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育人案例范文

2022-05-28

第一篇:精神育人案例范文

初中英语科育人案例 ——《Module 9 》课堂育人案例

英语学科育人案例

---《Module4unit2》课堂教学育人案例

王东玲

思考问题: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育学生珍惜学习机会,并学会关注公益事业。 案例片段描述:

在教学《Module4unit2》Project Hope has built many schools时 ,我设计了以下片段:

片段一,阅读课文前,设置问题,Have you heard of Project Hope?What’s a Hope School?让学生小组讨论。对于希望工程(Project Hope)学生都听说过但了解不多,这时老师向同学们展示有关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照片,以及各地希望小学的图片;同时介绍了几个捐款救助失学儿童的名人的优秀事迹。在于贫困地区孩子的生活状态对比中,很多学生认识到自己生活的优越性和学习机会的难得。

片段二,学完课文后,设置问题,Have you given money or things to help others ?几乎没有人举手。老师适时引导人人之间需要相互关爱和扶持,要做有爱心的人,尤其要关注弱势群体,号召大家从小事做起 ,帮助他人。

片段三,在学后写这一环节,先让学生小组讨论,How to help the poor children?(我们作为学生,如何来帮助贫困失学儿童,以及希望小学的师生们。学生非常活跃,纷纷献计献策;讨论结果如下:1 把自己的pocket money(零花钱)省出一部分并捐给Project Hope ;2 把自己的用过的课本寄给希望小学,3 收集班内废纸,将卖掉后所得的钱寄给希望小学,帮学生买学习用品。最后老师让学生将讨论后的内容写成一篇短文。效果非常好。

教学反思:学生其实是很有爱心的,而且以帮助别人为荣,在本节课里,他们在老师的适时引导下所想到的各种帮助失学儿童的办法令人感动,也让老师体会到其实他们是很有思想的,同时,学完本节课,学生们也深刻体会到了自己学习机会的难得,会更加努力地去学习。人心都有向善的一面。在如何做人方面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我们的英语教材中提供了很多这样的素材,英语老师只要善于挖掘,并巧妙运用到教学中,就能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

第二篇:学科育人案例

焦云霞

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人们的关注。。从《课标》的变化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数学教学已由只关注知识技能向既关注知识技能又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是有教育性的”。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育人,成为教师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的思考。

一、在数学教学中点化学生心灵

在数学教学中固然以传授数学知识,启发学生数学思考,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为主,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抓住课堂生成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当有学生对一位同学的发言存在异议时,学生往往会打断同学的发言,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面对这样的课堂情境,我会告诉学生:“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可以等别人说完后再发言,这是对别人的尊重。”看似课堂上的一个小纷争,教师如果能及时对学生进行上面这样的教育,不仅可以保护回答问题学生的思路不受干扰而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应该如何尊重正在发言的同学。再比如,在一节加法竖式计算的练习课上,有学生在黑板上列竖式计算,竖式计算正确,但横式的结果抄写错误。课堂上有学生评价:“老师,他做错了。”面对这样的情境,我告诉学习“我们在评价别人的‘作品’时,应该先寻找他的优点,然后再谈别人的不足。”这句话让学生静下来,开始认真思考。学生们认真观察、思考后,有的说:“他的优点是竖式计算正确,说明他学会了今天的知识,但我想提醒他不要太马虎,要认真检查一下,就不会把横式的结果写错了。”有的说:“他的优点是书写认真,竖式计算也正确,缺点是最后横式结果写错了。”经过这样的教育,学生懂得要尊重他人,懂得发现和学习别人的优点并从他人的不足中吸取教训,同时也呵护了做错题的那个孩子的自尊心,更有利于他接纳别人建议从而改正自己的不足。在点点滴滴这样的教育中学生逐渐懂得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学会全面分析问题。在日常教学中这样的课堂生成资源还有很多,我们需要抓住这样的德育资源,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点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积蓄健康、丰富的精神底蕴。

二、在数学教学中传播数学文化

《课标》中提到“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选择合适的时机介绍数学历史,数学历史固然是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数学历史不等于数学文化,数学文化还应包括数学的思想方法,理性的精神,数学的美等等。 我们在教室里舍去上课走思的时间认真听课就能获得知识,回到家舍去上网打游戏的时间多读读书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向学生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还让学生感悟了一种“舍得”的人生哲理。课上,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美。通过数学的学习传播数学文化,在若干年后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也许大多已被遗忘,但深入内心的数学文化却在学生今后的生活中不自觉地起着重要作用。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儿童作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课标》中提到“数学在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数学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现代社会生活和学习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百分数时,我鼓励学生对于百分数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为什么要用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百分数是什么意思?百分号是怎么写的?百分数是干什么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把问题归纳为:为什么要用百分数?在什么情况下用百分数?百分数是什么意思?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联系?在对问题进行归纳后,让学生分小组尝试回答这些问题,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提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这个过程,不仅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也能鼓励学生思维的创新。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办法。

数学教育留给学生的,除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外,还应有心灵的点化、数学文化的熏陶、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教师,不仅要重视数学知识技能的教学,还应充分挖掘内隐在数学知识里的思想、方法、精神等教育因素,抓住课堂上的生成资源,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拥有丰富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储备,迎接未来的挑战。

第三篇:育人案例

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张桥小学 杨梅

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成长产生相当重要的影响。美国总统林肯就曾说过:“关键的一句话有时会影响人的一生”。而鼓励和肯定的话语,往往更能激发一个人的上进心。因此,我认为,从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角度,教师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要关心、爱护和帮助他们,勇于发现和挖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要的教育手段,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并由此激发学生自身的上进心和积极性,克服自己的缺点,最终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下面我以自己的真实案例来阐述我的教育理念,表达我的教育思想,并说明因材施教在教育当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新学期,我担任了一年级班主任的工作。一年级的新生,刚从幼儿园走进小学,对小学的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求知的欲望。同时,他们还没有学生的概念,自身行为还没有受到学生守则的约束,有的新生甚至非常任性,这个时候的他们是最难教育和管理的。

一、案例背景

我们班有一名同学叫张某,他是个与众不同的学生。他不仅是全班最胖的,也是全班个子最高的。就是因为他的特殊,让我在开学第一天便深深地记住了他——这个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既让我头疼又让我深深感动的男孩子。

新学期开学不久,我就注意到了张忠阳调皮捣蛋,专横霸道的一面。他身上主要是这几个缺点:

1、上课不认真听讲,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更甚者会扰乱课堂。举个小例子说:一次全校语文老师到我们班听课,整节课他都在不住地回头询问听课老师:“喂,老师,你叫什么呀?”“喂,老师,你教几年级呀?”“喂,老师„„”。

2、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不完整;有时干脆不交作业。对于不交作业的问题,他的理由出奇的简单:“老师,我不明白你说的作业如何去做,所以没有完成,也就没有交。”

3、专横霸道、欺负弱小。他依仗自己身材的优势,专欺负比自己瘦小的同学,从一年级打到三年级。一次放学路上,因为三年级一女同学不小心碰了他一下,还没等女同学向他道歉,他便冲那名女同学举起拳头说道:“干嘛?小心我揍你!”

就这样,每天不是任课老师就是学生或者家长向我告状。这让刚入学不到一个月的他成了学校的知名人物。

为了让他能够有所转变,我决定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好好学习,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他开始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后来口头上答应了,可实际上还是一切照旧,毫无长进,真是“顽固不化,屡教不改”。

二、分析原因,解决问题

对于张某的态度,我的心都快冷了。但是,自己身为班主任,对整个班集体负有责任,就算张忠阳“朽木不可雕”,也不能因为这点困难就退缩,绝对不能放弃将张某转变为好学生的努力。

要想解决问题就要先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目前摆在我面前的有这样几个问题:他不想进步吗?他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吗?他不想做个好学生吗?

为了弄清楚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开始了针对性的教育。

首先是诱导张某认识自己的错误,于是我主动找他聊天,渐渐得到他的信任,成为他的好朋友。然后,我又站到好朋友的角度去跟他交流,了解他心中真实想法。在一次交流中,张某说他害怕段老师,我就趁机进一步问为什么要害怕?他说那是因为他打段老师班上的学生,段老师总批评他。在了解情况之后,我便通过开导、换位思考等方式,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保证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后来,他再也没有去打段老师班里的学生。通过多次交流我发现,张某其实很善良、很诚实,只是缺乏引导,只要有正确的引导,张某很快就会转变成一个好学生。 第二步就是及时地表扬和肯定张某的进步。在朋友式的交流中,张忠阳向我保证会遵守纪律、认真听课、认真完成作业。后来,他果然在这些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每当他有一点进步,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让他看到了老师对他进步的肯定,让他感受到做好学生的快乐。

第三步是鼓励他融入集体。为了让他能够融入集体,让同学们都能够接受他,我又用另外的方法让他认识到集体的重要性。当他取得进步时,除了表扬以外,我还会跟他说,这也离不开同学们的帮助,特别是某某同学的帮助等等。慢慢地,他觉得应该跟同学们好好相处。有一次他主动找我谈话时说:“老师,王晨同学在我读不懂题意时,给我讲解了,我很感谢他,现在我们都成好朋友了。”我从心里感到高兴,鼓励他说:“你长大了,懂事了,进步了,也有自己的好朋友了。老师真替你高兴,继续加油!”

经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张某身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一举由原来一个调皮捣乱、打架生事的捣蛋鬼变成了遵守纪律、认真学习、乐于助人的好学生。现在的张忠阳会对老师说:“老师,我帮你把作业本送回办公室吧;老师,我帮你发作业本吧;老师,我帮你擦黑板吧;老师,我帮你„„。当看到同学们有困难的时候,他也会伸出自己的双手,来一句:“让我帮你吧,看我的。”

就这样,他成了同学跟老师心目中乐于助人的好学生,成了老师的“小助手”,同学们心中的“大力士”。渐渐地,他手中的小印章多了,银行卡也多了,看到 “我是得星小能手”荣誉榜上自己获得的小五星越来越多时,他会得意地点点头,开心地笑起来。

五、反思

通过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结论: (一)、以生为本,付出师爱

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生为本”,尊重和爱护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跟他们成为朋友,站到朋友的角度去跟他交心,交流。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更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对于张忠阳这样特殊的学生,我蹲下来跟他说话,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从爱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认识不足,克服缺点,不断进步。

(二)、团结互助,友情感化

同学的帮助对一个后进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老师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因此,我从同学和同学交朋友做起,让他感受到同学间的情和爱。让他感受到同学给他的帮助和带给他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到快乐!通过同学的教育、感染,促进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这就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每个学生的行为习惯,性格爱好,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张忠阳同学的情况比较特殊,主要是自制力差,对自己的错误、缺点认识不足,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产生厌恶心理。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与他谈心,与他交朋友,使其认识错误,树立做个好学生的念头;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他努力学习,互帮互助,团结同学。

通过短短两个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张忠阳同学摇身一变,由“捣蛋鬼”转变为同学们心中的“大力士”,老师心中的“小助手”。

其实在很多时候,“后进生”和“优等生”只有一线之差,老师只要态度正确、施教得当,再加上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就是再厚再坚硬的冰也能把它融化,让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遵守纪律、积极进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处处得留心 事事得用心

张桥小学 杨梅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名高中毕业生前去应聘,在应聘的队伍中,大部分都是大专生,本科生,还有硕士生,面对这些高学历的竞争者,这名青年的成功率几乎为零,然而结果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名高中生竟成了唯一的一名录用者,因为只有他随手捡起了应聘现场里无人在意的一张纸屑,正是这种不经意的一拣,让招聘者看到了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于是他获得了这份工作。

这个事例虽不精彩却发人深省,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显而易见的小事,但往往一些不为人注意的细节中会流露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人生的态度和人品的高低,有时成功与失败之间的距离,也许就在这些生活习惯及不经意流露的细节之中。

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教育人”,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处处得留心,事事得用心”。

作为一个班主任,每天早上到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急匆匆地进教室,心里想着:孩子们是不是在自觉地读书?今天的卫生打扫好没有?有没有同学忘记带红领巾了?今天早上我比往常早一些走进教室,看到读书班长赵云慧领着学生们在读书,值日的学生也都在认真打扫卫生,而且已经接近尾声,觉得很欣慰,孩子们的学习习惯和卫生习惯已经基本养成了,这使我不禁回想起他们刚上一年级时候的情景:那时,他们还不习惯小学生活,早上吃过饭也不知道进教室,而是在操场上玩,每次都要在老师的催促下才进教室,光是这,我一直坚持督促了将近两个星期才让学生有了吃完饭就进教室读书的意识,但让他们学会自主地打扫卫生就不是两个星期能训练好的了。每天进教室看到的就是他们或是慢吞吞地收拾书包,或是在教室里跑着打闹,再或是几个围在一起说这话,愉快地做着自己的事情,虽然 “叽叽喳喳”声不绝于耳,但心里踏实许多,没有学生磕碰事件发生。然后又是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扫视教室,看到桌椅横七竖八,地上也是星星点点的大小纸片,想着让学生整理吧,大部分学生在家都没做过家务,连扫地都不会,即使打扫了也不干净,到时我还得再做一遍,还耽误他们的读书时间,想到这总是自己动手快速将桌椅摆整齐、掂着笤帚打扫卫生、拖地,教室的面貌有了改变,我心里看着也舒心。

自开学来,这样的情景几乎天天上演,自然地也成了我每天工作的一部分了。虽然我也曾对学生们提出过:让我们大家一齐动手,把我们的“家”装扮得整洁、美丽,但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心里知道这些孩子年龄尚小,自理能力有限,再加上现在哪个孩子不是家中的心肝宝贝呢?他们中又有几个能够体察大人的辛苦呢?他们面对老师的举动,教室的脏乱熟视无睹、无动于衷我是能理解的。

后来有一次与朋友聊天,说到:一个家庭中,如果母亲特别勤快能干的话,那必然会培养出懒惰的孩子来。细细回想,这话真是不假。感叹之余不禁使我想到:作为老师,如果总是这样“身体力行”包揽一切,无形中不也同样培养出一批懒散的学生吗?看来我对他们行为习惯上的过度谅解与包容是不对的,虽是一些小习惯但也是不容我们教育者忽视的。没有必要的磨练,这些“雏鹰”将来如何独自翱翔天际?

后来,我从最基本的整理桌斗开始教他们,把书和练习本按大小分成两类,大书放左边,小书和练习本放右边,文具盒放中间,转笔机放小书的里边,每节课下课先把桌面清理干净,整理好桌斗,把凳子放在桌子下面才出去;早上进教室先把书包里的书本、文具拿出来,再把书本整齐地摆放在后面的桌子上;每次放学前,我都让他们提前整理好书包并在教室外整齐地排好队,当他们快速地排好队时,我也会竖起大拇指夸赞道:“你们排队进步真大,又快又好,太棒了!”孩子们个个脸上洋溢着欢喜之情,于是我又话锋一转:“可是再请大家回头再看看与你们朝夕相伴的桌椅们,他们的队伍怎样呢?”没有让我等得太久,就从队伍中走出了两个心明眼亮的孩子进教室去整理起了自己的课桌椅,这时原先静悄悄的队伍已变得不再安静,更多的孩子也加入了整理清扫的队伍中。热火朝天的场面结束了,我赞叹道:“太好了,看来还是你们行,瞧,原先这些不守规矩的桌椅在你们的指挥下整整齐齐的站好了,把我都比下去了,如果以后桌椅再不整齐了,你们可要及时帮助他们排排好,好吗?”一阵热烈的呼应:“好!”

后来,我会趁中午大扫除的时间,手把手教学生扫地,告诉他们打扫卫生时要从前往后扫,桌子缝里也要扫,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已能在课间偶尔地看到几个孩子主动清扫教室,虽然只有几个学生,但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于是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力地表扬他们,果然,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了打扫卫生的行列中,现在的我已经不用身体力行他们就能主动地打扫卫生和维护班荣,我只要在他们打扫完后验收一下就行了,轻松不少!

有句话这样说:“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并不是在学习上给了学生多少帮助,但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学生,不光是看他在学习上的成绩有多么优秀,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很重要,只要处处留心,事事用心,都能对学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第四篇:育人案例

七年级 施银珊

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

案由:亚里士多德说,习惯实际上已成为天性的一部分,习惯成自然,讨饭三年懒做官!教育不是简单的智育,只有改变学生的一些坏习惯,培养一些好习惯,才能打开成功的教育。一个钉子挤掉另一个钉子,习惯要由习惯来取代。这种改变需要契机,更需要外力的束缚。

镜头回放:我有一个让人头疼的学生。他的本质并不坏,在“强手如云”的班级里,他也不是“一流选手”。而且可以说是天资聪颖,思维敏捷,其他科成绩很好。但是,语文不是仅靠智商就能解决的,它要求一种勤奋,而这名学生在语文学科上却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勤奋,语文从未超过60分,在成绩单上倒数第五六个基本就是他,他自己说他的梦想就是语文能及格。这些都不是最严重的。严重的是他的夸张式的“活泼好动”。有一天上晚自习,我看见他将卷子撕成长纸条,大约有20张纸条,我看见了,但我没多想,所以我也没说什么,过一会,他将纸条搓成小纸卷,然后拿起一个,一用力,这个小纸卷就冲向了另一个男同学宽广的脑门。他迅速转过来,就当什么也没发生,若无其事。一会,又扔一个出去。我这才明白,赶紧制止。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他将手背后,眼睛还看自己的书,手放在后座的书上,看没什么反应,就一直悄悄地往外拽,直到掉在地上,他还是若无其事,问他,他理直气壮地说“我怎么了,我看书呢!”。还有,把别人地携带系在凳腿上,在别人地墨水瓶里洒洗衣粉,在别人地眼镜上滴墨水,美其名曰,做“太阳镜”。偷着打别人更是常有的事,有时,下课时,我就能看见其他同学追着打他,眼睛里喷射的都是忍无可忍的愤怒目光,可是,没等别人转身,他又开始行动了。我也曾怒目相向,我也曾苦口婆心,我也曾暴风骤雨,我甚至拳脚相加,可是收效甚微,怎么办,这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最可怕的是他自己不学,还打扰别人。

教育办法:受班主任的启发,有一次,我和他说,我要准备一个本,把你每天不守纪的事情都记下来,这个本我肯定不会自己珍藏的,我一定向别人展示一下。以前的我会放在一起给你写一个开篇日志。我看他微微有些触动,我也不知道这能否奏效。第二天,我找个日记本,开始详细的记录,某日第几节课几点几分,他做了什么,迟到,说话,小动作,一个不落。开始,他还满不在乎,可是,当这个本上密集的记上他短时间频繁的违纪行为,他开始不安。这给了我动力,我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写了四张16开纸的开篇日志,而且,上课的时候放在讲桌旁,我知道他爱动我的东西,就这样给他看了。第二天八九节,他第一次主动找我谈话,提出,要与我和平相处,而且提出,他如果有进步也要求我在这个本上作纪录,或者几件好事可以抵消一件坏事,我答应他,既然这个笼套可以拴住他,我开心还来不及。我趁机提出要求,一周背两篇课文,课上认真听讲。以后,他收敛许多,也基本做到了我的要求。可是,过一段,我发现,如果我上课没拿日记本,他就前蹿后跳不老实,拿了就会好很多。所以一段时间,我每天拿着那个日记本,甚至于忘了也会赶紧跑回去取。他说话,我举起日记本,他立刻低下头。再后来,有本没本就都差不多了。现在他除了正常地课业任务外,每天写一篇钢楷,背一篇课文,每周做两套综合题,相信,功夫不负苦心人,他会有进步的!

案例分析: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陶行知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所以,对待学生要慎重。。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都有他所在乎的东西,这个点很可能就会成为转变学生的一个契机。既不能肆意批评,也不能廉价表扬。一张一弛,皆乃文武之道;红脸白脸,都是导人向善。孩子的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

第五篇:育人案例

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易陷入误区,心理上会产生不少的矛盾和斗争,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和精神障碍。这时候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孙丽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各自在外地工作,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学校,她经常独自一人,很沉默,不与人交流。我是她的班主任和学校心理保健师,特别关注她。师生谈话本便成了我和她交流的桥梁,在第一次的谈话本她是这样写道:她对她的小弟弟很反感,不仅仅打扰了她的学习,因为爷爷奶奶都非常偏爱他,父母经常分别打电话给她,诉说各自的不容易,甚至母亲在电话里向她哭诉,她很烦。

经过和她母亲电话交谈中了解到,不久前,父母离了婚,使她受到很大打击,加上她母亲常常在女儿面前哭诉自己的不幸,使这个女孩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压力更大,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不敢与同学交流,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这种家庭的忽然变故,使她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自卑心境。但同时又特别渴望得到关爱。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她,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针对孙丽的情况,我采取了以下育人方法:

第一:加强与家庭联系,说服家长尽责,帮她摆脱心理困境。

我认识到造成她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和她母亲通话,做好她母亲的思想工作,希望她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尽量不要在女儿面前哭诉,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她的心理负担,影响她的健康成长。还设法联系到孩子的父亲,说服他尽量抽时间回来看看女儿,多点关心她,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不要仅局限于电话交流上,让家庭关系而毁了孩子。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脸上露出了点点自信,而对我也就更加信任了。

第二:运用行为疗法,使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我了解到这个孩子自觉性很强,也很爱读书。有一天课堂上,我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不会答,竟意外地发现这孩子眼里露出一点笑意,就抓住这个机会提问她。开始,她涨红了脸,讲得结结巴巴的,我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她,亲切地对她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 结果她讲得很流利,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她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还多次为她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她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她那颗冷漠的失望的心,使她重新回到了班集体中。

第三 :激发她对生活的热爱,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为了使这孩子学会自强,也教育其他学生,我组织了一次主题班会《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在这次班会中,同学们热情洋溢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面对困难和挫折,我要像张海迪姐姐那样发奋学习、努力进取,做一个有用于社会的人;有的说,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要勇于面对现实,不屈不挠地战胜它们,做一个勇敢的人;有的说,只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人,才是坚强的人。

我渐渐发现她开始开朗起来,看到我也会微笑着主动跟我打招呼,与同学们的相处也很融洽。特别在今年春季末学校举办的感动校园故事大赛中她的文章《老师,我为你而感动》,获得了二等奖。看到她文章中的字里行间,看到她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我感到女孩仿佛获得了新生。

一、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是从科学探究式教学角度对教学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及给出相应的解决建议。同时,明确了科学探究的含义及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为了有效落实科学探究式教学,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探究式教学八个环节以及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实施进行说明,并且针对各个环节在具体实施中的问题做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二、本课程解决的核心问题

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八个环节是什么及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三、课程特色

明确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含义以及对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实施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八个环节,并针对这八个环节在实际运用时给出具体的指导建议。

1. 明确科学探究的含义以及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2. 知道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八个环节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3. 明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要素以及与科学探究式教学八个环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激发学困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一般说来,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是因为他们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经常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更缺乏学习的信心,作为教师,应着手探究他们缺乏学习动机的成因,努力挖掘他们内在的学习潜力,因材施教,有效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它与学习活动可以互相激发、互相加强。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它就会自始至终,贯穿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学生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因为他们对学习本身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他们不知“勤奋”为何物;缺乏主动追求的精神;失去了学习功课的自信心。

一、探究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的内因

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构成他们进步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情感、意志和兴趣方面的缺陷。这些非智力因素构成的主要障碍有:

1.动力障碍

动力机制是激励人们为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内因,它包含两个要素:一是认识,即认识到行动对自己有意义;二是情感,即人们对行动有兴趣。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在认识上也有误区,有的以老子的存折为资本,不知财富的创造需要奋斗;有的认为读书越多越贫穷,不知知识的经济价值;有的认为读书太辛苦,不如吃喝玩乐享受;有的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不如赶快去找份工作实在。

2.意志障碍

学生的学习活动并非始终由兴趣所牵引,它随时接受着困难、挫折,甚至痛苦等情感的考验。由情感转化而来的动机能得以强化、能将一般兴趣升华为稳定兴趣的乃是意志。学生在意志方面缺乏自觉性。他们在一切需要意志努力的活动面前总是处于被动地位,依赖老师、家长的督促或帮助,极少能主动完成。和一般学生相比,他们的神经控制机能较弱,忍耐性较差。

3.习惯障碍

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有更多的精力去完成更多更重要的任务。学生未养成良好习惯,其进取心往往被积习的包围和干扰所泯灭,易受某种特殊兴趣爱好的干扰,如迷恋于游戏机或某项体育运动而玩得精疲力尽。所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他们学习活动的进行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可见,那些学生的学习障碍不是因为智力低下,而是由于原来的学习基础没有巩固,学习无动机,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如何让学生也能体验到学习的价值,有效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动力呢,在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制定可行的学习目标

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学习前进的动力,教师应帮助他们设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这一点上,教师可帮助其先确定短期的学习目标,如一星期,一个月或一单元,一阶段等,对学生在此期间加以个别辅导,使其尝试成功的喜悦,更加奋发。然后再加以长期目标进行诱导。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了方向。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了学生前进路上的一大障碍。因而,教师首先要教会他们学习,特别是起始阶段,学生可塑性强,教师可通过适当集中和分散强调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如对预习、听课、作业、复习、记忆、课外学习、考试等各方面进行详尽的指导。

譬如预习,我对学生一一作指导:在学习新课前,根据要求,借助工具书,生词表等对所学内容进行学习,初步了解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且对不明确之处作出勾画,提出质疑,明确课堂上学习的目标。在新课前,我则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问题,让他们进行预习。

3.找回丢失的学习信心。

要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就要因材施教,按学生的基础与学习能力程度进行分类,把授课内容按难易程度进行分级。在不降低教学要求的前提下,适当降低难度,尽可能照顾学生的需求,使他们也尝到“摘果子”的甜头。

同时,在设计针对性练习时,尽量照顾到学困生,让每一位学困生都能在努力后及格通过,每堂课有所进步,对于个别确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课后辅导,尽量不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困难,丧失学习信心。

4、提升积极的学习情感

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学生,更应给予更多的爱,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想要做学生的朋友,走进他们的心灵,就必须和他们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这样他们才会主动把老师当作朋友、亲人,从而倾吐心声,敞开心扉。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很自然的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转“困”学为“乐”学。也只有教师的情感天平能恰到好处地往学生的心里倾斜,才能将学习的动力如汩汩请泉,活泼泼地输送到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去,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动力。

总之,我们要抓住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心理活动的特点,努力挖掘起他们内在的潜力,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通过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加强学法辅导并辅之以个别辅导,因材施教,打开他们的心扉,才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动力,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

上一篇:教师节的诗歌范文下一篇:嘉善科创中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