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的启发范文

2022-06-14

第一篇:破窗效应的启发范文

破窗效应有感

有感于“破窗现象”

今天我们学习了总裁推荐给我们的一篇文章,叫破窗现象。其实在学生时期我已知道著名的破窗效应,但在单位里我还是第一次学习这个文章,而且感觉到很有新意,主要是我想知道破窗效应在企业中在日常的生产中能起到什么大的作用。读后我才领略到总裁之远见。

所谓“破窗效应”美国的一个心理学家提出的一个心理课题。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同样如果一个本来很整洁的地方出现了一袋垃圾,如果不及时清理,到了第二天,有人会得到暗示:这里是一个放垃圾的地方,结果第二天就会出现第二袋垃圾,第三袋垃圾,久而久之,这里就会成为一个垃圾堆。

同样在安全管理也要警惕“破窗效应”的发生。俗语说“安全无小事”,在安全管理中的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不加以纠正的话,员工就会得到心理暗示:我可以这样做!久而久之,就会失去明辨是非的能力,由小问题变成大问题。例如某一员工犯了错误,领导没有加以制止,或者视而不见,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容易使他更加无所顾忌,对于其他员工也受到这种不良倾向的影响,开始效仿,演变成为全体员工的“破窗”,那么领导的工作就会有难度了。因此作为领导在管理中要明查秋毫,适时适地制止员工的不良倾向,采取有力的措施,把这种不良的影响消灭在萌芽中。及时采取方法修补“破窗”,避免更多的“窗”被破坏。

我是单位的一个普通的检修工,我觉得这个现象还可以体现到我们的日常检修工作中。比如单位生产中用到最多的皮带机,当皮带机的皮带出现一点轻微的跑偏时,如果不及时调整,那么这条皮带就将会慢慢的大幅度的跑偏,轻微的后果是皮带漏料、皮带与皮带架发生摩擦,导致皮带边部磨损甚至撕裂,严重的后果就会导致辊子的轴承毁坏,进而使轴得到磨损,最后皮带和辊子就都报废了。跑偏是皮带机比较常见的现象,但它开始的时候并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久而久之“报应”便显现出来了。如果我们能从事情的苗头着手,及早接触隐患,那么企业的生产便顺利了,效益便提升了。

这个故事是否能够告诉我们,对于影响深远的“小过错”,“小题大做”去处理,以防止“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正是及时修好“第一个把打碎的窗户玻璃”的明智举措。

建材公司检修班

第二篇:读《班主任工作中的破窗效应》之《破窗效应》 有感

小题大作,防微杜渐

——读《班主任工作中的破窗效应》之《破窗效应》 有感

这个寒假,读《班主任工作中的破窗效应》 一书,非常有趣,特别是其中的破窗效应一章,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美国斯坦福大学心 这家津巴多做过一 个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 一 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的车牌摘掉, 顶棚打开, 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 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 无恙。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 见了。 后来,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依托这项试验,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一 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 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 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 的感觉。那么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破窗理论"在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 的窗户玻璃".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防微杜渐",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这种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班级管理中也很常见: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破窗效应是趋众心理的一种清晰体现,是集体无意识行为的衍变和推波助澜。教育管理中经常会遇到类似的状况。一大批孩子们在教室里面疯狂捣乱,相互追逐,干扰其他学生专心学习。教师追问到原因,反而不断有学生委屈地抗议:"又不是我一个人,还有某某……""他的行为比我还恶劣。"言外之意,自己不是祸根的本源,老师似乎冤枉了自己。再如,教室的板凳座椅有了破坏的痕迹,有孩子在桌面用刀子划出一道伤痕后,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或发现了也未进行指责,不及时批评教,越来越多的桌子就会出现残缺。

杜绝破窗效应,是一门技术活,关乎细心和明锐,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预见性和发展的观点,这是思维先导,一定要摒弃小问题无需在意的思维定势。首先,要有一颗火眼金睛般的眼睛,随时发现学生的异常端倪,与细微处捕捉到问题的源头。正如莫泊桑在《项链》开头写着:"极细小的一件事情,既可以成就你,也可以败坏你。"小事情不处理,就会导致大问题。"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必须时刻防止破窗行为的发生,并做出应对的补全行动。看到学生随地吐痰后,如果在教室的每个角落放置了痰盂,其余孩子把教室打扫干干净净,学生势必受到环境的感染,不好意思吐痰。一个人不好意思了,大家势必都会不好意思。

杜绝破窗效应,第二点是需要教师不断地传播正能量,不让一丝负面因素占据学生的心理,去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性格习惯养成。这是最关键的行动策略。光是口头说教,蜻蜓点水般的唠叨,而无任何实质性的处理方式,或无具体引导的细则,就不能有效阻止破窗行为的继续恶化。对于第一个破窗的行为者,教师要做出合理的、坚决的惩罚,促使学生做出深刻的反思,并对其错误行为予以补救,为自己的破窗行为负责任;对于相继破窗的依附跟随者,教师应该区别对待,从动机、态度方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破窗效应对集体和个体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归根结底是独立自我意识和自主判断能力的丧失。在某种程度,有些人的破窗是有意而为之,多数的破窗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受到了诱导,行为发生偏差。人是集体化的产物,日常行为也不免受到大众者的驱使。在某些环境下,人总有种法不责众的潜意识潜藏在内,或者认为:大家都做了,我做一下也无妨,害怕被孤立、边缘、排斥。作为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而言,这种感觉更加强烈。既然有人做了,他就开始下意识地效仿,随着效仿者数量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效仿者加入,破窗行为最终恶化为一种强大的风气和浪潮,不断侵袭并干扰着其他学生。

研究破窗效应背后的蕴含意义,对于我们的教育管理大有裨益,能促进管理从宏观走向微观,从粗放迈入精细。对每一个负面的行为,教师都要及时发现并及时给予反馈和引导,让优良的放风发扬光大,让负面的行为和情绪消失于萌芽。

第三篇:吴黎明:反腐中的“破窗效应”与“寒蝉效应”

原标题:

腐败是世界性现象,在反腐败警钟长鸣中,“破窗效应”与“寒蝉效应”值得关注。所谓“破窗效应”是,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由此类推,一个腐败横行的地方,人们对腐败司空见惯,甚至群起仿效,变本加厉。

以欧洲为例。欧盟官方报告称腐败每年给欧洲造成约1200亿欧元损失。欧盟反欺诈办公室不久前公布了1999年至2012年法办公职人员腐败的一组数据:3500起案件,335人入狱,总共服刑900年,平均每年追缴1亿欧元赃款。欧洲的腐败主要来自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希腊等东欧和南欧国家。

究其根源,可能是“破窗效应”在作怪。

由于历史和传统原因,希腊的腐败现象最为典型。在欧盟的调查中,高达29%的希腊受访者称在过去一年中曾遭遇索贿。在透明国际调查中,近88%的希腊民众认为本国政府“腐败”或“非常腐败”,在欧盟中垫底。

希腊的“小信封”最为出名。到政府部门办事,塞个“小信封”已沦为常规。要及时看病,得给医生“小信封”;要取得建筑许可,就得给颁证官员“小信封”„„透明国际的调查显示,12%~14%的家庭有过给“小信封”的经历。

希腊全民偷漏税,希腊人做生意不喜欢顾客刷卡和索要收据。为了“收买人心”,政府也纵容“逃税”。按照2009年的纳税记录,全国只有1.5万人申报年收入超过10万欧元。希腊财政部统计,2011年全国约有90万人拖欠税款近411亿欧元。

这几年,在欧债危机为何发源于希腊的反思中,人们认为腐败横行是其中因素之一。所谓反腐的“寒蝉效应”,就是通过民众和媒体监督、纪律问责、司法查处等手段多管齐下,人们对腐败零容忍,让腐败分子始终犹如“寒蝉”,谈腐色变,不敢轻易踏红线一步。前几天,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州长巴里·奥法雷尔因为被控收受水务公司一瓶价值

3000澳元的红葡萄酒而被迫辞职。为了区区一瓶酒而牺牲掉政治生命,其代价之高无疑让所有官员都在踏红线之前都得掂量掂量。

毫无疑问,纪检、司法机构是反腐的主力军,其高举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巨大威慑。然而媒体舆论在缔造反腐“寒蝉效应”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欧洲,这几年最轰动的当属媒体揪出前欧洲议会议员、奥地利前内政部长恩斯特·施特拉塞尔的腐败案。2011年两名《泰晤士报》记者乔装成说客与恩斯特见面,恩斯特称只要客户每年支付10万欧元好处费,他就能推动修改欧盟法律。记者偷录的全程对话视频引发欧盟与奥地利的反腐风暴,恩斯特最终被判入狱4年。

媒体在保证德国反腐“洁癖”中发挥着更大作用。从前总统伍尔夫的房贷优惠,到前国防部长古滕贝格和前欧洲议会副议长科赫-梅林的博士论文造假,再到前女卫生部长乌拉·施密特的公车私用,无一不是媒体冲锋在前。而且,官员若试图干预媒体监督只会适得其反,伍尔夫就是典型。伍尔夫的下台并不是因为涉嫌利用职权取得房贷优惠,而是因为致电《图片报》管理层和编辑试图干预而被媒体揪住不放,背负着“试图利用职权威胁并阻止言论自由”“失去可信度”的骂名下台。

简单对比不难发现,“破窗效应”可能会让一个腐败的社会更加腐败,形成恶性循环;反腐的“寒蝉效应”会让一个廉洁的社会更加保持廉洁,形成良性循环。问题是,扭转腐败的“破窗效应”为反腐的“寒蝉效应”,可能需要付出超常努力,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新华社记者 吴黎明)

第四篇:强化制度刚性 严防破窗效应(热点辨析)

强化制度刚性 严防破窗效应

制度是硬约束不是“橡皮筋”(热点辨析)

戴焰军

《 人民日报 》( 2016年12月08日

07 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原来的一些制度空白被填补,一些不够完善的制度得到修订完善,一些已经过时的制度得到系统清理,这大大增强了党内外对于全面从严治党的信心。下一步面临的任务是在继续完善各项制度的同时,保证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保证制度有效执行,首先需要确立正确的制度意识。习近平同志在讲到制度治党问题时特别强调“制度是硬约束不是橡皮筋”,就是要求党员干部确立对制度的正确认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问题在《党章》和党内其他规章制度中一直是有明确规定的,但与这些规定背道而驰的现象还是屡屡发生。究其原因,就在于个别党员制度意识淡薄,制度执行不到位,甚至把制度当成稻草人、橡皮筋,对制度的执行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制度是人类社会得以正常运转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任何一个组织得以正常运转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为什么要靠制度而不是靠别的什么来保证一个社会或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呢?这是由制度内在的刚性决定的。比如,我们说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讲的就是制度的刚性,它要求一把尺子量到底,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例外。制度刚性决定了制度的公平性。如果执行制度有了例外,就会有人去效仿这种例外,就会产生破窗效应。那样,制度就会失去维护秩序、促进公平的意义,甚至会为一些特殊群体提供便利。

强调严格执行制度,还因为一旦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制度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受到伤害的就不仅是制度本身,而且会波及制定和颁布制度的主体,损害其权威性、公信力。对于一个组织来讲,从长远看,其制定和颁布的制度不能得到有效执行所产生的危害,往往比不制定这样的制度还要大。古代商鞅通过南门立木建立信用,立的就是政府的权威、改革者的权威。这种权威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所以,必须把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严格统一起来,制度一旦确立,就必须坚决保证其得到有效执行。

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需要通过深入的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严格执行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思想上重视制度,牢固确立规则意识。我国经历了2000多年的农业社会,小农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人情大于规则”的意识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教育逐步消除。党员干部应当认识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大业能否成功,取决于能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没有正确的制度观念和意识,没有各项制度的科学确立和有效执行,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得到明显增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今后,应通过深入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大制度执行力度,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把制度的“笼子”扎紧扎牢。

保证制度不成为稻草人和橡皮筋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实践中严格执行制度,让人们看到制度的威力,让不执行制度的人承担应有的后果。人们在实践中对制度权威的感知,往往要比学习制度条文来得深刻得多。比如,闯红灯违反交通法规,但如果只把这一规定写在法条里却不对闯红灯的人做出必要的惩罚,就无法有效遏制闯红灯的现象。对于新制度的执行而言,开头是最难的。商鞅愿意出

2 50金让人搬走一根木头,就是为了解决开头难的问题。在当前从严治党的大环境下,我们也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步骤和办法来纠正不重视制度执行的问题,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使制度执行到人到事,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作者为中央党校教授)

第五篇:【“破窗理论”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启示】

摘要:“破窗效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本文就这一理论运用到班级文化建设中,从中得出了三点启示:

一、“好窗”是前提。

二、“护窗”是关键。

三、“补窗”是保证。

关键词:“破窗效应” 班级文化氛围 班级文化理念

如果一栋大楼有一块玻璃被人打坏了,又没有得到及时的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栋大楼的玻璃窗会被打得一片狼藉,在这种麻木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和蔓延。这就是美国的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的“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进而将其引申,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任何系统不管多么严密,只要存在“破窗”,那么这个系统终将遭到破坏。笔者认为,这一理论运用到班级文化建设中有着以下三点启示。

一、“好窗”是前提——确立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一个班级的文化如同一幢建筑物,班级有歪风邪气就好比建筑物的玻璃被敲碎了。歪风邪气得不到及时制止,班级成员就会得到犯错误也不会受到惩罚的暗示以及麻木的认可心理。时间一长,即使原来比较好的学生也可能随波逐流,这样一来必在班级中产生破窗效应。

因此,要保证班级所有的“窗户”都完好无损,首要的是确立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以防止班级成员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良好的班级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它像一只无形的手,驱使着学生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教育和鞭策。良好的班级文化应包含着三方面的内容:物质文化环境、班级制度文化环境及班级精神文化环境。

物质文化环境,即学生活动区域的自然环境。例如教室布置时,名言警句装裱上墙,桌凳摆放整齐划一,标语口号醒目励志,学习园地、黑板报定期更换,合理规划„„力求使学生在活动区域中感受到美,激发他们的热情。

班级制度文化环境是班级文化的核心,是班级建设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班级制度的建立,应该尽可能由班级学生讨论决定,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班主任把关。只有把制度文化转化为班级学生自觉素质,才能真正发挥其建班育人作用。

班级精神文化环境体现了班级的人际关系、学风、集体舆论等方面的状况,是班级文化深层次的要求。人际关系、集体舆论是班级精神文化之魂,从建班开始,就应通过老师示范作用、学生榜样、名人励志故事等各种途径,来促使班级形成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弘扬正气的班级舆论。

二、“护窗”是关键——坚守每一条班级文化理念

每一条班级文化理念,都好比班级文化这幢建筑物上的一扇窗户。窗户必须经常擦拭维护,保持清洁完整。班级文化理念也需要通过宣传、督促,使其得到贯彻落实。具体而言“护窗”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好“第一”。在班级良好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各种“第一”所产生的辐射效应是无穷的。第一次班会课、第一次大考、第一次作业„„如果每一个“第一”班主任都能认真设计,严格要求,每一个“第一”都能获得成功,那么这每一个“第一”所折射出来的班级文化理念就会占据学生的心灵。

2.做好“坚持”。班级的管理工作琐碎,重复性大,管理者容易产生疲劳感、机械感而使管理缺乏长效性,易使某种良好的班级文化在形成后而逐渐消亡。如学生的听课习惯、作业习惯、卫生习惯等等,这些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节班会课、一次检查、一句叮嘱就能形成的,它需要不断地关注、不断地强调、不断地检查督促。

3.班主任、班委要做“样板”。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理念必须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具体的行为来承载。班主任、班委必须首先成为班级文化理念坚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如果一个班主任的语言不文明,动不动冒出脏话,试想此班级又如何能形成文明礼貌的班级文化?所以班主任及班委的表率作用是巨大的,他们的正确行为可以为班级中其他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这就好比是,我们在众多的窗户中找了一个做样品的,要求维护者以此为样。

4.加强班级队伍建设。有时窗户比较高、比较多,“护窗”就会比较难,这就对“护窗”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良好班级文化的建设也需要一支好的队伍,班委就是这支队伍的核心,班主任对他们进行管理,提高他们的素质将显得尤其重要。

三、“补窗”是保证——及时制止背离班级文化理念的行为

由于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如果能够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破玻璃的窗户,那么更多的窗户将会幸免于难。如果我们想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就要及时制止背离班级文化理念的行为,修好“第一块被打碎的窗户玻璃”。对于“已破的窗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补救:

1.鲶鱼效应。鲶鱼效应来源于这样一个故事:挪威人爱吃沙丁鱼,沙丁鱼只有活鱼才鲜嫩可口,但沙丁鱼不爱动,捕上来不一会儿就会死去。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渔民误将一条鲶鱼掉进了装沙丁鱼的鱼舱里,当他回到岸边打开船舱时,惊奇地发现以前都会死的沙丁鱼竟然都活蹦乱跳地活着。原来掉进去的鲶鱼进入鱼舱后,由于环境陌生,四处游动,到处挑起摩擦。而沙丁鱼呢,则因发现异己分子而四处逃窜,把整舱鱼扰得上下浮动,使水面不断波动,从而氧气充分,如此这般,就保证了沙丁鱼被活蹦乱跳地运进了渔港。

如果班级内部缺乏活力,效率低下,唯利是从,那么不妨引入一些鲶鱼来,让它搅浑平静的水面,让“沙丁鱼”们感到危机重重,从而为了生存而运动起来。就以班委建设为例,在建立一支班委队伍后,我们可以再在班中每星期选一位同学作为监督人员,直接向班主任汇报班级中各方面情况,以刺激班委成员的活力。

2.不断完善班级制度,防止有隙可乘。1770年,英国航海家库克发现澳洲大陆后,英政府决定派一些犯人去开发,因而建立了从英国本土运送一个犯人到澳洲给船长多少钱的机制。由于受利益驱动,一些船长不顾客观条件的限制,像运牲口一样超载运送犯人,不少犯人在路上就饿死、病死了。英政府一看这样不行,马上对船长们进行教育,没有效果,又派官员上船监督,结果官员不是被收买就是被杀害扔到大海。眼看用犯人开发澳洲的计划要泡汤了,有人提出,把机制改一改,改成把犯人运送上岸并经体检合格后再给钱,结果彻底改变了状况。运送时不仅不需要监督,而且船长对犯人照顾得非常好,给吃饱饭,有病就给治疗。

这个例子说明,光有制度不够,还要求制度科学严密。建立班级制度时,要重点考虑目标,注重效果,一但发现不完善有漏洞存在就要及时补救。

3.运用荣誉感激励。在二战期间,美国一些士兵组织纪律涣散,美国政府请心理学家去帮忙,心理学家要求战士每月给家里人写一封信,向家长汇报自己在部队怎样怎样守纪律,听指挥,勇敢顽强。可战士们不会写,于是心理学家就替他们写好,然后让战士们照抄后寄出去。一段时间后,他们竟改变了模样,变得如信中所述那样守纪和勇敢,这就是荣誉暗示起了作用,影响了每一位战士的成长。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荣誉感暗示激励,他们也一定会按你给他设计的目标去努力,不断约束自己的言行,向着你给指的方向去努力,成为一个你所期望的好学生。

=====本文结束=====TXT&DOC=====2010/3=====

上一篇:泡豆芽观察日记范文下一篇:葡萄沟教案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