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

2024-05-05

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通用6篇)

篇1: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

《决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2013年11月15日 19:25:19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123

??? 关键词: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 新华网北京11月15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今日发布,《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决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2013年11月15日 19:26:00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64

??? 关键词:指导思想

??? 新华网北京11月15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今日发布,《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

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决定》明确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2013年11月15日 19:26:24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75

??? 关键词:市场化改革

??? 新华网北京11月15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今日发布,《决定》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决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

2013年11月15日 19:26:51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58

??? 关键词:形成改革合力

??? 新华网北京11月15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今日发布,《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

??? 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

和发展。

到二0二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编辑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癸巳年)10月29日召开会议,决议十八届三中全会于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1]会议审议通过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关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意见》。主要包含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五个体制的改革和中国共产党党内建设制度的改革。

会议共有中央委员204人、候补中央委员169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专家学者出席。[2]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2]

目录

1会议背景

2会议进程

3会议提要

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

文化体制

社会体制

生态文明体制

4会议评价

5前期期待

6宣传活动

1会议背景

改革的七大亮点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10月29日召开会议,讨论十八届二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审议并同意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并决定于11月9日至12日召开第十八届三中全会。

通常一中和二中全会主要集中在人事机构变动上。到三中全会,推出中国深层次改革政策。同时研究部署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等工作。[3-4] 2会议进程

2013年11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开始举行。会议的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2013年11月9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2]

2013年11月12日,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5]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闭幕。[5] 3会议提要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

经济体制

1.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6]

2.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2]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

政治体制

1.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6]

2.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6]

3.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障。[2]

文化体制

1.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

2.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2]

社会体制

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6]

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6]

3.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2]

生态文明体制

1.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2]

2.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2]

4会议评价

1.经济改革固然是外界关注三中全会的重点,但是中国官方媒体近月针对转变政府职能、提倡行政审批改革、简政放权做了一系列报道,反映出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议题。——新加坡《联合早报》

2.预计中国新领导层的改革可能包括转变政府在经济中的职能,让经济从依赖投资转向依赖

消费和服务,从而实现再平衡,将城镇化作为下一个重要经济增长驱动力,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创新能力。——美国《华尔街日报》

3.话语必须转化为行动。中国没有那种奢侈的条件,能够让所有的改革都等到时机成熟才启动。中国领导人可能不得不承担起更大的风险,加紧推动亟需的改革。应该认识到,中国政府的谨慎或许反映了其经济和政治智慧。——英国《金融时报》

4.中国的开放,从上海自贸区到澳门的横琴模式,都是试验性质,摸着石头过河,看似大胆,但又兢兢业业,如履薄冰,要不断总结经验,将优点极大化、缺点极小化,才向全国推广。它和运动型的政策,有本质上的差别。——香港《亚洲周刊》

5.在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中国领导人高频率地总结改革、强调改革、部署改革,无疑具有极强的政策定调意义,同时也极大地稳定和提升了国内、国际对新一轮改革的预期。——香港《大公报》

6.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历史任务与定位十分清楚,就是要将“改革尚未成功”的改革继续下去,“开放尚未彻底”的开放继续下去。所以,还是改革开放,只是需要更深入、更全面实施。——台湾《经济日报》[7]

7.本次三中全会的意义堪比十四届三中全会。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二是,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均为党领导下的组织机构,在机构建设方面的力度非上两届可比。[8]

8.全会的改革目标明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和紧迫问题作出系统改革部署。[8]

9.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后公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欧洲时报网刊文分析称,这与三中开幕之前“闯险滩”之类的表述一样,既体现了对改革难度的预见,又宣示了解决困难的决心。[9]

10.国内著名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中国政通教育顾问鲁尚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10]是中国道德建设的一个信号,给中国以后的市场经济指出了一条道路。

5前期期待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各方对新一轮改革充满期待。企业普遍关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企关系,完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

企业的期望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加快土地、矿产、金融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加快垄断行业改革;

2.进一步深化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放松审批、加强监管、改善服务,建立新型政企关系;

3.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通过税收政策、教育培训、政府采购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改革,塑造有利于企业创新和转型升级的外部环境;[11]

2013年11月2日,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庆论坛上表示: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意在打造2.0版市场经济,核心是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此次会议有望出台包括具体措施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遗产整体改革方案,建立在规则基础上的竞争性的市场体系,消除行政垄断和行政干预,使其成为更接近现代国家的市场体系。[12] 6宣传活动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中央宣讲团成立[13]

《 人民日报 》(2013年11月20日 04 版)

本报北京11月19日电(记者倪光辉)为推动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

神热潮,中央决定,由中宣部会同中央有关部门组成中央宣讲团。据了解,中央宣讲团成员有: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陈希,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雒树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之鑫,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党组书记蒋建国,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科技部副部长、党组书记王志刚,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重庆市市长黄奇帆,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晓晖,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潘盛洲,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江金权,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姜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沈春耀,全国政协办公厅研究室主任刘佳义,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袁曙宏,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韩文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施芝鸿,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郑新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研究员林兆木等28位同志。

11月21日刘先明在中原油田宣传三中全会

从19日起,中央宣讲团成员进行集体备课。大家将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对宣讲工作的重要批示和中央宣讲团动员会精神。围绕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围绕当前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存在的思想困惑,进行深入思考和研讨,认真准备宣讲稿,力求更好地联系实际、研机析理、解疑释惑,增强宣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中央宣讲团将于22日在京举行首场报告会,23日起赴全国各地宣讲。

篇2: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

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场伟大斗争肩负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就是确保用今后几年时间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一是实现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蓝图的迫切需要;二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三是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四是顺应人民愿望,保持党和国家生机活力的根本要求。总之,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这些重大论述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回顾35年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没有改革开放,我国不知还要在封闭半封闭和停滞不前的状态下徘徊多久。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更不能倒退。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并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反复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进。这必将开启我国新一轮改革浪潮,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在未来7到8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全面提升,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涉及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这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第三,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社会矛盾多发易发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等等。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旺盛活力。

篇3:论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思维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思维内涵

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思维是指改革的决策者、执行者、推动者及参与者基于对法治的信仰, 自觉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与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全面深化改革问题的思维方式。从思维路径的角度看, 改革与法治有所不同, 改革思维要改变现有的法律制度和秩序, 使制度更接近于公平正义并促进社会全面发展;而法治思维要坚守现行的法律制度和秩序, 用现行有效的法律化解社会纠纷, 把社会矛盾控制在最低的限度。但从法治原理的角度看, 两者并不矛盾, 法律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将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改革并不是革命式的全盘推翻原有法律, 需要改革的法律是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宜的少数, 而其他不需改变的法律和法治思维规则仍须遵守。[1]

1. 树立改革的合法性思维

改革的合法性思维就是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 要以既定的法律规则为依据, 运用宪法和法律进行观察、思考和判断。过去30多年的改革中, 有些法律规则与改革时势不一致, 甚至束缚改革, 使得一些改革不是依据法律而是依据政策进行的, 这在当时法律体系还不完备的情形下有其合理性。但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 如果仍像过去那样认为“改革可以冲破法律禁区”, 就不合时宜了。不能让所谓的良性违宪、良性违法等举动获得“正当性”, 这是对法治的破坏。所以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 要“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各项改革应符合法律规定和要求, 以合法性为前提, 在法治框架内进行。当法律规则发生错误或者滞后问题时, 我们必须通过法治的方式来解决, 通过对法律规则进行及时的立、改、废、释等立法程序来解决。[2]

2. 树立改革的公平性思维

改革的公平性思维就是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通过调整现实的社会关系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努力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民众,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全面深化改革, 除了要保障经济领域市场主体间平等交换资源要素外, 更要解决民众关注的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领域的公平正义问题。法治追根溯源就是追求公平、公正、公开, 公平正义是现代法治的重要内涵, 改革的价值取向也在于追求公平、公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 我们要运用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来直接规范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充分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努力为人们合理有序地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实践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3. 树立改革的程序性思维

改革的程序性思维就是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 要确定一套开放、公平、透明的程序规则, 把改革中的利益冲突和价值衡量转化为法治程序上的表达诉求, 使多元利益的结构实现有序化。既定程序对每一个利益主体都是相同的, 按程序办事, 最终结果即使不尽如人意, 但因公平、透明, 各种不满都会自我释然。[4]一切改革难题都可以在正当程序中寻找突破口, 不管是化解矛盾, 还是作出决策, 都要遵循程序法治的游戏规则, 以程序过程为重心, 使各项改革能够按程序有序展开。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特别强调程序的重要性, 要求重大行政决策必须经过“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 从而确保决策制度科学、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4. 树立改革的控权性思维

改革的控权性思维就是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 必须自觉地规范公共权力的运行,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权力意味着对于人、财、物等资源的控制和支配, 天然具有扩张的性质, 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会导致绝对的腐败。法治的要义是限制权力, 防止滥用, 在公权力问题上, 凡法律没有明确授权的, 都推定为不得行使。改革实质上是通过法律制度设计重新配置和调整权力, 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 加大监督力度, 让权力在宪法法律范围内运行。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消除政府对市场的垄断与割据, 实现政府权力的有限性及其职能的公益性,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是对政府制度、权力体系的变革, 要深化权力清单制度改革成果运用, 在法律制度上列明政府权力清单, 管住任性的权力, 释放改革红利, 推动经济发展, 增进百姓福祉。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思维需求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古人云:“法令行则国治, 法令弛则国乱。”法治思维是现代治理的首要思维, 法治能力是现代治理的核心能力,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整个国家治理系统中, 法治应该有充分的话语权, 只有切实落实法治精神, 在意识形态中, 法治有了支配思维的核心话语权, 才能真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从而保证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实现。

1. 需要用法治思维凝聚改革共识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求各项改革举措的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 到底哪些机制体制存在问题需要变革, 由于人们的价值观有差异, 立场和利益有不同, 各利益主体会有着不同的想法。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曾指出, 要“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法律作为普遍的社会行为规范, 是多元开放社会的最大公约数, 是全社会必须遵守的最基本最底线的公认规则, 也是凝聚改革共识的最好方式。全社会应当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尽可能达成为什么要改革、改革什么和怎样改革的共识, 从而为深化改革、解决改革难题奠定充分的民意基础和合理性前提。[5]

2. 需要用法治思维引领改革方向

中国的改革发展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以往发展中产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存在, 民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声日益高涨。建设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 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法治是社会稳定的“减压阀”, 是人民维护合法权益的“重武器”。法治可以通过人们行为的模式化, 将其行为纳入一定的模式和准则之中, 防止社会关系出现失调和紊乱, 使社会关系保持一定的规则性和有序性。将改革的理念和步骤内化于法治之中, 在民众心中形成法治权威理念, 使法治真正成为他们行为的内在指引, 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将改革平和、稳定地落实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切实有效实现改革之根本目的。[6]法治思维蕴含着平等、自由、人权等丰富的价值内涵,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切实促进公平正义, 用法治思维引领全面深化改革, 才能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

3. 需要用法治思维推动改革进程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有序推进和不断发展的过程, 改革必须要建立在有序的基础上, 才能保证改革的效率性。首先, 以法治思维推进改革, 有利于为改革提供稳定环境, 实现改革的有序性。法律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发挥着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 法治建设能够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将社会发展纳入确定的法治轨道, 为保证改革有序推进奠定法治基础。其次, 以法治思维推进改革, 有利于为改革提供合法性保证, 产生久远的正效应。通过法律规范对整个社会系统进行调整、控制与整合, 能够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增强社会的系统活力, 保证社会体系的良性运作。当今的改革需要突破旧体制、旧习惯、旧利益格局的束缚, 如果法治思维缺失, 就会滋生特权思想, 导致违法施政、执法不公等问题, 使改革失去动力和保障, 改革定会偏离科学轨道。必须善于用法治眼光审视改革问题, 用法治思维谋划改革路径, 用法治方式优化改革环境, 为改革减少风险和阻力, 让改革在法治的轨道上朝着既定的宏伟目标向前推进。

4. 需要用法治思维巩固改革成果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攻坚战, 需要保护和巩固改革成果, “变风俗, 立法度”, 法治在巩固改革成果、通过制度来使改革成果定型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固化改革成果, 才能让成熟的改革经验经由法律程序上升为法律法规, 真正成为可复制推广的制度。也正基于此, 中央明确提出:到2020年, 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使得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改革开放的实践也证明, 改革总是以变革法律为起点而最终又回归到法律的螺旋式循环, 改革的进程伴随着法律的进步, 而法律的进步也必然反映改革的成果, 并为新一轮的改革提供依据。[7]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思维能力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全面深化改革, 首先是对国家机关和领导干部的要求, 其次才是对民众的要求。目前亟须培育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 领导干部必须保持明确的法治意识, 严格依法办事, 保证各项改革工作始终不脱离法治轨道。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 “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1. 具备科学立法的决策力

改革起于法, 成于法, 定于法。深化改革的过程就是变法的过程, 要变恶法、笨法为良法, 变法成功, 改革就成功。[8]全面深化改革的变法过程需要改革者具备高端立法、顶层设计、整体推进的科学决策力。改革是党领导下在宪法法律范围内的改革, “变法”必须“依法”, 改革的顶层设计必须符合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要求, 保证科学、民主立法。首先要以社会公平正义等法治价值观对需要变革的体制机制进行制度设计安排, 比如那些在制定时保护了某些部门或者特殊群体的利益、扩大了某些部门的权力的法律法规, 已成为改革阻力的恶法必须修改;其次要完善立法规划, 坚持立改废并举, 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通过提高法律质量来统筹规划与合理安排。此外深化改革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授权程序促进变法, 遵照我国宪法第89条的明确规定:一些突破现行法律的改革试点需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授权进行, 以法律授权的程序提高改革的公信力与公正力。

2. 具备严格执法的执行力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保证变法成功后的法律法规的严格实施, 对执法领域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突出问题, 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各级政府作为执法主体, 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扎实推进严格执法, 增强政府执行力, 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各项工作, 努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规制度, 推行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 坚决杜绝法外权力, 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其次要加快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合理配置执法力量, 大力推进综合执法, 着力解决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等问题。此外还要切实加强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切实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优质、高效、便利的服务。总之, 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主动作为, 积极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确保变法成功后的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

3. 具备公正司法的判断力

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需要营造公平正义的司法环境。司法机关最基本的职责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化解矛盾、定纷止争,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司法机关要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使命, 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 牢牢把握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线, 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首先要增强司法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依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治理资本市场, 积极构建社会诚信法律保障体系, 保护诚信经营和自由交易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其次要正确处理维稳和维权的关系, 善于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 坚持宽严相济维护社会稳定一方面, 依法严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和严重的刑事犯罪行为, 严厉打击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犯罪行为, 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另一方面, 通过司法裁判引导公民增强法律规则意识, 加强司法建议工作推动社会道德诚信建设。积极构建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 促进矛盾纠纷的实质性解决, 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积极推进涉诉信访工作机制改革, 探索诉访分离, 完善依法终结办法, 推动涉诉信访进入法治轨道解决。此外要强化便民利民诉讼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司法效率, 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增进人民群众对司法解决纠纷的认同。[9]

4. 具备全民守法的自觉力

广大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 全民守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化解矛盾用法的良好社会环境, 是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首先要持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广泛宣传增强对全面依法治国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全社会依法推进改革、保护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意识, 努力营造全民学法知法的氛围, 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基础。其次要树立守法意识, 人人守法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全民守法是改革实施必需的法治环境。要倡导全民严守契约、尊重规则、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 要破除“法不责众”、“法外施恩”等错误认识, 任何人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享有权利、履行义务, 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此外要增强用法理念, 形成全民用法的行为方式, 每个公民都自觉地把法律作为规范自身行为的基本准则, 用法律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可持续的法治条件, 改革才能步入真正良性运行的轨道。[10]

摘要: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思维是现代治理的首要思维, 在意识形态中, 法治有了支配思维的核心话语权, 才能真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树立改革的合法性、公平性、程序性、控权性思维, 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的能力, 让法治思维贯穿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领域及全过程, 使改革在法治的轨道上朝着既定的宏伟目标向前推进。

关键词:改革,法治,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金钊“.法治改革观”及其意义——十八大以来法治思维的重大变化[J].法学评论, 2014 (06) .

[2]孙笑侠.法治思维的基本要领[N].北京日报, 2014-12-08.

[3]陈界亭.公平正义: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价值理念[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5 (01) .

[4]汪永清.法治思维及其养成[J].求是, 2014 (12) .

[5]李林.怎样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N].北京日报, 2013-03-11.

[6]姜伟.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系论纲[J].中国法学, 2014 (06) .

[7]刘丹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4:235.

[8]江必新.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M].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4:162.

[9]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党组.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广西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稳定保驾护航[N].广西日报, 2014-4-17.

篇4:要有“全面深化”的改革担当

要有“全面深化”改革的紧迫感。“全面深化”说出了当今改革推进的真谛。我们从中不仅感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昂扬精神,而且更有一种奋勇前行的力量。毛泽东同志曾这样告诫人们:“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面对“全面深化”的改革大局,我们不仅要“只争朝夕”地去思考,更应“只争朝夕”地去实干。

所谓“全面”,就是立体的、综合的考量,我们不妨用系统的、辩证的眼光来审视一下,看自己在改革的大局中做了些什么,改了些什么,这些做和改离“全面”的要求还有多远,还有什么不足。而“深化”则是纵向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看看自己在改革的道路上,走了多深、迈了多长,距“深化”的差距还有多少。用“全面”和“深化”两把尺子量一量、看一看,是否量得自己全身出汗,是否看得自己坐不住。凭着这样的紧迫感去思改革、谋改革,才能改出精彩来。

要有“全面深化”的改革豪情。改革豪情是改革的力量源泉,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和优势,萌生出强烈的危机感,催生出超前思维,进而赢得先机。“全面深化”的改革,具有复杂性、典型性、艰巨性等特点,表现为各种矛盾交织,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难见一时之功,难求一招之效。无论“深水区”的“险滩”,还是攻坚期的“硬骨头”,都是前所未见的。对此,没有一种冲天的豪情,很可能一事无成。

要有“全面深化”的改革智慧。“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在于科学的措施和方法。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我们要把“全面深化”的豪情化为改革行动,就是找到攻克“瓶颈”的“桥”,找到渡过“险滩”的“船”。这“桥”这“船”在哪里,不是光听上面讲,而是需要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智慧才能找寻得到的。

□责任编辑 廖肇银

篇5: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

新华网北京11月21日电新华社编者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共16个部分、60条、300多项改革举措,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是指导中国改革发展里程碑式的纲领性文件。本社从21日起开设“新华社信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专栏,对《决定》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进行解读。(编者按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35年来的伟大历程,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些重大论述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回顾35年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没有改革开放,我国不知还要在封闭半封闭和停滞不前的状态下徘徊多久。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更不能倒退。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并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反复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进。这必将开启我国新一轮改革浪潮,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在未来7到8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全面提升,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涉及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这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篇6: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摘要】: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改革是新形势下对我党、我全国各族人民提出的新要求。历史和时间都证明改革在推进社会进步方面的必要性,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导下,现阶段,我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深刻而广泛的变革,在围绕“改革与实现中国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研之后,值此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特以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我国现阶段的改革现状作深刻分析,论证其必要性,提出整改意见。

【关键词】: 改革的条件 改革的机遇和挑战 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的历史意义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

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场伟大斗争肩负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就是确保用今后几年时间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这无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须打赢的一场攻坚战。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既有别于过去30多年,也与过去10年有明显不同。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华民族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另一方面,这一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更为艰巨复杂,这些矛盾和问题躲不开绕不过,解决不好就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看我们在改革上能否迈出新的重大步伐,越过这道大坎。

面对这样一个重要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有没有迈出新的改革重大步伐的信心、智慧、勇气,打开新的局面,广大干部群众充满期待,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两个全面”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贯彻十八大精神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充分表明了 中国共产党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鲜明立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勇于改革创新、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巨大勇气。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我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举措

回顾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历次三中全会都聚焦改革。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主题是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十三届三中全会主题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价格改革、企业改革,十四届三中全会主题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届三中全会主题是农村改革,十六届三中全会主题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七届三中全会主题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由此可见,这6次三中全会基本上都是专注于某个领域或者某个方面的改革,而且都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而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协同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改革,改革涉及的领域之多、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可以说,这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就改革作出的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部署。正因为这样,全面改革就成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重大历史特点。

三、改革的必要性

从现实情况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远比以往更为敏感和复杂,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35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化,破解了许多影响和制约发展的重大难题,但还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不仅如此,随着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我国发展又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老问题新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国际因素相互影响,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外艰巨,需要攻克的是体制机制上的一系列痼疾。中央提出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就是对改革所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的一个形象而又准确的重大判断。基于这一判断,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都特别提醒全党,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从推进改革的方式看,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是前所未有。现阶段,随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融汇不断深化,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影响到其他领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的配合。不同领域的改革可以有先有后、有主有次、有快有慢,但必须统筹兼顾、协同推进,而不能各自为政、畸轻畸重。只有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共振效果,才能放大改革的效应。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未有过的重大举措。

总之,全面深化改革将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最广泛、最深刻的一场变革。

四、改革的重大意义

全面深化改革必将带来新的重大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党的十八大提出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等。这与十六大提出的“六个更加”(即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和十七大提出的“五个方面的新要求”(即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包括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了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应当说,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提升。而全面提升,就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在新条件下系统地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从现在起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尔后再经过30年奋斗,基本实现现 代化,这无疑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动。新的大变动必然带来新觉醒,而新觉醒又必然造就新的大变动。这就要求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包括我们的军队,对我们的光荣传统和今天的理论、道路、制度有新的自信,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上有新的自觉,在看世界上有新的眼界,从而能够抓住新条件下的新的战略机遇。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联系这种形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的重大意义更加突出。

一是时间节点特殊。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从改革开放开始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大体是70年时间。这70年的前35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干成了一番大事业,顺利实现了第一、第二步战略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那就要看后35年我们怎么干。而这后35年当中,又首先要看今后这几年,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我们怎么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好担负起启动今后几年决战决胜伟大斗争的光荣使命。

二是思想条件具备。正因为在这样一个关键点上,全党上下和社会各方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呼声和期待非常强烈,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总体一致,这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整个社会来看,人心思安、人心思进、人心思富是主流。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但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中国继续向前蓬勃发展的大势。

三是改革基础扎实。改革开放35年为全面深化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也积累了丰富经验。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改革开放的方向、路径、目的之把握以及实际驾驭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能力达到了新水平,创新活力、创业活力和抵御风险挑战能力显著提高。

四是国际环境总体有利。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而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全球合作和利益汇合点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力增强等因素,又为我国改革发展带来新机遇。当然,形势复杂,正面和负面因素相交织,这样的“两重性”将长期存在,对此我们也一定要有充分的精神准备。五是归根到底,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全面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这为我们伟大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上一篇:中国梦我行动演讲稿下一篇:中华民族农业部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