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疗信息化现状

2022-08-03

第一篇:北京医疗信息化现状

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键字:趋势 信息化 行业 医疗卫生

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主要包括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门诊部、疗养院、妇幼保健院、专科疾病防治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学科研机构、各级医疗卫生行政管理机构等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卫生部公布的统计数据,2008 年上述国内卫生机构数量为278,337 家。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医院分级管理办法》,国家对医院实行分级管理,按照医院的功能、任务、设施条件、技术能力、医疗服务质量和科学管理的综合水平等条件,将医院划分为

一、

二、三级;每一级又分为甲、乙、丙三等,三级甲等为最高级别。

除医院外,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还包括卫生院39,860 家、门诊部(所)180,752家、妇幼保健院(所/站)3,011 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534 家、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310 家,疗养院(所)210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4,260 家、卫生监督所2,675 家和其他机构3,013 家。

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过程

医院是典型的兼具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特征的机构,病人到医院就诊、住院乃至手术,需要经过一套十分复杂的诊疗流程才能完成,并涉及大量物流、费用乃至复杂的诊疗信息的处理。而医生在为病人进行诊断、治疗时,亦需采集大量的相关信息并借助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整个过程涉及基础医学、医学影像学、解剖学、药理学、病理学以及心理学等多个专业学科,医疗业务本身的复杂性也就决定了为其提供技术支撑的医院信息系统的复杂性。而我国医院规模、水平参次不齐,各种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分类多样化,相应加大了其产品开发的技术难度和创新要求。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相对较晚,随着近几年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医疗卫生行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带动了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根据国际统一的医疗系统信息化水平划分,医院信息化发展普遍经历三个阶段:医院管理信息化(HIS)阶段、临床管理信息化(CIS)阶段和局域医疗卫生服务(GMIS)阶段。除上述三个信息化阶段之外,医院和公共卫生管理中的基本管理信息系统(MIS)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也逐渐建立起来。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是以收费为中心,将门急诊的挂号、划价、收费、配药和住院病人的医嘱、配药、记账,以及医院的人、财、物等工作,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并将从各信息点采集的信息供管理人员查询、管理和决策。目前,中国的大型医院基本建立了成熟的HIS 系统,其应用不断扩展,无线技术和手持设备等也逐渐应用到HIS 系统中。中小型医院开始部署HIS 系统,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也开始建立HIS 系统。

临床管理信息系统(CIS)是以病人为中心,用影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ACS)、放射信息系统(RIS)、检验信息系统(LIS)、病理信息系统(PIS)、手术信息系统(ORIS)等,全面收集病人的临床信息,并通过医生工作站提供给医生。医生可使用电子化医嘱录入系统录入处方、医嘱和检查申请单,查询检查结果,建立电子病历。这套系统将实现医疗文件“无纸化”,提高诊治的自动化,并为区域医疗的开展打下基础。目前,中国的大型医院正处于CIS 系统建设的高峰期,诸如PACS 等各子系统的应用正逐渐成熟。由于各子系统的部署和运营处于相对独立的阶段,信息化建设比较发达的医院已经开始进行集成。

公共卫生与区域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是用IT 技术把社会医疗保健资源和服务,如医疗保险、社区医疗、相关医院、远程医疗、卫生行政机关、药品供应商、设备供应商、银行等连接起来整合为一个系统,实现局域医疗卫生服务。

目前,中国的区域医疗信息系统还处于摸索和试验阶段,政府在区域医疗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政策方面还没有成熟,例如如何转诊、病历的所有权归属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区域医疗所需的基础数据系统建设刚刚启动,居民健康档案、区域医疗数据中心等系统也处于起步阶段。

基本管理信息系统(MIS)是医院和医疗管理部门对基础业务的管理。随着信息化应用的深入,医疗机构对于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逐步增强,医院成本核算管理和OA 是主要的管理信息系统。在新的医疗改革方案中,公立医院对成本核算的需求驱动了对信息系统的需求。目前医院的成本核算系统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原因是政府的管理政策正在制定和调整中,不同医疗机构的成本核算系统发展区别较大。随着社区卫生医疗网络的建立,社区卫生的成本核算系统也正处于试验阶段,OA 建设同样处于起步阶段。

国内医疗卫生信息化应用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开始从以费用、管理为主的医院信息化初级阶段逐步过渡到以医院临床信息为主的高级阶段。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正在向深度发展,开始从早先的侧重于经济运行管理,逐步向临床应用、管理决策应用延伸,逐步实现“以收费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数字化医院转变,同时在合理利用医疗资源、优化医疗业务流程、完善医院管理决策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三级医院几乎都开展了信息化建设,二级及以下级别的医院中80%以上已经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大多数以HIS 系统为主。HIS 系统的应用基本成熟并逐步扩展应用,医生工作站和护士工作站不断普及,导医系统更加完善;无线应用技术快速发展,手持终端应用逐渐扩展。CIS 系统正在逐步深入,PACS、RIS 等系统应用逐渐成熟,EMR(电子病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医院试用和采用,手术麻醉、重症监护等系统应用得到推广。从2007 年开始的数字化医院集成平台稳步发展,但是整合难度较大,目前发展较慢。

2003 年SARS 重大疫情灾害爆发后,暴露出我国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不健全、公共卫生发展严重滞后的问题。政府开始加大对公共卫生领域等区域性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和投入,并推动了包括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与决策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以及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在内的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同时,医疗体制改革也推动了针对城镇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和针对农村居民的农村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等多个医疗信息化产品的快速发展,大大延伸和完善了我国医疗信息化产品线;各地卫生行政部门也纷纷建立计划免疫信息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血液管理信息系统等,为未来共享和整合信息资源建立了基础。

目前,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社区卫生以及新农合等信息化建设在各地区逐渐展开,欠发达地区也着手建设相关系统,但信息化应用相对简单。疾病控制、新农合等信息化应用已经在全国展开,但是目前建设重点还是省级平台。居民健康档案系统建设和区域医疗数据中

心建设作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2008 年开始大力发展。居民健康档案是实现区域医疗的基础,也是实现医疗改革目标的关键途径,多个省级的政府卫生管理部门开始建立省级平台。区域医疗数据中心用于集成区域内多家医院的医疗信息存储和交换,是将来实现区域医疗的基础。

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发展起步较晚,在整体IT 投资规模上,目前国内医疗行业每年实际的投入只占医院年收入的0.3-0.5%,而发达国家和地区是3-5%,两者存在10 倍的差距。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国内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是从国内少数大型综合医院开始发展,逐步向中小型医院市场普及。从医院等级上来看,三级医院的投入显著高于三级以下医院,乡镇医院及农村卫生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从地域分布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的医院信息化投资也明显高于经济中等发达及经济欠发达地区。信息化程度的差异对全国范围内的医疗体制改革、新农合等政策的实施及全民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几年,随着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新型医疗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实施,将促进我国医院信息化和公共卫生信息化的建设快速发展。

行业发展趋势

医疗卫生信息技术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较快,占整个IT 市场的份额呈上升趋势。根据计世资讯公布的数据,200

4、2005 和2006 年,中国医疗卫生信息技术产业市场占整个IT 市场的份额分别是1.22%、1.33%和1.41%,而全球这一比例是约2.9%,因此,我国医疗卫生信息技术产业市场还有不小的上升空间。国内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趋势如下:

大型医院的信息化已经进入整合阶段,未来会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

大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将主要是整合HIS 系统和CIS 系统,通过HIS 的升级推动HIS 向临床信息化发展,如电子病历、在线临床医疗信息共享等。同时PACS系统、预算管理系统、数字化医院集成平台等也会快速发展。

中小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

未来几年,中小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以经济管理为核心的HIS 系统,并在原有的HIS 上增加医疗保险接口,在基本的财务核算等功能完善之后,也将逐渐转移到临床信息化的阶段。

区域性公共卫生信息化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随着我国逐年加大对医疗体制改革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区域性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将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并逐步成为未来我国医疗信息化市场的主体。目前,我国区域性公共卫生信息化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社区医疗信息系统

基本模式是在一个社区建立一个数据中心,外联若干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功能是记

录社区内的全部医疗过程,完成计费、药品和医疗物资管理,为每个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能够做到区内的医疗文档共享,支持药品配送。系统升级后,还能支持包括全科医生团队管理、家庭病床管理、慢病管理和慢病随访等新功能,甚至实现支持患者“上传”和“远程预约挂号”。目前,上海、北京等地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较快,已经开始逐步建立社区医疗服务系统。

以大医院为中心的系统

基本模式是依托某个大医院或地区的中心医院建立一个数据中心,外联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与上一类系统相比,它的特点是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直接享受到某个大医院(或中心医院)的医疗资源,如远程挂号预约、远程会诊、“上传下送”等服务。

区域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基本模式是在一个区域内建立一个医学影像中心,供区域内成员共享。除了提供医学影像共享资料之外,系统具备“基层拍片、高层阅片”功能,对一些拥有检查设备但诊断水平偏低的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帮助。

区域卫生数据中心系统

基本模式是在一个行政管理区域内建立一个数据中心,通过设置在各医疗机构内的前置机和通信网络,专门收集各医疗机构与医疗相关的数据,再通过统计分析,将本行政区的医疗运行情况展现给管理者。此类系统可以为主管部门提供完整数据信息服务。

区域医疗协同系统

本系统是真正意义上的区域医疗系统,系统基本目标是:大范围实现医疗文档共享,让医生在接诊时能够了解到就诊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医疗机构的医疗记录,以此辅助医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和治疗的有效性,从而减少重复检查检验、降低医疗费用。

产品新功能不断完善,新产品不断创新

IT 行业的发展以及3G 等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促使产品由单一化逐渐向多元化展开,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完整临床信息系统的建设、电子病历,甚至无纸化、无胶片化等新功能将逐步完善推广;各种形式的呼叫中心、医疗资源的整合和网络化、远程医疗会诊、健康管理服务等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新产品也将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服务成为未来软件发展的新方向和主要盈利手段

随着软件由产品逐步向服务转变的趋势,软件服务将成为主要发展方向和盈利手段。一方面服务能力将逐步成为医疗机构选择IT 供应商、合作伙伴时的主要因素,良好、高效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支持能力,以及针对性的咨询和培训工作等服务内容更加完善;另一方面,SaaS 等新的商业运营模式也为软件通过服务来获取盈利成为可能。

第二篇: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卫生部管理研究所 梁铭会

中国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单机单用户应用阶段,到部门级和全院级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从以财务、药品和管理为中心,开始向以病人信息为中心的临床业务支持和电子病历应用;从局限在医院内部应用,发展到区域医疗信息化应用尝试。中国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在开发、推进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进步,目前已初具规模。现代医学进展,无论是区域卫生管理、临床诊疗技术、远程诊疗、预防医学以及卫生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学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与广度。我国的医疗保健制度改革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对医院的发展与生存都提出了挑战,医院信息化是医院适应改革的必然选择。信息化是实现医疗卫生机构科学管理,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 我国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一)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数量

根据卫生部2006年统计年报数据,汇总如表1。

表1 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统计简表

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有29.8997万家,其中医院只有1.8703万家,但医院却承担起了绝大部分的医疗任务,因而,从规模考虑,医院需要信息化系统。

(二)我国医疗机构信息化的建设情况

近七八年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形势十分令人鼓舞,无论是国家、医院还是软件公司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县级以上医院基本上都建设了自己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有的发达的乡、镇医院也建设了医院管理系统。信息系统建设对医院带来的效率、效益与管理的提高,更使医院管理层对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2001年,卫生部统计显示,省部属大医院绝大部分医院已建成全院级HIS,全国县级以上医院38%已有程度不同的信息化应用,见表2。

表2 我国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情况(截止到2001年)

街道乡镇卫生院:经济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比较普遍运用计算机进行管理

2007年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对全国3765所医院(其中:三级以上663家;三级以下3102家)进行信息化现状调查,结果显示:门急诊划价收费系统、门急诊药房管理系统、住院病人费用管理系统、药库管理使用最为广泛,均超过80%,说明以收费为中心的HIS已在大部分医院应用;住院病人入出转管理系统、住院病人床位管理系统、住院药房管理系统使用的医院超过70%,说明住院病人管理系统也已在大部分医院应用。

公共卫生信息化快速发展。2003年以后,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快速启动,2006年进入更具实质性的建设阶段,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各级卫生行政系统、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卫生信息资源综合采集平台系统、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疾病预警监测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指挥调度信息系统、公众健康宣传服务系统等,已在全国少数先进城市开始建设。

远程医疗与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应用,正对医疗资源重新分配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一方面是医生与医疗设备资源的配置上,让经济落后地区受益;另一方面,在患者资源的分配方面,由于双向转诊等的实现,也有利于缓解大医院的资源紧张状况,充分利用小医院的医疗资源。

此外,全国医疗卫生领域医疗软件生产供应商约有500家,其中:医院信息系统生产供应商300家,大型生产供应商占15%;中型占60%,小型占25%。从供应商的数量也可间 接反映出我国医院信息化的发展规模和水平。

(三)我国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地区发展不平衡 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医院的级别上。医院所处地区经济越发达,医院的级别越高,信息化的投入越大、医院的信息化发展程度越高。

卫生部统计显示,至2001年6月,全国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比例在30%—35%之间;华东地区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比例已经接近80%;西北地区的建设比例不到20%。

2005年,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管理专业委员会对482所医院(其中三级医院272所、二级医院189所、其它类医院21所)信息管理系统(HIS)情况进行了调查,按经济发达、经济中等发达及经济不发达地区分层,各区域在信息化累计投入上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经济发达地区累计投资明显高于经济中等发达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具体详细数据见表3。

表3

医院信息化累计投入分组统计结果[按经济状况划分]

从不同级别医院的信息化累计投入方面看,三级医院累计投入在500万以上医院共113家占所有累计投入在500万以上的医院总数的91.87%,累计投入在201万到500万之间的医院当中三级医院仍保持绝大多数,占到76.25%,而三级以下医院累计投入主要集中在200万以下,占所有累计投入在200万以下医院的66.96%。医院级别越高其相对累计投入的额度也越大,见表4。

表 4

信息化累计投入分组统计结果[按医院级别]

三级医院的信息化累计投入主要分布在200万到2000万之间,而非三级医院信息化累计投入则集中在200万以下。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较低,直接影响了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四) 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应用深度广度有差异

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在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最常用、最基本的系统没有应用,如门诊挂号系统,2005年,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管理专业委员会对482所医院(其中三级医院272所、二级医院189所、其它类医院21所)信息管理系统(HIS)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86%的医院使用。门诊收费系统,2007年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对全国3765所医院(其中:三级以上,663家;三级以下3102家)进行信息化现状调查结果显示,也只有82%的医院使用。二是有些系统应用广度有待提高,如医疗管理与质量监控系统,2007年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对全国 3765所医院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8%的医院使用。三是利用数据进行辅助决策支持方面的应用还处在探索阶段。2007年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对全国 3765所医院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6.29%的医院使用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

(五)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人才短缺

现代医学发展表明,医院的人才结构与知识结构必须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才能实现医院信息化与现代化。目前我国现有医疗卫生机构298,997个,其中主要是医疗服务机构,包括医院、妇幼保健院、急救中心、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诊所等。信息化建设任务艰巨,专业人才需求巨大。 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调查的我国各医院信息化部门全职员工人数多为3-10人之间,调查样本表明,医院信息部门平均员工数为8.68人。我国77%的医院IT人员编制在10人以下,见表5。三级医院信息部门的全职职工规模主要集中在3-20人区间,而三级以下医院则主要集中在1-10人之间。

表 5

医疗卫生机构信息部门全职员工数量

调查显示,医院IT部门专业人员具有医学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数极少,计算机相关专业人员占多数,见表6。

表 6 医疗卫生机构IT人员知识背景统计

只有少数医院的IT专业人员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多数医院为本科学历和本科以下学历(见表7) 表7

医疗卫生机构IT人员学历统计

事实说明,人才短缺严重制约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数量少,高级人才更少,不适应需要,造成信息化效果不如预期;知识背景、学历水平、人才结构都与医院信息化需要有很大差距。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信息化的重要性及其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作用认识不够,定位不明确,缺乏立法和配套政策支持与引导;政策缺位,投入不够,对IT产业及IT人才缺乏吸引力,形成人才难求,人才难留,队伍不稳,人才流失的状况;

2、高等教育体系中无医学信息学专业、课程与学位设置,少数大学探索性的培养医学信息学研究生,但课程与实际应用脱节,导师缺乏实战经验;未形成持续的HIT专业人才输送来源;

3、医疗机构在职人员信息化知识与技能教育培训考核体系尚未建立,缺乏业内人才成长机制。

发达国家医院信息化发展水平高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医学相关专业人才学习IT技术,成为医学信息学专才,致力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结果。这提示我们,培养大批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是医疗行业信息化的必要措施。鉴于上述,在医疗卫生信息化战略层面认真研究解决专业人才资源问题十分必要。

二、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未来发展得趋势

(一)实现全面集成化的数字化医院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们对医疗保健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数字化医院的建设愈来愈引起业内外人士的普遍关注。数字化医院建设已成为未来医院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国家推进医院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数字化医院是通过宽带网络把数字化医疗设备、数字化医学影像系统和数字化医疗信息系统等全部临床作业过程纳入到数字化网络中,从而实现临床工作的无纸化和无片化运行。数字化医院的建立,将会使我国目前“以收费为中心”的医院信息系统走向“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医院数字化工程有助于医院实现资源整合、流程优化,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经济效应和管理水平。

1、数字化医院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对于数字化医院的理解尚存在比较大的差异,通常存在狭义和广义的概念。

(1)狭义概念是指利用网络及数字技术有机整合医院业务信息和管理信息,实现医院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储存、传输和后处理,以及各项业务流程数字化运作的医院信息体系,是由数字化医疗设备、计算机网络平台和医院业务软件所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

(2)广义概念是指由医院与医院间、医院与社区间连接构成的区域性的数字化医院服务体系。即在狭义数字化医院的基础上,加上了与之配套的多层次网络连接,从而实现在一定区域内的“零距离”医疗卫生服务。广义的数字化医院包括社区服务、双向转诊、居民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实现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一体化的信息化应用系统。

2、数字化医院的主要特征

数字化医院的主要特征是医疗设备的数字化、医疗方式的网络化、医院管理的信息化、日常诊疗的家庭化。医院利用数字化医疗设备、 计算机网络平台、医院业务软件实现数字化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即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信息化的目标。

①医疗设备的数字化。医疗设备的数字化是指实现数字化信息无损采集、数字化处理、数字化信息标准化传递、数字化信息全院共享。②医疗方式的网络化。医疗方式的网络化是指以病人为中心的组织模式,以医生工作站为平台,实现全程电子病历,实现全院的信息共享,实现远程会诊,实现网上查询及救助,实现网上挂号和预约。③医院管理信息化。医院管理信息化体现在实现对整体运营情况的管理、出诊情况的管理、药剂的管理、科室成本的经济核算、员工的随时沟通、数据支持分析决策。④日常诊疗的家庭化。日常诊疗的家庭化是响应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措施”。诊疗家庭化可以提供社区及家庭服务,使得居民拥有私人医生,可以随时通过终端与医生对话,实现医院对患者的跟踪诊断。

3、数字化医院建设,应注重人才培养

卫生部2002年12月颁发的《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指出“要加强卫生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培育出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和卫生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保证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稳定发展。”

人才是建设数字化医院的重要保障。数字化医院是由各种不同功能系统构成的智能化的动态的应用系统,有着极为复杂的内部联系和外部环境。如何建好、管好、用好,确保系统的网络畅通、运行平稳、数据准确,充分发挥其功能与作用,关键是搞好信息人才的培养。①培养信息化人才应具备管理学、医学信息学、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等多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②应尽快在学校,特别是医学院校设立医学信息学专业课程与学位,编制教学计划和教材,培养师资开展教学。③支持各类研讨班、培训班、网络教学课程,开展全员医学信息技术应用普及教育。④要组织理论与实践有基础的专家培养一大批医学信息学硕士和博士,形成骨干队伍,这是解决医疗行业信息化人才来源的根本途径。

(二)区域医疗信息化整合需求将得到更多的释放。 2006年底,国家科技部公布“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重大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名单时,已明确提出要汇聚多方力量,以“资源共享、长效服务、低成本、低风险”的建设理念,构建涵盖医疗、教育、行业管理、疾病报告及公众健康服务的信息服务平台。

(三)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将在全国快速发展。

2003年以后,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加快;2005年以后,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需求有加速释放的迹象;预计未来5年中,中国不同地区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的发展将进一步加速。

(四)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软件厂商竞争激烈

随着国内医院信息系统规模不断发展,应用不断深入,信息系统集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为单一厂家已经无法满足整个医院的需求,应用系统的专业化趋势也迫使医院选择多家厂商的产品,通过集成技术互连。更多厂商加入到医疗业IT市场的竞争行列。

以上对于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希望能够给各省卫生厅、医学研究所、医学院校的相关同志一些启发,并且衷心的希望能够为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建设有所裨益。展望未来,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任重道远,希望大家可以借研讨会的平台,为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献计献策,开拓创新,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做出贡献。

最后预祝全国医疗卫生医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第三篇:北京基本医疗缴费基数

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总结

现在主要执行的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政策

1、 北京市人民政府令(2001年2月20日第68号)

《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自2001年4月1日起实施

北京市医疗保障体系

1、基本医疗保险

2、大额医疗互助

3、企业补充保险

4、社会医疗救助 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

适用范围: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和退休人员适用本规定。在职职工包括:本市及外埠城镇劳动者、本市农民合同制工人,外商投资企业中中方职工;港、澳、台投资企业内地职工。

缴费:

2001年4月1日后加工作,累计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男满25年、女满20年的,按照国家规定办理了退休手续,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或者退休费的人员,享受退休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不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2001年4月1日前参加工作施行后退休,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不满前款规定年限的,由本人一次性补足应当由用人单位和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后,享受退休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不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职工的连续工龄或者工作年限符合国家规定的,视同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

职工工资低于上社会平均工资,按社会平均工资60%缴费。职工工资高于上社会平均工资300%以上,按300%缴纳。无法确定职工上一年月平均工资的,以本市上一年月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 外地农民工按照京劳社办发〔2004〕101号自2004年9月1日起参加本市基本医疗保险,可由用人单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外地农民工个人不缴费。用人单位以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60%为基数、按2%的比例按月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其中1.8%划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0.2%划入大额医疗互助资金。按本办法缴费,外地农民工不建个人帐户,不计缴费年限,缴费当期享受相关待遇。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由企业自行管理,重点解决患大病职工和退休人员医疗费个人负担过重的困难。 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

1、统筹基金

(1)统筹基金来源

用人单位按全部职工缴费工资基数之和9%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职工按本人上一年月平均工资2%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人单位缴纳费用约70%列入统筹基金

(2)统筹基金支付范围

统筹基金支付参保人住院,住院前七天留观;门诊特殊病和家庭病床费用

(3)统筹基金支付标准

①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为内第一次住院1300元;第二次住院比例650元②内最高支付7万元 ③统筹基金根据不同住院级别和参保人按比例支付费用

a在三级住院发生的医疗费用

起付标准至3万元支付85%、3万元至4万元支付90%、4万元以上支付95% b在二级住院发生的医疗费用

起付标准至3万元支付87%3万元至4万元支付92%4万元以上支付97% c在一级住院及家庭病床发生的医疗费用

起付标准至3万元 支付90%3万元至4万元支付95%4万元以上 支付97% d退休人员个人支付比例为在职职工的60%

e统筹基金内最高支付7万元

2、个人账户

(1)个人账户组成

在职职工个人按上年月平均工资2%缴费划入个人账户。

用人单位缴费约30%不同人员不同比例划入个人账户

帐户储存利息

a35岁以下按本人缴费基数0.8%b35岁至40岁按本人缴费基数1%c45岁以上按本人缴费基数2% d70岁以下退休人员按社会平均工资4.3%

(2)个人账户支付范围

a门诊、急诊费用、b定点药店购药费用c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以下费用d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以上个人按比例负担费用

个人帐户规定:

个人帐户本金利息归个人所有;只能用于基本医疗保险;可以结转使用和继承

3、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的医疗费用:

(一)在非本人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但急诊除外;

(二)在非定点零售药店购药的;

(三)因交通事故、医疗事故或者其它责任事故造成伤害的;

(四)因本人吸毒、打架斗殴或者因其它违法行为造成伤害的;

(五)因自杀、自残、酗酒等原因进行治疗的;

(六)在国外或者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地区治疗的;

(七)按照国家和本市规定应当由个人自付的。

企业职工因工负伤、患职业病的医疗费用,按照工伤保险的有关规定执行。女职工生育的医疗费用,按照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大额医疗互助资金

1、大额医疗互助资金来源

用人单位按在职职工上年月平均工资1%缴费,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每人每月缴纳3元

2、大额医疗互助资金支付办法

(1)门诊大额互助资金

职工在一个内门急诊费用2000元以上部分支付50%

70岁以下退休人员内门急诊费用1300元以上部分支付70%

70岁以上退休人员内门急诊费用1300元以上部分支付80%

门诊大额互助资金最高支付2万元

(2)住院大额互助资金

职工和退休人员内统筹基金支付7万元以上部分支付70%,住院大额互助资金内最高支付10万元。 医疗费结算周期

1、普通疾病住院不超过90天,每次住院为一个结算期

2、住院超过90天,以90天为一个结算周期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家庭病床费用90天为一个结算期

4、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及住院每360天为一个结算期

5、肾透析及肾移植术后服抗排异药360天一个结算期

6精神病长期住院360天为一个结算期

医药费支付起付线和封顶线

医药费支付标准

支付要符合

1、北京市基本医疗药品目录

2、诊疗目录

3、服务设施目录的规定。

医疗保险不支付项目: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北京市公费医疗管理规定及北京市医保中心有关规定 开药量规定:急性病3日量、慢性病7日量、行动不便两周量、退休人员患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肝发炎、肝硬化、结核病、脑血管病、前列腺肥大、精神病、癌症可开一个月药量

单项检查治疗费用200元以上项目个人负担8%

单价500元以上医用材料个人负担50%

人工器应费用限额支付

伽玛刀: 限天坛医院治疗颅内深部直径3公分以下病变。个人负担40%

普通床住院费18-24元

定点医疗机构规定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认定部分医院门诊部、卫生所、医务室为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

1、参保人选4家为本人定点医疗机构,其中需有一家基层机构,原则在单位或居住地选择

2、定点专科治疗机构为参保人共享机构

3、定点中医和A类定点医疗机构参保人可不分科别、病种就医

4、定点医疗机构开具医疗保险转移单可转往全年有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医院就医

5、可持定点医疗机构处方到定点药店购药

6、因公出差和探亲患病机构可在外地县以上医院就医

7、参保人员定点医疗机构满一年后,可提出变更申请。

异地安置人员:

1、 异地安置人员北京选1家,外地选2家乡以上定点医疗机构

2、 医药费支付范围按北京市有关规定

3、 个人帐户资金随工资发给个人

4、 由单位汇总医药费到经办机构审核结算

门诊特殊病管理

1、 在本人

二、三级定点医院开据诊断证明

2、 持本人填写的特殊并种申报审批单到医疗保险事务经办机构办理审批手续。

第四篇:农村医疗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的现状及发展分析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能否解决好广大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国农村地区的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村人口的主要医疗保障制度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农村医疗保险医疗制度农村保险

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长期以来,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主要分为三种,一十适用于企业职工的劳保医疗制度,二是适用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公费医疗制度,三十适用于农村居民的合作医疗制度。

我国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是以“合作社”的形式举办医药卫生事业,实际上是一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萌芽。在建国初期,由于资源有限,我们选取了城乡有别的福利提供原则,是农村绝大多数农民基本处于国家的社会福利体系之外,缺少医疗保健的农民采取自发的互助形式来解决医疗问题。我国农村正是出现具有互助性质的合作医疗制度是在1955年农村合作化高潮阶段。一些地方如山西、河南等地出现了由农村生产合作社举办的保健站,采取由社员群众出“保健费”和生产合作公益基金补助相结合的办法,由群众集资合作医疗,实行互助共济。1955年初,山西省高平县米山乡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医疗保健站,实现了农民“无病早防、有病造纸、省工省钱、方便可靠”的愿望。合作医疗制度主要适用于农村地区,与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不同的是,它并非是由国家立法强制建立的,也没有国家财政给予资金支持,而是在农村地区,通过集体和个人集资筹集医疗经费,为农民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一种互助济制度。合作医疗制度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普遍推行于60年代中期,到1976年,全国已有90%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制度。合作医疗以量入为出为原则,群众看病只需缴纳少量费用,大部分可以从合作医疗基金中报销。因此,该制度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成为农村集体福利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但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普遍采取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失去了原有的经济基础,导致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各地几乎消亡。

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缴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 这是我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大规模的投入。从2003年开始,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地区正在不断的增加,通过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为将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的全面开展创造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截至2004年12月,全国共有310个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1945万户,6899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达到了72.6%。 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10年的覆盖面达到农村的80%以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

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3年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广大农村居民积极参与,新农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地区已全面建立起新农合制度,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基本建立,农村居民医疗负担得到减轻,卫生服务利用率得到提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得到缓解。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

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中国农村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满意度较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受益的农民和政府补助资金来源的纳税人的满意度对其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基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农民了解不深,怕政策有变,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等的考虑。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不满主要是因为保障水平低,参加和办理报销的程序繁琐等。

(2)、宣传力度不够:现有的宣传多集中在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表面好处上,没有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体现出重点,没有对那些不参加的农民进行调查,使得宣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他们仅从自己短期得失的角度考虑,由于自己身体好,生病住院的概率低,没有必要花那个冤枉钱。

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要采取以下措施保障优化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

(1)、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

为体现党和政府对农民健康的关心,提高农民的受益水平,引导农民踊跃参加,从2006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由每人每年补助10元提高到20元,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10元。农民个人缴费标准暂不提高。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在年初预算中足额安排,并及时下拨到位,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2)、不断完善合作医疗资金筹集和监管机制 要加强基金管理,做到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严格实行基金封闭运行,确保合作医疗基金和利息全部用于参合农民的医疗补助。要建立健全既方便农民又便于监管的合作医疗审核和报销办法,实行基金使用管理的县、乡、村公示制度,把合作医疗报销情况作为村务公开的重要内容,保证农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要加强对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和使用的专项审计。

(3)、进一步解决好贫困农民的看病就医问题

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做好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衔接。加大各级政府对医疗救助资金的支持,充分发挥民政部门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明确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重点解决好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家庭的问题。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家庭收入低、生活困难大的实际,在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试点工作中对农村救助对象应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救助的协调互补,共同解决贫困农民看病就医难的突出问题。

(4)、继续加强农村药品监督和供应网络建设

要继续加强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建设,促进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和人员,建立适合农村实际的药品供销体系和监督体系,规范药品供销渠道,加强质量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药品经营活动。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药品供应渠道,保证农民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5)、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建立终身教育制度,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高等医学院校要加强面向农村需要的卫生专业人才培养,扩大定向招生试点。研究制定农村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的倾斜政策,鼓励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安心工作。县级医院也要建立对乡、村医疗机构的定点帮扶制度。要制定政策引导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志愿服务。

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工作是党和国家近年来农村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及时发现在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能够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字宽 中国农村医疗合作50年之变迁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

2. 张维龙 张莉 多从次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构建性讨论【J】经济体制改革

3.樊刚 公共选择与改革过程【M】现代经济制度(下)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医疗保险现状

收入25亿亏损2.47亿元 中国人寿大病保险经营首年报亏

发布时间:2014.04.09 内容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保险业界流传的大病保险可能亏损传闻终于得到证实。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中国人寿近日发布的2013年年报中留意到,2013年中国人寿大病保险业务首年实现保险业务收入为25.14亿元,利润总额为亏损2.47亿元,成为目前唯一披露了大病保险经营数据的险企。

据介绍,自2012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下发大病保险指导意见以来的一年半中,大病保险已在27个省份、130多个城市得到试点,覆盖城乡居民2.9亿人。然而,部分地区筹资标准过低而保障较高的矛盾一直困扰着这一公益性险种的经营,作为承保主力的中国人寿首年报亏,也为即将于今年6月底全面启动试点的大病保险的前景平添阴霾。

中国人寿大病保险业务首年亏损

随着年报出炉,一些重要的数据也开始显露出来,比如大病保险方面。中国人寿2013年年报数据显示,期内公司在辽宁、吉林等省市中标了76个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业务项目,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5.14亿元,提取保险合同准备金共计14.79亿元,利润总额为-2.47亿元。《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目前承保大病保险的主力是人保及中国人寿两家,其余保险公司也有参与,但据记者调查,中国人寿是唯一披露大病保险首年经营数据的险企。

某险企陈先生在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交流时坦言,中国人寿的大病保险业务亏损是可以理解的,当然如果把投资收益算上去的话,可能亏损没有这么大,可能人保健康的数据会好看一些。从行业内整体来看,保险公司的大病保险业务基本上还是亏损。某险企张先生也透露,2013年算是大病保险业务经营的第一年,保险行业整体性亏损。按正常的思路,第一年亏损,第二年实现盈亏平衡,第三年实现盈利,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大病保险在第二年实现盈亏平衡的基本不可能。

来自官方的数据显示,目前大病保险已在27个省份、130多个城市得到试点,覆盖城乡居民2.9亿人。截至2013年8月底,大病保险已累计补偿金额6.3亿元。今年2月8日,国务院医改办发布了2014年一号文件 《国务院医改办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 《通知》),要求在2014年全面推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工作,已经开展地区要总结经验,继续扩大,尚未开展试点的省份,要在2014年6月底前启动试点工作。

事实上,对于大病保险业务的亏损或许保险业内最就预测到了。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保集团董事长吴焰的一份提案就是关于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吴焰认为,大病保险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有的地方背离了“风险共担”的政策导向,影响到制度的可持续性;二是筹资标准过低,影响到财务的可持续性;三是统筹层次偏低,影响到基金的调剂与大病风险的可持续管控;四是诊疗信息共享程度偏低,影响到医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人均40元或是盈亏平衡线

对于大病保险的亏损,陈先生认为有多个方面的原因,比如大病保险的筹资标准过低,另外由于费用端控制得比较严,保险公司的成本压力也比较大。 为了解大病保险项目的情况,《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随机抽取了几个地区的大病保险情况进行调查。以吉林省为例,2013年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筹资标准确定为城镇居民每人60元,农村居民每人50元。

此前的官方预测数据显示,根据2012年情况,要使大病保险达到实际报销比例50%以上,全国平均来讲个人筹资水平大概在40元左右。但事实上,很多地方政府的大病保险项目的筹资水平远远低于40元的水平。如山东2013年开展的新农合大病保险要求,20类重大疾病医疗费用经新农合报销后,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超过8000元的部分补偿比例不低于50%,8000元以内(含8000元)的合规医疗费用给予一定比例补偿,个人最高年补偿限额为20万元,但是其筹资标准仅15元。

张先生在与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交流时透露,他们公司接手的一些地方政府的大病保险项目,其筹资水平大多数是20元左右,即便是25元的项目也不多。对于大病保险业务的亏损,张先生认为,第一主要是定价权不在保险公司手中,同时由于各家保险公司又参与了竞价,此外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的压价行为,最终导致大病保险业务的价格被压得很低。第二个原因就是保险公司参与医疗管理的程度不高,甚至在一些地方的大病保险业务中保险公司已经变成了 “出纳”的角色,根本就没有办法去参与医疗管理。此外,中国人寿大病保险业务的亏损可能也有这是经办的第一年,保险公司前期的投入费用比较多。

部分地区着手提高筹资水平 据了解,目前参与大病保险项目的保险公司主要是中国人寿和中国人保,中国太保、新华保险、泰康人寿以及阳光保险等保险公司也有参与。中国人寿2013年在辽宁、吉林等省市中标了76个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业务项目。人保健康称,其在2013年共承保大病保险项目28个,服务城乡居民近3600万人,覆盖广东、安徽、云南、陕西、江苏、辽宁、福建等11个省的28个地市。太保寿险已累计在8个省、20个地市与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签约开展大病保险承办服务工作,覆盖人口1800多万。2月13日,太保寿险中标秦皇岛新农合大病保险,为秦皇岛190万人提供大病保险服务。而阳光人寿也已与河北、湖北、吉林、河南、山东等多个地区的政府相关部门合作,为近一百万人提供大病保险服务。

随着大病保险在2013年大范围的试点一年之后,部分地区或许也开始着手提高其大病保险的筹资标准。如山东2013年的新农合大病保险业务的筹资标准为每人15元,但是在2014年的《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2014年居民大病保险筹资标准为每人32元,并逐步建立完善基金划拨、个人缴费等多渠道筹资机制,不断增强保障能力。当然,支付标准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如其规定,2014年,起付标准为1万元,起付标准以上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按医疗费用的数额分段给予补偿。个人负担合规医疗费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部分给予不低于50%的补偿,10万元以上部分给予不低于60%的补偿,个人年最高补偿限额为20万元。

业界呼吁合理提高筹资标准

陈先生坦言,提高筹资标准还是有好处的,那些大的保险公司特别是上市的保险公司肯定会考虑其盈利问题的,如果经营大病保险业务一直亏损的话,可能那些大的保险公司就不愿意参与了。如果大公司不参与,那小的保险公司即使想参与,可能服务能力也达不到。

在今年“两会”的提案中,吴焰建议,合理提高大病保险的筹资标准。他认为,要充分发挥保险公司的精算技术优势,按照市场化原则科学测算确定大病保险费率水平,建立大病保险费率的动态调整机制。 对于大病保险业务如何改变其亏损的局面,张先生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入手,一是调整费率,即最简单的办法提价;二是可以调整保障责任,可能只需要稍微调整一下,对保险公司的影响就会很大;第三是要加强风险管理,让保险公司参与到医疗风险管控上来,让保险公司帮助政府全面系统地来管理医疗风险。他认为,最关键的是政府要改变观念和转变思路,在现阶段的大病保险业务,一些地方政府将价格压得很低,但如果保险公司都不参与了,对老百姓来说也没有好处。张先生坦言,在大病保险项目中政府要和保险公司一道将风险管理起来,要为保险公司提供科学的数据,同时也给出公平合理的价格,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好处。

上一篇:背课文的方式背单词下一篇:部门员工月度考核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