对现在而言却是“机”。如果抓住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机会,将来就不会产生危机;如果认识不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将来的危机就会出现。

当前中国也存在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利条件。首先,中国有这些年高速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改革有基础,改革有保障;其次,权力腐败虽然已经形成既得利益集团,但还没有形成苏联那样的特权阶层,多数党员、干部和群众还有改革的见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还没有根本改变,党中央还有权威和能力推进改革。只要形成对全面深化改革必要性、紧迫性的共识,改革也可以及时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的四个“不同”

抓全面深化改革的时机,与抓加快经济发展的机遇,二者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改革与发展的主次关系发生了变化。以前是以发展为主导,改革配合发展,为了发展速度,往往放弃或扭曲了改革;现在要以改革为主导,以改革保障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长期发展,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是首先要考虑的任务。当然,改革也要照顾到发展,最大限度地保障发展不受影响或少受影响,但更多要考虑到长远发展,不能再一味追求每年每月的发展速度,而要考虑到发展的效益、质量、可持续性。必要时,为了改革的推进,要舍弃低效益、低质量、不可持续的发展速度。

第二,对于党政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来说,以前的配合发展和开放的改革意味着权力的放大和利益的增加,而全面深化改革则意味着权力和利益的减少,意味着自我革命。对于有意或无意利用以前改革决策的失误而获得额外利益致富(甚至暴富)的人来说,全面深化改革则意味着断了“发外财”或获取既得利益的路子。但是,从整体来说,这些人还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没有理由对全面深化改革不满和抵制。

第三,全面深化改革不能再“摸着石头过河”,而是要有合理完整的方案。在长期僵化封闭的思想理论条件下,抓机遇加快经济发展,“摸着石头过河”是不得已而为之。那时候的改革举措,由于多数与开放和借鉴有关,也容易“摸”(引进、借鉴)出来。现在回过头去看,也有一些举措是没有“摸”准的(不符合中国国情或没有切中要害),成为可持续发展和深化改革的障碍。现在要真正全面深入地推进改革,就必须有整体合理、切中要害的改革方案。当然,整体改革的方案也可以分步骤、分部门推进,但必须要相互衔接和协调,不能相互矛盾,或者前面的举措为后面设置障碍。

第四,在思想理论方面,重点不能再是“解放思想”了,而应当是“提升理论认识”。过去要在僵化封闭的思想理论条件下推进改革开放,首要的就是解放思想。现在通过30多年的开放和搞活,不仅西方的各种思想传进来了,而且过去受到批判和抵制的传统思想也恢复了,思想理论出现了多元和分化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要形成改革共识,设计出合理的整体改革的方案,就必须创新基础

理论,形成对中国和世界认识最深刻、最全面、最科学的理论学说。以这样的理论作为指导,才能形成改革共识,才能设计出真正合理的整体改革方案。

第五篇: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学习

近期,我们在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中,接触到了深化改革的知识,我来谈一谈我的学习心得,整理一下思路,很多地方会简写。也许有很多不合适的地方。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党在科学分析国内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多年来,我国获得了巨大发展。

现在,党的十八大提出新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

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坚持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进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既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也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将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我会继续深入学习

这些理念的。

上一篇: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下一篇:青年成长成才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