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及实践成果展示

2022-08-19

第一篇:理论及实践成果展示

社会组织参与扶贫脱贫的政策、理论及实践研究

【摘要】本文在梳理社会组织发展的历程中发现,社会组织对我国扶贫脱贫的工作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接着研究了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政策依据与理论基zk,进一步肯定了社会组织参与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如何让社会组织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建议。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利于读者把握社会组织参与扶贫、脱贫的作用与意义,更重要地在于希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指导性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组织;扶贫脱贫;政策;理论;建议

一、研究背景

社会组织参与扶贫脱贫工作的历史,可以大致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到十八大前、十八大初至今这三个阶段。首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由于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以及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社会组织在扶贫、脱贫工作中收到的成效甚微。再加上这一时期的社会组织数量上很少,所以其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比较小。到了改革开放后,由于国家解除各种约束社会经济发展的枷锁,这一时期的社会组织数量每年不断地攀升,社会组织在扶贫投入的资金上也不断地上升,很大程度上帮助了贫困地区与贫困户,收到的成效很多。就投入资金来说相关资料显示,1986-2000年间,全社会投入扶贫资金总计为2310.4亿元,其中社会组织总投入567亿元。十八大后,由于习总书记的人民情怀,对贫困地区人民的惦记以及多次亲身调研考察贫困地区与慰问贫困户,从而提出要大力解决贫困地区人民的贫困问题,要激发包括社会组织在内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脱贫工作中来。这一时期,由于国家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与引导,社会组织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不仅在数量与资金投入上大大增加,而且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在于扶贫工作已由“政府主导”向“社会组织主导,政府引导”转型,这种转型非常有利于社会组织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力量,并使其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与支持下,深入到扶贫、脱贫工作中。

二、政策依据与理论基础

(一)政策依据

近年,关于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的相关中央政策层出不穷。如201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2011-2020年农村扶贫工作的纲要,在纲要中明确指出扶贫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社会帮扶,共同致富,肯定了社会组织参与扶贫、脱贫的作用。2014年2月,在国办印发的扶贫工作意见中,阐明了要建立有利于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制度。同年5月,在创新扶贫社会参与机制一方案中,明确了扶贫工作的大格局。此外,同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再次强调社会力量在扶贫中的作用,并在推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工作意见中,强调了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工作虽然潜力巨大,但同时,也点出了在参与扶贫工作中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到了2015年12月,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决定中,提出要建立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脱贫的机制,从而为实现长久的脱贫提供动力。次年12月,在《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中,具体地明确要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扶贫资源配置等一系列工作。近期,于2017年12月5日发布的《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广泛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通知》一文,更加坚定地阐述了参与脱贫攻坚是社会组织的重要责任,及全国性和省级社会组织是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主力军,指出了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重点领域等,点出了社会组织在参与扶贫工作中的诸多关键方面。

总体而言,社会组织参与扶贫、脱贫攻坚的工作是具有强有力的政策依据。

(二)理论基础

1.市场失灵

众所周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是被许多理论所论证过的。中国不遗余力地要从西方引进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推动经济体制机制改革,就可以看出市场机制的巨大优势。

市场机制通过供求关系来调节价格,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尽管市场的优势很大,在面对垄断、公共产品、外部性等问题下,有时却显得无能为力。由于扶贫、脱贫在很大程度上隶属于公共问题,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公共产品及服务的供给方面及其市场发育的不完善,市场在这方面的作用必然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而受到约束。另一方面,按照西方的市?鍪Я槔砺郏?政府可以克服由于市场的失灵而带来的问题。但这不免又会带来其他的问题,由于政府官员制度极其繁杂以及官员只注重自身的地位与舒适,只看收益,不注重成本,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政府在扶贫、脱贫工作中的低效率与高成本。由于得不到有效的监督,扶贫专项资金很容易出现拨付不及时、被挪用的情况。再加上各级政府在扶贫、脱贫问题中责任不明确,有时候更是出现推卸责任的情况。在扶贫、脱贫工作的后期,不在于向贫困地区一味地投入资金,而在于如何对贫困户进行扶智、扶志,而政府人员由于大多数只看重自己的绩效考核,很难真正地对贫困户进行细心指导。可以见得,政府在扶贫、脱贫工作方面也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而不利于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

面对政府在扶贫、脱贫工作中的局限性以及市场在这方面的失灵,把社会组织引入到其中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作用。虽然社会组织在配置资源方面很难达到市场机制配置的低成本与高效率,但与政府的低效率与高成本相比较而言,以及市场与政府在扶贫问题上容易出现的失灵与局限性,社会组织具有一定的长处。比如社会组织与市场相比较,更加关注以人为本,注重因人因地分配资源,而不是机械地配置资源达到最优的状态;与政府相比,可以更加灵活地开拓扶贫、脱贫的各种新方式与新模式以及更容易注人新动力,从而摆脱政府扶贫工作的僵硬化与固定模式等等。简而言之,在公共产品供给、资源的人性化配置、关注贫困户的感受及灵活性方面是政府与市场所不能及的。

2.多元治理理论

脱贫攻坚任务之艰巨,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单位,某一个政府组织所能完成的,必须调动多方面的力量来共同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按照多元治理理论的要求,在对公共事务治理方面,第一,治理的主体需要多元化。在扶贫、脱贫的贫困治理中,不仅需要市场与政府发挥作用,更需要社会组织的这一主体发挥力量。第二,在治理领域方面,政府更偏重在政治领域方面的重要作用,而市场则偏重经济领域方面的调节。社会组织则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在生活领域,社会组织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而符合多元治理理论的多元治理领域的要求。在贫困治理领域内,广泛地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扶贫、脱贫工作之中,不仅可以有效化解市场与政府治理治理目标的单一化,而且面对扶贫问题,三个主体之间还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治理和推动脱贫任务的完成。

第二篇:教师招聘教学理论及流派

本机查看。

一: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论 形式阶段说:

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并使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集中“注意”。 联想——让学生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在心理 上学生“期待”教师给予提示。 系统——要求学生把新旧知识系统化,并在新旧概念 的基础上作出概括和总结,学生在逐步“探索”中完 成任务。 方法——要求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学生的心理 特征是“行动”。

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论

教学内容上主张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 教学组织形式上,反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认为班级授 课制消极地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集合在一起,课 程和教法划一。 师生关系中,反对以教师为中心,主张以儿童为中心, 提倡“儿童中心论”。 重视学生“能动的活动”,提出“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的教育主张。 认为教学应按照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并指出“教学 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 •

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要有一个对 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活动 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 维的刺激物 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 问题 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 的办法 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 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 效 • • • •

三、凯洛夫的新传统教学论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 生的学两个方面。 提倡并发展了班级授课制度。并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学 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最基本 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某些能力。 教学方法决定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但教学方法不 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

四、皮亚杰的认识结构发展论 关于认知结构理论

图式——主体动态可变的认知结构 概 念 阐 述

同化——有机体把外界刺激纳入到自身已 经形成的图式中 顺应——主体受到外界刺激而引起的自身 变化过程 平衡——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

揭示了“发生认识论”的基本内涵,认为成熟、 经验、社会作用和平衡是影响人们认知发展的 四个主要心理要素。 知识来源于行动,认识发生于主客体之间的相 互作用,从而提出“活动教学法”。

五、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论

教育要促进学生变化,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教育的最 终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各种自身和外界的变化及掌握 学习方法、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人。 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学校和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 学生“自我实现”的动机。以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提倡“意义学习”。 主张在学校里实施自由教学,培养学生的自由意识和 责任心。

六、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论

实验教学论体系的原则: 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教材要有一定的难 度,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克服困难中 获得知识,当然要掌握难度的分寸,要限于 “最近发展区”,但不能降低到“现有发展水 平”。 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对教材要进行多方 面的理解,提高学习知识的质量。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 基提出来的。 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 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 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 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 “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 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 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 “最近发展区”。

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教学要教给学生 规律性知识。以使其举一反三。 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让学生学会学习, 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体。 使全班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七、苏霍姆林斯基“活的教育学”

七、苏霍姆林斯基“活的教育学”思 想 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要求每个学生都得到个 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 颗心灵里的火药未被点燃,而要使一切天赋才 能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 提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让学生有“同情 心”、“责任心”。

一个人从社会得到了什么,以及给予了社会什 么,这两者之间应保持一种严格的和谐。 重视智育,认为智育具有双重任务,即掌握知 识、发展智力。 把劳动教育看成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认为劳动是“一般发展”和“个性全面发展” 不可缺少的途径。

八、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教学过程最优化有两项标准:一是效果,二是时间。 具体讲: 要求教师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耗费更少的时间取得 更好的教学效果 精选教学内容,达到教育内容最优化 组织教学时要把学生分班、组、个人并将其有机地结 合起来实行教学形式最优化。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特定的 时间,特定的内容遵守最优的教学原则,选择最优的 教学方法。

九、瓦根舍因、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论

范例教学:指通过一些典型的问题和例子使学生进行 独立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内容包括: 三个特性:“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三个统一:“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 一”。 五个分析:分析此内容表示并阐明了什么,并能掌握 哪些基本知识;分析儿童掌握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在 其智力活动方面的作用;分析该课题对儿童未来的意 义;分析内容的结构;分析哪些因素使儿童掌握教学 内容。 四个发展阶段: •

范例地阐明“个”—用典型的事例阐明事物的 本质特征; 范例地阐明“类”—通过归纳分析掌握事物的 普遍特征; 范例地掌握“规律”; 范例地获得有关世界的生活的“经验”。 • • •

十、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论

课程的设计应按照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进行, 把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传授给学生。 教学过程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要依据 儿童各年龄阶段的认知结构传授给儿童。 提倡用发现法组织教学,让学生自己通过努力 探求知识。 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 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的一切 方法。

一、目标教学法

涵义:教师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制定的特定的教学 目标,并以此目标为导向实施教学的一 种方法。 理论依据:布鲁纳有关目标教学的理论 为依据,以教师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以 教育学、心理学有关理论为指导。 运用目标教学法时教师要做到: •

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制定多维的、 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明确目标,指导他们以目标为导向进行 预习或课堂自学。 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以教师为主导实施目标 教学。 布置的形成性练习要难易适当,要能起到诊断、 反馈效果。 根据再次的信息反馈实施适当的个别教学或改 善教学环节中的某些不足之处。 • • • •

目标教学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硝 酸的性质” 教学目标的制定: •

认知目标:了解硝酸的挥发性、不稳定性,理 解并掌握硝酸的强氧化性。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 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以硝酸的实际用途培养学生理论联 系实际的科学精神,以化学家玻尔(N.Bohr, 1885-1962)用“王水溶解金牌”的故事激发学 生的爱国热情。 • •

课堂教学的组织 • •

以多种方式引入课题。 要求学生粗读教材,大概了解本节课所 学的内容。 教师出示思考题(即不同层次的教学目 标),要求学生根据思考题有重点地再 次阅读教材。主要思考题如下: •

了解硝酸的主要物理性质、王水的组成, 并能正确写出硝酸分解及其与铜、碳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释浓硝酸发烟、发黄的原因,并说明 硝酸的存放方法。 鉴别盐酸、硫酸、硝酸的稀溶液。 从元素化合价的观点说明硝酸在与铜、 碳反应中的作用。

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或实验验证等 方法形成教与学的双向交流,逐步达到以上四 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初次反馈信息,教师作出适当的总 结、归纳,并布置课堂形成性练习。 教师在课后对课堂形成性进行恰当的分析 ,对 个别“吃不了”或“吃不饱”的同学进行适当 的个别辅导。

二、分层次教学法

定义:在教学中考虑到各学生受智力因素和非 智力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其在化学学习兴趣、学 习态度、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客观差异,从而对 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教 学方法。 理论依据:以承认学生之间的心理和生理差异 为前提,目的是为了达到因材施教,使不同学 生都能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并在学习中通过努力 奋斗而达到最佳状态。 优点: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以提高和发展学 生各方面能力为宗旨,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层次划分: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理解能力和学 习成绩等因素,大致将学生分为以下四个群体。 • 认真积极,理解力强,基础扎实,成绩较稳定; • 学习态度较积极,有上进心,理解力强,但基础不够 扎实,成绩中上,有时欠稳定; • 有一定上进心和学习自觉性,但基础和理解力一般, 成绩中等,有时偏下; • 学习积极性不高,自觉性不足,缺乏信心,基础和理 解力较差,成绩欠佳。 运用分层次教学法组织教学时教师应: • 在充分研究各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分 类; 要认识到任何学生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他们没有等 级之分; 为了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的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有所不同; 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学生,学生进步了,要及时调 整对他的要求; 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贯彻分层次教学; 注意对学生进行心理交易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认识 自我,并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 • • • •

三、实验探索法

定义:通过教师演示或师生共同有目的的实验, 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其在逐步探索过程中解 决问题、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运用实验探索法教学时教师应: 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刺激学生 积极思考,使其做到“看”、“做”、“思” 的统一 征程教学过程中都要注意逐层深入学理论流派简介 种常用化学教学基本方法

讲授法 谈话法和讨论法 演示法 练习法 读书指导法 发现法 局部探求法和引导发现法 “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 讲授法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对学生系统传授知 识的一种方法,可以分为讲述法、讲解法 和讲演法三种形式。 要求:教学语言首先应该做到的是清 晰、准确、简炼,其次应该是生动艺术性 谈话法和讨论法

谈话法是教师通过和学生相互交谈来进行 教学的方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 员来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意见而进行相互学 习的一种方法。 这两种方法都不是引导学生从不知到知, 而是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通过独立 思考去获得新的知识。 演示法

为了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加深对 学习对象的印象,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知 识联系起来,同时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化学教学活动中常需作演示实 验,展示实物标本,模型、挂图,放映 幻灯、电影、电视录像等。 练习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技 能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种 重要的实践活动。 练习分口头(口答)练习、书面(笔 答、板演)练习和操作练习三种形式 读书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化学教材和 参考书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 方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好方 法。教师应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 习,而预习和复习都必须阅读教材。 发现法

教师提供适于学生进行再发现活动的教材,促使 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尝试过程来发现知识,并培养提 出问题和探索发现能力的方法。 发现法一般按照下面的程序进行教学:提出要解 决的问题;创设特定的情境,即提出与解决问题有关 的某些条件,以激发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学生自己作 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学生运用阅读、实验、观察、讨 论等手段进行探索、发现;教师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 结论。 局部探求法和引导发现法

局部探求法是将一个待发现得较复杂的 问题划分成几个较简单的小问题,让学生分 布区探索发现,或者让学生探索其中一两个 小问题,其余由教师通过启发式谈话来解决。 引导发现法强调在学生发现活动中要加 强教师的引导,减少发现活动的自发性,使 学生尽可能少受挫折,从而降低发现的难度。 (包括准备、初探、交流、总结、运用 五个 阶段 ) “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 读读、议议、讲讲、练练” 法 • •

“读”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课堂上阅读教材; “议”是指在阅读后让学生议论阅读中发现的疑 难问题; “讲”是指教师必要的讲授,如不知阅读时提启 发性问题,给学生的议论作总结,对于难度大、 学生难以读的教材进行讲授等; “练”是指在课堂上组织练习,组织学生做实验, 借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

第三篇:现代机械强度理论及应用

关于钢丝绳的疲劳断裂综述

课程:现代机械强度理论及应用姓名:学号:专业:机械工程

关于钢丝绳的疲劳断裂综述

摘要

本文主要是对国内关于钢丝绳疲劳断裂问题研究的报告论文进行综述性的的总结,主要是关于钢丝绳在材料选择,加工工艺,热处理,表面磨损,疲劳强度等方向上的国内论文进行综述性的总结归纳,以更好的了解国内对钢丝绳疲劳断裂问题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reviewed the summary of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problem of wire rope fatigue fracture report papers, mainly on the wire rope in the choice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heat treatment, surface wear, fatigue strength and direction of the domestic paper reviewed the summary of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steel wire rope fatigue fracture problems the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better

关键字 疲劳断裂、磨损、

引言

钢丝绳是一种柔性空间螺旋结构钢制品,将热轧钢线材冷拉成钢丝,然后按一定规则捻制成螺旋状钢丝束,其承载力和强度较高,且具有柔软性和吸收阻尼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矿山机械、航空航天、机械加工、建筑施工、桥梁建设和交通通讯等领域,其安全与否直接影响到各行业的安全生产使用和经济问题。例如,电梯钢丝绳安全与否是保障电梯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到人流的运输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在对电梯进行安全检测时,应将电梯钢丝绳的安全检测作为核心部分;起重机用钢丝绳一般用来悬吊重物并传递动力,其安全性是人们长期以来一直关心的问题;在架空索道中,钢丝绳扮演着缆车牵引的角色,钢丝绳是否安全可靠直接关系到缆车的安全性能;矿井提升钢丝绳担负着提升煤炭、升降人员和下放材料等重要任务,是维系井下和地面的主要运输工具,在整个煤矿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矿井正常生产和人员生命安全,一旦出现钢丝绳断裂,轻则财产损失,重则井毁人亡,造成重大事故。

目前,国内对钢丝绳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研究手段也越来先进,比如,应用显微镜观察钢丝绳微观裂纹,研究其断裂源的萌生及裂纹的扩张。运用金相分析研究其表面磨损材料的组成等。下面我们就几种典型的方法进行综述。

一、国内状况

1. 微动磨损对疲劳断裂的影响

张德坤等采用拉-拉疲劳试验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微动磨损导致钢丝绳磨损深度与横截面积损失对疲劳强度的影响。得到了疲劳试验中轴向应变随载荷变化保持稳定而疲劳寿命随磨损深度与横截面积损失而减小的结论。证明在微动磨损中疲劳强度与轴向应变关系不大,疲劳寿命减小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时间的增加微动磨损缺口处磨损深度不断增加应力集中现象严重,使缺口深度进一步增加并向周围扩散形成裂纹源,随着施加应力裂纹进一步扩散造成大量横截面积损失致使疲劳强度下降超过其断裂强度导致材料断裂。

2. 小直径钢丝绳的轴向疲劳特征分析

王春晖等通过运用合声发射技术与显微分析手段对小直径钢丝绳进行疲劳断裂分析画出其S-N曲线。发现:以第六根钢丝断裂为准,第一根断丝与第二根断丝断丝时间间隔较长而后三根断丝时间间隔较短且后断丝所受载荷大小对其寿命影响不明显。当疲劳载荷降低到某一值时后三根钢丝几乎同时断裂而继续下降则疲劳寿命又极大增长。这说明正根钢丝绳并不存在真正的疲劳寿命极限,主要原因是钢丝绳是丝股捻织成的复杂组合体,丝与丝之间股与股之间在运作过程中存在接触应力,摩擦应力以及微动磨损导致其疲劳失效原因十分复杂。同时通过显微观察先断丝疲劳区大瞬断区小断面更光滑,这主要是由于先断区受力较小且被夹在诸丝之间不断被挤压研磨,而后断丝瞬时区较大且较为松散断裂较为迅速致使其断裂面较为粗糙。3. 断裂区表面材料金相分析钢丝绳断裂原因

张德英通过宏观检验与金相分析研究发现:在同一截面断裂处磨损一侧有白亮层其为马氏体组织,而未磨损一侧处为正常索氏体组织与少量铁素体钢丝绳外表面马氏体连续而钢丝表面马氏体不连续,从而说明钢丝绳在高速运转过程中由于润滑不良而产生极大的摩擦使钢丝绳表面产生大量马氏体组织而马氏体相本身是一脆性相,耐磨性极差疲劳裂纹首先在马氏体处产生使钢丝绳断裂,所以表面马氏体极大降低了钢丝绳的疲劳强度。

4. 钢丝绳的外观缺陷对其疲劳强度的影响

徐涛通过实验发现钢丝绳表面损伤,腐蚀,断丝与钢丝交错对钢丝绳疲劳强度都有影响,首先绳股松弛不均一般其疲劳强度与正常钢丝绳无异,但其会使钢丝绳更易于与滑轮发生摩擦导致其疲劳强度下降。锈蚀与表面磨损易使钢丝绳产生表面裂纹,其在拉力作用下发生应力集中现象从而使裂纹不断扩张直到钢丝绳断裂。存在断丝会使其余钢丝上的载荷加剧,而断丝处往往又是应力集中处这样又会使此处钢丝绳载荷加大断裂进而导致整个钢丝绳断裂。钢丝的交错对钢丝绳的拉伸性能影响并不明显,但是钢丝的交错处是疲劳裂纹,应力集中发生的根源,发生交错会极大减少钢丝绳的疲劳寿命。5. 钢丝绳的热处理及拔拉过程对其强度的影响

黄忠渠通过分析钢丝绳热处理过程中的索氏体化是否完全发现:在热处理过程中如果淬火阶段钢丝绳索氏体化越完全其疲劳强度高,但由于钢丝绳加热温度,淬火温度及淬火速度不易控制致使钢丝绳索氏体化不完全从而极大降低了钢丝绳的强度。

同时,在钢丝绳的拔拉过程中由于拔模质量的原因致使钢丝绳在拔模孔中变形不均匀,在远离钢丝绳中心的边缘区受到过多外摩擦力与孔模影响使其变形较大硬度较高,所以当孔模表面较粗糙时,由于受力变形不均致使钢丝绳内部残余应力较大疲劳强度降低。

二、国外情况

Jeong-In Suh运用了拉丁方设计法进行吊桥钢丝绳绳的疲劳试验,以测试其应力范围,平均应力和试样长度三种参数对吊桥钢丝绳的轴向疲劳的影响,结果发现应力范围的影响结果和预期是一致的,但试样长度的影响却与预期结果相悖,而平均应力的影响则随着所选的应力范围的变化而变化。Marco Giglio等进行了在恒定载荷下直升机救援提升钢丝绳的弯曲疲劳试验,发现如果减少要钢丝绳的机械性能的损伤,必须限制测试装置的摆角在28。以下这样才不会发生疲劳损伤,而在较大摆角的情况下,钢丝绳内部会经常断丝,Paton等开展了六股绳与螺旋钢丝绳的拉一拉疲劳行为研究,来检测实验过程中钢丝绳强度和刚度度的变化,得出了刚度和强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并且确定了剩余疲劳强度和疲劳周期的关系,并且确定了六股绳和螺旋绳新的疲劳下界为其损失10%的强度,它有益于制定钢丝绳报废标准 展望

现在关于钢丝绳的疲劳断裂问题国内国外多是集中在其磨损裂纹,材料性质,加工工艺等方面,而对钢丝绳具体的受力分析,及每条钢丝的受力状态的分析很少,这主要是应为钢丝绳及其每条钢丝应为加工工艺,捻股及工作环境不同使其受力很难分析,今后可能会在钢丝绳钢丝受力分析上及运用能量法等方式对其疲劳断裂的研究。

参考文献:

钢丝的微动磨损及其对疲劳断裂行为的影响研究_张德坤

徐涛,徐臻,黄志伟,等.钢丝绳外观缺陷对其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 张德英,单联敏.钢丝绳使用中断丝原因分析

影响钢丝绳疲劳断裂的因素及提高疲劳寿命的技术措施_黄忠渠 小直径钢丝绳的轴向疲劳断裂特征分析_王春晖

第四篇:人力资源评估理论及方法

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评估成为新的重要的课题。人力资源评估的理论基础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具体分为生产要素的市场供求决定规律和按要素边际生产力分配规律。人力资源评估的对象是人力资源的价值。本文利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和规律设计了人力资源评估的理论模型。

一、人力资源评估的理论基础

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一般理论基础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企业作为一系列要素契约的联合,其生产过程是资本、劳力、土地、企业家精神及知识、信息等各类要素共同作用的过程,企业在完成一个生产周期以后,各类生产要素都应该从产出收益中获得相应的报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一般规律是按照各类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比例和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各类生产要素的收入由各类要素的市场价格决定,而各类要素的市场价格由要素市场的供求来决定。生产要素的供给由生产要素的生产成本和其他相关因素决定,而生产要素的需求则由生产要素的购买方带来的经济利益和其他相关因素决定,这样,在生产要素市场上,由许多买者和卖者形成的市场力量会形成要素均衡价格,而要素均衡价格又会影响生产要素的分配比例。某种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高,说明该类生产要素所有者所得的收入高,从而该生产要素较其他生产要素得到较大的分配比例。

二是各类要素的收入由其在生产过程中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对企业来说,企业产出和收益是各类生产要素互相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各类生产要素的贡献比例应该由其边际生产力的大小为依据来科学地确定,因此,各类要素的收入也就应由其边际生产力为依据加以确定。运用边际生产力分配规律进行资产评估,就是要从各类资产实现的整体利益中分离出某种资产的贡献。对人力资源进行评估,可以按照边际生产力规律确定人力资源的贡献率,从而可以评估出入力资源的价值。

二、人力资源评估的方法

人力资源具有提供未来经济利益或服务的潜力,并能以货币计量,因此应确认为一种资产。人力资源又是一种特殊的资产,具有共益性、系统性、创造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征。一般来说,人力资源价值无外乎人力资源成本价值和人力资源经济价值,所以,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评估。

(一)为企业收益分配提供价值参考。企业收益分配的依据是各生产要素在产业中的贡献大小。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依据是人力资源价值,就是要确定人力资源在企业产出中的贡献大小。因而,人力资源价值评估,首先应以劳动与资本在生产中的关系人手,确定其比例关系。从而,在对企业整体创利评估的基础上,以产出途径有效剥离出人力资源对企业做出的贡献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最后,在人力资源总体价值中再分配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价值。

因此,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具体方法应采用收益现值法。收益现值法就是将人力资源置身于特定的企业中,把人力资源预留在既定组织的时间内,为该组织创造的一系列未来收益的现值确定为人力资源价值。

1.人力资源整体价值评估

①假设企业增长率g是固定的,

②假设企业增长率g是变动的,分别是g

1、g2…gn

其中,

(1)R0表示企业当年的收益额,一般用现金流量比利润更好。

(2)r表示折现率,可用企业预期报酬率来确定,根据企业具体情况确定其风险报酬率。

(3)n表示企业的经营年限,如果持续经营时n→∞

(4)a表示人力资源的增长率占总增长率的比重(根据道格拉斯函数来确定)

(5)g是企业平均净现金流量增长率,确定方法有:①历史数据分析法,即在企业历年数据分析的基础,利用统计的方法计算出平均增长率。②发展趋势分析法,即g=企业剩余收益中用于再投资的比例x企业净资产利润率。

(6)k的确定是收益现值法的关健,表示人力资源成本占总投资成本(包括劳动和资本)的比重。

其中,r1表示工资率

rk表示利息率

α是劳动对产出的弹性值,是劳动的增长率在总产量的增长率中所占比重。

β是资本对产出的弹性值,是资本的增长率在总产量的增长率中所占比重。

α、β参数,可以在不同的行业确定不同的值,且α+β=

1 其推导过程如下:根据科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y=f(L,K)=ALαKβ(表示在一定生产规模之下,产量y与投入的资金和劳动力之间的关系),又根据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必要条件:

2.人力资源个体价值:ri人力资源整体价值

其中①人力资源整体价值如1

②ri为某个体人力资源对总体人力资源贡献大小

现状,Ci表示参照物的现状)

Ci=AiBiT

(i=

1、2...m)

Ai=(A

1、A2…AN)为同一类型人力资源确定影响其价值因素的集合

Bi=(B

1、B2…BN)为不同类型人力资源确定各因素对其价值的影响程度即权数集合。

(二)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对人力资源价值评估,可以使管理者了解到人力资源上已经花费和将要花费的支出和人力资源创造价值的能力,为企业关于人力资源引进、配备、使用和管理等决策提供依据。

如果从这个角度而言的话,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评估可以选择成本法的途径。一方面对人力资源价值个体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对人力资源价值群体评估。

(1)人力资源价值个体评估的成本法,决定个体人力资源价值因素主要有:人力资源取得开发成本、转让成本、使用成本和机会成本。

因此,人力资源价值:人力资源取得开发成本+转让成本+使用成本+机会成本

其中,①人力资源取得开发

Ct为第T年的加工成本,人力资源取得开发成本应等于一个人出生到能创造价值为止,这段时期耗费资源的价值,即把这部分价值看做是一个“加工”过程,加工过程的投入形成了人力资源的价值。这种方法应从出生开始到23岁能够赚取收入时才完成加工过程,而且每年耗费的资源量呈增加趋势。

其中Ct为第T年的加工成本,i为加工成本的增长率,r为贴现率,t为人力资源加工持续期限,n=23岁

②转让成本:转让时发生的成本,比如安置费等。

③使用成本:即将来企业为人力资源所支付的工资,可用未来工资报酬折现。

Tt表示该职工今后第T年的工资报酬收益

r为适用于该职工的贴现率

t为人力资源价值的计算年限

④机会成本:个人进行人力资源投资而引起的损失。

(2)人力资源价值整体评估的成本法,从企业角度来讲,人力资源成本即企业取得和使用人力资源所付出的代价,应包括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招募成本、选拔成本、雇用成本)和开发成本(定向成本和脱产在职培训成本),使用成本(支付工资、奖金、福利等),保障成本(劳动事故保障成本,健康保障成本,退休养老保障成本,失业保障成本),离职成本(离职补偿成本)。

因此,人力资源成本价值=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十保障成本+离职成本

其中,

W为当期加权平均工资额(用当期工资总额除以人员总数计算)

n为全部劳动人数

i为平均工资提高率

r为贴现率

t为现有劳动者的平均工作年限

(三)为劳动力市场提供参考价值。由于人们学识水平、社会阅历、实践经验等综合素质的差别,导致了智慧、技能和能力上的差异,对不同职务的人力资源要确定不同的报酬水平。这就要求确定人力资源的价值,如果能形成有效的劳动力市场时,应根据市场规律由市场来决定人力资源价值,当无法形成有效的劳动力竞争市场时,就必须通过资产评估机构的主观评估来确定人力资源价值。

因此,人力资源价值评估在具体方法上体现为市场法。这种方法的前提是有一个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市场。

市场法应用的基本思路是(1)选取与被评估对象相类似的人力资源交易实例作为参照物。(2)分别确定参照物和被评估对象的现实状态C,从而确定其调

(3)以参照物价值为基础,根据调整系数ri确定被评估人力资源价值=参照物价值i×Vi

调整系数Vi确定方法如下:

(1)对同一类型人力资源确定影响其价值因素的集合Ai=(A

1、A2…An)

其中,i=0、

1、2…m,A

1、A2…An分别表示影响人力资源价值的因素:如性别、年龄、工龄、学历、经验等,不同类型的企业和人力资源的影响价值的因素设计是不同的。

(2)对同——类型人力资源确定各因素对其价值的影响程度即权数的集合为Bi=(B

1、B2…Bn),

其中,i=0、

1、2…m,B

1、B1…Bn分别表示不同类型人力资源,各因素对其价值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比如,经验对熟练工人和经理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3)分别确定参照物和被评估对象的现状

因为C0=A0B0T

Ci=AiBiT(i=1,2,...m)

C0表示被评估对象的现状

Ci表示参照物的现状

最后,应用市场法需要注意的是:(1)不同企业类型,不同人力资源影响其价值的因素不同,而且各因素对其价值的影响程度即权数也不同。(2)交易实例应选择3个以上(即m>3)。

第五篇:TRIZ理论及应用研究论文

[摘要] 本文在对TRIZ理论的定义、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概括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TRIZ在生产管理系统创新中的应用与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 创新 TRIZ 生产管理系统

对于企业来说,创新涉及到工程领域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TRIZ理论作为工程领域解决创新问题的最有力的方法,目前已扩展非工程领域创新研究中,本文主要针对生产经营管理领域的应用进行研究。

一、TRIZ理论方法

在TRIZ之父Altshuller的领导下, TRIZ研究团体分析了近250万件高水平的发明专利,并综合多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法则后,建立起由解决技术问题和实现创新开发的各种方法、算法组成的TRIZ理论体系。

1.TRIZ 体系结构

TRIZ提供了发现、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设计人员避免解决问题过程中繁琐的试凑工作。TRIZ方法论包含分析工具和基于知识的工具。

(1)TRIZ分析工具。分析工具包含物质-场分析、ARIZ算法、需求功能分析等,这些工具用于问题模型的建立、分析和转换。①物质-场分析:TRIZ将所有的功能都分解为两种物质及一种场,产品是功能的一种实现,可用物质-场分析产品的功能。物质S1可以是被控粒子、材料、物体或过程,物质S2是控制S1的工具或物体,场F是用于S1与S2之间相互作用的能量,如机械能、液压能、电磁能等。② ARIZ算法:ARIZ称为发明问题解决算法,是发明问题解决的完整算法,该算法采用一套逻辑过程逐步将初始问题程式化。③功能分析:从完成功能的角度分析系统、子系统、部件,设计中的重要突破、成本或复杂程度的降低往往是功能分析的结果。

(2)基于知识的工具。基于知识的工具包含40条发明原理、76个标准解和效应数据库。①40条发明原理:用于找出创新的解决方案。每一种解决方案都是一个建议,应用该建议可以使系统产生特定的变化以消除技术冲突。②76个标准解:用于解决基于技术系统进化模式的标准问题。按照目标这些标准解被分为五类,分类中解的顺序反映出技术系统的进化方向。③效应知识库:库是TRIZ中最容易使用的一种工具。运用库中的各种物理、化学和几何效应可以使解决方案更理想和简单地实现。

2.TRIZ解决问题流程

应用TRIZ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对给定的问题进行分析;如果发现存在冲突则应用原理去解决;如果问题明确但不知道如何解决,则应用效应去解决;第三种选择是对待创新的技术系统进行进化过程的预测;最后是评价,确定是否满足求。如果满足要求,则进行后序的设计工作;反之,要对问题进行重新分析。

二、TRIZ的应用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基于TRIZ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从工程领域到政治、生产管理、组织结构、教育等非工程领域,无不显示出它的生命力 。

1.TRIZ在企业生产管理领域创新中的应用

在参考工程领域的创新问题求解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提出的在生产管理领域创新中应用TRIZ是完全可行的。近几年来,有些学者通过对TRIZ 方法及工具的局部修改后,应用在管理领域上。Mann & Domb把40个创新原理引入到商业活动中,就每个创新原理提出相应的商业原则,建议当企业面临类似的问题时可以利用此40 个创新原理作为解决的对策。Ruchti& Livotov利用TRIZ 系统化的思考模式和解决问题过程,提出12 条双向原则作为解决商业与组织管理问题的参考。

2.TRIZ应用于企业生产管理创新中的不足

应用TRIZ理论解决企业生产管理创新问题时,完全挪用工程领域的理论框架并不可取,解题工具仅仅利用40个创新原理和冲突矩阵使用面太窄。TRIZ 直接用于生产管理领域创新失败的主要原因包括:结构失效、问题分析方法单

一、解题工具不足、算法不能适应生产管理领域创新问题、操作性差等。

3.TRIZ在生产管理领域创新中的应用改进建议

(1)根据TRIZ的思想和基本哲理,结合生产管理领域创新的特点,构建面向生产管理领域创新的TRIZ理论体系;(2)针对生产经营管理的特点,在39个通用工程参数的基础上进行增减,确定生产经营管理参数,进而构建一个新的生产经营管理冲突矩阵,并且修改40个创新原理,作为改善的策略。充分运用物质─场模型功能描述的特点和76个标准解,拓宽解题工具。(3)把质量功能布置(QFD)、六西格玛设计(DFSS)、约束理论(TOC)、田口方法等方法与TRIZ进行结合,以改进TRIZ分析生产管理领域创新问题方法单一的缺陷。(4)进一步细化生产管理领域的问题描述,逐步做到以定量分析为主,提高可操作性。

三、结论

本文介绍了TRIZ 基本理论和主要工具,探讨了在生产管理领域创新中的应用。针对其在解决生产管理领域创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了应用改进建议。我们相信随着TRIZ 理论的发展,其在生产管理领域创新中的应用操作性会愈来愈强,应用范围会越来越广,成为解决生产管理领域创新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Mann&Domb, “Systematic Win-Win problem Solving In A Business Environment”,The TRIZ Journal, ., 2002

[2]Ruchti, B&Livotov, p, “TRIZ-based Innovation principles and A process for problem Solving in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The TRIZ Journal,., 2001

上一篇:历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下一篇:论管理者的性格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