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招聘情况范文

2022-05-31

第一篇:人才招聘情况范文

人才工作情况及2011年人才工作思

路小结

人才工作情况及2011年人才工作思路小结

一年来,我局人才工作在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人才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人才工作制度,突出人才培养使用,大力激发人才队伍的创造活力、创业热情,激发引进人才的奉献精神,为实现全区工业经济科学发展、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现就2010年人才工作情况及2011年人才工作思路总结如下:

一、完成的主要工作

强化人才工作组织保证

为适应我区工业经济发展需要,发展壮大企业人才队伍,工业和信息化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股负责人为成员的人才组织机构。并明确一把手亲手抓人才工作、分管副局长具体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做到人才工作年初有计划、中间有落实,争取有成效。并配备了专职人员,为企业人才建设管理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完善基础数据管理

一是对涉及到人力资源、实用新型和科技成果创新方面的政策法规进行了收集、整理和汇编;二是对我区现有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劳动技能人才管理基本信息库进行了更新,有征对性地提出了人才成长培育规划;三是对我区为适应工业经济发展所紧缺的各方面人才进行了初步调查,建立了人才资源需求信息库。

加大人才培育力度

一是积极搭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

外出学习、交流的平台。组织15户重点规模企业有关人员参加省经委举办的“企业技术创新”“新能源消耗定额”培训班培训。促进了经营管理人才进一步拓展思路、解放思想、积累经验。二是抓好专业技术队伍建设。2010年评定工业企业工程系列初级专业技术职称28人,其中向省推荐参加高级工程技术职称的3人,向市上推荐参加中级工程技术职称的10人,评定初级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称80人。三是集中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讲座。在今年7月份请市经信委的专家举办了企业管理专题讲座,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专业理论素养。

深入开展调研工作。

一方面是针对我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整体力量相对薄弱,高层次人才、边缘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奇缺等问题,我局开展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调查,并就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育、引进和使用等问题积极研讨措施和办法。另一

方面针对我区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难的问题,进行了企业劳动用工的调研,就企业用工情况,对20多家规模企业进行了调查,为我区有效地解决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难的问题提出了措施和建议。

做好人才宣传工作

配合区人才工作办公室开展了人才活动,对我区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进行了宣传和展示。根据《德阳市旌阳区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和企业家办法》、《新进规模企业奖励办法》,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进行表彰奖励。共落实兑现奖励资金23万元。

规范引导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行为

支持区属三十多家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联合向全区的工业企业经营者发出了“诚信经营、规范管理”的倡议。为我区企业建设诚信文化,塑造诚信品牌,规范管理,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增强竞御市场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整体力量相对薄弱,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奇缺。

二是技能型人才短缺,供需矛盾日渐突出。

三是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缺乏相应的政策措施,企业难以引进、留住人才。

三、2011年人才工作思路

指导思想

2011年,我局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工业强区”的战略目标,以重点行业和优势产业人才开发为着力点,创新引才、育才、用才机制,为“新型工业强区”提供人才支撑。

工作思路

2011年,我局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用好用活现有人才、适量引进急需人才、培养吸纳储存后备人才。重点加大对现有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的开发力度,努力培养一批精通业务又善于经营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成为我区工

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工作重点

一是立足自主培养,注重培养与引进相结合。鼓励重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到高等院校、专业机构进行学习和培训,逐步建立一支外向型、开放型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那一世范文网

二是改善人才成长环境建设。清除不合时宜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建立有利于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健康成长和不断发挥作用的有效机制。充分调动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领导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发挥人才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发挥市场对经营管理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与人才资源市场的社会化服务中介机构建的合作,健全人才流动、引进的柔性机制,努力实现经营管理人才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市场化。

四是依托项目聚集人才。抓住打造重装基地配套产业的有利时机依托项目

聚集人才。利用三大支柱行业吸纳了全国各地高等院校、二重、东电、东汽的经营管理、技术骨干、技能型人才。

五是多渠道引进智力。拓展德阳德赛尔化工有限公司、新瑞新材料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共同研发项目,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篇:人才工作情况汇报

全区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汇报

吴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尊敬的各位主任、副主任:

下面,我将近年来全区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一简要汇报。

一、我区人才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的关心支持下,我们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牢牢把握激活现有人才、吸引外来人才、培养未来人才三个核心环节,积极致力于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全区人才总量达到80239人,每万人拥有人才数1333人,高层次人才数量突破4000人,引进留学归国人员累计超过200人。

1.畅通“三个渠道”,宽视野集聚创新创业人才。一是以活动集聚人才。积极承接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成功举办生物医药高峰会、吴中区科技人才资本项目对接会和“北美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优秀项目、优秀人才对接会”,吸引412名海内外生物医药和其他学科的精英与我区企业、研发机构进行深层次交流与洽谈,共签约项目29个,达成合作意向项目34个。同时,精心组织企业、人才参加市“校企合作博览会”、“中美绿色能源合作洽谈会”,实现招才引才向纵深推进。二是以市场集聚人才。积极做大做强人才市场,认真举办“人才之夏”大型人才招聘活动及各类专场招聘。推进人才市场信息化,“东吴人 1 才热线”网站进一步完善功能、充实信息,累计发布招聘岗位2万余个,登记人才信息10万余条,目前网站流量达1100万次,网上会员达1200家。三是以产业集聚人才。围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积极赴全国人才集聚城市招聘紧缺高层次人才,累计组织赴外招聘15期,引进各类紧缺高层次人才320余人。围绕企业转型升级需求,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突破4000人。创新引才思路,组团赴美国、加拿大招才引智,吸引110名在海外从事科研、求学以及侨居的高层次人才,达成就业创业意向10项,并在美国、加拿大成立了“吴中区海外招才引智联络处”,建立了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和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平台。

2.打造“三个平台”,高标准建设人才创新载体。一是打造高层次人才创业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机构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载体功能,目前,我区共有省级以上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6名博士入站,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申请专利12项,获批专利8项。二是打造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积极做好吴中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建设工作,协助做好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等人才服务工作,目前,已有45家留学人员企业,87名留学人员在园内创业、就业。加强人才信息宏观引导,定期向上级人社部门提供创新型人才开发导向目录、重点和新兴产业紧缺专业目录以及海外高层次人才需求,为全区引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正确导向和基本依据。三是打造高层次人才交流平台。先后成立了吴中区留学人才协会、吴中区医药企业人事经理俱乐部、吴中区博士联谊会 2 等人才交流平台,并定期开展活动,加强政府与高层次人才的沟通,促进高层次人才的相互了解。

3.突出 “三个重点”,全方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一是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在重点、新兴产业人才集聚方面,编制了《吴中区“十二五”人才资源发展规划》,制订了《吴中重点、新兴产业紧缺人才资助办法》;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制订了《吴中区高技能人才计划》,并出台或落实了技师政府津贴制度、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办法、评选青年首席技师制度、技能竞赛选拔优秀人才制度等一系列技能人才培养的制度。二是加强政府资金引导。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性资金投入的优势效用,评选资助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项目,有21人获得苏州市引进紧缺领军人才资助,资助金额215万元。外国专家智力项目引进取得成效,组织申报21个引智项目,其中大福外贸食品有限公司的无头甘蓝及其亚种新品引进技术指导项目获国家资助。三是延伸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进人才开发社会化进程,积极健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政府人才市场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人才中介机构,积极培育发展标准化、高端化人才中介服务和健全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吴中技工学校作为公共实训基地在培养技能人才中的作用,年提供实训均在2000人以上。

二、人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这种资源,事关我区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目前,从我区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3 1.人才意识有待增强。部分企业片面追求人才短期效应观念仍很普遍,既不愿储备人才资源,又不愿引进高层次人才,使得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企业的主体作用尚未完全发挥。

2.人才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随着我区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创业和不断促进企业技术改造,一批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企业应运而生,但目前符合我区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的高层次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还相对短缺。

3.人才发展环境有待改善。与昆山、苏州工业园区、高新区等周边县市区相比,我区的资金投入还不够大,有些政策配套还不到位,扶持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措施

下阶段,我们将围绕推进“吴中明天更美好”这一主题,以保障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新事业发展为重点,努力建立高效的人才资源开发、利用、配置机制,真正把我区打造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才智谷。

1.加强人才引育力度,提升人才集聚效益。明确引才目标,拓宽引才渠道,加快引进培养一批学有专才、术有专攻、领有专能的高素质人才。一是加快人才引进步伐。发挥人才市场引才主渠道作用,定期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继续组团赴外举办吴中专场人才招聘会,积极参加高校人才招聘活动。发展人才网络市场,积极推进“东吴人才热线”与国内外重要人才网站的链接,打造便捷、快速、经济的网上人才交流平台。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进入人才中介市场,大力培育和发展本地民营人 4 才中介机构。 二是加速海外人才集聚。充分发挥海外人才合作组织效用,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公开招聘力度,与国外知名人才中介机构展开广泛合作,努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海外人才引进格局。三是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育。鼓励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和实训基地,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员工培训制度,采取自办培训中心、联合办学、委托培养等方式,加强员工岗前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

2.把握人力资源大厦建设契机,完善市场化人才配置机制。以建立人才交流基地、形成人才集聚中心、树立人才服务品牌为目标,通过对人才开发和服务环境的全力营造,真正把人力资源大厦打造成高水平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一是组建一支专业的人才开发队伍,建成按产业、按层次、专业化、立体化、体系完备、具有宏观掌控能力和主导性的政府主体人才资源市场。二是开辟人力资源产业基地,吸引国内外高端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源公司进驻,通过市场机制优势互补,尽快形成我区人才开发服务的完整体系。三是加大宣传力度,除业务渠道的外延影响力外,对上争取纳入党委、政府宣传的主渠道,对外架通媒体的商业渠道。

3.打造人才创新支持平台,促进人才发挥作用。加大科技创新项目、创新载体、服务平台的建设力度,强化人才与载体的对接。一是加强各类创业园建设力度,积极引导和带动各类人才、资金、技术、项目向企业流动和集聚,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人才集聚能力。二是充分发挥“国际精英创业周”品牌效应,注重创业周活动落实项目的跟踪服务,探索建立配 5 套服务机制,使项目不仅能顺利落户吴中,更能迅速成长壮大。三是拓展海外人才平台网络,侧重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智力支持。四是继续推进留学人才协会和博士联谊会建设,充分发挥两大高层次人才交流平台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

4.瞄准产业发展方向,强化人才服务保障举措。紧紧围绕我区“5+2”产业培育振兴计划,积极为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档次提供人才服务。一是以七大产业的重点项目和科技含量高的骨干企业作为金字塔的顶端,依次递进,构建起初步的七大产业集群框架,并以清晰的思路和前瞻性的措施,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做好相应的人才服务和保障工作。二是逐个产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做好单项人才规划和需求预测,并定期编制发布人才目录,指导人才引进工作有序展开。三是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方面,形成具有整体性、可操作性的政策体系,并注重政策、扶持资金的落实。四是引导企业重视并加大高层次人才的投资力度,实现一流人才一流工资的区域环境。

各位领导,我们将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的关心支持下,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创新创造的能量,为推进“吴中明天更美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第三篇:人才工作情况综述

云南省科技厅培养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 工作情况综述(2004年-2010年)

云南省科技厅 (2010年6月 日)

2004年省人才工作会议以来,省科技厅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在抓好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引进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开展了省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省级创新团队建设、省高端科技人才引进以及高层次人才特殊生活津贴发放等工作。为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造就了一支高素质并有一定规模的科技人才队伍。

一、开展凝聚精英的高端科技人才引进工作,积极参与全球人才资源开发

“科学技术的竞争,关键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是开发和创新能力的竞争”。2008年省科技厅按照秦省长在新一届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目标和《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决定》的要求,与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 1 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联合制定了《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办法》。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引进50名左右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在各自学科和技术领域内起骨干核心作用,对云南省高新技术产业、重点产业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的高端科技人才,着力解决我省科技领军人才不足的难题,进一步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

经过2年的努力,高端科技人才引进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开端,共引进并资助省高端科技人才22名,资助经费6211万元,带动用人单位配套经费11881万元。我省现已引进并资助的22名省高端科技人才,其中2人已入选国家“千人计划”,3人为“长江学者”,3人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5人在国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获得了相当于教授的职务。

这些人才的引进,极大地提高了我省高层次科技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的数量,如“千人计划”、“长江学者”都实现了零的突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一次引进了4名,比我省省属单位现有杰青数量翻了一番。将有效提高我省在国家层面的竞争力,计划争取20项以上国家级重大项目或国际合作项目,获国家资助经费不低于6000万元。积极开展科技成果产业化,预计3年内实现新增产值3亿元以上。将在我省生物医药、光电子、数学等重点领域和优势学科开展20余项高水平科技项目,极大地 2 提升我省相关学科的研究水平和知名度,为我省相关领域培养一支世界前沿水平的学科队伍,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成果10项以上,在各领域顶级期刊发表文章100余篇,为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提供支撑。

二、稳步推进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省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省科技厅高度重视并积极培养大批中青年高层次人才,稳步推进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省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该项工作已成为我省最重要的人才工程之一,成为高层次人才快速成长的“加油站”,一大批中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为我省科技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2004年以来,共选拔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6批327名,省技术创新人才6批200名。截止目前,全省已选拔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2批558名,省技术创新人才9批306名,覆盖了全省16个州市,重点企业和主要研究机构。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两类人才中获得国家级奖励24项,省部级奖励329项,授权专利295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100多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为2654篇,被SCI收录756篇,EI收录365篇,ISTP31篇),以第一作者出版著作362部;共承担国家级项目417项。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院士获得了世 3 界生物多样性领导奖,标志着其学术水平进入了国际领先水平。

选拔培养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省技术创新人才,坚持严进严出的原则,采取以任务促提高、以考核保落实的措施,这些人才在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了领军和中坚作用。获第二届“兴滇人才奖”的4名专业技术人员,都是近年来培养选拔的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才、省技术创新人才。在近年来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

一、二等奖获奖项目中,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技术创新人才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占到了获奖总数的60%以上。省技术创新人才、省创新团队带头人、云南大学张洪彬教授荣获2009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这是我省地方高校及研究单位争取到的第2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以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为代表的我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已经在科研教学第一线发挥骨干作用,增强了我省高校的学科建设能力。云南大学新增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软件学院被列为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商旅学院旅游系同时取得博士授权和MBA资格,提升了该院在全国的地位,而这些学位授权点和取得的成绩多数是由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领衔的。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教授领导的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提出了利用水稻遗传多样性持续控制稻瘟病的理论和技术,在《Nature》上全文发表了利用 4 生物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的学术论文,在国际和国内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得到了国内外同行公认,奠定了其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农作物病害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技术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加快了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步伐,促进了高新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用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的进程。自实行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工作以来,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在技术创新和企业生产过程中较好地解决了许多关键性技术难题,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云南省地质调查局李文昌正高级工程师,入选省技术创新人才以来,在我省三江地区成矿理论、找矿方法上取得重大突破,使该地区成为我国七大有色金属矿产后备基地之一,其成果获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李文昌同志也先后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第二届“兴滇人才奖”等荣誉称号。

三、加快省创新团队建设,稳定支持了一批优秀的创新人才群体,进一步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和重点产业、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大团队、大项目都是系统工程,单枪匹马不能适应当今科技创新的需要,必须有团队精神。省科技厅自2005年开展创新团队建设试点,2008年正式全面开展省创新团队建设,现已有 5 51个省级创新团队,提前3年完成创新团队选拔目标。前2批9个省创新团队,通过三年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昆明理工大学有色金属清洁冶金创新团队,已初步形成以真空冶金为主,拥有冶金、材料、化学、物理、机械等人才的多学科交叉的创新群体,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3年共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8项,受理18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项目8项;新增科研项目50余项;2人被遴选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团队依托的重点实验室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成为国家“十一五”期间首批启动建设的三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之一。可以说,通过省级创新团队建设,一大批人才已脱颖而出,我省的人才选拔培养工作,正逐渐从“植树”向“造林”深化,创新团队正成为集聚培养高层次人才,开展重大科技攻关的重要力量。

四、营造环境,保证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稳定并持续发挥作用 2004年,为落实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省科技厅牵头,联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研究制定了《云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生活补贴的发放办法》,到目前为止,共计有2584人次享受省政府特殊生活津贴,发放总金额达3871.3万元。

近年来,人才的流动呈现了中西部地区向沿海地区流动,沿海地区向外企或国外流动的格局。同样处于西部的云南省,高层 6 次人才队伍基本稳定。据2009年统计,通过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获得省政府“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的178名人才,有159人仍然工作在科研一线,有13人调离云南或移居国外,6人调离技术岗位,离开云南的比例占总人数的7%,说明我们这支队伍还是比较稳定的。我省高层次人才队伍保持稳定并持续发挥作用,主要是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科教兴滇和人才强省战略,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的环境,营造了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良好氛围,保证了高层次科技人才有施展才华的舞台,有体面的生活和对云南深厚的感情。

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不断完善,已经构建了三个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创新团队建设、高端科技人才引进)四种类型(学术技术带头人、技术创新人才、省级创新团队、高端科技人才)的人才培养框架,形成了面向全省、覆盖各个学科领域、个体选拔与团队培养结合、培养与引进并举的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营造了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和创新创业氛围。特别是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实施,将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工程列入“八大工程”之一,进一步提升了科技人才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建立了人才工作的长效机制,必将极大地促进人才工作的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力资源方面的差距,以人才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7

第四篇:招聘工作面试情况 汇报

招聘工作面试情况汇报

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公司拟从长治职业技术学院招聘15名煤制大专毕业生。虽然这样的活动并不新鲜,但因为此前只是参与过一次,而并没有真正组织过类似的活动,所以需要把各种细节问题要尽量考虑周全,至少不能给学院的老师、学生留下组织工作乱七八糟的印象。为方便今后开展类似的工作时有所借鉴,现对本次工作总结如下:

一、先制定《招聘工作方案》

应至少明确以下内容:成立机构,明确主要组织人;确定时间和地点;确定招聘考核内容(面试和笔试);确定答复时间和通知方式;

二、制定出工作流程

最好的流程是:工作人员或应聘人员不需要反复询问就知道全部的工作内容,第一项考核内容结束后就知道下一个内容是什么,该到什么地方去落实什么新的内容。本次流程是:

㈠、大流程:(应聘人员及相关人员到齐后)开会----(会议结束)进入面试程序----(面试结束)就餐----(就餐结束)招聘组人员交流意见,由矿有关人员带领应聘者参观----向应聘学生单位负责人交流整体面试印象----向矿长汇报招聘工作情况----向学校和学生通报最后结果或意见。

㈡、小流程:

1、会议:①先解释企业基本情况②说明本次招聘的目的③说明(招聘)面试的程序及注意事项④其他内容

(注意:会议只是招聘工作的一项插曲内容,所以应对总时间和每个讲话者的时间给予限定。)

2、面试:①先登记个人信息②根据“个人信息登记处”的安排,到相关面试点参加面试③全部面试点(或按规定需要通过的面试点)面试结束,到笔试点进行笔试④结束

(注意:本次我们是把面试点设置为三个统一内容的面试点,如果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让每个面试点考核不同的内容。)

三、落实好具体细节

1、在方案制定上一定要严谨,因为方案是否周密直接影响着整个活动质量;

2、选择好活动场所,定死时间,公司相关人员必须按时到场,需要讲话时要尽量精练等,因为我们在选择学生的同时,我们所展示的这一切也是学生衡量企业实力和管理的最直接的依据;

3、整个活动或活动的每个环节都要作到善始善终:比如,①要在学生到矿的第一个集合点公示整个活动的相关场所位置示意图、面试程序等信息;②个人信息登记结束后要告诉学生下一个环节是什么。③招聘活动正式开始前,有关人员应召开协调会议,统一意见,落实分工,强调注意事项等。④文本准备:活动开始前,招聘办公室人员应积极准备好全部文本资料,活动结束,应积极主动将本次活动的全部资料收集并进行整理,然后为每个学生建立起基础档案。⑤根据综合审查意见并报矿长批准后,将结果尽快通知学校和本人。)

4、其他:方便的时候准备好条幅,落实照相人员。(至少可以为公司宣传活动收集起一些素材。)

四、不足和今后应注意的方面

1、收集规范的招聘工作方案和工作程序,以逐步规范;

2、收集并了解相关的提问内容及通过这样的提问想要掌握的信息,以提高招聘人员的业务素养;

3、从场地布置上要逐步规范;

4、组织部门应在活动结束后,应及时制定出完善的对被录用学生的指导和考核方案;

5、以平常的心态,全面衡量被招聘对象。

6、如果有招聘意想,应积极主动与院校联系。

第五篇:高技能人才情况汇报

我市近年来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日趋强劲,高技能人才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得到确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不断建立和发展,高技能人才数量快速增长,高技能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初步形成,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逐步改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三)全方位覆盖的技能人才职业技能鉴定得以推广 完善政府指导、社会化管理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网络建设,全市已建成职业技能鉴定站(所)41家,主要分布在大型企业、行业协会、职业院校等,其中安徽新华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合肥市万众技工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站等已成为质量过硬、信誉良好、认可度高、具有行业权威的品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积极拓展职业技能鉴定规模,扩大职业院校毕业生鉴定覆盖面,推动企业职工参加鉴定,将新兴职业(工种)纳入鉴定范围,2005年至2010年底全市累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51.5万人次,核发职业资格证书46.5万人,2008年至2010年底全市累计开展专项能力鉴定1.7万人次,核发专项能力证书1.5万人,为各层次技能人才提供技能鉴定服务。

(四)科学合理的高技能人才评聘和使用机制得以初步建立

近年来,我们在江汽集团、省建工集团、供水集团、燃气集团等多家骨干企业进行试点,逐步推动我市企业建立起以职业技能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创立起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企业聘用的高技能人才社会化评聘新机制,建立起就业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技能人才与技术职称相对应的使用新制度。

建立全市职业技能竞赛制度,从2004年开始,每年举办全市性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综合性大赛,由日立、海尔、格力、江汽等大型企业承办,面向全市各行各业的在职职工和社会人员开展,有1千多家用人单位近20万人参赛,对竞赛获奖选手授予“合肥市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颁发奖金和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并积极推荐参加国家和省组织的竞赛活动,充分调动职工刻苦学习、钻研业务的积极性。

三、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能的人才,是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也是提升我市经济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重要讲话精神,从我市经济建设对技能人才资源的需求出发,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十二五期间采取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蓝领人才16条”举措,加强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推动技能人才工作观念创新、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宏观环境,倾力打造技能人才大市和强市,努力实现技能人才总量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技能人才结构与我市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

(一)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和院校基础作用,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1、进一步加强企业在职职工培训。指导督促企业积极开展职工培训,将职工培训列入本单位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健全职工培训规章制度,努力提升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的费用从职工教育经费

上一篇:如何文本解读范文下一篇:如果你是老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