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推进产学研开创育人新局面

2022-12-18

“十一五”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起步阶段, 也是创建人力资源强国的开局时期。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个战略新目标, 就是通过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在新的历史时期, 新的历史阶段, 科教兴国战略的两个新的奋斗目标, 必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纵观世界,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知识和技术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而一个国家要想拥有世界先进知识和尖端技术, 从而成为创新型国家, 就必须拥有创新型人才;要想拥有创新型人才, 就必须通过产学研结合, 逐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 人力资源强国更需要创新型人才。一句话, 科教兴国战略呼唤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培育需要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在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 要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在区域创新体系中, 要发挥高等院校的重要作用。温家宝总理讲, 要鼓励企业与科研部门、高校联合共建工程实验室、共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平台。

国务院于2006年2月26日发布的《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若干配套政策》指出: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同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型合作关系, 共同培养创新人才, 联合开展创新活动。高等学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抓紧培养紧缺人才。

由此可见,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的产学研工作, 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坚持产学研并举, 更是加快创新和加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正是基于此因, 我们有必要对产学研结合的深刻内涵、主要特点、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实施途径和运行机制进行深入而系统的探讨, 以便有效推进产学研结合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

1产学研结合的深刻内涵

产学研结合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就业竞争力、创业本领、实际工作能力及职业转移能力为重点, 利用学校、企业 (泛指用人单位) 及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生产、实际工作、科研开发有机结合, 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

产学研结合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 校内产学研结合是指校办企业生产、课堂教学、科研开发相结合, 校外产学研结合是指生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结合。

2产学研结合的主要特点

一是产学研结合是以教育为出发点与生产劳动的结合, 是以教育活动过程和教育活动规律为主;

二是产学研结合, 不仅包括教育与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层面的结合, 又包括培养人才的教学活动过程与实践活动过程层面的结合, 后者的结合是其核心部分;

三是产学研结合的内容具有多样性、双向性的特点, 形式也有多样性的特点;

四是产学研结合是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发展的要求, 也是现代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

3产学研结合的指导思想

使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使教学、科研、生产相互促进, 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4产学研结合的基本原则

产学结合,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校研联合, 双向参与。

5产学研结合的总体目标

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6产学研结合的实施途径

(1)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顶岗实践, 邀请企事业单位的人才承担学院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指导工作, 实现双赢。

(2) 积极开展科研工作, 包括自主科研、学校与企业的联合科研、学校与科研单位的联合科研, 从而丰富或更新教学内容, 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

(3) 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物质资源与智力资源的作用, 大量吸收社会资源, 充分发挥兼职教师作用。

(4) 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推进毕业生顶岗实习试点。

(5) 积极实施“双证书”制度, 即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推动学历证书制度的改革。

(6) 通过产学结合拓展学院的职能, 形成全日制学历教育、非全日制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等多种职能并举的合理结构, 建立更加灵活的、能够适应社会现实需要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7) 通讨产学结合, 开发行业服务、企业服务市场。通过为行业、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促进学校与行业、企业的相互协调发展。

7产学研结合的运行机制

产学研结合涉及高职院校, 企业、科研单位、社会各界与政府各方面, 为了正确处理产学研结合各方关系并促其健康发展, 当前推进产学研结合急需建立起有效的动力机制、调控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

(1) 动力机制:即建立引导、推动产学研结合开展的机制。产学研结合大多是在校企双方自愿基础上开展的合作, 既是自愿合作, 就应该有足够的推动力。建立动力机制, 依靠政府是关键。政府可通过法规文件等明确规定引导、支持产学研结合的优惠政策, 鼓励高职院校、企业、科研单位开展产学研结合。当前, 应根据我们的现实国情, 积极借鉴和总结国内外高校产学研结合的成功经验, 制定符合我们实际情况的、具有一定特色的, 有利于推动产学研结合发展的有效激励机制。一方面, 通过设立“产学研结合基金”等方式, 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制定和实施“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制度, 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调动学生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主动性。

(2) 调控机制:即建立协调和控制产学研结合开展的机制。建立调控机制, 高职院校是主体。政府通过文件、法规及建立稳定的行业组织, 指导、协调产学研结合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 但更主要的是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一种根据市场、企业的变化, 可随时调整的应变机制, 能够主动适应变化, 调整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办学规模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其途径是建立起社会需求调查

(下转1 8页) (上接1 6页)

—决策—调整—适应的机制。首先, 成立由高校, 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行业企业, 教育主管部门、人事部门以及地方政府代表组成的“产学研结合指导 (顾问) 委员会”, 其基本职能是宏观调控产学研结合的发展, 统一协调解决产学研结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为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提供咨询、指导与服务等。其次, 应成立专业建设指导 (顾问) 委员会, 委员会应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学校的专业教师、教育专家等组成。其基本职能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与变化, 提出专业设置与调整;根据岗位 (群) 职能变化, 提出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及岗位的知识结构、能力标准、技能训练要求;根据以能力为中心的思想, 制订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技能训练大纲、教材编写计划、知识与技能的考核标准与方法, 指导毕业设计, 为本专业提供就业指导及职业继续教育发展方案等。

(3) 保障机制:即建立监控、保证产学研工作有效开展的机制。建立保障机制, 政府、高职院校、企业三方各有责任。产学研结合在宏观上应是严格规范的, 国家需有强有力的法律制约;在微观运作中也应是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 校企双方应该责权利明晰。政府应在有关文件法规中明确校企双方在产学研结合中各自的地位、作用、权利、义务和相互关系等;校企双方应通过签订协议等形式明确各自的责任, 如学校如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如何保证企业用人的优选权, 如何保证为企业提供培训、科技支持等, 企业如何保证在条件、人员上的支持, 如何保证学生实训任务的安排等。

(4) 评价机制:即检验与评估产学研结合开展情况的机制。像其他各项工作一样, 产学研结合持续、健康发展也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政府、产学研结合各方以及社会都想要也应该了解这项工作的全面情况, 需要对其进行综合检验与评估。而产学研结合的内涵与外延极其复杂, 有“软”的指标, 包括培养人才的质量, 管理的科学化程度等;也有“硬”的指标, 如培养人才的数量、效益, 合作企业的成本、产值、利润等, 只有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 才能够检验产学研结合形式的正确与否、效率快慢、效果好坏、效益高低及成熟度等。建立评价机制, 包括政府与高职院校两个方面。政府应建立对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评估体系, 促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规范开展, 同时在政府对高职院校的评价工作中加大对开展产学研结合方面的评价权重;高职院校也应制订各专业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情况的具体评价指标, 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 以不断检验、改进产学研结合工作。

摘要:该文深入分析了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育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走向强国之路的重要意义, 明确阐述了产学研结合的深刻内涵、主要特点、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重点探讨了产学研结合的实施途径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创新型人才,创新型国家,强国战略

上一篇:常见老年口腔疾病及其防治下一篇:《山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