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教学论文

2022-05-12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小学一年级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汉字作为一个文化系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小学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基础的基础,肩负起相应责任,切切实实的加强写字教学,提高孩子的写字能力,使孩子终生受益。如何有效提高写字能力呢?[关键词]写字;基础;教学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写字和写字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第一篇:小学一年级教学论文

刍议小学一年级的写字教学

[摘要] 中国字是一种美,将这种美引入课堂教学,引入小学一年级的写字教学,是符合中国字的学习规律的,也是符合课堂教学规律的。本文从“美”的角度阐述了如何进行写字教学。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写字教学 方法

写字是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一方面它是学习中国语文的开始,另一方面它是学习中国书法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学生将来学习的必备条件。写字和写字能力培养是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

一、引导学生感知字形美

1.引导观察,定位字形

观察力是学生需要习得的基本能力之一,观察力的强弱是决定孩子将来成功大小的条件。在写字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字形的能力,既是对观察能力的培养,也是对有效的写字教学方法。學生在写字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字形,感知字形特点,感知字形结构,并在头脑里对所学汉字的字形进行定位。另外,还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所学的字在字格中的位置,并将此位置定格在自己的头脑里,这样,学生就会在写作之前胸中有“字”了。

2.引导联想,活化字形

联想是需要从小培养的思维能力。在写字教学中引导学生联想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在语文教学中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师在具体的写字指导中,可以通过汉字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联想,充分理解字形;可以通过儿歌让学生在兴趣昴然中产生联想,从而感受汉字的魅力;还可以运用比喻对汉字进行联想,让学生对抽象的文字产生兴趣。例如,引导学生练习“伞”字,就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想象,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可能想到大蘑菇,可能想到大树,还可能想到房屋……在想象之后,老师辅之以生动的电脑画面,就会让学生头脑里构建美化的汉字形体,字形在学生的联想和教师的画面配合中被活化了。

二、引导学生体会书写美

从哲学意义上讲,视觉审美比行动审美要强,具体到学习上就是观察审美能力强于书写审美能力。引导学生体会书写美就是要引导学生将观察审美能力变为书写审美能力。

1.示范指导

针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示范指导这一步骤必不可少,从指导的角度而言,大到一个字的字形指导,小到一个笔画的起笔指导,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力求指导到位。首先是书写的基本笔画,这是基本功,教师要一丝不苟;其次是笔顺规则,教师要细心指导,不要出现丝毫差错。

从示范的角度而言,示范是对学生的一种引领,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有模仿的天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示范比指导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示范,要精于示范,要乐于示范。善于示范是从方法论上对教师示范的要求,精于示范是从业务水平上对教师示范的要求,乐于示范是从教学态度的角度对教师示范提出的要求。从示范的时间点上看,教师在指导学生整体感知了字形之后,运用教学用具对学生展示写作过程;从示范方法上看,教师要将需要学习的字在黑板上画好的田字格中示范,让学生感受字形的同时,也感受每一笔每一画的具体位置。同时,教师在示范时需要以慢动作的方式进行,将每一笔的起笔运笔和收笔慢节奏地表现出来。

2.比较感知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仅仅是示范指导还远远不够,他们还无法临摹到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比较,然后反复临摹。首先,比较运笔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看教师的运笔范写和自己的运笔方法进行比较,然后在多次临摹中掌握方法。比如,教学“横”这一笔画,我先在黑板上慢慢示范,每一个动作都非常留心,非常细致,然后让学生仿作我运笔的方式运笔,然后让学观察谁的“横”写得好,最后鼓励学生再三临摹,写出老师一样的“横”来;其次,比较字体结构就是书写时的间架结构,教师范写后让学生感知字体的间架结构,然后学生临摹,接着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病因或者给学生指出病因,引导他们反复摹写,针对自己的病因改正,直到自己看着都比较满意为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充分的耐心和充足的细心。

三、引导学生在书写训练中发展个性美

人是灵性的动物,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充满个性的个体,教师在对学生的理解过程中别把学生想成是千篇一律的“仿制品”,要想成是充满个性的灵动个体。新课程理念指出,要培养学生个性,要在教学中呵护学生个性,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张扬学生个性。同时在课程标准中针对写字培养个性方面也有精辟的论述。

1.在正确习惯培养中展示个性美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有效学习的保障,也是学习效果的保障。从第一学段开始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在写字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既是写字教学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要求。《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中明确提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课程标准中的这一段论述,是从习惯培养的角度对写字教学的定位,这个定位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是一种有效的保护。具体到教学中就是写字前要指导学生做好写字准备,比如削好铅笔、放好作业本、端正坐姿等,写字过程中要时时矫正学生写字的不良习惯。

2.在学生的自主评价中展示个性美

小学生的肌肉还不发达,长期的写字训练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课堂上量太多也会影响学生注意力的培养。因此,在写字教学中要注意一个原则是贵在好,而不在多,每次不过二三个字即可,有时就写一个字也行。但量少不等于放松,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写完字后对自己的字进行评价,自己觉得满意了才算完成。学生自主评价的过程中我们要多表扬,多从学生写字的个性上去认识学生写的字,千万不能以教师的眼光去认识学生写的字。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自主评价,要引导学生自我表扬,看到每一笔画的优点,这样学生的个性也会在写字中,在自我评价中展示出来。

总之,从“美”化的角度引导学生写字,从“美”化的角度设计自己的写字教学都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也会使学生写字的兴趣高涨,同时在“高涨”的背后,是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效果的展现。

参考文献:

[1]王双,丁佩洲.写字教学必须进行综合改革,2005.

[2]金锦山.语文素质教育导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莫海燕

第二篇:浅谈小学一年级写字教学

[摘 要]汉字作为一个文化系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小学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基础的基础,肩负起相应责任,切切实实的加强写字教学,提高孩子的写字能力,使孩子终生受益。如何有效提高写字能力呢?

[关键词]写字;基础;教学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写字和写字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要加强写字教学,通过教师的悉心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把字写好”。怎样才能做到好呢?下面就谈一谈我对写字教学方面的体会。

一、教孩子们正确的姿势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正确的写字姿势是写好字的前提,也是预防近视、驼背的关键。”在一年级《品德与生活》的《看我多精神》一课中,对孩子们的坐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我在教孩子们写字前,就利用课上的图片,向他们讲述姿势错误的危害,直观的图片让他们很快就有了“写字有要有正确姿势”的愿望。然后再结合图片让孩子们讨论得出正确的姿势应该是怎样的。脚掌要落地,身要直,肩要平,手离笔尖一寸高,眼离书本一尺远,身离桌边一拳远。孩子们明白了为什么要有正确的姿势和怎样做姿势才正确后,我再反复进行训练,让孩子们的写字姿势的正确。

二、加强训练,练好基本功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关键还是打基础”。写字,应从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等基本功练起。

1.笔画训练

笔画是汉字构形的基本元件,笔画不规范将直接导致汉字书写不规范。在孩子刚刚练习时,不要急于写很多字,重点练习基本笔画,在我校也开设了写字课,要求一定要严格,如横要平,竖要直,撇要出尖,捺要有角等。在教师的细心指导下,循序渐进,逐步训练。

2.笔顺训练

让学生背笔顺儿歌,“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从左到右,先里头后封口。”教师根据不同结构的汉字,分类举例,分类指导练习。如“草”字,是上下结构,从上到下写;“你”字是左右,结构,从左到右,“园”字先里头后封口。

3.间架结构的训练

字的间架结构是指字的笔画的长短比例及笔画间的穿插避让关系。一年级的孩子,使用“田”字格书写,有利于他们的空间知觉,更好地按间架结构,如“花”字是上下结构,“艹”在田字格上半格。注意别把“花”写成左右结构。

三、激发孩子写字的积极性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写字是一件乏味而有难度的事情,怎样让孩子们爱写字呢?

1.我将语言生动化如范写字时,我总会问:“老师写的这字漂亮吗?是胖了还是瘦了?”

2.在范写字时,用彩色粉笔,尽量一个笔画用一种颜色,出现在黑板上的五颜六色的字特吸引孩子们的眼球。

3.榜样示范,展示作业。每次写作业,要写得漂亮的作业展示出来,看到那些作业时,孩子们总是由衷的赞叹。

4.重赏训教育,字写得好的同学可以当小老师,到黑板上带着大家写字,并能得到小奖品。表现欲是孩子的特点,我们应让孩子充分展示自己。

5.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中国的汉字是美的,我们可借助多媒体来,从不同的侧面展现汉字的美,让孩子爱汉字,爱写汉字。

四、把识字教学与写字教学相结合

孩子们在上写字课时,写字贴时能做到认真,但在完成语文作业甚至抄写生字时,却龙飞凤舞,前后判若两人。把写字教学与学生平时作业分割开来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把识字教学与写字教学相结合。

总之,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我一定不断改进自己的写字教学,使每個学生都能把字写好。

作者:张世丽

第三篇:一年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管见

摘要:新课程改革催生新教材的不断更新与改革。新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指导思想,按照“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的基本思路,发挥语文教材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价值。这套教材的重要创新点,是要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但在课程实施层面小學语文老师也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理解新教材编写意图,真正用好教材。文章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形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识字、写字训练;形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阅读能力的训练;形式必须体现人文性渗透,不能追求形式而丢了根本。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一、形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识字、写字训练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也就是说,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程的本质目标。语文能力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听说读写的训练。识字、写字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因为识字、写字是读写的基础,作为一年级的教学必须把握好这一教学核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识字、写字的训练,把语文内功练好。但是,部分老师忽视了这一点,反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华而不实的形式上,走进了误区。

如近期,在我市举行的一年级新课程阅读教学竞赛中,有位教师在教学《松鼠和松果》(一年级下册)第一课时过程中,课堂热热闹闹,教师很有条理地引导学生着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大量引进有关环保方面的资料(花了10多分钟时间),着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习惯,但是对课文中的生字只在开头时采用多媒体“摘松果,考考你”的游戏形式(带帽子、去掉帽子)认读一下(要求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学生读得勉勉强强),一闪而过(2分钟左右)。既没有引导学生怎样识记,也没有指导学生动笔写字(老师的板书、范写也被电脑打印的贴纸代替了),就更谈不上有意识地培养良好识字、写字的习惯。可想而知,这样的课上完后,学生真正掌握的知识有多少,对要求会认读的生字词不会认读,对要求会写的字不会写。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课得到评委们的高分。由此看来,喜欢看“热闹”的不仅仅是一线的老师们,就连一些基层教研员对阅读教学定位也出现了偏差:把识字、写字这一教学重点抛诸脑后,光从好看、热闹上下功夫。曾经听过有位校长说,有一次与崔峦老师备一节在全国性的教材培训课上展示的课,一部分人认为所上的课是第二课时,设计写字环节会破坏割裂品读文章整体性的美感,而崔老师极力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指导写字的环节,说不能因为追求形式的美而把本质的东西丢了。我们的专家在第二课时中能这样注重识字、写字的教学,时时不忘基础知识的训练,这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松鼠和松果》这一案例,作为第一课时,无论怎样处理教材,采用什么形式和手段理解课文,都要首先考虑怎样扫清阅读的拦路虎(生字),把这个首要任务放在第二课时,岂不是本末倒置了吗?唯有扎扎实实地训练好基础知识的课,方称得上是一堂好课!

二、形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阅读能力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能正确把握这些新理念的老师改变了过去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提高了教学质量。这是主流,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由于老师个体综合素养的差异性,解读“课标”的能力不同,有些老师认为:不把桌子摆成“饭桌形的课”不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课”;“没有使用课件的课”是“太传统的课”;“不搞些表演、画画、唱歌的课”是不懂得“整合与拓展的课”……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导致教学上的错位,因而各种标新立异的设计也层出不穷,随之出现的一些“奇招”也令人眩目,值得反思。

在一次区级阅读教学竞赛中,一位老师教学《荷叶圆圆》(一年级下册),教学过程如下:首先用多媒体和生字卡复习第一课时学过的生字词(只是认读,没有指导书写或指出学生书写存在问题);然后用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最后着重表演:(1)老师示范边演小水珠边读第二自然段;(2)让学生个别读第三至五自然段,另一些学生边听边表演;(3)个别学生分角色读全文,其余学生分小组边听边进行表演比赛,看谁动作有创意(学生表演不成功,给人印象是稀稀拉拉);整堂课音乐声不断,表演占了一节课三分之二的时间。但是课后一检查,全班学生能读通顺课文的只有20%,对生字词认、读、写全部掌握的不到15%。

显然这位老师对一年级教学的目的、任务不明确。“课标”对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要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田本娜教授说:一年级小学生阅读要求做到 “不读错字、不丢字、不加字、不重读,要字字句句入目,在读得准确的基础上读得流利。”这样的目标不容易达到。因为一年级学生开始学读书时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分不清词语、句子,句逗不分,不懂语调。老师们必须认认真真地指导,扎扎实实地训练,使之读得词句连贯,读得准确。只有这样,方能为下一步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打下基础,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上面这一案例,授课老师却把精力放在表演的形式上,全班大部分学生没有开口读书的机会,根本谈不上读中理解感悟,因此,通过任何形式、运用任何手段的训练都须围绕阅读能力的训练这一基本目标来进行,充分发挥文本语言的作用,方能体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色。

三、 形式必须体现人文性渗透

“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这样界定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它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并不是平分秋色,也不是先此后彼。“课标”对第一学段的阅读要求中,关于人文性要素是这样描述的:“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由此可见,这些都是对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上的要求,很明显是根据这一年段的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来决定的。过去,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为了体现课改精神,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我们教师与人文结了太深的缘,攀了太近的亲。

如教《松鼠和松果》便着重于培养学生植树造林的习惯和环保意识;读《美丽的小路》就仅仅围绕如何保护环境进行探究;上《吃水不忘挖井人》就当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思品教材,将思品教育从语言文字中分割开来;甚至有些根本“攀不上关系的”也要牵强附会,例如一教师在上《雨点儿》这一科学童话时,也与环保贴贴心才收场。否则就会被认为缺乏思想教育的导向,扣上没能体现人文性嫌疑的帽子……于是乎,我们的老师把课上完了,但是学生却读不正确、读不流利文本,不会品味那些优美的语言文字,更谈不上具有积累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了。

要避免这样的弊端,我们必须正确、科学地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品味语言文字的动态中自然而然地渗透人文性。近日在一所乡村小学听了一位一年级老师上的《乌鸦喝水》一课,我感到欣慰:

……

师:乌鸦喝着水了,心里怎么样?

生(齐):高兴。

师:你能把乌鸦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

生(齐):能!

师:谁来读读?(生积极举手。)

(指名读最后一段,共叫了三位学生读,并适当点评,一个比一个读得好,最后一生边读边做出乌鸦喝着水时满足的神情,博得全班的掌声。)

师:老师也感到像是炎炎夏日口干舌燥时突然喝到了一口冰凉的水的感觉。咱们也来像这位小朋友那样读读吧!(全班有感情地齐读。)

师:你们觉得这只乌鸦怎么样?

(生答:聪明、可爱、爱动脑筋等。)

突然,在角落里有一个声音:我觉得它不够聪明,捡石子太慢了,渴都渴死了。

师:你有更好的办法?(一石激起千层浪。)

生1:乌鸦可以用吸管吸。

生2:大象长长的鼻子很灵巧,乌鸦可以请它来帮忙。

生3:最简单的是可以把瓶子倾斜,就能喝到水了

……

虽然这节课的教学还存在不足,但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这位老师很机智地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融进品读文本的过程之中,既充分培养了学生说话的能力,又自然而然地开启了学生想象之门,在训练语文能力的同时人文性的渗透不着痕迹,难能可贵!我们何不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他们,遵循他们的发展规律,顺应教学需要,把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水乳交融、天衣无缝,既弘扬人文精神,又充分突出工具性。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使我们的阅读教學真正体现出“语文的本色”,我们必须透彻理解“课标”的精神实质,在教学中正确地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为教学的根本任务服务。同时,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地发挥其主导作用,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前必须对教学内容、学生具体情况等作全面的考虑,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有充分的预设,才有美丽的生成,才能使语文阅读教学更显光彩。

编辑/岳 凤

作者:林爱珠

上一篇:小学教师教学教育论文下一篇:学前教育学毕业论文