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上帝之城有感范文

2022-06-08

第一篇:读上帝之城有感范文

读《暮光之城》有感

写这篇日志时,其实只读完了三本。大家可能看过电影了,但是我还是觉得读书更能增加自己对故事的把握和了解。

就我而言,自己读过的欧美文学不多。但是,感触很深的就有《飘》和《暮光之城》。这两本书都是爱情故事,但是都不完满。《飘》中,斯嘉丽和巴特勒的爱情开始波澜起伏,斯嘉丽始终不知道瑞德爱着她,她始终只有那些种植园主的思想,不懂得瑞德的爱。最后,两人虽然走到一起,但由于斯嘉丽的不成熟,在女儿意外去世后,瑞德终于离开了斯嘉丽。虽然斯嘉丽此时懂得了瑞德的爱,瑞德却再也不会回来了。《飘》可以说算是一个爱情悲剧,斯嘉丽只想着土地,而忽略了瑞德的感受,我甚至觉得斯嘉丽是一个轻浮的女人,她的性格直接导致了这场悲剧。

好像铺垫太多了。下面才是主题。

在《暮光之城》里,作者的最大特点是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好像读者就身处福克斯这个小镇里一样。我想,对于女孩子,她尽可以把她自己想象成贝拉,接受爱德华浓浓的爱意,面对吸血鬼和狼人的惊悚,以及身处抉择时的焦虑。我觉得贝拉不像斯嘉丽。首先,就体质而言,斯嘉丽是种植园中的女儿,身体健康;而贝拉,不知书中多少次描写到贝拉在焦虑时会感到胃里一阵翻涌,头昏沉沉的,好像就要晕倒。就相貌而言,斯嘉丽是镇上有名的漂亮女孩;而贝拉,书中描述,她只是皮肤白,但相貌一点也不出众,这也是她为什么想要变成吸血鬼的原因(但是电影却不那么尊重原文)。但是,虽然贝拉劣势很明显,但她委实吸引了两个人-----爱德华和雅各布。但她却只喜欢爱德华,因为爱德华成熟、稳重、体贴、英俊,而且十分有钱(这对于贝拉可能不是那么重要,但是对于现在的一些女孩,嫁给一个随便就买得起保时捷的男人,还是相当好的)。雅各布对于贝拉,可能只是一种替代品。因为雅各布是在贝拉爱情受挫时出现的,他只是让贝拉有一种依靠感,但不算真正的爱情。

《暮光之城》与《哈利*波特》类似的是都有魔幻线索,《暮光之城》是两个-----吸血鬼故事和狼人传说。或许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这本书更加好看,要不然就成为普通的“琼瑶式”小说了。

爱德华和雅各布代表了爱情中的两类角色。爱德华成熟、稳重,并且明白自己的责任,他不想伤害贝拉。我甚至觉得他过于想保护贝拉了(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啊),但是他又不得不,因为他有自己的欲望。他既想占有贝拉,又不想伤害贝拉。他嗜血,所以,他要控制自己,他要对她以及他自己负责。可以说,他是一个有责任心的男人。读到这些,我想到了我们自己,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诱惑,我们如何才能控制自己,不要让诱惑控制了我们自己,也不要让诱惑是我们伤害了他人,这是我们要学学爱德华的。

雅各布则看上去比较幼稚,他比贝拉还小。但是就在爱德华离开贝拉之后,他成了贝拉的玩伴精神上的伴侣。但是,雅各布却不像爱德华一样稳重,可以说,

他很热情,他有些疯狂的爱上了贝拉,他向她表白,并且,他强吻了她。这些都从某个方面说明,雅各布是勇敢而热情地,他可以不顾贝拉已经疯狂地爱上爱德华的事实,向她表明爱意,雅各布也同样厌恶贝拉想变成吸血鬼的计划。

就我说,雅各布和爱德华代表了两种人,事实上,这两种人对女孩的感情都是真诚而无邪的,那如何挑选就要看女孩的心意了。

最后,我想说说贝拉,她是一个有些敏感而有些脆弱的女孩,但她同时也有责任心。因为一切事情,她认为都是因她而起的(但很难说没有爱德华的责任),所以,她希望任何人都不要因为他而受伤。我觉得,她是一个好女孩,就是在这一系列的事情之中,贝拉也在慢慢成长,从一个少女成为一个母亲。

我想说,我们都在经历着一些或是困难,或是成功,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都会使我们勇于承受更大的苦难,以及迎接更大的成功。

到了,我还是希望没有读者本书的朋友读一下,读了的在回味一下,因为这本书真的写得很好!

第二篇:读《上帝怎样审判》有感

《上帝怎样审判》读后感

——公正的定义 公正是司法审判中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但什么才是真正的公正,真正地的公正又由谁或者是根据什么来判别?这也是司法审判中的一直研究的问题。

龙宗智的《上帝怎样审判》一书中讲述了许多关于司法公正及理性.客观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我国的法学理论起步较晚,且与我国的真实国情也未能完美的衔接。所以在相应的实践中存在大量的问题。在我国确立要依法治国的目标之后,各项的普法宣传活动在全国各地展开,但即使人们有了些许基本的法律概念,在上诉审理判决的过程中依旧存在着巨大的问题。法律条文对乎现实社会中复杂的道德情理以及社会观念等都还显得不够成熟。如何让审判变得更加公正。改革是一项必行的措施。通过改革,法制才能更具公正。

龙宗智先生在90年代初创立了刑诉法的“三角结构”和“线型结构”两重结构理论;90年代后半期探讨司法合理性问题,提出了司法改革的“相对合理主义”,在理论和实务界都有很深的影响。由于既有学者的睿智,又有多年司法工作的经验,他没有追随所谓的“本土资源论”或“拿来主义”,而是既着眼于中国法治改革的推进,坚持司法的普适性规则,又能以独特的眼光审视中国司法存在的某些弊端,试图在法治理想与中国社会现实之间建构一条相对平坦的道路。“相对合理主义”集中体现了这一渐进式法治改革的思路。龙宗智先生的这思路让我感受到了法制中国的光明未来。

现阶段我国的司法改革也是为了实现司法公正的目的进行着的。司法界和学界对何为公正的司法以及如何实现司法公正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有比较才有鉴别”。司法的公正性不仅可以由某些对于我们具有先验性的原则和要素来衡量,也可以通过一些正反比较的方式呈现。深入去剖析现阶段司法的不公正,能使我们更加深刻的去认识司法公正。而对不公正的的反理性的审判模式级特征探讨,应当是司法公正即审判正当性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作者在《上帝怎样审判》一书中写到了许多对司法审判中实现公正的建议和分析。其中在提到“政治审判”和“宗教审判”中对正义的实现提出质疑。

其一,法官只是由权力层选择来执行其意义的工具,因为必须绝对服从于当权者的意志。具有精神上的偏向(政治或者宗教)。

其二,在审判方法上,是采取非人道和非理性的方法获取供词和证词,并作为定案一局,屈打成招的案例也不算少见。

公正审判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法官只服从法律,根据法官自己的理性和良知裁决案件。而证据是诉讼的基础,取证的方式应当是理性的,不能为了取得证据而有不人道的行为。

作者在书中也列举了大量的案例来说明相应的问题。历史的惨痛教训我们要铭记在心,坚决避免那些具有野蛮残暴呵呵反理性的司法审判重演。为审判的公正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第三篇:《上帝之城》暗城 -影评

暗城

看了巴西的《上帝之城》,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

有一种看《古惑仔》系列影片的感觉。漫画感的人物,浓烈夸张的动作,紧张快速的节奏变化,一浪又一浪的故事起伏。是一种同时具有酣畅视觉和压抑感觉的镜头组合。看着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的故事,让人感慨,原来不管种族肤色,生活在贫苦杂乱的世界里、身不由己一步步滑落到暴力深渊里的人们,多有类似。

然而,还是有些不同的。如果说,《古惑仔》系列是一个长焦距,在那些黑帮小混混身上放大着人性的善良和麻木、挣扎和无奈,关注着一个个个体化的人的话,《上帝之城》,更象是一个广角镜,它把一个贫民区的各种贫困和暴力、冲突和变化,都压缩纳入到一幅社会性的画面里。相比来说,它关注的是整体、是本质,也因此,更有厚度。

在《上帝之城》里,一切自有它的法则。生命是一种赌博,活着是一种偶然。血腥暴力的丛林法则已经成为呼吸着的空气,只要还在这个贫民区里讨生活,每个人都不能独善其身,都曾经或可能是黑暗世界的一份子。

可怜可叹的是,即使对那些杀人如麻的人性泯灭者,导演并没有只写他们的“恶”,也是点出了他们“纯”与“好”的一面。说实在的,那些人还都是孩子,为得到一个漂亮照相机而渴望,为长得丑追不到女朋友而懊恼,为自己的举动不被周围人重视而生气。身在这样的城市里,他们对毒品、枪支、死亡的经验,超过了对求学、工作、家庭的体验。他们辨不清善恶,或者甘心为恶,只是因为没有人教过他们基本的善恶观念,并且,他们生活着的天地,并不是一个好人能太平生活的有保障的世界,很多美好生活的机会对他们关闭着,除了变得更强更残酷,他们没有办法得到更多。

在这样的城市里,甚至好人和坏人的界限也是模糊的。一群六七岁的小孩子一起成长,踢球玩耍之余,为踩过界的大哥哥们放风跑腿,在警察来的时候,为同一社区里的人们不分黑白地打着掩护。他们会受欺负,然后微不足道地反抗着,个性强韧一些的孩子,会从此尝到暴力的甜头,一发不可收拾地走向血腥的黑色权力之路,然后,或者被敌人杀掉,或者被警察歼灭。其他的孩子,在渡过了这样混混噩噩的黑色童年之后,会娶妻生子,找到一份不那么挣钱但是正常的工作,维持家庭。然而他们依然是这个畸形城市的一份子,生命和尊严得不到保障。不知道哪一天,他们的规律生活就会被打破,然后他们又燃起怒火,重拾枪支和燃烧瓶,在为亲人报仇的心态下,重新回归暴力之路。……只有极少数幸运一些的孩子,凭借自己的努力,终于走出了城外,得以尝试贫民区外的另一种有尊严的人生,这样的道路,如中彩一样幸运,和偶然。

又想到了当年那部《纽约黑帮》。同样是写黑社会的片子,这个片WwW.japdyy.cOm子和《上帝之城》、《古惑仔》的视角是不同的,更多地,它从历史分析的角度,刻画了黑帮的兴亡衰败,以及它和主流社会的复杂关关系。然而在后两部作品里,黑帮本身自成一个世界,其中有起有落、有合有聚,只要贫穷和暴力的环境没有变化,仅仅是为了生存,所有的黑暗故事都会一次又一次地重演,枭雄叠出,生生不息。

一个晚上,陷落在这样的一团泥潭中。在那些漂亮利索的镜头剪辑中,看那些小孩子一代一代地奋斗、挣扎、下滑,在半梦半醒的暴力生涯里灰飞烟灭。忽然就想,在这样的“上帝之城”里,人这种东西,还真是渺小如尘啊。

2005-06-23 15:04:40 来自: 幽浮N号

第四篇:《上帝之城》读后感

奥古斯丁(354~430年)出生于罗马帝国北非行省的塔加斯特。其父亲是摩尼教徒,母亲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早年奥古斯丁曾信奉摩尼教,并过着放荡的生活。后来他发现摩尼教的经典与当时的天文学发现有矛盾,这使他对摩尼教的真理产生了怀疑。而后,他又受到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新柏拉图主义崇尚精神的价值,鄙视肉体的享乐。在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下,他改变了生活态度。最终皈依了基督教。

《 上帝之城》是奥古斯丁的一部历史哲学著作,该书篇幅巨大,结构复杂,是奥古斯丁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汇集了他一生的思想精华,因此说,《上帝之城》是奥古斯丁思想的成熟之花。该书共分二十二卷,主要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十卷内容,主要批驳罗马城的毁灭与基督教无关,前五卷主要用于反对那些相信崇拜诸神是为了现实利益的人;后五卷主要用于反对那些相信崇拜诸神是为了永生的人。第二部分包括第十一卷到第二十二卷。主要阐明了“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来源问题,发展历程问题和结局问题。

罗马的沦陷是奥古斯丁写作《上帝之城》的直接动因。公元410年8月24日,哥特人在国王阿拉里克(Alaric)的率领下攻入罗马城,洗劫三天,并放火焚烧了城中的部分地方。这一事件在帝国上下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异教徒们乘机大肆攻击基督教,把罗马城的悲剧归咎于罗马人背叛民族神改奉基督教的结果。罗马人原先日益高涨的基督教情绪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奥古斯丁有了撰写《上帝之城》的打算。

“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是奥古斯丁《上帝之城 》中的两个核心概念。本书的十一至十四卷就是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详细的论述。全文也是以这两个概念为中心而展开的一个基督教政治理论体系。而这个体系和以往的政治观截然不同 。 当把双城理论运用于现实生活时,奥古斯丁指出,两个城在现实社会是混合在一起的。根据他的描述,上帝之城是由注定得救的基督徒组成的,他们真诚笃信上帝,具有“虔诚、敬畏、忏悔、勤劳和禁欲”等美德,其余的人则构成地上之城。到末日审判的时候,两座城才彻底分开。上帝之城是最高的善,是永久和完美的和平,人们在其中享受永生的幸福。地上之城的人们无论多么富足,他们仍是悲惨的,注定被上帝所摒弃,永远遭受魔鬼统治的痛苦。 奥古斯丁否认国家是正义的组织。在区分“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的理论框架内,奥古斯丁阐述了他关于国家与教会的思想。他并不认为“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可以等同于人间任何一种社会组织。基督教并不等同于“上帝之城”,因为教会内也混杂有灵魂未能得救的人。因此,正如他明确指出的,在现实生活中,两个城市混合在一起的。不过,根据奥古斯丁的看法,上帝之城至少可以由教会来代表,地上之城可以由异教国家来代表。 奥古斯丁认为,国家职能在于负责人们物质需要的满足,免受攻击的安全和有秩序的社会交往等。这是为地上之城和上帝之城的公民所共同希求的。它是“地上的和平”,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它。所以,世俗国家是上帝实现自己拯救计划的工具。

若扎·马合沙提

2012117628

第五篇:读《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有感

对酒当歌茶飘香溢

哈哈,先介绍一下牛掰的作者吧:以色列人尤瓦尔·赫拉利,1976年出生,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最受欢迎的教授,青年怪才,全球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第十届文津图书奖得主。除此之外,他还对人类学,生态学,基因学等领域知识信手拈来。再看看翻译林俊生,台师大翻译学硕士,光看他这部翻译就让我景仰不已。

只要你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这本书总有让你感兴趣的吸引你的章节,同时,如果你对世界,人生充满了迷茫,这本书也可以让你找到答案。

它不仅仅只是一本告诉你事件发生时间的历史书,也是一部发人深思的哲学书,他看待问题的角度好像超过了360度,哈哈,因为我实在找不出一个合适的角度来说明他到底是站在地球上?宇宙上?还是在穿越时空的隧道里?

第一章:一种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动物

人啊,不要太把自己当人看……

大约135亿年前,经过了所谓的大爆炸,能量、时间、空间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之后经历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演变,直到大约250万年前,在东非开始有了最早的人类。而我们知道的历史学大约出现在7万年前。从250万年后到7万年前,这其中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有一拨被叫做"智人"的人,由于可能为了适应环境,也可能为了生存,或者也可能是基因突变,这些"智人"逐渐的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他们把其他的和他们很像的动物赶尽杀绝,征服了世界。那为什么是智人征服世界而不是恐龙,长毛象?或者是其他的如老鼠等等之类的别的动物呢?让人难以辩驳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们有了独特的语言。

第二章:知善恶树

现代人擅长的八卦居然有这么长远的历史渊源……

其他的动物也有语言,为什么最后是智人征服了世界?

某次偶然的基因突变,改变了智人内部大脑的连接方式,让他们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思考未来。几乎就像是吃了《圣经》里那棵知善恶树上的果子,这次突变,让智人有了与其他动物不同的语言。那么不同在哪里呢?不同在他们可以合作起来"说别人坏话".是不是感到和现代人很像?哈哈哈!这种"说坏话"的合作能力能让他们增进彼此的关系。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八卦"!就如同两个非常著名的历史学家在餐厅吃午餐时,也不会聊世界大战,核物理学家在研讨会场茶叙时也不会聊夸克,他们更多的是在聊哪个教授逮到老公偷吃,哪些人想当系主任或是院长。哈哈,是不是觉得现代人为自己的八卦找到了根源?慢慢的,他们会讨论虚构的并不存在的事物。这件事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他们可以一起想象,编织出种种共同的虚构故事。这些虚构故事赋予了智人前所未有的想象,那些虚构的故事就像胶水一样把千千万万的个人、家庭和群体结合在一起,这种胶水,让我们成了万物的主宰。我想,各类宗教的最初起源也不过如此吧!能编好故事的精英们最厉害的地方在于还能够自圆其说,让无数的众人相信他们的故事。于是他们中的精英就成了宗教的领导。哈哈,是不是觉得宗教没有那么神秘了?

第三章:亚当和夏娃的一天

现代人的肥胖居然也找到了合理的基因继承……

这一章很有趣味的为现代胖子们的吃吃吃找到了历史的根源:采集者祖先在当时当地没有高热量的甜品,想吃的话,就只有一种来源:熟透的水果。石器时代的女性碰到熟透的水果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立刻吃,直到吃不下为止。哈哈,和现代的很多胖子是不是很像?碰到好吃的怎么也得吃到嗓子眼来。这种"贪吃基因"被一次次的继承下来,所以胖子们要想减肥,就一定得在这辈子,不,可能还要有下辈子都得与这个祖先留给你的"贪吃基因"抗争,记住,减肥的方法之一是管住嘴哦。

还有一个更有趣的事情,绝对颠覆你的夫妻观。哈哈,我忍不住想笑。某些演化学家认为古代的采集部落并不是一夫一妻制,而是一群人住在一起没有私有财产,女性可以同时和几个男人(和女人)有性行为,而她们认为要想有质量高的基因传给下一代,必须和好几个男性有性行为,她们认为孩子聪明是凝集了多个男性的好的基因才可以。所以他们的孩子不知道真正的父亲,而父亲也不知道哪个是自己的孩子,要知道人类知道用染色体来确定男女性别以及依靠DNA确定一个孩子只有一个父亲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了。部落里所有成年男女一起养育部落的小孩子。于是,对孩子的教养就没有了偏心。 哇塞,好先进的的育儿方式!不就是现在大力提倡的优秀道德模式——人人爱我,我爱人人么!但是现代人坚持一夫一妻制和核心家庭,每个单位就是一对儿嫉妒的情侣加上他们的孩子,男男女女对彼此和孩子都有强烈的占有欲。于是乎,离婚率居高不下,大人小孩的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问一句,有人想回到从前吗?哈哈哈哈哈哈

第四章,毁天灭地的人类洪水

抢地盘,任何的原始积累向来就是血淋淋的……

智人们在认知革命后得到了新技术,组织能力,甚至是眼界,于是他们走出了亚非大陆,来到了澳大利亚,就是在他们登陆澳大利亚的时候,他们仿佛进入了神奇的世界,到处是他们没有见过的生物。为了生存,他们对澳大利亚的大型动物进行了疯狂的猎杀。当他们还在亚非大陆时,那里的动物已经学会了远离长相类似智人的生物,但是澳大利亚的生物根本就没有见过这种生物,不懂避让,不懂危险,他们通通成了智人手中的美食。智人们所到之处就是血流成河,后来他们也到了北冰洋,西伯利亚,美洲等等地方,不到两千年的时间,长毛象,地懒,双门齿兽等等几十种50公斤以上的动物惨遭灭门。所到之处整个破坏了当地的生物链。这是不是可以为某些现代人的野心勃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找到一些历史的根源呢?

第五章:史上最大骗局

直立?爬行?哪一个更好?

这一章触目惊心,从此智人们进入了农业革命。本以为历史的发展,智人们的智慧会让他们生活更美好,但是当他们从采集走向农业的转变后,却出现了大量的疾病。如椎键盘突出,关节炎和疝气。因为智人们身体的演变并不是为了从事弯腰清石块,努力挑水桶。他们适应的爬爬果树,追追羚羊,但是不得不这样的时候,他们的脊椎,膝盖,脖子和脚底就得付出这样的代价。这种生活方式。究竟是我们驯化了小麦,还是小麦驯化了我们?野生植物的荒野变成了片片麦场,人口密度增大,成员染病比过去严重。最后累积的效应就是让远古的采集者开始花整天的时间在烈日之下挑水务农。而他们的生活方式也从狩猎变成了依靠老天爷的脸色来吃饭,于是他们慢慢的学会了驯养动物来增加他们在青黄不接时的食物补给,如驯养鸡鸭牛马驴等等。这些可怜的动物们从原来的野生,变成了家养,寿命大大的减弱。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延续着这种模式,而且他们的待遇更加可怜。农业革命能学到的最后一课就是——很可能物种演化的成功,并不代表个体的幸福!

第六章:盖起金字塔

智人中的劳心者为自己的剥削行为披上了华丽的外衣。

前文说过,智人靠着相信共同的虚构的神话故事,建构起来社会秩序,如《汉莫拉比法典》,《独立宣言》等等,那么怎样让这件事顺理成章的为金字塔塔尖的人服务呢?并且让后世子孙也奉为圭臬呢?就是对外的说法绝对要坚持让他们感到千真万确,绝非虚构,永远要强调,这种维持社会稳定的秩序是个客观事实,是由伟大的神或是自然法则所创造的。我想用伏尔泰的话最可以诠释了,他说"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神,但可别告诉我的仆人,免得他半夜偷偷把我宰了".这句话的意思我理解是一定要让仆人相信有神,这样才对他有威慑力,他才会认为我当主子他当仆人是上天的旨意,不可违抗,一旦让他知道了真相,他就会没有顾忌的做出很出格的事来。 哈哈哈哈哈哈,我认为这才是最大的谎言,控制人的思想,现在很多很多的团体,集体……以及让人着迷的各种信仰不都是这样的吗?——给你洗脑。

第七章:记忆过载

这一章讲智人开始有了数字文字的记载。伟大的数字图画让智人们越来越智慧。

第八章:历史从无正义

女人有子宫,但不一定非得生孩子,同性恋也是自然的产物,突然想到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应该再加一句,比人的胸怀更宽阔的是自然,自然它无所不能,不需要定义,存在的就是它宽广的胸怀可以包容的。

历史的铁则告诉我们,每一种由想象建构出来的秩序都绝不会承认自己出于想象和虚构,而会大谈自己是自然,必然的结果。这时出现的两种不同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利用宗教和科学虚构故事找借口,给自己洗白,让被统治阶级认为被统治是一种极其自然的现象。于是,我们需要如何才能判断"什么是真正在生物学上有所不同而什么又只是人类说的煞有介事,自找借口"?作者说一项黄金法则就是"天生带来允许,文化造成封闭",什么意思呢?就是天生自然的生物学可能性无穷无尽,文化却要求必须实现某些可能性,封闭其他可能性。这里有颠覆人生观的例子:例如,女人天生能生小孩,但是有些文化里却是非生不可。男人就能从彼此身上得到愉悦,但某些文化极力阻止他们实现。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根本没有什么自然不自然,只要有可能发生的事就是自然。演化本来就没有唯一目的——看来文化是很不自然的产物啰!

第九章:历史的方向

如果你看不清事物发展的本来面目和脉络,那是因为你站的不高哦。

这一章让我第一次理解了什么是"文化".

文化就是让数百万计的陌生人能遵照着这种人造而非天生的直觉,合作无间。历史的趋势从鸟瞰的高度拉到太空间谍卫星的高度,能够一目了然的就是它走向了分久必合。这期间各种鸟瞰的大事,无非就是历史大道上的小小颠簸罢了。

第十章:金钱的味道

所有人类创造的信念系统中,只有金钱能穿越几乎所有的文化鸿沟。金钱万物可换,万众相信。拜金就是这样来的吧?

第十一章:帝国的愿景

我对这一章不太感兴趣。

第十二章:宗教的法则

宗教认为世界有一种超人类的秩序,而且并非出于人类的想象或是协议。并且以它为基础,发展出他认为有约束力和规范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宗教一定要同时具备"普世特质"和"推广特质".比如农民需要对他们的羊有绝对的控制:他们对羊实施强制配种,或是阉割公羊,或是阻止流行病的爆发。但到底要怎样才能实现保证羊群繁衍壮大呢?这个时候必然就会引进"神",神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神可以和动植物沟通,当然可以替人类和沉默的羔羊对话了。人类承诺要永远崇敬某些神灵,换取人类对其他动物的控制权。后来出现了不仅仅以神或是超自然力量的宗教,如道教和儒教。这一章最起码让我知道了各种宗教都不是自然的,都是智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想象出的。我小时候被传统的母亲教育的,或是说禁锢的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哈,是时候可以把它放在一边了!

第十三章:成功的秘密

学习历史,不是为了要知道未来,而是要拓展视野,要了解现在的种种绝非自然,也并非无可避免。未来的可能性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第十四章:发现自己的无知

吉尔伽美什计划想解决一个令人烦恼,有趣又重要的事情:死亡,但是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他多了几分智慧,他体会到从神创造人类开始,死亡就是人类必然的命运,必须学会接受。

第十五章:科学与帝国的联姻

第十六章:资本主义教条

这两章没看出什么有意思的内容

第十七章:工业的巨轮

暴利的背后是为智人服务的所有其他动物的悲哀!

大西洋奴隶贸易并非出于对非洲人的仇恨,现代畜牧业也并非出于对小动物们的仇恨。这两者背后共同的推手就——冷漠。为智人们提供食物的各种动物被智人们认为没有感觉,()没有情绪也不会感到痛苦,但是一项实验却实实在在的打脸了智人。一个小孤儿猴子在面对假的布猴和金属丝猴子时,即使金属丝猴子有温度,有奶嘴可吸,它还是紧紧抱住布猴。实验人员把金属猴和布猴离得更近一点,小猴子就宁愿在布猴怀里探过身体去吸奶嘴,一旦不吸了,又依偎在布猴怀里。以后的跟踪调查显示,这只猴子长大后有高度的焦虑和侵略性。幼崽和母亲在一起才是最自然的。生产线上的鸡鸭鹅,就是工业化时代的牺牲品。这是不自然的,不符合生物学的。

第十八章:一场永远的革命

想到一切会回到原点是不是心里会平静下来!

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污染猖獗,很多人称这是"自然的毁灭",作者称这是"自然的改变".因为自然是无法毁灭的。若干年后,说不定主宰这个星球的会是老鼠蟑螂,哈哈,到那时,智人又回到与其他动物没有区别的境遇了。

第十九章: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幸福,智人们从被称为智人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结果到现在我们还在探求,佛教的教育似乎更合理一些!

这一章是这本书的升华部分,整章都在讨论幸福!历史学家问卷调查后,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结论:金钱确实会带来快乐,但是有一定的限度,超过限度之后的效果就不那么明显。另一项有趣发现则是疾病会短期降低人的幸福感,除非病情不断恶化或是症状带有持续的让人无力的疼痛,否则疾病不会造成长期的不快。还有一项更有意思的发现,那就是美满的婚姻和幸福相辅相成。在美满的婚姻中,即使没有很多的金钱,即使有些疾病,只要有美满的婚姻就能有快乐。再后来,又发现快乐并不在于外在的条件,而在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期望之间是否相符。

更有意思的是生物学家也用了一样的调查问卷,但结合了生化和遗传因素,他们得出的研究结果更令人大感震惊。生物学家认为人的心理状态并不是由外在的因素来决定的。而是由神经,神经元,突触和各种生化物质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催产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而定。我们能够唯一快乐的原因就是身体内发出快感的感官感受。但生化系统还对快乐有多种限制——只会维持在恒定水平。让我们只会短暂的感受到快乐,但不会永远持续。如果说快乐程度由1-10分,有些人生化机制天生开朗,情绪大约稳定在八分附近,而悲观的人情绪大约稳定在五分附近。所以我们要想快乐,就努力的提高自己的生化机制分值啰!

然而,作者最后却提到了佛教的观点,佛教认为,快乐既不是主观感受到愉悦,也不是主观觉得生命有意义,反而是在于放下主观感受这件事。佛教认为人的主观感受没有任何实质或意义,它就像电石火光的波动,每个瞬间都在改变,不论你感受到的是快感或是不快,觉得生命是否有意义,这都只是一瞬间的波动而已。人要想追求幸福,离苦得乐,就别再追求一瞬间的感受。如此一来,虽然感受疼痛,却不再感到悲惨,虽然愉悦,但不再干扰心灵的平静,于是,心灵变得一片澄明自在。这样产生的心灵平静力量强大,是那些穷极一生疯狂追求心灵愉悦的人完全难以想象的。佛教给我们的建议,除了别再追求外在成就之外,同时也别再追求那些感觉良好的心理感受就好了,苦的来源不在于感受本身,而是对感受的不断追求。我们对佛教的尊敬,实在不能仅限在拜拜佛,烧烧香,佛教里博大的旷世的精深的内涵,需要每一个膜拜者静下心来潜心研读方可能领略其皮毛吧。

第二十章:智人末日

达尔文理论美妙的地方,就是并不需要有某位智慧过人的设计者来解释为什么长颈鹿会有长脖子。但是将来有三种可能可以让智慧设计取代自然:生物工程,仿生工程,无机工程。现在已经有很多的领域渗透着这三种智慧。但是,我们究竟想要变成什么?我们究竟希望自己想要什么?却是作者留下的悬念。智人这个拥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负责,贪得无厌而且连想要什么都不知道的动物正在主宰着世界,天下危险,恐怕莫此为甚!!!

本书就这样结束了,却想让人再翻几遍,有的篇幅让人忍俊不禁,有的篇幅让人揪心揪肺,有的篇幅让人豁然开朗,有的篇幅让人心如止水,有的篇幅让人茅塞顿开,整个篇幅高屋建瓴运筹帷幄的让人纵观人类史。原来认为几千年就是历史长河,看了这本书,几千年只是燕雀低飞的高度。看起来很过瘾,合上书很回味。作者才思旷达敏捷,译者文笔生动晓畅。非常值得拜读。天哪,太精彩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读上帝之城有感范文】相关文章:

上帝之城读后感范文06-15

观上帝也疯狂有感07-01

读有感范文05-15

读力量有感范文05-19

读雷夫有感范文05-19

读教育有感范文05-19

读大学有感范文05-19

读读者有感范文05-19

读干法有感范文05-19

读边城有感范文05-19

上一篇:董事长助理工作范文下一篇:电梯加装倡议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