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低产能井补孔潜力分析

2022-09-10

一、问题的提出

A1井是某油田的一口二次加密调整井, 于1995年7月投产, 投产初期日产油11t, 不产水。开采至2008年1月, 日产液7t, 日产油1t, 综合含水87.9%, 产能较低, 为典型的二次加密低产能井。针对本井现状, 以完善单砂体注采关系为指导, 以储层沉积特征、数值模拟成果、动态生产资料及各类监测资料为基础, 对本井进行逐层分析, 寻找出剩余油富集层, 并通过综合调整方法挖潜, 改善开发效果, 提高油层动用状况。

二、基本情况

A1井位于某油田北东块过渡带, 是1995年8月投产的一口二次加密调整井, 采用300m×300m行列注水井网。开采层位为萨Ⅰ3~萨Ⅲ4-7, 全井射开砂岩厚度10.8m, 有效厚度2.1m, 地层系数0.6μm2·m。投产初期日产液11t, 日产油11t, 不产水。经过多年的开采, 至2008年1月, 本井日产液7t, 日产油1t, 综合含水87.9%, 液面940m, 产量及含水相对较低。

三、低产能原因分析

首先根据该井地质条件对产能较低的原因进行分析。

1. 开采层位粘度大储层发育差厚度小

该井位置特殊, 油层粘度较大, 含油层位较少, 在二次加密调整投产时, 射孔界限控制比较严格, 主要射开薄差油层。从该井小层数据分类表看, 全井射开11个小层, 其中表外储层有6个, 共射开砂岩厚度5.8m;有效厚度小于1m的小层有4个, 射开砂岩厚度3.4m, 有效厚度0.9m;有效厚度大于1m的小层有1个, 射开砂岩厚度1.6m, 总有效厚度1.2m。可以看出该井的射开层位较少, 射开层位性质较差, 因而产能较低。

2. 注水井对应层位储层发育差

通过逐层分析, 发现周围注水井对应采油井射孔层位的储层发育差, 导致注采连通效果差, 采油井射孔层受效差。如萨I5单元, 注水井A2射开, 但油层为非主体席状砂, 导致对本井注水效果较差。萨Ⅲ6+7单元周围注水井A3, A4, A5等都发育较差。

四、补孔层潜力分析

以完善单砂体注采关系改善油井开发效果为目的, 从平面上和剖面上入手, 通过本井的储层发育特征、水淹特征、连通特征及周围注水井注水状况的综合分析, 落实A1井每个未射孔层的补孔潜力。

1. 原采出井层发育差:萨Ⅱ1+2层

井组内原采出井A6储层为表外砂体, 受平面干扰不见效, 相当于有注无采;但A1井该层发育相对较好, 处于滞留区部位, 水淹解释为未水淹, 结合数值模拟结果认为, A1井具有补孔潜力;萨Ⅲ32层:发育主体席状砂, 砂岩厚度2.5m, 有效厚度1.4m, A1井砂体部位有注无采, 为低、未水淹, 剩余油富集, 有补孔潜力。

2. 砂体相变部位:萨Ⅲ3-71层

萨Ⅲ3-71层:该层发育主体席状砂, 砂岩厚度2.1m, 有效厚度1.8m, 南部370m远处的注水井A2的主要受效井位于砂体边部滞留区部位, 受相变影响剩余油富集, 有补孔潜力;

葡Ⅰ1:该层发育河道状砂, 砂岩厚度3.8m, 有效厚度3.0m, 本井位于位于河道边部, 从剖面上看周围油井发育不好, 从而导致了河道边部A1井该层低水淹, 剩余油富集, 具有补孔潜力。

3. 单砂体边缘的顶部:葡Ⅰ21上层

在葡Ⅰ21单元, 属大型曲流河沉积, A1井该层为河道砂体的边缘部位, 典型的正韵律, 发育的稳定夹层可将该砂体划分为3期结构单元, 最上部的结构单元夹层频率高, 水淹级别较低, 存在剩余油, 有补孔潜力;下部两个结构单元为中高水淹, 不适合补孔。

4. 孤立砂体

萨Ⅱ7+8上:为河道相孤立砂体, 砂岩厚度3.6m, 有效厚度3.0m, 该层注水井A2与本井为二类连通, 其主要受效井为A7, 并且同砂体内水井未射开, 从而导致了本井上部油层注水受效较差, 剩余油富集, 有补孔潜力。

5. 无效循环层:萨Ⅱ2+31、萨Ⅱ15+16等单元

萨II2+31:属河道砂体沉积, 周围油井均射开, 与注水井连通较好。A2吸水剖面资料表明, 该层吸水量占全井30%。同时从周围聚驱井水淹解释上看, 本层以中、高水淹为主, 剩余油动用程度高, 为不可补孔层。萨Ⅱ15+16:油藏发育较好, 油井射开, 与注水井连通较好, 从数值模拟的剩余油饱和度图上看该层剩余油驱替较好, 含水较高, 不可补孔。P122及以下油层处于油底之下, 暂不考虑补孔。

五、补孔方案编制与实施效果评价

通过以上分析, 确定了萨Ⅱ1+2、萨Ⅱ7+8上、萨Ⅲ32、萨Ⅲ3-71、葡Ⅰ1、葡Ⅰ21上6个层段实施补孔。于2013年1月27日补孔, 补开砂岩厚度为13.6m, 有效厚度为11.4m。

补孔后日产液20t, 日产油3t, 综合含水87.4%, 与措施前相比, 日增液13t, 日增油2t, 含水下降了0.5个百分点, 目前已累计增油2430t, 取得了较好的补孔。

结论

1. 从储层发育特征及沉积特征出发, 精细分析注采井点连通状况, 是单井动态分析的关键;

2. 将井网分布特点、砂体连通特征、水淹解释成果、油藏数值模拟成果及动态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利用, 采取静动态多学科成果综合分析的思路, 是确定高含水及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的有效方法, 可提高剩余油判断的可靠性;

3. 单井分析必须结合井组周围开采状况综合分析;

4. 对于高含水或特高含水期的低产能井进行井网合理利用, 进行补孔完善注采关系, 可有效提高储层动用程度达到改善该类井开发效果的目的。

摘要:某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 剩余油高度分散, 开采难度不断加大, 为了实现油田持续稳产的目标, 需要对目前存在的低产低效井进行治理。本文以低产能采油井A1为分析对象, 在储层精细描述和油藏数值模拟的基础上, 结合动静资料, 逐层分析寻找剩余油富集部位, 采取补孔途径完善了砂体注采关系, 使剩余油得到了有效挖潜, 改善了该井开采效果

关键词: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油藏数值模拟,补孔

参考文献

[1] 许宁, 张方礼, 王占红;巨厚层砂砾岩底水油藏注水开发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4年04期.

[2] 宋万超.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技术和方法[M].地质出版社, 2003.03.

[3] 江琴.雷64断块砂砾岩底水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评价[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3年01期.

[4] 胡伟;张蕾.关于油田注水开发技术的细节阐述[J];科技与企业;2013年04期.

上一篇:多节段颈椎病前路手术治疗方法与并发症分析下一篇: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