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与犯罪预防

2022-08-21

第一篇:破窗效应与犯罪预防

破窗效应有感

有感于“破窗现象”

今天我们学习了总裁推荐给我们的一篇文章,叫破窗现象。其实在学生时期我已知道著名的破窗效应,但在单位里我还是第一次学习这个文章,而且感觉到很有新意,主要是我想知道破窗效应在企业中在日常的生产中能起到什么大的作用。读后我才领略到总裁之远见。

所谓“破窗效应”美国的一个心理学家提出的一个心理课题。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同样如果一个本来很整洁的地方出现了一袋垃圾,如果不及时清理,到了第二天,有人会得到暗示:这里是一个放垃圾的地方,结果第二天就会出现第二袋垃圾,第三袋垃圾,久而久之,这里就会成为一个垃圾堆。

同样在安全管理也要警惕“破窗效应”的发生。俗语说“安全无小事”,在安全管理中的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不加以纠正的话,员工就会得到心理暗示:我可以这样做!久而久之,就会失去明辨是非的能力,由小问题变成大问题。例如某一员工犯了错误,领导没有加以制止,或者视而不见,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容易使他更加无所顾忌,对于其他员工也受到这种不良倾向的影响,开始效仿,演变成为全体员工的“破窗”,那么领导的工作就会有难度了。因此作为领导在管理中要明查秋毫,适时适地制止员工的不良倾向,采取有力的措施,把这种不良的影响消灭在萌芽中。及时采取方法修补“破窗”,避免更多的“窗”被破坏。

我是单位的一个普通的检修工,我觉得这个现象还可以体现到我们的日常检修工作中。比如单位生产中用到最多的皮带机,当皮带机的皮带出现一点轻微的跑偏时,如果不及时调整,那么这条皮带就将会慢慢的大幅度的跑偏,轻微的后果是皮带漏料、皮带与皮带架发生摩擦,导致皮带边部磨损甚至撕裂,严重的后果就会导致辊子的轴承毁坏,进而使轴得到磨损,最后皮带和辊子就都报废了。跑偏是皮带机比较常见的现象,但它开始的时候并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久而久之“报应”便显现出来了。如果我们能从事情的苗头着手,及早接触隐患,那么企业的生产便顺利了,效益便提升了。

这个故事是否能够告诉我们,对于影响深远的“小过错”,“小题大做”去处理,以防止“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正是及时修好“第一个把打碎的窗户玻璃”的明智举措。

建材公司检修班

第二篇:“破窗效应”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所谓“破窗效应”,是关于环境对人们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诱导性影响的一种认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拿A、B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做过如下实验:将A车完好无损地停放在秩序井然的中产阶级社区,B车摘掉车牌、打开顶棚,停放在相对杂乱的街区,观察其变化;结果发现,A车一周后仍完好无损,而B车不到一天就被偷走。随后,他将A车敲碎一块玻璃,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也消失不见了。

基于这一实验,美国学者威尔逊和凯林提出了“破窗效应”:如果一栋建筑上有一块玻璃被人打碎,但又未得到及时修复,看到“破窗”的人就有可能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而这些破碎的窗户会给人们造成一种混乱无序、无规则可循、麻木不仁的心理感觉,从而诱导犯罪行为的滋生和蔓延,使社会秩序遭到破坏。尽管“破窗效应”主要是从社会犯罪心理和行为上进行的思考,但其道理对于社会各行各业的情况也同样成立。某种不良环境因素一旦出现,就会在心理上对人们产生相当程度的暗示性和诱导性,若不采取措施及时修复“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就难免会导致出现更多的问题,甚至引发严重危机。事实上,现实社会中的人群良莠不齐,往往存在着一定的从众心理,有着若干人云亦云、不分善恶、盲目效仿的习气,所谓“三人成虎”、“曾参杀人”、“谎话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墙倒众人推”等俗语,在一定意义上也表现出了与“破窗效应”相似的意思。

对于企业管理来说,“破窗效应”的隐患也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因而“破窗效应”对企业形象的塑造、危机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市场营销等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积极的启示和意义。

及时做好危机管理

企业形象是企业极其宝贵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等核心理念的重要体现,关系着企业在社会公众和企业员工中的整体性印象、评价、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对于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因此,企业必须十分注意塑造和维护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良好形象,打造良好的产品品牌和服务品牌,

对客户反映的意见、抱怨、起诉、建议等要认真对待、及时反馈,一旦发现“破窗”就应果断采取危机管理措施,避免“破窗效应”发生,否则,企业难免要为“破窗效应”付出惨重的代价。

在这方面,我国一些企业有着惨痛的教训。如当年红及一时的着名民营企业三株集团,在面对一客户将其产品告上法庭时不以为然,未及时对出现的“破窗”进行修补,结果一审败诉,经媒体报导后全国消费者都以为其产品有毒,信誉和形象一时尽毁,市场急剧萎缩。尽管三株积极补救,终审胜诉,但已太迟,三株因这场官司遭受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元,原有市场已丧失大半,再也无力回天。鉴于“破窗效应”引发的危害,世界上许多优秀企业都非常重视,在出现问题时有时会采取全部收回有关产品的举动,以表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如强生、可口可乐、戴乐等公司在产品出现信誉危机时就曾大规模地招回自己的产品,并要通过开记者招待会等公关手段与社会公众沟通,澄清误会,以此来求得社会公众的普遍信任和同情。

从传播角度防范“破窗”

从市场传播的角度看,不满意客户的影响通常要远远大于满意顾客的影响,如美国市场营销协会的调查数据表明:1个满意顾客的传播人数是6,而一个不满意顾客的传播人数是15。营销学有一个公式:即100-1=0,它表明:即使有100个客户对企业满意,但只要有1个客户不满意,企业的品牌美誉度就变成零。否则,一句不适当的言论立时就会通过互联网广为传播,给企业和个人的形象带来损害。例如,在四川5.12地震发生后,针对网友就万科捐款的质疑,万科老总王石在其博客上发表的言论引起了包括万科员工在内的社会多方的不满,并遭致众多网友对其言论进行“批判”和“讨伐”,“破窗”由此产生,万科陷入信任危机,形象遭受重创。几天后,王石开始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终于就其言论向外界正式道歉。这是王石对出现“破窗”后的及时补救,但如果当初在捐款和言论上都能凭着人本理念慎重对待,这一场信任危机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破窗”出现时应主动沟通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传统的影响,我国许多企业管理者在遭遇危机时,习

惯于奉行“沉默是金”、“无可奉告”、“吾行吾素”等处世之道,不愿意与外界做必要的沟通和解释,这种做法在个人道德修养上固然有一定合理之处,但对需要与社会公众保持密切关系的企业来说却很不合适,常常会引起各种猜疑、误解甚至谣言,个别竞争对手也可能借此攻击,导致企业的信誉、形象受到损害,从而给企业发展带来严重不利影响。因此,当“破窗”危机出现时,企业应当在第一时间里主动、积极地与外界沟通,真诚地表明企业的态度、信念和看法,不给各种传言以传播的机会,消除可能出现的各种误会。如果错误确实在企业一方,企业应主动、积极地坦白和道歉,争取赢得广大消费者和社会舆论的信任和谅解;如果问题有待调查,或错不在己,同样要以负责任的态度讲真话,借以展示企业对广大消费者的诚信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将危机看作是企业对客户表现忠诚、进一步扩大企业美誉度的一次机会来对待。当然,企业面临危机时的公关措施必须是真诚的,不能自欺欺人,否则,西洋镜一旦被捅破,只能加剧危机,并会招致人们对该企业永久的不信任。

第三篇:强化制度刚性 严防破窗效应(热点辨析)

强化制度刚性 严防破窗效应

制度是硬约束不是“橡皮筋”(热点辨析)

戴焰军

《 人民日报 》( 2016年12月08日

07 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原来的一些制度空白被填补,一些不够完善的制度得到修订完善,一些已经过时的制度得到系统清理,这大大增强了党内外对于全面从严治党的信心。下一步面临的任务是在继续完善各项制度的同时,保证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保证制度有效执行,首先需要确立正确的制度意识。习近平同志在讲到制度治党问题时特别强调“制度是硬约束不是橡皮筋”,就是要求党员干部确立对制度的正确认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问题在《党章》和党内其他规章制度中一直是有明确规定的,但与这些规定背道而驰的现象还是屡屡发生。究其原因,就在于个别党员制度意识淡薄,制度执行不到位,甚至把制度当成稻草人、橡皮筋,对制度的执行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制度是人类社会得以正常运转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任何一个组织得以正常运转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为什么要靠制度而不是靠别的什么来保证一个社会或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呢?这是由制度内在的刚性决定的。比如,我们说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讲的就是制度的刚性,它要求一把尺子量到底,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例外。制度刚性决定了制度的公平性。如果执行制度有了例外,就会有人去效仿这种例外,就会产生破窗效应。那样,制度就会失去维护秩序、促进公平的意义,甚至会为一些特殊群体提供便利。

强调严格执行制度,还因为一旦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制度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受到伤害的就不仅是制度本身,而且会波及制定和颁布制度的主体,损害其权威性、公信力。对于一个组织来讲,从长远看,其制定和颁布的制度不能得到有效执行所产生的危害,往往比不制定这样的制度还要大。古代商鞅通过南门立木建立信用,立的就是政府的权威、改革者的权威。这种权威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所以,必须把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严格统一起来,制度一旦确立,就必须坚决保证其得到有效执行。

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需要通过深入的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严格执行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思想上重视制度,牢固确立规则意识。我国经历了2000多年的农业社会,小农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人情大于规则”的意识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教育逐步消除。党员干部应当认识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大业能否成功,取决于能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没有正确的制度观念和意识,没有各项制度的科学确立和有效执行,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得到明显增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今后,应通过深入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大制度执行力度,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把制度的“笼子”扎紧扎牢。

保证制度不成为稻草人和橡皮筋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实践中严格执行制度,让人们看到制度的威力,让不执行制度的人承担应有的后果。人们在实践中对制度权威的感知,往往要比学习制度条文来得深刻得多。比如,闯红灯违反交通法规,但如果只把这一规定写在法条里却不对闯红灯的人做出必要的惩罚,就无法有效遏制闯红灯的现象。对于新制度的执行而言,开头是最难的。商鞅愿意出

2 50金让人搬走一根木头,就是为了解决开头难的问题。在当前从严治党的大环境下,我们也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步骤和办法来纠正不重视制度执行的问题,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使制度执行到人到事,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作者为中央党校教授)

第四篇:班主任要谨防班级管理“破窗效应”的恶性循环

班主任是教师队伍的优秀代表,本应成为从教者争相追逐、展现才智的教育舞台,可事实并非如此。许多班主任并没有从中找到多少乐趣,反而认为是琐事缠身,如同受罪,班级管理的艺术谈不到,享受班级管理的成就感更是缺乏。回想多年的班主任生涯,深有体悟,抽丝剥茧,几经过滤,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有经验的班主任都知道,一个班级如果开头疏于管理,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让人产生“这个班级问题很大”的暗示,班风、成绩会每况愈下,即使花很大的精力也难以把它纠正过来,我们常称之为“破窗效应”。因此,班主任要遍布“眼线”,收集信息,了然于胸,见微知著,因情择法。或直言其非,以正视听;

或私室规过,以护其心;

或知而不言,静观其变。建章立制是实现防微杜渐的好办法。

所谓“破窗效应”理论来自心理实验为基础,并由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的一个观点: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窗户的玻璃,而这窗户又没有得到及时的修理,人们就可能受到这扇破窗户的暗示而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时间一长,这幢建筑物被打碎的玻璃会越来越多,最后变得破烂不堪。这表明;

在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衍。

一个班级如同一辆汽车,疏于管理的班级就如同那辆玻璃被敲了一个大洞而又得不到及时修理的汽车,给人一种无序杂乱的感觉。久而久之,学校、教师、其他班级的学生就会对这个班产生不好的印象,而这个班的学生也会逐渐认同本班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得过且过,不思进取,那么坏风气、坏习惯、坏思想就会乘虚而入,滋长蔓延起来。如此恶性循环,最后一发而不可收拾。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如果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或者给人留下“这个班级问题很多”的印象,那么这个班级就会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问题层出不穷。相反,如果出了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了,就如同把破窗及时补上了,给人一种焕然一新,井然有序的感觉,坏风气、坏习惯、坏思想无机可乘,那么,人们对它的评价就会越来越好,学生的心理定位也会越来越高,班级风气,学习热情就会蒸蒸日上,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破窗效应”的出现。具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制定严格的班级规章制度,严格的班纪班规是防止“破窗效应”出现的重要保障。古语说:“篱牢犬不入”。只有用严格的班纪班规来扎紧班级管理这道篱笆,才能有效防止不良风气的侵袭、滋长和蔓延。

2、细化、量化学生的各项考核制度。班主任应结合综合测评、文明常规的评比,把学生的各项考核制度,包括思想品德、纪律、卫生、体育等内容细化、量化,定时定期的统计并公布。只有这样,班主任才会发现哪儿出现“破窗”需要及时维修,问题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和解决。

3、出现问题后及时处理。“亡羊补牢,未为晚也”。问题的出现就如同汽车的“破窗”,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洞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情况就会越来越糟。要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有时候,对小毛病进行大维修,“杀鸡用牛刀”,更能起到防微杜渐,震慑歪风邪气的结果。

4、班级评价要以表扬鼓励为主。一个班级如果经常被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批评,整个班级就会产生“我们是差班”这样的心理暗示,学生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逆反心理,这样不利于班级的进步。因此,作为班主任应以正面的表扬鼓励为主,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要在班级里大力宣扬,发挥其榜样和示范的作用;

对有问题的学生要尽力挖掘它们的闪光点,使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中健康地成长。

5、努力促使后进生和问题学生的转化。后进生和问题学生是班级这辆汽车最破的地方,只有把它们转化好了,班级才能给人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感觉,才是一辆真正性能良好、运行正常的汽车。班主任、任课老师、班干部应花大力气帮助他们。可以利用“一对一结对子”、“补课”、“主题班会”等形式,关心、爱护他们,解其疑难,改其恶习,促其发展,最终使整个班级风气有所改善。

总之,班级管理要防止走入“破窗效应”的恶性循环。班主任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才能真正让班级走上健康良性之路。

第五篇:C效应与I效应

共轭效应;

性质:又称离域效应(delocalization effect)。存在于共轭体系中的一种极性(静态)和极化(动态的)现象。是一个分子在“静止”状态以及在微扰状态(例如在反应过程中)的特性。在单双键交替出现的共轭分子中,可以看做两个孤立的双键用一个单键联合在一起,π电子的运动范围由两个碳原子之间扩充到四个碳原子之间,因此称为离域现象。在外界的影响下,共轭效应能使电子分布移并在化学特性上有所反映。例如(1)电性:离域π键的形成增加了物质的电导。(2)颜色:离域π键的形成扩大了π电子的活动范围,使体系能量降低,能级间隔变小,由σ键的紫外光区移至离域π键的可见光区。含离域π键的化合物往往是染料、生色剂和指示剂等。酚酞在碱性溶液中变红就是因为扩大了π电子的离域范围。(3)酸碱性:苯酚呈酸性,苯胺呈碱性。前者是因为电离掉H+后离域范围稳定存在;后者是因为本来分子中就有离域π键,不易电离,可接受H+。(4)化学反应性能:芳香化合物的芳香性、游离基的稳定性,丁二烯类的1,4加成等都和离域π键的生成有关。

共轭效应;conjugation effect

性质:在共轭体系分子中,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影响和π电子云的离域,引起分子内能降低、体系趋向稳定、键长趋于平均化,以及某些性质的变化等效应,称为共轭效应。产生共轭效应的必要条件是,组成共轭体系的各个原子必须处在同一平面上。这样才能使参加共轭的每个原子的p轨道相互平行而发生侧面重叠。反之,会减弱、甚至使共轭效应完全消失。例如,1,3-丁二烯分子具有共轭效应,而环辛四烯由于组成环的八个碳原子不在同一平面上,因而使共轭效应受到影响。

C效应

定义

效应包括:+c效应、-c效应

通常将共轭体系中给出π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所显示的共轭效应称为+c效应,而将吸引π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所显示的共轭效应称为-c效应

+C效应;+C effect

性质:在p,π-共轭体系中,与双键相连的X是具有未共享电子对的原子或原子团时,它表现出供电子性能,由它所引起的使共轭体系 的π电子云向双键方向转移,称为+C效应。X为不同原子或原子团时,同族元素的+C效应强弱比较为:-F>-C1>-Br>-I;-OR>-SR>SeR>TeR;-O->-S‑>-Se—>-Te—。同周期元素为:-NR2>-OR>-F

+I效应;+I effect

性质:诱导效应常用符号I表示,比较原子、原子团诱导效应方向时,常以氢原子为标准。若某个原子或原子团的电负性比氢小(<1.5),吸电子的能力就不如氢原子强,这个原子或原子团称为斥(推)电子基,具有正的诱导效判断原子、原子团诱导效应的强弱顺序,主要通过实验测定,最常用的方法是测定取代甲酸或取代乙酸的电离常数。此外,可用测偶极矩等方法。不同方法测定的强弱顺序不完全一致,

上一篇:偶尔看看激发正能量下一篇:破解大班额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