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2023-02-26

第一篇: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明确重点 深化改革 努力实现内涵建设的全面突破

明确重点 深化改革 努力实现内涵建设的全面突破——在2011年学校内涵建设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经过认真准备,全校内涵建设大会今天如期召开了。当前,学校各项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但越是工作忙碌,越需要我们头脑清醒认清形势;越是头绪繁多,越需要我们看清方向理清思路。2009年9月,学校召开了历时2天的内涵建设工作会,对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今天,校党委决定再次召开内涵建设大会对下一阶段有关内涵建设的重点工作进行讨论和部署,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动员全校上下,在这几年已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高昂干劲和忧患意识,准确把握内涵建设面临的形势,加快推动内涵建设重心转向,不断深化内涵建设改革,围绕内涵建设这个工作中心研讨新思路、制定新举措、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

我讲三个方面问题。

一、要努力实现全面突破,首先必须认清学校内涵建设面临的形势

第一,加强内涵建设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主题和高校综合实力提升的焦点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教育部的一些重要文件都未出现“内涵建设”的提法。直到教高[2007]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才使用“内涵建设”一词。在《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中则连续3次提及“内涵建设”。如果说“十五”、“十一五”是以规模为主兼顾内涵发展的话,那么“十二五”则是以内涵为主兼顾规模发展,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这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重点的一个大转移,也是国家和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策略措施的一个大调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我省教育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移。省教育评估院今年年初已经就《江苏省省属高校内涵建设绩效评估指标》广泛征求意见,以期引导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办学,因此,高校之间综合实力的比拼最根本的是内涵。要在激烈竞争中占得先机、赢得主动、取得优势,下气力抓内涵建设成为一项摆在全体南邮人面前的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第二,狠抓内涵建设是已经取得的阶段性质变的根本举措

2006年以来,校党委不断强化“内涵建设”的意识,理清了工作思路,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2006年,校党委确立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创新活校”四大战略,明确提出了“内涵建设”的理念。2008年7月,学校第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实现“从内涵与外延并重向以内涵建设为主”的战略转型,几年来,“立足培养、着眼提高、择优引进、合理使用、科学考核”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改老、保特、扬优、支重、融合、创新”的学科专业建设方针、“政产学研相结合”和重视应用研究的科技创新方针、“增强动力、激发活力、提高效率、形成合力”的科学管理方针,“挖掘潜力、提高效益、依据财力、急用先行、分步实施”的基本建设方针已成为大家的共识。2009年学校内涵建设大会上,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思路,学科建设要“理关系、抓整合、重特色”,要“动态发展,抓中间带两头、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先为有后为”,科研工作要“重突破”,要“抓两头带中间”,消除“零绩点”,要以项目为抓手,建立综合投入机制;人才培养要“重能力”,抓“三率”“(就业率、合格率、优才率)。 几年来的具体成绩不再列举,看一下大学排名,在武书连中国大学综合排名中我校由2006年的262名上升到今年的193名,上升了69位。这些成绩和经验充分证明,只有紧紧抓住内涵建设,想方设法努力推进内涵建设,才能不断提升实力。因此,我们必须沿着已经确定的内涵发展之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的走下去。

第三,认清我校内涵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从“重点突破”走向“全面突破”的战略前提

点上突破固然可喜,全面突破任重道远。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我校无论从师资队伍、学科、学位点建设水平、科技成果等等都已经不具备太多优势。有很多方面不仅已经丧失了优势,甚至已被我们的“小弟弟”们甩在了后面。当然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些问题,学校内涵建设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一方面是基础太过薄弱所至,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从“九五”(即1995年)开始,进入大组合、大升级、大发展、大跨越阶段,在这种白热化竞争的状态下,往往是“一失机成千古憾”,一次发展机遇的错失,就会造成多年的被动。快速发展的列车,一班赶不上,就会班班赶不上。这几年南邮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感受和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不可谓不沉痛。我们还要明白,内涵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切问题,只有通过加快内涵发展,才能逐步克服和解决。面对新的情况、新的阶段、新的问题,不仅要考虑“干什么”,更要善于思考,敢于探索,勇于突破,谋划好“怎么干”。我校的内涵发展就是要能集中体现和不断彰显办学特色、以全面提升质量为目标、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的发展,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是内涵建设的四个主要方面。

二、努力实现全面突破,必须加快推进内涵建设重心的五大转向

第一,师资队伍建设重心要转向“建高峰”、“筑高原”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我早就说过,南邮发展的第一瓶颈是“人”。没有人才,学校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石。没有高层次的人才,学校就没有快速发展、创新发展、引领发展的能力。x要实现后发赶超,弯道超越,必须要有一批高层次人才。要建立人才的“高峰”,并围绕高峰组建团队,形成“高原”。现在的状况是,“高峰”不多,“高原”更少,除及个别学院外,普遍存在“高峰”不高,“平原”“盆地”不少。因此,我们 “立足培养、着眼提高、择优引进、合理使用、科学考核”的方针不变,但重心要转向“建高峰”、“筑高原”,要集中力量“遴选培养未来高峰”,让中青年的骨干脱颖而出;要完善制度“充分用好现有高峰”,组建并形成国内有影响力的创新团队,形成高原;要制定措施“择优引进高峰高原”,不惜代价从海内外延揽各类杰出人才、杰出团队。大家、名师、一流团队的数量与水平,决定着x的层次与发展能力。

第二,学科建设的重心要转向“抓特色”、“抓亮点”

“一流大学”应该是特色大学,高水平大学也应是特色大学。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没有优势,就没有社会影响力;没有社会影响力,就必将失去竞争力。“特色”来自于“亮点”,每个学科都要寻找、设计、努力形成自己的亮点。追求的亮点,就是目前学科建设的重点。学校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各个学科的竞争实力上去。人事处、研究生院(筹)、各学院要按照学科发展的需要,结合教学,科研工作的要求,制定教师培养和引进规划,对于重点学科或者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要优先考虑。

第三,科学研究重心要转向“抓团队”、“抓突破”

科研水平和质量的高低,直接体现了内涵建设的水平。这几年我们取得了一系列“国”字头的突破,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国”字头的空白。如国家级科技平台、国家级科研奖励。打破这些发展的瓶颈任务艰巨,必须集全校之力,看准方向,集中力量,选取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领域进行突破。“抓团队”,就是要尽快形成科研团队,改“单兵作战”为“协同作战”,改“散兵游勇”为“兵团攻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争取“大项目”,多出“大成果”,才能形成“强学科”。我们之所以一再强调大学科技园(物联网科技园)入驻企业必先有项目,有项目必配套经费,有项目、有经费必形成研发团队,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政产学研紧密结合,才谈得上“校中有企,企中有校”,才能达到“校企合作、借鸡生蛋”的目的,我们的中青年教师就不愁没有“用武之地”,我们的研究生就不愁没有实践平台。

第四,人才培养重心要转向“重个性“、“重实践”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着力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方面人才,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总书记提出的““多样化、个性化”怎样落实?一是依据社会、经济、行业发展的需要,大胆精简必修课,大力拓展选修课。二是争取获批双学位,拓宽学生就业范围。三是文、理科的课程设置尽可能向“应用”、向“信息”靠拢,使之更适应“市场”需要。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决不能来自课堂上的填鸭式教学,工科人才培养要从“纸上谈兵”转向“重实践、重创新”,对课程体系、专业结构不合理,课时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不科学以及课程内容陈旧等问题要大胆改革、果断试点,要进一步制定有效措施,解决好“两降低、两提升、一出路”的问题。要不断完善研究生导师项目资助制和负责制,通过全方位“质量工程”的实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抱着老观念、老模式不放手,不愿探索、不敢尝试,仅仅因为没有先例就画地为牢,在人才培养上是不可能取得突破的。

第五,管理工作重心要转向“服务内涵”、“服务大局”

随着学校事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管理工作重心转移势在必行,要紧紧围绕“服务内涵”开拓思路。要从单纯的事务性部门转变为科学管理的部门,从发布指令性的部门转变为提供战略性服务的部门。从宏观的角度,要求管理工作有战略高度,有前瞻性视角,能根据学校的目标与任务,制定规划,从全局的角度考虑和推进工作。从中观的角度,要加强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完善制度、优化流程,形成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的机制;从微观的角度,要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等综合素养,在工作中能展现出更高的效率和水平,体现出更强的执行力和创新力。管理工作服务内涵、服务大局,职能部门就必须要具备更高的视野、更新的思维、更宽的胸襟、更好的素养、更高的效率,从“事务性部门”、“指令性部门”转向围绕发展大局、围绕内涵建设的“指导、协调、监督、服务性部门”。

三、实现重心转向必须找准突破口,推进内涵建设的四大改革

第一,以“学部制”为抓手推进学科建设改革

“学部制”在一些大学已经实行。”学部”是促进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的有效形式,集中体现为推动跨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它在保持学科已有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对同类学科间人、财、物的有效利用,整合资源,形成“学科群体”,以利于有效提升学科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科的竞争力。参照国际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内有关大学的改革模式,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同类学科进行“学部制”组合,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补,发挥多学科组合的“学科群”优势来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和强化领导干部的全局观念、综合协调能力、综合管理能力。

第二,以“国家奖突破工程”为抓手推进科研改革

一所学校研究水平高不高,高级别的科研获奖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十一五”期间,我们在省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方面取得了零的突破。“十二五”,要以“国家级科研奖项”的突破作为抓手,全面推进创新团队、创新平台的建设。

要尽早筛选确定标志性科技成果的培育对象,给予人才、资金、政策支持;要加快物联网科技园建设,深化校企合作,通过物联网科技园的聚集功能与效应,实现技术资本、智力资本、货币资本、实物资本的结合,逐步完成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变。入驻科技园的企业必须要有项目、有经费,最终还要出成果,鼓励和引导广大青年教师、研究生参与到科技园企业中去,实现校企共赢的局面。建立物联网科技园企业淘汰机制,淘汰缺乏创新潜力的企业。

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的人事政策和科技政策。对从事应用研究的教师从工作量减免、岗位考核、职称聘任、资金资源支持等多方予以鼓励与扶持,加快应用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允许科技人员携带科研成果入园创业,与企业和经济实体联合创办公司。

第三,以“两改革一提升”为抓手深化教学改革

一是改革对学生成绩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大过程考核的比重;二是改革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精简课时,加强实践环节。注重课堂教学的质量,明确课堂师生互动要求;三是采取措施对学习较好的学生组织考研辅导,不断提升优才率。“两改革一提升”的实质,就是要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多元化的学生成绩考核评价体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允许适度增加教学大纲之外的内容,追踪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动态,让科研进课堂。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思考问题。在教学具体过程上要尽量体现“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对学生成绩的评价,既要进行理论考核,更要注重实践环节的考核;既要重视课程的终结考核,更要重视平时的课堂学习考核。研究生培养面上抓科研能力,点上抓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突破。

第四,以“机制创新”为抓手深化管理改革

深化管理改革是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保障。管理改革的重点:

一是健全激发二级学院办学活力的动力机制。把人财物的一级管理改为二级管理,首先是“人”,人事处定编制、定要求,进人的权力在学院;其次是“财”,可以划拨、应该划拨的经费划到学院,由学院按照学校的要求进行分配;再次是“物”,物力资源配置上要改资产的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

二是完善以“贡献”为主导的考核机制。对二级学院的考核由“目标责任考核”改为“以核心指标为主要内容,考核学院的贡献率”。把内涵建设的主要方面梳理成学校发展的核心指标,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考察学院对学校发展的贡献率。

三是建立团队之间、学科之间、学院之间的竞争机制。改绩点津贴、岗位津贴为奖励津贴。取消绩点津贴、岗位津贴,以贡献率为主要依据给各学院划拨。

同志们,改革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改革要只争朝夕,切勿优柔寡断。学校内涵建设是一个渐进的、以量变求质变的过程,需要全校上下长期努力,不断探索。让我们团结起来,“凝心聚力抓内涵,一心一意谋发展”,全体领导干部、全校师生员工都要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勇于实践,脚踏实地,为了x的美好明天而不懈努力!

谢谢!

第二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重点解读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发布,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提出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学者李庄对此向新浪网友进行独家解析。

废除劳教制度是司法进步的体现。劳教制度,本身就是一个超越了法律的制度,不合情不合理更不合法。以维稳名义进行的劳教制度实际上破坏社会稳定的。很多经历过冤假错案的人需要上访、需要伸冤。曾经我们的劳教制度是针对罪行轻微、卖淫、盗窃、诈骗等行为的,但现在被劳教的人当中这部分所占比重已经非常少了,更多的那些有苦无处诉的人。表面上的和谐背后是民间积蓄的大量的对政府的不满、对司法的不满。劳教制度就如同一个社会的高压锅,当积蓄了大量不满之后,必然会找到其他的出口,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访民的正常上访是这个“高压锅”的排气阀,应该受到保护。我在重庆所看到的,就是把大量不构成犯罪的人都送进了劳教所,这其中要包括了大量的警察。另一方面,劳教制度比刑法还要可怕,很多人在关在劳教所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劳教本身就是一个法外之罚,废除劳教制度是回归了司法本身。

死刑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逐渐减少的趋势。只有伊朗、阿富汗等国家还保留了非常残酷的死刑方式,例如绞刑、石刑等等。我一贯是主张废除死刑的,但与此同时,我也主张不能一步到位地废除死刑。因为死刑不仅仅承担了惩罚犯罪的功能。犯罪人除了激情犯罪之外,还存在蓄意犯罪,死刑对这部分行为会产生强大的震慑作用。所以我主张逐步废除死刑,现阶段应该保留对极端暴力和重大贪腐的死刑。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对此,北京大学教授穆光宗为新浪网友独家进行解析。

决定的出台在国家层面迈出了值得肯定的一步。从微观上来说,对个体家庭的影响很大,从宏观上来讲,对国家社会的影响有限。光放开二胎还不够,应鼓励生育二胎,家庭养育成本应部分外部化、社会化,政府应承担更多的生育成本。

对人口出生规模影响有限

政策的影响都有个过程,单独夫妇二胎政策的出台也许会有小的生育回潮,但是对出生规模影响有限,预估将达到每年100-200万数量,以中国人口基数来看,对总人口的影响非常微小,不会有太大的人口反弹,不会失控。应鼓励生育二胎

从宏观上来说,人口安全是国家基础,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动力,人口失衡、萎缩、超低生育率,呈弱持续发展或不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中国要走出超低生育陷阱,逐步提振生育率,继续改革,鼓励生育,小步快进。改革是连续的过程,单独夫妇二胎政策是起点不是终点,国家需从生育权限政策和生育导向政策两方面做更多积极努力。 生育权限要达到自主生育,生育主体能实现自主、自由、负责生育。

生育导向方面,国家应鼓励向2个孩子方向发展,杜绝独生子女政策。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国家需要出台更良性的刺激和鼓励政策,鼓励更多的年轻家庭生育2个孩子,生育的权利和导向需要得到跟多的保障。目前生育成本太高,家庭养育成本应部分外部化、社会化,由政府承担一定的成本,比如延长产假、增加生育津贴等。对缓解老龄化和人口红利增长作用有限:

对单独家庭来说多了一个养老的依靠和支持,有更好的保障。对国家来说,2亿的老龄人口,而每年100万的人口增量,作用有限。

人口红利是指人的价值和贡献,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所以有人口就有红利,只不过随着我国目前老龄化和低生育率加剧,我国目前劳动力优势在减化、弱化。从长远来看,未来人口红利将大大减少,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这意味着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单独二胎政策的出台,对人口红利的增长作用同样有限。

延迟退休是必然趋势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们国家这个老龄化发展很快,简单说是干活的人少,吃饭的人多。如果再加上小孩的话,根据过去测算的六组数据推测,大概到2050年左右,老龄化就达到高峰了,从30、40%的人60岁了,你再说小孩要抚养,我们抚养费很高,但干活的人很少。你再不延迟这个退休的话,这个国家就养不起这些人了。

什么叫渐进式

这个决定里面提到的是渐进式,一个是指不是说现在就要开始,简单的说,比如说现在是60岁,一下子就要到65岁,我觉得可能还要有准备吧,特别是相关的东西要考虑稳妥。

还有一个是宣传引导大家能够接受,因为从现在来说,市场上很大一部分的人,你要说延迟退休都不太愿意,为逃避延迟退休,甚至有人会提前点退休,哪怕扣点退休费我也愿意。

另外渐进式还指逐步延长,如果真正开始实施的话,可能一年先延长几个月,然后通过一段时间,比如说从60-65岁,逐步延长的过程,不会一下子延迟几年。

延迟退休对就业市场影响影响不大

应该说会有一些影响。虽然现在也有相当部分人实际上退休以后还干活,但毕竟不是所有人退休以后都在干活,但是我觉得这些影响不是很大。 三中全会决定有助于医生回归治病救人本质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发布,针对其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内容,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表示,《决定》首次提出医疗人才培养和人事薪酬制度的建设,有助于医生回归到治病救人的本质。

《决定》关于医改内容:取消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建立科学补偿机制。加快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资金可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李玲称,《决定》最大的亮点是首次提出“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因为医疗卫生体制中最关键的就是医生,取消以药养医,让医生的价值得到体现,才能使医生回归到治病救人的本质上,赢得患者的信任。

在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多地出现严重的医患冲突事件,不少医生不满当下的医疗环境,一些医院甚至提出停止诊疗一天的活动来表示抗议。

《决定》还提出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资金可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李玲认为,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思路是对的,但是要明白一点,社会办医是补充力量而非主导力量,要改善当下的医疗环境、实现服医疗费用降低等目标,还是需要在顶层设计上多下功夫。此次提出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机制综合改革,是一大进步。

医院“去行政化”不等于企业化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发布,提出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对此,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竹立家教授向新浪网友独家解析。

行政级别,顾名思义是赋予政府机关的。学校、科研机构、医院的行政级别,都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产物。学校、科研机构、医院的行政级别,会造成这些服务机构、事业单位的官本位、权本位思想突出,行政级别成了从业者的追求,人浮于事,大大降低了这些机构的工作效率。 取消学校、科研机构、医院的行政级别之后,这些单位即打破了一把手、一言堂的管理方式,可以采取更现代化的管理制度,比如董事会制度、监事会制度以及法人制度。取消学校、科研机构、医院的行政级别,首先对这些机构回归知识本位、研究本位、发展本位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是重大的思想解放,使中国社会向更加合理化、知识化、人本化的方向推进。其次,各个服务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将更加突出,提高公共服务部门的服务效率。

取消学校、科研机构、医院的行政级别,并不意味着将这些机构企业化,只是在决策性质的转变,不会改变公立机构的事业单位性质,也不会改变教师、科研人员、医生的事业编制和保障。

摆脱司法地方化和行政化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今天摘要播发。《决定》提到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对此,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认为,这是为了摆脱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干预,实现公平正义。

摆脱司法地方化和行政化,实际上有两个重点,第一是法院、检察院的人财物统一归省一级管理和保障,摆脱市县区法院、检察院对地方力量的依赖,保证司法的独立与公正;第二是成立一个脱离于行政区划的司法管辖区,实际上就是将司法管辖和行政区划相分离,以此摆脱行政力量对司法的干预,保证司法公正性。

《决定》提到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对此,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认为,网上信访是为了顺应网络时代发展的需求,不会导致滥访。。

网络信访是随着新兴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的,充分利用网络来保障公民申诉、检举、控告权的信访机制。这种信访机制并不会导致滥访,会有相应的程序甄别掉没有事实依据或者违背法律的信访要求。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顺应了网络时代的发展。

《决定》还提到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对此,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认为,建立违宪审查制度是建立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的应有之义。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拥有最高法律效力。很多权利都是在宪法里规定的,比如保护人权,保护私有财产,但是却没有能贯彻实施,加强对宪法的贯彻也是保障这些权利。同时,建立违宪审查制度是建立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的应有之义。违宪审查不仅要有相应的启动程序,还要有相应的组织机构、人员。 但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认为,这项决定并不意味着会有违宪审查制度化的相应举措,只是会在保证宪法的实施上有一些更强的力量。

官邸制抑制国有资产流失和预防住房腐败

官邸制,作为一种官员住房的制度,已在国外实施多年。简单来说,官邸是国家为一定级别的官员提供在任期间居住的住所,官员本人对此没有产权。在中国实行官邸制,有现实的意义。

有资料显示,从2008年开始媒体频频曝光官员住房腐败的问题,一些贫困地区修建官员别墅,重庆打黑中查出文强有8套房产,前段时间江苏一官员也被曝出名下房产8处的丑闻,而山西蒲县煤炭局原党总支书记郝鹏俊在2010年4月接受法庭审判时,曝光其从2000年开始经营煤矿,事发前花1.67亿多元在北京、海南等共购买了35套房产。这都凸显出干部住房监管制度缺失的问题。同时,由于市场与权力的结合,以权谋房的现象普遍,从而造成大量的国有资产私有化和住房腐败。

现实来讲,很多官员在任期间的住房由当地政府提供,但随着他在不同地区任职,在各个地区都有住房,出现了一名官员占有多套住房的现象。一个案例显示,某省一个有29套省级干部住房的大院,其中在任省级干部住房占28%,调离干部家属住房占7%,离退休干部家属占59%,还有两套空着。而且经常出现每新来一任官员,就要搞一个(书记)大院的情况,这也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另外,官员的住房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买卖,其中容易出现国有资产流失:官员从国家手中以低价买入房产,当市场价格上涨后再卖出,其收益就成为个人资产。

官员获得住房总是伴随着公权力的使用。最开始,有官员利用“自有土地自建房”等名义建设自有住房,后来出现了以职权低价“团购”住房。《人民日报》曾报道,广西柳州市的柳江东岸,有一片专为市四大班子领导建的高档住宅小区,名为“河东苑”,每套320~340平方米,每平方米售价相当于周边商品房价的一半。

在这样的现实下,官邸制可以作为抑制国有资产流失和预防住房腐败的一项措施。 在制度建立中,要考虑到三个先决条件。首先要明确的是,这个制度的实行范围仅限于掌权的、重要职位的官员,比如县级、市级、省级的一把手,其他公务员住房通过市场化、货币化或其他方式安置,不在此制度考虑范围内;其次,大家要对这项制度达成共识,没有认识上的一致,就没有制度上的执行;第三,该制度即便是推广,也不会是大范围的,先从试点开始,有了成熟良好的效果后,再扩大范围实施。

对于这个推广试点,从制度设计完善性上讲,县级带头推行是有可能的,因为这一级的领导人最容易出现以权谋房的情况,也容易导致与百姓之间的隔膜,所以要从问题发生的地方开始改革。其次,从代价的角度来讲,不能立刻从最高层建立这样制度。在县级摸索出成功的经验后,再市级、省级的逐级向上推广。中国的很多改革需要从上到下的推行,而官邸制则需要自下往上推动。

虽然目前还没有在国内实行官邸制的详细制度建设的规划,但是西方国家已有多年的实践经验,其完善的制度设计也能借鉴。

我们最终要将职位和住房相挂钩,谁在这个职位上,谁就享受同等级别的待遇,这要在政策中明确表达出来,形成“铁打的房子流水的官”的制度。

美国就是一个很好的效仿对象,即便是小布什卸任何时搬离白宫、奥巴马何时入住这样的细节,也均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但需要说明的是,官邸制并不是一个万能的制度,它不能解决所有出现的官员住房问题,仅只能解决重要职位官员在任期间的住房,减少官员占多套住房的情况。

此外,它的有效运作还要配套措施来协助。官邸制解决了在任官员的住房,一旦卸任了,住房怎么解决呢?这就需要设计补偿制度,无论是市场化还是货币化的补偿,让退下来的官员也能有合适的住所,他们住得安心,也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今天摘要播发。《决定》提到我国将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和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对此,陈有西律师认为,减少死刑罪名是进一步完善我们国家的人权制度,废止劳教制度是保障基本人权的重大进步。

关于逐步减少死刑罪名,公报的三十四条讲到了完善人权的司法制度,说到了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的罪名,从公报原意来理解,是立法的问题,从立法入手减少我们国家的死刑,一般来说是从经济犯罪、财产性犯罪、职务犯罪、非暴力性犯罪来考虑,来减少死刑的罪名。对暴力型犯罪故意杀人投毒危害公共安全这一类的严重犯罪不会减少。这样就从源头上减少我们国家死刑的刑种,这样就必然导致司法当中的死刑实际减少,这样就符合国际上废除死刑减少死刑的潮流,也进一步完善我们国家的人权制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也是中央决议当中第一次谈我们国家的死刑制度,明确提出来减少死刑。这是同我们国家宪法和刑事诉讼法提出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具体体现。不赞成全部取消死刑,应该逐步取消,比如非暴力性的犯罪应该取消死刑。

废止劳教制度,这次中央全会正式做出了废除劳动教养制度的决定,这是非常重要的进步,这就意味着,中国将来不会有行政权来决定剥夺一个人的自由,必须经过司法审判、法庭抗辩、律师辩护、法庭合议,由法院来决定一个人该不该被剥夺自由,这个是对中国保障基本人权一个非常重大的进步,改变了60年来有一块是由行政权来限制人身自由的状况,确保对每个人人生权利的保护。同时取消劳教之后也会带来社会管理上的一系列问题,需要健全轻罪的追究方式,健全社区矫正制度。这是对上访人员权利的一个保护,以前抓上访人员强制劳教的现象就能够消除了。

削减冗余单位可以增加对新型作战力量投入 1.好钢用在刀刃,加强新型作战单位兵力。

岳刚表示,我军改革从组织机构上入手,将现有的人员优化。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安全日趋重要,网络战已成为新的战争模式。目前连美军都已成立网络战司令部,因此我军改革,就是要减少臃肿机构,增加网络战等新型作战单位兵力。

2.可适当减少军区数量、增加新型武器装备

对于网络上关于撤销七大军区的意见,岳刚表示,中国幅员辽阔,如果撤销七大军区并不符合中国国情。但我们可以效仿俄罗斯减少军区数量,目前俄罗斯军区数量已有10多个减至4个。此外,现在中国陆军部队仍然偏多,还有继续压缩的空间。同时应增强海、空军以及二炮部队力量。并且淘汰老旧武器,增加新装备数量。

3. 无需砍掉文工团

关于网友热议的文工团问题,岳刚表示解放军文工团数量已比以往减少,没必要一刀砍掉。文工团还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因此对文工团只需进一步压缩其规模即可。

4.科研单位可以推向社会、走军民融合道路

解放军科研单位可以适当调整,把一些原来搞单项的科研院所综合起来,合并成一个单位。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减少行政人员,保证科研人员队伍。另外科研单位还可以转出去,走军民融合。有些非核心技术完全可以交给地方企业去做。例如,我军战斗机弹射座椅的科研院所,在俄罗斯这类产品都是由地方企业生产的,连美军也购买俄制弹射座椅。因此中国的弹射座椅,不是必须有科研单位完成,可以放手给企业去做。

延伸阅读:

盘点解放军非战斗人员构成

解放军非战斗人员包括机关兵、文职人员、文工团、军事院校和我军下属的各媒体等单位。机关兵有很多分类,负责通信、交通、卫生、饮食等诸多方面;我军文职人员,是指按照规定的编制聘用到军队工作,履行现役干部同类岗位相应职责的非现役人员。文职人员虽不授军衔,但也是我军力量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现役军人少担负事务性和技术性工作。 解放军文工团人员属于文职人员的一类,通过运用文艺的形式慰问一线部队,可以起到提升军队士气,舒缓军人心理压力的作用。包括隶属于总政治部的总政文工团,还包括隶属于军种部队的文工团,例如:隶属于空军政治部的简称空政文工团,海军政治部的简称海政文工团,第二炮兵政治部的简称二炮文工团,武警总部政治部的叫做武警文工团;同时,还包括有隶属于各大军区的文工团,等等。

在全运会和一些体育比赛中,解放军一般会单独组队参赛。解放军下属各类运动队中,较为著名的有八一篮球队、八一乒乓球队等,曾经的八一足球队已被解散。

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院校,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院校两大类。是军队培养、造就合成军队高级指挥员和高级参谋人员的最高学府。直属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军事学院设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研究部,政治、战略、战役、战术军兵种、外军、科学技术等教研室和电化教学中心。

我国各省军区都有专门的负责征兵宣传、动员和组织等的部门,比如武装部及其下属各单位,和平时期搞好兵员征集工作,同时协助民政和有关部门做好复员退伍军人的安置和烈军属的优抚工作,战时还需要组织实施兵员和带领民兵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保卫后方。

我军有一大批从事军事工业的人员,负责装备的研制、生产和维护等,例如军委直属以及总装备部下属的各个科研机构,其特点是研究的目标以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而不是经济效益。

另外,我军下属的报纸、网络媒体等的工作人员(军事记者、宣传人员等)也属于非战斗人员这一范畴。

第三篇:全面深化改革重要的是执行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了全会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令人精神振奋,倍受鼓舞。有人为此叫好,认为三中全会的各项改革涉及面之广、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超出了预期,回应了各方期待,顺应了民心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有人认为,改革的决策部署确实是好,但对这些决策能否真正不折不扣推进、实施还有担忧和顾虑。主要原因是:以往也有很多好的改革决策和法规制度,但在执行中落实不到位或走了样,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政之道,贵在落实。千万条改革部署,重要的在于落实,在于推进改革的执行力。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曾经说过:“未来10年,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就是执行力。”

什么是执行力,执行力就是贯彻战略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抓好落实,达到战略决策预定目标的能力。执行力包含达到目标的意志和决心,完成任务的组织谋划和执行能力,达成目标的实际成效。

要确保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实现,重要的是强化执行力。

一是要提高改革决策部署的执行力。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既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具有战略意义,又全面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采取什么方法步骤去落实?要达到怎样的成效?是一次性全面铺开还是结合实际有重点、分层次的有序落实?是迅速落实还是走一步看一步?都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目前面

临的问题。因此,必须强化执行力,要科学制定落实改革决策的总体方案,要做到统筹兼顾,点面结合,有重点、有步骤、分层次地去抓好落实。

二是要提高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但是,根据以往的经验看,再完善的制度,没有严格的、强有力的执行力,没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去落实,等于没有。就是说,如果一项制度像顺口溜描绘的那样:“说在嘴上,印在纸上,挂在墙上,显在屏上,落在空上。”那么再好的制度都等于白纸一张。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强化制度的执行力。要设立专门的法规制度执行监督考核机构,对法规制度的执行落实进行梳理,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工作,每年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考核检查或专项检查。对发现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行为和现象进行坚决制止纠正,对违法行为进行坚决惩处,确保法规制度执行有力、落实到位,切实发挥作用。

三是要提高化解难题的执行力。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社会、民生、生态、党建等方方面面。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转型期,全面深化改革,既有体制机制的障碍,有又利益固化的藩篱,要深化改革,必然要触及各种既得利益,必然触及各种固化的思想认识。因此,一定会遇到各种难题和阻力。改革之路从无坦途,要实现改革目标,就必须坚定决心和信心,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做到无论遇到什

么困难,无论出现什么干扰,都坚定不移。决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遇到阻力就停滞,遇到干扰就乱了方寸,要坚决摈弃等、靠、看、拖的思想。要遵循科学规律,积极想办法、谋思路、出规划、定方案,探索化解难题和阻力的方法、措施,然后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才能确保改革目标的实现。

第四篇: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尊敬的党组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全面改革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影响深远、意义重大。领导这样一场极其复杂、艰巨的改革,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是不可能顺利推进的。对此,《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

我们党不仅是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同时也是改革事业的领导者。我们的改革是有原则、有立场的,这归根结底表现为改革从根本上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党从倡导新时期改革事业的开始,就十分注意方向问题。邓小平在1985年8月会见外宾时明确指出:“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所谓社会主义方向,不是抽象的,在此次会见中邓小平具体谈到两个涉及社会主义方向的重大问题,即所有制和分配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公有制或者说国有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基础,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

邓小平提出的这个问题是我国35年改革始终坚持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基本前提。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强调指出:“改革开放的旗帜必须继续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必须牢牢坚持。”这一重要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决定》在总结我国改革的成功经验时明确指出:“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而这一切,应当归结为我们党制定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政治路线,这就是党的基本路线。只有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才能确保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深化党的建设各方面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提高党领导改革、推进改革的能力和水平

《决定》的一个突出亮点是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同时,《决定》还从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等方面,对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有新意的观点。

提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并把它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之中,这是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一个崭新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90多年悠久历史的政党,是一个具有60多年全国范围执政历史的执政党。在党自身从诞生、幼年到成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系列比较稳定、相对成熟的制度。这些制度从总体上既保证了我们党的健康发展、壮大,保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又保证了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各项事业的能力和水平,从而使党的建设逐渐走向科学化。但是,这些制度的形成,既有革命战争那个特定年代的产物,也有来自学习苏共的经验和做法,还有来自我们党立足党情、国情基础上的独创。党的建设的这些制度,早已与我们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其中,有的经过长期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是党自身健康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有的已经明显滞后,或不适应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有的过去曾经起到重要作用,但现今不能够有效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的则是制度不健全或缺乏制度刚性,等等。这些都迫切需要在全面推进改革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决定》在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上,采取稳步推进的方针,既坚持了过去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同时又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比如关于党的纪检体制和制度的改革问题。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章规定,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实行同级党的委员会和上级纪委的双重领导体制。这种双重领导体制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其体制和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显现,特别是地方纪委受制于同级党委,无法独立开展监督工作。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此后10多年中央先后推行了一系列纪检体制改革,为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深化党的纪检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决定》明确提出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提出推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等等。这一重大改革方向,是从我们的党情出发,立足于长期实践探索而对党的纪检制度和体制做出的重大调整。

最近,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正式发布,决定对涵盖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主要领域的现有党内各项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并抓紧制定和修订一批重要党内法规,力争经过五年努力,使党的建设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一规划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根结底在于对党的领导充满信心

我国改革已经走过了35年不平凡的历程,从局部领域的改革已经延伸到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制度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从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深入到破除利益固化等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回溯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对党的领导的信心植根于党的光荣历史。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丰富的历史辩证法,它告诉我们,学习我们党的历史,可以从中增强我们对党的领导的信心。我们党在其90多年的历史上,完成了推进了三件大事,即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特别是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取得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举世瞩目,而这一切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可能实现的。近代以来中国政治舞台上,没有哪一个政党能够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对中华民族的进步起到如此巨大的推动作用。

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改革面临的矛盾之多前所未有,改革面临的难度之大也是前所未有。中国的改革事业处于一个新的重要关头,能否克服重重障碍和阻力,能否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能否在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上有所突破和推进,直接关系到改革事业的成败,这客观上必须依赖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来凝聚中国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鲜明地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同执政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是密不可分的。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紧紧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进改革,这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也是我国改革事业顺利推进的前提。历史证明,我们党具有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完全有能力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五篇:深化农村改革是改革开放再出发新征程的重点

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总书记博鳌论坛深情的用4个“40年来”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得出一条弥足珍贵的启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这个逻辑本质就是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

中国具有接近9亿农民,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创造者,理所应当也是改革开放的共享者。但当下,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时候,农业面临着容易被忽视和削弱的风险。表现为大量轻壮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耕地、水等资源约束日益加剧。 如何促进国家发展的可持续性,有效杜绝“中等收入陷阱”发生,必须扩大内需。如何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必须强化政策、科技支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广大群众增产增收。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加大破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大农村制度改革,促进广大农民具有财产性收入,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农村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农村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抓好改革的主攻方向、关键环节和综合措施。 一是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不断增加农业补贴力度,加快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财力增强相协调的体制机制。

二是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进人才强农战略,强化农民职业培训,着力培育一大批种养殖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培训力度,提高其组织带动能力、专业服务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养经营人才;依托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大农产品经纪人培养力度,提高其营销能力。多渠道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主体,发展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三是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支持鼓励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效益;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加大农产品出口力度,增加农业附加值。

四是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和建设。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发展理念,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节油的农业技术;促进农业节约化利用,有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

五是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加大农民自有耕地的流转力度和宅基地的出租、出让力度,盘活农村集体土地收益和村民集体全体分红力度,增加农民收入;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挥实验示范、辐射带动、引领发展的作用,按照建设规划科学、主导产业清晰、建设规模合理、技术设施良好、科技水平先进、运行机制顺畅的要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整乡整县推进,促进农村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广大农民致富奔康。

总之,农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因困难而固步自封、畏缩不前;也不能好大喜功、一撮而就。需要系统谋划、稳步推进,考验每一个基层领导干部的智慧和水平。只要抓住重点,高标准开局,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审时度势,农村改革开放工作就能得到党和人民满意的结果。

上一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简报下一篇:涉企收费清单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