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人类和谐共存的意义与使命——现代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的思路与探讨

2022-09-11

1 流域水资源保护基础理论依据

1.1 流域水文和水资源系统

水文循环系统是指地球上的水分因热力和重力的作用在大气和海陆之间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又称水循环。水会通过一些物理作用, 例如:蒸发、降水、渗透、表面的流动和地底流动等, 由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如水由河川流动至海洋。在海洋上蒸发的水汽随大气运动进入大陆上空, 在一定的温度下, 凝结后降为雨雪, 产生径流, 汇入河川, 再流入海洋, 形成了一个水文循环, 称为大循环。在大循环系统中还有一些小循环, 海洋蒸发的水汽可不进入大陆而直接降落在海洋, 大陆水分蒸发后可到海洋上降落, 也可在大陆上降落, 这些都是小循环。地球上南北两极的冰山与大陆冰川的消长, 也参加了水文循环。

1.2 水资源质量

水资源质量是通过水资源评价对水质水量评价的结果。一般包括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和水资源利用评价及综合评价。水资源评价工作要求在客观、科学、系统和实用的基础上, 遵循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水量水质统一评价、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统一评价等原则。水资源评价要选择相应的水质参数 (指标) 、水质标准和计算方法, 针对水的利用价值及水处理要求开展的分析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一般是针对天然水 (地表水、地下水) 进行的, 是水资源数量评价前开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做好这项工作, 对以后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等评价工作, 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保障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安全用水, 必须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 了解水中物质来源、迁移过程、危害程度及其分布规律, 找出影响水质的原因, 预测水体水质的发展趋势, 采取必要的水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措施。水资源质量评价的基本指标有:水温、酸碱度、电导率、色度、浑浊度、悬浮固体、可溶性固体、硬度、碱度、总矿化度、总盐量、氨氮、硝酸盐、硫酸盐、氯化物、侵蚀性二氧化碳、溶解氧、化学耗氧量、大肠杆菌数量等。目前一般都遵循这些基本指标进行水资源监测和评价, 对特殊的水质量还要有更高的评价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类进步, 水资源评价指标还会不断的补充和完善。

2 世界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最新动态

2.1 荷兰防洪战略的演进与新战略的形成

荷兰是一个水域国家, 1993年和1995年莱茵河和默兹河的大洪水使25万人从莱茵河沿岸的低地撤离。虽然没有溃堤, 但事件的影响是严重的。因此荷兰修改老办法。对河流的堤防必须在1∶1250a频率水平保证洪水安全, 已有600km的堤防工程正在进行改良, 以便于2000年达到这一目标。堤防加固工程对风景和生态给予了特殊的考虑。在1997年荷兰第4个国家水管理政策中, 政府要建立一个可“给河流以空间”持续水管理战略。这个政策对进一步开发河床和洪泛平原 (除了农业和旅游外) 提出了严格的规定。其中包含着为自然界变化提供空间和试图“与自然界共同建设地球”, 使河流管理能够得到效益。

2.2 奥地利人与自然协调和自然与技术的平衡

维也纳河开发、治理的战略转变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 取得了一定效果。在维也纳市的历史上维也纳河的泛滥频繁危险巨大。2O世纪初人们修建了Auhof防洪水库和城市内部的人造深水河床。虽按抗御千年一遇洪水设计, 但后来计算表明上述设施对特大洪水仍不能防御。为了求得一个现代化的解决方案, 市政、文物保护、陆地风景生态、湖沼学、水利工程和下水道建设等方面的专家共同提出了一个多学科的解决方案。第一建设阶段———削减洪峰。这一阶段实施新的容纳洪水方案。它保证最大地利用所有可能的蓄水容积, 同时在蓄水库区建立有效的湿地。

第二阶段———建立一个天然河道。这一阶段研究了跨市区的整个河道断面, 并修复有缺陷的地方, 还在河床上增建了维也纳山谷区的截流管。因此在市区建立了一个多功能的河道。建设的目标是:改进拦洪滞洪条件;提高维也纳河泄洪条件;对改建的河床增加维也纳山谷截流臂的溢洪道;建立天然河道, 使其具有大面积的天然水面;建立当地特有动物和植物的生境;提高维也纳河自净的功能。荷兰和奥地利两个国家在水资源的治理上, 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为世界防洪战略的演进和新时代战略形成做出了很大贡献, 为后人借鉴。

3 水资源保护法规与管理措施

3.1 水资源保护法规与管理措施

水资源保护, 是指为防止因水资源不恰当利用造成的水源污染和破坏, 而采取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措施的总和。从水资源管理理论方面, 到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 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在1992年爱尔兰召开的“国际水和环境大会———21世纪的发展与展望”上提出了水资源系统及可持续研究的问题。1996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国际水资源及环境研究大会:面向21世纪新的挑战”, 讨论了流域尺度的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的应用实例问题。1998年在武汉召开了“1998年国际水资源量与质的可持续研讨会”, 探讨了流域水量与水质的统一管理问题。2000年国际水文科学协会在美国召开了“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 主要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内容和目标。这些会议及研究课题对水资源保护管理提出具体保护法规和管理措施, 为人类治水管水目标执行指出了明确方向。

3.2 水污染防治原则及其保护管理规划

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 严格控制工业污染, 城镇生活污染,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 预防、控制、和减少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水资源管理, 是指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组织、协调、监督和调度等方面的实施, 包括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 组织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协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 处理各地区、各部门间的用水矛盾;监督并限制各种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危害水源的行为;制定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方案, 处理好防洪和兴利的调度原则, 制定并执行对供水系统及水源工程的优化调度方案;对未来水量变化及水质情况进行监测与相应措施的管理等。

综上所述, 水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 由于地球上存在水, 才孕育了地球上的生命;没有水, 人类就无法生存, 所以, 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摘要:水是人类赖以生存, 社会、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之一, 而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洪水灾害问题, 都影响到了水资源长久有效的利用, 影响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有效地解决各种水资源危机的重要方法是合理分配、优化调度、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

关键词:水资源,理论依据,新动态,保护管理,措施,规划

参考文献

[1] 马永胜, 刘东, 王立坤, 时秋月.水资源保护理论与实践[J].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

[2] 方子云.现代水资源保护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基于社会需求的合住互补养老模式创新设计下一篇: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