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趣促教以趣促学

2022-07-25

第一篇:以趣促教以趣促学

以趣促思 发展能力

语文是文字与思想相结合的学科,它是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我一向秉承“读――思――议”的教学思路,即让学生读后深“思”,“思”后生“疑”,然后通过“议”来释“疑”,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将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发展相融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时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活其思维,更好地发展能力。

一、利用感性材料,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兴趣是支持、推动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巨大内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觉地“思”、自主地“议”?这就需要兴趣的支持。而兴趣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进行学习和思考。六年级的学生虽然初步具备抽象逻辑思维,但他们的学习兴趣仍需依靠感性材料的支持。由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挂图、幻灯片、录音及教学课件等感性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月光曲》可做这样的设计:先播放《月光曲》,让学生仔细聆听、想象,然后说说自己由音乐而产生的联想。当学生海阔天空地谈出自己的理解时,教师结合已创设的情境导入新课:“这么奥妙的《月光曲》是怎样产生的呢?它所表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跟大家听到的、感受到的一样吗?”学生兴趣被激活,为体验自己的想法阅读起课文来。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出示贝多芬演奏《月光曲》的场面,进行引导:正在演奏的贝多芬此时会想些什么?他为什么会这样想?教师组织阅读讨论,并以优美精练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贝多芬的创作情感。最后,教师又一次播放《月光曲》,让学生再度置身音乐的美妙旋律之中,对比着这两次聆听的不同感受,深化了中心。《月光曲》的反复聆听,挂图的适时使用,使学生从抽象的文字描述中解脱出来,在欣赏中萌生学的兴趣,自觉地以自身的感情体验带动学习的过程。

二、创设个性空间,激发多元思维

创设个性空间,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质疑,了解自己所要了解的问题。

备课时,教师往往能正确把握课文的教学目的和训练的重难点,对授课时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组织问题,如何回答问题做到成竹在胸。但在实际操作中要避免以“问答式”的教学模式,把自己设计的问题强加给他们,取代学生的思考,扼杀学生提问的权利。学生具有无限的创新潜力,他们的提问往往展示出独特的思想角度,让他们自己发问,更能激起他们求知探索的欲望,个性思维和表现的欲望得到释放,思维也会日趋多元化。教学的过程,教师只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对学生没有涉及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补充,完全体现了学生的个体性。

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了发展,也给教师“释疑”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教师始料未及时,教师的主导性应该怎样发挥?其实,这也是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契机。在《梅花魂》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深有体会:让学生在了解预习要求的基础上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自己设计问题。很多学生都能在阅读中挖掘文章的内涵进行提问:梅花魂的含义是什么?文中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写梅花是为了表达什么?……这些都是我预料中的问题,学生都得到满意解答。但有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写爷爷到码头送别的场面,‘海风拂动着爷爷的银发’的情景说明了什么?”我当时有些措手不及,不过,我还是灵活地挖掘集体的智慧,结合“梅花魂”的内涵引导学生思考:“风拂动银发,爷爷孤独地站在码头目送着亲人远去,这样的场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当你与亲人或朋友分别的时候,你的心情会怎样?”这样的引导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兴趣提起来了,思维也活跃了。他们通过积极地讨论,联系自身的实际谈出了自己不少的独特见解。根据学生汇报的结论,教师做了这样的总结:一个孤独的老人,目送着亲人的远去,他的心也随孙女所携带的《墨梅图》,随着那块绣梅手绢,回到了祖国。这样的一个细节描写,更能突出外祖父身处异国的苍凉和眷恋祖国的赤子之情。这时,学生理解了文中的情感,也懂得把握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由此可见,从生疑到释疑的过程,就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头脑中加工、内化的过程。在参与思维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思想很自然地由“要我学”转到“我要学”“我要懂”。

三、设计说话训练,增加实践机会

“学”是为了“用”,很多学生在读、写方面能力很强,但是,一旦面对说的时候往往词不达意。所以,我在教学中也做了一番尝试。

说话,只在基础训练的“口语交际”中进行是远远不够的。在课文理解的过程也应适当地加入一些说话训练,实现由“读”到“说”的过渡。《草船借箭》一课,可以引导学生口头复述“借箭经过”;《穷人》的教学,可让学生根据故事的结局进行合理的想象,续说故事可能会有怎样的发展;教学《菩萨蛮?大柏地》时,可让学生结合“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这一诗句描述这一美丽的景色,体会诗情……学生有了说的机会,尝到了说的乐趣,自然也说得流畅起来。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创造实践机会,使学生乐说,提高学生口头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学生就是这样: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机会就闪光。我相信,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激发兴趣、发展思维、实践锻炼”的教学思路,以趣促思,学生的主体性就会得到发挥,更好地发展和完善学生的语文素质。

第二篇:以趣导法

以趣导法,让学生学会识字教学的研究

一、选题

1、研究的背景

今年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第10个年头,全国上下组织部分优秀骨干教师参加了国培。巢宗祺教授阐释了课程改革这10年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剖析了课程改革所存在的问题。由此而引发了我们对新一轮课改思考。北京大学中文系汪峰老师,专门就识字教学开展了四个专题讲座,从《识字教学的目标及理据及背后的相关问题》、《认字教育中拼音与字理的关系》、《生字的教学与字典的使用》到《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与识字教学》,向我们解读了四个学段的识字、写字目标,提出当前识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阶段性目标提出识字教学要围绕兴趣、识字量、写字量、良好的习惯这个问题而展开。一些专家也普遍认为汉字教学存在着学者难学,教者难教的问题。由此,不难得出结论:识字教学是贯穿我们整个基础教育中的一个大难题,并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2、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兴起了以培养学生识字能力教学改革,各国都非常重视儿童的识字问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将儿童识字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来实施。国内许多学校也开始对小学生识字实践活动进行相关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北师大南山附小一批有志教育科研的普通教师,也展开了一场不寻常的研究识字教学探索,他们编制了《汉语拼音生男生女药物自主识字游戏卡》,编创《小学低年级“自主识字,同步读写”实验研究》系列教材。在国内的教学研究中,已有不少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尝试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丰富识字教学。张田若老师的专著《中国当代汉字认读与书写》,对识字及识字教学进行理论论述。崔峦老师等专家在《课程改革问答》、《新课标解读》中多处论述识字教学的变化及对策。司霞老师的“随文分散识字法”、窦桂梅老师的“不拘一格,灵活识字法”,2007年——2012年3月《小学语文教师》杂志不断有识字方法方面的实践文章。国内的这些实践与研究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但是,在一线课堂上,低年级识字教学也存在着若干问题,现整理如下:

(一)违背字理的识字教学

汉字是形、音、义统一的表意文字。每个汉字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字理能使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汉字的理趣之丰和情趣之妙。近年来,我们的一线老师积极在识字教学方面作了许多创新,带给我们许多先进做法,掀起识字教学的新潮。这些识字教学研究中不乏有成功的先进的理念,也有个别违背汉字字理的一些错误研究。现举一个句子,编儿歌识字是很好的方法,但是不能违背字理进行类推。如教学“鸡”, “又一只鸡 ”,是很能帮助孩子记住这个“鸡”,但是由这个“鸡”就不能类推认识其他的字。比如“饿 ”就不能类推为“我没有食物就是饿”。“俄, 就是我的人了。” 这样就乱套了,破坏整个系统。

(二)识字形式比较单一

教材中虽然有看图拼音识字、在看图学句中识字、归类识字、随课文识字等形式,但在“随课文识字”中,教师采用“集中识字”的形式较多,而很少采用结合讲读课文的同时教学生字,即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识字原则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降低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如我去某校的教学开放日时,听了一年级的《小小的船》这一课,老师在教生字时,采用“集中识字”的形式较多,脱离了课文,没能结合课文教学生字,使学习生字时显得枯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也不够透彻。

(三)识字过程的阶段性特点不明显 从“笔画分析”向“部件分析”过渡较迟,有些学生所熟悉的生字也作笔画分析,学生停留在较低水平的分析阶段,不会把生字和熟字联系起来,使得有些熟部件、熟字得不到及时巩固。如《月亮的心愿》这一课,老师在教学生学习“亮”这个生字时,学生对这个生字逐笔分析,老师没有提醒学生应按照学习过的部件来记住这个字。

(四)忽视了识字方法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教师重视对每个字教的过程,但通过教,使学生了解识字的基本步骤和常用方法的意识不强,学生独立识字的方法不多,能力不强。 识字的方法不够多样,学生思维只局限在几种简单的识字方法,比如:加部首、去部首、换部首。

(五)书写习惯关注得不够

由于教师平时在书写习惯方面对学生关注得不够,或要求不严,导致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具体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书写姿势不正确。。二是书写不整洁。三是书写不规范。四是书写时间紧。

广大教育工作者为解决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以期建构符合青少年思维发展水平的科学识字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大量读写,提前阅读已是大势所趋,这一点无庸置疑。“汉字难认,汉字难学”,而低年级孩子年龄小,思维能力不成熟,教材要求的识字量又大。如何教给孩子正确、快速、高效的识字方法,是小学识字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识字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一工具促进其他各门知识的学习质量。研究识字教学,探求出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识字质量的更科学、更艺术、更符合儿童接受能力的识字教学途径,实在很有必要。

因此,结合低年级的年龄特点,以趣味性的教学设计,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通过次课题的研究,可以提高我们的认识,总结出一套科学的识字教学方法,更好地指导识字教学的实践。此法对实现识字教学的科学化、信息化、艺术化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培养读写能力,识字是前提。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可见识字教学是基础教育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怎样化难为易,有效地提高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效果,探求出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识字质量的方法,使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我们团队将在低年级识字教学方面进行大胆研究,探索出一条教学相长双向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研究的内容

1、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趣味性创设策略、形式和方法的研究。

2、创设趣味识字的教学预设、课堂生成与引导策略。

3、趣味识字在教学流程中的基本操作模式及评价。

4、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对语文识字教学明确指出“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并能正确的书写”、“识字教学要体现教学的特点,做到音、形、义相结合,要改进识字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查字典的习惯。”

2、根据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教学实践证明:凡在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强,学习效果就好,加之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而学生由于其自身年龄的关系,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重点、难点

1、探索小学低年级趣味化识字教学的有效方式与途径,从而优化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2、通过多样化的趣味识字,加强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突破传统的“重课堂,轻课外”的识字教学,构建一种新型的适合学生兴趣的、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生活识字模式。

3、形成符合儿童发展需要的生活化的识字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汉字的规律,愉快地识字,具有较强的识字能力,为学生终身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介绍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的基本设想,明确各成员的分工,组织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总结几年来我校开展识字教学实践经验,组织新课程背景下趣味识字教学创设的教学特色课例观摩与研讨活动,搜集、学习相关的理论文章,围绕学科课堂教学中趣味性创设的类型、原则与方法。

3、广泛开设研究课,通过课堂教学交流,情景化识字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内在联系的研究。

4、收集整理研究案例,对研究成果加工提炼。结集优秀教学案例与反思,撰写围绕主题的教学论文。撰写出比较实际完善的结题报告。

(五)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

2、实验法。

3、实践研究与经验总结的综合运用。

四、预期价值

1、创新点

通过课题研究努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识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评价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和识字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主动发展。

(一)本课题的研究,意在构建一种动态、开放的、多元的识字教学体系,改变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单

一、枯燥的识字体系。培养学者识字独立性与自主性,教者更多是引导。

(二)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促使学生识字习惯的养成。

(1)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乐于表达,善于观察。

(2)提升学生的识字兴趣,学会识字方法,养成独立识字的习惯。

(3)保持和激发学生课外识字的敏感和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教师成为教材资源的开发者,运用者。

(2)转变教学行为模式,促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第三篇:激情导学,通情导行,以趣达志

镇原县曙光乡官亭小学,甘肃 镇原 744502 席好平(电话0934-7351279)

一、缘起

我是在山沟里长大的,去学校的路是那样遥远,迟到、旷课是常常发生的事,但我的学习成绩总是全班第一,因为我靠的是自学。1986年,我初为人师,开始了引导小学学生自主学习的艰难历程。在那个‚应试教育‛盛行的时代,由于课程经常随意变动,我的学生人均成绩提高总是十分缓慢,多次受到领导批评,还被罚款。一位好心的老校长曾耐心地对我说:‚你的这种教法,学生的成绩要在一两年后才能显示出来,对学生是好的,可你是得不到利的,对我们学校也是没有好处的。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我劝你还是不要继续做了。年轻人,要为你的职称考虑,为你的前程着想啊!‛ 1997年,我欣喜地看到自己的学生——91年毕业于白马小学的23名学生,有5 人在顺利地跨越了94年高中升学的难关后,又一举考上大专院校。这么高的直升率在我们这里是少有的。于是,我坚定了信念,在工作之余开始了理论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1998年,我有幸看到了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理论,‚情境教育‛的理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新途径,得到了当时全国小学语文研究会理事长高惠莹老师的高度评价,被称为‚小学语文教改的一面旗臶。‛这一理论与我过去的教学实践有许多地方不谋而合,它揭示了我的教学实践成功的科学规律。促使我确定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教改实验‛教研课题。1999年10月被确立为庆阳地区第三批教育科研项目。

二、研究目的

1、近年来,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指导我国基础教育的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形式,被受到普遍重视。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轨,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总体目标下构建具体的目标、途径和方法,以指导广大教师迅速参与素质教育的实践活动。

2、传统教育方法违背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的倾向,需要新教法来更新。‚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是依据儿童的心理特

征和认识规律,从具体直观的形象思维入手,用生动的乐学形式——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学好小学各科课程,使学生学得活泼,学得快乐,用‚知、情、意‛与‚真、善、美‛统一的情境教育取代片面的‚认识能力——单纯智商‛应试教育,是全面培养学生,走向素质教育,开创培养‚四有‛新人的新途径、新模式,是我们大家学习的好教法,但我们的教师对它却很陌生,有必要由学科带头人结合本地的学情校情进行具体的实验活动,提供系统的经验材料。

3、‚应试教育‛是使中小学基础教育服务于升学考试,小学把语文、数学以外的课视为副科,需要更新观念,重新认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情境教育的指向性、发展性。因此,应该通过教研实践,积累经验,并广泛宣传,使‚情境教育‛的方法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应用,实现把‚情境教学‛从语文单一学科,延伸到众多学科中去;从课堂教学法,延伸到课外活动的广泛领域中去;从具体活动模式,延伸到全校性的,多学科的,大单元的教育活动;从特殊的教学方式,延伸为有普遍意义的素质教育模式。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语言符号活动——情感意志活动——思维智力活动‛统一起来,把‚以文启人——以情动人——以理育人‛的教育形式统一起来,促成‚情境教育‛在我乡的实现。

4、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成功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促使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不断转化。‚情境教育‛的理论也需要在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更新和不断发展。

三、研究目标

1、把‚情境教学‛的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创设有关教学情境,激起儿童的学趣和情绪,导向学习的自主性、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的普遍提高。并编写有指导性的教学情境设计。

2、把‚情境教学‛延伸到各科教学中去,促成‚情境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在认识、情感、性格、意志、道德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并取得系统的经验材料。

3、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教学风格。进

行示范授课,促成‚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在全校乃至全乡广泛宣传,普遍运用。

4、进行‚儿童汉语拼音自学法‛实验,取得实践经验,广泛推广。

5、在实践中探索、运用并发展‚情境教育‛的理论 。并发表论文。

四、研究过程

‚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课题实验是从1999年10月被确立为地级教育科研项目并开始实施的,整个研究过程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的。

(一)第一阶段:实验的起动。1999年9月至2000年7月。

1、研究的内容:(1)学习‚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有关理论。(2)以语文、思想品德课为主进行教学试验,学会示范课教学。(3)在一年级进行‚汉语拼音自学法‛教学实验。(4)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创设有关教学情境激起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情绪,导向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学生注意、记忆、理解、思维等智力因素的整体发展。

2、研究的方法:(1)学习理论,做学习笔记,写心得体会。(2)创设情感氛围,激活思维能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教育是人和人心理上的最微妙的接触‛,课堂上的活动质量直接影响和制约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透过情感很自然地进入知识境界。因此,情境教学教法实验的第一步当然是深入教学第一线,用情境教学的方法积极创设教学情境,积累较多的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摸出一套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模式,在全校进行示范授课。迅速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学生走上接受素质教育的新轨道。(3)整理并编写一些较成功的有指导性的教学情境设计。

3、实验对象:实验班为五年级(1)班,对比班为五年级(2)班。在一年级(1)班进行‚汉语拼音自学法‛教学实验,一年级(2)班为对比班。

4、实施途径:(1)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2)开展活动课。(3)改进教室文化粉饰。(4)在教师中开展讲座和讨论。

(二)第二阶段:实验的展开。2000年9月至2001年7月。

1、研究的内容:(1)引导更多的教师参与‚情境教育‛的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与参与教学实验的能力。(2)吸引全体教师参与教研实践,把‚情境教学‛从语文单一学科,延伸到各门学科中去;从课堂教学法,延伸到课外活动的广泛领域中去。促成‚情境教育‛,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3)进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能力‛的教研实验。发展和完善‚情境教育‛的理论,丰富‚情境教育‛的内容,使情境教育的实践深入到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认识自我、不断进取,发展创新能力的新阶段。(4)在一年级进行第二轮‚汉语拼音自学法‛教学实验。(5)总结经验,写出专题论文。在全乡范围内进行广泛宣传。

2、研究的方法:(1)通过学习、讨论、座谈、示范等方法,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教改实验。(2)开展全校性的教改活动,利用‚听、评、说、做‛等形式进行授课训练,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从而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语言符号活动——情感意志活动——思维智力活动‛统一起来,把‚以文启人——以情动人——以理育人‛的教育形式统一起来,达到‚情境教育‛。(3)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品质,创造性思维是能够形成新思路,能导致发明创造的思维。因此教师要扮演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激励者,使情境教学由创设学生理解传授现成知识的情境,深入到创设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问题情境,从而‚教中求新‛形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氛围。

3、实验对象:实验班为四年级2班,对比班为四年级1班。

4、实施途径:(1)在各科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初步形成一种模式。(2)加强班级活动课,发展校级活动课。(3)改进校园文化粉饰,增加教学硬件设施。(4)在教师中开展‚听、评、说、做‛课活动,增强教改意识。(5)在班内开展创新教育。

(三)第三阶段:全面实施,归类总结。2002年8月至2002年5月。

1、研究的内容:(1)制定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实施‚情境教育‛的教改方案。在全乡大力宣传‚情境教育‛的成功经验,促成‚情境教育‛的广泛普及。(2)在教研实验中把‚情境教育‛从具体的活动模式,延伸到全校性的,多学科的,大单元的教育

活动;从特殊的教学方式,延伸为有普遍意义的素质教育模式。(3)把‚合作教育、研究性学习‛等教育新理念融入‚情境教育‛。(4)在学前班进行第三轮‚汉语拼音自学法‛教学实验。(5)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汇报成果。接受鉴定,广泛宣传,推广普及。

2、研究方法:(1)利用评选优质课、优秀论文等形式推进‚情境教育‛的全面实施。(2)创设条件,积极推进课内外活动课的广泛开展,使‚情境教育‛从特殊的教学方式,延伸为有普遍意义的素质教育模式。(3)在课堂教学中,在各种活动中,引用‚合作教育‛、‚个性教育‛的成功经验。组织‚研究性学习‛活动,确定研究课题,引导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学习、体验。(4)个人总结,集体讨论,评定审议,上报材料。

3、实验对象:实验班为五年级二班,对比班为五年级一班。在学前班进行第三轮‚汉语拼音自学法‛教学实验。

4、实施途径:(1)在学生中实施‚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团结合作,共同提高‛的教育,加强学法指导。(2)加强校内活动课,开展社会实践课。(3)在教师中成立‚课题实验小组‛,‚教学研讨小组‛,试验以‚曙光乡瓦烂沟综合开发的调查与实施报告‛为题的研究性学习。(4)加强教学硬件建设。

五、教研成果

1、通过‚情境教育‛使实验班学生学科成绩明显提高。1999至2000年,五年级语文四结构分高出对比班4.5分。一年级汉语拼音成绩实验班比对比班高出17分。2000至2001年,学生人均成绩稳步上升,四年级语文比对照班高出6.3分,名列全乡第二。一年级汉语拼音实验中,由于对照班也参与了实验,两班学生成绩都有明显提高,比同乡其它学校高出将近二十分。2001至2002年,五年级实验班学生能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激烈的争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明显提高,能一事一议,每天自觉写一篇具有本人观点的完整的作文;能自发组织班级和学校的一些活动:如‚班际歌咏比赛‛、‚优秀作文朗诵和评奖‛、‚家庭经济发展状况调查‛、‚学生自建创新园地‛等。学前班‚汉语拼音自学法‛实验成绩人均65分。这些都有力地证明‚情境教育‛能促使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2、提高了自身的业务能力,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教学风格,每学期在全乡进行两次示范授课,促进了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促成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在全校乃至全乡广泛宣传和普遍运用。

3、成功地创立了‚儿童自学汉语拼音‛教学指导理论;撰写了‚创设教学情境‛的专题论著;编订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示例教案;取得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第一手经验材料。其具体材料分别是:《创设情境,开启心扉,激活灵感》——儿童自学汉语拼音指导法;《以文启人,以情动人,以理育人》——‚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创设情境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能力》——‚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教研实验论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情境教育‛与小学德育工作;《‚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教研实验典型教案示例》;《让成长的影子留在作文里》——‚情境教育‛作文训练方法;《汉字结构、笔画拼凑学具及其应用的探索》。

4、‚激情导学,通情导行,以趣达志‛是在教研实验中得出的‚情境教育‛的基本方法。‚激情导学‛是进行‚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前提 ,是以生动直观的乐学形式,把孩子们‚带入情境‛,以激发孩子们求知的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情导行‛是实现‚情境教育‛的必要过程和根本保证,是在学生明确了‚为什么学‛和‚怎样学‛之后,在学习过程中持续学习,完成既定目标的动力;‚以趣达志‛是‚情境教育‛的核心和终极目标,是指通过创设情境和开展适合学生求知需要的活动与实践,使学生形成各种能力,提高认识,完善自我。而‚激情导学,通情导行,以趣达志‛三者的统一就是‚情境教育‛。

5、‚汉语拼音自学法‛是以‚情境教育‛理论为主导,在融入众多现代教育新理念的基础上创立的教育观点,解决了传统的汉语拼音教学不能解决的难题。

——成功地解决了小学教育与幼儿教育的衔接问题。

传统的小学教育一开始就以正规的小学教育管理来严格约束刚入学的孩子,使他们感到拘束,不自在,一切行动听指挥,一

切围绕老师转,大家端端正正地坐在面向黑板的坐位上任由老师摆布。老师读学生跟读,老师书空,学生书空,然后学生开始做枯燥的作业。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毫无情趣、愉悦的体验。长此以往,孩子们脸上往日喜悦兴奋的神情消失了,目光也失去了灵性的活力,活泼可爱的孩子变成了木偶一样的奴隶,在老师的苦教中刻苦学习着,这种‚双苦‛教学法,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刚刚萌发的创造性思维灵感掐死在摇篮里。‚汉语拼音自学‛以‚听音乐,唱歌曲,听节奏快读,读儿歌,摆学具,做活动,争发现‛等乐学形式,激起儿童学习兴趣和情绪,导向学习的主体性,引起求知的积极性,激发思维的创造性。自然地形成了与学前教育的吻合与衔接。

——成功地解决了儿童语言发展与抽象符号学习的矛盾。 传统的汉语拼音教法,使小孩子在经过一阶段拼音学习后,口语表达能力明显下降。

‚汉语拼音自学法‛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全新的形式,课堂气氛是活跃的,不约束学生在课堂说话,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包含着问题的提出,学生能在自发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提问,学会说明。同时教师通过有意识地诱导,激发学生描述墙壁的图片和课本上的插图,学生把老师的描述和与自己的描述进行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就能在模仿的过程中提高说话水平,使语言交际与口头作文同时得到发展。

——成功地解决了个性发展与齐头并进的矛盾。

‚汉语拼音自学法‛采取与传统教法相对立的做法进行因材施教。

(1)提出‚集中难点,整体感知‛与传统的‚分散难点,各个击破‛相对。

传统教法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学习过程的有序性,知识点环环相扣,处处设有‚拦路虎‛不利于自学;难点分散,不利于注意力不持久的学生,个别学生一旦出现知识缺漏,便很难挽回,久而久之,缺漏增多,沦为差生,厌学情绪滋生,不思上进,在不断地批评与指责中逆来顺受,自卑、猥琐,被论为弱智儿童,放弃教育,殆害终生。

‚汉语拼音自学法‛提出‚集中难点,整体感知‛,强调学

习知识的实践性,实用性与趣味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不断上进,把难点寓于生动的艺术情境中,让学生整体感知,逐步消化。学生不易出现知识缺漏,如有回生,只要重复一遍艺术形象,即可挽回。

(2)提出‚延展广度,限制深度‛与传统的‚由浅入深,吃透教材‛相对立。

传统教法以‚应试‛为教育目的,讲究用挖掘知识点来对付考试题的变化。提出的口号是‚由浅入深,吃透教材‛,在多数情况下是教师吃透后,吐给学生,强迫接受。而优秀生即使提前自学了课本中的某些知识,教师上到那一课,他们还得跟其它同学一样去完成多次重复的作业。时间长了也会产生惰性心理,这就抑制了优秀生的提前发展。

‚汉语拼音自学法‛注重知识的积累,强调扩展知识的广度,限制自学过程中的深度,以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

(3)提出‚师生互动,以练导练‛与传统的‚课堂理解,课后练习‛相对立。

传统教法一般是‚课堂理解,课后练习‛,教师主讲,学生主听,课内问答,课后作业。教师设臵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学生做作业时间少,课内没有听懂的学生,课后作业质量没有保证。教法和学法严重脱节,学生自主发展的余地太小。

‚汉语拼音自学法‛通过创设师生互动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是从模仿教师的学习开始,边练边问,在练习中、在实践中、在操作中逐步理解所学知识,达到学一会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至少要完成和本组学生同样多的作业。担任小组长的学生能以自己实力带领小组成员与其它小组竞争,每个组员都有足够的发展余地。

(4)提出‚分组管理,自由流动‛与传统的‚统一管理,个体定位‛相对立。

‚汉语拼音自学法‛对学生进行各项成绩积分制,按成绩分组管理。小组由学习最好的学生担任,成绩落后了组长也会被别人竞争去,实行落后小组淘汰制,小组成员可以自由流动,实行人才竞争。一切都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规则进行。

传统教育管理中级别划分明确,官就是官,有权管,不是官

的就得服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发展极不平衡。

6、在对‚情境教育‛理论研究中形成了新的概念:‚情境教育‛的情境包含三个层面:一是硬件环境,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受教育的物质条件;二是意识环境,是为学生创造有意识地主动接受教育的学习情境;三是应用环境,是为学生创造应用知识、接受锻炼、完善自我的实践环境。由此可见,‚情境教育‛既可指在课堂中设臵一个小小的悬念,又可指多个教师合作指导下的学生与教师共同研究的综合性实践课题,如‚曙光乡瓦烂沟综合开发的调查与实施报告‛。这就说明:‚情境教育‛涵概了素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众多方面,它包含了‚目标教学‛、‚愉快教育‛、‚创新教育‛、‚合作教育‛、‚活动与实践‛、‚研究性学习‛等许多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包含了‚课程改革‛、‚教育评价‛,‚信息教育‛等诸多教育理念。这些都是我对‚情境教育‛这一概念的最新理解。

六、结论

实施‚情境教育‛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我们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在活动与实践中创设情境,在教法指导中发展和壮大教研队伍,提高教师的素质,在教学硬件建设中改善办学条件等四条途径来实施‚情境教育‛的,通过‚激情导学,通情导行,以趣达志‛的教育方法,使课题研究达到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预期目的。课题研究的开展还造就了一支‚情境教育‛的教师队伍。课题实验中产生像‚儿童自学汉语拼音新思路‛这样的独创性的理论,解决了拼音教学难题。课题研究还为‚情境教育‛的理论注入了新的内容,实践证明:‚情境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方法和有效途径。只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积累经验,丰富和发展‚情境教育‛的理论,就能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二○○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第四篇:以考促学 以考促教

摘 要:淮海工学院以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在教学实践中推出了艺术设计课程考试改革新方案,积极探索多元化、能力化、过程化的课程考核模式,发挥课程考试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评价和激励作用,实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良好教学状态。

关键词:考试改革;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素质提升

在众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课程成绩考核评定早已成为课程教学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评优评奖、学业鉴定直接与之挂钩,正常教学开展也需以此为推手。作为一项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推动教学管理顺利进行的工作项目,艺术设计课程考试的合理性与公正性、对教学的能动促进作用、学生能力培养素质提升等问题日益成为当今艺术教育研究者越来越关注的重要命题。

1 艺术设计课程考核评定现状

作为一项常规教学考核,很多高校传统做法是采取任课教师负责制方式进行课程考核评定,这种方式往往表现出由任课教师拟定专业考核试卷、学生现场完成试卷、任课教师据试卷评定课程成绩的考核形式,或者表现出由任课教师拟定专业作业题目、学生在课程中或课后完成该作业、任课教师据作业完成情况评定课程成绩的考核形式。任课教师负责制考核评价过程简单快捷、操作方便,但这种传统的评价体系却存在着系列问题:首先,在对专业大作业作评定时,教师评分的分值高低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作业状况而产生出不同的评分波动,而这种起伏的波动必然影响到一部分学生成绩的合理与公正,整体成绩评定将有失偏颇;其次,任课教师所拟定的传统型专业作业题目往往表现出一定的概念化与虚拟化,这势必导致学生完成作业过程的虚拟化、程式化与被动化,同时教师拟定专业作业题目的实践参与度较随意,综合作业最终应用与推广不得力;最后,作为实践参与性、过程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教学,任课教师负责制的考核方式显示出考核形式与成绩的单一性,不足以在最终成绩中反映出学生的平时学习状况与综合能力提升状况。由此,这种传统考核方式是到了当有所改变的时候。据调查,国内一流艺术院校针对自己学校的状况纷纷推出了相应的考试改革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初具特色;而国内大多

二、三流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总体上仍在沿用上述任课教师负责制考核方式。

2 艺术设计课程考试改革方案提出

一流艺术院校所推出的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方案有着他们自身的合理与适配性,将之生搬硬套运用于

二、三流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必然行不通。针对艺术设计课程传统考试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为探索应用型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办法、新途径,淮海工学院艺术学院以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组织实施了系列专业课程考试改革试点项目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推出了艺术设计考试改革新方案,探索多元化、能力化、过程化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考核模式,发挥课程考试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评价和激励作用,实现着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专业课程良好教学状态。

3 艺术设计课程考试改革具体内容

在对众多一流艺术院校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模式分析探讨的基础上,淮工艺术学院立足自己的专业办学特色,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逐步定制出了适合自身工科院校特点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施方案。总体来说,该改革方案原则上要求实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彰显专业个性、激励专业创新;要求专业课程结束后展示综合作业成果,并邀请考核小组进行集体评分;综合成绩评定既要体现出作业的完成度、工作量、最终成果,也重视学生制作作业过程中表现出的创造力、协作能力,以及作业过程所体现的实践参与能力和后期采用与推广度;建立优秀与及格成绩申请制度;作业实现随机抽查并采取公开答辩方式最终认证。在运用于艺术设计课程具体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考试改革方案逐渐明晰,具体目标内容也越来越明确,以下以该院专业课程《影视后期》考试改革为例探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具体内容。

3.1 专业课程考试的过程化

法国艺术教育家日耳曼?罗斯曾提出:艺术教育不止是一个传授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发现世界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考某事物的渴望” [1],其中透露出艺术教育“过程”的重要性,作为高等艺术教育的高校艺术设计,俨然更当注重教学过程的阶段设计与艺术创意设计的先期引导,而课程考核也当注重考核的阶段性与过程性。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影视后期》教学任务在于让学生了解影视后期发展及当代应用,掌握影视后期合成软件基本操作方法技能,培养学生具备从事行业影视动画特效、影视栏目片头制作的能力。鉴于此,该课程考试改革首先侧重于教师教学过程的阶段设计、阶段引导与阶段测试,相关工作室及任课教师课前根据教学总要求,将课程进行阶段化设计,定制出每一阶段的内容与任务、考查内容与考查要求、考查标准,并有的放失地落实到具体教学过程中。在这种思路指导下,该课程教学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影视后期专业软件学习阶段、影视作品前期策划与采集阶段、影视作品后期合成阶段。由此,课程的平时成绩主要由影视后期软件阶段小练习、影视作品前期创意策划稿、影视作品后期粗剪辑三模块组成,三模块平时成绩则由任课教师参考工作室考试评审组与答辩组的意见进行评定。这种过程化的考核措施,一方面能让学生把控好综合作业的每个关键环节不致使其疏漏;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阶段学习主动性与积极参与性;同时还能在考核成绩中反映出学生的平时学习状况与综合能力,进一步体现出考核的全面、公正与合理化。过程化的考核措施能对教师的阶段化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对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认真对待,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考促教。

3.2 专业课程考试的实践参与

“在视觉艺术教育中,必须首先培养受教者使用材料进行艺术思维,把材料由死的形式变成活的形象。这就需要让受教者去观察、感受、模仿” [2]。这种感受、模仿、使用实则体现出实践参与的内涵,而由死的形式变成活的形象也传递出现实案例参与的含义。由此,课程的考试改革工作不仅应侧重于过程化测试,还需注重教学与考核过程中实践项目的参与度、学生创新能力、实践制作能力的综合考核。这就要求该课程在综合考核过程应适当增加社会实践项目要素。这种实践要素可包括:教师社会实践项目、科研课题的参与,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的参与、各类专业竞赛活动的参与等。《影视后期》课程的考试拟题由任课教师与工作室相关教师共同讨论,根据大纲所规定的拟题方向,联系当时所拥有的实际项目,确定出系统的综合作业题目及相关要求。该课程后期综合作业共完成了两个实践作业:连云港交警大队主办的电视宣传栏目《港城红绿灯》的栏目片头设计,与淮海工学院艺术学院的宣传片创意制作。为完成这两项作业,学生们奔走于交警大队作调研采访,扛着摄像机在十字街头取外景,握着dv穿梭于学校教学楼、办公楼、操场宿舍间,通过实际项目参与,不仅进一步巩固锻炼了学生实地拍摄技能,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社会交际阅历;真实的项目与丰富的现实素材,让他们在后期合成阶段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创造发挥与运用;现实的甲方要求也促使他们不得不尝试运用刚学到的多种影视后期合成技术不断完善修正自己的作品。由此,在紧张与忙碌中,在不断的评审与修改过程中,较成熟的作品终于产生。课程结束后,同学们的部分综合作业被抽选出参加相关展览竞赛,部分则被连云港交警大队选出继续深入制作,同学们猛回头居然发现自己已经学到了很多实际的知识,能力状态也和课程刚开始时有了很大提升,他们感受到了快乐并增添了自信――这就是实践参与的力量,不知不觉中既完成了课程教学,更能让学生收获了实践经验、收获了社会参与能力,而我们的考核内容也变得公正、全面而合理,于实践中实现以考促学。

3.3 专业课程考试成绩加减分制度

《影视后期》课程教学工作结束后,任课教师组织了课程教学汇报展,并组织数媒工作室考试改革组成员观看。展览现场,任课教师与本工作室部分考评成员一起对学生的综合作业进行总体评定,从而产生课程的综合作业成绩。该课程最终的学期成绩则由上述三阶段实践过程的平时模块成绩与综合作业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算而成。除此之外,学生以此课程作业参加相关比赛获奖者、课程作也被采用推广者都可以获得加分。如课程结束后,学生以《影视后期》课程成果作业参加国内外各种比赛获奖或入围,或在校企合作实践项目中被采纳,均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加分。因有些赛事的结果公布时间已晚于该课程学期成绩公布时间,该课程成绩无法再加分变更的情况下,则将加分加在后期同类型课程如《影像专题》、《栏目包装》课程成绩上。学期成绩不仅可以加分,也会与平时考勤结合而实施减分或取消考试资格的制度。学期综合成绩与学生平时考勤紧密挂钩,能在一定程度上以外力规范学生正常作息,可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提升其综合素质,由此,可让师生拥有一个有序、正常化的教学环境。

3.4 专业课程考试监控与申述

《影视后期》作为实践设计类型课程,主张平时作业在课堂内完成,由任课教师监控;综合作业的前期创意策划、作业初始阶段均在课堂内完成,由任课教师进行实时监控指导,综合作业的后期完善整改由学生课余时间完成,任课教师定期针对小组或全班学生给予实时监控与指导。另外,为进一步体现考试的公正合理、为给学生一个作业最后辩解的机会,考试改革方案制定出考试申述与答辩制度。课程学期成绩产生公示后,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成绩考虑成绩申述答辩等事宜,答辩小组及时组织作业抽查与现场答辩,落实申述学生课程的最终成绩。

4 艺术设计课程考试改革初见成效

总之,通过实施考试改革新举措,同学们对课程专业综合作业的被动完成变成了主动参与积极投入,由原来的虚拟设计逐渐演化为社会实践型、应用型项目设计,考试改革的新要求促使同学们在课程学习之余不断涉猎更多课外知识,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拓宽了专业眼界,同时考试改革的加分鼓励政策也促使同学们积极参与多种竞赛活动,使他们能了解设计前沿状况并紧随时代设计步伐,而申述答辩新举措也让同学们的主体意识增强。新的考试改革举措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项目参与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也活跃了专业学术氛围,带动课程教学质量获得进一步提升,可谓一项利教利学的教学改革新方案。

5 结 语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考试改革作为一项可以发挥多方面功能的教学改革新举措,在高校艺术专业教学改革工作中具有一定推广与运用价值。值高校艺术招生渐趋饱和、各高校纷纷出台专业教学改革新方案、众家齐探讨共争议之际,笔者借此文作引玉之砖推出本校艺术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实践经验,望能引起同行的广泛探讨与深入研究,以期提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奚传绩.艺术教育丛谈[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176.

[2] 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2.

作者简介:张青荣(1972―),女,四川营山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教育。

李林,男,江苏连云港人,淮海工学院副教授。

第五篇:教育实习总结-授之以渔必先赋之以趣

实习学校:莆田第一中学s0100s0100

实习内容:数学教学工作,代理班主任,管理班级工作,教育调查究。

教学工作:听课一周,备课、试讲、正式授课,协助老师批改作业,讲评作业、试卷,下班辅导等数学科任教师的工作。

班主任工作:协助老师选举班委,早读、晚自习督修,开班委会,开主题班会,协助老师监考,到学生宿舍与学生谈心等班主任日常工作。

实习目的:通过这次教育实践,初步掌握中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和技能,了解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和方法,了解现今中学学生和教育的现状。

指导老师:钱剑华

指导班主任:林梅

实习生:潘劲森学号:1050100010

实习班级:高一(3)班

通过六个星期的教育实习,我对教师这一角色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当今社会,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不仅要求教师传统教学中的“授之鱼”,更主要的是“授之渔”。正如我国现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然而“授之渔”并非易事,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学会授学生以“渔”而非“鱼”,那么“授之渔”如何去实施呢?首先我们必须赋之以“趣”。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我感到对于他们要“授之渔”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高一的学生(注:高一(3)有6个学生才13周岁)毕竟还不太懂事,不把学习当一回事,还是比较贪玩,没有意识到学习科学文化的重要性,因而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比较差,一般情况下不会主动学习。老师哪天不布置作业了,在他们看来就成了玩的好机会,绝对不会轻易放弃这个好机会而去自找“麻烦”的。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家长,有些家长对家中的子女宠爱有加,对孩子学习上的要求不太严格,于是造成了学习的积极性不够,孩子处于被动学习中,这样学习成绩就搞不上去。根据实习中讲课的情况,要教学生学,我觉得必须先要使他们对这一门学科感兴趣,就象幼儿对玩具的痴迷一样。一旦培养起了兴趣,那么接下来的“授之渔”过程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进行了。对于上述这点,我深有感触:如果一个学生对于老师所讲的东西毫无兴趣,不管他有多聪明,无论老师采取何种方法加以引导,启发,绞尽脑汁“授之渔”,学生也是不会听进去的,好比是对牛弹琴一般。教师做得再好,再认真负责也是无济于事,这只能算是一种失败。

那么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根据六个星期的实习,我觉得首先要把所要教学的内容与平时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联系起来,想办法把教学内容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新授知识。这样做就能间接地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也就是教学心理学家经常讨论的“学习动机”问题。我感到要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这个转变,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目的任务的认识和学习的兴趣,爱好,产生一种紧迫的需要感,这种紧迫的需要感就是学习的自觉性,有了这种自觉性,就有主动性,就意味着实现了这个转变过程,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去探索未知领域的激情,只有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他们才会感到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授之渔”即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而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激发学习的兴趣正是“授之渔”的先决条件。

在我所教的学生中学习成绩差别很大,因此我认为要引发学生兴趣,备课教案的质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准备教案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各种考虑的因素很多,难度也是比较大的。但是教案内容的趣味性,吸引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觉得课堂教学计划的安排,教案的编写一定要围绕“趣”字,能够在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习成为一种愉快而有意义的活动。在批改学生作业的过程中我发现平时作业认真仔细的学生,考试也能考好;而平时完成质量一直很差的学生往往考试考不好。我发觉其中关键原因在于后者平时学习积极性很差,很不自觉,很被动。但是据我了解有些成绩差的学生其他能力方面还是挺强的。有一位篮球打的特别棒,但就是学习不上进,是何原因造成他这种情况呢?我以为最主要是“兴趣”,所以要把学生成绩提高上去,必先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在这方面起了一个决定性的作用。有了教案的指导,课堂教学就可以有矩可循了,但要把一堂课上好,光靠教案还是不行的,最终取决于课堂上的整个

教学过程。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

上一篇:运输公司工作报告下一篇:幼师读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