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2024-05-02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共8篇)

篇1: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2011届会计与审计(4)班 谢宇晴 学号:2011030271024

摘要:文化包括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餐饮文化就是我们每个人接触这种不同的切入点之一。东方与西方作为两个古老文化的存在体,自然而然的在餐饮之上也有其差异之处。正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从而也导致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在观念、对象、方式、归属与性质方面产生了其独特之处。本文将研究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特色及两者间的差异作为比较,并发表个人观点关于对此的看法。

关键词: 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差异,评价

(一)中国餐饮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二)西方餐饮文化

东方餐饮有其独特之处,而西方国家也因特有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因而也形成了特有的饮食文化,下面我们来看看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1独特的饮食科学

西方的饮食科学内容十分丰富,但它的核心主要是独特的饮食思想和科学技术管理。在饮食思想上,由于西方哲学讲究实体与空虚的分离与对立,在化精神和思维模式上形成了天人分离、强调形式结构、注重明晰等特色,使得西方人在饮食科学上产生了独特的观念,即天人相分的生态观、合理均衡的营养观、个性突出的美使观,强调人的饮食选择只需要适合人作为独立个体的需要,按照人体各部分对营养素的需要来均衡、恰当地搭配食物的种类和数量,并且通过对食物原料的烹饪加工,突显各种原料特有的美味,重在满足人的胜利需要。

2起伏的饮食历史

在西方国家,政治上长期分裂,经济、文化中心的不断前一,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西方饮食烹饪历史呈现出板块式、不平衡的发展格局,各主要国家的饮食烹饪在各个重要历史阶段的发展极不平衡。在古代,西方饮食发展中最杰出的是意大利菜。意大利直接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是西餐中历史最悠久的风味流派,也可以说是西餐的鼻祖。并且凭借着自身古朴的风格成为古代西餐中当之无愧的领导者。在近代,西方饮食发展中取得辉煌成就、举世瞩目的是法国菜。它深受意大利烹饪的影响,但极大地吸收意大利烹饪特色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优势发展壮大,最终形成了有别于意大利的法国特色,成为17世纪到19世纪西餐的绝对统治者。在现代虽然意大利菜、法国菜仍然兴盛、繁荣,但让人耳目一新、感受到强烈震撼的却是英国菜和美国菜。它们或多或少地受到意大利菜和法国菜的影响,但最终与当地的固有特点有机结合,并且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思想,使传统的烹饪方式、烹饪工具发生质的变化,拥有了自己的烹饪风格,因此成为了西方饮食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其中,美国菜更是在20世纪中叶时逐渐与意大利菜和法国菜抗衡而部分地成为西餐潮流的领导者,可以说是真正的新贵。

3众多的饮食品种

西方是一个多国家、多民族的区域,历史悠久。从地域来看,由于自然条件、物产、人们的生活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不同,西方各国形成了众多的风味流派,其中最著名和最具代表性的有意大利菜、法国菜、英国菜、美国菜等。这些著名的风味大菜都有各自独特的发展历史、精湛的烹饪技艺,甚至还有种种优美动人的传说或典故。而在各个国家中,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历史阶段也有不同的

地方风味菜,并且大多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不同的烹饪艺术风格。

(三)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

根据中国与西方国家饮食特点可以看出:饮食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不同程度的差异。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这些饮食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饮食观念及味道和营养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在饮食中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营养,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特别讲究各种营养成分的搭配,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至于色、香、味如何是次一等要求。中国的五味烹调追求味美,营养方面不够注重,例如某些油炸食品会导致营养破坏。2用餐方式及餐具的差异

中国,无论什么宴席,都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美味佳肴放在桌子中间,它既是一桌人享用的对象,又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在餐桌上,中国人喜欢互相劝酒,夹菜,举杯共欢,非常和睦生趣。西方人聚在一起吃饭或请客时,劝酒,夹菜没有中国人热情,客人与主人间没那么客气,而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各吃各的,没有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趣;在餐具方面,差异就更甚明显。中国人使用筷子,汤匙,吃饭也用碗盛; 西方人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筷子和刀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

3饮食结构不同

中国人每天进食的蔬菜比西方人多得多,而西方人每天进食大量蛋白质。中国人喜爱粗粮,而西方人偏爱精白粉等细粮。而实际上,粗粮所含营养物质要比细粮多;中国人爱吃植物油,而西方人做菜喜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此外每天还摄入大量黄油。

4餐饮礼仪的差异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

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四)对中西文化的思考与总结

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自然会有饮食观念上的差异和饮食方式的不同。两者各有千秋,单说历史,西餐自然无法和中餐相比。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自不必说。但是很多历史的东西,过去可能是先进的,今天则可能是落后的。比如就现在的生活节奏来讲中餐做起来远不如来个汉堡方便、快捷。从卫生的角度看,中餐的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人们的生活中既要有传统的中餐,也要有一些西式的食品。文化差异就动与静,需要的不是个人或集体的评价,而是需要一个“零势面”。在西方人的眼里,中国的饮食只是单纯的“味”天下,而中国人却最终没有改,西方人也没有察觉到自己的饮食有何不足。在西方一些哲学家观点认为,没有镜子是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然而,西方人和中国人一样,没有找到一面可以找到自己不足的镜子。西方饮食文化有何不足?很简单,从肉类煮八成熟就能看出,八成熟的肉类的确实含有比较多的营养,但是,从健康的角度看,他们缺少卫生的眼光,肉类的细菌没能得以杀除,在保证美味、营养的条件下还必须有健康。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保证个人健康,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传承文化。

饮食文化不是历史的,也不是现代的,它是从古代到现代在蒸煮实践中得到的。饮食文化不是属于个人的,也不是属于某个集体的,它是属于全世界的,是历史的累积物及文化的见证。

参考文献:

[1] 赵红群,世界饮食文化,[M], 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

[2] 何宏,中外饮食文化,[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李曦,中国饮食文化,[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篇2: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进入21世纪以来,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由于地区差异,不同的名族、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文化促进饮食的形成,饮食反映出各国的文化。

餐桌文化由于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中国餐桌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古有“民以食为天”、“丰衣足食”之说,今有“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的俗语。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节日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西方流行的自助餐,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干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他们待客尊重个人意志,讲究实事求是,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他们认为一再问客人要不要食物或者强塞食物给客人,是很不礼貌的。所以,当主人给你添菜或问你要什么时,如果你想吃的话,可以直截了当的回答说要。在客人在用餐期间,一定要赞美主人所准备的食物好吃,称赞主人的手艺好,否则不管你吃得多饱,主人都不会高兴。

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名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篇3:从俄罗斯餐桌看中俄文化差异

(一) 中俄饮食结构的不同

中国的传统饮食以植物性食料为主, 主食是五谷, 含淀粉多的, 以提供足够的热量。副食则以蔬菜为多, 辅以肉类。中国人习惯热食、熟食, 蒸、炸、煎、煮、烹等, 无所不用。中国人对美食色、香、味的追求几乎达到了艺术的高度。

俄罗斯的饮食结构与中国相比就要略显粗糙了。俄罗斯人喜欢吃酸的食品:面包、牛奶是酸的, 菜、汤也多以酸为主。喜欢吃冷的食品:午餐多数是冷盘, 以红黑鱼子、各种香肠、凉拌菜、奶酪等为主。俄罗斯人对汤非常钟爱, 有酸菜汤、红菜汤等。俄罗斯是一个饮酒盛行的国家:俄罗斯人喜欢喝烈性酒, 以伏特加最为著名, 啤酒则当饮料。俄罗斯人还喜欢喝茶, 俄罗斯的图拉是一个盛产茶炊的地方。在俄罗斯的俗语中有一句:到图拉就不要自带茶炊, 就是“多此一举”的意思。从某种程度上说, 饮食是民族特性的反映。俄罗斯民族粗犷豪放, 朴素实诚, 其传统饮食简单粗豪。

中俄饮食中的差异体现在:中国人可谓是“无所不吃”, 而俄罗斯人则对很多食物很忌讳。比如说, 他们不吃动物内脏, 不吃动物头尾与皮。又如中国人看作是山珍美味的驴、狗、鸽子等, 俄罗斯人可能会觉得无法理解。

(二) 中俄用餐方式的不同

在中国, 普通的家庭或者亲友聚会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在一起, 一般是圆形的桌子。用餐时使用的工具是筷子还有汤匙。中国人使用筷子就餐的方式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有史记载用筷子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筷子古时称为箸, 它表面上看似简单, 却有多种功能, 这体现了先人的智慧。

在俄罗斯, 餐具则为西式的刀叉。俄罗斯人热情好客, 宴请客人时, 用“面包和盐”招待最尊贵的客人。俄罗斯人对盐十分崇拜, 认为盐具有驱邪除灾的力量。通常俄罗斯的餐桌上为三道菜。第一道为菜汤和冷盘。俄菜的丰富多样特别体现在凉菜上, 一次家宴往往要上近十个品种的凉菜。凉菜后就是热菜, 一般是烧烤的鸡鸭鱼肉。正菜吃过, 主妇就撤去刀叉和菜盘, 端出自制的大蛋糕或甜馅饼、冰淇淋等, 沏上一壶浓茶, 边品茶边同客人闲聊。

(三) 中俄用餐礼仪的不同

如是家庭聚会, 先安排老人上座, 以示尊敬, 余下依辈分, 或者男客一边, 女客一边。一般是长辈先动筷子, 其余人才开始吃。如是朋友、同事间邀宴, 则一般随意落座, 以吃饭饮酒为乐。人们互相敬酒, 邻座会相互让菜、劝菜, 划拳行酒令, 气氛十分活跃。中国人习惯“礼让”, 主人经常会劝菜或者是给客人夹菜, 总会说“多吃点, 吃太少了”等。

俄罗斯人吃饭时, 不用碗而用盘子, 盛汤用深盘吃饭时不许刀叉乱响, 也不许嚼出声来。汤剩不多时, 左手应向外抬起盘子, 右手用勺子向外盛汤, 而不是向里。吃水果也一般不削皮。俄罗斯人宴请宾客时的座位安排, 通常是女士优先。在进行座序的安排时, 往往将男宾和女宾分开。宾客的座位安排是依照地位来排。在宴会上, 男士一般的习惯是照顾坐在自己右边的那位女士。宴会结束时, 需等女主人先起身离席, 其他人才可以离开。散宴后, 按礼节, 男士应主动问右边的女士, 是否需要送她回家。

二、中俄饮食文化产生如此巨大的差异的原因

(一) 历史地理环境

俄罗斯国土辽阔, 东西横跨亚欧大陆, 有漫长的陆上和海上边界线,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受到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影响, 是东西方文明的融合。而中国虽有五千年文明, 但是长期以来“闭关锁国”, 以“天朝上国”的姿态看待西方, 所以受农耕文明影响深重。

(二) 民族性格

中国自古以来, 对“食”看得十分重要, 所以对食材、食谱都非常讲究, 对色、香、味极为苛刻, 制作工艺也是精雕细琢。也正因为这样, 流传下来如数家珍的美食, 让人想起来就“垂涎三尺”。而俄罗斯民族以粗犷豪放见长, 他们对饮食营养的搭配极为看重, 但是对色、香、味却没有那么苛刻的追求。

三、结语

随着中俄政治经济关系的不断发展, 饮食文化也将成为两国了解彼此的一个窗口。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尊重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使人们在了解异域风情的同时也能更加完善饮食结构, 提升健康指数。

参考文献

[1]蔡德贵.筷子、手指和刀叉——从饮食习惯看文化差异[M].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9.

[2]陈苏华.人类饮食文化学[M].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8.

[3]汪成慧.俄汉民族饮食文化差异比较[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9 (11) .

篇4:从服饰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关键词】服饰礼仪中西方文化差异

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满足人类的需要。一切文化要素,若是我们的看法是对的,一定都是在活动着,发生作用,而且是有效的。文化要素的动态性质指示了人类学的重要工作就在研究文化的功能。”世界是个大家庭,由无数个民族组成。由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地理的和历史的多种因素不同,又决定了各国之间的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

一、文化的概念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对“文化”的解释为: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辞海》也认为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二、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1、经济制度因素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又是一个文明古国,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老百姓安分保守,低调内敛,推崇“和为贵”。而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加之他们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热衷探索,追求个性,崇尚自由。

2、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中国三面靠海、四周都有天然屏障,处于半封闭的大陆环境中,与外界交流不便。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从而造就了了中国人求稳求和的性格。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加之海上生活常常与狂风恶浪搏斗,造就了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3、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中国经过五千年封建社会的洗礼,深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倡导中庸思想,凡事追求和谐自然。而西方国家则是一种发达的世俗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与“人本主义”,彰显一种征服自然的勇气和力量,张扬个性。

三、中西方服饰的差异

1、服装色彩

中国的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青、红、黑、白、黄色被视为正色,其余颜色则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在民间,正色是人们衣着配色所喜爱和追求的颜色。西方国家,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欢迎,织锦缎和天鹅绒中还织进了闪闪发光的金银丝线。法国人特别喜欢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红和银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特别是黑缎子和黑天鹅绒常是贵妇的首眩迷人的黑色衬着白种女性白皙的肤色,非常炫目。

2、服装图案

中式服装的图案纹样丰富多采,有飞禽走兽、四季花卉、山峦亭阁、几何纹样等,抽象、具象、夸张、写实等风格俱全,图案纹样不仅精美,而且具有丰富的内涵。西欧服装上的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古代多流行花草纹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受罗可可装饰风格的影响,流行表现S形或涡旋形的藤草和轻淡柔和的庭园花草纹样。

3、服装款式

中国汉族传统服饰是一种平面宽松的服饰,重视二维空间效果,采用平面裁剪方法,具有“自然穿着的构成”的效果。西方国家则是一种立体紧身的服饰,强调三维空间效果,追求服装突出人体的曲线,以立体裁剪为主。

四、职场服饰礼仪

单纯地以貌取人是不正确的,但是职场人员应当做到着装得体、风度翩翩、高雅大方。职场着装的要求有以下几点:

(一)职场着装的要求

1.着装应与职业相符

职场着装既要表现职场人员的道德魅力、审美魅力、知识魅力以及行为规范的魅力,更要体现职业特点,恰当的着装能够协调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人际交往。

2.避免不恰当着装

公关人员选择漂亮的服装装扮自己,无可厚非,但是一定不要穿着下列服装在正式公关场合或办公室出现。

3.着装要富于变化

虽然西装和套裙是最好的职业服装,但是公关人员在穿着时,为了避免呆板,可以经常换一些装饰以增加服装的灵性。着装富于变化,以不同的形象去面对别人,使交往对象感到赏心悦目,交往会更为融洽。女士可以经常变化裙子的样式,搭配不同的手袋,男士可以考虑经常变化一下衬衫和领带,这样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4.西装是男士在正式场合的最佳服饰,套裙则是女士的最佳选择。在正式的商务场合为了体现女性的柔美和端庄,最好穿套裙。女士套裙的一般是由男士西装演变而来,配以雅致的裙子,可以将女性的阴柔之美和男性的阳刚之气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刚柔相济,相得益彰。

(二)饰品的选择

在职场交往活动中,人们除了要注意服装的选择外,还要根据不同场合的要求佩带戒指、耳环、项链等饰品。佩带饰品应该遵守饰品与时间、场所、目的相搭配的原则,穿着考究的服装,宜佩带较昂贵的饰品,工作场合穿着制服时一般应少戴或不戴饰品;女士可以戴各种饰品,而男士只宜戴戒指;女士不宜佩带胸针、手镯、脚链等夸张性饰品,并且要求佩带的所有饰品同色、同款、同质,全身的饰品不得多于三件。

总之,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个民族的经济制度、地理环境以及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等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将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学习,并及时总结归纳,清楚掌握两种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有助于我们掌握正确的西方文化的内涵,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文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P69-72

[2]苗靖.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异同[J].艺术理论.2007.

[3]郑婕.图说中国传统服饰[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篇5:从餐桌礼仪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劳动方式的不同,使中西方在餐饮礼仪方面有许多差别。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据文献记载: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些礼仪日臻成熟和完善,它们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在20世纪,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我们的祖先也曾与现代人一样,使用刀叉而非筷子。刀叉要同时使用左右手,因此人与人之间要保持相当的距离。同时刀叉只适于近距离的传输,大概也就限于从胸前的盘子到嘴之间。如果这个距离按合餐制的要求,至少要延长到嘴到桌子的中心,也就是说至少要比桌子的半径更长。显然,刀叉承担不了这个距离的传输功能。而筷子出现后,合餐就方便多了。从这个角度,我们大概可以这样理解,西方人至今仍然使用刀叉进食,与他们保持分餐制是互为因果的。

现代中国常用的餐具有:筷子(chopsticks)、勺子(ladle)、盘子(plate)等,它们分别与西方的刀叉(knives and forks)、铁匙(spoon)及碗(bowl)相对应。它们的使用,亦有讲究。

加拿大餐桌礼仪

加拿大(Canada)是一个移民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别有一番情趣。

对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家里还是酒店宴请朋友,一般都离不开烟酒,否则就有怠慢之嫌。然而,在加拿大请客吃饭则都不设烟酒。饮酒者只能在领有酒牌的地方或住宅内喝酒。在这些地方以外饮酒都是违法的。由此可见,加拿大人十分重视健康,甚至将禁烟禁酒的规则搬到了餐桌。而在中国则没有这样的特殊礼仪。

你听说过加拿大的“冷餐宴会”吗?那就是因为菜肴烧得比较早,时间一长,也就成了凉菜。加拿大人喜欢吃冷食,而中国人则有所不同,热菜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加拿大人宴请客人是不安排桌席的。通常是客人们手拿一次性使用的塑料餐盒和叉子,自己动手随意选取自己喜爱吃的食物和菜肴,然后自找地方用餐。客人们可无拘无束,如果没吃饱,还可以去取食。食毕要将一次性餐具放到废物的大塑料袋中。而中国人热闹,大多一堆人围成一桌进餐,而且讲究排列位次,通常是有主次尊卑之别。在中国的宴席中,必须要所有人都到齐了,才能开始进餐。中国人用筷子最有讲究了,如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能一边说话,一边象指挥似地舞筷子,不能把筷子竖插放在食物上面,这样不吉利。

加拿大的餐桌礼仪除了以上几种特别的要求外,大多数与其他西方国家的没有什么差异,同样要注意坐姿和刀叉的使用,同样与中国的餐桌礼仪大有不同之处。

1.中西方餐桌文化

餐桌文化由于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2.中国餐桌文化

中国餐桌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古有“民以食为天”、“丰衣足食”之说,今有“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的俗语。人们把饮食文化作为生活的重要部分,常以饮食的好坏来衡量生活水平的高低。而盛大的节日也都与饮食相关联。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饮食的重视一直延续至今。

另一方面,作为东方礼仪之邦,重视宴席座次礼仪、受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据有关史料记载,至少在周代,我国饮食礼仪就已经初步形成,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并对西方餐桌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饮食文化正向多元化发展。自清代以来,一些西餐礼仪被引进。中西餐餐桌文化的交流,使得餐桌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在中国,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圆形的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1]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中式菜肴大多数不会只有一种材料,通常有其他伴菜或配料衬托主菜,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例如烹煮猪肉,会以爽脆的绿色蔬菜做伴菜,如芹菜或青椒,衬托粉红色的猪肉。一顿饭不会只有一款菜肴,通常同时端上两款、甚至四款菜肴,且每款菜肴都要色香味俱全,端上次序则以菜肴的搭配为大前题,通常同类的菜肴会同时端上,不会前后分别端上,总之整顿饭都要讲求协调的搭配。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具,但最好是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主要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不可用筷子敲击其他物品,更不可以用筷子对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子去取一块食物时,应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要将筷子放回筷子座。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以便照顾到客人不同的品茶需要。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一些事宜。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他人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以便照顾到客人不同的品茶需要。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一些事宜。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他人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3.西方餐桌文化

西餐菜单上有四或五大分类,分别是开胃菜、汤、沙拉、海鲜、点心等。应先决定主菜。主菜如果是鱼,开胃菜就选择肉类,在口味上就比较富有变化。西餐的第一道菜是头盘,也称为开胃品。开胃品的内容一般有冷头盘和热头盘之分。味道以咸和酸为主,数量少,质量较高。和中餐不同的是,西餐的第二道菜就是汤。大致可分为清汤、奶油汤、蔬菜汤和冷汤等4类。鱼类菜肴一般作为西餐的第三道菜,也称为副菜。通常水产类菜肴与蛋类、面包类、酥盒菜肴品都称为副菜。肉、禽类菜肴是西餐的第四道菜,也称为主菜。最有代表性的是牛肉或牛排。蔬菜类菜肴可以安排在肉类菜肴之后,也可以和肉类菜肴同时上桌,所以可以算为一道菜,或称为一种配菜。蔬菜类菜肴在西餐中称为沙拉。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后食用的,可以算做是第六道菜。它包括所有主菜后的食物,如布丁、冰淇淋、奶酪、水果等。西餐的最后一道是上饮料,咖啡或茶。

使用刀叉时,从外侧往内侧取用刀叉,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东西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拿刀切成小块,用叉子往嘴里送。用刀的时候,刀刃不可以朝外。进餐中途需要休息时,可以放下刀叉并摆成“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表示没吃完,还要继续吃。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排放在盘中,表示已经吃完了,可以将这道菜或盘子拿走。如果是谈话,可以拿着刀叉,不用放下来,但不要挥舞。不用刀时,可用右手拿叉,但需要作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要拿着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只手拿餐巾擦嘴,也不要一手拿酒杯,另一只手拿叉取菜。任何时候,都不要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不要在餐桌上化妆,用餐巾擦鼻涕。用餐时打嗝是大忌。取食时,拿不到的食物可以请别人传递,不要站起来。每次送到嘴里的食物别太多,在咀嚼时不要说话。就餐时不可以狼吞虎咽。对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应要一点放在盘中,以示礼貌。不应在进餐中途退席。确实需要离开,要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饮酒干杯时,即使不喝,也应该将杯口在唇上碰一碰,以示敬意。当别人为你斟酒时,如果不需要,可以简单地说一声“不,谢谢!”或以手稍盖酒杯,表示谢绝。

进入21世纪以来, 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由于地区差异, 不同的民族、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饮食文化及餐桌礼仪也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及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及其渊源,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 不仅能增加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 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 避免因为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误解和交际障碍

有人说,中国文化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吧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个体的共同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认也就以和为贵了,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食、讲和合。4.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理性的西方人更多关注的是营养与生存中西饮食文化最大的差异是关注的重点不同,即“营养”和“美味”两者孰轻孰重的问题。在西方国家, 饮食大多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西方饮食是一种理性观念,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 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 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他们拒绝使用味精,认为其是既不营养又有副作用的化学产品;生吃的蔬菜, 不仅包括西红柿、生菜, 甚至是洋白菜、西兰花。因而他们的“色拉”有如一盘饲料, 使我们难以下咽。虽然现在的中国人也讲究营养保健, 也知道蔬菜爆炒加热后会丢失一部分维生素, 生吃则避免丢失, 可还是宁愿选择前者, 因为习惯使然, 更是因为味道确实好多了。

2.感性的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在中国, 民间有句俗话: “民以食为天, 食以味为先”, 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在中国人的眼里, “吃”远不单纯是为了饱, 也不是为了营养,有时吃饱了, 还要吃, 这是因为受不了“美味”的诱惑而尽情进行味觉享受。但在西方的理性饮食观看来, 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 而且危害人体。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 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 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 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 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3.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

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 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 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 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 而这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缺乏特色。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 肯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另外, 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确, 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 烹调时间精确到秒。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 使其毫无创造性。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 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 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中国的菜谱, 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而且中国烹调中, 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 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 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 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 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 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 都毫无变化。

4.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

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和合”与“分别”的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数汤菜, 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 鱼就是鱼, 牛排就是牛排, 纵然有搭配, 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 这体现了“西方重分别”的社会文化。这种重分别的社会文化同样体现在用餐方式上。西方人奉行的是分餐制, 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形式更是各吃各的, 缺少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5.向往和谐的中国人重和合与整体中国人一向以“和”与“合”为最美妙的境界, 音乐上讲究“和乐”、“唱和”, 医学上主张“身和”、“气和”, 希望国家政治实现“政通人和”。称美好的婚姻为“天作之合”, 而当一切美好的事物凑集在一起时, 我们将其称誉为“珠联璧合”。而这种“和合”的思想体现在烹饪上就反映为“五味调和”。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

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中国人把做菜称之为“烹调”, 美味的产生, 在于调和。因此中国人烹调不是“1 + 1 = 2”那么简单, 而是应该等于“3”甚至更多。总之, 西饮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异, 当然, 这些差异都具有相对性, 几千年来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促成中西方的饮食文化的不断融合。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使得多样的饮食文化不断的互补与兼容。今天, 享受东西方各具特色的饮食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法式大餐、肯德基等西方的舶来饮食, 而中国菜馆也开遍了全世界。

5、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 饮食文化、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礼仪等则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取向。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 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 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 了解了两者的不同防止失礼于人。1.餐桌气氛上的差异

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 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 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 一坐上餐桌, 便滔滔不绝, 相互让菜, 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2.餐桌举止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 人们在出席各种正式的会餐时也是比较讲究的, 但是在现代风俗变迁和发展中, 有进步的一面, 也有落后的一面, 有对传统的继承, 也有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违背。比如就餐时的衣着, 要远比过去随意多了, 可着中山装、夹克或西服等, 这也正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这正是中西方文化融汇, 相互发生正迁移作用最好的 例证。当今许多西方人, 尤其是美国人不喜欢吸烟或喝酒, 许多人也不喜欢别人在他们的住处吸烟喝酒。而在当今的中国, 许多人既吸烟又喝酒, 有一种社会怪现象似乎是“不吸烟不喝酒”就无以社交。所以在中国的餐桌上依旧存在吞云吐雾、烂醉如泥的“陋习”, 尽管他们知道这有伤风范, 但依旧不能禁绝之。想必这就是文化迁移和发展的不完全性、不彻底性的表现, 我们有必要在正确理解和认识文化现象的基础上, 不断推动人文文化的发展, 提高民族人文素质。3.座位的排序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坐次安排。中国人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 两边为偏座。请客时, 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 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 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 男女主人分坐两端, 然后在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对于餐桌的规矩,西方人进餐用刀叉, 中国人用筷子。当然刀叉和筷子的用法都有各自的规矩。通过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比较, 不仅仅反映了各地的文化传统, 还折射出不同民族心理、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会礼仪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即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 而中国文化主张谦虚谨慎、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构简单;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 庭结构较复杂, 传统的幸福家庭多为四代同堂等。在跨文化交际中, 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 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 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因此, 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对比研究过程中, 各自的优、缺点显而易见。这种研究有利于文化的正迁移作用, 以“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从而促进本民族语言、人文文化的发展。

6.餐桌上用语的差异

中西方在请客吃饭上的文化差异也要注意,否则会引起笑话。

中国人热情好客,请客吃饭时一般都要菜肴满桌,但无论菜多么丰盛,嘴上总要谦虚的说:“没什么好吃的,菜做的不好,随便吃点。”然而,当英美人听到这样的客套话,会觉得很反感:“没什么吃的,又何必请我?菜做得不好,又为什么要拿来招待我?”按照中国的习俗,为了表示礼貌,习惯上会一再劝客人多吃点,而中国人往往是“言不由衷”,明明肚子饿,嘴上却说:“我饱了,不用了。”

而英美人招待客人一般没那么讲究,简简单单三四道菜就可以了。用餐时,一般主人会说:“Help yourself, please!”英美人待客尊重个人意志,讲究事实就是,一再问客人要不要食物或者强塞食物给客人,是很不礼貌的。所以,当主人给你添菜或问你要什么时,如果你想吃的话,可以直接了当的回答说要。在客人在用餐期间,一定要赞美主人所准备的食物好吃,称赞主人的手艺好,否则不管你吃得多饱,主人都不会高兴。

篇6: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学院:人文社科

专业班级:文秘1班

学号:10871106

姓名:陈雅 摘要:

餐饮礼仪是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在与西方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严重的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餐饮礼仪在交际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我们有必要学习分析中西方在餐饮礼仪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餐桌礼仪 文化 差异

一.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中的中国餐桌礼仪(一)、入座的礼仪:

就宴会而言,一般都要事先安排好桌次和座次,以方便参加宴会的人都能各就各位,也体现出對客人的尊重。通常,桌次地位的高低以距主桌位置的远近而定。以主人的桌为基准,右高、左低,近高,远低。

就座次的高低而言,主要考虑以下几点:首先,以主人的座位为中心,如果女主人参加时,则以主人和女主人为基准,近高远低,右上左下,依次排列。其次,通常要把主宾安排在最尊贵的位置,即主人的右手位置,主宾夫人安排在女主人的右手位置。再次主人方面的陪客要尽可能与客人相互交叉,便于交谈交流,避免自己人坐在一起,冷落客人。

(二)位序讲究:

1、左高右低:當两人一同并排就座时,通常以右为上座,以左为下座。

2、中座为尊:三人一同就餐时,居中坐者在位次上要高于在其两侧就座之人。

3、面门为上:依照礼仪惯例则应以面對正门者为上坐,以背對正门者为下座。

4、观景为佳:在一些高档餐厅用餐时,室内外有优美的景致或高雅的演出可供用餐者观赏,此时应以观赏角度最佳处为上座。

5、临墙为好:在某些中低档餐厅用餐时,为了防止过往侍者和食客的干扰,通常以靠墙之位为上座,靠过道之位为下座。

6、临台为上:宴会厅内若有专用的讲台时,应该以靠讲台的餐桌为主桌,如果没有专用讲台,有时候以背邻主要画幅的那张餐桌为主桌。

7、各桌同向:如果是宴会场所,各桌子上的主宾位都要与主桌主位保持同一方向。

8、以远为上:當桌子纵向排列时,以距离宴会厅正门的远近为准,距门越远,位次越高贵。

(三)、进餐时的礼仪

先请客人.长着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凉”.之内的话.以示歉意。

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着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仍.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

(四)、离席时的礼仪

中途离席:中途离席的一些技巧,你不能不了解。和主人打过招呼,应该马上就走,不要拉着主人在大门大聊个没完。因为当天对方要做的事很多,现场也还有许多客人等待他(她)去招呼,你占了主人太多时间,会造成他(她)在其他客人面前失礼。

普通离席:离席时.必须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就此时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谢。

(五)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十二大禁忌

三长两短 仙人指路 品箸留声 击盏敲盅 执箸巡城 迷箸刨坟 泪箸遗珠 颠倒乾坤 定海神针 当众上香 交十字 落地惊神

一.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中的西方餐桌礼仪

西方就餐的礼仪以自然、实际为主,不讲客套、谦让,但用餐中的规矩却很多。

(一)、进入餐厅:

1.进入高级餐厅,应等候带位,不可自行就座,最好能事先订位。

2.西餐习惯上由左侧入座,男士应协助女士入座,坐姿端正且尽量靠近椅背,女性可将皮包置於椅背间不可置於桌面。

(二)、使用口布:

1.口布(餐巾)应摊开后对折铺在大腿上,不宜扎在裤腰上或围在衣领上。2.口布可用於遮油烟、防止汤汁滴落在衣物、擦嘴(用反摺的内侧来擦),但不可擦脸、擦汗、擦餐具、擤鼻涕。

(三)、西餐顺序:

(开胃酒)→开胃菜→汤→鱼类→主菜(肉类)→水果→点心→饮料(咖啡或茶)→*自助餐亦同

(四)、餐具的使用:

1.餐桌上摆放的刀叉有一定顺序,一般以三套刀叉居多,使用原则左叉右刀,用餐时由外向内,由上而下,依次取用。2.刀叉的用法 分美国式和欧洲式两种,美式用法是切完肉把刀放在盘子上,叉子从左手换到右手,然后用叉子叉起切好的肉。欧式用法则始终为左手拿叉,右手拿刀。

3.冷盘用叉,吃鱼用银刀叉,吃肉用钢刀叉,吃生菜用叉,布丁或点心用叉或匙,水果用刀叉。

4.切肉从左边开始,切一块吃一块,不可切一大块分数口吃,或一次全切开再吃。

5.吃有骨头的肉时,可以用手拿著吃。若想吃得更优雅,还是用刀较好。6.吃鱼时可以用左手拿著面包,右手拿著刀子,把刺拨开。7.若餐具掉落应请服务员拾起换新,不可捡起擦拭使用。

(五)、葡萄酒品尝:

1.饮酒方式先观其色,再闻其香,后品其味。

2.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香槟可当开胃酒(也可佐餐)。

3.握杯应握杯脚,倒酒不可超过1/2,不可加入冰块,喝时先以口布擦嘴。

(六)、特殊吃法:

1.面包应以手撕开约一口之小块,涂上奶油食用,不可用叉子叉。

2.洗手盅(花瓣)通常在上必须用手的菜或甜点之前送上,碗内盛有温水,还有一些小花般的饰物,用时可将双手的手指在水中轻轻搓洗一下,再以口布擦乾。3.义大利面应以叉子卷起,再以汤匙辅助,不可吸食。

4.在欧洲,当第一道菜端上来时就可以吃了,在美国则要等最后一个人上好菜后才开始进餐。

(七)、离开座位:

1.刀叉分开成八字型置於餐盘上,叉在左边面朝下,刀在右边与叉形成一个角;不可放在桌面沾污桌巾,口布折好放於椅面上。

2.用毕将刀叉合并置於盘上的右边或中间,离开时将口布折好放於桌面左侧。3.礼貌并婉转告知对方,但无须讲的太直接,以化妆室代替厕所。4.若需要服务,可用眼神向他示意或微微把手抬高,侍者会马上过来。

(八)、.咖啡喝法:

1.先加入糖溶解,再加入奶精,咖啡匙用於搅拌。2.杯耳转向右,咖啡匙置於上方盛盘上,趁热喝完。

篇7: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摘 要:中国的餐桌礼仪源远流长。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了解国外尤其是西方的餐桌礼仪,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中西方;餐桌礼仪;比较,差异

一、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中的中国餐桌礼仪

据文献记载,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就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届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至今,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中西餐饮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与传统的中国家庭同桌用餐,须尊重他们的文化、礼仪及习俗,用餐时注意不要触犯多样的禁忌,因为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用餐时犯了禁忌,便会带来厄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着渔船会翻沉,这是由于香港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的安全航行。[1 ]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饭的中央,因为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饭了”,这意味着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声音,这不单是不礼貌,亦意味着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在碗里,否则将来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的,也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1 ]这些迷信的饮食习俗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餐桌礼仪在现代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只是满足基本生理的需要,也是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礼仪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礼仪。

二、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中的西方餐桌礼仪

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2 ] 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他们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帮助孩子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西方孩子一般两岁时开始系统学习用餐礼仪,四岁时就学到用餐的所有礼仪;五岁左右的孩子都乐于做一些餐前摆好所有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事。

在儿童的餐桌礼仪中,美国人还注重进行环保教育。五六岁的孩子应知道哪些是经过再生制造的“环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永久垃圾”。外出郊游前,他们会在家长指导下自制饮料。尽量少买易拉罐等现成食品,并注意节约水电,因为他们懂得“滥用资源,即意味着对环境保护的侵害”。[3 ]对于这种餐桌教育,美国一位老师说:“文明礼貌对个人事业的成功极有帮助。大的商业交易或爱情往往是从餐桌上开始。”

三、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的比较

中国和美国在餐桌上的要求存在很大差异,并各有特色,体现了不同的餐桌礼仪。(一)座次安排

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如果你是主人,则以和缓的动手,指向某张椅子并对客人说:“请坐这里。”如果你是客人,等主人示意你坐下时,才坐下。如果主人径自坐下而没有示意你坐在哪里,你就坐在最靠近他的位置。要是坐圆桌子,对着大门的是主座。档次高一点的饭店,会用餐巾予以区分,餐巾最高大的位置不能随便坐,除非你打算好请客。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门边面对主人的,自然是跑腿招呼的陪客坐的。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在西方的餐桌礼仪中:女主人宣布晚宴准备就绪后,男主人便会引领客人依次入座,而女主人则走在最后面。有些细心的主人也会在餐桌上放置姓名卡,以示座次,如果没有这项安排,那么座位安排原则一般为:座次安排以男女分隔而坐为原则,男主客优先入座,其位置在女主人右边,而女主客在男主客右边,其它夫妇则以对角方式就座。男女夫妇分坐显示出了美式宴会的开放及活泼,希望能藉由宴席上座次的安排来增进彼此间的熟稔,同时也可使用餐话题多样化,气氛和乐。入坐原则是客人先入坐,长者先于年轻人入坐,已婚者先于未婚者入坐,陌生人又先于熟识客人或家人入坐。(二)上菜顺序

中餐上菜顺序是:先上冷菜、饮料及酒,后上热菜,然后上主食,最后上甜食和水果。宴会上桌数很多时,各桌的每一道菜应同时上。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上菜的方式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一是把大盘菜端上,由各人自取;二是由侍者托着菜盘逐一给每位分让;三是用小碟盛放,每人一份。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那么怎样叫一顿中式饭呢? 先叫一个冷盘以刺激食欲,接着叫一锅清汤,热汤有助增加体温,喝过热汤后便开始品尝主菜,通常按照自己的口味叫主菜,但有必要叫一碟十足辣味的菜肴,才算得上为一顿合宜的中式饭,以辣味菜肴配清淡的白饭,使菜肴辣而温和,白饭淡而香浓;一顿饭的压轴食品是甜点,通常是甜汤,如红豆沙、芝麻糊等,亦有其他种类,如布丁、班戟、雪糕等,同样香甜可口。[5 ]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西餐上菜程序通常是:面包黄油→冷菜→汤斗海鲜→主菜→甜点心→咖啡和水果。冷菜、汤,同时就着面包吃。冷菜也叫开胃小菜,作为第一道菜,一般与开胃酒并用。汤分渍汤和奶油浓汤。主菜有鱼、猪肉、牛肉、鸡等。甜食常有冰淇淋、布丁等。然后是咖啡或红茶。至于水果,可上可不上。(三)餐具

中餐的餐具主要包括筷子、碟子、调羹、碗、调盘等。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菜盘左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筷子与汤匙可放在专用座子上或放在纸套内。公用的筷子和汤匙最好放在专用的座子上。要备好牙签和烟灰缸。

1.筷子。筷子是中餐最主要的餐具。使用筷子,通常必须成双使用。用筷子取菜、用餐时,要注意下面几个小问题:一是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着食物,都不要去舔。用舔过的筷子去夹菜,倒人胃口;二是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能一边说话,一边像指挥棒似地舞着筷子;三是不要把筷子竖插放在食物上面。因为这种插法,只在祭奠死者的时候才用;四是严格筷子的职能。筷子只是用来夹取食物的。用来剔牙、挠痒或是用来夹取食物之外的东西都是失礼的。

2.勺子。它的主要作用是舀取菜肴、食物。有时,用筷子取食时,也可以用勺子来辅助。尽量不要单用勺子去取菜。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在舀取食物后,可以在原处“暂停”片刻,汤汁不会再往下流时,再移回来享用。暂时不用勺子时,应放在自己的碟子上,不要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或是让它在食物中“立正”。用勺子取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碟子里,不要再把它倒回原处。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烫,不可用勺子舀来舀去,也不要用嘴着吹,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凉了再吃。不要把勺子塞到嘴里,或者反复吮吸、舔食。

3.盘子。稍小点的盘子就是碟子,主要用来盛放食物,在使用方面和碗略同。盘子在餐桌上一般要保持原位,而且不要堆放在一起。食碟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暂放从公用的菜盘里取来享用的菜肴的。用食碟时,一次不要取放过多的菜肴,看起来既繁乱不堪,又像是饿鬼投胎。不要把多种菜肴堆放在一起,弄不好它们会相互窜味,不好看,也不好吃。不吃的残渣、骨、刺不要吐在地上、桌上,而应轻轻取放在食碟前端,放的时候不能直接从嘴里吐在食碟上,要用筷子夹放到碟子旁边。如果食碟放满了,可以让服务员换。

4.水杯。水杯主要用来盛放清水、汽水、果汁、可乐等软饮料时使用。不要用它来盛酒,也不要倒扣水杯。另外,喝进嘴里的东西不能再吐回水杯。

5.餐巾。中餐用餐前,比较讲究的话,会为每位用餐者上一块湿毛巾。它只能用来擦手。擦手后,应该放回盘子里,由服务员拿走。有时候,在正式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和前者不同的是,它只能用来擦嘴,却不能擦脸、抹汗。

6.牙签。尽量不要当众剔牙。非剔不可时,用另一只手掩住口部,剔出来的东西,不要当众观赏或再次入口,也不要随手乱弹,随口乱吐。剔牙后,不要长时间叼着牙签,更不要用来扎取食物。

在美国餐桌上:西餐餐具主要有刀、叉、匙、盘子、玻璃杯等。在摆放方法上,中餐较为简单,而西餐就比较复杂。世界上高级的西式宴会摆台是基本统一的。共同原则是:垫盘居中,叉左刀右,刀尖向上,刀口向内,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摆法是从左到右,依次摆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

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如果在宾客尚未落坐前需要往盘子里放某种事物时,餐巾就放在盘子旁边。

餐具的取用应由外而内,切用时可以使用法式方式,即左手拿叉右手拿刀,边切边用;也可用英美式,即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切好后再改用右手拿叉取用。美国较偏好后者,但也接受法式方式。谈话时有肢体语言或传菜时,应将刀叉放下,不要手拿刀叉在空中挥动。用完刀叉后,应将其横放于餐盘中央,而不是盘边或餐桌上;放置方式为刀口朝着自己,叉口朝左,以便于取走时的安全性。用完餐盘后,不应往外推,将其

留在原处便可。

有一个例外是当沙拉和主菜同时上桌时,沙拉所需使用的刀叉是放在最靠近餐盘的位置,也就是主菜刀的内侧,沙拉盘则在主菜所用的刀叉的左方。主菜叉子的位置在餐盘的左方,而餐盘右方为主菜刀子。如果没有沙拉盘上桌,那么沙拉用的刀叉会和沙拉一起上桌。还有一个例外是,吃蚝(Oys2ter)所用的叉子放在餐盘右方,也就是餐具的最外侧,汤匙的位置在所有刀子的右方,最外面的用于喝汤,介于刀和汤匙之间的小匙,则是用于吃甜点(Dessert)的,而甜点叉是放在餐盘的最左方。但平常为避免混淆,一般会把吃甜点所需的餐具置于餐盘的上方,以示区别。

喝汤时应该是由碗盘外缘舀至内侧,喝完后汤匙不可留在碗中,应放在碟子上。如果喝汤所用是深盘,就应将汤匙放在深盘中,汤匙柄朝右。在喝茶或喝咖啡时,用完调匙后应放在碟子上,直接拿起咖啡杯就口,而不是以调匙舀用。喝酒时则应拿高脚杯的杯脚,而不是杯身,因为如果喝的是白酒或香槟,可长保其冷却,如果喝的是红酒或其它就,则可欣赏酒色。(四)停菜方法

在中国餐桌上,用餐完毕,筷子应整齐地搁在靠碗右边的桌上,并应等众人都放下筷子后,在主人示意散席时方可离座,不可自己用餐完毕,便扔下筷子离席。

在西方餐桌上,用餐结束的摆置方式有两种:用餐结束后中,可将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子的刀刃侧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放置于餐盘上,尽量将柄放入餐盘内,这样可以避免因碰触而掉落,服务生也较容易收拾。出席结婚餐宴时,不论怎么将餐具摆成“用餐中”的位置,只要主要宾客用餐结束,就应立即把所有的料理收起。所以宴会时,切记皆以主要宾客为中心进行。在宴会中,每吃一道菜用一副刀叉,对摆在面前的刀叉,是从外侧依次向内取用,因为刀叉摆放的顺序正是每道菜上桌的顺序。刀叉用完了,上菜也结束了。中途需是谈话或休息时,应该将刀叉呈八字形平架在盘子两边。反之,刀叉柄朝向自己并列放在盘子里,则表示这一道菜已经用好了,服务员就会把盘子撤去。前菜或是甜点等,如果是可以直接用叉子叉起食用的料理,没有必要刻意地一定使用刀子。没用过的刀子,就这样放在桌上即可,服务生会自动将它收走。虽说将刀与叉放在餐盘上并拢是代表结束用餐的讯息,但是没有必要把干净刀子特地放入弄脏的餐盘内。没有用过的餐具保持原状放在原处即可,硬要追求形式的规则反而显得奇怪。(五)肢体动作和语言的意义

在中国,平时吃饭,家长会告诫小孩不要用筷子敲打碗盆。逢到家里请客吃饭时,尤其不可将筷子胡乱地敲打碗盆。

这究竟是为什么? 有人以为这种礼仪规范是跟乞讨的忌讳有关的。就是说,只有乞丐讨食时才会有筷子敲打碗盆。这种解释比较容易接受。事实上,还有另一种解释值得重视,古时候有所谓“蛊毒”之说,相传蝈是一种由人工培养的毒虫,人取百虫放入瓮中,经年打开看时,必有一虫将别的虫都食尽,这虫就叫蛊的。古人因此将毒害人而令人不自知,称为蛊毒。在用蛊的粉末放在食物里毒害他人时,为使蛊起作用,就要在下毒时边念咒语边敲打碗盆。因此,用筷子敲打碗盆就成了 饮食中的大不敬。[1 ] 暂停用餐时,双手如何摆放可以有多种选择。你可能喜欢把双手放在桌面上,以手腕底部抵住桌子边缘;或者你可能喜欢把手放在桌面下的膝盖上。双手保持静止不动,在同桌的人看来,可能比用手去拨弄盘中的食物,或玩弄头发要好得多了!吃东西时手肘不要压在桌面。在上菜空档,把一只手或两只手的手肘撑在桌面上,并无伤大雅,因为这是正在热烈与人交谈的人自然而然会摆出来的姿势。不过,吃东西时,手肘最好还是要离开桌面。

在美国,不允许进餐时发出声响,不允许替他人取菜,不允许吸烟,不允许向别人劝酒,不允许当众脱衣解带,不允许议论令人作呕之事。用餐时不应将手肘镇在桌子上妨碍他人进餐,而且也不美观,更不可晃动椅子发出怪声。当口中有食物时,不可喝水、喝汤或讲话,如果不小心犯了此错,应说“Excuseme”,待食物吞下后,再继续话题。[4 ] 进餐时应尽量参与话题,不要保持沉默或只与邻座讲话,而忽略其它宾客。如果对某些食物过敏或不喜欢,可以只取一些或根本不拿,并婉转地想女主人解释。进餐期间如果咳嗽,应以餐巾捂住,并致歉。但如果太严重,则不妨先离座,等缓和后再返回座位。在餐桌上也不可用牙签剔牙,最好能等到宴毕后到洗手间用牙

签取出。女士也不可在餐桌上补妆。有事须先行离席,应向在场的人致意。

由于个人在餐桌上用餐的仪态确实会对别人造成某种程度的心理影响,因此父母自孩子进入青少年后,就应该拨出足够的时间在餐桌上陪伴孩子,以确保他们养成良好的餐桌礼仪。

篇8: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 理性的西方人更多关注的是营养与生存

中西饮食文化最大的差异是关注的重点不同, 即“营养”和“美味”两者孰轻孰重的问题。在西方国家, 饮食大多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西方饮食是一种理性观念,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 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 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他们拒绝使用味精, 认为其是既不营养又有副作用的化学产品;生吃的蔬菜, 不仅包括西红柿、生菜, 甚至是洋白菜、西兰花。因而他们的“色拉”有如一盘饲料, 使我们难以下咽。虽然现在的中国人也讲究营养保健, 也知道蔬菜爆炒加热后会丢失一部分维生素, 生吃则避免丢失, 可还是宁愿选择前者, 因为习惯使然, 更是因为味道确实好多了。

2. 感性的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

在中国, 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 食以味为先”, 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在中国人的眼里, “吃”远不单纯是为了饱, 也不是为了营养, 有时吃饱了, 还要吃, 这是因为受不了“美味”的诱惑而尽情进行味觉享受。但在西方的理性饮食观看来, 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 而且危害人体。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 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 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 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 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3. 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

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 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 制作菜肴, 但相比起来, 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 而这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缺乏特色。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 肯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另外, 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确, 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 烹调时间精确到秒。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 使其毫无创造性。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 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 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中国的菜谱, 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而且中国烹调中, 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 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 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 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 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 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 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 都毫无变化。

4. 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

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和合”与“分别”的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数汤菜, 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 鱼就是鱼, 牛排就是牛排, 纵然有搭配, 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 这体现了“西方重分别”的社会文化。这种重分别的社会文化同样体现在用餐方式上。西方人奉行的是分餐制, 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形式更是各吃各的, 缺少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5. 向往和谐的中国人重和合与整体

中国人一向以“和”与“合”为最美妙的境界, 音乐上讲究“和乐”、“唱和”, 医学上主张“身和”、“气和”, 希望国家政治实现“政通人和”。称美好的婚姻为“天作之合”, 而当一切美好的事物凑集在一起时, 我们将其称誉为“珠联璧合”。而这种“和合”的思想体现在烹饪上就反映为“五味调和”。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中国人把做菜称之为“烹调”, 美味的产生, 在于调和。因此中国人烹调不是“1+1=2”那么简单, 而是应该等于“3”甚至更多。

总之, 中西饮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异, 当然, 这些差异都具有相对性, 几千年来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促成中西方的饮食文化的不断融合。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使得多样的饮食文化不断的互补与兼容。今天, 享受东西方各具特色的饮食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法式大餐、肯德基等西方的舶来饮食, 而中国菜馆也开遍了全世界。

二、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

饮食文化、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礼仪等则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取向。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 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 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 了解了两者的不同防止失礼于人。

1. 餐桌气氛上的差异

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 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 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 一坐上餐桌, 便滔滔不绝, 相互让菜, 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 餐桌举止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 人们在出席各种正式的会餐时也是比较讲究的, 但是在现代风俗变迁和发展中, 有进步的一面, 也有落后的一面, 有对传统的继承, 也有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违背。比如就餐时的衣着, 要远比过去随意多了, 可着中山装、夹克或西服等, 这也正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这正是中西方文化融汇, 相互发生正迁移作用最好的例证。

当今许多西方人, 尤其是美国人不喜欢吸烟或喝酒, 许多人也不喜欢别人在他们的住处吸烟喝酒。而在当今的中国, 许多人既吸烟又喝酒, 有一种社会怪现象似乎是“不吸烟不喝酒”就无以社交。所以在中国的餐桌上依旧存在吞云吐雾、烂醉如泥的“陋习”, 尽管他们知道这有伤风范, 但依旧不能禁绝之。想必这就是文化迁移和发展的不完全性、不彻底性的表现, 我们有必要在正确理解和认识文化现象的基础上, 不断推动人文文化的发展, 提高民族人文素质。

3. 座位的排序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坐次安排。中国人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 两边为偏座。请客时, 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 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 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 男女主人分坐两端, 然后在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对于餐桌的规矩, 西方人进餐用刀叉, 中国人用筷子。当然刀叉和筷子的用法都有各自的规矩。

通过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比较, 不仅仅反映了各地的文化传统, 还折射出不同民族心理、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会礼仪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即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 而中国文化主张谦虚谨慎、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构简单;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 家庭结构较复杂, 传统的幸福家庭多为四代同堂等。

在跨文化交际中, 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 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 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因此, 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对比研究过程中, 各自的优、缺点显而易见。这种研究有利于文化的正迁移作用, 以“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从而促进本民族语言、人文文化的发展。

摘要: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饮食文化及餐桌礼仪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从跨文化的角度揭示中西方饮食文化及餐桌礼仪的差异与不同, 可以使人们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探究其文化底蕴, 提高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饮食文化,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上一篇:javaweb笔试题下一篇:销售部团队建设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