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地质环境公报

2022-08-14

第一篇:湖南省地质环境公报

湖南省地质环境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关于印发《湖南省地质环境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市州、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厅直属有关单位:

为加强地质环境项目资金管理,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切实做好地质环境工作,省厅制定了《湖南省地质环境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湖南省地质环境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二О一О年三月三十日

湖南省地质环境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省地质环境项目资金管理,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地质环境项目资金是指中央和省财政下达的专项用于地质环境保护的资金,主要包括:

(一)中央财政下达给我省的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项目资金、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资金;

(二)从省本级探矿权采矿权价款中安排的用于地质环境保护的项目资金;

(三)从省本级一般预算中安排的用于地质灾害防治的资金;

(四)省财政安排的用于地质环境保护的其它资金。

第三条 项目资金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项目管理原则。地质环境项目资金一律实行项目管理,按项目管理的要求进行立项论证、预算编审、资金管理和财务决(结)算。

(二)专款专用原则。所有项目必须分项目进行会计核算,不得与其它项目资金混账核算,所有资金必须坚持专款专用,不得挤占和挪用。

(三)规范分配原则。依地质环境状况、各市州、县市区财政投入的额度、地质环境保护工作考评的结果等因素进行资金的总额控制,并落实到具体项目。

第二章 项目资金支出范围与结构

第四条 地质环境项目资金主要用于以下方面的支出:

(一)大中型地质灾害治理支出,包括地质灾害选址踏勘、工程地质勘查、治理工程施工、搬迁避让、监测预警等支出;

(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支出,包括矿山地质灾害勘查、恢复治理工程施工、搬迁避让、监测预警等支出;

(三)地质遗迹保护支出,包括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调查、保护工程施工、地质公园标识系统、科普考察专线、地质博物馆建设等支出;

(四)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支出,包括野外地质调查、调查成果编制、数据库建设、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方案编制等支出;

(五)地下水及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与监测支出,包括野外地质调查、野外勘查、工程施工、成果编制、数据库建设等支出;

(六)地质环境动态巡查与日常监测支出,包括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等的野外常规调查、监测预警、信息体系建设等支出;

(七)地质灾害应急补助支出,包括应急调查、应急处置、应急治理工程施工等支出;

(八)地质环境项目组织实施支出,包括项目选址、立项论证审查、设计预算审查、项目日常监管、竣工验收与决算、成果资料管理、项目公告公示等支出;

(九)用于地质环境保护的其它支出。

第五条 第四条第

(一)至

(三)款项目资金的开支范围包括前期工作费、工程施工费、拆(搬)迁补助费和设备购置费、竣工验收费、业主管理费和不可预见费。

(一)前期工作费,是指项目工程施工前发生的各项支出,按项目工程施工费据实列支,其中项目工程施工费在500万元以下的按不超过8%据实列支,项目工程施工费在500万元以上的按不超过7%分段累退据实列支,包括选址踏勘、立项审查报批、项目可行性研究、设计预算编制和初审等费用支出。

(二)工程施工费,是指项目工程施工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直接工程费、间接费、利润及税金。工程施工费计价办法参照现行省颁建设工程的计价办法和相关行业的定额标准执行。

(三)拆(搬)迁补助费和设备购置费,是指按项目设计必须进行的拆(搬)迁建筑物、附着物的补助支出和项目配套必须购置的设备所发生的购置支出。

(四)竣工验收费,是指项目完工后,因竣工验收、结算、成果管理等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资料印刷费、工程验收费、决算编制费、决算审计费等,按不超过项目工程施工费的2%据实列支。

(五)业主管理费,是指项目承担单位为项目的组织、管理所发生的各项管理性支出,可按不超过工程施工费的2.5%据实列支。

(六)不可预见费,是指项目施工中因自然灾害、设计变更、工资及物价水平发生较大变化而增加的费用,按前期工作费、工程施工费、设备购置与拆(搬)迁补助费、业主管理费总额的1.5%核定。

前期工作费、业主管理费、竣工验收费可以相互调剂使用,但不得高于控制总额。不可预见费的使用在财务决算报告中必须单独加以说明。

第六条 第四条第

(四)至

(六)款项目资金的开支范围和标准,按照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调查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4]192号)的规定执行,主要包括:人员费、专用燃料和材料费、水电费、交通费、差旅费、会议费、印刷费、用地补偿和青苗补偿费、劳务费、咨询费、委托业务费、租赁费、管理费和其他相关费用。

第七条 第四条第

(七)款地质灾害应急处理补助支出的开支范围,只局限于对被补助项目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机械施工的补助,不得用于其它支出。

第三章 项目预算申报、审核与下达

第八条 每年初,省国土资源厅将会同省财政厅根据《湖南省矿产资源规划》、《湖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湖南省地质勘查规划》以及部门预算,提出项目申报要求,发布项目申报指南。

第九条 第四条第

(一)至

(三)款的项目中向中央申报的项目,由省国土资源厅会省财政厅直接组织有相应资格(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两厅审核后报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审批;由省自行审批的项目,由市州、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根据项目申报指南的要求,组织有相应资格(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对报告进行初审后,报省国土资源厅和省财政厅审批。

第十条 第四条第

(四)至

(六)款的项目由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相关单位申报,并联合相关部门对项目进行审批。

第十一条 第四条第

(七)款项目,由市州、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直接向省国土资源厅申报,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人员现场踏勘,并综合审定后,向省财政厅申报应急补助资金。一般每集中向省财政厅申报一次,特别紧急的应急处理,随时向省财政厅申报应急补助资金。

第十二条 第四条第

(八)款的支出,由省国土资源厅直接组织编制,列入省国土资源厅部门预算,在省级两权价款中据实安排支出。

第十三条 通过立项审查的第四条第

(一)至

(六)款项目,进入省级地质环境项目库。项目库定期维护,实行滚动管理。

第十四条 由中央下达的地质环境项目资金,由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财政厅根据下达的资金额度,结合可研报告中项目建设任务的轻重缓急,组织有相应资格(资质)的单位编制设计和预算,由两厅组织专家审核后,再向市州、县市区和有关单位下达建设任务和资金明细预算。

第十五条 属于省本级安排的地质环境项目,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国土资源厅根据当年资金预算,从项目库中和各地申请补助的项目中优选项目,联合向市州、县市区和有关单位下达建设任务和资金明细预算。

第十六条 项目建设任务和预算一经下达,不得随意调整,确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按原渠道报批。

第四章 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承担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与预算编制、工程施工、工程监理、竣工决算的单位必须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相应资格(资质)。

第十八条 实行专家库管理制度。省、市州、县市区国土资源和财政部门必须建立由技术和经济专家组成的专家库,并适时进行充实、调整。每次评审时,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组成评审组进行评审。

第十九条 实行竣工结算审计制度。项目终了,省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省财政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办理竣工验收和结算。

第二十条 项目承担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完善项目内部资金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按项目单独建帐,单独进行会计核算。项目承担单位要自觉接受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及时报送有关报表资料。对弄虚作假、截留、挤占和挪用项目资金的行为,将采取通报批评、中止项目、取消申报新项目资格等措施,情节严重的,将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有效期为两年。

第二篇: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管

理暂行办法

湖南省人民政府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湘政发〔2004〕21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管理暂行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湖南省人民政府

二○○四年八月四日

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 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有效防治矿山开发引发的地质灾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湖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以下简称备用金),是指采矿权人缴存的以备本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防治的资金。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矿产资源开采活动的采矿权人,必须向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作出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书面承诺,并向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缴存备用金。 备用金属采矿权人所有,采矿权人依承诺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义务,经验收合格后,备用金及其利息收入返还采矿权人。

第三条 备用金只能用于因矿产开发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和被破坏的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 第四条 备用金依照采矿权的审批权限分级收存。 中央和省审批发证的由省主管部门负责收存;市州审批发证的由市州主管部门负责收存;县(市)审批发证的由县(市)主管部门负责收存。

上级主管部门可以委托下级主管部门收存,委托的范围、时限、方式由上级主管部门决定。

第五条 备用金的收存额按以下公式计算:

备用金收存额=收存标准(累进制)×采矿许可证登记面积×采深系数×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年限)。

其中,备用金收存标准及采深系数见附件。

第六条 新申请办理采矿许可证的采矿权申请人,应当按发证机关发出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缴存通知书》,将备用金缴入同级财政部门开设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专户”。

已获得采矿权而未缴纳备用金的采矿权人,缴存备用金的时限为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减去本办法执行之日起已开采的年限。该类采矿权人在办理矿山年检手续时按主管部门的通知要求缴存备用金。

主管部门收存备用金后,应当向采矿权人开具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往来结算收据。

第七条 备用金分一次性缴存和分期缴存。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在3年以内(含3年)的,应当一次性全额缴存备用金;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在3年以上且应缴数额较大,一次性缴存确有困难的,在采矿权人出具缴款计划和承诺书后,经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分期缴存,但首次缴存额度不得低于应缴总额的50%。对列入国家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规划的矿山,可以适当减缴采矿企业缴存额度。具体办法由省国土资源厅和省财政厅另行制定。 第八条 备用金按采矿许可证有效期进行结算。

采矿许可证期满、矿山停办、关闭的,采矿权人应主动恢复矿山地质环境,并向收存备用金的主管部门申请恢复与治理工程验收。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工程经验收合格的,备用金及利息全额返还采矿权人;验收不合格的,由验收机关责令采矿权人限期恢复治理。逾期不治理的,备用金及利息上缴同级财政,由主管部门组织治理,所需资金由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从备用金及利息中抵扣,所缴备用金及利息不足抵扣的,不足部分由主管部门依法向采矿权人追缴。

采矿许可证有效期3年以上的需分期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的矿山,分期恢复与治理工程验收合格后,采矿权人可申请部分返回备用金及利息。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验收按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工程验收办法和标准进行。具体验收办法和标准由省国土资源厅和省财政厅另行制定。 第九条 申请延续登记的采矿权人,应按新申请的采矿许可证年限和采矿权登记面积,重新核定应缴存的备用金数额,并按本办法规定重新办理缴存手续,原已收存的备用金按本办法规定办理结算。 申请变更登记的采矿权人,涉及变更矿区范围的,应按变更后的矿区面积和开采深度,核定应缴存的备用金数额,并按本办法规定办理备用金缴存手续。 第十条 采矿权人转让采矿权的,其备用金及利息一并转让,并从批准转让之日起由采矿权受让人承担相应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义务。

第十一条 备用金收存专户纳入同级财政管理,专户存储,专帐核算,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挪作他用。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日常监测、汛期突发性矿山地质灾害调查、矿山地质灾害治理规划设计审查、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培训等相关业务工作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统一在预算内安排。

第十二条 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相应的备用金收存台帐、备用金往来帐和备用金管理制度,接受财政和审计部门对备用金收存、处置、返还和管理情况的检查和审计监督,并向财政部门报送有关的报表和资料。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二○○四年九月一日起施行。 附件:

第三篇:云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标准

云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标准(试行) 第一章 总则

一、编制目的

为了指导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考核、验收采矿权人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达标程度,按照《云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 (云政发[2006]102号)的要求,制订《云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标准(试行)》。

二、编制依据与术语定义

(一)编制依据

1、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86年3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8月);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国务院令第394号)。

2、部委及地方性法规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环发[2005]109号);

《云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2001年7月28日);

《云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云南省人民政府令第71号);

《云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云政发[2006]102号。

3、技术规范与标准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DZ0238- 2004);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 2002);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及设计标准》(DZ/ T0239-200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 T0220-2006);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Z/T0219-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 2006);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 (DZ/ T0222-2006);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DZ/ T0221-2006);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 (UDC- TD);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 T1012-2000);

上列技术规范与标准执行其修订的最新版本。

(二)术语定义

本标准采用的术语定义如下:

1、矿山地质环境

矿山地质环境是指因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所涉及的地层、构造、岩石、土壤、地质遗迹、地下水、地形地貌等要素的总体,是蕴藏矿产资源的载体,具有环境和资源的双重属性。

2、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是指矿业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引起的环境破坏、污染,以及与之相关的地质灾害等问题。

3、矿山地质灾害

矿山地质灾害是指开发矿产资源造成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现象,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

4、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通过技术措施,对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进行整治,使其恢复到安全、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三、标准制订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应以消除危及社会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环境地质问题或灾害隐患作为首要任务。

(二)与区域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应尽可能保持当地自然的基本特征,并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协调。

(三)符合当地相关规划的原则。

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应与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相适应,与当地的城市建设、生态建设、土地利用等规划相结合,因地制宜。

(四)遵循工程建设项目基本建设程序的原则。

治理工程应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应严格按照工程建设基本程序,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进行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和验收。

(五)兼顾相关现行技术标准的原则。

治理工程除应符合本标准要求外,还应符合国家及本省现行的相关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的规定。

四、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云南省行政区内采矿权人在采矿过程中以及矿山停办、关闭或闭坑阶段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采矿权人灭失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及其他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可参照执行本标准。

本标准不包括矿山突水、突泥、冒顶片帮、瓦斯灾害,煤尘爆炸、煤层自燃以及热害、岩爆等矿井地质灾害的防治。

矿山废水、噪声、粉尘等环境污染的防治,应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相关规范、规定,在本标准中只对废水处置提出一般性要求。

五、标准提出与解释

本标准由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本标准由云南省国土资源厅解释。

第二章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类型与达标程度基本要求

一、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类型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对象和目标,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类型分为六类:矿山地质灾害治理类、土地整治类、生态恢复类、矿山公园类、水资源恢复治理类、综合整治类。

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范围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范围,包括矿山开采区和受矿业活动影响的区域。

三、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达标程度基本要求

(一)矿业活动导致的失稳地面斜坡或露采边坡,经工程措施治理后达到稳定状态,相关的滑坡、崩塌、危岩体、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已排除或得到治理,已消除危及人民生命财产与重要基础设施的不安全因素或隐患。

(二)矿山露天与地下采矿形成的露天采空区,地面沉降区、塌陷区、地表移动变形区,已因地制宜进行了工程治理,如回填复垦、种草植树、蓄水养殖等,受损土地得到再生利用,生态与景观环境已经修复,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停产、转产矿山地下留设的安全矿柱保存完好,闭坑矿山对采空区已进行必要的封闭或充填,矿区无重大塌陷隐患。废水井已及时回填。

(三)矿山固体废物堆场(排土场、废石场、废矿渣场、尾矿库等)已因地制宜进行综合整治。

--矿山固体废物堆场已进行整理,边坡经整治已达到稳定状态,对影响人居安全、耕地与重要设施的地段已修建拦挡工程和截排水沟,能有效防治堆场边坡垮塌或产生泥石流危害。

--矿山采矿、选冶产生的含有毒有害或放射性成份的固体废物,已设置防水、防渗漏措施,覆土石深埋,在地表或边坡无出露。

(四)尾矿库已严格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6年第6号令《尾矿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的要求,进行了灾害防治,消除了病库、危库、险库灾害隐患,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得到了保障。

(五)矿山采矿与选冶产生的有毒有害的矿坑水、选矿尾水(含尾矿库溢流水)闭路循环利用,未循环利用的部份已收集并经治理达标后排放。

(六)对矿业活动过程中因挖损、污染、破坏的土地和矿山固体废物堆场及其压占的土地,已因地制宜地进行了土地复垦,达到了新的利用状态,并符合相应土地用途的技术标准。对不适于新土地用途的堆场已平整覆土,恢复植被,生态环境与景观环境已经修复,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七)矿山采矿引起地表水漏失和地下水资源枯竭影响的地区,已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治理,解决了当地生活、生产用水的需要。

(八)矿山地质灾害危害与地质环境影响严重,难于恢复治理的,受灾群众已实施搬迁避让,妥善安置。

第三章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标准

一、矿山地质灾害治理类标准

矿山建设与矿业活动过程中引起的矿山地质灾害类的治理标准分为:矿山滑坡、崩塌地质灾害治理标准;矿山地面变形破坏(包括地面沉降、塌陷、地裂缝等)与地面岩溶塌陷治理标准;矿山泥石流治理标准。

(一)矿山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治理标准

因矿业活动导致地面斜坡失稳或露采边坡失稳而发生的对人民生命财产与建筑物、重要基础设施、主要农耕区、环境景观等造成危害或具潜在危险性较重与严重的滑坡、崩塌必须进行治理,对影响较轻的滑坡、崩塌只作一般性治理。治理标准分为已发生滑坡、崩塌灾害区的治理标准和滑坡、崩塌灾害隐患点(区)的治理标准。

1、已发生滑坡、崩塌灾害区的治理

(1)滑坡、崩塌未稳定地段,已实施工程措施治理,完全消除了安全隐患,其工程类别选用(见隐患点防治)、施工程序、工程质量符合相关技术标准。

(2)滑坡周界外与崩塌后部以及处于稳定状态的滑坡体、崩塌体上已因地制宜地修建了截、排水沟疏导地表水流,不存在地表水下渗引起的不安全隐患。

(3)因滑坡、崩塌受损土地已进行恢复治理,如回土复垦或植树造林,其受影响的生态环境已恢复,景观视觉污染已消除。

(4)滑坡、崩塌治理工程和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5)滑坡、崩塌,对人居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应由矿山安排资金予以迁避,安置工作到位,群众情绪安定。

2、滑坡、崩塌灾害隐患点(区)的治理

(1)已采用与滑坡、崩塌隐患体类型、规模、稳定状态与工程地质条件等相适应的防治方法,彻底消除了不稳定因素。防治工程的选用,如排水工程,支拦(挡)工程、锚固、抗滑桩与注浆工程、护坡工程、减压与压脚工程等,其工程质量满足相关技术标准。

(2)滑坡、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的重点治理工程具备有相应的工程勘察、工程设计、施工及施工监理、工程验收等方面的技术文件。

(3)经工程治理后的地面与斜坡或露采边坡处于稳定状态,在工程设计有效期内,不发生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

(4)所完成的防治工程与周边环境协一致,不存在新的环境地质问题。

(5)经论证,不需治理的滑坡、崩塌灾害隐患点(区),已采取相应安全措施,如设置警示牌、围栏等。

(6)经论证灾度、灾变等级高,难以治理的崩塌、滑坡灾害隐患点(区)对可能危及的人民生命财产已采取搬迁避让措施妥善处置,对隐患体设置监测预警措施,能确保不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矿山地面变形破坏与地面岩溶塌陷治理标准

矿业活动引发的矿山地面变形破坏(包括地面沉降、塌陷、地裂缝等)与地面岩溶塌陷,对人居环境、地面设施或景观环境造成影响的,应采取有效方法治理,经治理后达到再生利用状态,并确保地面建筑物与人居环境的安全。治理标准分为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治理标准和矿山地面岩溶塌陷治理标准。

1、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

(1)矿山为保护地面人居安全与基础设施留设的安全矿柱或禁采区,其范围合理可靠,能有效防止或减小地面沉陷变形破坏。矿山闭坑或停产、转产,其矿井留设的安全矿柱保存完好,或者对采空区进行了必要的充填,矿区内无塌陷或塌陷隐患。

(2)矿山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塌陷、地裂缝,已经回填、夯实或在地裂缝发育地段采取灌注水泥砂浆(或尾矿砂浆)措施,地面沉陷变形已得到有效治理。

(3)采矿引起的地面塌陷坑、槽、地裂缝经回填复垦,已达到土地新用途的标准,经治理后沉陷区生态环境恢复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

(4)采矿沉陷影响区内的房屋、基础设施受损的,已根据受损程度进行修缮,使其能继续使用,若受损严重不能修缮的,已采取迁避措施安置。

(5)对采矿沉陷规模大,难以治理的地段,已确定禁入范围,设立有警示牌与围栏等设施。

2、矿山地面岩溶塌陷

(1)矿井矿坑与溶洞直通的放水孔或溶隙、岩溶管道已充填密闭或浆注封堵,溶洞水泄放已得到控制。

(2)岩溶发育的矿山,已采取措施疏导地表水流、分洪、加固河床或河流改道,地表水渗漏已得到防治。

(3)采矿引起的岩溶塌陷导致耕地受损的,已采取措施回填复耕或重建植被体系。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4)采矿引起的岩溶塌陷对人居环境与基础设施影响严重难于治理的,已采取迁避措施安置。

(5)对采矿引起的岩溶塌陷规模大难以治理的地段,已确定禁入范围,设立有警示牌与围栏等设施。

(三)矿山泥石流治理标准

矿山开采弃渣不当、排土(石)场、矿渣堆场或尾矿库坝失稳引发泥石流对人居环境、农田以及生态景观造成危害地区,必须进行恢复治理;对存在泥石流灾害隐患的尾矿库、排土(石)场,必须采取工程措施,消除泥石流灾害隐患。

1、对矿山排土(石)堆、废石废渣堆场的不稳定边坡已进行加固、衬砌护坡工程治理,对堆积台面已逐层回填碾压密实;对含有毒有害放射性成份的废土、废石、废渣已深度覆盖,在边坡处无出露,并设有防渗措施。

2、矿山排土(石)场、废石、废渣堆场下缘有居民点或农田、重要基础设施以及对地表景观有影响的,修建有拦挡工程,其工程质量牢固,能有效防止堆场垮塌形成泥石流灾害。

3、排土(石)场、废渣场上方及旁侧应依山就势修建截水沟、排水沟,有效疏导地表水流,防止地表水对堆场的冲刷。

4、对影响排土(石)场、废渣场稳定性的河溪,已在其上游修建拦档坝、截洪沟等工程,能有效防治河溪下泻洪水直接对堆场的冲刷,消除了产生泥石流灾害的隐患。

5、当地农田、地表景观因矿山泥石流、废石废渣流受到污损或破坏的,已进行恢复治理,对因泥石流、废石、废渣流灾害受损的当地人居环境或重要设施,已予以修复或迁避。

6、因矿山废石、尾砂堵塞、淤积的河道,已进行疏浚,河溪水流畅通,生态环境已修复。

7、存在隐患的尾矿库坝,已采取相关的工程措施治理,治理后库区边坡与坝体已达到稳定状态,不存在安全隐患。

8、尾矿库区防洪设施完善。

①新建、在建与闭坑矿山的尾矿库区,特别是山谷型、河谷型尾矿库,设置有符合质量标准的防洪系统。

②尾矿库常用的防洪排水构筑物包括排水井、排水斜槽、排水管、排水隧道、溢洪道和截洪沟以及地表的溢洪道和截洪沟等完好,能达到防洪安全要求。

③库内截洪沟、坝面排水沟及下游排洪河 (渠)道已进行疏浚,排泄畅通。

④山谷型与河谷型尾矿库受河溪下泻洪水直接影响较大的,在上游已修建有拦挡坝、截水沟或洪水分流等水工建筑。尾矿库坝与防洪系统建设,执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2006年第6号令《尾矿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的相关要求。

二、土地整治类治理标准

因矿业活动占用、污染、破坏和矿业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导致的受损土地或占用地,根据其不同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按照新的土地复垦利用方向进行回填、平整、覆土及综合整治,达到新的土地利用状态。矿山土地复垦利用方向有:用作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与水域多用途开发等。

存在重金属污染、放射性污染的采矿场、废石场和尾矿库等场地,不能作为耕地、园地、牧草地、水产养殖水域开发,避免有毒、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建康。

(一)耕地恢复治理标准

1、土层厚度:耕作层厚度不得少于 30cm。

2、土地平整度:用作水田,场地平整度一般不超过2~3°。

3、耕作层有机质含量。不得低于当地平均耕作层有机质含量。

4、土壤酸碱度和含盐量。一般耕地pH值6~8之间,种植水稻的pH值可适当放宽,耕作层含盐量不得超过当地轻盐化土壤含盐量标准。

5、排灌保障率,水田应在85%以上,一般旱地在70%以上。

6、土壤质地为砂壤至壤土,不能是极端的砂或粘土。

7、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达到当地中等以上水平。

(二)园地恢复治理标准

1、土层厚度在60cm以上,表层厚度至少在20cm以上。

2、土地坡度小于20°。

3、土地酸碱度,pH值在6~8之间,根据树种生理特点和地区差异可以适当放宽,如茶园pH值可放宽到4.0~5.0。

4、排灌保障率。建有排灌设施,一般园地灌水保障率在75%以上,排水标准要达到一年一遇的涝旱水平。

5、土壤质地为沙壤土,不能是极端的砂或粘土。

(三)林地恢复治理标准

1、一般速生林地,土体厚度应在60cm以上,其它林地土层厚度可以放宽。

2、土壤酸碱度,应适合相应树种的生长。

3、建有防洪设施,洪涝频率一般林地防洪标准在20年一遇,防涝标准在一年一遇。

4、复垦林地造林成活率,应大于造林株数的40%,3年后达到70%以上(植被恢复效果参见表3-1"验收判断标准表")。

表3-1 验收判断标准

┌─────────┬──────────────────────────────┐│

施工三个月后的植物生长状态 │├────┬────┼──────────────────────────────┤│

│ 植被率30-50%(木本类10株/㎡) ││

│ 合 格│ ││

│ 植被率50-70%(木本类5株/㎡) ││

├────┼──────────────────────────────┤│ 木本群│

│草本覆盖70-80%,木本类1株/㎡ ││ 落类型│ 保 留│到处可见发芽,但边坡整体看起来成裸地状,该种情况待过1-2个月 ││

│再观察(如果是在不当时期施工的情况下)。 ││

├────┼──────────────────────────────┤│

│生长基流失,可预见植物不能顺利成长,需再施工 ││

│ 不合格│ ││

│草本覆盖超过90%,压迫木本植物,该情况应剪草后看情况采取措施│├────┼────┼──────────────────────────────┤│

│ 合 格│距离边坡10m进行观察,边坡整体呈现"绿"的景观,植被率70-

││

│80% ││

├────┼──────────────────────────────┤│ 草地型│ 保 留│发芽超过10株/㎡生长迟缓。待1-2个月后观察,或植被率50-

││

│70%的程度 ││

├────┼──────────────────────────────┤│

│ 不合格│ ││

│生长基流失,可预见植物不能顺利成长,需再施工 ││

│植被率小于50% │└────┴────┴──────────────────────────────┘

5、林地恢复治理的其他指标可参照执行《森林土壤测定方法》 (GB78(30-92)- 87)、《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5)等相关行业标准。

(四)牧草地恢复治理标准

1、复垦的牧草地适于种植当地中等品质以上的牧草,且单位平均产草量达到当地草地平均产草量以上。

2、部份浅采场复土厚度为自然沉实土壤厚度在50cm以上,其场地平整度不超过25°。

(1)排土(石)场用于牧草地,内排台阶稳定后,覆土厚度2cm以上,其边坡坡度小于30°。

(2)废石堆中易风化类型复土厚度在 30cm以上,不易风化类型复土厚度在0.50m以上。

(3)尾矿库、贮灰场用作牧草地的一般复土厚度50cm以上。

3、建设有牲畜可饮用设施,水源保证率在100%。

(五)建设用地恢复治理标准

1、矿山露采场、塌陷区(沉陷区)、排土 (石)场等开发整理时,已进行相应的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达到的地质环境基本条件如下:

(1)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或失稳边坡经工程治理,坡比合适,不存在滑坡、崩塌、危岩灾害隐患;场区稳定,不存在岩溶塌陷。

(2)塌陷(沉陷区)建设场地,采空区已经治理,基本达到稳定,3年内地基沉陷量不超过1cm。

(3)排土(石)场建设场地,具备有至少 3年的自然沉实或植被稳定措施,或进行人工处置等办法措施,经测试场地稳定性符合相关技术标准。

2、开发整理建设场地基建标高符合防洪要求,并因地制宜建设有地表、地下排水系统,满足防洪、排涝要求。

3、开发整理建设场地填料应分层夯实,其密实度已达到相应建设用地的要求。场地填料中无淤泥、冻土、膨胀土以及有机质含量大于8%的物料。

4、存在重金属污染、酸碱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的场地,必须设置防渗漏、防污染设施,且不能作为民用建筑用地。

5、矿山露天采场、塌陷区、排土(石)场开发整理为建设用地时,其土地条件应达到 GBJ137-199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和GB50188-1993《村镇规划标准》所规定的限制指标。

(六)水域开发用途标准

1、适于水域开发的露采坑与地面塌陷区已进行防渗漏工程处理,确保蓄水不渗漏。

2、开发水域水质应达到相应用途的水质标准,养殖用水域应达到GB11607-89《渔业水质标准》,农灌水库、山塘水域应达到GB 5084-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3、蓄水场区及周边的有毒有害或放射性污染源已进行清除,不会对蓄水区水质造成污染。

4、蓄水场区应修建有防洪设施,并符合相关技术要求,不产生水害危及周边环境。

5、有充足的水源,能够满足蓄水、养殖的需求。

6、水域开发应符合当地城镇或乡镇规划,并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三、矿山公园类治理标准

1、采空区、排土(石)场等矿山活动遗址的稳定性好,地下采场遗址不存在岩体塌落和巷道大量充水与突水的可能性,安全有保证。

2、有配套完善的供水、供电、通风、运输、排水等设施。

3、改造为景观水域、娱乐用水水域的,其水质应达到GB12941-91《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

4、利用露天采场、排土(石)场建设园林公园,必须以创造优美的绿色自然环境为重点,立地环境适于多种植物生长,种植的树种观赏性特征突出,乔、灌、草合理配植,丛植、群植近期郁闭度应大于0.5;带植近期郁闭度宜大于0.6。

5、开发为矿山公园的应有保存完好的探、采、选、冶、加工等矿业活动的遗迹、遗址和史迹,并具备游览观赏、科学考察价值和教育的功能。

四、生态恢复类治理标准

1、矿山受损、压占土地植被恢复所选择的目标植物和群落类型适合于矿山的生态环境条件并与当地生态景观协调一致。

2、矿山植被复绿方法选择恰当。斜坡或露采边坡复绿方法的适宜条件应符合表3-2要求。

3、矿山植被恢复效果验收判断标准见表 3-1。

4、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的其他指标可参照执行《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GB/ T183372-200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等相关行业标准。

表3-2

地面斜坡与露采边坡复绿方法的适应条件

┌─────────┬───────┬──────────────────────────────┬─────┐│

适用条件

│ 边

│ 施工

││ │

├───────────┬────────┬────┬────┤

││

│ 应用地点

│ │

│ 季节

││方法

类 型

坡 率

│ 坡高

│稳定性 │

│├─────────┼───────┼───────────┼────────┼────┼────┼─────┤│ 铺草皮法

│缓坡

│土质及强风化边坡 │

<1:

1 │<10m

│ 稳定 │春、秋

│├─────────┼───────┼───────────┼────────┼────┼────┼─────┤│

│陡坎、 马

│ │

││ 植生带法

│道、坡面凹

│坡质边坡或人工回填

│ 1:1.5-1.2 │<10m

│ 稳定 │春、秋

││ │陷处

│ │

│├─────────┼───────┼───────────┼────────┼────┼────┼─────┤│

│ │坡质及强风化边坡或人 │

│<10m

│ 稳定 │ 春、秋 ││三维植被网法

│坡面

│ 1:1.5-1.1 │ │

││

│工回填 │

│├─────────┼───────┼───────────┼────────┼────┼────┼─────┤│ 香根草篱法

│缓坡

│土质边坡

│ 1:1.5-1.1 │<10m

│ 稳定 │ 春、秋 │├─────────┼───────┼───────────┼────────┼────┼────┼─────┤│ │陡坎、 马

│ ││ 挖沟植草法

│道、坡面凹

│软质岩边坡

│ 1:2.5-1.1 │<10m

│ 稳定 │春、秋

││

│陷处

│ │

│├─────────┼───────┼───────────┼────────┼────┼────┼─────┤│ 土工格室法

│缓坡

│岩质边坡

<1:1 │<10m

│ 稳定 │春、秋

│├─────────┼───────┼───

────────┼────────┼────┼────┼─────┤│ 浆砌片石骨

│坡面

│土质及强风化边坡

│ 1:1-1:1.5 │<10m

│ 稳定 │春、秋

││

架植草法

│ │

│├─────────┼───────┼───────────┼────────┼────┼────┼─────┤│ 藤蔓植物法

│陡坎

│各类边坡

│ >1:0.3 │

│ 稳定 │春、秋

│├─────────┼───────┼───────────┼────────┼────┼────┼─────┤│ 喷混植生法

│陡坎

│各类边坡

│ 稳定 │春、秋

│├─────────┼───────┼───────────┼────────┼────┼────┼─────┤│ 客土喷附法

│陡坎 │各类边坡

│ <1:0.

3 │

│ 稳定 │ 春、秋 │├─────────┼───────┼───────────┼────────┼────┼────┼─────┤│ 液压喷播法

│陡坎

│地质边坡或人工回填

│ 1:1.5-1:2 │<10m

│ 稳定 │ 春、秋 │├─────────┼───────┼───────────┼────────┼────┼────┼─────┤│ 栽植木本植物法 │ 堤坎、坡脚 │ 坡脚 │

│ 稳定 │春、秋

│└─────────┴───────┴───────────┴────────┴────┴────┴─────┘

五、水资源恢复治理类标准

(一)矿山水资源恢复治理标准

1、矿业活动引发的采空区塌陷与岩溶塌陷(包括地面沉降、塌陷、地裂缝、地表移动变形),导致地表水体漏失或地下水位下降的地段,已采取了碎石回填夯实、浆砌片石、防渗铺垫、注浆固结等防渗工程措施,其工程治理技术标准,符合相关规定。

2、矿山河床因采空区沉陷变形受损严重,导致地表水漏失,防渗堵漏效果差的地段,已修建了过水渠道,或进行了河流改道。

3、矿井疏干抽排地下水导致地表水漏失,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涸,已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如难以恢复的,已修建管网供水或引水渠道供水工程,确保了当地生活、生产与农田灌溉用水的基本需求。

4、所修建的各项供水工程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

5、根据恢复治理的水体功能目标,分别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 198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084- 1985)。

(二)矿山水环境恢复治理标准

1、矿山建设有矿坑水、选矿废水、有害固废淋滤水以及生活污水的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的选址、规模、工艺技术应符合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排放水质能够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

2、矿山已采取了水资源综合利用等节水措施,矿坑水综合利用率达到65%以上。

3、矿山废石废渣堆场、尾矿库坝等修建有排水沟、引流渠、防渗漏等集排水工程措施,防止或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水、废液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

4、存放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水、废液的淋浸池、贮存池、沉淀池设置有防水、防渗漏、防流失等措施。没有违法向渗井、废坑、废矿井排放有毒、有害废水废液的现象。

5、矿区内的生活垃圾的处理已参照《城市生活垃圾禁烧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或《城

市生活垃圾填埋技术规范》的要求采取了相应措施,不会造成二次环境污染。

六、综合整治类标准

同一矿区具有两种以上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类型的为综合整治类型。综合整治类的验收参照相应标准进行。

第四篇:河南省2015年管理与基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而进行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200

4、2002年考试真题】 A:城市体系

B:城市建设和发展模式

C: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 D:城市性质和建设模式 E:土地

2、为经济建设项目和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单位或个人通过“以租代征”使用集体土地,属()行为。 A.正常租赁土地 B.正常转让土地 C.非法征用土地 D.非法占地

3、土地增值税的税率采用__。 A.累进税率 B.超额累进税率

C.四级超率累进税率 D.四级定额税率

4、在下列各类市场中,属于生产要素市场的是__。 A.粮食市场 B.旅游市场 C.证券市场 D.钢材市场

5、中国最早的《不动产登记条例》是在__年颁布的。 A.1920 B.1921 C.1922 D.1923

6、我国土地价格是和收益的购买价格。【2008年考试真题】 A:土地价值 B:土地所有权 C:土地使用价值 D:土地权利 E:时间因素

7、预期收益原则可以在估价方法中得以应用。 A:剩余法 B:市场比较法 C:成本法和剩余法

D:剩余法和收益还原法 E:时间因素

8、地价监测点总数应综合考虑城市规模等级、建成区面积等因素确定,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不应低于个,其他不应低于60个;各用途地价监测点的数量应尽可能均衡。 A:200 B:100 C:120 D:80 E:国家实行土地估价师资格认证制度

9、土地还原利率为7.0%,房屋还原利率为9.6%,则房地产综合还原利率可能为。 A:6.5% B:7.0% C:8.5% D:9.6% E:时间因素

10、土地价格反映的主要是作为土地资源和资产的经济价值,产生的直接原因应该说是由于土地的所有或使用权的__。 A.特殊性 B.收益性 C.独特性 D.垄断性

11、某单位需报批一建设项目,根据《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该单位应当在提出预审申请。 A:可行性研究阶段 B:项目获得批准立项后 C:申请项目选址意见书阶段

D:申请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阶段 E:35%~50%

12、省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确保本行政区域内的__总量不减少。 A.耕地 B.农用地 C.建设用地 D.未利用地

13、__是实现国家土地管理职能,保证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全面实施的基本途径。 A.地籍管理 B.土地执法监察 C.土地规划管理 D.耕地保护

14、下列土地估价中的技术处理不正确的是。

A:当采用市场比较法评估时,选择的比较案例应为3年内成交的交易实例 B:当采用成本逼近法评估宗地价格时,计算土地开发费用应准确区分宗地红线内外的开发程度

C:收益还原法中估价对象的净收益应根据估价对象实际经营的财务报表分析获得

D:剩余法中未来开发完成的房地产价值可以采用市场比较法、收益还原法进行测算

E:时间因素

15、根据旧城区土地利用和开发特点,某投资费用的构成主要有__。 A.安置补助费 B.福利费 C.土地费用 D.前期工程费 E.房屋开发费

16、用收益还原法评估不动产价格时,应选用对房地产纯收益进行还原而求取。 A:综合还原率 B:建筑物还原率 C:土地还原率 D:基准收益率 E:时间因素

17、采用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评估宗地价格时,需要通过各方面的比较将对应用途和级别的基准地价修正为估价对象宗地价格,在比较修正的因素中不包括对的修正。

A:建筑物成新状况 B:土地开发程度 C:土地使用权年限 D:容积率 E:时间因素

18、将标准深度100英尺分为四等份,每一等份的价值占路线价的比例分别为37.5%、29.5%、20.7%、12.3%的路线法则是。 A:慎格尔法则 B:苏慕斯法则 C:霍夫曼法则 D:哈柏法则 E:时间因素

19、X省省会Y市所辖的Z县级市已完成了基准地价成果编制,根据《城镇土地估价规程》规定,该成果应由组织验收。【2002年考试真题】 A:X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B:Y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C:Y市人民政府 D:Z市人民政府 E:时间因素

20、权重值的大小与因素对土地质量的影响为。 A:正比 B:反比 C:无关

D:相互影响

E:国家实行土地估价师资格认证制度

21、其他货币资金主要包括__存款。 A.外埠 B.银行汇票 C.银行本票 D.银行 E.银行保函

22、评估基准地价需要用模型进行的,应根据__,从众多模型中选择适合当地城镇特点的模型,评估基准地价。 A.土地等级 B.土地收益

C.地价的相关关系

D.各地的土地市场条件 E.土地制度

23、建筑工程的基础中,承担建筑物全部荷载的组成部分是。 A:基础 B:梁柱 C:墙柱 D:地基 E:时间因素

24、影响税收负担的因素是__。 A.经济发展水平 B.国家职能大小

C.分配秩序和分配政策 D.社会制度

E.总体的人均占有量

25、评估别墅等独立居住用地,一般应首选。【2002年考试真题】 A:市场比较法 B:收益还原法 C:成本逼近法 D:剩余法 E:时间因素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根据《城镇土地定级规程》的规定,城镇土地定级分为__。 A.综合定级 B.分类定级 C.多项定级 D.多用途定级 E.单项定级

2、新古典主义关于地租、地价的论述特点有等。 A:对地租的本质含义进行了阐述 B:引入了区位平衡概念,使其更具实用价值 C:对土地市场作为一个“完善市场”进行了阐述

D:建立了有关地租模型,解决了城市地租测算的理论方法问题

E:更注重对政府政策的研究,如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政策对地价的影响

3、从统计学的角度看,下列指标中,属于结构相对指标.【2006年考试真题】 A:小区人口净密度

B:小区居住建筑面积密度 C:小区绿地率

D:小区道路用地占总用地的比例 E:小区公共建筑面积密度

4、企业每一纳税的收入总额,减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A:不征税收入 B:免税收入

C:允许的各项扣除

D:允许弥补的以前亏损 E:征税收入

5、《协议出让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规定,同一地块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采取方式出让。 A:协议 B:拍卖 C:挂牌 D:招标 E:划拨

6、资本主义的基本地租形式是()。 A.矿山地租 B.绝对地租 C.契约地租 D.垄断地租 E.级差地租

7、某城市1996年至2001年各年与上一年相比地价增长速度依次为1%、2%、5%、6%、5%、 3%,若PA 1998年为基期,则2001年的增长速度为__。 A.8.15% B.14.64% C.20.37% D.24.00%

8、《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规定,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根据__,编制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计划,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 A.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B.产业政策

C.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计划 D.城市规划和土地市场状况 E.当地房地产市场报告

9、作为基本农田示范区,应具备的条件有。 A:具有一定的开发整理基础 B: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条件 C:在本区域内具有代表性

D: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比较扎实 E:稳定的经营关系

10、关于运用市场比较法对不同用途土地进行估价应注意的事项,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A:因素修正幅度要与基准地价修正体系中各用途土地宗地价格修正幅度相同或相近

B:在确定修正幅度时,不同用途的地价影响因素、影响程度相同

C:工业用地道路通达度对地价影响程度大,公交便捷度对其地价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

D:商业用地最重要的修正因素是商服业的繁华程度 E:住宅用地对公共交通便捷度的要求比工业用地要低

11、居住区内的建筑工程主要由构成.【2008年考试真题】 A:公共建筑 B:居住建筑

C:市政设施用房 D:小品建筑 E:工程管网

12、城镇土地级别的划分方法包括__。 A.总分数轴法 B.总分频率曲线法 C.因素成对比较法 D.总分剖面图法 E.层次分析法

13、建筑安装工程预算定额是的依据。 A:设备安装工程预算定额 B:间接费用定额 C:编制施工图预算 D:确定建筑产品预算 E:人口定额

14、《城乡规划法》规定,城市、县、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制定近期建设规划,报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 A:城市总体规划 B:镇总体规划

C: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D:计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E:详细规划

15、违反《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符理条例》规定,未取得资质等级证书或者超越资质等级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__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A.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 B.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 C.5万元以上7万元以下 D.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

16、国土资源部令第10号《征用土地公告办法》规定其制定的法律、法规依据为__。 A.《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B.《土地管理法》 C.《城乡规划法》 D.《农业法》 E.《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17、若银行存款年利率10%(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每半年计息一次,并按复利方式计算,某房地产企业存入银行100万元,存期3年,3年后可得到利息__万元。 A.30.0 B.29.8 C.34.0 D.35.5

18、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应坚持__原则。 A.依据规划,科学、合理地进行开发整理 B.将土地整理复垦作为补充耕地的主要途径 C.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协调统一 D.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争取最大综合效益 E.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19、《关于改革土地估价人员和机构监督管理方式的通知》(国土资发[2002]237号)规定的内容有。

A:土地估价师资格应通过公开考试取得

B:土地评估中介机构实行土地估价行业国家土地管理部门注册的制度

C: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将土地估价人员和评估机构的注册信息向社会公开,并提供查询服务

D: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将土地估价人员和评估机构的注册信息向社会公开,但不提供查询服务

E:建立行业规范,加强行业监管

20、依据我国城市分类,特大城市是指__。 A.直辖市 B.省会城市 C.计划单列市

D.人口100万以上城市

21、土地执法监察的方法中,超前控制方法的具体做法包括。 A:公开用地审批制度

B:公开土地执法监察办法和制度 C:各项用地实行顺序排队制度 D:实行定期现场察看制度 E:实行定期统计制度

22、财务报表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 A:比率分析法 B:比较分析法 C:结构分析法 D:趋势分析法 E:平均分析法

23、土地执法监察的意义在于。

A:土地执法监察是保证土地管理各项法律法规实施的重要手段 B:土地执法监察是维护土地权利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 C:土地执法监察是防止国家土地资产流失的重要方式

D:土地执法监察是维护土地管理和土地市场秩序,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途径

E:土地执法监察是土地资产增值的重要途径

24、下列土地,属于免征土地使用税的是__。 A.国家机关自用的土地

B.市政街道、广场、绿化地带等公共用地 C.宗教寺庙、公园自用的土地

D.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非自用的土地 E.名胜古迹非自用的土地

25、下列固定资产中,应计提折旧的是的设备。 A:当月交付使用

B:当月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出 C:季节性停用

D:已提足折旧继续使用 E:取得开工许可证

第五篇:湖南省地质遗迹现状

湖南省地质遗迹资源非常丰富,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价值高,有不少属国内甚至世界独特稀有的地质遗迹,不仅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生态环境价值,而且有利于适度开发利用,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根据资料初步统计,全省有重要地质遗迹600多处,主要有: 地层剖面:湖南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多样,从中元古界(10多亿年以前)到第四系均有分布。在湖南命名的、具有大区域地层对比意义的群级地层单位有5个(冷家溪群、板溪群、高涧群、周家溪群、壶天群),组级地层单位有90多个,涉及正层型剖面60多条。还有多处重要的岩性岩相剖面和生物化石组合带剖面。如花垣排碧金钉子剖面,定义了全球寒武系芙蓉统和排碧阶的底界。古丈金钉子剖面,确定了全球寒武系古丈阶的底界。石门杨家坪前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为寒武系与震旦系的确定找到了较好的古生物依据,并完善了震旦系地层系统。祁东双家口村生物化石组合带剖面,含化石丰富,可见三个笔石带,新种较多。

构造形迹:湖南经历了有多期次地壳运动(武陵、雪峰、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喜山等7大期),岩浆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留下了珍贵的构造运动遗迹,其中湖南最古老的武陵运动典型遗迹有

5、6处,还有多处典型区域性断裂、褶皱和其它构造形迹。如益阳古海底火山遗迹是8亿多年前罗迪尼亚超大陆解体中起关键作用的地幔柱的全球首个岩石学证据。安化云雾山海陆地块缝合线构造记录了华南板块与扬子板块拼接的历史。岳阳君山震旦系与冷家溪群高角度不

整合,代表了湘东北地区武陵运动后长期隆起。岳阳鹿角多层湖蚀崖是新构造运动地壳间隙性抬升的证据等。

古生物化石:湖南古生物化石丰富,有桑植芙蓉龙(三叠纪恐龙的始

祖)、株洲恐龙(白垩纪晚期丰富多门类恐龙)、永顺列夕三叶虫(丰富而个头特大的奥陶纪三叶虫,湘西虫首产地)、耒阳鱼化石(二叠纪)、张家界大庸鱼(志留纪)、长沙石燕湖弓石燕和沟鳞鱼(泥盆纪)等多处重要化石产地。

特殊的岩石矿物和宝玉石产地:湖南省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素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美称,有多处大型特大型企属和非金属矿床矿田,盛产矿物晶体,国内外著名的典型矿产地有柿竹园钨多金属矿、锡矿山锑矿、新晃县贡溪重晶石矿、石门雄黄矿、香花岭锡多金属矿、水口山铅锌矿等。还有奇特、珍贵的岩石和宝玉石产地,如浏阳和泸溪的菊花石、桃源县九溪的桃花石、衡阳冠市玉髓等。

湖南地貌类型多样,景观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景观地貌有砂岩峰林地貌、岩溶地貌、丹霞地貌、花岗岩地貌等。

张家界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貌(世界自然遗产和地质公园),是在特定的地层、特定的岩性、特定的构造、特定的新构造运动和外力作用条件下发育形成的,共有大小峰林3100多个,奇特优美,举世罕见。

湖南省灰岩、白云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广泛,岩溶地貌发育,湘西湘中湘南各有特色。湘南地区的宁远、道县、江华一带的岩溶峰林峰丛地貌,具有桂林山水的特点,属热带型岩溶。湘西地区的德夯、

古苗河、乌龙山、天门山等,与黔渝同类地貌相似,属亚热带台原峡谷型岩溶。湘中和湘东地区的岩溶地貌具有过渡性特点。在全省20个地质公园中,有9个以岩溶地貌景观为主。典型岩溶地貌景观如龙山洛塔、古丈红石林、凤凰峡谷峰林、张家界天门山、涟源湄江等。典型洞穴景观如桑植九天洞、张家界黄龙洞、冷水江波月洞、新化梅山龙宫、郴州万华岩、攸县酒埠江溶洞群、龙山火岩溶洞群、涟源湄江溶洞群等。

湖南红盆众多,丹霞地貌发育,类型多、景观奇、分布广、规模大。

其中以新宁崀山、郴州飞天山、通道万佛山、平江石牛寨等最为典型独特,具有很高的科学和观赏价值,崀山和飞天山已建立了国家地质公园,万佛山和平江石牛寨为省级地质公园。

花岗岩地貌:我省花岗岩分布广泛,是本省最为发育的一类火成岩,花岗岩形成的山地地貌组成湖南地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典型花岗岩地貌景观如有宜章莽山、南岳衡山、浏阳大围山、桂东齐云山等。

湖南省优越的气候条件和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造就了奇特丰富的水文地质遗迹资源。既有浩淼的湖泊、奔腾的江河、飞泻的瀑布,也有幽谷小溪、清泉深潭、温泉矿泉等。著名的温泉有宁乡灰汤温泉、汝城温泉等,是我省少有的2处高温热泉。此外还有众多矿泉、奇泉、瀑布、特殊湖泊等水体水文地质遗迹。

湖南省地质灾害点多面广,一些典型的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教学、科普、科研和观赏价值,也是重要的地质遗迹资源,如澧县彭山

滑坡、石门商溪九斗峪泥石流、茅岩河危岩体、慈利江垭龙王坑岩溶塌陷等。

2003年编辑的“湖南省地质遗迹名录”共收集了655处地质遗迹区(点)的资料,按1995年地矿部“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的条款进行分类,现列出分类分区统计数量和重要地质遗迹名单,并分类作出地质遗迹分布图。

上一篇:互联网地图审查要求下一篇:护理员实操考核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